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病害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近年来,水产养殖业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然而,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病原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对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见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包括弧菌、拟除虫菌、副溶血弧菌等。
病毒也是水生动物常见感染的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水生动物疱疹病毒、水生动物流行性出血性坏死病毒等。
此外,真菌和寄生虫也经常导致水生动物疾病发生,如白点病真菌、涡虫等。
二、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水生动物病害,研究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原体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病害发生机理研究等。
病原体分离鉴定是研究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病死或患病的水生动物标本,经过一系列的分离和培养步骤,可以将病原微生物从样本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出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流行病学特征。
病害发生机理研究是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病害发生的机制,为控制和防治水生动物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和免疫逃逸机制等也是病害发生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水产养殖中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措施针对水产养殖中存在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是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下面介绍几项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养殖水体管理: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水质,维持适宜的水质参数。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疾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掌握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是养殖户必备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常见病害之一是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通常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常见的病例有溶藻菌病、创伤感染等。
为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该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注意水质和饲料的卫生状况,并定期进行池塘或养殖设备的消毒。
另一个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通常由感染了外寄生虫的病鱼引起,常见的病例有鳃蚕病、鳃膜吸虫病等。
为预防寄生虫感染,养殖户应该注意鱼苗的来源和品质,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病原真菌的感染也是水产养殖常见的问题,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霉菌病等。
病原真菌的繁殖通常受到水质的影响,因此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病原真菌感染的关键。
还可以使用一些防真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也经常发生,常见的有疱疹病、水生细小病等。
由于病毒的传播很容易,所以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养殖户可以定期检查养殖水体和养殖设备,及时清理死鱼和排泄物,加强鱼体的免疫力,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养殖户还应该留意水温的变化和饵料的选择。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的提高,而适宜的饵料可以提供养分和抗氧化物质,增加鱼体的抵抗力。
预防是水产养殖中控制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应该养成定期检查水质、养殖设备和鱼体健康状况的习惯,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定期给鱼类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以提高其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如果发现养殖中有疾病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病害扩散和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病原真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等。
养殖户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治疗,以保证水产养殖的良好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病害的早期诊断与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目前常用的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1. 鱼类病害鱼类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鱼类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鱼类生长迟缓、器官损伤以及死亡。
2. 虾类病害虾类病害同样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虾类病害包括白斑病、黄头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虾体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下降。
3. 螃蟹病害螃蟹养殖也常常受到各种病害困扰。
常见的螃蟹病害包括软甲病、绿蟹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会使螃蟹腿部变软、免疫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二、病害的诊断技术病害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十分重要。
以下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病害诊断技术。
1. 临床症状观察法通过观察水产动物的临床症状,比如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对于一些病害的早期诊断不够准确。
2. 病原体分离法通过从患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出病原体,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害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
病原体的DNA可以通过PCR 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检测,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病害的检测技术及早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病害检测技术。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病动物的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提前判断动物是否受到了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2. 细胞学检测细胞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病动物体内的细胞变化来诊断病害的。
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镜检等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测。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范文
1
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站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同一班人马,主要展开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平安等工作。自
我区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由区、镇街二级纵向构成。其中,区级侧重疫病的监测预警、防治打算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供应技术支撑,指导镇街展开本区域范围内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
(
三、我区病害防控学科进展设想
依据我区现状,对病害防控的进展提出以下设想:(
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范文
水生动物病害由于养殖业的进展、环境的改变等因素而快速成为制约养殖进展的重要问题。近三年来对我区
一、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现状
1
我区水产养殖品种主要为常规品种,主养品种
5-9
各类疾病中,引起严峻损失的主要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养分性疾病等。养殖模式与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亲密相关,池塘养殖因疾病导致的损失显著高于湖泊或水库养殖。
2
随着对各种养殖对象病害讨论的深化,疾病掌握力量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对各类疾病的掌握较为有效。特殊是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鲫鱼孢子虫病、各类细菌性疾病、鲢鳙鱼出血病、鳊鱼出血病的防治,我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完全能够掌握它的发生或进展。
近年随着健康养殖技术尤其是水质调控技术的大量应用,病害发生频率以及导致的损失率逐年下降。但由于种质的退化、养殖产量的提高、病害防治学问推广的不全面、养殖户水平参差不齐、水体环境的恶化、技术人员力气薄弱、工作经费及硬件设施的缺乏等因素,每年因病损失的肯定量仍在递增。
3
病害防控应基于对病理、药理的深化讨论及对疾病的精准诊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防治的前置条件。在病理讨论方面,由于条件的约束,还有很多疾病仅依据症术手段及设备,易发生误诊而导致防控失败。很多针对性的常用药物由于反复频繁用法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即使诊断准确、处置方法适当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药物掌握为主的病害防控现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导致了产品质量平安等问题的发生。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可操作、相对完善的详细技术措施内容,使综合防控技术无法实行到养殖生产过程,这是导致疾病频发的主要缘由。部分病害由于缺乏掌握条件如水温掌握条件、养殖密度掌握条件、用药技术掌握条件、有效的药物等因素,导致虽能猜测病情,但无良好的预防与治疗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是指人工方式在水中培育和繁殖水生生物的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是一个常见问题,会给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腐败病、溶藻杆菌病、红皮病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b.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投喂,避免过量喂养。
c. 注重消毒,定期清洗养殖设备和池塘,使用消毒剂进行杀菌。
d. 强化养殖管理,观察养殖动物的行为和食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寄生虫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有水蚤、水母寄生虫、鳃膜虫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适宜的水质和养殖环境,避免霉菌的滋生。
b. 注重饲料管理,避免过量投喂。
c. 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氧苄啉、呋喃西林等。
d. 防止感染传播,及时隔离患病个体,避免病害扩散。
四、病毒性病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是一项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养殖者需要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和预防措施,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
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发出更安全、高效的防治病害的药物和工具,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极具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必然选择。
然而,如何保障水生动物健康和防治疾病成为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一、水生动物疾病的类型水生动物疾病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其中传染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鲤鱼丝虫病、鲤鱼传染性脾肾坏疽病、藻类毒素等,对养殖业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非传染病也称非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养殖环境和养殖管理不当等因素引起,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浓度等,可导致水生动物的缺氧、水质恶化和营养不良等。
二、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1.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水生动物疾病的首要措施,其中包括养殖环境的控制、养殖密度的合理设置、给养及饲料的优化、定期投药等。
养殖质量的提升可以显著减少水生动物发病概率。
2. 强化监测和检测对于水生动物疾病,及时的监测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如鲤鱼传染性脾肾坏疽病,可通过粪便样、脾臟、肾臟等标本,采取PCR、ELISA等技术进行检测。
这些检测手段在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3. 注重疫苗研发疫苗是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
当前,疫苗研发和应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已作出一系列关于水产动物疫苗的研发成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并不是万能的,其疗效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影响。
三、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疾病机理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等。
同时,也需要将社会、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汇聚起来,共同推动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工作。
1. 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是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常用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包括PCR、ELISA、生物学鉴定等。
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8期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的术语、定义、计算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的计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以水体为主要生活环境的动物。
本标准中所称水生动物,是指以水体为主要生活环境的人工养殖的虾、蟹甲壳类、贝类、棘皮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鱼类、蛙类、龟、鳖等两栖爬行类等水生脊椎动物。
2.2水生动物病害 disease of aquatic animal水生动物受到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导致其正常生理功能素乱,以致生命活动终止的现象。
按引起病害的原因,可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两类。
前者是指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致病性生物体对其机体的感染;后者是指生物或者非生物的因素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如物理、化学等因素损伤,营养不良,其他生物性的感染和侵袭等。
2.3饲料系数 coefficient of food增长每单位体重水产动物所消耗的饵料量。
2.4死亡率 mortality病害损失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即死亡数/养殖动物数×100%。
2.5理论产量 theoretical production在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中,未因病害引起损失的平均产量。
2.6固定投入 fixed input水产养殖生产中投入的种苗费用,及其种苗放养前的水体消毒、疫苗费用等一次性投入。
2.7单位面积与时间内的投入 input of units area and time每公顷的水面,每个月需要付出租金、水电费用、预防用药费用和耗用的人工费用等,作为单位时间内的资金投入。
3计算水产动物养殖病害损失的基本原理对水产养殖动物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时,在养殖计划实施的初期,可以只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即损失(L)主要是由苗种等已经投入的固定成本构成的,这种计算方法计算的经济损失没有包括计划实施后产生利润的损失。
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对水生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病死水生动物以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的存在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各地纷纷制定了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
一、背景介绍病死水生动物以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的存在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
它们可能携带有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一旦被人类食用,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制定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势在必行。
二、无害化处理规程的目的和意义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规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防止病原体通过水生动物产品的传播而引发疾病。
无害化处理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消费者对水生动物产品的信任度。
三、无害化处理规程的实施为了确保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以下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1. 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的识别和监测在水生动物产品销售和加工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门的检测环节,确保能够及时发现病死水生动物以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 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的处理方式处理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埋葬、焚烧、填埋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并确保能够有效杀死病原体,并防止其进一步传播。
3. 监管和执法无害化处理规程的执行需要有相关的监管机构和执法人员参与其中。
他们应当加强对水生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规程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四、专家观点和理解在研究和制定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过程中,我们联系到了几位专家,请他们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产养殖病害》课件
案例二:虾类病毒性疾病
总结词
对虾养殖业危害严重的疾病
详细描述
虾类病毒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对虾养殖。病虾表现出体色发红、活动力减弱、食欲减退等症状, 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预防措施控制疾病传播。
案例三:贝类寄生虫病
总结词
影响贝类生长和繁殖的疾病
详细描述
贝类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寄生于贝类体内引起的疾病,常见 于牡蛎、扇贝等养殖贝类。病贝表现出生长缓慢、活力减弱 、死亡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药物和改善养殖环境。
05
水产养殖病害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发水产养殖病害的威胁
新发水产养殖病害不断涌现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模式的改变,新的水产养殖病害不断 出现,对养殖业构成威胁。
病原菌的变异
病原菌的变异导致原有药物防治效果下降,增加了病害防控的难度 。
养殖环境的恶化
养殖环境的恶化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增加了病害发生的概率 。
03
04
生长受阻
病害会影响水生动物的正常生 长,导致生长缓慢或停滞。
繁殖能力下降
某些病害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繁 殖能力,导致繁殖率降低或繁 殖失败。
死亡
严重的水产养殖病害会导致水 生动物大量死害会导致水生动物品质下降 ,影响其食用价值和市场销售 。
02
常见水产养殖病害及症状
01
02
03
生态防控的重要性
生态防控是通过改善养殖 环境、调整养殖结构等方 式,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
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改善水质、增加水体 溶氧量、减少有害物质的 排放等措施,降低病原菌 的滋生和传播。
养殖结构的调整
通过合理配置养殖品种和 密度,降低养殖系统的压 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
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对水域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要。
而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作为保护水生生物和水域环境的重要措施,更加需要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就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是指对水域中的水生生物进行常态化监测、分析其健康状况,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水生动物病害暴发,维护水域生态平衡的工作。
本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1. 建立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制度和档案。
2. 对水域中的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进行常态化监测。
3.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估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风险。
4. 采取预防措施,提高水生动物健康水平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为了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我们委派了专业团队,建立了统一的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小组,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逐步推进工作。
1.建立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制度和档案我们在调研许多先进的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制度的基础上,制订和定稿了“水生动物健康监测指南”,并按照行业要求建立了水生动物病害监测档案,用于记录每一次的监测信息。
2.对水域中的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进行常态化监测在新建立的监测制度框架下,我们对水域中的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进行了常态化监测,主要监测目标包括鱼类、贝类、螺类等等。
在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贝类在水域中对水质的净化作用非常明显。
3.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估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风险在水生动物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逐步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最终得出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风险评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4.采取预防措施,提高水生动物健康水平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水生动物健康水平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采取了以下预防措施:(1) 强化水域环境管理,保证水域的清洁与净化。
(2) 对水生动物进行隔离处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水生动物在养殖和自然环境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些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疾病对水生动物的危害,预防和治疗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细菌性溶血性贫血、细菌性异尖线虫病等。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
此外,应注意饲料的选择和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食。
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生素抗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对抗细菌侵袭的能力。
二、病毒性疾病水生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溶血性伤寒、白点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水生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病毒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做好隔离工作,确保新引进的水生动物没有携带病毒。
此外,应注意水体的消毒和饲料的消毒,避免病毒通过水和饲料传播。
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相对较少,一般采用隔离治疗的方式。
对于携带病毒的水生动物,应将其与其他健康的水生动物隔离开来,防止病毒的传播。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其对抗病毒的能力。
三、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鱼鳃虫病、鱼苗寄生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寄生虫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定期检查水生动物的体表和内部,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
同时,应将养殖环境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水体,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治疗寄生虫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减轻受寄生虫侵袭的程度。
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与预控技术
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与预控技术摘要:针对水产养殖经常出现病害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利益损失这一现状,现从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类型、病症、成因分析以及目前国内预防和控制技术进行介绍,目的是使我国广大水产养殖者能够建立更加科学化的养殖,规避养殖病害风险。
关键词:水生养殖;动物病害;预防与控制技术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61-20 引言水生养殖动物病害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造成的生物机体发生病变直至死亡的现象。
目前水生养殖动物病害已经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患有疾病的水产不仅使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损,更威胁着人们的食用安全。
因此,深化水生养殖动物病害的预控技术是保证水产养殖业稳健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水生养殖动物病害概述水生养殖动物病害根据疾病类型可分为病原性病害和非病原性病害两大类。
1.1 病原性病害病原性病害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病原性疾病导致水生养殖动物出现患病死亡的现象。
其细化为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寄生虫性病害三类。
1.1.1 病毒性病害彩虹病毒、神经坏死病毒以及不明病毒等感染苗种或幼期动物影响水生养殖动物不能健康生长甚至死亡。
表现病症一般为患病体厌食、活力下降、游离水面、体色变化、内部腹脏器官肿大、伴有出血等现象。
通常情况下,鱼类和虾类患病几率较大。
1.1.2 细菌性疾害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鳗弧菌、肠型点状单胞菌、链球菌以及屈桡杆菌等真菌通过受伤鱼表、弱抵抗力鱼体、变质饵料和水体等渠道感染水产养殖动物患病,或造成死亡。
其患病表现为病体食欲不振、浮游于水表、内脏膨胀、患病处红肿出血、表皮有褪色、斑块、溃疡现象、鳞片脱落等现象。
1.1.3 寄生虫性病害微孢子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鱼虱、本尼登虫以及湖蛭等寄生虫类通过体质弱群类、水体环境、养殖方式等因素感染水生动物导致其死亡。
患病个体常出现食欲不振、活力差、与周围环境产生摩擦、病体有白点货薄膜甚至充血、粘液增多、体色变暗黑、喜出水面等现象,像孢子虫病在病体解剖后可在内脏发现黑色囊胞;而湖蛭病可肉眼看见患病体表的寄生虫。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病害问题。
以下是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类型。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包括鱼体表面溃疡、疣状结块、眼球浑浊、腹部积液、红斑和出血等。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养殖环境管理,饲料调配和水源消毒等。
二、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通常会导致水产养殖企业的大面积死亡,病死率高达90%。
常见的病毒病害包括鲫鱼疱疹病、鲤鱼淋巴细胞病毒病和鳗鱼病毒性败血病等。
防治措施包括检测和隔离病鱼、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开展疫苗接种等。
真菌性病害是造成水产养殖业生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包括白点病、丝虫病和霉菌病等。
鱼体表面覆盖白色或棕色的毛状物,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眼球浑浊等是真菌性病害的典型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消毒和净化水源和培养环境,增强鱼体抗病能力,适时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等。
四、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通过水体传播,钩虫、线虫和寄生鳃螺等都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
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型变小等。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消毒和净化水源和培养环境,加强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合理运用虫害控制剂等。
毒素性病害是由饵料、药物残留、微生物分泌物等引起的病害。
症状包括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等。
防治措施包括严格按照规定饲喂和使用药物量,定期检测水质和饵料质量等。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疫病防治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水产养殖企业必须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落实各项疫病防治措施,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当下广泛发展的养殖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病害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养殖环境中水质不干净、过度密度养殖和营养不良是细菌滋生的原因。
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养殖动物的呼吸、消化、运动等功能将受到影响。
预防与治疗:1.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的稳定;合理投放水质调理剂,如活性炭等。
2. 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滋生。
3.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配制饲料,保证养殖动物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4. 使用抗生素:根据兽医的建议,在细菌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在水产养殖中也较为常见,特别是对鱼类养殖来说。
常见的寄生虫病害有鳃蚤、鳃虱、吸虫等,这些寄生虫会危害养殖动物的健康,甚至导致大面积的死亡。
预防与治疗:1. 定期检查养殖环境:检查饲料、水质、养殖工具等,确保无寄生虫病害的来源。
2. 清洗和消毒:养殖池、饲料器具等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寄生虫滋生。
3. 使用药物:可根据兽医的建议施用合适的寄生虫药物,如氯化苦味酮等。
4. 合理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疫病的扩散。
三、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类型,常见的有鱼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水生动物囊胚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等。
这些病害的特点是传染性强,病情严重,防治难度较大。
预防与治疗:1. 杀毒消毒:对养殖环境中的器具、设备、工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杀毒处理,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2. 水质调控:保持养殖水质的稳定,避免温度、PH值等过度波动,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3. 加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确保养殖动物摄取充足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4. 隔离和封锁:发现病情时,及时隔离病殖动物,杜绝病毒传播的机会。
四、环境因素引发的病害除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病害外,一些环境因素也容易引发养殖动物的病害。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水质、饲料、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各种疾病。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成为养殖户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就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贝类病害1. 钝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体温度过高或气候突变引起。
症状:头足或鳃外呈卷曲、粘连、变色等。
防治措施:保持水体清洁,适当投喂优质饵料,维持适宜的水温。
2. 贝虫病病因:带虫的二极虫进入贝类体内,引发感染。
症状:外壳发育不良,表面有明显凹凸,贝体内有白色条形虫体。
防治措施:采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浸泡,能有效杀灭贝虫。
3. 黄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所致。
症状:贝类腹足壳表面呈现黄色征兆。
防治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水体。
1. 伤口感染病因:鱼类因摔跤或受到其他伤害后,易感染细菌等引发的细菌性病害。
症状:伤口处红肿,体温升高,食欲不振。
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清洁,可使用消毒剂喷雾消毒。
2. 白点病病因:由一种伪单细胞虫引起的传染病。
症状:鱼身上出现白色小点,呼吸急促,鳃出血。
防治措施:使用病原体抑制剂,控制水温,预防水质污染。
3. 鱼粘病病因:鱼在长时间搁浅或长期受到滞留原因引起。
症状:鱼体表面附着有鲜艳的黏液,呼吸急促,游动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管理,保持养殖环境通风,及时排泄淤积污染,加强饲料营养。
1. 白黏病病因:受到剧毒磷化合物卡介特纳、喹啉类农药、新蕈碱中毒。
症状:体色发白,无法正常蜕壳、脱皮。
防治措施:注意环境和水质的管理,并加强饲养管理。
2. 黑斑病病因:饲料寄生虫感染,受到细菌感染。
症状:体表呈现大片黑斑,体色加深。
防治措施:定期更换水体,增加光照和通风,使用抗生素治疗。
3. 延长体病病因:水温过低或泥沙淤积。
症状:头部变窄,体长变短,四肢变细,生长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冬季保温,清理池底积泥淤泥,适度增加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第一节病原细菌一、弧菌属:引起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弧菌病)(一)鳗弧菌:是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最初称鳗细菌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弯曲,两端钝圆;单在或双在;菌体一端有单鞭毛,无荚膜和芽孢。
革兰氏染色阴性。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生长要求:兼性厌氧条件;生长温度10-35°C,最适温度为20-25ºC;PH为6-10,最适为8;Nacl浓度为0.5-6%,最适为1%。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隆起、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边缘整齐、有光泽的菌落。
3、抵抗力:本菌海水中存活2周以上;淡水中存活3-5h4、致病性:引起大马哈鱼、虹鳟、鳗鲡、虾等多种鱼类的弧菌病。
5、微生物学检查(1)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3)血清学检查6、防治原则:(1)弧菌病疫苗是最早应用于鱼类预防免疫的疫苗(2)药物预防和治疗:运用四环素、磺胺、硝基呋喃类、萘啶酸等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
(二)奥氏弧菌:引起鲑科鱼类如大马哈鱼、小红点大马哈鱼、虹鳟等的弧菌病。
(三)杀鲑弧菌:为鲑科鱼类冷水性弧菌病的病原。
本菌为弯曲杆菌,具极端丛鞭毛(9根以上)。
引起贫血和全身各脏器的广泛出血。
(四)溶藻弧菌(五)非凝集性霍乱弧菌(六)副溶血性弧菌:为海产鱼弧菌病的病原二、气单胞菌属(一)杀鲑气单胞菌:鲑科鱼类疖疮病病原1、形态与染色特征:菌体呈球杆状;无鞭毛、芽孢和荚膜;成双、短链或丛状排列。
革兰氏阴性菌。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生长要求:兼性厌氧,需精氨酸和蛋氨酸,适宜温度为22-25ºC,PH为6-7,食盐浓度为0-3%。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圆形、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松散的菌落。
产生褐色色素。
3、抵抗力:本菌对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喹啉酮等敏感。
4、病原性:引起鲑科鱼类疖疮病、鲤鱼红斑性皮炎和金鱼的溃疡病5、防治:福尔马林灭活菌和减毒菌接种。
(二)嗜水气单胞菌1、形态与染色特征:两端钝圆、直或略弯的短小杆菌,具极生单鞭毛,无芽胞。
革兰氏染色阴性。
2、抵抗力:是鱼肠道菌群之一。
夏季多,冬季少3、病原性:引起鳗鲡的赤皮病、鲤鱼和金鱼的竖鳞病、鲢鳙鱼的打印病、青鱼和草鱼的细菌性肠炎、青鱼的疖疮病、香鱼的红口病、甲鱼的“红脖子病”、蛙的红腿病。
三、爱德华氏菌属:单鞭毛,革兰氏阴性菌。
引起鱼类爱德华氏菌病。
四、鲁克尔耶氏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
引起人和动物败血症或局部感染。
五、杀鱼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不运动的短杆菌。
引起鱼的结节病。
六、假单胞菌属(一)荧光假单胞菌:是鱼类赤皮病的病原菌,也是引起水产品腐败的腐生菌。
1、形态及染色特征:杆状、钝圆,具1-3鞭毛无芽胞。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或浅绿黄色的菌落。
产生水溶性的荧光色素,使培养基呈黄绿色。
3、病原性:主要感染草鱼和青鱼。
4、防治:漂白粉挂篓和放养前用漂白粉浸渍可预防。
治疗可选用磺胺嘧啶连续投喂(二)鳗败血假单胞菌:为日本鳗鲡和香鱼红点病的病原菌。
七、嗜鳃黄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鳃病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长杆菌。
八、屈挠杆菌属(一)柱状屈挠杆菌:是鱼柱状病的病原菌。
为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
(二)海生屈挠杆菌(三)嗜冷屈挠杆菌九、鱼害粘球菌1、形态及染色特征: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抵抗力:本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呋喃西林、磺胺噻唑以及中草药大黄、黄柏、五倍子敏感3、致病性:本菌是草鱼、青鱼、鳙鱼、鲤烂鳃病的病原菌。
病鱼的外表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因此有“乌头瘟”之称。
十、鲑肾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肾病的病原菌。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短杆菌。
十一、分支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长杆菌。
十二、诺卡氏菌属十三、链球菌属:为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引起多种鱼的败血症。
第二节病原真菌一、水霉属:引起鱼类肤霉病(一)形态特征:由管状无横隔的菌丝组成,分营养菌丝和灰白色棉絮状的气生菌丝。
(二)繁殖特征:主要形成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条件不良时以形成卵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
(三)病原性:适宜生长水温为13-18ºC。
引起鲤科、鲑科、鲈、鳗等鱼类的肤霉病。
内菌丝侵入鱼体内,外菌丝向外生长,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
(四)防治:孔雀绿、高锰酸为常用的防治药,或全池泼洒食盐与小苏打1:1合剂,池水呈万分之八浓度,加内服抗细菌药效果更好二、棉霉属:鱼类肤霉病病原。
也能寄生在鱼卵上。
其他特征同水霉菌。
三、杀鱼丝囊霉:水霉科丝囊霉属的一个新种。
引起香鱼等鱼的真菌性肉芽肿病。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体为波浪形分枝的菌丝,繁殖以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二)病原性:除香鱼外,此菌还可感染太阳鱼、鲫鱼、金鱼等引起肉芽肿病。
此霉菌主要侵害鱼的肌肉,引起皮肤肿胀、崩溃,最后露出下部肌肉形成红色肉芽。
四、鳃霉属:是淡水鱼类鳃霉病的病原体。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本菌为分枝无横隔菌丝组成。
呈不规则弯曲。
以球形孢子进行繁殖。
1、血鳃霉:寄生于草鱼鳃上。
菌丝弯曲少,分枝少,只在鳃小体组织中生长。
2、穿移鳃霉:寄生于青鱼、鳙、鲮、黄颡鱼鳃上。
菌丝细而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
(二)病原性:菌体附着于鱼鳃上发育,钻入鳃血管内,引起血管堵塞,导致出血和组织坏死,使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大批死亡。
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0月。
水中有机质突然增多,水质恶化,往往引起此病爆发。
(三)防治:孔雀绿、灰黄霉素对本菌有效。
生石灰、漂白粉可预防此病发生。
五、霍氏鱼醉菌:引起虹鳟等鱼类的鱼醉病。
1、形态及繁殖特征:基本形态有厚壁的多核球形体和多核菌丝球形体两种,以内生孢子进行繁殖。
2、致病性:虹鳟、鲱等对本霉菌具易感性。
此菌通过胃粘膜侵入到其他组织中,寄生处形成许多灰白色结节。
3、微生物学检查:根据症状,用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霍氏鱼醉菌寄生时即可确诊。
六、镰刀菌属:寄生于对虾,是对虾镰刀菌病病原体。
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体呈细长树枝状分叉,少弯曲,无横隔。
主要以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不良时可形成厚垣孢子。
在平板上形成圆形菌落,产生褐色、黄棕色或品红色色素。
2.病原性:主要感染各种对虾、罗氏沼虾和龙虾。
寄生于虾鳃组织、体壁和附肢基部等部位。
寄生部位有黑色素沉积而成黑色,故称“黑鳃病”。
引起鳃丝萎缩,呼吸机能受阻,反应迟钝而死。
3、微生物学检查:首先根据症状作初步诊断,然后取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看到大量镰刀菌菌丝及分生孢子时即可作出诊断。
4、防治原则: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消毒虾池10分钟杀死分生孢子。
七、链壶菌属:是对虾幼体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弯曲分枝,无横隔。
繁殖以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进行,2、病原性:链壶菌感染寄主是由游动孢子接触虾卵或各时期的幼体外膜,被感染个体不能运动,导致死亡。
3、微生物学检查:用显微镜检查被感染幼体,观察病原菌的菌丝形态。
游动孢子、排放管及顶囊,可用PYG琼脂分离病原菌确诊。
4、防治:保持水质清新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治疗可采用制霉素。
第三节水生动物病毒一、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多层衣壳,呈现20面体对称,具囊膜。
疱疹病毒感染后,其核酸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中去而潜伏下来。
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被激活,重新开始增殖,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与鱼病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鲑疱疹病毒:是鲑科鱼疱疹病毒传染病的病原,首先从发病的虹鳟亲鱼中发现。
1、形态结构本病毒具囊膜,大小为150nm,衣壳直径为90nm,由162个质粒组成。
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在氯化铯中浮力密度为1 .7g/cm2,无凝血性.2、培养特征本病毒只能在鲑科鱼类细胞上生长,在RTG-2(虹鳟性腺)及CHSE-214(大鳞大马哈鱼胚)细胞株上生长最适宜,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最适宜温度为5-10ºC。
3、抵抗力本病毒对热(20ºC以上失活)、酸(PH3以下失活)、乙醚、氯仿敏感。
4、病原性虹鳟、大马哈鱼及大鳞大马哈鱼对本病毒易感。
感染后鱼呈现厌食、昏睡、体表发黑、眼睛突出、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坏死,产卵后的虹鳟常见此病,死亡率30-50%。
5、微生物学检查根据症状初步诊断,可采用RTG-2等细胞株培养,出现合胞体,最后确诊须进行血清中和试验。
6、防治消毒鱼卵以及把水温提高到15ºC,可以防治本病。
(二)鲤疱疹病毒:是鲤痘疮病的病原1、形态结构病毒颗粒具囊膜,囊膜上有纤突,近球形。
2、培养特征本病毒在FHM(黑头软口鲦尾柄)、EPC(鲤鱼上皮瘤)及MCT细胞中增殖生长,也可在鲤科鱼类皮肤的上皮细胞上生长。
复制适宜温度为15-20ºC,不产生合胞体,被感染细胞显示染色质边缘化,核内形成包涵体。
本病毒对酸(PH3)、热(50ºC30min)均敏感。
3、病原性鲤痘疮病是鲤、拟鲤等鲤科鱼类的一种表皮肿瘤病。
肿瘤发生于头部、躯干、尾部等处的皮肤,发病时体表形成石蜡状增生物,形如痘疮,因此而得名。
病鱼在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后,体表的增生物会脱落。
在秋季至冬初或春季,水温为10-15ºC时出现病症。
4、微生物学检查可采用FH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或用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二、虹彩病毒科虹彩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30-300nm,呈20面体对称。
核酸为双链DNA,有些病毒有囊膜,在细胞内增殖。
本科病毒分5个属,与鱼病有关的为淋巴囊肿病毒属。
淋巴囊肿病毒是淋巴囊肿病的病原,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都有发生。
1、形态结构此病毒为20面体对称。
直径为200-250nm ,也有小至130 nm 的,核酸为双链DNA。
2、培养特征本病毒可在BF-2(铜吻鳞鳃太阳鱼尾柄)、LBF-2细胞上增殖,最适温度23-25ºC并产生特征性细胞变异。
即被感细胞的核仁、核和整个细胞的大小超过正常细胞的数百倍,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包涵体。
3、抵抗力本病毒对乙醚、甘油敏感,对冷冻和干燥稳定,-20ºC冷冻10年仍具侵染力。
4、病原性本病毒可通过水或寄生虫侵入鱼皮肤的结缔组织细胞中,使其增大呈水泡样,因此称为淋巴囊肿细胞。
使鱼呈银白色。
当病情不严重时,淋巴囊肿细胞破裂,释放病毒后可自愈。
在夏季高水温时发病,水温下降时则消失。
5、微生物学检查可用BF-2细胞作病毒分离或用电镜观察诊断。
三、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科病毒核衣壳呈杆状,病毒具囊膜。
对乙醚和热敏感。
(一)对虾杆状病毒本病毒是最早发现的虾类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在感染的组织细胞核内,形成嗜曙红性多角形包涵体。
桃红对虾、白对虾和褐对虾对本病毒易感。
病虾的肝胰腺和前中肠腺的上皮细胞组织呈坏死性变化,死亡率达9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