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1960-2004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趋势
极端降水特性分析研究进展

极端降水特性分析研究进展江秀芳;李丽平;周立波【摘要】极端降水是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近年来国内外极端降水的特征及其与大气、海洋异常的关系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最好提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方面.【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研究回顾【作者】江秀芳;李丽平;周立波【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4;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福州3500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IPCC,2001,2007),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剧,例如1998年、2008年的南方特大洪涝灾害、2002东北低温冷害、2008年南方冻雨、2010年夏季酷暑等事件频发。
其中,极端降水事件是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衡量极端天气气候的主要指标之一。
因此,人们对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等进行了许多研究,文中就极端降水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回顾。
早期关于极端降水事件的定义主要是按照不同气候要素来确定,比如把日降水量超过50 mm降水事件称为暴雨,日降水量超过25 mm的降水事件称为大雨等。
由此采用大雨或者暴雨这样的标准作为一个共同的阈值来研究极端降水。
然而,极端降水事件应该因地而异,比如对于干旱的中国西北[1-2],部分台站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暴雨甚至大雨,而这些区域一场中雨往往会造成山体滑坡等危害。
从季节上看,我国的强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夏季。
所以,按照大雨或暴雨的标准来定义阈值去研究极端降水事件存在很大问题。
对于不同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是不能完全用统一固定的日降水量来简单定义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季节,极端降水的阈值也有所差异。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水文特征1.汛期降雨和洪水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均可进入,为形成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长江降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1057毫米,有四个主要雨区:(1)武夷山雨区,年雨量为1640毫米,雨期最早,在3~6月。
(2)南岭雨区,年雨量约1400毫米,雨期稍后,在 4~6月。
(3)峨眉山雅安雨区,年雨量1000毫米,雨期在7~8月。
(4)汉江雨区,雨期最迟,在8~9月,甚至延至10月,年雨量约1000毫米。
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的雨带从三、四月起,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中下游的雨季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
降雨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中下游降雨多于上游。
长江是雨洪河流,洪水变化规律与暴雨大体相应,其入汛时间中下游早于上游,一般年份,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湘江4~6月为主汛期,洞庭湖的资、沅、澧水则为 5~7月,上游各支流7~9月,如遇有秋汛,10月份也会发生大洪水。
长江干流各控制站年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出现时间一般在6~9月,而以7~8月为最多。
长江的年径流量为8890亿立方米,其中上游来量占47%,洞庭湖占21%,鄱阳湖占17%。
长江干流寸滩至宜昌的三峡区间全长约660公里,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若不包括乌江,则区间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区间面积约占宜昌以上面积的5.6%,虽然这段面积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区间洪水常来势凶猛,对宜昌洪峰常起戴帽作用。
例如,1982年宜昌最大洪峰52400cms, 而三峡区间产生的最大洪峰就为27900cms。
造成区间洪水的暴雨移动方向,一般由四川的岷、沱、嘉陵江一带雨区中心向东偏南移动或自西向东移至三峡地区,亦有从四川东北和汉江上游一带的雨区中心南压至三峡地区,这与长江的流向相一致,而三峡暴雨往往又是两至三天,此即为造成三峡地区的洪水常常是叠加在长江上游洪水的涨水段或峰顶附近的主要原因。
长江三峡区间是长江中下游暴雨的多发区,该区间的洪水预报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汛调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化下长江流域未来径流与旱涝变化特征研究

气候变化下长江流域未来径流与旱涝变化特征研究一、摘要本研究采用先进的气候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和旱涝灾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江流域未来径流量将呈现减少趋势,而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
本报告将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二、引言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水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径流和旱涝灾害的影响,对于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3.1 数据来源为了深入研究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来源:1.历史气象数据:从中国气象局获取了长江流域过去5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
2.气候模型输出:采用了国际知名的全球气候模型(GCM)和区域气候模型(RCM)的输出数据。
特别是针对长江流域,我们选用了高分辨率的RCM输出,以确保模拟的准确性。
3.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长江流域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这些数据对于水文模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3.2 数据分析方法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趋势分析: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历史气象数据的长期趋势,如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2.极端事件分析:利用极值理论,对极端降水和极端气温事件进行定义和统计分析。
3.水文模拟: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气候模型输出和地理信息数据,对长江流域的径流量进行模拟。
4.灾害风险评估:结合历史灾害数据和径流模拟结果,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分析旱涝灾害的变化特征。
3.3 使用的模型与工具本研究主要使用了以下模型和工具:1.全球气候模型(GCM)和区域气候模型(RCM):用于模拟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2.分布式水文模型:用于模拟长江流域的径流量,考虑了地形、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重现期研究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重现期研究牟婷婷;林爱文;方建【摘要】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75个站点1960-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最大日降水量作为极端降水指标,采用广义帕累托分布模型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重现期.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时间上分为1960-1980年和1981-2012年两个时间段,分别模拟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极端降水重现期的最大日降雨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在相同重现期最大日降水量有显著区别.在不同重现期内,均是汉江流域最大日降水量较低,而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区域最大日降水量较高;同时,在相同重现期内,不同时间段降水也有差异,1981-2012年重现期最大日降雨量平均比1960-1980年重现期最大日降雨量高5%左右.【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帕累托分布;极端降水;重现期;长江中下游【作者】牟婷婷;林爱文;方建【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引言极端降水事件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剧,全球范围极端降水事件及其导致的灾害呈增加的趋势。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是我国降水量最多,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在盛夏江淮梅雨季节,常常出现一些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大的连续性强降水,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研究该地区极端降水重现期对抗洪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刘小宁[1]研究了我国暴雨频数及最大日降水强度时空分布特征;苏布达[2]等揭示了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出现显著增加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中下游地区;Tao Gao[3]通过趋势分析的方法得到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在1980年前后有显著变化。
长江的流量的年变化趋势

长江的流量的年变化趋势
长江的流量的年变化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变化、水文调节和流域开发利用等。
一般来说,长江流量的年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季节性变化: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其流量在不同季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夏季和秋季是长江流域降水较多的时候,流量较大;而冬季和春季则相对干旱,流量较小。
2. 年际变化:由于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和周期性变化,长江流量也存在年际变化的趋势。
例如,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和流量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偏离正常水平。
3. 水文调节:由于水库的建设和运用,长江的流量变化也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
水库的蓄水和泄洪操作可以调节长江的流量,使其在不同年份之间有所差别。
4. 流域开发利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也会对流量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从而影响长江的流量。
综上所述,长江流量的年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
一个趋势来描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作用。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姜娜*(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上海200062)摘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提出未来气候变化可能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气候;降水量0 引言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巨大风险,提出科学基础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关键的科学问题和需要重点开展基础研究的问题。
分析表明: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定量分析和预估水文的不确定性是国际上的难题;气候变化下水循环响应研究正在从大气到水文的单向连接向水文—气候作用与反馈的方向发展;水资源脆弱性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
气候变化挑战传统水文理论假定,包括分析和预估水文变化所面临的区域分异性、不确定性和水文极值等问题。
开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将是21世纪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权威全面的新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1]。
20世纪后5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气候变暖,造成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北半球积雪面积明显减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北半球多年冻土层正在融化。
海洋升温引起海水膨胀,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0.17米[2]。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地区热浪频繁发生,强降水事件和局部洪涝频率增大,风暴强度加大。
尤其是70年代以来,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干旱更频繁、更持久、更严重,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强,强台风频率增大,由70年代初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3][4]。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影响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其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形势使得该区域特别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气候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到暖温带交界地带,受季风影响较大。
气候变化导致了长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
其次,气候变化引起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和雪冰融化加速,进而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径流量和水位高度。
这种情况下,洪水容易发生,并且洪水的规模和范围可能会扩大。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增加热带气旋和暴雨天气的频率和强度,这将导致长江流域出现更多的极端降水事件,如暴雨和短时强降水,从而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第三,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洪涝灾害导致农田受灾、蔬菜水果受污染,进而影响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前预测和预警洪涝灾害的发生,为民众提供及时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防洪堤坝的建设和维护,增加河道的排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此外,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等自然防护屏障,减少洪水的侵袭范围。
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洪涝灾害的挑战。
长江流域跨越多个国家,其洪涝灾害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涉及到该流域周边的其他国家。
因此,各国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洪涝灾害的挑战。
最后,个人也应该加入到应对洪涝灾害的行动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植树造林等方式,为气候变化的应对做出一份贡献。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翟盘茂;刘静【摘要】The definitions of extreme weather/climate events and "climate extreme"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classifying the extreme events into four categories ( namely extremes caused by variations in a single variable, events related to weather phenomena, compound events and climate extremes) , the related extreme indices as well as their trends and corresponding impa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nse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end to be more frequent. Heat waves in eastern China are stronger and drought trend in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ern China, especially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21 century, is increasing. Furthermore, drought events are frequent in southwest China over recent ten years. In order to minimize losses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t is extraordinary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capability i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of high-impact extremes. Meanwhil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engineering defense measures based on changes in extreme events to prevent flash floods and urban waterlogged disasters induced by intense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droughts and heat waves associated with insufficient precipitation.%首先概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极值”的相关定义,并把极端事件分为单要素的极端事件、与天气现象有关的极端事件、多要素极端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上述几类极端事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指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强降水事件更趋频繁,我国东部地区高温热浪天气更为明显;东北华北地区干旱趋势增加,尤其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最为明显;近10年来西南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为减轻日益增加的重大气象灾害的损失,我国有必要加强高影响极端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同时还必须根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加强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范和应对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和城市渍涝,以及与降水持续不足有关的重大干旱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2(014)009【总页数】10页(P55-63,84)【关键词】极端气候指数;高影响;气象灾害;工程【作者】翟盘茂;刘静【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1 前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60年我国旱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

近60年我国旱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姚亚庆;郑粉莉;关颖慧【摘要】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covered area and affected area by flood and drought during 1950—2010,the tendency of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vered area and affected area ha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over the time for flood and drought .Especially since the1990s,the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before .Meanwhile,the covered area was 1 .4 time that of the average .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influence by the disaster was different in everyregion .Flood was as serious as drought in east China,central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drought was the main disaster in north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and flood was the main issue in southwest China .The most serious covered areas by drought and by flood were north China and east China,accounting for 1 1 .09%and 7 .19%of the total covered areas countrywide,respectively . Therefore it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to reduce the losses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defense and mitigation against disasters .%基于对1950—2010年我国旱涝灾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进展_王苗

引言 自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9 9 8 年I P C C( 成立以来 , 已经陆续就气候变化对社会 、 经济的潜在 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做过 ( 指 4 次评估 。 I P C C 第3次评估报告( TAR) 2 0 0 1) [ 1] 出 ,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 2 0 世纪 ( 1 9 0 1—2 0 0 0 年) , 高约 0 比第2次报告( . 6 ℃( 0 . 4~0 . 8 ℃) S AR) ( 高出0 1 9 9 5) . 1 5 ℃。 第 4 次 评 估 报 告 ( AR 4) [ 2] ( ) 指出 1 2 0 0 7 9 0 6—2 0 0 5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 。 全球变暖使得地表蒸 约0 . 7 4 ℃( 0 . 5 6~0 . 9 2 ℃) 发加剧 , 导致大气保持水分能力增加 , 全球和区域水 循环加剧 , 势必造成降水增多 。 根据概率分布 , 相应 的极端降水出现的 概 率 也 增 大 , 即容易发生极端降 水事件 。 对于 极 端 降 水 事 件, 国内外的学者都展开了一 系列的研究 。 目前主要关注的是极端降水表征值的 确定 、 极端降水分布和演变趋势 、 可能影响极端降水 因子分析及运用模式对于极端降水进行模拟并进行 评估 4 个方面 。 1 对于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及表征值的确定 极端天气事件的确认可以根据经验 , 或对社会 、
第4 0 卷第 1 期 2 0 1 2年2月
气 象 科 技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N D T E CHNO L O GY
V o l . 4 0, N o . 1 F e b . 2 0 1 2
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进展
2 1 王苗1 郭品文1 邬昀1, 李京校 ( , 南京 2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 K LME) 1 0 0 4 4; ) 宜昌 4 2 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 , 4 3 0 0 0 摘要 全球变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 , 在此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繁发生受到 广 泛 的 关 注 。 从 极 端 降 水 阈 值 的 定 义、 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 可能影响因子及模拟情况 4 个方面对国内近些年来极端 降 水 事 件 的 研 究 状 况 加 以 综 述 , 指 出目前对极端降水事件阈值的定义比较明确 , 极端降水长期变化特征有明显的 区 域 性 。 由 于 我 国 降 水 状 况 受 到 东 亚气候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影响 , 其中机理极其复杂 , 所以对于极端降水的成因研 究 仍 然 不 够 彻 底 , 相应地运用模式 对其模拟和评估也有相对的不确定性 。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特征 模拟
2004年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严重秋旱特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异常

d t e f tt n hn n C P NC R n ls aa a a t 6 sai si C iaa d N E / A r a i d t.At h a met e t s h r i ua i — s o 10 o n a e y s e met h mo p ei c c l o a t s i a c r tn
Ab ta t I r e o s u y t e f a u e n h a s s o h r u h ia t r h r u h c u rn n t e a e o sr c n o d rt t d h e t r sa d t e c u e ft e d o g td s s e ,t e d o g to c r i g i h r a t
Ya g z v ri n te Rie n Chi a a l a h n swel st e Ano a iso m o p rc m le fAt s he i
Ci c l to n Au u n 2 0 r uain i t m 0 4
NI Nig 1 n inPig 2 U n , a dLI a - n 2 J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 2期 1 20 0 7年 Vo ' 1 No 2 l3 . Ma. 20 r 07
Chn s o r a fAt o p e i S in e ie e J u lo m s h rc ce cs n
生在 中国长江 以南地 区的严重干旱 ( 简称 2 0 0 4年长江 以南 秋旱 )前兆和发 展特征 以及秋早 持续期 间 的东亚大气
环流异常 。结果表 明:20 0 4年长江以南秋早是 以 8月在广西境 内出现小范 围干旱 为前兆,9月扩展 到长江 以南 中 部地 区,1 O月遍及整个长江 以南地区而达 到鼎盛 的一个发展过程 。20 0 4年 长江 以南 秋早 事件的发 生 、发展和 鼎 盛期都受到 了同期 东亚 大气 环流异常的很大影响 :20 0 4年秋季东南 亚上 空的整层 经 向水 汽输送 出现 了显著 的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08年2月25-27日)2月24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2月25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李维京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罗勇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冷冬的启示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闭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参观活动(京外代表)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专题讨论:20-30分钟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2月25日下午13:30-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封国林宋燕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王遵娅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韩荣青李维京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2月26日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王永光曾刚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吴统文王兰宁王在志李伟平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年度开放课题)曾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孙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李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崔振雷张华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王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冯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主持人:李栋梁陈正洪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张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信飞,上海市气候中心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胡雪红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海洋模式网页评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下午13:30-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陈星胡永云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周兵,国家气象中心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尹红刘洪滨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任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陈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王小玲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刘瑜,云南省气候中心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华文漪王盘兴吴幸毓翁之梅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专题讨论)2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主持人:高学杰张华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李伟平孙菽芬季劲钧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张冬峰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张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石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沈永平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何勇董文杰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田展,上海市气候中心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史军,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李军,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三分会气候资源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2月26日上午08:30开始主持人:刘树华张秀芝朱蓉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许遐祯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董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张容焱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李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江滢罗勇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柳艳香江滢张秀芝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赵东罗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孙川永陶树旺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周荣卫何晓凤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能预报研究进展柳艳香陶树旺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降水量的影响姜娜*(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上海200062)摘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提出未来气候变化可能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气候;降水量0 引言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巨大风险,提出科学基础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关键的科学问题和需要重点开展基础研究的问题。
分析表明: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定量分析和预估水文的不确定性是国际上的难题;气候变化下水循环响应研究正在从大气到水文的单向连接向水文—气候作用与反馈的方向发展;水资源脆弱性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
气候变化挑战传统水文理论假定,包括分析和预估水文变化所面临的区域分异性、不确定性和水文极值等问题。
开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将是21世纪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权威全面的新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1]。
20世纪后5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气候变暖,造成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北半球积雪面积明显减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北半球多年冻土层正在融化。
海洋升温引起海水膨胀,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0.17米[2]。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地区热浪频繁发生,强降水事件和局部洪涝频率增大,风暴强度加大。
尤其是70年代以来,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干旱更频繁、更持久、更严重,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强,强台风频率增大,由70年代初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3][4]。
长江河口近期演变基本规律

长江河口近期演变基本规律
本书以长江河口近期演变基本规律为主线,从动力沉积学和动力地貌学角度在宏观上揭示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河口冲淤变化的特点,时间尺度的上界从1958年起始,原因在于:①20世纪以来,长江流域最大一次洪水过程——1954年特大洪水,塑造了长江河口三级分汉四口分流的基本格局;②1958年是我国自主在长江口系统开展大、中比尺水道测量、海图测深及大规模同步水文测验的起始年;③1958年是我国交通部和水利部共同组织队伍对长江口进行全面调查、试验和分析研究的起步年;④1958年以来,河口上边界徐六泾节点逐步成形,长江口大规模护岸围垦工程的实施,人工工程加速了河道成形。
本书写作以长江河口发育模式为理论基础,充分利用历年的水文测验成果、系列水下地形图和多时相卫里遥感图像的数字化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揭示长江河口近期演变的规律和机理,试图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使广大读者能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以便为长江口综合治理战略和宏观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_佘敦先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6卷第9期2011年9月V ol.66,No.9Sept.,2011收稿日期:2011-05-16;修订日期:2011-06-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2010CB428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25)[Foundation:National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No.2010CB428406;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071025]作者简介:佘敦先,男,安徽芜湖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研究。
E-mail:shedunxian@通讯作者:夏军(1954-),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624M)。
E-mail:xiaj@1200-1210页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佘敦先1,2,夏军1,张永勇1,杜鸿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摘要:以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年最大降水量序列(AM)和超门限峰值序列(POT),分析淮河流域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淮河流域降水极值的统计特征。
研究发现:过去50年,淮河流域大多数站点年最大日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少数站点有减少的趋势,但增加和减少的趋势均不明显。
从单个气象站点50年降水序列来看,年最大日降水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多集中于20世纪60-70年代,且以汛期居多。
利用L-矩法、K-S 检验等方法,发现GEV 和GP 分布分别能够较好的拟合AM 和POT 序列。
通过计算比较在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降水量,发现POT 序列及其对应的GP 分布能够更好的模拟淮河流域极端降水序列。
长江流域极端强降水分布特征的统计拟合

关键词
分 类号
分布函数
P 2 . 1 46 63
极端降水
长江流域
A
文 献标 识码
Pr b b l tc c a a t r si s o e i ia i n e t e e o a ii i h r c e it fpr cp t to x r m s s c o e h n t e Ri e sn v r t e Ya g z v r Ba i
学
V0 .28.No 6 1 . De e.,2 0 08
20 0 8年 1 2月
S ENTI METEOROLOGI CI A CA I CA S NI
苏布达 , 姜彤 , 董文杰 . 长江流域极端强 降水分 布特征的统计拟合. 象科 学 ,0 8 2 ( ) 6 56 9 气 20 ,8 6 :2 — 2
摘
要
基 于 长江 流域 17个 气 象站 16 -20 4 90 0 5年 最 大值 降水序 列 ( M) A 与超 门限峰值 降水
序列 ( O , 取 4大 类 2 P T)选 0种分 布 函数 , 用 极 大 似 然 法和 线性 矩 法估 算 了参数 , 采 经柯 尔莫 洛 夫- 斯米 尔诺夫 检验 , 确定 了降水 极值 的最优概 率模 型 。对 A 与 P T两 套极 端 强 降水 序 列 的频 率分 M O 析 均表 明, kb 布 函数 能够 较好 的拟 合 长江 流域 降水极 值 的概 率分 布。 同时指 出 了降水极 值 Waey分
S u a Ja gT n D n ni uB d in o g’ o gWe j e
( et nCiaeC ag , hn t rl i l d iirt n B i g 10 8 ) 1Cnr O l t h n e C i Me oo gc m n t i , ei 0 0 e m a e o aA sao j n 1 ( a n ntu ega h n i ooy hns A a e yo c ne, a n 10 8 2N gIstt o orp ya dLmnl ,C ie cdm i e fG g e fSi cs N g2 00 ) e ( tt KyL brtr E r u ae rc s n e uc cl y B in oma U i rt, e g10 7 ) 3Sa e aoao o at S r c P oe dR s re o g , ei N r l nv sy B 彬n 0 85 e yf h f sa o E o jg ei
东台市梁垛河闸区域近11年降雨及极端降雨变化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power︱126︱2016年10期东台市梁垛河闸区域近11年降雨及极端降雨变化王向辉东台市堤闸管理处,江苏 东台 224200摘要:利用东台市梁垛河闸管理所2004-2014年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暴雨频次以及极值降雨事件的变化趋势特征。
利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本区域的降雨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本区域的年降雨量及汛期降雨量呈递增趋势,暴雨频次及极端降雨时间同样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降雨;平均降雨;暴雨;极端降雨中图分类号:TV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6)10-0126-02引言梁垛河闸位于江苏省东台市沿海滩涂区域,本区域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又属于东亚季风区,具有南北气候及海洋、大陆性气候双重影响的气候特征。
本区域雨量充沛、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平衡,大都集中在5-9月,夏季多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暴雨连续期长。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采用的资料是东台市梁垛河闸管理所的历年雨量统计档案,局部差缺由东台市水务局提供的2004—2014年梁垛河闸区域日降雨数据。
1.2 分析方法本文用到的极值降雨是指日最高降雨,采用百分比阈值定义极端降雨事件。
将2004—2014年垛河闸地区日降雨资料按照升序排列位于95%的值定义为极端降雨事件阈值。
高于极端降雨事件阈值的日数定义为极端降雨日数。
2 降雨特征分析本文分析了日降雨量、汛期降雨量、最大日降雨量以及极端降雨事件。
2.1 降雨变化趋势分析根据梁垛河闸管理所11年逐日降雨系列,统计年雨量、汛期(5—10月份)有雨日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
结果表明:2004—2014年梁垛河闸年降雨量表现为上升趋势,近11a 梁垛河闸年均降雨量为855.6mm,年均降雨量以17.75mm/a 的速率递增。
年降雨量差距较大,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尤其是相邻年份年降雨量变化较大,其中,奇数年2005、2007、2009、2011年年降雨量距平均为正值(2013年除外),偶数年2004、2006、2008年降雨量距平均为负值,而2010、2012年降雨量也接近于年平均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