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医学人际关系道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医学人际关系道德

在医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如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彼此之间的“医医关系”,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医社关系”等。认真研究医学人际关系道德,对于建设文明和谐的医学人际关系,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医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含义

医患关系是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患者及亲属为一方,在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结成的人际关系。其基本特征是就医治病获得医疗是病人的权利,为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服务是医务人员的义务。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建立的特定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医”已不仅指医生,还包括参与医疗活动的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和医务行政管理人员;“患”也不仅指就医的患者个体,还包括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亲属、监护人员及其所在的工作部门和单位等群体。

二、医患关系的模式和特点

不同的历史条件、生产方式和医学水平,医患交往的模式是不同的。根据医生和病人地位、主动性大小,医患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主动——被动型:这种模式在现代医学实践中仍普遍存在。其特点是医患双方不是双向作用,而是医生对病人单向发生作用。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权威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处于主动地位;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并以服从为前提。这种医患关系见于昏迷、休克、严重精神病、严重智力低下及婴幼儿等某些难以表达主观意志的患者,其要点和特征是“为病人做什么”。“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模式有益于发挥医生积极作用,但完全排除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犹如生活中父母与婴儿的关系,影响诊治效果则是这种模式的缺陷。

2、指导——合作型:这是一种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最广泛存在的医患关系模式。其实质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都是主动的,医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充当指导者;病人接受医生的指导,并密切配合,可以对治疗效果提供信息,提出意见和要求。这种关系犹如父母与少年的关系,双方关系是融洽的。这种医患关系广泛地适用于患者,特别是急性病人或虽病情较重但他们头脑是清醒的,能够表述病情并与医生合作,其要点和特征是“告诉病人做什么”。能够充分发挥医生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医患之间双向活动,有利于提高诊治水平,无疑比主动——被动型前进了一大步,是目前应当大力提倡发展的。

3、共同参与型:这种模式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和病人具有近似同等的权利,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和实施。这种关系犹如成年人之间的关系,都已成熟,并认为病人的意见和认识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具有价值的,不仅能够主动配合诊治,还能参与意见,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治。这种模式多见于长期慢性病人且具有一定的医学知

识,其要点和特征是“和病人一起做什么”。这种模式对提高诊治水平,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有现实意义的。

以上三种医患关系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可行的和有效的,但对大多数病人来讲,应当按照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参与医疗活动,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有一种“自己的生命自己负责”、医疗工作由医生为中心转化为“和患者共同医疗”的趋势下,如何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是当前医患关系中值得重视的课题。

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医疗活动中的医患关系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传统的医患关系,是以医患双方直接接触与交流为特点的,医生主要从病人诉说中获取病情并做出判断。这种情况由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使诊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的诊疗手段具有敏感度高、精确、迅速等特点,医生可以通过高新技术设备获得病人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数据,这样不仅会使医患双方相互交流的机会大为减少,而且还会使医生由于“迷信”仪器设备的作用,忽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熟练与提高,忽视临床经验及理论思维,结果使医患关系疏远,思想、语言、情感联系淡化,出现了“高技术、低情感”的现象。

第二,医患关系的分解趋势。传统的医患关系,常常是一个患者

面对一个医生,并且是相对恒定的。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同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医学分科愈来愈细,医生也日趋专业化,而且在每个专科中还根据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有着更进一步的分工。这就形成了某个医生只对病人某一种病或患者的某一部位负责,而不能对患者整个机体负责的情况。另一方面,病人集中于医院治疗,每个医务人员同时要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病人诊疗,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不再是依赖于某一个医生,而是依赖于一大批医务人员。医患之间单一稳定的关系呈现出群体化倾向。这一切必然要削弱医患双方信赖与情感的交流,并常引出一些医患双方的纠纷与不信任。

第三,病人与疾病的分离趋势。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为探求病因、弄清病理过程以及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常常借助医疗仪器去检测病人的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骨髓、胸腹水及病变组织等等。医者感兴趣的往往是病因、病理与疾病,而作为整体的活生生的病人形象消失了,病人与疾病出现了分离趋势。

第四,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割裂趋势。当代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因此,医务人员在诊治疾病时往往从生物学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人,注重的是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变化。然而,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仅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疾病,就把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抛开了,这不仅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病本质有所欠缺,而且从医学伦理学角度讲,又抽去了关心病人、了解病人这个核心。

总之,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对认识疾病、战胜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医患关系而论,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群体化,医患结构的人机化,患者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的弱化。“高技术、低情感”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医患关系的一种倒退,必须引起注意与重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医学人际关系核心的医患关系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型的更为理想的医患关系将会建立起来。

三、医患关系的矛盾和调节

(一)引起医患关系冲突的主要因素

1、医者方面。主要是:(1)医者的医疗观。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有些医生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看不到或不重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加之临床广泛应用高技术后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加重了医患之间的心理、思想、情感交流的障碍,势必造成医患之间的隔膜,甚至产生矛盾。(2)医德境界低。有的医务人员平时不注意医德修养,对病人冷若冰霜,语言生硬,使病人及亲属精神上受到损伤;有的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办事不认真,相互推诿,观察病情粗心大意,造成漏诊、误诊,乃至发生责任性医疗事故,加重了病人痛苦,甚至造成死亡;还有的医务人员,乘病人之危,借职务之便,敲诈勒索,索贿受贿,在病人中造成恶劣影响,导致医患关系发生冲突。(3)精神心理因素。医务人员由于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如恩赐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