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一)

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特点1.基础阶段: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对道德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相对简单。
2.规则学习:学前阶段是孩子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的关键时期,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判断标准。
3.模仿行为:学前儿童更容易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来形成道德判断。
4.家庭影响: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构建有深远影响。
5.知识引导:学前教育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知识传递,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意识。
说明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具有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十分重要。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道德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相对简单。
因此,学前教育需要注重规则学习,让孩子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判断标准。
在学前阶段,孩子更容易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来形成道德判断。
因此,身边人的行为示范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家庭的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构建有深远影响。
此外,学前教育还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知识传递。
教师在学前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应该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意识,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道德知识和背景。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具有特定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的道德发展。
遵守规则在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文章中,需要遵守一些规则,以确保内容的清晰和逻辑性。
1.使用列点的方式生成文章,以便更好地展示特点和说明。
2.文章内不可出现HTML字符,以确保内容的纯文本性质。
3.不可出现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以确保文章的纯文本性质和集中关注于特点和说明。
学前教育中如何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

学前教育中如何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其中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更是一项关键任务。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得像个细心的园丁,一点点地培育,一步步地引导。
咱先来说说为啥学前教育里儿童的道德发展这么重要。
您想想,就像盖房子得打牢地基一样,学前这个阶段就是给孩子未来的道德大厦打基础呢。
要是这基础没打好,以后可就麻烦啦。
那怎么引导呢?我给您举个例子。
有一次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一起玩搭积木的游戏。
有个叫小明的小朋友,搭了一半,发现自己少了一块关键的积木,就伸手去抢旁边小红搭好的。
这时候老师可没急着批评小明,而是轻轻地走过去,蹲下来问小明:“小明,你是不是特别想要那块积木呀?”小明点点头。
老师接着说:“可是小红也在搭她的城堡呢,她也很需要这块积木。
咱们能不能想想办法,一起找到一块新的积木,或者和小红商量商量,看看她愿不愿意先借给你?”老师这么一说,小明好像明白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小红说:“小红,我能借你的积木用一下吗?等我找到了新的就还给你。
”小红很大方地答应了。
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来,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得靠耐心和正确的方法。
首先,咱得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孩子们就像小镜子,咱们大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学。
比如说,老师在教室里不小心碰倒了一把椅子,马上扶起来,还说一句:“哎呀,我不小心碰倒了,得赶紧扶好。
”小朋友们看在眼里,也就知道做错了事要马上改正。
然后呢,多给孩子们讲讲有道德寓意的小故事。
比如说《小熊分蜂蜜》,小熊把自己的蜂蜜公平地分给小伙伴们,大家都很开心。
讲完故事,问问孩子们:“小熊这样做对不对呀?为什么呢?”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理解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分享。
还有啊,通过游戏来引导也不错。
像是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扮演医生、警察、售货员等等,在游戏中学会关心他人,遵守规则。
比如说,在“医院”的游戏里,“小医生”要认真给“病人”看病,不能随便跑开,这就是培养责任感。
咱们也得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嘿,大家想知道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有啥特点不?咱就说啊,小朋友们那可是天真无邪的呀!
比如说,他们的道德认知那可是很直接的哟!就像明明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他可能就会跑过去问:“你咋哭啦?”这就是他们简单直接地去理解事情呢。
他们的行为还特别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呢!就好像家里大人说:“不能乱扔垃圾哦。
”那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也会乖乖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还有啊,他们的道德判断也很有趣呀!比如看到有小朋友抢别人玩具,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这样不对!”那小脸严肃的哟,可认真啦。
学前儿童的同情心那也是满满的呀!看见小动物受伤了,他们会心疼得不行。
这就像一颗小小的爱心种子在他们心里发芽了呢。
而且呀,他们也会学着去分享呢!自己有好吃的,说不定就会主动拿给小伙伴,还满脸期待地看着别人吃下去,那小表情,哎哟喂,可逗啦!
再比如说,他们在游戏中也能表现出道德行为哦。
玩过家家的时候,知道要“照顾”小娃娃,这就是他们在模仿大人的道德行为呀。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其实还挺多的呢。
他们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在成长中慢慢被涂上各种道德色彩。
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和进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引导他们,让他们的道德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呢?我觉得呀,我们一定要多给他们关爱和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道德、有爱心的好孩子呀!。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哎,说到孩子的道德感,那真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大家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小朋友们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会区分对错了呢?其实,这跟他们的成长过程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孩子的道德感就像是他们内心的小小指南针,慢慢地引导他们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你可以想象,小孩子的世界里,黑白分明是常态,而道德感的形成就像是把这些黑白的界限变得更加细腻和丰富。
1.1 早期阶段的道德感在学前期,孩子们的道德感还是很初步的。
他们通常根据自己感受到的快乐或者不快来判断事情的对错。
比如说,当小明拿了小红的玩具,小红可能会哭,而小明也会因为看到小红哭而感到内疚。
这时候,小明的道德感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反应,他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公平”或“公正”。
所以,小朋友的道德感更多是依赖于他们的情感体验。
1.2 道德感的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道德感也会逐渐发展成熟。
他们开始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且学会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说,小明长大了一些,他会学会用“如果我也被这样对待,我会怎么想?”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感受。
这种能力的提升,让他们的道德感从简单的情感反应,变成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2. 家庭与教育的作用说到孩子的道德感,家庭和教育可谓是关键的“幕后英雄”。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道德感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果家长经常以身作则,讲究诚信和尊重,那么孩子们自然也会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当父母在商店里找回钱时,孩子们会看到这种行为,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所以,家长们的言传身教是孩子道德感发展的重要基石。
2.1 家庭的影响力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道德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长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对待陌生人的态度,还是处理家庭琐事时的公平公正,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当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时,孩子们会把这些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行为准则。
就像种树一样,良好的家庭环境就是那肥沃的土壤,为孩子的道德感发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简要阐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简要阐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就像一场精彩的冒险,每个小朋友都是这个旅程中的主角。
刚出生的小宝宝,呃,他们的世界里全是吃喝拉撒,根本没有什么道德观念。
那时候的他们,心里装的都是“我想要这个”和“我不想要那个”,真是自我中心得不得了。
像小小的皇帝,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愿来。
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哭,嘿,他们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肚子饿或者尿布湿了。
这个阶段就像是在玩泥巴,纯粹而直接。
等到两三岁的时候,孩子们的社交技能慢慢开始冒芽。
他们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看到别人分享玩具,就会试着自己也来一把。
分享的方式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像是“我给你一口,你给我一口”,这算不算是道德的萌芽呢?虽然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会大喊“这是我的!”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这时候,他们的道德认知更多是建立在“我能不能得到”上,完全就是个小商人。
再大一点,到了学前期,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这个阶段他们学会了区分对错,嘿,终于开始懂得“不能打人”之类的道理了。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完全理解,只是觉得这样做会让别人不开心。
你知道,小朋友就像小海绵,吸收着周围的一切信息。
有时候他们会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比如“如果我把玩具借给你,你就会喜欢我”,真是个聪明的小家伙!不过,有时候他们也会出现奇怪的道德选择,比如为了保护自己,宁愿把责任推给小伙伴,哈哈,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了更深的同理心,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你会发现,他们会开始关心别人的感受,甚至会为了小动物的遭遇而感到心疼。
看着他们为一只受伤的小鸟流泪,真是心都融化了!不过,有时候他们的道德观念还是有点儿天真,像是坚信“只要我觉得对,就一定对”。
这时候的他们还在探索道德的边界,像是在试水温。
到了青春期,哎呀,这可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道德观念,开始质疑成人的标准。
你知道,他们常常会跟你争辩,“为什么这件事情对,那个事情错?”这个时候的他们就像是翻天覆地的小风车,心里充满了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六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和认知、语言和沟通、情绪和社会发展、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道德发展以及动机和学习。
1. 感知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通过感官系统探索和理解世界,发展对于颜色、形状、大小、空间关系等的感知能力。
他们开始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语言和沟通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语言技能,能够听懂和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思。
他们通过模仿和与他人交流来发展语言和社交技能。
3. 情绪和社会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和社会发展方面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前儿童也开始与他人互动,并发展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学前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性别差异。
5. 道德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分辨对错,理解和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6. 动机和学习:学前儿童开始展示出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和探索。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并逐渐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发展在学前阶段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支持和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
好的心理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幼儿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引言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希望培养出品德高尚、有公德心和道德观念的下一代。
而幼儿学前阶段是孩子形成品格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被认为是培养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性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幼儿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道德价值观1. 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孩子们应当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分享资源和帮助他人等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2. 尊重他人和区分是非幼儿学前期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行为的黄金时期。
在此阶段,教育者应当教导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
要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对和错,区分是非,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和行为引导等方式,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应用这些道德观念。
二、培养良好的品德与道德习惯1. 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也是孩子德育中的重要内容。
幼儿学前期,教育者应当教导孩子要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不做对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通过故事讲解、实际案例和日常观察,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诚实品德和道德习惯。
2. 培养友善与合作的品德在幼儿学前期,培养孩子友善与合作的品德也是德育的重点之一。
教育者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团队活动和社交交往等方式,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帮助他人和分享资源。
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互助友善的品德。
三、培养自制力和情绪管理1. 培养自我约束和自制力幼儿时期是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学前教育应当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规则和纪律引导,教育者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按规定做事,控制冲动和欲望,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2. 促进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幼儿学前期,孩子的情绪管理与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的爆发和转换。
简述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是儿童整个行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在许多方面对儿童的社会调节性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行为动力型。
现在的学前儿童道德感逐渐从“增强恐惧感”转向“行为动力型”,即更倾向于突出家长的认可和奖励,以及自我意识动力的发展。
二是社会化型。
学前儿童的道德感发展着重于认识他人,他们逐渐理解他人感受,并会学会模仿社会规则中的行为。
三是寻求共同的和平主义型。
学前儿童的道德感发展时,会越来越强调和平的价值,他们会探索怎样通过对话和友谊来解决矛盾,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四是价值取向型。
学前儿童的道德感发展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探索什么是好的价值上,也就是对利他主义和公平正义的探索和理解。
总之,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是行为动力型、社会化型、寻求共同的和平主义型和价值取向型。
这些特点在构建道德社会时尤为重要,可以为儿童的行为规范和实施提供根据和参考,为培养孩子的道德主体素质提供一个完善而有利的环境。
- 1 -。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一、认知方面:1.自我中心性:学前儿童在道德行为的认知发展中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他们缺乏理解和体验他人感受的能力,因此在道德冲突中常常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
2.前逻辑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前逻辑阶段,他们往往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直观感受来评判道德行为的好坏。
他们缺乏抽象概念的思维能力,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的诱导和影响。
3.道德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道德意识,能够体会到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他们会通过模仿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规范来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二、情感方面:1.爱与关注:学前儿童对周围人的情感需求很强烈,他们希望得到父母和教师的爱与关注。
通过道德行为,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因此,在道德冲突中,他们往往会选择符合别人期望的行为。
2.隶属感和集体观念:学前儿童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较强烈。
他们渴望与他人共同行动,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可和赞许。
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会逐渐形成群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3.同理心的培养: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培养同理心,能够逐渐理解他人的感受。
通过接触和交往,他们能够体验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并学会关心他人。
同理心的培养对于道德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行为方面:1.模仿和学习:学前儿童在道德行为的发展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规范。
他们往往会模仿父母、教师或其他儿童的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模式。
2.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学前儿童在道德行为的发展中能够理解和遵守简单的规则,如分享玩具、礼貌待人等。
通过规则的遵守,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3.道德判断的发展:学前儿童在道德行为的发展中开始形成道德判断的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一个行为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亚杰⼉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亚杰采⽤对偶故事法,考察了⼉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童的公正观念等⽅⾯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
此阶段⼤约出现在4~5岁以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童的思维是⾃我中⼼的,其⾏为直接受⾏为结果所⽀配。
因此,这个阶段的⼉童还不能对⾏为作出⼀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此阶段⼤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童居多数。
此阶段⼉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为后果(打破杯⼦就是坏事),⽽不考虑⾏为意向。
故⽽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律道德阶段。
⾃律道德始⾃9~10岁以后,⼤约相当于⼩学中年级。
此阶段的⼉童,不再盲⽬服从权威。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为,是对是错,除看⾏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按⽪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发展齐头并进的。
因此,对⼀般⼉童来说,⾃律阶段⼤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
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阶段性的。
在学前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们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他们主要关注那些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会逐渐转向他人的需求和社会规则,他们开始评价其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形成对公正、公平的基本认识。
其次,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具体向抽象转变。
早期,儿童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理解道德规则。
但是,随着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理解更为抽象的道德概念,如公正、诚实、善良等。
再次,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社会化的过程。
他们的道德判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教师的引导,同伴的接纳和社区的氛围都会对儿童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最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外向内转变的。
刚开始,孩子们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外部影响,如家庭、学校等因素。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在面对道德决策时,会更多地依赖内在的道德准则和原则。
总的来说,学前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自我中心向他人中心转变,由具体到抽象,也由外部驱动向内部驱动转变,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过程

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过程学前儿童德育的过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策略,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而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全面发展儿童的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学前儿童德育的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和重点。
学前儿童德育的初期阶段主要侧重于培养儿童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在这个阶段,教师通常会采用简单直观的方式,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儿童传授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如友善、诚实、守规则等。
教师也会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社交习惯和行为礼仪,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接下来,学前儿童德育的中期阶段着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师会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给予儿童一定的决策权和责任,教师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并引导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培养共情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学前儿童德育的高级阶段注重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这个阶段,教师会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社区和模拟社会场景等方式,让儿童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互助精神。
教师也会引导儿童思考公平、正义和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德育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
通过不同的阶段和策略,教师帮助儿童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这个过程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对于学前儿童德育的理解,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和规范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
通过教育的引导和示范,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认识道德,从而在日常行为中形成习以为常的道德品质。
这样的德育过程不仅有助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前儿童德育的过程,我们有望培养出一代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未来公民。
学前教育中的道德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道德发展学前教育是儿童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智力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建立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和个性发展基础。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道德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部分: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经历和教育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模仿的阶段,他们对于命令和规则的感知力较强,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阶段。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儿童的道德培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第二部分: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1. 建立良好的道德示范: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儿童的道德榜样。
通过言传身教,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价值传递和道德引导,让儿童学习到正确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2. 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小组活动或任务,让儿童有机会体验到责任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他们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并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责任。
3. 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儿童道德发展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与儿童分享感受和展示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引导儿童学会关心和理解别人的感受。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绘本、讲故事等方式,培养儿童对他人处境的认知。
4. 引导儿童正确处理冲突: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儿童之间的冲突。
教师可以借助冲突解决技巧,培养儿童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友好交往等社交技能。
通过教授儿童适当的沟通技巧,教师可以帮助儿童学会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第三部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1. 建立尊重和平等的环境:学前教育机构应创建尊重和平等的环境,让每个儿童感到被重视和受到关爱。
教师要注重对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的认可,并倡导儿童之间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处。
2. 借助游戏与合作培养道德品质:游戏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和合作的方式,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前儿童将能够:1. 了解道德概念和价值观;2. 发展自己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3.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4. 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教材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和屏幕- 彩色笔、纸张和贴纸- 道德故事书和道德教育素材- 道德概念和价值观的图表或海报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道德概念和价值观的图表或海报,向学生解释道德的定义,并讨论不同道德价值观的特点。
2. 与学生一起阅读并讨论一则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探究:3. 分小组给学生分发纸张和彩色笔,要求他们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并用贴纸标记出来。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道德行为。
4. 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发放一个道德教育素材,要求他们观看并讨论素材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然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就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实践:5.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日常情境下的道德决策和行为。
每组后续需要进行回顾和反思,并讨论该情境下是否有其他可能的道德选择。
6. 引导学生一起制定一份班级道德守则,让他们讨论并表达自己认为重要的道德规范。
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意见,并将其整理成一份守则,供后续使用。
总结:7. 教师与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讨论,回顾本堂课所学的道德概念和认知,强调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行为中遵循这些道德准则。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回家与家长分享他们在学校学到的道德知识,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家庭中的道德问题和解决方法。
9. 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道德故事书,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
10.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还原、角色扮演等方式,继续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发展。
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的质量和道德守则的制定情况等方面,评估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和发展程度。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

中分化出来。他们在游戏中可能会制定一些限制
(如: 红色的积木必须放在一起)措施,但大多 数玩耍和想像性游戏并没有正式的规划。
•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 岁)
• 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 •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 遵守规范,判断行为的好坏根据结果而非主观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 •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 • 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
段(7-12岁以后)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
•
•
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 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 遵守这些规则。
——皮亚杰
•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 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 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 • 禁止做社会规定不允许做的事; • 去做社会规定应该做的事。
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 家庭, 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 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 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 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 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 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 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但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 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经历 还给他带来了终生的疾病: 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 路斯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 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 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
皮亚杰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皮亚杰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皮亚杰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可以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是指儿童对于什么是对错、好坏的判断能力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了从外在权威的依赖到内在原则的建立的过程。
在早期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和规则,他们会根据成人的意见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对还是错。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原则,开始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例如,他们会认为帮助别人是好的,撒谎是不好的。
这个过程表明了学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从外在依赖到内在建立的转变。
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是指儿童对于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反应的发展。
在学前期,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行为的喜欢或厌恶。
他们会对帮助别人、分享玩具等道德行为感到高兴和满足,而对撒谎、打架等不道德行为感到不快和愧疚。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情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不仅体现出对道德行为的喜好或厌恶,还包括对于道德行为的同情、内疚、羞耻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个过程表明了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从简单的喜好或厌恶到复杂的情感体验的转变。
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是指儿童道德行为的规范和表现的发展。
在学前期,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模仿和遵守成人的规则来实现的。
他们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如帮助别人、分享玩具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来实施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模仿他人。
此外,他们还能够在道德冲突中做出适当的选择,并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个过程表明了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从模仿和依赖到自主和自控的转变。
皮亚杰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包括道德判断的从外在依赖到内在建立的转变、道德情感的从简单的喜好或厌恶到复杂的情感体验的转变,以及道德行为的从模仿和依赖到自主和自控的转变。
这些特点反映了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为我们设计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第七节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道德发展(一)什么是品德即道德品质。
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的特点:1、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2、道德品质必须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行为。
3、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稳定的倾向和特征(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
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个体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社会品德。
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品德属于个性的组成部分。
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相同。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一)品德与社会性的区别和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社会性表现的是个体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内涵包括品德;品德的形成只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影响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的统一1、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2、品德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条件学前儿童不同阶段品德、社会性发展比较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主要任务和特点0-3岁适应和萌芽阶段1岁以内没有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1-3岁能做出一些符合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但极不稳定,尚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
主要任务:适应社会现实。
3-6、7岁情境品德发展阶段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的刺激情境制约,道德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情境的暗示性。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儿童,这一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高峰期。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发展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身体协调性增强。
学前儿童的肌肉和四肢都比较灵活,协调性大大增强,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和动作。
2.视力和听力明显提高。
学前儿童的视力和听力逐渐发展成为成人的水平,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和听到周围的事物。
3.掌握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前儿童可以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还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二、智力发展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能力逐渐提高。
学前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语言能力,可以说出简单的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2.思维能力增强。
学前儿童开始逐渐掌握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好奇心强烈。
学前儿童对周围的事物非常好奇,喜欢探索和尝试,这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
三、情感发展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表达逐渐丰富。
学前儿童开始逐渐掌握情感表达能力,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也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情绪。
2.情感稳定性不高。
学前儿童情感稳定性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3.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学前儿童开始逐渐掌握社交能力,可以和其他儿童进行简单的互动和交流,也能与成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
四、道德发展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认识初步形成。
学前儿童开始逐渐了解和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道德判断能力较差。
学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较差,往往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
3.道德情感逐渐形成。
学前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些道德情感,如同情、友爱、正义感等。
扩展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设计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1. 学前儿童的道德感很直接呀!就像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自己也会跟着难过,这多纯真呀。
比如说,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摔倒哭了,其他孩子马上就围过去安慰呢。
2. 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很简单呢,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好像他们看动画片,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
像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谁耍赖了,他们立刻就会指出来,毫不含糊呀。
3. 他们的道德感还很容易受影响哟!跟善良的小朋友玩,自己也会变得善良呢。
要是有个很有礼貌的小伙伴,那大家也会变得有礼貌呀。
就像一个班有个懂礼貌的孩子天天说“谢谢”,其他孩子也会跟着学呢。
4. 学前儿童可是很有同情心的呢!看到小动物受伤,他们会心疼。
记得那次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孩子们都围过去关心,真的好暖呀。
5. 他们对于公平也很在意呀!分东西的时候要是不公平,那可不行呢。
就像分糖果,必须人人一样多,不然有的孩子就会不高兴啦。
6. 学前儿童对于遵守规则也很较真呢!老师说的规则他们会努力遵守。
比如排队的时候,都乖乖地站好,一点也不乱呢。
7. 他们的道德感也体现在对父母的爱呀!会想要帮爸爸妈妈做事呢。
看到爸爸下班累了,会跑过去捶捶背,多可爱呀。
8. 学前儿童在道德感方面也会互相学习呢!一个孩子做了好事,其他孩子也会模仿。
有个孩子主动捡垃圾,之后好多孩子都跟着捡啦。
9.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真的有好多特点呀!他们那么纯真、直接,容易受影响,又充满同情心和正义感。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引导他们的道德感发展,让他们成为善良有爱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课件
3Hale Waihona Puke 道德品质:也称“德行”,简称“品德。”是一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 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对待他人和社会的 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 行为
自觉克服困难、做出抉 择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
道德 意志
道德 品质
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道德 认知
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 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 验
道德 情感
编辑课件
4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 断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
u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 u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
编辑课件
5
一、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
• 总体特点:不再盲目服从权威,除看行为结果外, 还要看当事人的动机。
– 认为规则和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和改变; – 根据结果和行为动机判断行为; –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较高评价自己的
观点和能力,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 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 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帮助错误者认识和
认为海因茨偷药的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 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纠正。
• 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
不再把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
条文,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
重法制但不拘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
不合时的条文可以修改。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法
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
编辑课件
18
• 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 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位。大学 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 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 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 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 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 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 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 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 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 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 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 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 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
编辑课件
24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
• 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理 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海因茨应该帮 助她。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海 因茨愿意,药剂师又无理,汉斯就可以去偷。
•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 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 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 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编辑课件
12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
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 化出来。他们在游戏中可能会制定一些限制(如: 红色的积木必须放在一起)措施,但大多数玩耍 和想像性游戏并没有正式的规划。
编辑课件
13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 岁)
编辑课件
20
• 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编辑课件
21
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 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 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 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 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 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 ,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 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 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编辑课件
29
三、目前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编辑课件
30
三、目前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重视智力发展,轻视德、体、美的发展 • 家长过分重视对孩子其他“特殊”才能的
• 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 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 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 的期望和要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编辑课件
26
阶段4:社会体系和良心
•
• 对海因茨的偷药行为,认为海因茨虽然有责任照顾 和挽救自己的妻子,但如果偷药就会危害社会秩序, 而这种秩序是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的。所以,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遵守法律,海因茨不应该去 偷,如果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念头去偷,社会就会不 成样子。那么既不能违法偷药挽救生命的话,这个 阶段就很难解决汉斯的困境。
• 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
–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 遵守规范,判断行为的好坏根据结果而非主观动机; – 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 – 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 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
规则的义务感。
编辑课件
14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 岁以后)
改正。
编辑课件
15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编辑课件
16
• (一)人物简介
• 劳伦斯·科尔伯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 (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 塞州波士顿。
编辑课件
17
• 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 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 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 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 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但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 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经历 还给他带来了终生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 浦路斯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 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 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
编辑课件
8
•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 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 他拿着他父亲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 了一小块墨水渍。
• B、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 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 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就可以 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瓶子时,他把桌布 上弄上了一块墨水渍。
编辑课件
19
• 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 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 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 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 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 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 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 60 岁的 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 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 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 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 1 月 17 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 3 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 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 死。
编辑课件
9
• 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为什么?
编辑课件
10
7岁女孩的谈话记录: • 问:哪一个坏些?
• 答:弄一大块墨水污点在桌布上的那个孩子。
• 问:为什么?
• 答:因为污点大。
• 问:为什么他弄脏了一大块?
• 答:因为要帮助别人。
• 问:为什么另外一个孩子弄脏了一小块?
• 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 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 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的 重要性与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 社会公则与法律的界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 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 义、公平、平等、尊严等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 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编辑课件
23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法律道德
• 赞成者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否则妻子家的人会来 打他,反对者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因为偷东西 是违法的,被抓住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 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 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编辑课件
22
道德两难问题:
•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
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章 第七节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编辑课件
1
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 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 遵守这些规则。
——皮亚杰
编辑课件
2
•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 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 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 – 禁止做社会规定不允许做的事; – 去做社会规定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