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标本取材的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病理标本采集 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采集 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病理标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一、病理标本的采集病理标本的采集是疾病诊断的首要环节,它要求精确和细致。

以下是一些常见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1. 细胞学标本采集:细胞学标本采集主要涉及细胞涂片、细针穿刺等,操作时要注意消毒措施,避免污染。

采集时要尽量避免血液干扰,以免干扰细胞学的评估。

2. 组织学标本采集:组织学标本采集一般使用外科手术取材,术前要进行相关的检查,确保完全取得病变组织。

取材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病理背景的污染或变形。

3. 液体标本采集:液体标本采集主要包括腹水、胸水和尿液等。

采集时要注意收集足够量的标本,并避免采集时的交叉污染。

二、病理标本的处理与保存病理标本的处理与保存是确保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标本的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1. 标本加工处理:组织学标本一般需要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加工处理,以确保组织的形态结构不变。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和温度,避免过长时间的固定或超低温的保存。

2. 标本保存条件:病理标本的保存温度要根据标本的性质进行调整。

常规组织学标本可以保存在室温下,而冷冻切片等需要保存在低温环境下。

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编号与记录,避免混淆。

3. 标本的保存周期:不同类型的标本在保存周期上有所差异。

通常,组织学标本可以保存数年,而液体标本则需要较短的保存时间。

标本在保存前要制作好包装材料,并注明保存日期与保存人员。

4. 标本运输条件: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和温度的变化,以免引起标本的变性或损坏。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密封性,防止泄漏造成交叉污染。

三、病理标本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病理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理标本质量控制措施:1. 标本的鉴定与编号:在采集标本的同时,要对标本进行鉴定与编号,确保与病人的信息相符合,并与相关记录相对应。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操作,以保证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规范的一些建议。

1.取材部位: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在手术或活检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病灶和正常组织进行取材。

避免取材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病理诊断。

2.取材方式:根据病灶的性质和大小,选择适当的取材方式。

常见的取材方式包括切除术、穿刺活检、钳夹取材、刮片等,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毁坏病灶或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3.取材数量:根据需要,取材时应尽量多取材,以保证充分代表性。

例如,在手术中取材时,应尽量取多个部位进行切片,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小病灶和病变。

4.取材标记:为了方便后续的病理检查和诊断,必须对取材标本进行标记,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编号等,保证标本与临床资料的一致性。

5.取材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取材,先取不同类型的组织,再取不同部位的切片。

在取材时应准确记录各个切片的位置和方向,以便后续的病理分析。

6.取材工具和技巧:取材时应使用尖锐、干净、无腐蚀性的取材工具,如手术刀、刮刀、抹片等。

取材时应注意避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保持组织形态和结构。

7.取材保存:取材后,应及时将标本放入合适的容器中,添加适当的液体保存,如正常盐水或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确保标本保存完整性和安全性。

8.取材记录:在进行取材时,应仔细记录每个标本的取材位置、大小、性状等信息,编写取材记录。

取材后,应及时归入病理标本库,以方便后续的查找和分析。

9.取材培养:某些情况下,需要将取材标本进行培养,以便观察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特性。

在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污染标本,保持无菌操作。

10.取材安全: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医务人员应全程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确保操作安全。

取材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和清理工作。

病理取材规范的遵守可以提高病理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同时,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确保患者权益和病理工作的质量。

病理标本取材制度

病理标本取材制度

病理标本取材制度
1.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承担,应配备人员负责记录2.标本取材过程中,应严防污染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

3.取材前仔细阅读申请单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做到对病变心中有数。

4.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对申请单或标本有疑问应暂行搁置,尽快与送检方联系,查明原因,确保无误后,再行巨检和取材。

5.病理医师进行取材时,记录人员应根据病理申请单内容,向医师报告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并如实、清楚地将病理医师的口头描述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

6.有取材工作记录单,组织块的编号应该每块分别编号,一一对应。

7.具有医学学术价值的标本可摄影存档,并酌情妥为保存。

8.每例标本取材取材前、后,应用流水彻底清洗取材台面和所有相关器物,严防标本被污染,严防细小标本流失。

9.标本检查和取材应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进行。

10.取材后剩余的组织、器官应置入适当容器内,添加适量4%中性甲醛并附相关病理号和患者姓名等标志,按取材日期有序地妥善保存。

取材剩余的标本一般保存至病理学诊断报告发出2周。

11.病理医师在每批取材后,应与记录人员共同核对核对组织块,并在取材工作记录单上签名和签署日期。

12.取材后剩余的病理标本属于污染源,应遵照有关规定处理。

病理取材注意事项

病理取材注意事项

病理取材注意事项1.三对:对姓名、标本份数、标本名称,如有不符,及时与临床联系2.工具:(1)刀:①解剖刀;②脏器刀(大标本用)切时注意不要拉锯(2)剪刀:①尖剪:分离组织时用;②肠剪(钝的):用于剪开肠壁(3)镊子:①有齿镊:分离时夹标本:②无齿镊:取完材后夹剩余组织及移取标本(4)探针:尸检时探查心脏、瘘管、先天性闭锁等(5)骨剪:剪扁骨,肋骨、颅骨(6)锯子:长骨3.如何取材(1)管状脏器:肠、骨<1>肠:①(放在砧板上)恢复解剖学部位,观察外貌②丈量外形(长×宽×高或Φ)③光滑←→粗糙(改变),取材是应注意步骤:①用肠剪沿肠系膜对侧剪开肠管,冲洗肠腔;②观察粘膜:A. 皱襞走向(肠――垂直食管、胃――水平)B. 皱襞有无增宽变窄③如何处理肿瘤描述:A. 有生理学标记B. 无生理学标记,则为“距一端××处有一肿物”C. 外观,大小,表面有无出血、坏死,颜色(灰白、灰红……)1) 第1刀,最大切面,观察病变深度(要沿肠管方向纵切)2) 往两侧隔1cm在切1刀3) 如果3个面一样,取有代表性的如果3个面不一样,至少取3块4) 隔1) 2mm轻切1刀,取出1块,从内到外取A、B、C 3块,D为与正常的交界5) 切口两端(断端)要取6) 离开肿瘤其它地方也要去7) 如肠系膜淋巴结未分离出,要分离,把标本平案上,用手模、按<2>胃①丈量:胃大弯长径,胃小弯长径②剪:沿胃大弯剪,观察皱襞走向(2)实质性脏器<1>肝①丈量:分整肝,左、右肝叶量,以圆韧带为分界②观察:表面有无节结,外形有无改变,糙(由光滑变……)③解剖:冠状切面,每隔2cm切一片如有病灶,注意为单发或多发,每一切面A.避开坏死的地方,但肉眼观察时要描述坏死所占比例B.如质地一致,争取每块带上边界,如不一致,取多处C.如多发病灶取最具代表性的D.还要取远离病灶部位的一块E.与肝内胆管有关的,注意胆管有无扩张、结石、寄生虫,管壁有无增厚F.胆囊有无与其它脏器粘连(肝除外)<2>肾①丈量②观察③解剖:垫一湿巾,置于虎户口,在外侧面沿最大径往肾门切开切开前,用有齿镊剥离肾胞膜,正常易剥离A.皮质厚度,皮髓质分界,肾柱、锥体,肾盏有无扩张等B.肾脏只做一个切面C.肿瘤:位置(上、中、下极)D.肾盂、输尿管开口要取<3>肺①丈量②观察③解剖:一定要通过肺门,一般只做一个切面肿瘤:部位(靠近肺膜、肺门?),判断从哪里发出(一、二级支气管?)有无侵犯支气管壁?淋巴结切面?要取与肿瘤相对的肺膜、肺门、支气管断端<4>子宫①丈量②观察(有无附件)③解剖:Y切口A.宫颈:取12点,最少取4块,若以宫颈病变为主,一定取12块B.一定要取宫内膜,可沿宫颈往上找C.解剖部位要取(卵巢、输卵管)D.取子宫平滑肌瘤,一定要在交界处取一块E.子宫内膜癌:一定要肉眼观察好病变浸润深度,同时要标明宫壁有多厚,浸润有多厚F.卵巢:凡是增大的卵巢都有病变(囊、实、毛发……?)a. 若为实性,肉眼看颜色,质地(硬、软(恶>良)),切面有无出血坏死(若大的肿瘤无出血坏死,良>恶,若有恶>良b. 表面<5>脾①外伤性脾:肉眼描述伤口大小,为主并有无血肿,多次取几块②治疗性脾切③肿瘤:局灶或弥漫,大小,与非肿瘤交界!无病变处要多取几块<6>骨①不能多取②观察:肿瘤部位,尤其管状骨③解剖:锯股骨沿冠状锯,看肿瘤主体部位,看骨皮质、骨小梁关系,沿纵轴蔓延的距离④取材:肿瘤主体,交界处,代表性部位⑤查看X-线,对比病灶<7>小标本取材①内镜标本:多少粒,用纸包好,点红色,告诉技术员是否全埋②淋巴结:若Φ>3mm,最好不要全埋,要切开;若更多,最好切多一个切面③骨髓:固定24h,脱钙,冲掉硝酸,再包埋。

病理标本送检制度

病理标本送检制度

病理标本送检制度(一)常规标本送检制度1. 采取标本时,注意勿用有齿镊或钳夹取,勿挤压,以免发生人为变形。

手术标本送检前请勿自行剖开,应保持原形全部送检。

必须剖开时,最好邀请病理医师在场;或在病理检查申请单中详细描述剖开前后情况。

临床对手术标本有特殊要求时(如照相等),应提前通知病理科,以免在病理科取材时破坏其完整性。

2. 检材标本应立即置于容器内,固定液需用10%中性福尔马林,不少于标本体积的7-10倍。

3. 送检科室应建立送检标本登记本,每次送检标本应由病理科人员签收,以避免丢失标本。

4. 标本切取、固定后应尽快送往病理科,以便于及时取材、制片和诊断,及时发出病理报告。

(二)填写送检病理申请单:1. 病理申请单上各项内容均应填写并由申请医师签字确认,以便诊断时参阅和存档保留。

2. 为加强收费管理,请填清送检单位,科室,住院号,病床号等。

3. 请在标签上注明患者姓名及医嘱号,贴在送检标本容器上,便于核对并避免发生错号。

4. 病理科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5. 病理医师在取材时,遇送检标本与临床医师填写的申请单有疑问邀请临床医师解疑时,临床医师最好应邀到场。

6. 病理医师只对病理科实际验收标本的病理学诊断负责。

7. 病理科不接待病人或病人亲属自行到病理科查看手术切除标本,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8. 临床医师对病理报告有疑问时应及时与病理科医师取得联系,因为病理标本在病理报告发出后要按规定进行处理,不再保留。

以上事项请各科室医护人员严格遵守,以利于及时、准确发出病理告,如因违反上述规定出现的差错,应由送检科室及有关人员负责。

(三)冷冻切片1.冷冻切片诊断只限于临床住院病人手术须要器官切除或确定手术范围的一种快速病理诊断方法。

由于组织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固定、脱水以及切片较厚等等,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差距,一般仅限于良、恶性的鉴别。

2.冷冻切片预约:须在手术的前日,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将填写的“冷冻病理检查预约申请单”送达病理科,以便病理科工作人员在手术当日提前开机等候。

病理科标本采集和资料保管制度

病理科标本采集和资料保管制度

病理科标本采集和资料保管制度
1、病理取材质量应选择具有病变代表性的标本,不得随意切割和挤压。

标本收留时,要进一步查对并及时固定和登记编号。

脱落细胞检查应单独登记编号,根据不同标本及时进行离心,涂片和固定。

2、切除标本,除有价值者,一般在报告发出后即可处理。

3、尸体标本,可有选择的保存。

4、切片、蜡块应永久依次保存,便于查找。

5、细胞学涂片,阳性病例、可疑病例等应长期保留。

6、凡特殊或典型的标本,应制作装瓶,陈列于标本厨内,以备教学、科研之用。

7、病理检查记录单,定期分别装订成册,便于保管使用。

8、编制索引,活检、尸检病理诊断,均应及时分别编制索引卡,便于查阅。

9、外借切片、涂片,需办理借片手续。

登记本、病检记录、索引卡等,只能在本室内使用,不外借。

10、病理科应创造有关科室医师查阅病理资料和观片等便利条件。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正确地取材,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的一般规范:
1. 标本选择:根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病变部位进行取材。

如果有多个病变部位,应分别取材。

2. 标本固定:取材后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固定液中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固定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大块标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3. 标本大小:标本的大小应适中,一般不超过3-5厘米。

对于大块标本,应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

4. 标本形状:标本的形状应符合解剖学结构,避免扭曲或损伤。

5. 标本取材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病理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取材方法。

常见的取材方法包括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切割法等。

6. 标本编号:每个标本都应有唯一的编号,以便后续的病理学检查和结果记录。

7. 标本保存:取材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避免干燥或受到其他损伤。

可以使用标本瓶、容器或包装材料进行保存。

8. 标本送检:标本送检时应填写完整的病理检查申请单,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和检查要求等。

总之,病理取材规范是确保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提供可靠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理科活检小标本取材规范

病理科活检小标本取材规范

题目:病理科活检小标本取材规范市一—病理科—22 生效日期:2012年1月1日版本号1.0
修改日期:页码1/1
病理科活检小标本取材规范
一、活检小标本应严格查对组织块数,并记录其中最大组织块的体积。

体积的大小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cm3)表示,不能用“米粒大”、“针尖大”来描述。

二、如果活检小标本采自不同部位并分装于瓶内,取材时必须分别编号。

三、胃、肠及纤支镜活检等小标本需点伊红染液并以容易透水的薄滤纸包好置于组织盒内,以防丢失。

四、活检小标本原则上应全部取材,并在申请单上注明“全埋”。

如果组织较多(如宫内膜),可选取部分取材,但剩余组织必须妥善保存一定时间,以便重取。

五、活检的皮肤或粘膜组织、息肉或乳头状物,作最大垂直切面,取材应注意包括基底及切缘。

病理报告怎么取

病理报告怎么取

病理报告怎么取
病理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而正确取材是病理报告准确性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一下病理报告的取材方法。

1. 术前准备。

在进行手术取材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
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同时,还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记,确定取材的范围和位置。

2. 取材工具。

取材需要使用专业的取材工具,如手术刀、镊子、剪刀等。

这些工具需要经过
严格的消毒和清洁,以避免对样本的污染。

3. 取材方法。

在进行取材时,需要根据病灶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取材方法。

比如对于肿瘤样本,需要尽量包括肿瘤边缘和正常组织的过渡区域,以便于病理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4. 标本处理。

取材完成后,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固定、包培等。

这些步骤需要严格
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5. 送检。

取材完成后,标本需要及时送交病理科进行检查。

在送检时,需要填写详细的
送检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取材部位和取材方式等内容。

6. 注意事项。

在进行取材时,需要注意避免对标本的损伤和变形,尽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标本的标识,以避免混淆和丢失。

总结。

正确的取材是病理报告准确性的基础,医生在进行取材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以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病理取材是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指导。

下面是病理取材的一些规范和注意事项:1. 标本标签:在取材前,务必正确填写标本标签,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理号等信息,以避免标本混淆或信息丢失。

2. 取材工具:使用无菌、锋利的取材工具,如手术刀、剪刀、镊子等,以避免对标本造成伤害或污染。

3. 取材部位:根据临床病情和医嘱,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取材。

通常需要取材的部位有肿瘤、淋巴结、器官等。

4. 取材数量:取材时应根据病变的性质和大小,取足够的组织量,以保证病理检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对于大肿瘤或大器官,应取多个切面,以便观察不同区域的病变情况。

5. 取材方式:取材时应注意保持组织的完整性和结构,避免损伤或变形。

对于肿瘤,应尽量取到肿瘤边缘和正常组织交界处。

对于淋巴结,应取到包膜和切面。

对于器官,应取到病变和正常组织的交界处。

6. 取材顺序:通常的取材顺序是先取固定标本,如手术切除标本或活检标本,然后再取冰冻切片所需的新鲜标本。

在取材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冷缺血时间过长,以免对冰冻切片结果产生影响。

7. 标本保存:取材后,应及时将标本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如硫酸盐液、福尔马林等,进行固定保存。

同时,要确保标本的正确标识和记录,以便后续的病理处理和诊断。

8. 取材记录:在取材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标本的取材部位、大小、数量等信息,并做好标本的标识和编码。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病理诊断和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病理取材是一项需要细致和精确操作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指导。

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遵循上述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病理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它承担着疾病诊断、预后判断、治疗选择以及研究工作等重要任务。

在病理科中,病理取材是诊断结果的基础,而病理取材的规范性对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理取材的规范要求和技巧,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一、术前准备在进行病理取材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明确病变所在的部位、范围以及临床病理关系。

其次,要检查病理取材所需的器械是否齐全,并保证其清洁无菌。

最后,要准备好必要的标本容器和标签,以确保标本的正确标注和追溯。

二、取材原则在进行病理取材时,需遵循以下原则:1. 选择合适的标本类型。

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标本类型,如切片标本、活检标本、冻结标本等。

不同类型的标本具有不同的取材方法和保存要求。

2. 标本数量要足够。

为了得到准确的病理诊断结果,标本的数量要足够。

在切除标本时,应尽可能保留完整的病变组织,并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

3. 标本取材要全面。

在取材时应尽量涵盖整个病变区域,并注意取材的代表性,避免偏离病变中心。

同时,还需取得深度、广度适宜的标本,以确保对病变的全面观察和分析。

4. 标本处理要妥善。

在取材完毕后,要及时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并采取合适的保存方法。

对于需要冷藏或冷冻保存的标本,要确保其保存条件符合要求,以免影响病理诊断结果。

三、取材技巧在进行病理取材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取材技巧,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

1. 如实记录取材信息。

在取材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标本的相关信息,如病人的基本信息、取材时间、取材部位、标本类型等。

这些信息对于病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追溯非常重要。

2. 确保取材操作规范。

在进行标本切除时,要采用规范的操作方法,如使用合适的刀具、仪器和手术操作规范。

同时,还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标本被污染引起误诊。

3. 合理选择切面方向。

对于肿瘤标本而言,要选择合适的切面方向,以展示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关系和扩散程度。

病理样本取材质量控制标准化要求

病理样本取材质量控制标准化要求

病理样本取材质量控制标准化要求病理学是通过对组织、细胞等病理标本的检查来诊断疾病的科学。

为了确保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病理样本的取材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病理样本取材的标准化要求,包括取材环境、取材方法、取材量、标本保存及记录等方面。

1. 取材环境要求在进行病理样本取材时,应保证取材环境的干净与安静。

取材室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无尘、无异味。

同时,取材区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新鲜标本与异味交叉污染。

2. 取材方法要求(1)标本的选择:根据疾病类型和临床需求,准确选择需要取材的组织、细胞类型。

病理医师应熟悉不同器官、组织的解剖和病理学特点,避免取材不全或取材错误的情况发生。

(2)取材部位的确定:根据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指导选择恰当的取材部位。

避免直接切除肿瘤中心,应选择病灶边缘组织,以便于观察病变的侵袭程度。

(3)取材方法的规范:在取材过程中,医师应遵循规范的操作步骤。

例如,应保证标本采用正确的切割方法,避免侵袭到病变边缘;对于大标本应做适当的切面,方便组织固定和后续的切片制备。

3. 取材量要求取材量对于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取材量过少可能导致病变无法全面显示或观察到的有限,取材量过多则可能增加检查时间和成本。

(1)常规组织取材量:对于大部分组织标本,应保证取材量足够。

对于肿瘤样本,应保证肿瘤中心、边缘和正常组织的取材量均匀分布,以便于病理医师全面观察和评估。

(2)特殊标本取材量: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标本,如冻结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等,取材量要求更加严格。

取材时需注意保存足够的材料,以供后续的检测和鉴定。

4. 标本保存要求标本的保存对于后续病理学检查与分析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标本保存的规范操作流程,包括标本保存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等。

(1)标本保存液:常用的标本保存液为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可有效固定组织细胞形态,防止其损伤。

保存液的浓度要准确,以避免过度固定或细胞溶解。

病理取材规范中的关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

病理取材规范中的关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

病理取材规范中的关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对病变组织和细胞的观察与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而病理取材作为病理学中的基础工作,对于获得准确可靠的病理学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病理取材规范中的关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分析。

1. 术前准备在进行病理取材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认真研读病历资料,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

其次,要做好标本顶盖纸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标本的保存和保护,避免因受损而影响检查结果。

2. 骨髓涂片制作在骨髓涂片制作过程中,关键步骤包括骨髓抽取、骨髓涂片制作和染色。

在进行骨髓抽取时,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如胸骨、髂嵴和锁骨平台。

在骨髓涂片制作时,需要注意涂片的规则性与均匀性,以便更好地观察细胞形态和染色效果。

染色是骨髓涂片制作的最后一步,目的是通过染色剂对细胞进行特殊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3. 非剖检标本的取材非剖检标本的取材是病理学中常用的取材方法之一。

在进行非剖检标本的取材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和大小,并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同时,在取材时要防止标本受损、污染和变形,以确保标本的可靠性。

4. 手术标本的取材手术标本的取材是临床病理学中常见的操作。

在进行手术标本的取材时,需要严格按照标本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切除肿瘤组织时要切取边缘正常组织,以确保切除的组织对病理分析的准确性具有代表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标本的保存和运输,以避免标本的脱落、变形或者干燥,影响后续的病理学分析。

5. 取材时的卫生要求在进行病理取材时,需要严格遵守卫生要求,以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标本的无菌。

操作人员应佩戴干净的手套、口罩和帽子,防止污染标本。

取材器械和工作台面应经过充分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6. 取材后的标本处理与保存在取材完成后,对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工作,以避免标本的变形和脱落。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探析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探析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探析病理取材是病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正确诊断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从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的角度,对病理取材规范进行探析。

病理取材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标本选择、标本处理、固定液选择、标本切割和包埋等环节。

在进行标本选择时,应根据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取材。

对于特定疾病,还需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进行标本取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处理时,要注意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采取严密的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固定液的选择应根据标本的性质和研究需要来决定,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细胞需要使用不同的固定液,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稳定。

标本切割是病理取材的核心环节,要掌握良好的切割技巧,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完整性。

最后,将切好的标本进行包埋处理,制备病理切片供后续染色观察和诊断分析。

在进行病理取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取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严格遵守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标本取材前要详细了解病情,并根据病理研究的需要制定取材方案。

其次,在取材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所需工具和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质控。

同时,还需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操作台面的清洁,避免污染标本。

在取材过程中,需采用合适的取材器械,如手术刀、活检钳等,并根据标本的大小和形态进行切除、取几个片或取全切来保证诊断的完整性。

此外,还需按照标准程序对取材样本进行确认、标识和交接,并及时记录所取标本的详细信息。

除了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质量控制也是病理取材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误诊率。

在病理取材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和验证固定液的质量和性能,及时更换过期的固定液,确保固定效果的一致性。

另外,还需定期对取材工具和设备进行检验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和使用,减少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而导致的标本失真或破坏。

此外,还需进行标本切割和包埋工艺的质量控制,包括切片的厚度和切角的掌握,标本包埋的均匀性和完整性等。

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管理规范

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管理规范

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病理标本取材是病理学诊断不可或缺的一环,确保标本取材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要介绍的是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管理规范。

一、准备工作1. 环境准备:病理标本取材室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灰尘和细菌的污染。

2. 器械准备:确保取材器械的齐全、无损坏,器械消毒应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3. 标本容器准备:准备足够数量的标本容器,并确保其清洁无污染。

二、标本接收与登记1. 标本接收:接收标本时要与送检单进行比对,确保标本与病例信息一致。

2. 登记信息:将标本信息准确无误地登记到病理数据库中,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标本类型、送检单位等。

三、标本取材流程1. 取材顺序:按照病理学要求的优先级进行取材,先取需要特殊处理的标本,再进行组织取材。

2. 取材技巧:取材时要注意操作细致、稳定,避免损伤标本;对于需要取淋巴结的标本,应按规定的层级进行取材。

3. 标本采取:每个标本应在取材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空气干燥,以防伪膜产生。

4. 标本保存:取材后应将标本及时保存在相应的容器中,并确保容器密封,避免标本的干燥和变形。

四、标本处理与保存1. 标本固定剂选用:根据标本的性质和需要进行选择合适的固定剂进行处理,确保标本的保存和染色效果。

2. 储存条件:标本处理后应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保存,按照要求存放在冷藏盒或冷冻箱中避免腐败。

五、病理标本信息记录1. 标本信息标记:在每个标本上进行标记,确保标本的取材信息能够与病理数据库中的登记信息相符。

2. 标本信息登记:将标本的详细信息准确记录到病理数据库中,包括取材时间、取材部位、取材医师等。

六、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估1. 质量控制:建立标本取材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取材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质量评估:定期进行标本取材的质量评估,评估结果用于改进工艺流程和提高取材质量。

总结: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的规范管理是提高病理诊断质量的关键环节。

病理科标本检查和取材制度

病理科标本检查和取材制度

病理科标本检查和取材制度
(讨论稿)
一、标本的检查和取材由病理医师承担。

二、病理医师通过肉眼仔细观察标本,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与切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挑选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材,做病理切片。

取材必须遵从规范要求,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准确的TNM分期信息和其他与治疗、估计预后相关的信息。

三、取材前应核对申请单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申请单与标本应有双标记和双核对,并仔细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做到对病变心中有数。

四、标本检查和取材应按照有关的操作规范进行;应当对大体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有相应的文字记录。

五、取材结束后必须核对组织块,并在取材记录单上标示;随后将记录单交病理技术人员,供切片染色后核对使用。

六、组织块应该每块分别编号,并做到一一对应。

七、取材后剩余的标本应妥善保存,保存至病理报告发出后2周时间。

八、剩余的病理标本和标本容器属于医疗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的规定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九、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取材质量进行自查,及时总结和发现问题,制定措施,持续改进取材质量。

病理标本制备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制备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制备注意事项病理标本制备是医学诊断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从患者身上取下的组织如何被妥善处理、保存、运输和制备成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切片。

以下是进行病理标本制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取材:这是病理标本制备的第一步,要求病理医生或技术员准确、迅速地取下患者病变组织。

取材过程中要尽量避开坏死组织或炎症区域,选取病变明显且具有代表性的组织。

同时,要确保送检的组织具有一定的体积,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整体结构。

2. 固定:取下的组织必须立即固定,以防组织自溶。

固定的目的是使组织硬化,防止组织过度干燥和腐败。

常用的固定液有4%中性甲醛溶液(10%福尔马林)等。

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体积的5-10倍,以确保组织完全浸没在固定液中。

固定的时间也需要注意,一般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

3. 脱水:脱水是标本制备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它涉及到去除组织中的水分。

这一过程需使用一系列由低到高浓度的酒精作为脱水剂。

脱水必须彻底,否则后续的浸蜡和包埋步骤会受到影响,导致制片不成功。

4. 浸蜡和包埋:这一步骤是将组织浸入蜡液中,使蜡渗入组织中,替代组织中的水分和酒精。

包埋则是将蜡中的组织块进行密封,以便于切片。

包埋时要注意确保组织块在石蜡内保持适当的位置,避免石蜡进入切片机导致损坏。

5. 切片和染色:切片是将包埋的组织切成薄片,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

切片的厚度通常为3-5微米。

染色则是用染料将切片着色,以便显微镜下更好地观察组织的结构和特点。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Masson染色等。

6. 制片质量控制:在整个制片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质量,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标准。

制片完成后,应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进行审核,确保制片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

7. 存档和保存:制备好的病理切片应保存在恒温、恒湿的专用切片柜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以便后续的观察和研究。

存档时还应记录切片的病理号、患者姓名、取材部位等信息,以便查找和追溯。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对于标本的
取材、处理和保存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以下是一
般的病理取材规范:
1. 标本的取材应该是代表性的,即应选择病变部位最明显、最典型的组织进行取材,避免取材过多或过少。

2. 标本的取材应该是全面的,即应包括病变组织、正常组
织和相邻组织等。

对于肿瘤标本,应取足够的边缘组织,
以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

3. 取材时应注意避免破坏标本的完整性,避免压迫、挤压
或切割标本。

4. 取材时应使用干净、无菌的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5. 标本的取材应尽量避免伤及血管、神经和其他重要结构。

6. 取材时应注意标本的编号和标记,确保标本与病例信息
的一致性。

7. 取材后,标本应立即放入合适的容器中,如福尔马林固
定液或生理盐水,以保持标本的湿润和完整。

8. 标本的保存应遵循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时间要求,以保证
病理学检查的准确性。

9. 在取材过程中,应记录标本的取材部位、大小、形态等信息,并与病例信息相匹配。

10. 取材后,应及时将标本送往病理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处理和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病理标本可能有特殊的取材规范,如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等,取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

此外,病理取材规范还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的限制和要求,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定。

因此,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病理检测中的规范取材技巧与指导原则

病理检测中的规范取材技巧与指导原则

病理检测中的规范取材技巧与指导原则病理检测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医生提供疾病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而规范的取材技巧和指导原则对于保证病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理检测中的规范取材技巧和指导原则,旨在提高病理检测的水平和质量。

1. 取材前准备在进行病理检测之前,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取材的顺利进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确定取材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求,明确需要取材的部位,并注意取材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b. 准备取材工具:选择适当的取材工具,如手术刀、钳子、刮片等,保证其清洁和锋利度。

c. 鉴别标本的重要性:了解所取标本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标本取材方式有所不同,需仔细了解标本的特点和取材方法。

2. 取材技巧在进行病理检测时,正确的取材技巧是确保标本质量的关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取材技巧:a. 清洁标本区域:在取材前,对需要取材的区域进行彻底清洁,以避免外界污染对标本的影响。

b. 保持标本完整:在取材时应尽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避免损伤标本或残缺不全。

c. 标本容器选择:根据标本的性质和大小选择适当的容器,并确保容器干净,避免细菌感染。

d. 标本定位和标记:在取材时要确保标本的定位准确,并进行正确的标记,以便于后续的病理处理和分析。

3. 指导原则为了保证病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一些指导原则需要遵循:a. 标本采集及时:标本采集应与临床操作同步进行,避免标本质量受到延迟等因素的影响。

b. 取材全面:取材时应确保取得全面的组织标本,有助于全面评估病变的范围及性质。

c. 保持标本的适宜状态:在取材后,应尽快将标本送至病理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标本变质或干燥。

d. 标本保存与传送:对于需要保存的标本,应按照病理学的要求进行保存,以便后续的病理学分析和长期保存。

e. 标本记录和信息传递:在进行取材时,应及时记录取材信息,并及时传送给病理科医师,确保信息畅通和准确。

病理标本制备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制备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制备注意事项病理标本制备是临床病理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的准确性。

良好的病理标本制备对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病理标本的质量,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系列的事项。

本文将会就病理标本制备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在进行病理标本制备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标本的采集。

这一步骤对于后续的病理检查至关重要。

在进行标本采集前,需要进行相关准备工作:1. 仔细阅读病例资料: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医务人员需要仔细阅读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史、症状等,这有助于确定采集的标本类型和位置。

2. 准备必要的工具:标本采集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工具,如手术刀、刷子、活检钳等,医务人员需要保证这些工具的干净和完整,以免影响标本的制备和检查。

3. 与临床医生沟通: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医务人员需要与临床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医生对于病理检查的要求和重点,明确标本采集的目的和范围。

二、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病理标本的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标本采集的方式:标本采集的方式应该符合疾病的特点和临床医生的要求。

有些疾病需要进行活检,有些则需要手术标本,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方式。

2. 标本采集的部位:标本采集的部位应该准确、恰当。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临床医生的建议和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部位,避免采集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标本。

3. 标本采集的数量:标本的数量应该充分,避免过少或者过多。

过少的标本可能导致诊断的困难和不准确,过多的标本则会增加检查和处理的工作量。

三、标本制备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病理标本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标本固定处理:标本在采集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处理,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标本的类型和病理检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固定处理方法,如福尔马林固定、冰冻切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活检组织包括:子宫内膜诊刮、浅表或深部组织穿刺物、皮肤组织、内镜钳取粘膜、微创手术切去不完整组织等☐应描述标本的数量、大小(mm、cm、多量时聚堆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小量小标本,应全部取材☐多量小标本,取材后剩余者应保管好备用☐粘膜和皮肤应“立埋”以便观察各层结构2、大标本取材记录标本的手术类型描述和记录标本大小(三维长度、形状、色泽、表面、质地等)球形标本可测直径切面:沿大面切开,描述和记录其特点,如实性或囊性,各占比例,色泽、质地、出血坏死,囊壁厚度,内容物颜色等前列腺、甲状腺、胰腺等脏器应间隔一定距离做多个平行破面,以免漏掉微小肿瘤.取代表性区域,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完整瘤体要带包膜,如甲状腺、乳腺取材块的大小2cmx1.5cmx0.3cm编号:数量、剩余组织记录“留”,全部取材时记录(全包)一包等,微小组织试做重取材要记录描述和记录标本大小(三维长度、形状、色泽、表面、质地等)球形标本可测直径切面:沿大面切开,描述和记录其特点,如实性或囊性,各占比例,色泽、质地、出血坏死,囊壁厚度,内容物颜色等前列腺、甲状腺、胰腺等脏器应间隔一定距离做多个平行破面,以免漏掉微小肿瘤.取代表性区域,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完整瘤体要带包膜,如甲状腺、乳腺取材块的大小2cmx1.5cmx0.3cm编号:数量、剩余组织记录“留”,全部取材时记录(全包)一包等,微小组织试做重取材要记录3皮肤和皮下组织肉眼观察:形状、大小、测量、三维皮肤表面:平滑、粗糙、水肿、水疱、毛发附着、色素、白斑、疣状物、乳头、结节状隆起、皮下结节、硬度等全部描述取材的组织块大小、方向、切缘等4肿瘤整体观察:肿瘤位置、数量、大小、形状、色泽、质地、活动度、生长方式等溃疡病变:数目、部位、直径、形状、色泽、边缘、深度、底部、穿孔等切面:最大径破面观察囊性、实性、囊实性实性肿物:色泽、编织状、均质、细腻、鱼肉状、胶样、边界、薄膜、浸润、出血、坏死等囊性:壁厚度、内容物、乳头(内外)包膜有无破裂等切片取材:肿瘤实质1-4块,与邻近组织之间1-2块、切缘、正常组织必要时适当取材&#8226;分别编号5食管和贲门辨认送检食管或胃,测长度,辨认上下切缘食管纵行剪开,胃沿大弯剪开,观察粘膜面病变部位、形状、大小、深度、范围等取材要点、分别标记、描述各部位淋巴结、切缘等6胃术式:次全切除、全胃切除、残胃切除、胃切除和脾切除、胰切除主要疾病:胃癌、胃溃疡、间质瘤、胃炎等肉眼检查:测大小弯长度、浆膜面情况、沿大弯剪开,观察胃粘膜:溃疡、肿瘤形状、数目、深度、颜色、质地、浸润深度7小肠;手术切除肿瘤、炎性溃疡、肠结核、伤寒、肠套叠、肠扭转、肠坏疽等肉眼:长度、直径、外形、狭窄、扩张、肿瘤、套叠(部位)粘连等,触摸肠壁有无肿物及其部位沿系膜剪开肠管:内容物、溃疡、肿瘤逐一观察描述测量沿系膜剪开肠管:内容物、溃疡、肿瘤逐一观察描述测量取材:肿瘤1-4块,肠壁全层与正常组织相连处上下切缘各一块系膜淋巴结肠梗死标本:取梗死灶与周围存活组织8阑尾主要疾病:阑尾炎、粘液囊肿、肿瘤测量长、直径、描述表面、腔内容物、壁厚、有无肿物、粪石、阻塞等取材要点:横断面间隔取2块,如果囊肿或肿瘤要纵破,取肿瘤,有淋巴结者要取材9大肠主要疾病:肿瘤、息肉、溃疡、Crohn病肉眼:确认结肠、描述、测量炎症:充血、水肿、表面炎性渗出物、穿孔、粘连,腔内容物色泽、粘膜情况等肿瘤:部位、大小、形状、浸润深度、取材确切,两端切缘,系膜淋巴结溃疡:数目、部位、直径、形状、色泽、底部、出血、穿孔、溃疡间粘膜,注意良恶性溃疡区别10肝和胆道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内胆管结石等测量与描述:大小、观察表面有无结节大小,切面颜色、结节大小及其间的间隔;肝内胆管结石形状类型、胆管扩张及其周围变化;肿瘤大小、硬度、境界、色泽胆囊:外形、长度、浆膜面情况、沿长轴剪开,胆汁、结石、数目、形状、色泽、囊壁厚度、质地、肿瘤大小、形状、浸润深度11胰和十二指肠主要疾病:胰腺癌、胰岛肿瘤、壶腹癌术式:Whipple式切除:部分胃、部分胰腺和十二指肠切除全胰切除:全胰切除、部分胃切除、十二指肠切除、脾切除区域性胰切除整体观察:确认术式和器官,测量三位长度、描述肿瘤:部位、累及范围、大小、形状、色泽、质地、等检查胆总管、主胰管有无扩张、结石、肿瘤胰腺:切除胰腺多少、部位、横断面切,底部保留,如遇肿瘤大小、所在部位、界限、浸润、质地等胰腺:切除胰腺多少、部位、横断面切,底部保留,如遇肿瘤大小、所在部位、界限、浸润、质地等肿瘤取3-4块,要带周围组织切缘:上切胃。

下切十二指肠壶腹癌要取胰腺,观察有无累及淋巴结包括所有部位都要检查、取到胆囊取材12腮腺整体观察:描述、测量、剖面:沿与腮腺长径相垂直方向做平行切面肿瘤:数目、形状、大小、馕、实性、色泽、出血、包膜、界限、侵及周围组织等取材:肿块、非瘤处、淋巴结,如颈清扫分别取各部位淋巴结13喉主要是喉癌:全喉、半喉、声门上喉切除肉眼检查:确认标本的上、下、左、右、是否带梨状隐窝、舌骨、甲状腺等(喉有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沿后正中线打开喉,观察肿瘤部位:声门、声门上、声门下、左侧、右侧;瘤体大小、形状、生长方式、侵犯范围、深度、喉外播散等沿后正中线打开喉,观察肿瘤部位:声门、声门上、声门下、左侧、右侧;瘤体大小、形状、生长方式、侵犯范围、深度、喉外播散等取材:沿喉的长轴取材,瘤组织取3块,上下左右切缘、邻近组织、淋巴结各组分别标记14肺主要疾病:肿瘤结核病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囊肿肺炎性假瘤肺炎性假瘤常用术式一侧肺全切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肺契形切除&#8226;确定肺标本的前后左右的位置&#8226;肺测量,三维长度&#8226;胸膜描述:有无渗出、纤维化、粘连、肿瘤浸润&#8226;剖开:沿肺标本长径,从肺外缘水平朝肺门方向剖开&#8226;观察病变部位、肿瘤、囊肿、脓肿、结核球的大小、形状、于肺和支气管关系&#8226;肿瘤:取3-4块,带周围肺组织,取支气管切缘、侵及气管或胸膜者要取;&#8226;各组淋巴结:气管旁、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下、叶支气管等脓肿、囊肿、结核球等取材到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15肾主要疾病:肿瘤、肾盂积水、结石、肾结核、肾畸形整体观察:形状、表面、有无粘连、突出物:大小、实性、囊性、肾门:动脉、输尿管,长度、直径、扩张或狭窄,腔内结石或肿块等肾盂:扩张、结石、肿物等肾门淋巴结肾的剖开:由肾脏外缘至肾门方向剖开&#8226;肾内病变:&#8226;包膜、易剥离、与肾实质粘连&#8226;皮质厚度、色泽、纹理及其走形&#8226;髓质厚度、色泽、髓放线及其走形&#8226;肾盂大小、扩张、结石、形状、粘膜情况&#8226;肿瘤大小、形状、部位(上级、下级、肾盂)均质、乳头、色泽、坏死出血,累及范围、侵及包膜等取材&#8226;成人肿瘤:2-4块,其中1块加肾组织&#8226;儿童肿瘤:每1cm取1块,&#8226;“无”肿瘤肾取1块,肾盂1块,&#8226;输尿管切缘1块&#8226;淋巴结全部取材&#8226;非瘤性病变由皮质向髓质取材1-3块,肾盂和输尿管要取材16膀胱主要疾病:肿瘤、结石、术式:全膀胱切除、部分膀胱切除膀胱剖开:有膀胱的尿道口断端至膀胱底部,将膀胱壁做Y形剪开肿瘤的部位:三角区、膀胱颈、底部、侧壁、数目、大小、形状、乳头、有无蒂、溃疡形成、色泽、出血坏死、累及范围、侵及膀胱深度17前列腺主要疾病:肿瘤、前列腺增生术式:前列腺切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肉眼检查:三维长度、尿道长度、精囊肿瘤:所在腺叶、大小、色泽、边界、包膜、侵犯部位剖面:矢状面,间隔5mm。

仔细查各面观察结节(增生性或癌结节)癌组织较黄、质硬,寻找可疑病变取材取材:肿瘤1-4块,取包膜和尿道、增生性囊肿钙化等酌取,无病变的每叶1块;精囊1块,尿道1块,淋巴结全部;前列腺碎片组织:选取色黄、质硬组织取,多取,至少选10块制作切片18睾丸和附睾主要疾病:结核病、精子肉芽肿、肿瘤肉眼检查:剪开鞘膜,暴露睾丸和附睾矢状面切睾丸(和附睾):肿瘤:大小、质地、色泽、均质、出血坏死、囊肿、扩展范围附睾的大小、变形、增大、坏死等精索:长度、静脉曲张等&#8226;取材&#8226;肿瘤1-4块,取邻近组织&#8226;无肿瘤的睾丸1块&#8226;附睾、精索及其周围组织2块&#8226;淋巴结非瘤酌取18阴茎主要疾病:肿瘤、疣状病变术式:全阴茎切除;部分阴茎切除;切除标本可带有:一阴囊皮肤、睾丸、腹股沟淋巴结肉眼检查:长度、直径、包茎、龟头、炎症、白斑、红斑等剖开:由尿道作矢状面切开,分成两半肿瘤:部位、大小、形状、溃疡、色泽、坏死出血、累及范围等,取1-4块,皮肤和尿道各取1块,淋巴结,手术断端1-2块19外阴&#8226;主要疾病:肿瘤、疣状病变&#8226;术式:单纯性外阴切除;经皮下外阴切除,根治性外阴切除&#8226;肉眼检查:肿瘤部位、大小、形状、色泽、质地、边界、累及范围、浸润深度等&#8226;取材:1-4块肿瘤组织,包括正常皮肤,疣状或色素减退出取材,淋巴结(或腹股沟)20子宫主要疾病:肿瘤(宫颈癌、内膜癌、平滑肌瘤、滋养细胞肿瘤);内膜增生、肌腺病等术式:宫颈锥切;次全子宫(无宫颈);根治性子宫切除;单纯性全子宫切除肉眼检查:确定子宫的前后位置:前面由阔韧带、腹膜反折较高测量与描述:沿前壁剖开子宫宫颈三维长度,表面,糜烂、息肉、肿物、裂伤、宫深、内膜厚度(局灶或弥漫)、肿物,宫壁厚度、肌层肿瘤、出血、粗糙等确切位置,浆膜面刮出物、排出物、切咬取物功血、不孕症、流产、肿瘤、滋养细胞肿瘤将内膜聚堆,三维长度,检查色泽、质地、血凝快、坏死、绒毛、泡(成串、单个水肿绒毛)、膜状物、胎囊、胎盘等取材:少量全部取,多量酌情取。

21胎盘检查:胎膜、脐带、胎盘的胎儿面、胎盘的母体面、单胎性或双胎性胎盘的形状、直径、厚度、完整性、颜色、胎粪着色、出血胎膜:完整性、破裂口(位于临近胎盘的边缘时,属于边缘性前置胎盘)脐带:长度、直径,连接胎盘的位置脐带与胎膜融合(帆状胎盘)、扭转、血管数(2个A1个V)血肿、血栓形成等脐带:长度、直径,连接胎盘的位置脐带与胎膜融合(帆状胎盘)、扭转、血管数(2个A1个V)血肿、血栓形成等胎盘的母体面、颜色、光泽、污染、血管瘤、梗死、出血等绒毛:水肿、苍白、水泡样变、取材:不同部位的胎盘取3-4快,脐带横断面取材,22输卵管和阔韧带主要疾病:异位妊娠、输卵管炎、积水、积脓、结核肉眼检查:长度、直径、形状(扩张、内容、与卵巢囊肿相连)、肿瘤,浆膜面:渗出、充血、出血、破口、粘连;伞端是否开放、闭锁、泡状附件;壶腹部是否膨大、破裂、出血、胎盘绒毛、胎盘成分;峡不有无结节、阔韧带有无肿瘤肉眼检查:长度、直径、形状(扩张、内容、与卵巢囊肿相连)、肿瘤,浆膜面:渗出、充血、出血、破口、粘连;伞端是否开放、闭锁、泡状附件;壶腹部是否膨大、破裂、出血、胎盘绒毛、胎盘成分;峡不有无结节、阔韧带有无肿瘤取材:无明显要求一般是峡部、中间部和近壶腹部各1块,妊娠者胎盘绒毛、胚胎全部取材;囊肿、脓肿适量取材23卵巢主要疾病:肿瘤、囊肿术式:契形活检、手术切除+输卵管(或子宫)、囊肿或肿瘤剥离外观:单侧、双侧,连有输卵管,形状、三维长度、颜色、质地、与输卵管关系,被膜:光滑、囊肿、乳头、破裂外观:单侧、双侧,连有输卵管,形状、三维长度、颜色、质地、与输卵管关系,被膜:光滑、囊肿、乳头、破裂切面:包膜厚度、皮质髓质、黄体、白体、小囊肿;肿瘤:按其特点描述囊肿:实性、囊性、囊实性、有无囊内外乳头,壁厚、结节、囊内容物等取材:最大经剖开取1块,囊肿壁光滑和粗糙均取,实性示颜色和质地不同而取不同区域24乳房主要疾病:良性增生、肿瘤术式:乳房单纯切除改良根治性乳房切除(无胸小肌)根治性乳房切除超根治性乳房切除肉眼检查:将乳房放于板上,确认哪侧乳房、是否有乳头乳晕(糜烂、溃疡、结痂、凹陷)、皮肤(橘皮样变)、乳腺、胸大肌、筋膜、腋窝组织、新鲜切口(瘢痕),三维测量沿乳头与肿物之间的相连线切开乳腺,每隔2cm平行再剖面观察肿块大小、色泽、质地、浸润、取材:乳头、乳晕及其下方乳腺组织1-2块;肿瘤至少3块;要取与正常交界处1块,剥离淋巴结:腋窝区:先确认胸小肌位置,再在腋窝脂肪组织内寻找,各组淋巴结并全部取材,如下:腋下组(Ⅰ组)位于胸小肌外侧腋上组(Ⅱ组)位于胸小肌内侧腋中组(Ⅲ组)位于胸小肌后方胸肌间淋巴结内乳区胸骨旁淋巴结25甲状腺主要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肿瘤、甲状腺炎、甲亢术式:肿物单纯切除、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全甲状腺切除肉眼检查:表面形状,三维长度、表面切面:按解剖位置摆好,沿宽处纵形切开,每隔2-5mm一个面观察包膜、囊肿、肿瘤实体、乳头等;数目、想、大小、纤维化、浸润情况、出血坏死、囊性变取材:弥慢性病变每叶3块,峡部1块囊肿光滑和粗糙均取,实性肿物取2-3块,带周围组织;多结节取多块淋巴结取材,注意甲状旁腺26脾脏主要疾病: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脾破裂、血液病、肿瘤肉眼检查:三维测量、形状、包膜、厚度、平滑、渗出物、粘连、梗死、裂口、边缘切面:沿脾长径方向间隔1-2cm做平行切面,颜色、质地、脾小体、梗死、肿瘤等取材:常规1-2块,肿瘤1-4块,肝活检全部取材27上下颌骨主要疾病:肿瘤肉眼检查:按解剖方位(上下前后)摆放上下颌骨,明确方位测量,有无附牙齿,表面情况、用锯成0.5cm厚的切面脱钙,肿瘤形状等观察描述到位,软的肿瘤当时取材,带骨者脱钙周围有软组织者或颌下腺或淋巴结都要取材28股骨头主要疾病:坏死肉眼检查:确定关节面和手术面测量剖面:从关节面中央用锯剖开,然后锯成薄片脱钙,并注意观察切面骨质致密化、囊肿、坏死和关节面的骨外观29截肢主要疾病:骨肿瘤、软组织肿瘤肉眼检查:截肢手术类型和侧面,长度和周径,局部活检的手术切口部位和大小,分离主要淋巴结、骨肿瘤检查、骨名称剖面:去除骨周软组织,保留被肿瘤累及的软组织,纵行锯开,检查肿瘤各方面;如是囊肿出血坏死均应描述取材:示病变大小部位取材30眼球先将眼球测量、描述、开窗固定24小时沿视神经向角膜方面剖面,观察球内物、肿瘤、出血、坏死、累及等取材:全眼球制片,一个面,眼球的三层膜结构取材(纤维膜、血管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视网膜视神经切缘取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