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
肌张力及评定(1)
(六)客观评定方法
神经生理学评定----肌电图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失去上位中枢控制,导致 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活性改变,以致出现 电生理变化。
临床上常用肌电图检测F波与H反射 ,F波参数取决α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H反射取决突触前抑制水平,因 而了解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首选F波。
二、常见的异常肌张力
(一)肌张力增高 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增高的状态
有痉挛和僵硬。 1、痉挛 定义----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
和脑干反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 群。 病因----很多中枢系统疾病都可造成肌痉挛,如 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和脑瘫。 表现----患者的肌肉过度活跃而导致不自主的收 缩反应。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固定上臂,另一手握住前 臂,做肘关节屈伸运动。
⑵三角肌检查 体位:上肢伸直置于髂腰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下肢伸展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握踝关节,另一手放在膝
关节,做屈髋屈膝运动。 ⑷腓肠肌、胫前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髋膝稍屈曲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置于踝关节,另一手置于
钟摆试验是一种在肢体自抬高位沿重力方向下落运动 中,观察肢体摆动然后停止的过程,通常用于分析痉 挛妨碍自由摆动的状态进行评定的方法。痉挛越重, 摆动受限越显著。
钟摆试验常用于下肢痉挛评定,尤其是股四头肌和腘 绳肌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于检查床缘屈曲,小腿在 床外下垂,然后将患者膝关节抬高至充分伸展位,当 小腿自膝关节充分伸展位自由落下时,通过电子量角 器(或肌电图)记录小腿钟摆样的摆动情况。
检查时注意事项
测定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 感受,使患者了解测试全过程,消除紧张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指根据患者肌张力的不同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以便于
医生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正常人的肌张力是一种适度的张力,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而肌张力异常则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症状的表现,比如肌张力过高可能是痉挛性疾病的表现,而肌张力过低则可能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
根据肌张力的不同程度,可以将肌张力分为不同的级别,一般来说,肌张力分
级标准评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正常肌张力,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处于正常范围内,患
者的肌肉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没有出现异常的肌张力表现。
2. 轻度肌张力异常,轻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略有增高或减低,但并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和不适。
3. 中度肌张力异常,中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明显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一些轻微的症状和不适,比如肌肉僵硬、肌肉无力等。
4. 重度肌张力异常,重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严重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明显的症状和不适,比如严重的肌肉痉挛、肌肉无法正常收缩等。
在进行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
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以便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张力异常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对患者肌张力异常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肌张力的评定
特点
方法较易掌握,但评定级别相对粗略。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级别
评定标准
Ⅰ、轻度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 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Ⅲ、重度
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的位置 时已出现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
5.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 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机能亢进性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肌张力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 也可由遗传因素(如原发性、特发性肌 张力障碍)所致。
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患(如肝豆状核变 性)或代谢性疾患(如氨基酸或脂质代 谢障碍)也有一定关系。
3、正常肌张力分类
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分
静止性肌张力: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 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 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姿势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过程中, 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 通过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
1987年,Bohannan和Smith将Ashworth分级法进 行了改良,在1级和2级之间添加了一个中间等级, 以降低处于中间级别附近的集束效应。同时,改良 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时还需要考虑阻力出现的角 度,并要求将被动运动的速度控制在1s内通过全关 节活动范围。
评定方法
患者处于舒适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体位, 分别对双侧上、下肢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运动。
导致痉挛的常见疾病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通常指的是肌肉过度紧张或不正常的肌肉张力,可能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僵硬或过度松弛。
肌张力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高肌张力:
•痉挛( Spasticity):(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和紧张。
这种情况常见于中风、脑性瘫痪等病症,导致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强直( Rigidity):(肌肉呈持续性的过度紧张状态,不像痉挛那样是短暂性的。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或药物反应引起。
2.低肌张力:
•松弛( Hypotonia):(肌肉过度松弛,缺乏正常的张力和紧张感。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萎缩或神经肌肉连接异常引起。
3.间歇性肌张力异常:
•肌阵挛( Dystonia):(表现为肌肉痉挛或异常姿势,可能持续性或间歇性出现。
常见的类型包括扭转性肌阵挛、颈部肌阵挛等。
4.其他类型:
•腱反射亢进(Hyperreflexia):(腱反射异常增强,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腱反射减退( Hyporeflexia):(腱反射异常减弱,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
肌张力异常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脑损伤、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等。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并根据病因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以改善肌张力异常引起的症状和影响。
肌力和肌张力评定标准
(一)肌力测定标准:(6个级别)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I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II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够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III级:能够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够对抗阻力(轻度瘫痪)
IV级:能对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对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V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二)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改良Ashworth,6个级别)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被动屈伸时呈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増加,关节活动后50%范国内出现突然卡住,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肌张力最严重的级别,受累部分被动屈伸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按照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在临床多分为5级即0-4级,分级越高肌张力越高。
1.0级:肌张力正常,肢体随意运动、姿势正常。
2.1级:肌张力稍微增高,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关节和肌肉活动至正常范围最后阶段会有微小阻力,或者出现运动卡顿、突然释放,没有明显的姿态异常。
3.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的50%时出现最小阻力。
4.2级:肌张力显著增高,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肉张力都明显增强。
用力的运动受累部分尚可运动,可能出现轻度的姿态异常。
5.3级:肌张力更加明显增高,被动运动困难,受累部位的关节、肌肉比较僵硬,能活动的范围小,姿态出现较明显的异常。
6.4级:肌肉完全性僵直,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候呈现僵直,不能活动。
肌张力增高,可能跟神经肌肉损伤、锥体外系异常等有关。
出现肌张力增高,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肌张力的评定
2)评定标准:
级别 0 I I+
II
III IV
检查所见
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肘时,在关 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 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出现较小的阻力 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在关节活动度的大部分范 围内,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 比较容易地进行被动运动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 进行被动运动
5、痉挛与肌张力过强的影响因素与联系
➢ 神经性因素(反射性的):表现为肌肉运动单位的活 动由于牵张反射高兴奋性而 增加,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后的痉挛、折刀样反射和阵挛属此。
➢ 非神经性因素(生物力学):表现为结缔组织的弹性 成分和肌肉的粘弹性成分的改变,尤其是在 肌肉处于拉伸或缩短位制动时。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时导致非神经性因素的继发性改变。
(二)肌张力低下:
1、轻度降低:
1)肌紧张低下,关节固定时主动肌与 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
2)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抗重力位并释 放时,患肢仅能短暂地抗重力,随 即落下;
3)肌力低下,但能完成功能失; 2)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 3)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抗重力位并释放时,
肌张力
(muscle tone)
(三)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 1)肌张力过强(hypertonia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 2)肌张力过低(hypotonia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 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肌张力损害或障碍)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如下:
0级:肌肉没有任何收缩力,没有任何运动能力,表现为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萎缩,可以收缩,但不能带动肢体活动维持肢体的正常动作。
2级:肢体可带动关节在床面上平行挪移,但不能够支撑自身重力,不可抬离床面,离开床面不能自主移动。
3级:肢体能抵抗自身重力,也可抬离床面自主移动,但不能对抗摩擦阻力,稍加外力便会掉下来。
4级:肢体可做轻微的抗阻力动作,但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正常人稍弱。
5级:肌张力完全正常,可支撑身体进行正常活动。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
2.僵硬
僵硬定义:僵硬也称强直,是主动肌和拮抗肌 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 均增加的现象。 僵硬常见表现有以两种 : (1)齿轮样僵硬:是一种对被动运动的反应, 特征是运动时有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地出现 而产生均匀的顿挫感。(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 (2)铅管样僵硬:是一种持续的僵硬。(它与弯
方法:临床上常用表面肌电图通过检查H反射 等电生理指标来反映脊髓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及 其它中间神经元的活性。
(可作为痉挛临床评定的补充方法和科研手段。)
(4)等速装置评定方法:肌肉在被动牵张时所 表现的阻力增高,可用等速装置作精确的测定。
方法:主要有等速摆动试验和等速被动测试两 种方法。
①等速摆动试验:在等速装置上模拟摆动试验 的评定方法,可诱发肌肉的牵张反射,测得的 阻力包括反射与非反射成分;
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息状态下的紧 张度,检查时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及伸屈肢体时 感知的阻力作为判断依据。
(一)肌张力的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肌
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 张力。 静止性肌张力—在肢体静息状态下,如正常情况下坐、 站时维持正常姿势。 姿势性肌张力—在人体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如能 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运动性肌张力—指肢体在运动或完某一动作时,所表 现出的一定的弹性和柔顺性。
0 肌张力降低 无肌张力增高 无肌张力增高 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
轻度增高,被 动活动时有 一过性停顿
肢体受刺激时 出现轻度 肌张力增 高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肌张力分级是评定肌肉张力的一种标准,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肌张力情况。
通过对肌张力的分级评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参考。
下面将详细介绍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
一、正常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正常张力水平,通常表现为肌肉松弛、柔软而有弹性。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0级,即没有肌肉张力的表现。
二、轻度肌张力增高。
轻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轻度的张力增高,但没有明显的抵抗感。
患者在 passively 移动关节时,肌肉呈现轻度的阻力,但仍能够被 passively 移动。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1级。
三、中度肌张力增高。
中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明显的张力增高,伴有明显的抵抗感。
患者在 passively 移动关节时,肌肉呈现明显的阻力,但仍能够被 passively 移动。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2级。
四、重度肌张力增高。
重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明显的张力增高,伴有明显的抵抗感,并且患者 passively 移动关节时,肌肉呈现明显的抵抗,很难被 passively 移动。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3级。
五、肌张力丧失。
肌张力丧失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完全丧失张力,呈现完全松弛状态,无法产生任何抵抗感。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4级。
在进行肌张力分级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评定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格和病史等因素;其次,评定时需要保持患者的放松状态,避免由于焦虑或疼痛等因素导致肌张力的增高;最后,评定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肌肉检查,包括 passively 移动关节和检查肌肉的张力等。
综上所述,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是评估肌肉张力情况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肌张力的准确评定,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
在进行评定时,需要注意患者的整体情况,并严格按照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以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程度,通常用来评估肌肉的弹性和紧张度。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评估和治疗神经肌肉疾病、运动障碍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通过对患者进行肌张力检查来判断其肌肉功能的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肌张力的分类。
根据肌张力的情况,一般可以将其分为正常肌张力、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降低三种类型。
1.1 正常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保持适当的紧张度,不呈现明显的异常情况。
这种情况下,肌肉的弹性和紧张度都处于正常范围内,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肌肉问题。
1.2 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呈现过度紧张的状态,通常伴随着肌肉的僵硬和抵抗性增加。
这种情况常见于神经肌肉疾病、脑瘫、帕金森病等疾病,患者的肌肉常常出现异常的紧张和抵抗,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1.3 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降低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呈现过度松弛的状态,通常伴随着肌肉的无力和松弛。
这种情况常见于神经肌肉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患者的肌肉常常出现异常的松弛和无力,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2. 肌张力的评估方法。
肌张力的评估通常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来进行,主要包括观察、触摸和运动等方法。
2.1 观察。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肉活动和姿势来初步判断其肌张力的情况,包括肌肉的紧张度、姿势的异常和活动的受限等情况。
2.2 触摸。
医生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肉来感受其紧张度和弹性情况,包括肌肉的硬度、抵抗性和松弛程度等情况。
2.3 运动。
医生可以通过让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活动来观察其肌张力的情况,包括肌肉的协调性、力量和灵活性等情况。
3. 肌张力分级标准。
根据肌张力的情况,一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级别,0级、1级、2级和3级。
3.1 0级。
0级肌张力是指肌肉完全松弛,没有任何抵抗和紧张度,通常出现在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或脊髓损伤的患者身上。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肌张力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它对人体的运动、姿势和身体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正常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适当紧张程度,它保持了肌肉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得人体的运动和姿势保持平衡和协调。
正常肌张力的特点是肌肉松弛,没有明显的抵抗感,可以自由地进行运动和伸展。
二、轻度肌张力增高。
轻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略高于正常水平,但仍然可以自由地进行运动和伸展。
在临床上,轻度肌张力增高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抵抗感,但并不会影响正常的运动和姿势。
三、中度肌张力增高。
中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出现明显的抵抗感,但仍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运动和伸展。
在临床上,中度肌张力增高可能会导致一些运动和姿势的受限,但仍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
四、重度肌张力增高。
重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非常高,出现明显的抵抗感,严重影响了运动和姿势的进行。
在临床上,重度肌张力增高会导致明显的肌肉僵硬和运动受限,甚至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五、肌张力丧失。
肌张力丧失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完全失去了紧张程度,出现了松弛和无力的状态。
在临床上,肌张力丧失可能会导致肌肉无法进行正常的运动和姿势维持,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的进行。
综上所述,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肌张力的分级评估,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同时,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深入研究和理解肌张力的分级标准,有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肌张力的分级标准,促进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的进步。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张力程度,通常用来评估肌肉的紧张程度和松弛程度。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正常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张力适中,既不过于紧张也不过于松弛。
正常肌张力的特点是肌肉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够保持适当的张力以支撑和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不会引起不适或疼痛感,肌肉的活动范围和力量也处于正常水平。
二、轻度肌张力增高。
轻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张力略有增高,但并不明显。
患者可能会感到肌肉稍微紧绷,但并不影响正常的活动和功能。
轻度肌张力增高可能是由于疲劳、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改变,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来缓解。
三、中度肌张力增高。
中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张力明显增高,肌肉呈现明显的紧张和硬度。
患者可能会感到肌肉僵硬、不适甚至疼痛,活动范围和力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度肌张力增高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病变、炎症等病理因素引起的,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四、重度肌张力增高。
重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张力异常增高,肌肉呈现明显的僵硬和痉挛状态。
患者会感到严重的疼痛和不适,活动范围和力量受到严重限制甚至完全丧失。
重度肌张力增高通常是由于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病变、脊髓损伤等引起的,需要紧急处理和全面治疗。
结语。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评估和治疗肌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肌张力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全面评估肌张力的分级,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肌肉在静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紧张程度,是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控和控制的结果。
在临床评估中,肌张力常用于评估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为了便于评估和分类,可以采用以下肌张力的分级标准(本标准仅供参考,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1. 正常肌张力(normal muscle tone):肌肉松弛自然,没有明显的抵抗感,肌张力表现为适度的紧绷感,能够顺利完成各种动作。
2. 增强肌张力(increased muscle tone):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肌张力显著增加。
患者会感到肌肉更为紧绷,抵抗感增强,运动受限,活动范围减小。
3. 减低肌张力(reduced muscle tone):肌肉不够紧张,松驰,导致肌张力降低。
患者会感到肌肉无力,难以维持姿势或抵抗外界压力,运动时容易出现不稳定和摆动。
4. 异常肌张力(abnormal muscle tone):肌肉的张力在不同部位和时间呈现不一致的变化,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震颤、肌肉僵硬等异常表现。
在实际评估中,可以结合对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功能测试等综合评估结果,确定具体的肌张力分级,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干预措施的制定。
需要强调的是,该分级标准仅为一种常用的参考标准,并不能代替专业医师的诊断和判断。
在具体情况下应结合专业医师的指导进行评估和治疗。
肌张力评定:常见表现、肌张力异常、降低方法(精制医学)
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建立
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受累
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精制类
15
四、被动运动评定
• 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以发现是否 存在肌张力过强、过强是否为速度依赖,是否伴有阵挛, 并与挛缩进行比较和鉴别。
•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时被
• 3、肌张力障碍: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同时伴有扭 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肌肉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 4、肌张力迟缓:肌张力表现为降低或缺乏、被动活 动阻力降低或消失、牵张反射减弱等
精制类
8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 六、功能评定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精制类
10
• (二)肌张力增高
• 1、肌腹丰满、硬度增高。 • 2、患者在肢体放松状况下,检查者以不同的
速度对患者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感觉有明显 的阻力,甚至无法进行被动运动。
• 3、检查者松开手时,肢体被拉向肌张力增高 一侧。
• 4、肢体腱反射常表现为亢进。
精制类
11
• (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精制类
16
五、主动运动评定
•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 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 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 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原动肌力弱。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
0 肌张力降低 无肌张力增高 无肌张力增高 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
轻度增高,被 动活动时有 一过性停顿
肢体受刺激时 出现轻度 肌张力增 高
踝阵挛持续 1~4秒
2 稍高,肢体活 增高较明显, 偶有肌痉挛, 持续5~9秒
动未受限
活动未受限 <1次/h
3 肌张力高,活 增高明显,被 经常痉挛,>1 持续10~14秒
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
被移动。
3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级别 轻度
弛缓性肌张力分级表
评定标准
肌力下降,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 并放下,肢体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 随即落下。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中度到重度
肌力明显下降或消失(MMT)0级或1 级,将肢体放在抗重力肢位,肢体迅速 落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 能性动作。
(二)异常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1.异常肌张力检查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异常肌张力对受试者功能
的影响。包括:受累肌肉及数目、引发痉挛的 原因及注意受试者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势等。 (2)反射检查:检查受试者是否存在腱反射亢 进等现象。 (3)被动运动检查:通过检查者的手来感觉肌 肉的抵抗,体会其肌肉的硬度、关节活动度和 抵抗时的肌张力变化,是临床最常见的检查方 法。
一、 概述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 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 和正常生活的基础。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 统和外周神经损伤的重要特征。
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息状态下的紧 张度,检查时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及伸屈肢体时 感知的阻力作为判断依据。
肌张力的评定技术
3.肌张力具有使肢体在固定状态和运动状态随意进行变换的能力 4.肌张力能使肢体在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抵抗感
三、肌张力的分类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肢体静息状态下表现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临床通过触摸肌肉 的硬度,观察肌肉外观,感觉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 断。
典型的深腱反射: 注意: 反射评定时应采用标准姿势,
若深腱反射难以引出,用特殊的增强方式。
腕关节掌屈、背屈
前臂旋前、旋后
肘关节的屈伸
肩关节外展
髋、膝关节屈伸
髋关节内收外展
踝关节背屈、跖屈
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 一手踝,一手脚掌
颈屈伸
颈侧屈
颈旋转
仰卧位,颈部探出 双手把持头部。
摆动检查
肌张力低下
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 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
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 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和肢体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 不良心理因素 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 合并问题的存在 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药物、环境温度等
功能评定量表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级别 Ⅰ,轻度
Ⅱ,中度 Ⅲ,重度
评定标准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 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的 位置时已出现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
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方法
分级 表现 0级 肌张力降低 1级 肌张力正常 2级 肌张力稍高,但肢体活动未受限 3级 肌张力高,肢体活动受限 4级 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 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专业培训
14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抗肌快速交替收缩,观察 其摆动的振幅大小。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振幅增大, 肌张力增高时,摆动振幅减小。
伸展性检查
检查肌肉缓慢伸展时,能达到的最大伸展度,要两侧 进行比较,如果一侧肢体的伸展比另一侧出现过伸位 ,提示肌张力下降。
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
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专业培训
13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 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 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专业培训
1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 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 其阻力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 常肌张力的特征。
专业培训
2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姿势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 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 能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三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 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
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 致肌张力过强、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 要特征,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控 制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
不变的能力。
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
固定姿势的能力。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 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专业培训
11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反射检查
应注意检查患者腱反射是否正常,有无亢进等现象。 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膝反射; 跟腱反射。
专业培训
12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由检查者进行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根据检 查者感受到的感觉来判断,体会其活动度和抵抗时的 肌张力的变化。
专业培训
3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运动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检查相应关 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如做上肢前臂的被动屈 曲、伸展运动,正常情况下感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 的抵抗感。
专业培训
4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增高的状态 有痉挛和强直。
专业培训
15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主动运动评定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情况。 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拮抗肌痉挛 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 原动肌力弱。
自主肌力的评定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
专业培训
16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专业培训
9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视诊
作为最初的临床检查项目,评定者应特别注意患者肢 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刻板样运动模式,常表明存在 肌张力异常;不自主的波动化运动变化表明肌张力障 碍;而自发性运动的完全缺失则表明肌张力弛缓。
专业培训
10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触诊
在患者完全静止、放松相关肢体的情况下触摸受检肌 群,有助于判断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增高时,肌腹 丰满、弹性增高、触之较硬或坚硬;肌张力低下时, 肌肉松弛、肌腹塌陷、弹性减弱、触之较软。
专业培训
5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低下
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 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见于脊髓损伤早期 脊髓休克阶段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早期,及 周围神经损伤。
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 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专速度要快
级别 Ⅰ轻度 Ⅱ中度 Ⅲ重度
评判标准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在PROM开始的1/4,即肌肉在它最短的位置时出现阻力
专业培训
18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改良的Ashworth 痉挛分级法评定标准
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坐或站立 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走和生活自 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专业培训
17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痉挛的评定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做该检查时,最好从被检查者肌肉处于最短的位置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专业培训
7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的影响
精神因素的影响 并发症的影响 神经状态的影响 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疾病的影响 药物的影响 外界环境的影响 主观因素的影响
专业培训
8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病史采集
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痉挛对患者功能的影响。需 要了解的问题包括:痉挛发生的频度;受累的肌肉及 数目;痉挛的利弊情况;引发痉挛的原因;现在痉挛 发作或严重的程度、与以往的比较等。痉挛的频度或 程度的增加可能是膀胱感染、尿路结石、急腹症或其 他疾病导致的早期现。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 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在被动 屈伸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又称折刀 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常由锥体系障碍所致。痉挛的分 布具有一些特点,上肢易累及的肌群为屈肌群,下肢易累及 的肌群为伸肌群。
强直:亦称僵硬,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 肌肉,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又称铅管样强直,常为锥 体外损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