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知识分享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2.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5.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2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D.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23.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
(3分)2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25.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6.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石壕吏》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石壕吏》含答案赏析杜甫的《石壕吏》,按要求回答问题。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0.(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吏呼一何怒”,从“呼”“怒”中可见差役凶横残暴的形象。
C.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
D.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情色彩。
(2)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答案】(1)C(2)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形象是: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鉴赏。
C.《石壕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
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不满那场平叛战争”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意思是: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泣”的原因是多重的;联系“老翁逾墙走”可知,公公不在家;根据“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可知,丈夫死了,孩子尚年幼;“出入无完裙”,表现了生活的贫困;根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知,婆婆被拉走,苦不堪言;据此可总结“泣”的原因。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一、选择题1.(2022春·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D.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诗歌鉴赏2.(2022·福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在句式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均属于近体诗。
B.《式微》通过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含蓄抒情。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中考阅读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 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 对战争的谴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 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夸 张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 的矛盾。
A这首抒情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 的“致词”。
B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时间和地点。
C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 来的,通过老妇的话,可以感受到差役的凶横残暴。
D诗歌的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 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 生发出来。
B.“呼”与“啼”,“怒”与“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役如狼似 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之后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石壕吏》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石壕吏》解析及易错知识点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开门。
官吏吼得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能复生了!老妇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即使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晚上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我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①一何:多么。
②怒:恼怒,这里指凶狠。
③致:对……说。
④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⑤新:最近⑥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⑦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⑧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衣服。
不是裙子。
⑨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杜甫正由新安县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易错知识点1. “吏呼一何怒”,怒:凶狠,不是生气!“听妇前致词”,致:对…说,不是致敬,恭敬!“三男邺城戍”,戍:服役,不是戌时。
“出入无完裙”,裙:衣服,不是裙子!“死者长已矣!”已:停止,不是已经。
“天明登前途”,前途:前行的路,不是诗人的前途!2.《石壕吏》是一首现实主义的叙事诗,不是抒情诗。
3. 思想感情: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不是对某一家(老妇人)的同情及官吏的愤怒。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排序题【部编版八下】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排序题
【部编版八下】
本文档探讨了《石壕吏》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排序题。
文章描述了一位在战争中表现出非凡勇气和责任感的石壕吏。
阅读理解题
1. 在文章中,石壕吏最初的心态是什么?
答案:石壕吏最初感到害怕和无助,因为他面对着一群狼。
2. 石壕吏为什么会有顾虑和犹豫?
答案:他担心自己的伤势可能会影响他的工作,并且他担心其他人的安全。
3. 文章中提到的“水缸场景”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的?
答案:通过这个场景,作者试图向读者展示石壕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4. 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石壕吏的形象?
答案: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石壕吏的形象。
排序题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将以下内容进行排序:
A. 狼群逐渐离开。
B. 石壕吏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离去。
C. 石壕吏与狼群搏斗,保护了众人的安全。
D. 石壕吏和其他人一起捉住了一个狼。
正确的排序是:C - D - A - B。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石壕吏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责任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填空题【部编版八下】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填空题
【部编版八下】
阅读理解部分
1. 石壕吏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中负责驻守石壕村,保护战士及居民安全的人员。
他们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有着坚定的和顽强的意志,是抗战中的英雄人物。
2. 石壕吏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石壕村,保护战士和村民的安全。
他们要负责警戒、侦察、巡逻等工作,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的袭击。
在石壕村,他们是战士和居民的守护神。
3. 石壕吏对抗战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的存在和努力让石壕村成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了战士和居民的安全。
他们的勇敢和无私精神激励着其他人,成为了整个抗战期间的榜样。
4. 石壕吏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
他们要经受长时间的战争考验,面对敌人的袭击和围剿。
他们要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时刻保持战斗力。
然而,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不退缩不退让。
填空题部分
1. 石壕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负责保护石壕村的人员。
2. 石壕吏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
3. 石壕吏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石壕村,保护战士和村民的安全。
4. 石壕吏的存在和努力让石壕村成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了战士和居民的安全。
5. 石壕吏的勇敢和无私精神激励着其他人,成为了整个抗战期间的榜样。
6. 石壕吏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包括长时间的战争考验和敌人的袭击和围剿。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配对题【部编版八下】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配对题
【部编版八下】
该文档旨在提供《石壕吏》阅读理解和配对题的解答,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阅读理解题
1. 根据故事,石壕吏原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 石壕吏原本是一个狠毒而凶恶的人。
2. 描述石壕吏是怎样遭受报应的。
答: 石壕吏通过打击百姓,甚至与豪绅勾结来获取财富。
最终,他因自己的罪行受到天谴,被困在石壕中无法逃脱。
3. 为什么石壕吏在被困后才变得悔过自新?
答: 石壕吏在被困后,经历了长时间的饥饿和痛苦。
面对死亡
的威胁,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悔过自新成为唯一
的出路。
4. 石壕吏最终如何被救出困境?
答: 当石壕吏悔过自新之后,他的儿子决定帮助他。
儿子在夜间给他送饭,最终,石壕吏的坟上长出一棵奇特的树,他爬上树后被解救出困境。
配对题
1. 石壕吏()。
a) 利用职务收取财物
b) 与百姓友好相处
答: a)
2. 石壕()中。
a) 被销售土地
b) 被埋葬
答: b)
3. 石壕吏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被救出来?
a) 他自己想办法逃脱
b) 他的儿子帮助他
答: b)
该文档提供了《石壕吏》阅读理解和配对题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一、作者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此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三吏”)等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三、题解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四、体裁《石壕吏》是古体诗中的五言古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的一种诗体①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有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
②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
③用韵灵活自由。
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
对平仄和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四、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中心人物是(老妪),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1石壕吏(唐杜甫)-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1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紧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考试题一: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请简要描述其背景。
答案: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宋朝时期,具体地说是在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了石壕吏。
考试题二:石壕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获取知识的?答案:石壕吏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农民,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感。
尽管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通过自学和借鉴他人之长来获取知识。
他利用碰巧得到的书籍和周围人的帮助,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考试题三:石壕吏通过学习和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石壕吏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成为当地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社会晋升。
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考试题四:从石壕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道理?答案:从石壕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首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知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机会和资源,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考试题五:请结合石壕吏的故事,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答案:石壕吏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能力和品质。
石壕吏在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和借鉴他人之长,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
这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依赖于学校和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考试题六:结合石壕吏的故事,谈谈你对努力和坚持的理解。
答案:石壕吏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利用自己的碌碡时间,善于自学,勤奋不辍,最终实现了从石壕吏到知识分子的巨大飞跃。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选择题【部编版八下】
原题目:《石壕吏》阅读理解、选择题【部编版八下】原题目: 《石壕吏》阅读理解、选择题【部编版八下】石壕吏(宋之问)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尽美不言言者,行不蹇蹇者。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文章理解题1. 请回答,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2.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这句诗描绘了佳人的什么特点?- 佳人的美丽动人,有倾国倾城之貌。
3.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天生的才华一定会有用,即使千金花光了也能重新赚回来。
4.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对享受生活的愉悦和豪爽的态度。
5.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这句诗中的“岑夫子”和“丹丘生”是指谁?- 岑参和丹丘之仇。
6.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愿意长时间地陶醉于酒色之中。
7.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唯有善饮的人才能留下名声,古来的圣贤们都感到寂寞。
8.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这句诗中的“陈王”指的是谁?- 指陈王楚怀王。
9.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这句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赞扬大气豪迈的酒客不吝啬花钱。
10.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句诗想表达什么情感?- 通过酒来消除心中的烦恼。
选择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陆游D. 王之涣2. 诗中的“石壕吏”是怎样的形象?A. 优秀的将领B. 无私的官员C. 独立的女性D. 美丽的佳人3. 诗的第一句“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石壕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石壕吏》阅读鉴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1.内容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石壕吏》阅读理解及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理解及答案为方便大家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课文知识,现店铺收集了大量的文言文相关阅读的训练答案,目的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业有所帮助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训练】:一、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1分)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4分)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5、为什么夜间出动?三、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5、《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三、阅读训练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说明当时社会非常残酷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1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12.为什么夜间出动?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