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分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感知方面,研究表明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个体的先验知识、期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形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来解读它。
在注意方面,学者们发现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并且存在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不同的模式。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聚焦于特定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相对简单的任务。
关于记忆,研究揭示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不同机制。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可以通过重复、关联和深度加工等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思维和语言领域,研究人员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的推理和决策过程。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在儿童发展方面,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自我认同的形成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方向。
而在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智慧和情感调节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三、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课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期望。
社会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和归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信息的可得性等。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本文中,将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性。
第一篇文献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篇文献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文献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
该文献还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学和人机交互等。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二篇文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这篇文献探讨了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文献中介绍了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动力学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结构、领导力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篇文献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认知研究》。
这篇文献讨论了儿童认知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儿童认知研究是研究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目标是揭示儿童思维的规律和变化。
文献中介绍了儿童认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儿童的记忆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这些文献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心理学读书报告
文献阅读报告一、本文主要内容:良好的友谊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积极适应,高质量友谊的青少年有更少的行为问题、更低的抑郁、焦虑及孤独感、更高的自尊、社会能力和社会接纳等。
良好的亲子关系或高父母支持与青少年更好的心理社会适应相关。
因此,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验证我们这样的假设:从早期到中期,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支持减少, 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作用减弱, 相反, 青少年感知到的来自朋友的支持增多, 并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作用增强; 进入青少年中期, 父母与朋友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减弱, 两种支持系统对情绪适应的影响可能会遵循独立模式。
我们预期:青少年女孩的友谊支持高于男孩, 父母支持的增强模式(即, 高父母支持将增强友谊支持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更适用于早期青少年女孩。
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关系网络问卷、朋友提名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孤独感量表、抑郁量表五种量表。
施测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求出各个量表的平均数,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其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求得主效应,最后还进行了回归分析。
讨论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的特点和成年人有所不同,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对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抑郁有明显的相关,但是这两种支持系统对初一和高一的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各有不同。
这验证了实验的最初假设。
但是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和女生对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没有太大的差异。
优点:1、使用的量表比较全面,有较好的信效度。
能够得到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友谊和父母支持的情况。
2、初一和高一的青少年在友谊支持和父母支持上各有不同,这说明父母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用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同时,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对孩子的身心影响都比较重大,这也要求父母要重视这个问题去进行教育。
缺点:1、施测的问卷比较多,分多次施测,其中可能会有误差变量混进去,不能较好地控制。
收集的数据信息虽然也很多,但是进行统计分析时,并不能都完全用上,造成了对数据的浪费。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的分支领域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思维、感知、记忆和决策等过程。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人类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准确,而是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情绪和经验的影响。
例如,在视觉感知实验中,当被试者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对相同的视觉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记忆方面的研究也揭示了记忆并非是对过去事件的精确复制,而是一个不断重构和受干扰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
研究发现,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日后往往具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而在青少年时期,个体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同伴关系在这个阶段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并非完全不可避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持续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认知衰退的速度。
社会心理学则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主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此外,社会认知偏差也普遍存在,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印象形成。
在网络时代,虚拟社交环境对个体的自我呈现和社会互动产生了新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社交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试图揭示个体差异的本质和根源。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如特质理论强调个体稳定的特质特征,而精神分析理论则关注潜意识和早期经历对人格的塑造。
近年来,基于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为理解人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临床心理学主要关注心理障碍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对于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认知行为疗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在许多情况下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文献阅读报告。
题目,《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完美生活和美丽外表往往会让青少年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他们会比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负面言论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交关系。
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方式,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社交而非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虚拟社交缺乏真实性和亲密性,容易导致孤独感和社交隔离。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和谣言也会破坏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关系,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往往会受到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这种外部评价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使其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而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
长期以来,这种外部评价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建议。
1. 加强社交媒体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提高对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的辨识能力,培养健康的社交媒体习惯。
2. 增加面对面交流。
学校和家庭应鼓励青少年增加面对面的社交活动,提倡真实的人际交往,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减少虚拟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培养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学校和家庭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引导他们关注内在的自我感受,减少对外部评价的依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语。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背景介绍这份报告旨在对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心理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对教育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多个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的问卷,以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和兴趣水平,以及他们在课余时间是否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
2. 参与对象:我们从不同年级和院系中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参与对象,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知识水平: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学有着一定的了解,能够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兴趣程度:尽管学生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但相对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在其他学科上,心理学的阅读兴趣并不高。
3. 阅读情况: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有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或文章的惯。
然而,他们的阅读频率相对较低,仅有少数学生每周读心理学相关材料超过两次。
分析和建议结合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建议:1. 增强宣传:为了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我们建议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心理学讲座、展览或分享交流会等。
2. 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学校可以购买更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杂志和在线资源,建立一个心理学阅读角,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引导阅读惯:学校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一次心理学相关材料,并提供相应的讨论和反思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4. 教育课程优化:在教育课程中增加心理学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地研究和了解心理学知识,从而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有待提高。
通过加强宣传,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引导阅读习惯和优化教育课程,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兴趣发展。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2024年社会心理学文献及心得
2024年社会心理学文献及心得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思考、影响和被影响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个体与社会结构、文化、群体互动之间的心理关系,旨在理解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不仅仅关注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还关注这些过程如何在社会背景中得到塑造和表达。
二、文献综述方法在进行社会心理学文献综述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我通过学术数据库检索了相关的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和书籍章节。
其次,我浏览了专业网站和博客,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
此外,我还参考了一些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和综述性文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脉络。
在收集到足够数量的文献后,我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筛选,选择了那些与我的研究主题和目的最为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三、文献内容分析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发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多个方面。
其中,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意图;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人际关系研究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方式;群体行为研究群体如何形成、发展和影响个体。
这些研究领域之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复杂体系。
四、重要文献推荐在阅读和分析了大量文献后,我推荐以下几篇对社会心理学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文章:首先是[文章一],这篇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认知中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机制;其次是[文章二],该文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社会影响下的从众行为和服从行为;最后是[文章三],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过程,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五、文献对个人影响通过对社会心理学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个体行为和群体现象中的重要性。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思考如何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受到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开始努力克服这些偏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心理学文献报告
How the brain regulates? coordination
function:
Brain systems can only be instrumental through coordination.
research tools:
1. fMRI: areas that “light up” at the same time, or whose degree of activation is correlated, are presumably coordinated. 2.EEG: measuring the correlation of activity of brain regions within the same frequency range, or the actual cross-correlation of the waveforms themselves.
Difficult to fall apart?
the brain process : have both aspects and do both
amygdale appraisal fear and rage
Even for the structures were designed as cognitive or emotional, they coupled within milliseconds.
physiological basis:
a single epicenter: cortex and hippocampus (Freeman); multiple neural system: different structur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neuroaxis (author)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心理学读书报告心理学读书报告教育心理学的确很重要,它不仅是教会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它会使那个人影响一批人,乃至影响的社会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呢?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在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位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
它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目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学校的管理与领导等等;教育心理学则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你为谁欢喜为谁忧?孟欣华农 2015311200215 今天你的心情好吗?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要去聚餐(人际)?还是因为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美了(自身)?或者是你就是心情好,没有理由的好?你有过心情不那么晴朗的时候吗?为什么呢?是因为被人批评而气愤(人际)?还是因为自己的书法退步了(自身)?或者你就是不开心,不讲道理地觉得不开心?我猜,你已经感觉到了,你的心情——换个专业一点儿的词“情绪”,会受到来自于自己内部的以及社会外部的影响,通常,你会怎么调节你的情绪呢?当我们说到情绪调节时,我们所做的努力主要在于克服负性情绪(因为正性情绪带来的积极体验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人人都希望越开心越好,怎么会调节呢?),这是因为人们追求正性情绪最大化, 但负性情绪在基本情绪中却占有较高比例。
这就是这篇文献的研究主题——情绪调节,《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来自《心理学报》。
一、研究背景现有研究表明, 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等负性情绪会干扰前瞻记忆(什么是前瞻记忆?前瞻记忆(prospectivememory)是指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或事件的记忆, 包括基于时间和基于事件两种类型。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特定时间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某一事件发生后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
)。
曾有研究者发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损害在未来执行某种意图的能力, 高焦虑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低于低焦虑的被试。
举例来说,Schmidt(2004)通过问卷方式研究了美国911事件发生时, 被试的负性情绪状态与他们当天对自然事件的前瞻记忆的关系, 发现因袭击诱发了较强负性情绪状态的被试对日常事件的前瞻记忆较差, 强烈的负性情绪状态损害日常生活中的前瞻记忆。
在心理学上,前瞻记忆是一项需要注意控制的高级心理过程, 表现出注意敏感特征。
前瞻记忆的成功完成始终需要非自动化的加工,其成分受预备注意加工控制,而且前瞻记忆与工作记忆, 以及前额皮层的执行功能有关。
心理文献读后感
心理文献读后感
阅读了张萍及张敏等人关于《心境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判断的影响》,本实验就是研究人的事先心理状态对于事后可能发生时间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观察到有些人在生气时,往往我们都会避之不及,唯恐他将心中的不愉快发泄在自己头上,而当她心情愉悦时,即使我们不与之搭讪,他也有可能主动和你谈笑。
这就是本实验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即是证明人在不同心情的情况下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可能态度,即心境一致性效应。
研究方法包括选取被试、实验材料和工具(心境诱发材料、刺激材料和情绪自评量表)、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和结果分析。
首先选取200名被试,用简式中国版艾森克量表筛选出44名合格被试,并且将其分为两组,在一周后让其观看两种不同情绪的电影短片,看完后立即进行情绪自评,最后将得到的数据输入S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经过讨论可知:不同性别对于即将发生事件的判断没有影响,但是不同的情绪对于即将发生事件的判断有影响。
阅读此文献可发现,一篇正规合格的心理学论文一般流程为摘要、关键词、前言、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
在书写正文时,要严谨科学,在引用他人语句时要在后面备注上原作者姓名,心理学论文要注意实验部分及结果的处理分析不仅要详细阐述实验原理和过程,并且要利用科学的测量统计方法处理好数据,以保证论文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Di(2022)文献阅读报告每周精读一篇文献, 并做笔记答复下列问题.1) 列出已阅读文献 (标准引用格式)Di, X., Zhu, S., Jin, H., Wang, P., Ye, Z., Zhou, K., et al. (2022). Altered resting br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professional badminton players. Brain Connect, 2(4), 225-233.2) 答复以下问题:A). 本文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研究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通过休息状态的MRI和fMRI考察与正常个体相比,专业羽毛球运发动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改变。
研究背景:人类大脑展现出可以根据学习和经历改变的可塑性。
专业运发动或音乐家的大脑在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灰质密度增加〕,但是支持这类人的大脑功能性变化的证据较少,而且由于不同范式的任务需求不同,使得这些研究不易于比拟,也就无法给出确定的证据。
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考察休息状态大脑功能连接性的fMRI。
本研究的被试采用专业的羽毛球运发动,因为专业球拍运发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尚没有被研究,而且这类运发动的大脑改变应该与其他已经研究过的运发动的大脑改变不同。
B). 本研究采用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逻辑是什么? 本研究通过什么研究方法来实现以上的实验设计?研究采用的被试、刺激材料、实验程序和记录参数是什么?本研究主要探讨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羽毛球运发动与没有相关运动训练经历的被试相比,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上有无显著的差异。
实验组被试为20〔10个男性〕个从事过3年以上〔3-16年,平均8.9年〕羽毛球训练的专业运发动。
他们正在上大学或者已经毕业。
控制组是18〔9个男性〕个在年龄和性别上匹配的大学生。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
所有被试均通过西门子3T 三重扫描仪扫描。
心理学文献实验报告
心理学文献实验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索心理学文献实验的内容,以更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
它概述了心理学文献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本文还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学文献实验,以及如何解释和报告实验结果。
本文还探讨了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
文章最后探讨了心理学文献实验的未来趋势。
第一章:引言心理学文献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心理学文献,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内容以及它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人的行为。
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影响。
本章介绍了心理学文献实验的背景,以及它的基本定义,原理和应用,以及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实验概述本章阐述了典型的心理学文献实验,包括实验步骤,流程和技巧。
首先,我们介绍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比如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文献资料和构建一个数据库。
然后,我们讨论了文献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比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我们还提到了实验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第三章:解释和报告实验结果本章讨论了如何解释和报告实验结果,主要涉及如何数据处理,以及如何将数据可视化,以便更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我们还提及了实验设计的一些重要技巧,以及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第四章:科学原理本章讨论了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科学原理。
它概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实验过程中重要的统计学和研究方法。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科学原理,帮助任何人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
第五章:未来趋势本章旨在探讨心理学文献实验的未来趋势。
我们介绍了新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将研究分析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以更好地研究心理学文献实验。
最后,我们总结了文献实验在心理学未来研究中的重要性。
结语:心理学文献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能够以更深入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未来,根据新的技术和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心理学文献实验将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研究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强 调了心在一切事物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这一观点体现了佛教心理学对 心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内心的力量,被外界的物质和欲望所 牵引。佛教的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要内心的世界,培养内心的力量,才能真正 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在应用心理部分,朱教授通过对古代各种心理的解析,使我深入理解了古代心 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让我认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在人物学派部分,我领略了古代心理学派的独特思想和理论。这些学派各具特 色,彼此间又有所交流和碰撞,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心理学画卷。通过对这 些学派的研究,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心理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精彩摘录
《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研究》精彩摘录
《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研究》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心理学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书中不仅涵盖了儒、 道、佛等各大思想流派的心理学观点,还深入探讨了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 应用与影响。以下是从书中挑选出的几个精彩摘录,它们或深邃、或启迪、或 感人,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出自《三字经》的话,被作者用 来阐述人性论的观点。作者认为,人性本善是中国传统心理学对人性的基本看 法,但人性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差异。这一观点强调了后天教 育和社会环境在塑造人性方面的重要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作者用它来说 明中国传统心理学对认知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不仅是 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坦诚。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认知态度同样具 有重要意义,它鼓励我们保持谦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本土心理学
研究的困境:多元的目标和价值
发展心理学家们常常有多元的目标,Davidson等人以美 国、澳大利亚和南非为例证明心理学不会自动的趋向社 会公平。南非最主要的种族隔离倡导者,维尔沃尔德, 就是心理学家。
文化主导者们认为文化是全球性的,忽视其中一些成员 组织的观念。 《澳大利亚周报》曾为一位英国的探险者Matthew Flinders(我们的大学也以此为名) 办专栏,这个人在200 多年前首次环游到澳大利亚。报纸的大标题为:我们最 伟大的航海员!但是如果是一个对英国国土、语言、文 化和家庭有偏见的本土读者,他将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研究的困境:文化主导者们
20世纪关于土著澳大利亚居民的研究是典型的建立 在找“碴“的基础之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归因是 其遗传和文化处于劣势。 在新西兰,毛利人的教育被认为是困难的。“那些 所谓优势物种们假装他们在处理前欧洲历史所造成 的一些奇怪个性或种族传统,而实际上他们解决的 问题常常是他们这些优势物种们自身在现代教育中 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在198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一个 新西兰心理学组织在闭幕时提出了缺乏本土研究内容 这个事实。这激发了澳大利亚一些心理学家的行动, 并且一些关于本土研究的文章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更 有一些非传统类型的文章和评论被人们接受,与被接 受的研究者的联系加强,并且这些本土问题和土著研 究者也开始在会议中出现。 在大会上邀请一些土著的长者变的经常,但是我们也 知道,曾经有位库纳老人并未受到足够欢迎而是被逐 出会议。
研究的困境:研究的主观性;非自然科学范畴
《澳大利亚心理学》的编辑指出,一些文章中,土著 研究者直言他们的个人生活背景,编辑者鼓励一些作 者公开自己的出生地,以利于对一些心理问题的理解 和解释,这承认了研究的主观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一种激进的, 虽然很少的,对传统自然研究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
究》
这次心理学研究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在本土化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关于员工离职意愿与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该文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周小虎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马莉于2008年第6期发表于《管理世界》上的实证研究论文,其题目为《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员工离职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企业社会网络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和本土化心理学方法,验证了一个员工文化取向、企业社会资本、组织承诺和离职意愿间相互影响的全新离职解释模型。
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文化会显著影响组织承诺和员工离职,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支持如下的管理理念:(1)组织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扩张社会组织资本,提升组织的合作优势;在企业社会组织中注入中国文化传统是促进组织内协作和创造组织间共赢的重要手段。
(2)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重要的隐性资产,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组织的互惠规范,促进员工参与活动等手段,扩张企业社会资本,从而有效降低核心员工的离职意愿。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员工文化取向离职意愿组织承诺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该文聚焦于组织与社会网络对员工离职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西方研究学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关于离职意愿的研究结果是不适用于中国的。
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离职意愿也就可能有了不同于西方的员工的特征。
本文直接考察关于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承诺、文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并得出研究结论表明员工的中国文化倾向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取向很大一部分影响了中国员工的离职意愿。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就揭示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流传着家族文化;在这个背景下的中国人又接受着善和不善斗的思维影响。
一个人的选择往往与个人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有关,这使得这个关于中国员工离职意愿的本土化研究增加了不同于西方文化下研究的神秘色彩。
假设部分作者在此部分对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承诺、员工文化取向、社会资本等几个可能的有关变量进行了解释说明。
回顾以往在西方的员工离职意愿研究表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是所有离职意愿因素的中介变量,组织网络使员工信任程度、互惠性等更高,更加认同组织承诺,而组织社会资本成为员工继续承诺的前因变量提出了假设1: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
根据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有家族取向与关系取向二大类主要的特征或内涵,具有高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员工讲究人际和谐。
员工从管理者处得到承诺引发对管理者的满意度,整体提升了员工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使离职可能性降低,提出了假设2:员工的中国文化取向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
在具有高中
国文化价值取向组织中,以信任为核心的组织社会资本往往用人情关系互惠。
假设3:组织中国文化取向与社会资本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
在具有高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组织中,组织社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爱面子”心理。
组织社会资本带给员工的名誉感与尊重感使员工自动减小了离职率。
假设4: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本文要研究的就是这4个假设。
本文作者的4个假设考虑到了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组织承诺与员工离职意愿之间的交叉关系,为最后的研究成果做了完全的假设讨论。
如果是我来进行这个假设,可能还会考虑一定的社会现状与婚姻情况。
每个员工都是处在社会中的一份子,在这个实证研究中不能作为无关变量忽视掉。
当中国文化取向下的个人已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工作时可能会考虑更多的企业社会资本问题。
社会现状与婚姻情况会影响员工决定是否改变工作,我可能会增添假设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社会现状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并对此设计问卷调查。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设计方法。
问卷通过对人口学变量,组织社会资本变量,中国文化取向变量,组织承诺变量4个部分分别测量来进行研究。
人口变量包括性别、学历、工龄、职务、企业类型5个会对组织社会资本和自愿离职有所影响的方面。
组织社会资本量表由本研究自行开发,最终编制24个项目采用Lirkert式5点量表法评价项目。
组织承诺部分以Meyer和Allen编制的组织承诺表为蓝本并参考其他相关量表编制而成。
文化部分法测量主要问题来源于《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一书中的量表。
研究者首要工作是在中国背景下对这些量表条目进行修正,并验证各概念的效度。
本实验的研究样本是来自于MBA学员、工商管理研究生进修班学员和企业员工共同回收的400份有效问卷。
其中,学校问卷占43%,企业问卷占67%。
本实验使用LISREL分析软件采取两步骤分析法来检验假。
在第一步分析中,研究者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企业社会资本、组织承诺3个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
在第二步分析中,采取模型比较方法来评价结构模型,以检验本文的假设。
通过作者的分析看来样本的选取较为合理,也通过作者一系列的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每个部分问卷调查的条目。
我认为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还可以询问问卷回答者的年龄状况与婚姻状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面临的人生思考不一样。
中国的文化取向在于年轻时要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疆土,而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放下自己的包袱去享受自己的人生。
这对于实验的研究员工离职意愿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婚姻状况下思考的员工会更多关注企业社会资本问题。
企业社会资本如同作者所说的是一个企业的隐性资产。
透过这两个因素可能会找到不一样的员工离职意愿。
结果部分分析样本数据发现,样本基本涵盖一个企业中主要的职位,具有较理想的文化水平,样本的工龄较长,使得样本对工作保持敏锐的感觉同时对问卷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
根据对3个探索性因子员工文化取向、企业社会资本、组织承诺下各个条目的相关系数的初步分析,确定其满足因子分析条件。
并通过结构方程来测量每个变量,均能拟合样本数据,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根据把3个变量之间的条目划分为各个部分,随机抽取 2个部分因子来进行验证因子分析并进行下一步结构模型分析。
通过结构模型分析,文章4个假设均得到很好支持。
作者的结果与理论模型要远远比我所想到的全面得多。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充分的验证了作者的4个假设。
比如我就没有想到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抽取二分之一的样本数据检验3个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再利用剩下的二分之一样本数据来评价结构模型,以检验本文的假设。
通过这样的计算分析,作者的解释和辩证也是要科学得多。
作者关于3个变量下设计的条目也废了很多心思,提出了很多当代社会普通人所感到的责任与压力,以及直接影响工作的困境。
从实验的角度来说,考虑到了实验的方方面面。
从中我了解到,一个问
卷实验设计最重要是问卷题目的设计,从而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讨论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会显著影响组织承诺进而降低员工离职,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和谐理念,互惠思想和集体主义是降低员工离职的重要方面。
管理者通过强化员工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不仅会有效降低离职意愿,而且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为组织降低员工流失率,保持有价值员工提供新方法、新视角。
文章建议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注重企业社会资本等隐性资产的价值。
员工心理上更倾向于在这种让他感觉更好的组织中工作,从而降低员工离职率。
本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把中国文化融入组织社会资本对离职的分析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保持策略。
但由于针对企业社会资本与中国文化取向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还相对稀少,关于企业社会资本影响离职的模型还显粗糙。
作者认为本文局限性一是在于对于3个变量的条目都是一人回答,数据可能存在同源方差。
二是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对于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承诺的影响是有一定的作用时间的,这使得本文没有办法进一步探索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为组织降低员工离职率,保持有价值员工提供视角、新方法。
企业管理者可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加强对员工中国文化取向的熏陶,注重企业社会资本隐性资产的价值。
在我没有接触到这篇文章之时,一直简单的以为员工的离职或许只是薪酬的问题。
当把这个问题放大到整个中国文化取向的大背景下,就分析出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
我认为在整个实证研究之中作者还应该研究个人的取向。
中国文化取向也与个人的选择息息相关。
个人的压力承受,婚姻状况,年龄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面对工作做出的选择。
这些都不能算作无关变量。
所以我认为这个实证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化研究。
附表:关于作者问卷调查设计的条目(注:主成份分析法,表中数字为Varimax旋转后因子负荷)
表2 企业社会资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