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版)为规范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参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特制定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一、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一)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1、设立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组。

工作组成员包括医务、药学、临床科室、病理、信息管理、护理等负责人,共同管理本机构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组人员包括:组长:副组长:组员:2、组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组人员包括:组长:组员:工作职责: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提供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3、设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组专家组成员要求具有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经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

人员包括:4、制定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按要求确定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

抗肿瘤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当以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优先选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谈判品种、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多以及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情况频发的品种或品规。

临时采购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之外品种应有充分理由,并按相关制度和程序备案。

5、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医院定期对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院、科两级可定期进行监测的项目包括:(1)住院患者抗肿瘤药物使用率和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使用率;(2)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率;(3)抗肿瘤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抗肿瘤药物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4)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5)临床医师抗肿瘤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

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目录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3)一、吉非替尼gefitinib (3)二、厄洛替尼erlotinib (4)三、埃克替尼icotinib (5)四、阿法替尼 (5)五、达可替尼dacomitinib (7)六、奥希替尼osimertinib (9)七、克唑替尼crizotinib (10)八、阿来替尼alectinib (11)九、塞瑞替尼ceritinib (12)十、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 (14)十一、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 (15)十二、安罗替尼anlotinib (16)十三、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 (17)十四、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20)十五、依维莫司everolimus (23)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24)一、索拉非尼sorafenib (24)二、瑞戈非尼regorafenib (25)三、仑伐替尼lenvatinib (26)四、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27)五、阿帕替尼apatinib (28)六、伊马替尼imatinib (29)七、舒尼替尼sunitinib (30)八、依维莫司everolimus (31)九、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33)十、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 (34)十一、呋喹替尼fruquintinib (36)血液肿瘤用药 (37)一、伊马替尼imatinib (38)二、达沙替尼dasatinib (39)三、尼洛替尼nilotinib (40)四、伊布替尼ibrutinib (41)五、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43)六、西达本胺chidamide (44)七、硼替佐米bortezomib (46)八、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 (47)九、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 (50)十、来那度胺lenalidomide (54)十一、沙利度胺thalidomide (56)十二、伊沙佐米ixazomib (57)十三、芦可替尼ruxolitinib (59)泌尿系统肿瘤用药 (60)一、依维莫司everolimus (60)二、索拉非尼sorafenib (61)三、舒尼替尼sunitinib (62)四、阿昔替尼axitinib (62)五、培唑帕尼pazopanib (64)六、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65)七、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 (67)乳腺癌用药 (69)一、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69)二、拉帕替尼lapatinib (71)三、吡咯替尼pyrotinib (72)四、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 (74)五、哌柏西利palbociclib (77)皮肤及软组织肿瘤用药 (79)一、伊马替尼imatinib (79)二、维莫非尼vemurafenib (80)三、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81)四、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 (83)五、依维莫司everolimus (85)头颈部肿瘤用药 (86)一、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 (87)二、索拉非尼sorafenib (88)生殖系统肿瘤用药 (89)一、奥拉帕利olaparib (89)呼吸系统肿瘤用药一、吉非替尼gefitinib制剂与规格:片剂:250mg适应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具有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最新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最新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4)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4)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4)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4)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5)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5)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 (5)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6)第二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7)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7)(一)分级管理 (7)(二)使用管理 (8)(三)配置管理 (9)(四)人员资质管理 (9)二、落实与督查 (10)第三章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11)一、细胞毒类药物 (11)(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 (11)(二)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15)(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 (19)(四)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20)(五)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 (21)(六)其他细胞毒药物 (23)二、激素类药物 (24)(一)芳香化酶抑制剂 (24)(二)雌激素和抗雌激素 (27)(三)雄激素与抗雄激素 (29)(四)孕激素 (31)(五)RH-LH激动剂/拮抗剂 (32)三、肿瘤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 (33)(一)生物反应调节剂 (33)(二)单克隆抗体 (36)(五)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42)(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43)(七)基因治疗 (43)(八)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 (44)四、肿瘤治疗辅助药物 (45)(一)造血生长因子 (45)(二)止吐药 (51)(三)镇痛药 (53)(四)抑制破骨细胞药 (55)(五)神经精神用药 (57)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61)一、头颈部恶性肿瘤 (61)(一)鼻咽癌 (62)(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 (62)(三)喉癌 (63)(四)甲状腺癌 (66)二、胸部肿瘤 (67)(一)非小细胞肺癌 (67)(二)小细胞肺癌 (71)(三)胸腺肿瘤 (73)(四)恶性胸膜间皮瘤 (74)三、消化系统肿瘤 (75)(一)食管癌 (75)(二)贲门癌 (77)(三)胃癌 (77)(四)结直肠癌 (79)(五)胆管癌、胆囊癌 (82)(六)胰腺癌 (83)(七)肝癌 (85)四、乳腺癌 (86)(一)复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 (87)(二)可手术乳腺癌术后抗肿瘤药物治疗 (89)五、泌尿系统、男生殖系统肿瘤 (91)(一)肾上腺肿瘤 (91)(二)肾脏肿瘤 (93)(三)尿路上皮癌 (94)(四)前列腺癌 (97)(五)阴茎肿瘤 (100)(六)睾丸肿瘤 (101)六、妇科肿瘤 (103)(一)宫颈癌 (103)(二)卵巢癌 (105)(五)阴道癌 (112)(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113)七、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116)(一)白血病 (116)(二)恶性淋巴瘤 (120)(三)多发性骨髓瘤 (140)八、颅脑肿瘤 (142)(一)胶质瘤 (142)(二)髓母细胞瘤 (145)(三)脑转移瘤 (147)(四)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149)(五)颅内生殖细胞瘤 (151)(六)颈静脉球瘤 (153)(七)垂体腺瘤 (155)九、原发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 (159)(一)骨肉瘤 (159)(二)尤文氏肉瘤 (164)(三)软组织肉瘤 (166)《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编审专家名单 (167)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2019年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2019年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2019年版)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宗旨,是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达到安全、有效、经济治疗肿瘤疾病的目的。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负责人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责任,并将其纳入医院评审评价、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的考核指标,确保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一)设立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组。

医疗机构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医务、药学、临床科室、病理、信息管理、护理等负责人,共同管理本机构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

(二)组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医疗机构应当组建包括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病理学、临床药学、影像学、检验、护理、质控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召开抗肿瘤药物使用MDT会议,评价分析并通报某类或某癌种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应开展抗肿瘤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处理的患者教育项目。

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与上级医院合作,通过聘请兼职肿瘤专业医师,共享病理组织诊断、分子病理诊断平台等措施,以弥补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三)制定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确定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

抗肿瘤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当以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优先选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谈判品种、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多以及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

应当对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情况频发的品种或品规。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目录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2)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 (2)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5)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5)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6)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7)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7)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7)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0)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1)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2)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疗价值两大要素。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

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

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靶向药物。

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

具体的检测靶点详见各章节。

表1 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解读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解读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该指导原则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建议的一份文件。

它包含了药物的剂量、适应症、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和预防等方面的建议。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和治疗失败的风险。

除此之外,该指导原则还涉及到药物的质量控制、配制和监测等方面的管理建议,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说,该指导原则对于临床医生正确、有效、安全地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目录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2)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 (2)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5)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5)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6)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7)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7)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7)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0)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1)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2)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疗价值两大要素。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

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

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靶向药物。

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

具体的检测靶点详见各章节。

表1 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4)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4)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4)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4)四、治疗适度,规合理 (4)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5)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 (5)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5)第二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6)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6)(一)分级管理 (6)(二)使用管理 (7)(三)配置管理 (7)(四)人员资质管理 (8)二、落实与督查 (8)第三章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9)一、细胞毒类药物 (9)(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 (9)(二)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13)(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 (17)(四)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18)(五)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 (19)(六)其他细胞毒药物 (21)二、激素类药物 (22)(一)芳香化酶抑制剂 (22)(二)雌激素和抗雌激素 (25)(三)雄激素与抗雄激素 (27)(四)孕激素 (29)(五)RH-LH激动剂/拮抗剂 (30)三、肿瘤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 (31)(一)生物反应调节剂 (31)(二)单克隆抗体 (34)(三)细胞分化诱导剂 (37)(四)细胞凋亡诱导剂 (37)(五)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38)(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39)(七)基因治疗 (40)(八)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 (40)四、肿瘤治疗辅助药物 (41)(一)造血生长因子 (41)(二)止吐药 (47)(三)镇痛药 (49)(四)抑制破骨细胞药 (51)(五)神经精神用药 (53)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57)一、头颈部恶性肿瘤 (57)(一)鼻咽癌 (58)(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 (58)(三)喉癌 (59)(四)甲状腺癌 (62)二、胸部肿瘤 (63)(一)非小细胞肺癌 (63)(二)小细胞肺癌 (67)(三)胸腺肿瘤 (69)(四)恶性胸膜间皮瘤 (70)三、消化系统肿瘤 (71)(一)食管癌 (71)(二)贲门癌 (73)(三)胃癌 (73)(四)结直肠癌 (75)(五)胆管癌、胆囊癌 (78)(六)胰腺癌 (79)(七)肝癌 (81)四、乳腺癌 (82)(一)复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 (83)(二)可手术乳腺癌术后抗肿瘤药物治疗 (85)五、泌尿系统、男生殖系统肿瘤 (87)(一)肾上腺肿瘤 (87)(二)肾脏肿瘤 (88)(三)尿路上皮癌 (90)(四)前列腺癌 (92)(五)阴茎肿瘤 (95)(六)睾丸肿瘤 (97)六、妇科肿瘤 (98)(一)宫颈癌 (98)(二)卵巢癌 (100)(三)子宫膜癌 (103)(四)外阴癌 (105)(五)阴道癌 (107)(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109)七、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111)(一)白血病 (111)(二)恶性淋巴瘤 (115)(三)多发性骨髓瘤 (135)八、颅脑肿瘤 (137)(一)胶质瘤 (137)(二)髓母细胞瘤 (141)(三)脑转移瘤 (142)(四)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144)(五)颅生殖细胞瘤 (146)(六)颈静脉球瘤 (148)(七)垂体腺瘤 (150)九、原发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 (154)(一)骨肉瘤 (154)(二)尤文氏肉瘤 (159)(三)软组织肉瘤 (161)《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编审专家 (162)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版】
第二部分 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3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阿法替尼………………………………………………………………………………… 15 五、达可替尼………………………………………………………………………………… 17 六、奥希替尼………………………………………………………………………………… 19 七、克唑替尼………………………………………………………………………………… 20 八、阿来替尼………………………………………………………………………………… 21 九、塞瑞替尼………………………………………………………………………………… 22 十、贝伐珠单抗……………………………………………………………………………… 23 十一、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25 十二、安罗替尼……………………………………………………………………………… 26 十三、纳武利尤单抗………………………………………………………………………… 27 十四、帕博利珠单抗………………………………………………………………………… 29 十五、依维莫司……………………………………………………………………………… 32
2
十一、呋喹替尼……………………………………………………………………………… 45 血液肿瘤用药
一、伊马替尼………………………………………………………………………………… 46 二、达沙替尼………………………………………………………………………………… 48 三、尼洛替尼………………………………………………………………………………… 49 四、伊布替尼………………………………………………………………………………… 49 五、利妥昔单抗……………………………………………………………………………… 51 六、西达本胺………………………………………………………………………………… 53 七、硼替佐米………………………………………………………………………………… 54 八、信迪利单抗……………………………………………………………………………… 56 九、卡瑞利珠单抗…………………………………………………………………………… 59 十、来那度胺………………………………………………………………………………… 63 十一、沙利度胺……………………………………………………………………………… 64 十二、伊沙佐米……………………………………………………………………………… 65 十三、芦可替尼……………………………………………………………………………… 67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6)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6)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6)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6)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7)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7)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 (7)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8)第二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9)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9)(一)分级管理 (9)(二)使用管理 (10)(三)配置管理 (11)(四)人员资质管理 (11)二、落实与督查 (12)第三章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13)一、细胞毒类药物 (13)(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 (13)(二)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17)(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 (21)(四)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22)(五)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 (23)(六)其他细胞毒药物 (25)二、激素类药物 (26)(一)芳香化酶抑制剂 (26)(二)雌激素和抗雌激素 (29)(三)雄激素与抗雄激素 (31)(四)孕激素 (33)(五)RH-LH激动剂/拮抗剂 (34)三、肿瘤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 (35)(一)生物反应调节剂 (35)(二)单克隆抗体 (38)(三)细胞分化诱导剂 (42)(四)细胞凋亡诱导剂 (43)(五)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44)(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45)(七)基因治疗 (45)(八)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 (46)四、肿瘤治疗辅助药物 (47)(二)止吐药 (53)(三)镇痛药 (55)(四)抑制破骨细胞药 (57)(五)神经精神用药 (59)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63)一、头颈部恶性肿瘤 (63)(一)鼻咽癌 (64)(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 (64)(三)喉癌 (65)(四)甲状腺癌 (68)二、胸部肿瘤 (70)(一)非小细胞肺癌 (70)(二)小细胞肺癌 (73)(三)胸腺肿瘤 (75)(四)恶性胸膜间皮瘤 (76)三、消化系统肿瘤 (78)(一)食管癌 (78)(二)贲门癌 (79)(三)胃癌 (79)(四)结直肠癌 (82)(五)胆管癌、胆囊癌 (84)(七)肝癌 (87)四、乳腺癌 (89)(一)复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 (89)(二)可手术乳腺癌术后抗肿瘤药物治疗 (91)五、泌尿系统、男生殖系统肿瘤 (93)(一)肾上腺肿瘤 (93)(二)肾脏肿瘤 (95)(三)尿路上皮癌 (96)(四)前列腺癌 (99)(五)阴茎肿瘤 (102)(六)睾丸肿瘤 (103)六、妇科肿瘤 (105)(一)宫颈癌 (105)(二)卵巢癌 (107)(三)子宫内膜癌 (110)(四)外阴癌 (112)(五)阴道癌 (114)(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116)七、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118)(一)白血病 (118)(二)恶性淋巴瘤 (122)八、颅脑肿瘤 (144)(一)胶质瘤 (144)(二)髓母细胞瘤 (148)(三)脑转移瘤 (149)(四)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152)(五)颅内生殖细胞瘤 (154)(六)颈静脉球瘤 (156)(七)垂体腺瘤 (158)九、原发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 (162)(一)骨肉瘤 (162)(二)尤文氏肉瘤 (167)(三)软组织肉瘤 (169)《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编审专家名单 (170)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2019年版)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疗价值两大要素。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

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

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靶向药物。

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

具体的检测靶点详见各章节。

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

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应当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特别是经过伴随诊断验证的方法。

不得在未做相关检查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抗肿瘤药物的药品说明书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法定依据,其规定的适应证经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须遵循药品说明书,不能随意超适应证使用。

相关药品的生产厂商,在拥有新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应当主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及时更新相应药品说明书,保证药品说明书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用于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下面将从选择适应症、合理用药、个体化治疗、监测治疗反应和处理不良反应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首先,在选择适应症方面,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肿瘤类型、病情分期以及临床特征,了解药物对肿瘤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

不同肿瘤类型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适应症时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其次,合理用药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核心原则之一、应根据化疗方案,严格按照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用药周期进行用药,避免出现剂量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合理安排化疗周期和间隔期,以达到药物的最佳疗效。

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抗肿瘤药物治疗。

不同患者对抗肿瘤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基因变异、代谢特点等因素,对抗肿瘤药物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例如,对于存在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给药途径,以优化治疗效果。

监测治疗反应是指在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

通过监测治疗反应,可以及时评估治疗的效果,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肿瘤大小的变化、肿瘤标志物的测定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或处理不良反应。

最后,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处理和干预,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并保证治疗的安全。

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会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药物毒理学知识,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在处理不良反应时,还需要注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综上所述,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指导。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健委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健委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健委
1.指导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2.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上市需要符合药物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
并经过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临床医生应该在遵循科学的药物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
际需要,综合考虑新型抗肿瘤药物和其他药物的选择。

4.临床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应该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权衡患
者的临床益处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决策。

5.在开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时,应根据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特征、分子标志物和个体基因变异等因素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6.临床医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
特点、临床研究数据和药物监测方法。

7.在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用法和用量,遵循
药物的使用说明书,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滥用。

8.对于已经上市使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应定期进行药物的回顾性评价,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适时更新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9.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监管,加强药物临床
试验的管理和信息公开,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10.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肿瘤科医生、药师、临床试验专家、患者及其家属等,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提供了一系列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和指导,旨在促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这对于推动肿瘤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导医生在实践中合理选用抗肿瘤药物的一系列准则。

本文旨在征求意见,以期完善该指导原则。

以下是该指导原则的内容:一、临床前评价在开始应用抗肿瘤药物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患者的整体状况、肝肾功能、血液检查等。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和确定抗肿瘤药物的剂量。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遗传特征和药物耐药性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和意愿。

三、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应采用综合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抗肿瘤药物治疗等。

综合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多个途径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的攻击,提高治疗效果。

四、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特异性和毒副作用。

药物的特异性指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以及对肿瘤的敏感性。

毒副作用包括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和对机体的毒性。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特异性好、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

五、药物剂量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剂量过高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状况、肿瘤类型和耐受性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

六、治疗监测在应用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治疗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化验指标、毒副作用等。

监测结果将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七、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在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剂量的配比和药物的互补作用。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八、药物管理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医生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指南。

同时,医生还应了解抗肿瘤药物的贮存、运输和处置等基本要求,避免药物的误用和污染。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4.01.02
•【文号】国卫办医政函〔2024〕1号
•【施行日期】2024.01.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政函〔202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我委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牵头对《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4年1月2日。

指导原则解读-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解读-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2)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2)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4)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4)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5)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5)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6)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0)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10)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21)血液肿瘤用药 (29)泌尿系统肿瘤用药 (38)乳腺癌用药 (42)皮肤及软组织肿瘤用药 (44)头颈部肿瘤用药 (47)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疗价值两大要素。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

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

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靶向药物。

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根据是否需要检测生物标志物,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目录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0506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1)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呼吸系统肿瘤用药一、吉非替尼 (13)二、厄洛替尼 (14)三、埃克替尼 (15)四、阿法替尼…………………………………………………………………………………五、达可替尼…………………………………………………………………………………16 18六、奥希替尼 (20)七、克唑替尼…………………………………………………………………………………八、阿来替尼…………………………………………………………………………………九、塞瑞替尼 (21)22 24十、贝伐珠单抗 (25)十一、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26)十二、安罗替尼 (27)十三、纳武利尤单抗…………………………………………………………………………十四、帕博利珠单抗…………………………………………………………………………十五、依维莫司………………………………………………………………………………28 31 33消化系统肿瘤用药一、索拉非尼…………………………………………………………………………………二、瑞戈非尼 (35)36三、仑伐替尼 (37)四、曲妥珠单抗 (38)五、阿帕替尼 (39)六、伊马替尼 (40)七、舒尼替尼 (40)八、依维莫司 (42)九、西妥昔单抗 (43)十、贝伐珠单抗………………………………………………………………………………十一、呋喹替尼………………………………………………………………………………44 46血液肿瘤用药一、伊马替尼 (48)二、达沙替尼 (49)三、尼洛替尼 (50)四、伊布替尼 (51)五、利妥昔单抗 (53)六、西达本胺 (54)七、硼替佐米…………………………………………………………………………………八、信迪利单抗………………………………………………………………………………九、卡瑞利珠单抗……………………………………………………………………………55 57 60十、来那度胺 (64)十一、沙利度胺..........................................................................................十二、伊沙佐米 (65)66十三、芦可替尼 (69)泌尿系统肿瘤用药一、依维莫司 (70)二、索拉非尼 (71)三、舒尼替尼 (72)四、阿昔替尼 (72)五、培唑帕尼 (73)乳腺癌用药一、曲妥珠单抗 (74)二、拉帕替尼…………………………………………………………………………………三、吡咯替尼…………………………………………………………………………………四、帕妥珠单抗………………………………………………………………………………五、哌柏西利…………………………………………………………………………………76 78 80 83皮肤及软组织肿瘤用药一、伊马替尼 (84)二、维莫非尼…………………………………………………………………………………三、帕博利珠单抗……………………………………………………………………………四、特瑞普利单抗……………………………………………………………………………86 86 88五、依维莫司 (91)头颈部肿瘤用药一、尼妥珠单抗………………………………………………………………………………二、索拉非尼…………………………………………………………………………………生殖系统肿瘤用药一、奥拉帕利 (92)9394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疗价值两大要素。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

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

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靶向药物。

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

具体的检测靶点详见各章节。

表1 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

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应当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特别是经过伴随诊断验证的方法。

不得在未做相关检查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抗肿瘤药物的药品说明书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法定依据,其规定的适应证经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须遵循药品说明书,不能随意超适应证使用。

相关药品的生产厂商,在拥有新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应当主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及时更新相应药品说明书,保证药品说明书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特别是有条件快速批准上市的药品,更应当保证药品说明书的时效性。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现代临床肿瘤学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价值。

其核心思想是,在相同治疗成本前提下,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抗肿瘤药物的效价比,优先选择有药物经济学评价和效价比高的药品。

根据药物适应证、药物可及性和肿瘤治疗价值,将抗肿瘤药物分成两级。

1.普通使用级:有明确的临床使用适应证、已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谈判药品的抗肿瘤药物品种。

2.限制使用级:有明确的临床使用适应证、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或国家谈判药品的抗肿瘤药物品种。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随着癌症治疗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目前上市的抗肿瘤药物尚不能完全满足肿瘤患者的用药需求,药品说明书也往往滞后于临床实践,一些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用法未能及时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

在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等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对药品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严格管理。

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应当仅限于三级医院授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充分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并且应当做好用药监测和跟踪观察。

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使用采纳根据,依次是:其他国家或地区药品说明书中已注明的用法,国际权威学协会或组织发布的诊疗规范、指南,国家级学协会发布的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可的诊疗规范、指南。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的相关性毒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也容易产生罕见的毒副作用,因此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尤为重要。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医疗机构应当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纳入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定期分析和报告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动态和趋势。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应当密切随访患者的用药相关毒性,并及时上报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和新发现的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宗旨,是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达到安全、有效、经济治疗肿瘤疾病的目的。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负责人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责任,并将其纳入医院评审评价、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的考核指标,确保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一)设立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组。

医疗机构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医务、药学、临床科室、病理、信息管理、护理等负责人,共同管理本机构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

(二)组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医疗机构应当组建包括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病理学、临床药学、影像学、检验、护理、质控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召开抗肿瘤药物使用MDT会议,评价分析并通报某类或某癌种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应开展抗肿瘤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处理的患者教育项目。

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与上级医院合作,通过聘请兼职肿瘤专业医师,共享病理组织诊断、分子病理诊断平台等措施,以弥补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三)制定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确定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

抗肿瘤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当以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优先选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谈判品种、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多以及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

应当对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情况频发的品种或品规。

临时采购抗肿瘤药物供应目录之外品种应有充分理由,并按相关制度和程序备案。

(四)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院、科两级定期进行监测的项目包括:(1)住院患者抗肿瘤药物使用率和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使用率。

(2)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率。

(3)抗肿瘤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抗肿瘤药物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