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诗歌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word教案

17 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情为何物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现代诗二首 教案一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现代诗二首 教案一

十七、现代诗二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2024届中职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解读》课件

2024届中职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解读》课件
(2021年)B.本诗言简意丰,用词精妙,首句“蹦出”一词写活了豆荚的饱满感与 胀裂感,“几粒熟透的阳光”则把豆子的质感形象地表达出来,读来感觉清新、欢快。
(2022年)B.诗歌的三个“眯一会儿”,主语从“老人”“小猫”切换到“时 光”,由实入虚,转换巧妙,足堪玩味。
(2023年)B. “趴在泥泞中”一句,传神地刻画出“朋友”专注而忘我的情态, 也为小诗增添了厚重感。
PPT下载 http:///xiazai/
命题点4:情感、哲理
D. 短短三行诗,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眼前之景和心 中之景的精彩描写,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 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田野和劳动的赞美之意。
D. 本诗尾句的“从根说起”特指用镰刀从根部收割 豆荚的劳动过程,整句以白描的手法着重刻画了用镰 刀收获豆荚的喜悦之情,为全诗完美收束。
短小凝练
想象丰富
善用修辞
命题点1:修辞
2020
A.本诗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有听觉感受的表达,也有 视觉印象的描绘,廖廖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田野一派生机勃勃 的景象。
2022
A.诗歌运用拟人、反复等手法,将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片 段,表现得生动可感,内涵丰富。
2023
A.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沉重肉身”与“芦 花”“这么轻的东西”进行对比,重与轻产生的 反差,令读者深思。
D. 诗歌的形象生动、跳跃,语言朴实无华。全诗深 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孤独老人的同情与关 爱之情。
C.诗中的“芦花”,不仅是一种事物,也可能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D.诗歌采用了叙事的方式,通过对一位“朋友”摄影活动的记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终生 四海游荡,背弃众人”做法的不认同。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古文课文解析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古文课文解析

古文课文解析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近四年的考题来分析,对口升学语文考试中,对古文的考查,多集中在重点字词解释、用法辨析,重点语句句式特点、翻译,以及文学常识。

2013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六国论》选段:(1)上面的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互丧.:独完.:思厥.先祖父:(3)下面是一个省略句,请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翻译句子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14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六国论》选段: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2.下列四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4.翻译下列句子。

(共2分,每题1分)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015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劝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輮.以为轮(揉捏)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③虽有.槁暴(有些)④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方法)⑤善假.于物也(凭借)⑥蟹六跪..而二螯(下跪六次)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⑥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輮使之.然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 假.舆马者善假.于物也C. 君子生.非异也蛟龙生.焉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翻译下列句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诗二首雨巷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诗二首雨巷

《雨巷》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描述了一个下雨天的街巷景色,墨色潮湿,城际迷离。

该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可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将根据你的要求,针对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诗二首《雨巷》展开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领略这两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讨《雨巷》1.1 我们可以从雨巷的景色入手,以“四月”、“雨”等主题词为线索,描绘戴叔伦笔下的雨巷是怎样一片阴霾的景象,如何展现出一种忧郁、沉闷的氛围。

1.2 我们可以深入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抒情特点,探讨戴叔伦是如何运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既有丰富的意蕴,又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

1.3 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解读《雨巷》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甚至可以与当代的生活、价值观进行对比,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二、《雨巷》中的意象及修辞手法2.1 在诗歌《雨巷》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颜”描绘了雨中的世界,通过“瞳瞳日”、“新桃换旧颜”等意象,增强了诗中的意境描绘,传达出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2.2 在诗歌中,“肠断白刷,光怪陆离”等词汇的运用,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凄凉、梦幻的氛围,令人感受到雨巷的深邃和神秘。

2.3 戴叔伦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言简意赅,却又富有含蓄和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三、回顾与总结《雨巷》3.1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雨巷》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意象、抒情特点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我相信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3.2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雨巷,也为我们揭示了戴叔伦对于情感、人生的独特见解。

3.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雨巷》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感悟,例如对于生活的感慨、对于时光的追忆、甚至对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方面,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一些共鸣和共通之处。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4.1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戴叔伦的《雨巷》所展现出的雨中世界,恍若一幅抽象的画面,诗人通过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天地万物融合在一个雨中的世界之中,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word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精编解析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精编解析

爱情诗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一、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

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写于1977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

《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职高语文·诗歌鉴赏·活动课·高教版

职高语文·诗歌鉴赏·活动课·高教版

D、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描写手法:渲染、衬托、抑扬、动静、 对比等
1、以动衬静 2、以静衬动 3、动静结合
3、修辞手法的分析 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几种 PS: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 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 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诗歌鉴赏
第二课时
执教:深圳市盐港中学 张璐
B.建功报国 诗 学习目标: C.离愁别绪 歌 这些同学是从哪些角度来评析的? 思考:D.思乡怀人 类 型 归纳鉴赏诗文的一般方法 E.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 隐逸之趣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仕途失意的苦闷 5.怀才不遇的牢骚
A.忧国伤时 B.建功报国 C.离愁别绪 D.思乡怀人 E.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隐逸之趣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仕途失意的苦闷 5.怀才不遇的牢骚
作业:
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鉴赏,写出100字以内的鉴赏评语。
做成PPT模式(诗歌+评语),利用信息课完成, 美术课上交。
的疾苦
建功报国
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古诗思想内容的几种类型
建功报国
1.建立功业的渴望
2.报国无门的悲伤 3.山河沦丧的痛苦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4《再别康桥》课件34张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4《再别康桥》课件34张

《再别康桥》通过意象与情感表达 的统一,呈现出一幅美丽而伤感的 画卷。
其次,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 统一,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 者更容易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意象与情 感表达的统一是该诗歌魅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
首先,意象与情感表达的统一体 现在诗歌中。
最后,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 统一,使得诗歌更加真实,更加深 入人心。
3.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
01
02
03
1. 意象丰富
《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大量 的意象,如“云彩”、“青 荇”、“梦”、“彩虹”等, 这些意象既表达了诗人对康 桥的怀念和留恋,又折射出
诗人的情感世界。
2. 情感真挚
《再别康桥》中表达了诗人 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 爱情的缅怀,这种情感是真 挚而深刻的,读来让人感动。
2.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离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 间所作,表现出他对剑桥的怀念与伤感。这首诗以别离为 契机,从自然景观到离愁别绪,诗境轻盈飘逸,灵动自然。
02
诗歌内容解析
1. 诗歌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
1. 拟人
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 片云彩”,将衣袖与云彩拟 人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
3. 诗人与康桥的关系
再别康桥的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诗人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怀念之情的诗歌。康桥是英国著 名的大学城,也是英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曾 在这里度过了几年的留学生活,对于康桥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诗歌表达了 诗人对于康桥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自己曾经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1. 抒发的情感内涵
1. 对康 桥的眷恋
与怀念

《洛阳诗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洛阳诗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叶文玲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唐 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的词句;而有一位 曾在河南工作24年的女作家叶文玲, 则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 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 如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 文《洛阳诗韵》。
九朝古都——洛阳
《过故洛阳城》 宋 司马光
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杭州绝
-----王昌龄
洛阳名人 玄奘: 《西游记》中唐僧的模本
元稹:
洛阳绝 她有1300年历史的
唐三彩
唐 三 彩 是 中 国 唐 代 的 一 种 彩 陶 工 艺 品。 它 是 继 青 瓷 之 后 出 现 的 一 种 彩 陶, 主 要 由 赭、 绿、 白 三 色 釉 彩 涂 胎, 故 称 唐 三 彩。 也 有 二 彩、 四 彩 的, 但 总 称 唐 三 彩。 它 是 在 继 承 汉 代 绿、 褐 釉 陶 器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是 中 国 制 陶 技 术 发 展 的 高 峰, 当 时 就 闻 名 中 外。
杭州美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 的故事,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 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 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 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 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
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 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 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 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佛像有的体态丰盈,有的身姿纤秀,仪态万千,栩 栩如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灿烂,更令 人感慨人力之艰。
卢舍那塑像:
那婉约瑞丽的 姿态,那摄人 心魄的慧眼美 目,那浅笑盈 盈的秀美双唇, 真是集美之大 成。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诗歌课文解析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诗歌课文解析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诗歌课文解析(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现代诗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近四年的考题来分析,对口升学语文考试中,对现代诗的考察,多集中在诗歌意象的理解掌握上。

具体题型不罗列了,先把三首现代诗的意象及其含义分析如下。

在做这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意象和诗歌主旨(诗人的情感)相切合,只有这样,答案的准确度才比较高。

基础模块上第五单元十七、爱情诗两首舒婷《致橡树》一、诗歌主旨诗人通过种种意象,否定了三种不当的爱情观,描述了自己的爱情观,表达了女性对真正平等爱情的向往与呼唤。

二、意象及其含义1、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

------攀附他人的爱情观2、痴情的小鸟: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缺乏独立的人格)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单方依恋的爱情观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泉源的态度是“长年送来”,而橡树对它没有任何回报;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日光、春雨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

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高考第一轮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情感与人物形象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高考第一轮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情感与人物形象 教学PPT课件

鉴赏古诗的 语言(炼字 +语言风格)
鉴赏古诗的 表达技巧
一、诗歌情感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

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
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 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 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 士的宴会,“阆苑”指传 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三、羁旅思乡诗
思乡缘由:
○ 战乱频繁;长期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逢年过节
感时生情:
● 中秋望月;重阳登高;日暮思归。
五、忧国忧民诗
常见情慼
1. 战乱离散国破家亡的痛苦。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 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六、咏史怀古诗
【注】:赵鼎,南宋初年贤相,此词写于靖康之变 后,作者奉宋高宗之命,告别中原南渡,途经仪真江
(1)上阙选取了 哪些典型景物?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2)下阙抒情, 寄寓了作者什么样 的思想情感?请简 要分析。
口时。

二、鉴赏人物

诗人自身形象

或者
您 的
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特诗
人这

点( ?词
(首 主诗
(

试) 加中 以的 分人 析物 。形
人公)形象 词)塑造 ?了
提 问 方
象 具
一 个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的问题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的问题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的问题作者:张继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20期[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材;问题[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0-0136-02近年来,在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共五册,本文所谈仅限河南版之“基础模块”上、下册和“拓展模块”三册)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多次发现该套教材对古典诗文中部分词语的注释存在一些问题,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影响和干扰,应当加以纠正。

笔者斗胆就这些问题与大方之家商榷。

一、文下注释有误的现象在“基础模块”上、下册(2012年5月第1版)和“拓展模块(2010年2月第1版)”三本教材中,关于古代诗文的注释讹误较多,仅列举几例。

1.“基础模块”上册第177页注释③对《静女》一诗中“彤管有炜”一句中“炜”的注解有误。

它对“炜”的解释是“红而发光”,该释义明显错误。

原文“彤管有炜”,“彤”指红色;而“炜”的本义是指火光明亮,引申义是光亮、光彩。

教材中对“炜”的注解是把词义扩大了,且与原句中“彤”字的意义有重复。

2.“基础模块”上册第178页注释⑥对《采薇》一诗中“维常之华”中的“常”字的注释是:“常棣,植物名。

”这一注释过于简单且不准确。

《诗经·小雅》中有《常棣》一诗,一般认为“常棣”就是“棠棣”或“唐棣”。

查《现代汉语词典》,“常”字下的常用词中并无“常棣”一词,倒是有“棠棣”(也作“唐棣”)一词。

“棠棣”(“唐棣”)是指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

查《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一般认为“棣”同“弟”,“常棣”即“棠棣”,也作“棣棠”,比喻兄弟;“常棣之花”比喻兄弟友爱。

如此看来,教材中的注释很不全面。

“常棣”一词在古代文化中寓意丰厚,它不仅是一种植物,而且是兄弟团结友爱的象征和寄托。

这个词在《诗经》多首诗中出现。

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高考第一轮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二)语言与表达技巧 说课PPT

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高考第一轮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二)语言与表达技巧 说课PPT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诗歌鉴赏中考查重点是描写、抒情。表现手法常考 的有对比、衬托等。 抒情:直接抒情、问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含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等 描写景物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等
诗歌辅助理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托物言志/象征) 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讽今)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用典、对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咏桂花/托物言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比)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对比)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问题: (1)首联“闲”字有何妙处?简要分析。 (2)颈联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综合作业
长安春望 (唐)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 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 治斗争受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语言
1、炼字
炼字 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的准确、生动、 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叠词、数量词等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雨巷》教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点: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四、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

你们从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呢?(狭窄的小巷、青石板路、雨天、撑伞的姑娘、油纸伞、破败的墙面)这个视频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清冷、寂寞)今天我们随着戴望舒的步伐一起走进这《雨巷》来看看他的感受吧。

(二)作者简介1.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2.戴望舒作品集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名篇诗歌:《古神祠前》《白蝴蝶》《偶成》《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乐园鸟》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3.《雨巷》这首诗同时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派诗歌的养分,表现出含蓄蕴藉的意象美、朦胧幽远的意境美和舒缓悠扬的音乐美。

《师说》基础模块上册-中职语文同步诗歌及文言文全解全析(高教版2023)

《师说》基础模块上册-中职语文同步诗歌及文言文全解全析(高教版2023)

《师说》文章导读【精解精析】①概括老师的职能(作用)。

②指出向他人学习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大小。

③明确了择师的标准。

④通过对比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⑤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师”不是启蒙教师。

⑥批判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并指明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

⑦说明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原因及荒谬心态。

⑧表明君子不重师道的恶果。

⑨引用孔子的话论述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⑩客观地阐述了弟子与老师的关系。

⑪阐明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的原因。

⑫揭示作者写作《师说》的缘由。

①《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②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韩愈的文学主张,进而更清楚地明白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勇气。

了解他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批驳错误的观点,并对中晚唐儒学的复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要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当下,谈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原文再现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诗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近四年的考题来分析,对口升学语文考试中,对现代
诗的考察,多集中在诗歌意象的理解掌握上。

具体题型不罗列了,先吧三首现
代诗的意象及其含义分析如下。

在做这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意象和诗歌主旨(诗人的情感)相切合,只有这样,答案的准确度才比较高。

基础模块上
第五单元
十七、爱情诗两首
致橡树
一、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否定了三种不当的爱情观,描述了自己的爱情观,表
达了女性对真正平等爱情的向往与呼唤。

二、意象及其含义
1、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
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
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

------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2、痴情的小鸟: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
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缺乏独立的人格)因
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
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
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
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单方依恋的爱情观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泉源的态度是“长年送来”,而橡树对它没
有任何回报;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
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日光、春雨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

树是有形的,
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
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一味奉献的爱
情观
4、木棉:象征了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女性对真正平等爱情的
向往与呼唤。

真正平等的爱情观: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平等独立】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
相通,相敬如宾。

【相知相依】【心心相印】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
“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寒潮、风
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
快乐与成功。

【祸福与共】
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


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5、女性应有的姿态:“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

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叹息、火炬,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不平等的压制。

女诗人作为
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英勇的火炬,
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

6、男性应有的姿态:
橡树:“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铜、铁、刀、剑、戟都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
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
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我愿意是急流
一、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热烈真诚的爱情诗。

诗人袒露自己的满腔热忱,表明自己甘愿为
爱人付出一切,甚至毁灭自己也无怨无悔,只要爱人是快乐和幸福的。

二、意象及其含义
我爱人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急流”和“小鱼”:历经崎岖与快乐嬉水形成对照。

鱼儿游来游去是悠
闲欢快的,急流在崎岖小路上的跋涉是艰辛痛楚的。

小鱼是被呵护的对象。

“荒林”和“小鸟”:荒林勇敢地抵御狂风,保护小鸟筑在树林里安全舒
适的筑巢、生活。

“废墟”和“常春藤”:废墟用自己的坍塌、毁灭,支撑着常春藤可以向
上攀缘生长。

“草屋”与“火焰”:草屋甘受风雨的打击,是要保护屋中的炉火;火焰
在炉火中燃烧,不会熄灭。

火焰是受保护者。

“破旗”与“夕阳”:云朵、破旗是悲壮的追随者,用自己的漂泊、消散(云朵)和残破、苍凉(破旗)来映衬夕阳的美丽。

诗人运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男性气质的刚劲而略带苍凉的事物。

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这是一组带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

这两组意象层层递进,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
胸襟在这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了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再者
诗人通过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对比表达了他以牺牲自己而由衷地奉献为核心的
爱情观。

基础模块下
第五单元
十七、现代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
一、诗歌主旨
诗人用一只鸟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二、断句与重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意象及其含义
1、诗歌内容概括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
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2、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

河流、风:“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抒写了
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益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黎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
利的“黎明”。

“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
着的爱。

这是一个啼血杜鹃般的奉献着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

所以用
“嘶哑”一词十分传神,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这只鸟经历磨难,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寄寓诗
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二、古诗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近四年的考题来分析,对口升学语文考试中,对古诗
的考察,集中在文学常识和诗句默写两个部分。

2013年第二大题填空题第5小题:
5、屈原的《国殇》一文中,“国殇”的意思是指为国战死的将士。

(课下注释)
2013年第四大题阅读理解第3小题诗词鉴赏(1):
(1)根据原文语句填空: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②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
2014年第二大题填空题第2、3小题:
2、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爱国主义诗人。

(课下注释)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2015年第二大题填空题第3小题: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2016年第二大题填空题第1、2、3小题: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2、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称为“诗仙”。

(课下注释)
由上边所列题目来看,对于古诗的复习,主要应集中在文学常识和诗句默写上。

篇目包括:
基础模块上第六单元二十一《诗经》二首
基础模块下第六单元二十一《唐诗二首》,二十二《宋词二首》
拓展模块第六单元二十八《国殇》
共四课7首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