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力学 第四章_3
弹性力学_第四章 本构关系
y ν x
其中 是弹性常数,称为泊松比。
Chapter 5.1
§4-1 本构关系概念
线弹性叠加原理
先考虑在各正应力作用
z
z
x
下沿 x 轴的相对伸长,它
由三部分组成,即
y
o
y
z
Chapter 5.1
y
x x x x
x
x
§4-1 本构关系概念
§4-2 广义胡克定律
其中
c11 C11 , c12 C1122 , c14 C1112 , c56 C2331…
即c 的下角标1、2、3、4、5、6分别对应于C 的双指
标11、22、33、12、23、31。应该指出,改写后的
cmn (m, n=1~6) 并不是张量。 由于存在Voigt对称性,所以对于最一般的各向异性 材料,独立的弹性常数共有21个。
弹性张量,共有81个分量。
• 弹性张量的Voigt对称性
Cijkl C jikl Cijlk Cklij
Chapter 5.1
§4-2 广义胡克定律
ij ji
Cijkl kl C jikl kl kl
Cijkl C jikl
kl lk
Cijkl kl Cijlk lk Cijlk kl kl
x x x x
是由于x的作用所产生的相对伸长 其中 x
x
x
E
ν 是由于y的作用所产生的相对缩短 x x E
ν 是由于z的作用所产生的相对缩短 x x
y
z
E
Chapter 5.1
§4-1 本构关系概念
弹性力学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s = sσ
(3) 多连体中的位移单值条件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问题的提出
工程中有些问题, 用极坐标计算方便, 但应力分量用直角坐 标表述更直观. 反之也存在.
由此需要对应力分量进行坐标变换.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坐标变换
已知 σx、σy、τxy , 求 σρ、συ、τρυ?
y
fρ τ + ∂τρυdρ ρυ ∂ρ ∂συ dυ συ+ ∂σρ ∂υ σρ+ dρ ∂τυρ C ∂ρ dυ τυρ+ ∂υ
B
fυ
§ 4-1 极坐标中的平衡微分方程
·平衡微分方程
x
υ dυ ρ
Σ Fρ = 0 :
συ
A
σρ τρυ P τυρ
∂σρ σρ+ dρ (ρ+dρ)dυ - σρ ρdυ ∂ρ ∂συ dυ - συ+ dυ dρ sin ∂υ 2 + τυρ+ - συ dρ sin
Σ Fυ = 0 :
συ = ?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坐标变换
συ = ?
将两坐标系下微元体组合
τyx σy σx συ
τυρ τxy
§ 4-4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式
·坐标变换
已知 σx、σy、τxy , 求 σρ、συ、τρυ?
O x
υ
τyx
σy σx
συ y
τυρ τxy
Σ Fυ = 0 :
O h/2 h/2 lqx源自(v)x=0, l = 0
应力边界条件: ( σy ) y=-h/2 = - q (τyx ) y=-h/2 = 0 ( σy ) y= h/2 = 0 (τyx ) y= h/2 = 0
弹性力学徐芝纶版第4章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比 较
1 f 0。 (a) x yx fx 0 x y
式(a)中第一、二、 四项与直角坐标的方 方程相似; 而第三项 分别由PB、AC面不 相等和PA、BC面不平 行引起。
为边界上已知的面力分量。
常数,或 常数,
故边界条件形式简单。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例:写出应力边界条件(集中力偶作用处为小边界) b a 0 d 0 0 a 0
a
b 0 b 0
0
q
2
2
0
0 0
l
q0
0
0
0
0
2
2
0
0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PB线应变 PB PB PC PB (ρ u ρ ) d υ ρ d υ u ρ ευ PB PB ρdυ ρ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PA转角 0, PB转角
O
d
x P
d
P
A
u
B C
u
A
u
d
y B ( u )d CB β tan u PC u d u ρ u ρ (u d υ) u ρ dυ υ υ ∴切应变为 ρ u d υ d
1.只有径向位移 u ,求形变。 P,A,B 变形后为 P', A', B', 在小变形假定 O x β 1 下, u P d d
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第四章_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习题详解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典型例题讲解例4-1 如图所示,矩形薄板在四边受纯剪切力作用,切应力大小为q 。
如果离板边较远处有一小圆孔, 试求孔边的最大和最小正应力。
例4-1图【解】(1)根据材料力学公式,求极值应力和量大正应力的方位角α0max min 2x y σσσσ+⎫=⎬⎭ 其中0,,x y x q σστ===得max min ,q q σσ==-。
最大正应力σmax 所在截面的方位角为α0max 0max 0tan 104yqq τασσπα=-=-=-→--=-qqx若在该纯剪切的矩形薄板中,沿与板边成π4方向截取矩形ABCD ,则在其边界上便承受集度为q 的拉力和压力,如图所示。
这样就把受纯剪切作用的板看作与一对边受拉,另一对边受压的板等效。
(2)取极坐标系如图。
由2222442222cos 2(1)(13),cos 2(13),(4-18)sin 2(1)(13).ρφρφr r σq φρρr σq φρr r τq φρρ⎫=--⎪⎪⎪⎪=-+⎬⎪⎪=--+⎪⎪⎭得矩形薄板ABCD 内的应力分量为()()()2222442222cos 2(1)(13)cos 2(13)sin 2(1)(13)ρφρφa a σq φa ρρa σq φb ρa a τq φc ρρ=--=-+=--+ 其中α为小孔的半径,而孔边最大与最小正应力由式(b ),在ρ=α处得到44cos 2(13)4cos 2,φa σq φaϕ=-+=-当φ=0,π时,孔边最小正应力为(σφ)min=−4q ,当φ=±π2时,孔边最大正应力为(σφ)max=4q 。
分析:矩形板ABCD 边界上各点的应力状态与板内无孔时的应力状态相同。
也可以应用叠加法,求解薄板的各种较复杂的平面应力(应变)问题。
习题全解4-1试比较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中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指出哪些项是相似的,哪些项是极坐标中特有的?并说明产生这些项的原因。
弹性力学-04(习题答案)
1 )
(sin
22
sin
21)
y
q0
2
2(2
1) (sin
22
sin
21)
xy
q0
2
(cos 22
cos 21)
aa q
证法1:(叠加法)
y
1
O 2
P
x
证法1:(叠加法) 分析思路:
aa q
y
1
O 2
P
x
aa
q
y
O
P x
q
aa
y
O
P x
求解步骤: 由楔形体在一面受均布压力问题的结果:
刚体
r
a2b2
(1 2)b2
a2
q(
1 b2
1
r
2
2
)
a2b2
(1 2)b2
a2
q(
1 b2
1
2
r2
)
ra
r
a2b2
(1 2)b2
a2
q(
1 b2
1
2
a2
)
q
a2b2
(1 2)b2
a2
q(
1 b2
1
2
a2
)
习题4-4 矩形薄板受纯剪,剪力集度为q,如图所示。如果离板边较 远处有一小圆孔,试求孔边的最大和最小正应力。
解:由图(a)给出的孔 边应力结果:
q
q(1 2cos 2 )
得:
q
x
q
r
q
q
x
r
q 1 2cos 2( 45)
y (a)
q1 2cos 2( 45)
q1 2sin 2 q1 2sin 2
弹性力学 第4章 3,4,5 基本方程
[ x(r , ), y(r , )] (r , )
在极坐标下对x和y的方向导数
cos sin x r r
2 ( cos sin ) cos 2 r r r x ( cos sin ) sin r r r
r
r
xy T 1 r T
r x cos2 y sin 2 2 xy sin cos x sin 2 y cos2 2 xy sin cos ( ) sin cos (cos2 sin 2 ) y x xy r
4 2 3 1 2 1 1 4 4 2 3 4 4 3 2 r r r r r r r r 4
2 4 2 3 4 2 2 3 4 0 2 2 2 2 r r r r r
§4.4 应力的座标变换
( r ) B ln r C
二. 轴对称问题应力分量 d r r 0 联立 与平衡方程 r
d r r 2 r B ln r C dr A B B C r 2 ln r r 2 4 2 A B B C 2 ln r r 2 4 2 dr
三.极坐标下的应力 x r cos2 sin 2 2 r sin cos 比较 y r sin 2 cos2 2 r sin cos ( ) sin cos (cos2 sin 2 ) r r xy
cos2 sin 2 2 sin cos sin cos 2 r r r r r2 2
弹性力学 第四章 本构关系
0 0 0 0
0 0 0 0
σ zz σ xx σ yy σ xy
= ν xσ xx +ν y σ zz
Ey Ez
σ zz
2)各向同性平面应变本构关系
E2 = E3 = E , ν2 = ν3 = ν , G3 = G,
0 1 / E −ν / E −ν / E 0 ε 1 / E −ν / E 0 22 = ε 33 1/ E 0 1 / 2G ε 23 sys. σ 11 σ 22 σ 33 σ 23
5个独立的材料常数:E2 ,ν 2 , E3 ,ν 3 , G3 −( σ ε11 = 22 + E2
ν2
ν3
E3
σ 33 )
σ 22 σ 33 σ 23
ε 22 1/ E2 −ν 3 / E3 0 ε = 1/ E3 0 33 ε 23 sym. 1/ 2G3 σ 22 σ = 33 σ 23
E2 / m E2ν 3 / m 0 sym. E3 / m 0 , m = 1 − E2ν 32 / E3 G3
2 → x,
y (3) 3 → y, 1→ z
εzz =−(
εxx εyy ε xy σxx σ yy σ xy
νx
Ex
σxx +
νy
Ey
5个独立的材料常数: Ex ,ν x , E y ,ν y , G y
σ yy )
0 0 1 / 2 Gy
x(2)
1 / Ex = .. sym
− ν y / Ey 1 / Ey
(整理)弹性力学第四章应力和应变关系
(整理)弹性⼒学第四章应⼒和应变关系第四章应⼒和应变关系知识点应变能原理应⼒应变关系的⼀般表达式完全各向异性弹性体正交各向异性弹性体本构关系弹性常数各向同性弹性体应变能格林公式⼴义胡克定理⼀个弹性对称⾯的弹性体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弹性体的应⼒和应变关系应变表⽰的各向同性本构关系⼀、内容介绍前两章分别从静⼒学和运动学的⾓度推导了静⼒平衡⽅程,⼏何⽅程和变形协调⽅程。
由于弹性体的静⼒平衡和⼏何变形是通过具体物体的材料性质相联系的,因此,必须建⽴了材料的应⼒和应变的内在联系。
应⼒和应变是相辅相成的,有应⼒就有应变;反之,有应变则必有应⼒。
对于每⼀种材料,在⼀定的温度下,应⼒和应变之间有着完全确定的关系。
这是材料的固有特性,因此称为物理⽅程或者本构关系。
对于复杂应⼒状态,应⼒应变关系的实验测试是有困难的,因此本章⾸先通过能量法讨论本构关系的⼀般形式。
分别讨论⼴义胡克定理;具有⼀个和两个弹性对称⾯的本构关系⼀般表达式;各向同性材料的本构关系等。
本章的任务就是建⽴弹性变形阶段的应⼒应变关系。
⼆、重点1、应变能函数和格林公式;2、⼴义胡克定律的⼀般表达式;3、具有⼀个和两个弹性对称⾯的本构关系;4、各向同性材料的本构关系;5、材料的弹性常数。
§4.1 弹性体的应变能原理学习思路:弹性体在外⼒作⽤下产⽣变形,因此外⼒在变形过程中作功。
同时,弹性体内部的能量也要相应的发⽣变化。
借助于能量关系,可以使得弹性⼒学问题的求解⽅法和思路简化,因此能量原理是⼀个有效的分析⼯具。
本节根据热⼒学概念推导弹性体的应变能函数表达式,并且建⽴应变能函数表达的材料本构⽅程。
根据能量关系,容易得到由于变形⽽存储于物体内的单位体积的弹性势能,即应变能函数。
探讨应变能的全微分,可以得到格林公式,格林公式是以能量形式表达的本构关系。
如果材料的应⼒应变关系是线性弹性的,则单位体积的应变能必为应变分量的齐⼆次函数。
因此由齐次函数的欧拉定理,可以得到⽤应变或者应⼒表⽰的应变能函数。
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qr 1 2 E
2rR R2 r 2
圆环厚度的改变为
qr 1 2 R r u R ur E R r 1
。
4-15:设有一刚体,具有半径为 R 的圆柱形孔道,孔道内放置外半径为 R 而内 半径为 r 的圆筒,圆筒受内压力为 q,试求圆筒的应为。 解:本题为轴对称问题,故环向位移 件,有 (1)应力分量 引用轴对称应力解答,教材中式(4-11)。 A 2 B(1 2 ln ) 2C ,另外还要考虑位移的单值条
u 1 A [ (1 ) 2 B (1 ) (ln 1) B (1 3 ) 2C (1 ) ] I cos K sin , E 4 B 4 B u f ( ) d f1 ( ) H I sin K cos E E
qr 2 R2 u (1 1 ) (1 1 ) E 2 2 1 2 R r qr 2 1 2 2 2 (1 1 ) (1 1 ) R 2 2 E R r (1 q
1 1 2 E R 1 2 2 1 r
) 2 (1
)R2
此时内径改变为
(1 ur q
qr 1 2 (1 ) r 2 (1 ) R 2 E
1 1 2 Er R 1 2 2 1 r
r r
0, q,
R
0;
R
弹性力学-本构关系
如,c22 c2222 , c56 c2331
广义胡克定律的一般形式最广泛地描述了材料的线弹性性质,但未能描述物体 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物理特征。
§4-2 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如果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处于等温绝热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相应数学推导,
ij f ij 有势,
其势函数U0(ij) 为物体单位体积的变形能(应变能)。
线性关系。
称为广义胡克定律的一般形式
x c11 x c12 y c13 z c14 xy c15 yz c16 zx
y c21 x c22 y c23 z c24 xy c25 yz c26 zx
即
z c31 x c32 y c33 z c34 xy c35 yz c36 zx
y
c22
c23
c24
c25
c26
y
xzy
对
c33
c34 c44
c35 c45
c36 c46
xzy
yz
zx
称
c55
c56
yz
c66 zx
弹性矩阵为对称矩 阵,共有21个独立的弹 性常数
广义胡克定律的上述形式表征的是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如果材料具有弹性对称面,则本构关系 还可简化,使弹性常数进一步缩减。
mij
ij
2G
E
ij
1
2
3E
ij
1 2G
ij
1
3E
ij
所以 当 i j 时,因
1 2G
ij
1 2G
mij
1 2G
ij mij
1 2G
sij
eij
1 2G
sij
大学课件_弹性力学_第四章基本方程(3,4,5)
(注意:一般情况下位移与有关)
r
ur r
1 u
r
ur r
r
r
u r
ur
r
u r
0
(3)物理方程不变:
r
1 E
1 E
r
r
G
( r )
( r )
2(1 E
2 r
)
2
r
sin2 (
2 r
)
r
sin2 (
2 r2
)
2
2
x
sin 2
2 r 2
2 sin cos
r2
2 sin cos 2 cos2 cos2 2
r
r
r
r
r2
2
2 ( cos sin ) sin
xy r r
r
( cos sin ) cos
r r
r
xy
2 xy
sin cos
2 r 2
cos2 sin 2
r2
cos2 sin 2 2 sin cos sin cos 2
r
r
r r
r2
2
2 2 2 2 2
x2 y 2 r 2 rr r 2 2
极坐标相容方程
4
2 ( x2
2 y 2
)2
2 (r 2
rr
2
r 2
y
m
§4.4 应力的座标变换 x
一.坐标的旋转变换
x l mx
y
m
l y
二.应力的坐标变换
Xn
y
r Yn
r
r
XYnn
x yx
xy l y m
rr
弹性力学 第四章
(τ ρϕ ) ρ =R = 0 (σ ρ ) ρ = R = −q2
上面的两个边界条件是自然满足的。 上面的两个边界条件是自然满足的。 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只能确定两个常数。 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只能确定两个常数。 由多连体的位移单值条件,可以确定 。(P63) 由多连体的位移单值条件,可以确定B=0。( 。( 于是由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得: 于是由下面的两个边界条件得:
γ ρϕ
仅有切向位移时: 仅有切向位移时:
ερ = 0
α=
∂uϕ ∂ϕ
1 ∂uϕ εϕ = ρ ∂ϕ
β =−
∂uϕ ∂ρ
uϕ
ρ
uρ
γ ρϕ = α + β =
于是
−
ρ
ερ =
∂u ρ ∂ρ
1 ∂uϕ εϕ = + ρ ρ ∂ϕ uρ
γ ρϕ
1 ∂u ρ ∂uϕ u ρ − = + ρ ∂ϕ ∂ρ ρ
σρ =
ρ
1+
q
r2
1−
r R2
σϕ =
ρ2
2
R远大于 ,得 远大于r, 远大于
σ ρ = (1 −
r2
r 1− 2 R
q
ρ
2
)q
σ ϕ = (1 +
r2
ρ
2
)q
τ ρϕ = τ ϕρ = 0
应力分量: 应力分量:
σx = q
σ y = −q
τ xy = 0
外环边界条件: 外环边界条件:
(σ ρ ) ρ = R = q cos 2 ϕ − q sin 2 ϕ = q cos 2ϕ
A
ρ
2
+ B(1 + 2 ln ρ ) + 2C + B(3 + 2 ln ρ ) + 2C
弹性力学 第四章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vI t
x
x
t
y
y
t
z
z
t
yz
yz
t
xz
xz
t
xy
xy
t
若固定x,y,z的值,则得在dt时间内vI 的增量为,即在上式两边乘以dt
dvI xd x yd y zd z yzd yz xz d xz xyd xy
由于内能密度 vI 是状态的单值函数,dvI 必须是全微分,因此
所以
v
1 2
(
x
x
y y
zz
xy xy
xz xz
zy zy )
张量表示
v
1 2
ij
ij
弹性体应变能 V v dV V
§4-3 各向异性弹性体
(一)极端各向异性弹性体
理论具有36个弹性常数
x c11 x c12 y c13 z c14 xy c15 yz c16 zx y c21 x c22 y c23 z c24 xy c25 yz c26 zx
的值,根据无初始应力假设,( f1)0为0。均匀材料,函数 f1
对应变的一阶偏导数为常数。这是因为对物体内各点来说,
承受相同的应力,必产生相同的应变;反之,物体内各点
有相同的应变,必承受同样的应力。
经过上面的处理后,小变形情况就可简化为
广义胡克定律
x C11 x C12 y C13 z C14 xy C15 yz C16 xz y C21 x C22 y C23 z C24 xy C25 yz C26 xz z C31 x C32 y C33 z C34 xy C35 yz C36 xz xy C41 x C42 y C43 z C44 xy C45 yz C46 xz yz C51 x C52 y C53 z C54 xy C55 yz C56 xz xz C61 x C62 y C63 z C64 xy C65 yz C66 xz
弹性力学-第四章 应力分析
Ti = σ ji n j
(4.12b) )
第四章 应力分析 §4-2 应力张量
T x = n1σ x + n 2τ yx + n 3τ zx T y = n1τ xy + n 2σ y + n 3τ zy T z = n1τ xz + n 2τ yz + n 3σ z
或
T1 = n1σ 11 + n 2τ 21 + n 3τ 31 T 2 = n1τ 12 + n 2σ 22 + n 3τ 32 T3 = n1τ 13 + n 2τ 23 + n 3σ 33
dSi = ni dS
u表示质点的位移 表示时间,则加速度为, 表示质点的位移,t表示时间 表示质点的位移 表示时间,
(4.11) )
ɺɺ 作用在四面体上的体积力和惯性力之和为 ( f − ρ u)dV 1 原理 各面的面力分别为T,-T1,-T2和-T3 由D’Alembert原理 dV = dSh 各面的面力分别为 3 ɺɺ TdS − T dS + ( f − ρ u)dV = 0
σ y ,τ yx ,τ yz
σ z ,τ zx ,τ zy
i,j,k为x,y,z轴的单位矢量 则各面的应力矢 为 轴的单位矢量,则各面的应力矢 轴的单位矢量 量可表示为
Tx = σ xi +τ xy j +τ xzk Ty =τ yxi +σ y j +τ yzk Tz =τ zxi +τ zy j +σ zk
i i
d 2u = u ɺɺ 2 dt
dSi = ni dS
P固定 不变 趋于 固定,n不变 趋于0 固定 不变,h趋于
弹性力学 第04章应力和应变关系
第四章应力与应变关系§4-1 应力和应变的最一般关系式§4-2 弹性体变形过程中的功和能§4-3 各向异性弹性体§4-4 各向同性弹性体§4-5 弹性常数的测定§4-6 各向同性体应变能密度的表达式显然有5225C C =同理可证nmmn C C =这样就证明了极端各向异性体,只有6+30/2=21个独立的弹性常数。
⎪⎪⎪⎪⎭⎪⎪⎪⎪⎬⎫⎪⎪⎪⎪⎩⎪⎪⎪⎪⎨⎧⎥⎥⎥⎥⎥⎥⎥⎥⎦⎤⎢⎢⎢⎢⎢⎢⎢⎢⎣⎡=⎪⎪⎪⎪⎭⎪⎪⎪⎪⎬⎫⎪⎪⎪⎪⎩⎪⎪⎪⎪⎨⎧xy xz yz z y x xy xzyz z y x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γγγεεετττσσσ66564636266156554535255146454434244 136353433233 126252423222 16 15 14 13 12 111②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各向异性弹性体如果物体内的每一点都具有这样一个平面,关于该平面对称的两个方向具有相同的弹性,则该平面称为物体的弹性对称面,而垂直于弹性对称面的方向,称为物体的弹性主方向。
这样,物体的弹性常数从21个变为13个。
若Oyz 为弹性对称面,则(可用坐标变换公式得到)⎪⎪⎪⎪⎭⎪⎪⎪⎪⎬⎫⎪⎪⎪⎪⎩⎪⎪⎪⎪⎨⎧⎥⎥⎥⎥⎥⎥⎥⎥⎦⎤⎢⎢⎢⎢⎢⎢⎢⎢⎣⎡=⎪⎪⎪⎪⎭⎪⎪⎪⎪⎬⎫⎪⎪⎪⎪⎩⎪⎪⎪⎪⎨⎧xy xz yz z y x xy xzyz z y x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γγγεεετττσσσ665656554434244 13433233 1242322214 13 1211100000000000000如果互相垂直的3个平面中有2个式弹性对称面,则第3个平面必然也是弹性对称面。
弹性力学第4章第3章PPT课件
9
D 由应力函数求解时所用公式 应力函数表示的相容方程为
4x 4 2x22y2 4y 4 0
x
2 y2
fxx
y
2 x2
fy
y
l x m yx fx
m y l xy f y
xy
2 xy
40
10
逆解法的主要步骤
• 就是先设定各种形式的、满足相容方程的应力函数;
40
• 再求出应力分量;
x
2 y2
fxx
y
2 x2
fy y
xy
2 xy
• 然后根据应力边界条件来考察, 在各种形状的弹性体上,
这些应力分量对应于什么样的面力, 从而得知所设定的应
2xy
xy
6
用应力表示的相容方程〈平面应力情况 )
x2 2 y2 2 xy 1 fx x fy y
用应力表示的相容方程(平面应变情况)
x22 y22 xy 1 1 fxx fyy
如体力与坐标无关(例如重力), 则
x22 y22x y 0
y
2 x 2
xy
2 xy
l x m yx fx
m y l xy f y
13
§3-1 多项式解答2
第三章 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
用逆解法求出几个简单平面问题的多项式解答
假定体力可以不计 fx fy 0
取一次式 Φabxcy 相容方程总能满足!
x 0 y 0
xyyx0
fx fy 0
x
2 y 2
弹性力学第四章应力应变
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解析法
通过数学手段,将弹性力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如微分方程或积 分方程,然后求解这些方程得到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
数值法
对于一些难以解析求解的弹性力学问题,可以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 解,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实验法
通过实验手段测量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实验。
本构方程描述了物体内部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力学性质的表现。
本构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因材料而异,对于线性弹性材料,本构方程为:$sigma_{ij} = lambda epsilon_{kk} + 2mu epsilon_{ij}$,其中$lambda$和$mu$分别为拉梅 常数。
04
弹性力学问题解法
01
材料性能评估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材料的弹性模量、
泊松比、剪切模量等参数,为材料的加工和应用提供依据。
02
材料结构设计
通过弹性力学理论,可以对材料进行结构设计,通过调整材料的微观结
构和组分,优化材料的性能,提高材料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03
材料失效分析
弹性力学还可以用于材料失效分析,通过分析材料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状
分类
单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应变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如线应变、角应 变、剪应变等。
应变的单位是单位长度上的变形 量,常用的单位有百分数、弧度 等。
应变状态
01
02
03
单轴应变
当物体受到单向拉伸或压 缩时,只在某一方向上发 生形变,其他方向上保持 不变。
多轴应变
当物体受到多方向上的作 用力时,会在多个方向上 发生形变,形变情况比较 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τ ρϕ = 0 (2) uϕ = 0 (3)其 应 和 移 是 的 数 1 它 力 位 只 ρ 函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逆解法: 逆解法:设应力函数轴对称 相应的应力分量和相容方程为: 相应的应力分量和相容方程为:
Φ =Φ(ρ)
∂Φ =0 ∂ϕ 1 dΦ σρ = ρ dρ d2Φ σϕ = 2 dρ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在轴对称应力情况下,若物体位移约束也是轴对称的,则 在轴对称应力情况下, 物体位移约束也是轴对称的, 位移也应该是轴对称的。 位移也应该是轴对称的。这 时,物体内各点都不会有环向 位移, 取何值,都应有: 位移,即不论 ρ 和 ϕ 取何值,都应有:
4Bρϕ uϕ = + Hρ − I sin ϕ + K cosϕ = 0 E 对这种情形, 对这种情形,有 B = H = I = K = 0 式(4-12)变为: )变为:
(3) 将上述应力分量 ) 位移边界条件: 位移边界条件: 应力边界条件: 应力边界条件:
σρ ,σϕ ,τρϕ
s
满足问题的边界条件: 满足问题的边界条件:
(uρ )
= uρ ,
(uϕ )
O
s
= uϕ
x
ϕ
m(σϕ )s +l(τρϕ )s = fϕ
l(σρ )s + m(τρϕ )s = fρ
ρ
σρ
式中: 由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确定。 式中:A、B、C、H、I、K 由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确定。 注意: 注意: 式(4-12)对应于平面应力状态。 )对应于平面应力状态。
闭合
由式( 由式(4-12)可以看出:应力轴对称并不表示 )可以看出: 位移也是轴对称的。其中后两项表示刚体位移。 位移也是轴对称的。其中后两项表示刚体位移。 如果所研究的问题满足位移单值条件,则必有: 如果所研究的问题满足位移单值条件,则必有:B=0 位移单值条件
1 ∂Φ 1 ∂2Φ + 2 σρ = ρ ∂ρ ρ ∂ϕ2 ∂2Φ 应力分量: 应力分量: σϕ = 2 ∂ρ ∂ 1 ∂Φ τρϕ = − ρ ∂ϕ ∂ρ
相容方程: 相容方程:
2
τρϕ = 0
d 1 d 2+ dρ ρ dρ Φ = 0
+2(1−µ)Cρ] + f (ϕ)
(b)
4Bρϕ uϕ = − ∫ f (ϕ)dϕ + f1(ρ) E
(c) (f) (g)
f1(ρ) = H + F ρ
f (ϕ) = I cosϕ + K sin ϕ
∫ f (ϕ)dϕ = F − I sin ϕ + K cosϕ
(h)
将式( ) )(h)代入式( ) 将式(f) (g)( )代入式(b) (c),得位移解答: )( ) 得位移解答:
1. 圆环或圆筒受均布压力 已知: 1 已知: q , q2, r, R 求:应力分布。 应力分布。
显然属于应力轴对称问题,应力: 显然属于应力轴对称问题,应力:
要使该式成立,两边须为同一常数。 要使该式成立,两边须为同一常数。
df1(ρ) f1(ρ) − ρ =F dρ df (ϕ) + ∫ f (ϕ)dϕ = F dϕ
(d) )
—式中 为常数。 式中F 为常数。
(e) )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d) 式:
df1(ρ) dρ = f1(ρ) − F ρ
1 A uρ = −(1+ µ) + 2(1− µ)Cρ E ρ
uϕ = 0
平面应变情况下: 平面应变情况下:
1− µ2 µ A µ uρ = −(1+1− µ) ρ + 2(1−1− µ)Cρ E
uϕ = 0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4-6 圆环或圆筒受均布压力
2 4
2
(b)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2. 相容方程的求解
d 1 d ∇ Φ = 2 + dρ ρ dρ Φ = 0
2 4
2
d2 1 d 1 d d 2 Q∇ = 2 + = (ρ ), dρ ρ dρ ρ dρ dρ
1 1 d 1 d dΦ ∴∇ Φ = {ρ [ (ρ )]} = 0, ρ dρ dρ ρ dρ dρ
弹性力学极坐标求解归结为(体力为零时) 弹性力学极坐标求解归结为(体力为零时) (1) 由问题的条件求出满足式(4-6)的应力函数 Φ(ρ,ϕ) ) 由问题的条件求出满足式( - )
∂ 1 ∂ 1 ∂ Φ =0 ∇ Φ = 2 + + 2 2 ∂ρ ρ ∂ρ ρ ∂ϕ
2 2 4
Φ = Aln ρ + Bρ ln ρ +Cρ + D
2 2
—— 轴对称问题相容方程的通解,A、B、C、D 为 轴对称问题相容方程的通解, 、 、 、 待定常数。 待定常数。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3. 应力分量 (σρ、σϕ、τρϕ)
将方程( 将方程(4-10)代入应力分量表达式 )
1 dΦ σρ = ρ dρ
d2Φ σϕ = 2 dρ
σρ =
A
ρ
2
+ B(1+ 2ln ρ) + 2C
2
σϕ = −
A
τρϕ = 0
τρϕ =τϕρ = 0
ρ
+ B(3+ 2ln ρ) + 2C
(4-11) -
q
O
可见:轴对称的应力函数可以解决应力轴对称的问题 可见:轴对称的应力函数可以解决应力轴对称的问题 可以解决 显然如图结构轴对称载荷轴也对称的问题属于应力轴对称问题 显然如图结构轴对称载荷轴也对称的问题属于应力轴对称问题 此时,应变、位移是否一定轴对称? 此时,应变、位移是否一定轴对称?
(4-12)
式中: 式中:A、B、C、H、I、K 由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确 定。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平面-应力轴对称问题小结: 平面 应力轴对称问题小结: 应力轴对称问题小结 (1) ) 应力函数
Φ = Aln ρ + Bρ2 ln ρ +Cρ2 + D
(2) ) 应力分量
(4-10) - )
2
(4-6) - )
(2) 由式(4-5)求出相应的应力分量: ) 由式( - )求出相应的应力分量:
σρ ,σϕ ,τρϕ
∂2Φ 1 ∂Φ 1 ∂2Φ σϕ = 2 + 2 σρ = 2 ∂ρ ρ ∂ρ ρ ∂ϕ
∂ 1 ∂Φ τρϕ = − - ) ρ ∂ϕ (4-5) ∂ρ
4
(b)
d 1 d dΦ ρ [ (ρ )] = C 1 dρ ρ dρ dρ 1 d dΦ (ρ ) = C ln ρ +C2 1 ρ dρ dρ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d dΦ 1 n+1 1 n (ρ ) = C ρ ln ρ +C2ρ Q∫ x ln xdx = x ln x − +C 1 n +1 n +1 dρ dρ
dΦ 1 1 1 2 ρ = C ρ ln ρ − + C2ρ2 +C3 1 dρ 2 2 2 dΦ 1 1 1 C3 = C ρ ln ρ + C2 − C ρ + 1 1 dρ 2 2 2 ρ 1 1 2 Φ = C3 ln ρ + C1ρ ln ρ + (C2 −C1)ρ2 +C4 4 4
2 2
∂ 1 ∂ 1 ∂ 2+ ∂ρ ρ ∂ρ + ρ2 ∂ϕ2 Φ = 0
2
2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1. 轴对称问题应力分量与相容方程
(1)应力分量 )
1 dΦ σρ = ρ dρ
d2Φ σϕ = 2 dρ
(a)
τρϕ = 0
(2)相容方程 )
d 1 d ∇ Φ = 2 + dρ ρ dρ Φ = 0
将式( )代入式( )中第二式, 将式(b)代入式(a)中第二式,得
∂uϕ
= −(1+ µ) 2 +(3− µ)B+ 2(1− µ)Bln ρ + 2(1− µ)C −uρ ∂ϕ E ρ 4Bρ = − f (ϕ) E 4Bρϕ (c) − ∫ f (ϕ)dϕ + f1(ρ) 将上式积分, 将上式积分,得: uϕ = E —— f1(ρ) 是 ρ 任意函数 A
(
)
df (ϕ) + ∫ f (ϕ)dϕ = F 代入 dϕ df (ϕ) ∫ f (ϕ)dϕ = F − dϕ = F + I sin ϕ − Kcosϕ
(h) )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A 1 uρ = −(1+ µ) + 2(1− µ)Bρ(ln ρ −1 +(1−3µ)Bρ ) E ρ
ρ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将式( ) 代入式 代入式( )中第三式, 将式(b)(c)代入式(a)中第三式,得
1 ∂uρ ∂uϕ uϕ + − =0 γ ρϕ = ρ ∂ϕ ∂ρ ρ
1 df (ϕ) df1(ρ) 1 f1(ρ) + + ∫ f (ϕ)dϕ − =0 ρ dϕ dρ ρ ρ df1(ρ) df (ϕ) f1(ρ) − ρ = + ∫ f (ϕ)dϕ 或写成: 或写成: dρ dϕ
y
τρϕ σϕ
fϕ n fρ
fρ , fϕ 为边界上已知的面力分量。 为边界上已知的面力分量。
l,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