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选择、默写、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周敦颐《爱莲说》理解性默写(31题,含答案)

周敦颐《爱莲说》理解性默写(31题,含答案)

周敦颐《爱莲说》理解性默写(31题,含答案)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陋室铭爱莲说》选择、默写、简答题带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选择、默写、简答题带答案

解析】例句是主谓之间。

A 的B 代词,桃花源中人。

C 宾语前置的标志。

D 主、选择题:陋室铭》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 16 课】班级: 姓名: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 可爱者甚蕃.( 多) 宜.乎众矣( 适宜)A .谈笑有 鸿.儒. ( 博学的人 ) C .陶后 鲜.有闻( 少) 【解析】 D 应当。

B .D.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有仙则 名.(名字) C.谈笑有 鸿.儒(大)【解析】 A 名词作动词, 到。

B. D.有名,出名 )斯.是陋室(你) 苔痕上.阶绿(上面) B 指示代词,这。

C 大,有名。

D 动词,长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往来无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B.可以调 素.琴(白色的) C.无案牍之劳 形.(身体) D.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解析】 B 不加装饰。

4、选出与“可以调素琴”中的“以”3、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D.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B. 投以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例句是用来。

A 凭借。

B 把。

C 用来。

D 用。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忘路之远近C. 何陋之有B. D.具答之 无案牍之劳形谓之间。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C )A.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金子做的经书。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解析】C阅读佛经。

7、下列对《陋室铭》分析不对的一项(A )A.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 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磬” 。

C. 作者在文中表明了以古代圣贤自比的态度。

爱莲说(附带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附带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词类
编辑本段阅读理解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从哪个方面写莲花:1.生长环境 2.体态香气 3.风度气质。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学常识《爱莲说》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说,是古代一种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二、文言实词1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蔓:枝:(2)形容词作动词香远.益清远:2其他重点实词(1)可爱者甚蕃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4)濯清涟而不妖濯:涟:妖:(5)中通外直通:直:(6)香远益清益:(7)亭亭净植亭亭:植:(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9)宜乎众矣宜:3.一词多义(1)清①濯清.涟而不妖②香远益清.③以其境过清.④回清.倒影(2)远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亲贤臣,远.小人三、文言虚词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同予者何.人4.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四、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五、问题探究1.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的人生态度是什么?2.举例分析衬托手法在《爱莲说》中的运用。

3.《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4.《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六、阅读理解选择题爱莲说周敦颐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蕃:多)不蔓.不枝(蔓:藤蔓)B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C濯清涟而不妖(濯:洗)亭亭净植.(植:竖立)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应该)2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香远益.清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康肃笑而.遣之D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是说爱莲的人特别多。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集合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集合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篇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可爱者甚蕃(多)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问所从来,具答之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濯清涟而不妖密愧而出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小题3】.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参考答案【小题1】(2分)D【小题1】(2分) D【小题1】(2分) C《爱莲说》试题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篇2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题目(28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小题2】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8、【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益,更加。

9、【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0、【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1、【焉】语气词。

12、【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3、【噫】叹词,表示感慨。

14、【鲜】少。

15、【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6、【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

宜,应当。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蔓.不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生长枝蔓。

②香远.益清: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③无丝竹之乱.耳: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词类活用,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⑥亭亭净植.:古今异义,古义:立。

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

②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

远①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①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

②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省略句,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三、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选择题、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选择题、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pān )B.出淤.泥而不染(xū)C.濯.清涟而不妖(zhū)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4、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B.无丝竹..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8、下面对《爱莲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生动描写,赞美了莲花飘逸洒脱的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自爱、自然的可贵品格。

C.本文以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高尚的品格。

D.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9、以下对《爱莲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

爱莲说中的名句理解赏析默写

爱莲说中的名句理解赏析默写

爱莲说中的名句理解赏析默写爱莲说有作者的高洁品质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①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莲美好形象):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④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义相反: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有作者的高洁品质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①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莲美好形象):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④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义相反: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

2、【独】。

3、【李唐】。

4、【淤泥】。

5、【染】。

6、【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7、【不蔓不枝】。

蔓、枝,。

8、【香远益清】。

益,。

9、【亭亭净植】。

亭亭,。

植,。

10、【亵玩】。

亵,。

11、【焉】。

12、【隐逸】。

13、【噫】。

14、【鲜】。

15、【同予者何人】?16、【宜乎众矣】。

宜,。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蔓.不枝:②香远.益清:③无丝竹之乱.耳:④无案牍之劳.形: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亭亭净植.:2、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②芳草鲜美:远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①出淤泥而不染:②濯清涟而不妖: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判断文言句式: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三、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四、课内简答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参考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爱莲说》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

2、【独】。

3、【李唐】。

4、【淤泥】。

5、【染】。

6、【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7、【不蔓不枝】。

蔓、枝,。

8、【香远益清】。

益,。

9、【亭亭净植】。

亭亭,。

植,。

10、【亵玩】。

亵,。

11、【焉】。

12、【隐逸】。

13、【噫】。

14、【鲜】。

15、【同予者何人】?16、【宜乎众矣】。

宜,。

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8、【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益,更加。

9、【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0、【亵玩】靠近玩弄。

《爱莲说》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

2、【独】。

3、【李唐】。

4、【淤泥】。

5、【染】。

6、【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7、【不蔓不枝】。

蔓、枝,。

8、【香远益清】。

益,。

9、【亭亭净植】。

亭亭,。

植,。

10、【亵玩】。

亵,。

11、【焉】。

12、【隐逸】。

13、【噫】。

14、【鲜】。

15、【同予者何人】?16、【宜乎众矣】。

宜,。

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三、选择题: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pān )B.出淤.泥而不染(xū)C.濯.清涟而不妖(zhū)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4、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B.无丝竹..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8、下面对《爱莲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生动描写,赞美了莲花飘逸洒脱的品格。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一、《爱莲说》作者是代(人名)二、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甚蕃2、香远益清香益:3、亭亭净植亭亭植:4、陶后鲜有闻鲜5、濯清涟而不妖濯:。

清涟妖6、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独:自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宜乎众矣宜:众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独淤泥而染10. 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蔓:枝:远:清:三、理解性默写1、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四、重点语句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六、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的贤能之士。

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全文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本文写的莲,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爱莲说》答案一、《爱莲说》作者是北宋代周敦颐(人名)二、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甚很蕃繁多2、香远益清香香气益:更加3、亭亭净植亭亭高耸的样子植:立4、陶后鲜有闻鲜少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

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6、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独:只自从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8、宜乎众矣宜:应当众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我独只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而却染沾染(污秽)10. 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蔓:生枝蔓(名词)枝:长枝节(名词作动词)远:远播(形容词作动词)清:显得清幽(形容词作动词)三、理解性默写1、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 “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爱莲说》选择、默写、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爱莲说》选择、默写、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爱莲说》选择、默写、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A.可爱者甚蕃.(pān )B.出淤.泥而不染(xū)C.濯.清涟而不妖(zhū)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解析】A、fǎn B yū C zhu? D 正确。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解析】A少;鲜艳。

B清幽;清澈。

C空;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D 听说;听说。

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解析】例句表转折。

A表转折。

B表并列。

C表顺承。

D表修饰。

4、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解析】A的。

B的。

C主谓之间。

D的。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解析】A什么;什么。

B可以;可以。

C少;鲜艳。

D使……劳累;使……劳累。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B.无丝竹..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A动词,出名;动词,说出。

B音乐;音乐。

C主谓之间;的。

D表转折;表并列。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解析】D应当。

《爱莲说》提示性默写及答案

《爱莲说》提示性默写及答案

限时训练:20分钟--月—日姓名-------- 班级---- 学号-----分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黄全喜组题【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

【2】比喻君子既不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4】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

【5】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香的句子:--------------------。

【6】从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

【7】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

【8】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

【9】点明本文中心,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句子:------------------------,------------------------------------。

爱莲说内附答案

爱莲说内附答案

《爱莲说》一、理解默写部分: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文中写“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莲花的君子本色/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文中咏莲名句/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象征君子的特点正直,豁达大度,通达事理(或描写莲的外在形象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表示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表现作者对追名求利的恶浊世风暗含嘲讽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有关成语、词语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中通外直:内有小孔通气,外表形状挺直。

本意指莲梗中空,直挺不弯。

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

不蔓不枝:不生蔓,也不长枝。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关于莲花的成语:步步莲花、菊老荷枯、莲开并蒂、舌灿莲花、柳腰莲脸……莲花的别名: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三、选择题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截住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我们称这种写法为(A)A、借物抒情B、情景交融C、借景抒情D、寓情于景2、选出作品、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搭配错误的一项是(B)A.《陋室铭》———刘禹锡———唐代B.《爱莲说》———周敦颐———清代【北宋】C.《核舟记》———魏学洢———明代D.《石壕吏》———杜甫———唐代3、下列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谓:予谓.菊/是谓.大同【认为;叫做】B、独: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只是;孤独】C、染:出淤泥而不染./耳濡目染.【沾染】D、益:香远益.清/良师益.友【更加;好的】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C.濯.清涟而不妖(zh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解析】A、fǎn B yū C zhuŏ D 正确。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解析】A少;鲜艳。

B清幽;清澈。

C空;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D 听说;听说。

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解析】例句表转折。

A表转折。

B表并列。

C表顺承。

D表修饰。

4、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解析】A的。

B的。

C主谓之间。

D的。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
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解析】A什么;什么。

B可以;可以。

C少;鲜艳。

D使……劳累;使……劳累。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
B.无丝竹
..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A动词,出名;动词,说出。

B音乐;音乐。

C主谓之间;的。

D表转折;表并列。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解析】D应当。

8、下面对《爱莲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生动描写,赞美了莲花飘逸洒脱的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自爱、自然的可贵品格。

C.本文以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高尚的品格。

D.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解析】A应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德。

9、以下对《爱莲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

C.文中把菊花、牡丹和莲花相比,表明了作者的处世原则和生活态度。

D.全文在写作时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

【解析】B应该是写出了莲花行为正直,表里如一,不拉拢勾结的高尚品质。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解析】C“说”侧重于议论,“铭”侧重于叙事。

11、下列对《爱莲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生性高洁,洁身自爱,不阿谀权贵的高贵品质。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C.作者用“菊”和“牡丹”来反衬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

D.全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以菊花比隐士,以牡丹比富贵者,以莲花比君子,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解析】C不是反衬,是正衬。

二、理解性默写:
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全文的中心句,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只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课内简答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

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