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倾向与矛盾心理

合集下载

《雪国》之唯美主义探析

《雪国》之唯美主义探析

《雪国》之唯美主义探析作者:刘璐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7期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古典文化影响,中期创作显露出感物的哀愁和深沉的忧思,他长于用哀婉沉静的语调描摹景物,构建虚幻的情感世界,将人与人,人与物,爱恨情仇等复杂情愫纠葛在一起,本文以《雪国》文本为分析对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走进川端康成的美学世界,从三个层次来把握他的唯美主义倾向。

进入文本之前,必须先阐释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物哀”和“幽玄”。

林少华认为,日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美学——将美推向极致,表现为“物哀”和“幽玄”,“物哀”侧重心与物,物我一体;“幽玄”则往往超然物外,直下内心底层,于扑朔迷离之外捕捉和体委心灵机微。

广义上,日本美学概念的对立面是低俗浅薄和浮躁的现代社会。

对当下文风学风和世风都极具启示意味。

一、景物美:人景交融,心物一体川端康成延续了“物哀”的表现手法,以敏锐的感知力觉察人与物之间的相互牵引,将人心对外在环境的感受表现为“物之心意”,以物及我,将飘渺幽玄的雪国景色浮现在心灵之上,散发幽玄之美。

本文以日本的越后新泻县为中心点,以山雪原野等乡村景色和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都市景象作对比,两种景象交叉预示着内心的变化。

景物描写以雪国的自然景观为主,静谧而不失温情,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却处处洋溢着温暖的气息,冷暖烘托对比得当。

无论是火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看着山峦起伏,还是温泉旅馆外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无论是山中清泉潺潺的清新之美,还是迷蒙雨中山峦起伏的模糊之美,都透露着淡淡的哀愁。

随着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心与物的隔阂逐渐消失并融合为一体,岛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杂乱飘忽的心安定下来。

川端的表现手法现代化,直接间接地书写人的本能,非理性和潜意识的内容,呈现出象征主義的意味,但表现的审美意蕴则是日式古典化的,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了完美结合。

二、人物美:美人胜雪,全方位感知人景之美相辅相成,尤其以女性美为突出代表,书中细致描绘了艺妓们的外貌妆容、神态动作、服饰变换,以及日本底层女性的温柔顺从、善解人意、柔弱动人的性格特质。

春空纸鹤若幻梦_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春空纸鹤若幻梦_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之,无论是女性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川都是轻 灵而高超的,他并没有流俗地沉湎于表现男女间的 肉体世界,而着重把女性美作为一种禁忌的美、徒劳 的美来呈现。川小说正是通过对禁忌主题的把握来 解构女性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了独具一 格的审美效果。
一、禁忌主题:“奇妙的憧憬与绝望”
二、物哀色彩:“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084 2010 . 3
名作 外 国 文 学
欣赏
学新感觉的基础上,对力求保持日本文学传统的“物 哀色彩”作新尝试。
川对《源氏物语》体现的“物哀”,完全是按照个 人的喜好来加以选择和扬弃的。他强调:“平安朝的 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 相通的。”一方面,川认为“物哀”是日本美的源头,是 悲与美的结合体,两者是融会贯通的。这种尚“美”求 “美”的痴情心态,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渗透 和发挥。徜徉于川笔下的艺术形象,表面上刻画得十 分优美、风雅、甚至风流,内在却蕴藏着更多更大的 悲伤的哀叹,折射出深沉纤细的微光。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中至少存在着一种无法承 受的东西,那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以下简称川)的 这种东西就是“美”。
从最初盲目醉心于借鉴西方现代派到回归日 本 传 统 ,川 一 直 对“ 美 ”进 行 着 不 懈 的 探 索 和 努 力 。 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汇的大背景,他终于找到 了自己的位置,“运用民族审美习惯,挖掘日本文化 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 合,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之美。”①川对美的理解、诠 释和近乎病态的追求,一方面造就了自身的伟大, 1968 年瑞典文学院表彰他“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 最具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②而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另一方面也造成 了 他 生 命 的 脆 弱 易折 ,1972 年 4 月 16 日在公寓含煤气管自杀。究其原因,无不源于 川 作 品 中 凸 现 的 三 个 美 学 特 征 :禁 忌 主 题 、物 哀 色 彩和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 少女的港湾 读后感

川端康成 少女的港湾 读后感

少女的港湾》是川端康成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由川端康成于1961年创作,以描绘少女成长和爱情为主题。

故事以女主角椿美代子的视角展开,她生活在战后的日本,家境贫困,但她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向往使她成为一个充满勇气和坚强意志的少女。

小说通过美代子的成长经历,描述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变迁、女性地位的改变,以及家庭、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纠葛。

川端康成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刻画了美代子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成长。

小说中展现了女性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社会束缚,同时也展现了她们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美代子的成长故事,川端康成呈现了一个深沉而动人的少女形象,引发读者对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少女的港湾》让我深受触动,是一部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川端康成通过对少女成长的描绘,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坎坷的时代,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对美、对自由和对爱情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他对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的独到洞察。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湾》是一部令人动容和思考的小说。

通过对少女成长和爱情的描绘,他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纷繁的情感,引发了读者对自我、社会和生活的思考。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作品。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 读后感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 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美丽与悲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以独特而细腻的方式探索了美丽与哀愁的纠葛。

这本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川端康成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美丽与哀愁的交织。

他以自然景色、人物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描述了美的瞬间与哀伤的存在感。

他将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使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感受到它们并行存在的深层次意义。

《美丽与悲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与哀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探索。

川端康成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碰撞,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揭示了人们在寻求美丽和追逐幸福时,内心常常伴随着一丝哀伤和无奈。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触动,让我对自身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该书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川端康成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他所处时代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他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冲突的探讨,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社会中美丽与哀愁之间关系的角度。

读完《美丽与悲哀》,我不仅对川端康成的写作技巧和富有深度的思考能力感到钦佩,而且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新的思考。

他将美丽与哀愁相融合,使得故事更具现实主义和哲学性。

这本小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反思了生活中的美和悲哀,并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度。

它是一本让人沉浸思考的作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品特点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品特点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品特点作品特点思想倾向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

《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群生活与情感上的矛盾纠结,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

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

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

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

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从《千只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独创的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精神,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的表现人体的美,以及空虚的幻影的描写,是日本美的另一种象征。

创作倾向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

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

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

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

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

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

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

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

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

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

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

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

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

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

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

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

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

”(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

可以说,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是对艺术与美的终极追求。

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人生态度,最终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观看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初次接触川端康成。

自从那次观影活动后,我就对川端康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川端康成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从那以后,我看了很多川端康成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

我为川端康成着迷,深深迷恋上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生中散发出的哲学美。

如果说老庄的哲学意象是鲲鹏,尼采的哲学意象是太阳,那么川端康成的哲学意象就是残月,川端康成认为残缺、虚无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

”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完美”女性的死亡结局之上,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

在川端康成眼中,残缺,即是永恒。

川端康成热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认为残月、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而这种美会成为永恒。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这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美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承。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做了题为“日本的美与我”的演讲。

而日本的传统的美,尤其是《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表现为“物哀”。

论《雪国》中女性人物的心理刻画

论《雪国》中女性人物的心理刻画
救赎 。 小 说中 , 驹 子 和 叶 子 两 位 女 主人 公
三、 女』 生人物矛盾一 理 的成因
川端康成在幼年时期父母相继去世 , 其后姐姐和祖 父母又相继病故 , 从此川端 康成就被寂寞悲伤的阴影笼罩。女性角色 从小 以来 的缺乏逐渐形成 因此成就 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之路 , 而从小 女性角色 的缺失使得川端康成对女性有 更深 的理解 , 同时也创造了作品中各具特 色且富有矛盾心理的女性人物形象。
子之“ 狂” 而落幕。叶子之死 和银河倾泻 相结 合 实现 了死亡 的壮美 与悲 美 的 融 合 ,叶子的死亡场景消解 了恐怖 而重 在 渲染唯美之感 。 叶子死后 , 驹子的“ 狂” 寓
意 驹 子 的 生 活 理 想 和 爱 情 理 想 的幻 灭 , 也是川端康成“ 物哀思想” 的体 现 。
软弱 的, 她无法掌控 自己的爱情 , 明知与 岛村的感 情是没有结 果的 ,还是在执 着
地 坚 持 。 而 面对 生 活 困境 的驹 子 又 是 一
二、 女I 生^ 物一 理刻画的特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很 多人物都 是运用景物及人物语言来刻画心理。在
《 雪周 》 中的驹子 出生贫贱但超凡脱
俗, 有 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但在 日本文化 中, 艺妓这一人物形 象处 于社会底层 , 从 事卖艺工作 。对于深受 日本传统文化影 响的川端康成而言 ,女性不可避免地被 放在卑微 的位置 。 因此 , 驹子这一美丽纯 洁的女性在被川端康成视为生命 的救赎 的同时也遭 到了蔑视 。 而对 于叶子 的人物形象塑造 ,从某 种程 度上来说 ,叶子仿佛是让川端康成
出来 ,慌慌张张朝停车场 的这条大路跑 来 ……叶子上气不接下气 ,好像小孩子 受惊之后缠住母亲似 的,抓住驹子的肩 头。” 行男死后 , 叶子的言行是她悲伤心 理的体现 ,作者对 叶子 的心理感受没有

美悲苦物哀_川端康成创作浅谈

美悲苦物哀_川端康成创作浅谈

美 悲苦 物哀———川端康成创作浅谈龙怀珠(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摘 要:川端康成是一个独具东方色彩的唯美主义作家。

他总是着眼于植根在悲苦的土壤中的美,大都在处于龌龊地位的下层平民的困顿境况中游目。

他总是在悲苦中写美。

悲苦,就是日本的现实。

他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消失是人性的自残,美的毁灭是命运使然。

他的美学思想是和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一脉相通的。

他“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他一生都在描述悲哀中的美,这与他所处的动乱社会和他自身的悲苦遭遇关系极为密切。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悲苦;物哀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8)01—0052—04收稿日期:2006—11—25作者简介:龙怀珠(1948—),男,陕西周至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1968年,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的旷世之作《雪国》、《古都》和《千只鹤》,[1]149而荣获此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继泰戈尔(1861—1941)之后,亚洲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他立足于“倾心日本式的传统主义与古典主义”,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学艺术手法,创作出了可与《源氏物语》“相媲美的”、“深谙日本传统美三味的珠玉之作”[2]2。

他的作品是日本独有的“物哀”、“幽玄”为核心的古典美“又一次光芒重现”,[3]15也是他的美学追求的真实告白。

川端康成不愧是一个独特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唯美主义作家。

他总是着眼于植根在悲苦的土壤中的美,描写这美的苦根、苦芽、苦花、苦果。

这美,有时被他描述得清新、缠绵、灵秀,有时被他涂抹得干涩、扭曲、腐朽。

他驾起一叶孤独的浮舟,荡读者于生存的苦海,让人在那凄凄迷惘中逐波赶浪,让人在那无边无际的哀愁中去品味人中的酸甜苦辣。

尽管川端康成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然而他那一双满含春愁秋怨的蒙松的眼睛,大都是在处于龌龊地位的下层平民的困顿境况中游目。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1. 内省性强:川端康成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境遇。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沉思、矛盾、孤独、失落、绝望等情感表达。

2. 形象感强:川端康成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使得诗意和意象层出不穷。

他在小说中经常使用象征手法,让读者从深层次理解人物和情境。

3. 意境营造:川端康成的小说以独特的意境营造魅力十足。

他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节奏,营造出一种虚幻与真实相结合的氛围,使得小说更具吸引力。

4. 传统美学:川端康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如雅趣和精神内涵。

他注重印象派的写作技法,注重平和、简洁、生动的自然描述。

5. 主题复杂:川端康成的小说的主题很复杂,常常是与自然、文化、社会、爱情、孤独等相关。

他的小说表达出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使得作品更加含蓄和深邃。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美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美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美川端康成笔下永远是唯美迷离的梦境,温婉多情的女子,他创造了一个以“女性美”为中心的全新世界。

每个女子虽性格迥异,却无一例外地具有天然浑成的性情之美。

本文通过分析《古都》《千只鹤》《雪国》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旨在领略川端康成对女性寄予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女性内在心灵美的热烈歌颂。

少女情怀总是诗,女子天然去雕饰的外貌和纯净如雪的心灵是一切美的根源。

川端康成,一位岛国孤独的天才,对美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触觉和不懈追求的执念,因此,一个个如诗如画、精美绝伦的女子,都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

无论是《古都》中善良的千重子和苗子,《千只鹤》的纯净的雪子,还是《雪国》中完美的叶子,都是他歌颂赞美的对象,他总能从女性身上发现天地间的大美,并将其描绘得生意盎然,楚楚动人。

《古都》的纯情美生在富裕家庭的千重子,有着父母得天独厚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却对自己是“弃儿”的事实耿耿于怀,发出“正因为是上帝之子,所以抛弃在前,拯救在后……”的哀叹。

父母双亡的苗子,顽强地一个人生活在乡下,拼命地做工维持生计,却始终惦记着被遗弃的姐姐千重子。

同一个温室生长的两姐妹,眉眼相似,命运却截然不同。

从人物性格来看,不同的环境对她们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从小丰衣足食的千重子,有着大家闺秀的婉约柔美,对父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懂事地穿着父亲设计的每一件和服。

而无依无靠的苗子,却像一株坚韧的荨麻草,有着返璞归真的自然刚强之美,在大雨来临雷声震耳时执拗地用自己的身躯为柔弱的千重子挡雨。

在大体相异的性格中,却蕴含着某种内在性情的统一。

如千重子在龙助建议下盘问管家账目时的干练强硬,苗子在为秀男求婚一事而担心伤害千重子时的敏感心细。

川端康成着眼于双胞胎姐妹之间复杂矛盾的情感,赞颂了女性无私为他人的博爱胸襟和看似柔弱实则坚强的纯洁无暇的美好形象。

全书以亲情为主线,在淡淡的哀伤和朦胧的爱恋中,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深切的哀悯和怜惜,结局“苗子没有回头”预示着她为了不打扰千重子的生活而即将独自远行的命运,揭示了“女性之美在于无言地付出和不打扰的善意”的主题。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

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

即不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而且还包含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意思。

他对物哀这种完整的理解,便成为其美学的基本原则,它在川端的审美对象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他的作品中的“悲哀”,就大多数表现了悲哀与同情,朴素、深切而感动地表露了对渺小人物的赞赏、亲爱、同情、怜悯和哀伤的心情,而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咏叹的方法表达出来的。

即他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衷感,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作家常常把她们的悲哀同纯真、朴实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最鲜明的最柔和的女性美。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少女的悲哀是非常真实的,没有一点虚伪的成分。

这种美,有时表面上装饰得十分优美、风雅,甚或风流,内在却蕴藏着更多更大的悲伤的哀叹,带着深沉而纤细的悲哀性格,交织着女性对自己悲惨境遇的悲怨。

作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暧昧对象和自己的距离,将自己的同情、哀怜融化在对象的悲哀、悲叹的朦胧意识之中,呈现出一种似是哀怜的感伤状态。

可以说,这种同情的哀感是从作家对下层少女们的爱悯之心产生的,是人的一种最纯洁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源氏物语》所体现“物哀”“风雅”成了川端文学的美的源流。

尽管川端受《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的影响,多从衷感出发,但并非全依靠悲哀与同情这样的感情因素的作用,也有的是由于伦理的力量所引起的冲突结果导致悲剧。

他塑造的某些人物,在新旧事物、新旧道德和新旧思想的冲突中酝酿成悲剧性的结局,他们一方面带上悲哀的色彩,一方面又含有壮美的成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灵美、情操美、精神美,乃至死亡的美。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

――川端康成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态,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将“日本新的创造,贡献于世界的文化。

”泰戈尔曾说:“日本民族创造了一种独具完美形态的文化,发展了一种视觉美,从美中发现真理,从真理中发现美。

”川端康成不仅借鉴了西方凭直觉捕捉瞬间美感的艺术技巧,更注重发掘日本传统美的内蕴,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自己也宣称:他的创作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要不遗余力地表现祖国的“传统美”。

一、人情美构成了“川端康成之美”的底蕴和灵魂致力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出有所感觉的美,并以此表达对世界的关照和对生命的体悟,乃是川端康成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自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起,他相继创作了《雪国》《古都》《千鹤》《山之音》和《睡美人》等名著,从不同方位和视角探索、表现美的形态,构建了一座艺术美的大厦。

“艳丽美”“壮丽美”“物哀美”“幽玄美”“自然美”“清雅美”“朦胧美”等等,千姿百态之美交相辉映。

但在这诸美之表象下,却始终搏动着一个核心意象:情之美。

换言之,美在情。

任何一种风格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川端康成艺术世界中的意味,就是态度和情感,即作家的情感、读者的情感、人类共有的情感。

因为归根结蒂,文学艺术不是别的什么,它是人自身的延伸物,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升华表现形式。

“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但在宇宙结构中,在世界万物中,不论是自然美或是信念美,都莫过于人情美。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前言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有一个作家是不可忽略的,他就是川端康成。

1968年,他的《雪国》、《古都》、《千羽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雪国》则是他的巅峰之作。

对于《雪国》,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它的“虚无”,而且“虚无”似乎已经成为读者解读《雪国》的钥匙,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源于佛教无常的“虚无”观念,而且从各个层面给予诠释。

川端康成抱着一种空灵的态度,有“虚”的一面,也有“灵”的一面。

本文在分析虚无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探求虚无思想的表现,将重点放在了内容上,追溯虚无思想的根源。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受到西方虚无思想的影响,但又不是对西方虚无思想的一味继承。

川端康成曾多次强调:“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有根本的不同。

”[1]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重点在于心灵层面,其内涵为:在《雪国》中,岛村、驹子、叶子、行男无一不都践行着“一切都是一种徒劳”,这种思想贯穿全文;有人说“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实际是东方佛教的虚无,人生无常,万事皆空”[2]川端康成看到了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一方面恐惧于死亡,另一方面又对死亡司空见惯,再加上受到佛家禅宗思想的熏染,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死是生的超越和延伸;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我的价值而都建立在幻想之上,最终留下来的是自我价值的毁灭和无所事事的生活。

一、虚无思想的表现《雪国》这部作品以美丽的雪国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岛村、叶子、驹子和行男之间复杂的感情故事。

围绕岛村、驹子和叶子之间情感纠葛,落笔之处让人觉得哀伤,都出自世俗生活中无法抗拒的东西。

在川端康成的纯洁世界之中,也存在着贫穷,疾病,生活的磨难,故去的人,横祸将至,他极力营造这样一个独特的纯洁世界,是为了让他心中的虚无尽可能的表现出来。

(一)生存的虚无如果把《雪国》看作一篇凄凉和哀伤的乐章,那么悲观与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它表现的是川端康成“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心声,而这心声的颂唱者就是岛村。

美丽与哀愁川端康成

美丽与哀愁川端康成

美丽与哀愁川端康成《源氏物语》是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紫式部鲜明地刻画了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用纤细哀伤的笔调写出了以源氏为主的贵族男女的感情生活。

美丽与哀愁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物哀美这一日本古典文学艺术的魂魄在其中也是诠释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它开启了日本文学史的物哀时代。

一物哀的涵义“物哀”一词,日语写做“物哀”。

据日本史书《古语拾遗》考证,“衷”原本是感叹词,可用于表达一切情感,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一样。

最早提出这个理念的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所以,物哀并非像字面上,意思仅限于悲哀。

“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限于悲哀的精神”,“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这一切都可以称为‘哀’。

”而无论是对于自然风物还是对于世事变迁,只要是有感而发就是体会到了物哀美。

二漂氏物语中的物哀美现今物襄已成为日本文学的精髓与本质,而作为物哀美源泉的《源氏物语》则是物哀美的奢华盛宴。

阅读源氏物语就像亲历一场盛大的花见,跟随紫式部见证了一个个如樱花般柔美婉约的女子从灿烂绽放到凄美陨落的过程。

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的喜怒哀乐,在早莺声中与八重樱一般,繁盛地开了七日,然后便悠然惨烈地坠落于宫墙后的期盼中。

1、女性的物哀美《源氏物语》环绕着源氏父子刻画了一系列女子形象,如桐壶、藤壶、葵姬、空蝉、夕颜、轩瑞荻、六条妃子、紫姬、末摘花、胧月夜、明石姬、玉蔓、女三宫及浮舟等。

在紫式部笔下,这些女子个个容貌姣好,聪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个个都是有命无运之人。

桐壶更衣虽然出身低微,但其貌美善良,得桐壶帝专宠。

由于她所居住的宫院一别称桐壶的淑景舍,离天皇所居的清凉殿最远,因此当她奉天皇之召而拖著长长的衣摆前往清凉殿时,必定会经过其他嫔妃的富室,因此造成桐壶更衣经常来往于其他嫔妃面前,使的其余妃嫔非常忌妒她。

美之化身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美之化身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摘要审美意识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美的追求,川端康成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导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

川端康成将美与自己融合为一体,不夸张的说,他就是美的化身。

本文将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中审美认识的解析,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川端康成之美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传统The Embodiment of Beauty:A Brief Analysis on the Un鄄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Beauty in Kawabata Yasunari's Works//Zhou Ya'nanAbstract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awabata Yasunari's literary creation.As for the pursuit of beau-ty,Kawabata Yasunari has a different explanation,which resulted in all kinds of beauty in his works.Kawabata Yasunari integrated beauty with himself,so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he is the embodiment of beauty.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in Kawabata Yasunari's works,so as to achieve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Kawabata Yasunari's beauty.Key words Kawabata Yasunari;beauty;tradition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川端康成,日本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往往成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以其美丽与悲哀并存的特点,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女性形象往往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

她们既是美丽的化身,又是悲哀的载体,既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温情,又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蕴含着作者对于生命、爱情、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川端康成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悲哀的感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其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命运走向等方面。

还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揭示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二、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概览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擅长通过女性形象来展现生命的美丽与悲哀,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他作品的灵魂,也是他对世界和人性的独特理解的体现。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女性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

她们既有温柔、善良、纯洁的一面,也有深沉、矛盾、痛苦的一面。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情感的载体,也是川端康成探索生命意义、思考人性复杂的媒介。

在《伊豆的舞女》中,舞女薰子以其纯真无邪的形象打动了读者。

她代表着青春的美好,是川端康成对生命中最纯真、最美好时光的怀念。

而在《雪国》中,驹子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女性形象。

她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赏析《古都》 川端康成

赏析《古都》 川端康成

赏析《古都》——重拾渐逝的古典美川端康成凭借着《雪国》、《古都》、《千纸鹤》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川端康成一直都致力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探索,他的作品常常饱含着对日本古典美的怀念与追求,《雪国》讲得是岛村与艺伎驹子发生在雪国的情与爱,《古都》写得是千重子与苗子姐妹之间的悲伤离合以及古都中的人对旧事物的依恋,而《千纸鹤》讲述得却是三谷菊治与太田夫人以及夫人女儿文子之间爱的纠葛。

在这三部作品中,每一部小说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一样东西,《雪国》中的艺伎、《古都》中的和服、《千纸鹤》中的茶道,艺伎、和服、茶道这些代表日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都在明治维新的浪潮中慢慢淡化,川端康成的小说正是为了唤醒民族精神的觉悟。

余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川端康成的语言,说到川端的语言是所有文学家中最柔软的。

川端的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那么美在何处?《雪国》中的驹子虽为艺伎,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以致岛村每年都会来到雪国,此时的艺伎也不在是形式上的艺伎,精神上高于艺伎,情感上真于艺伎,可谓红颜知己。

《千纸鹤》中,虽不乏乱伦内容,还有千加子左乳上巴掌大的黑痣,这些都不能算美,然而其中的情却是真的,如太田夫人对三谷菊治父亲的怀念致使错误的转移到菊治身上,还有文子为了不影响菊治,而把对菊治满满的爱埋在了心的最底层,选择了离爱最远的地方,只为守候心中最纯洁的爱。

同样《古都》中对美的诠释也比比皆是,《古都》也是我最为欣赏小说,下面我将重温《古都》,重拾古都中渐去渐远的古典美。

《古都》的语言读来并不华丽,到显得异常的平淡,小说中以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居多,读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纯洁无暇的千重子、坚强耐劳的苗子、一心只为追古的太吉郎、吃苦耐劳有一定见解的秀男等众多形象都犹如眼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倾向与矛盾心理摘要以《雪国》为分水岭,川端康成的创作呈现出与早期不同的特色,开始回归传统。

其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此外,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塑造了一个静谧的世界,与他现实身处的乱世形成截然对比,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唯美主义矛盾心理女性角色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川端康成是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以新感觉小说创作著称,后期则逐渐回归传统,在文学创作与审美表达上表现出日本传统文学具有的物哀思想。

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故事情节往往并不完整清晰,而只是顺着作者的意识发展,这种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在他看来,人性的本初是善与美的,但在外界的压迫下,人们常常表现出与自我内心相悖的行为举动。

而其代表作《雪国》中通过唯美意象与纯善心灵的鲜明映衬及现实世界对唯美意境的残酷剥离将这种社会悖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形象展示了川端康成创作的矛盾心理和生活中的彷徨与挣扎。

一《雪国》中的纯美女性角色分析人性美是贯穿川端康成作品的中心内容,无论是《千只鹤》、《伊豆的舞女》,还是《古都》、《山之音》,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着温和、善良、谦让的美好品行,例如苗子为了千重子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伊豆的舞女们的纯洁善良等,而驹子和叶子也是被作者赋予真、善、美品性的光辉形象。

驹子和叶子是《雪国》中的两个主要女性人物,在她们美丽的容颜下都隐藏着一颗善良易碎的心灵。

驹子为了给老师的儿子行男治病而做了艺妓,虽然流落风尘,但驹子依然向往爱情,她苦等岛村的归来,对其依依不舍,这种真挚的情怀是不掺杂杂质的,在她的脸上偶有稚气,这种纯净美是不被世俗所异化的天性,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而作品中的叶子形象与《古都》中的苗子极为相似,她们与世无争、纯洁稚气,宛若不谙世事的仙境少女,她们都愿意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爱情,用一颗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不公平的事情。

故事之初,叶子作为一个守护者的形象出现,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生病的行男,美丽的大眼睛中透出关切与质朴,深深地吸引了岛村。

而在故事的结尾,叶子又在那银河的亮光中直挺挺地坠落,“就好像那是非现实的幻影一般”,“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地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

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或者,在作者看来,复杂的世界本就留不住她,而她也终将回归平静,寻找安宁。

从驹子与叶子的形象分析来看,作者有意将她们独立于尘世之外,使她们的美更加纯洁,更加纯粹,这也是作者唯美主义创作倾向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二《雪国》中的唯美意象分析雪国呈现出来的意象总是有种寂静清冷的感觉,无论是皑皑白雪亦或是层峦叠嶂,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静谧悠远,如梦如幻,如泣如诉,整部书充溢着空灵唯美的氛围,好像兀自编制了一个潮湿的梦境,又好像春日里连呼吸都浸在一汪水中,竟让人有”闲梦江南梅熟日”的阴凉感。

故事从始至终,多数都描绘着冬景。

雪国本来就是个以雪著称的世界,而偏偏在白茫之中,就是萦绕春天潮湿的气息,或许是文中岛村与驹子共度的那个短暂春日给人的印像特别深刻。

如初见驹子时,岛村所看到的景象:“杉树亭亭如盖,不把双手撑着背后的岩石,向后仰着身子,是望不见树梢的。

而且树干挺拔,暗绿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四周显得深沉而静谧。

”在这种清冷的冬天里,却总透露着生气和活力。

再如,“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

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

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

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

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

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那好似冰裂的声响与那似乎渐渐坠落的星辰都呈现出一种春的气息。

雪国中的意象是唯美的,像那飞舞的蝴蝶,洁白无瑕的雪,都表现出一种流动着的空灵。

而作者笔下的这种唯美意象又是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岛村在列车上初见叶子时的情景:“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这种唯美的雪夜之景仿佛是叶子纯美人性的代言人,在岛村的眼中,叶子近乎超凡脱俗,在这种唯美的意境中,自己好似身处虚幻世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三唯美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雪国的世界里,总是充斥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人的纯净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冲击着读者的感观。

故事中,主要通过三种对比来体现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美好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其一是驹子的梦想与现实处境之间的对比。

驹子本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姑娘,迫于生计,无奈要充当陪客的角色,但她的心里却是一片纯净的天地。

她热爱舞蹈,当看到岛村在研究舞蹈时,眼中迸发出一种光亮,这是她内心真实的反映。

驹子向岛村讲述自己曾经为了学舞蹈辗转他乡,但终因生活的贫困与潦倒使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舞蹈梦,这种现实处境与她对舞蹈的狂热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二是驹子的艺妓身份与她对岛村真挚的情感之间的对比。

驹子对岛村的情感是炽热的,她就像团火,女性的多愁善感使她颇为看重这段情感,不惜倾尽所有。

艺妓常常徘徊于形形色色的人之间,身处风尘,按常理来说,与客人耳鬓厮磨、甜言蜜语也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

可驹子却是一个例外,她明白自己只是末流社会的艺妓,因而对爱情不敢心存奢望,但当人群尽散,面对一片狼藉之时,她心潮涌动,希望将自己的一切交与爱人。

当岛村去而复返,车子经过驹子时,她奋不顾身地跳上车子,眸子中闪现着愤怒、不解、企盼、无助和浓浓恐惧的光,有着常人没有的情绪与执着。

她那厚厚白粉的脸似乎只是为了掩饰她内心世界的纯净,这种浓艳外表与赤子之心之间形成明显的感官冲突。

其三是驹子与叶子之间的对比。

川端康成善于将天性相似的女子置于不同的生活处境下,以此来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生存发展的影响,千重子和苗子如是,驹子和叶子亦如是。

叶子单纯、善良,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天真无邪正是驹子从前所拥有的,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驹子沦为艺妓,渐渐将这种天性隐藏起来。

岛村之所以对在火车上对初见的叶子心生爱怜,除了因为她貌美外,还因为她对行男无微不至的关爱,那真挚的感情烘托出叶子的纯洁与美好的心灵。

火车外的景物是平凡的,但在岛村看来,人与物消融在一起,描绘出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

而驹子由于沦为艺妓,在岛村的眼中已经与纯洁无法联系在一起,因而尽管岛村深知驹子对自己那真挚火热的情感,也认为一切都是徒劳。

如果说叶子是唯美的代表,显现了超凡脱俗的气质,那么叶子就是现实压迫下人所呈现出来的真实面貌。

驹子与叶子的这种身份对比、生存环境对比与岛村对二人的情感对比反映出了在生活的重压下,人性的压抑与对世事的无奈。

四内心矛盾世界与物哀思想从本质上来讲,《雪国》中唯美与现实的对比是川端康成在面对二战时期日本社会现实的矛盾心理。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席卷全国并进行对外侵略扩张之时,日本的许多作家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歌颂战争,歌颂英雄。

而由于从小失怙,川端康成更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他反对战争,但在军国主义猖獗的时代,他只好选择沉默的反抗,以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刻意避开惨淡的社会现状与叫嚣的战争宣言,而选择了雪国这个与世无争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具有纯美的天性,可社会环境是残酷的,因而驹子屈服于现实,成为了艺妓,而叶子那样纯洁的犹如虚幻的女子终不被现实所容。

出于本心,川端康成是希望驹子与叶子幸福的,她们那样美好,本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但他在看到日本帝国的残忍与霸道时,意识到善良的天性人性被抽离,单纯的人们被戕害,这种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呼之欲出却无法言说,只有在《雪国》中发泄出来。

因而,叶子飘然而逝,驹子始终看不到希望。

川端康成这种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哀伤源于对现实的无奈,也源于对日本文学传统的依恋。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中最有特色的表达之一,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开始,物哀思想便渐渐深入作家的创作理念中。

虽然,川端康成曾试图以现代派的创作以否定日本文学传统,但由于亲历日本发展变化,传统在其思想体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影响。

尤其是在日本开始逐渐走向霸权主义、摆脱传统之时,川端康成更意识到日本传统的重要意义。

《雪国》即是他回归传统后的创作。

故事中的景物描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诉说,它在真实的基础上,自力生成“哀”的情感范畴,形成一种物哀的浪漫式叙述。

首先,叶子对行男、驹子对岛村那种真挚的感情是与景物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驹子对岛村那种明知求之不得还无私奉献的情感最触动人心,但一切就像那严寒的夜景,深沉黑暗看不到光明。

其次,《雪国》呈现出来的自然美景总是给人一种静谧和谐的感觉,让人对自然心生感动。

在作者的笔下,雪国的景色是有灵性的,可以体察人的情感,如“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的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的浮现出来”,表现出了岛村当时流露出来的丝丝哀愁。

这种物哀的思想使得川端康成近乎于迷恋自然,他用心感受自然的心,以自然为倾诉与表达的对象,因而一切景物描写都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而呈现出一种对爱情的无奈与叹息,别有诗韵。

五结语川端康成身处战争的硝烟中,却在《雪国》中虚构了一个和谐静谧的世界,这是对和平的渴望,也是对战争的无言反抗。

洁白无暇的雪国之乡,有着纯洁美好的叶子,有着真挚深情的驹子,但叶子在大火中坠落,驹子与幸福擦肩而过,预示着美好最终幻灭,暗示了战争对美好、祥和生活的破坏。

叶子从出现至陨落,在岛村看来像是幻影,这种对幸福的渴望与不可得反映出了川端康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他一生漂泊无着,亲人相继亡故,心中充满着感伤与孤独,因而他笔下的景物常常带有哀愁的情调。

他的作品像在描述一种唯美的画卷,但却又总在人们沉浸之中,痴痴欣赏时,又忽的将人拉近现实,让人清醒地看到现实的残酷。

恰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

”这种创作方式更能使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体察到人生的无奈与追悔。

总之,川端康成作为20世纪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创作表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作品中展示的日本传统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往往成为一种感人的语言,倾诉着作者的心声,衬托出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令人心随其动,感悟其中。

参考文献:[1] 陈春香:《论〈雪国〉中的中国文化底蕴》,《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二十五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