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国家标准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国家标准
该国家标准旨在规定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的要求和方法,
确保医疗器械对人体的相容性。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1. 引言
该标准旨在评估医疗器械在与人体接触时,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
通过测试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保证其安全可靠地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本节列出了在该标准中使用的一些重要术语和定义,以确保评
估过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生物相容性测试要求
该标准规定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的基本要求,包括:
- 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和试验组织模型;
- 确定测试项目和测试参数;
- 设定合理的测试时间和条件;
- 准备测试样品和控制组。
4. 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
该标准列举了一些常用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包括:
- 细胞毒性测试;
- 反应型测试;
- 感作型测试;
- 过敏原性测试;
- 颗粒溶解度测试。
5. 结果评定和数据分析
根据生物相容性测试的结果,本节规定了如何评定测试样品的相容性,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评定测试结果,可以确定医疗器械是否符合生物相容性要求。
6. 报告和记录
本节规定了测试执行后的报告和记录要求,包括:
- 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格式;
- 记录测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
- 记录测试结果和评定过程。
通过遵守该国家标准,可以确保医疗器械在生物相容性测试中的标准化和可比性。
进一步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水平。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国家标准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国家标准前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国家标准是为了确保医疗器械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容性,保障患者使用安全而制定的。
本标准旨在提供一套统一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以评估医疗器械在生物体内的相容性,为医疗器械制造商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测试,包括但不限于植入性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和辅助诊断试剂等。
测试项目本标准规定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的以下项目:1. 细胞毒性测试:通过评估医疗器械对细胞的毒性,判断其对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
2. 局部组织刺激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与局部组织接触后可能引起的刺激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等。
3. 过敏原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是否存在过敏原性,判断其是否会引起变态反应。
4. 免疫毒理学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免疫毒性的评估。
5. 慢性系统毒性测试:通过长期观察医疗器械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系统毒性反应,评估其潜在的长期影响。
6. 遗传毒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对遗传物质的影响,判断其是否存在基因毒性。
评估指标本标准规定了以下评估指标,用于对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1. 毒性评估:根据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功能等指标,对医疗器械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估。
2. 刺激性评估:根据炎症反应、组织损伤程度和修复能力等指标,对医疗器械的局部组织刺激性进行评估。
3. 过敏原性评估:通过皮肤接触试验和变态反应指标,对医疗器械的过敏原性进行评估。
4. 免疫毒理学评估:通过免疫功能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和抗体产生等指标,对医疗器械的免疫毒理学进行评估。
5. 慢性系统毒性评估:通过长期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组织病理学和血液指标等,对医疗器械的慢性系统毒性进行评估。
6. 遗传毒性评估:通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指标,对医疗器械的遗传毒性进行评估。
结论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国家标准提供了一套全面、科学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可帮助制造商和监管机构评估医疗器械在生物体内的相容性。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是指对医疗器械与人体生物组织的相容性进行评估和验证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医疗器械在与人体接触或内植时能够安全可靠地使用,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生物学效应。
在医疗器械生产和上市前,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以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
生物相容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性能评价:包括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等。
如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硬度、导热性、电绝缘性、透明性等。
2.细胞毒性评价: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来评估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常用的细胞毒性实验方法有MTT法、细胞培养法、细胞凋亡检测等。
3.组织刺激性评价: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来评估材料对组织的刺激作用。
常用方法有体外免疫毒理学方法、皮肤刺激性测试、黏膜刺激性测试等。
4.过敏原性评价: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来评估材料对过敏反应的诱发作用。
常用方法有高变应原性试验、动物皮肤过敏原性试验等。
5.免疫毒理学评价: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来评估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包括淋巴细胞增殖试验、IgE抗体产生试验等。
6.其他评价指标:如材料附着性评价、溶出物评价、细菌毒性研究等。
在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合理选择实验方法:根据具体的医疗器械类型和材料特性,选择适合的实验方法进行评价。
2.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实验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符合要求,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使用适当的对照组:在实验设计中,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以对比评估材料的生物学效应。
4.定期检测评价:根据实验需要,定期进行评价,以跟踪监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5.综合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综合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评价结果将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性能进行评估,为其上市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191
附件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征求意见稿)一、前言本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指导医疗器械行业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进行合理充分的生物学评价,以确定人体与器械部件材料接触是否会产生毒性。
本指导原则主要依据GB/T 16886系列标准,参考美国FDA 的指南文件,结合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进行编写。
GB/T 16886系列标准是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ISO 10993)系列标准。
该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为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可用于指导生物学试验的选择。
现行的GB/T 16886.1-2011标准,已将重点从如何执行生物学试验转变为通过现有信息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着眼于优先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采用体外模型的方法,使试验动物的数量和接触情况最小化。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最终使用状态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或生物相容性测试(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和/或充足的化学表征结合补充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获得,信息应能充分揭示器械生物相容性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与使用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相关的更多信息,以支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
本指导原则将由正文和8个附件组成:附件1:生物学评价终点附件2:生物学评价流程图附件3:术语附件4:用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器械主文件附件5:组件和器械文件示例附件6:文献检索和筛选附件7:生物学试验报告附件8:生物学评价总结表本指导原则及其附件仅适用于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或未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
对于特定类型器械应遵循更具有器械针对性的标准,如牙科器械应考虑YY/T 0127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反之,一些针对特定器械的指导原则包含了与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的建议,应结合GB/T 16886.1进行考虑,例如血液透析器。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2.评价项目全面:评价项目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影响,例如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生物相应性、毒性、组织相容性等。
3.方法准确可靠:评价需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常用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组织切片等。
4.评价条件适当合理:评价需在符合实际使用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如
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应充分考虑。
5.评价结果可比较:评价结果需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参数,以便不
同医疗器械的结果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
6.评价结果解释:评价结果需进行全面的解释,包括对评价结果的意义、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相关的风险等。
7.评价报告完整详细:评价结果需完整记录在评价报告中,并包括样
品信息、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8.文件管理规范:评价文件需进行规范的管理,包括存档、索引、备
份等,以便日后查阅和审查。
9.合规性验证:评价报告需经过合规性验证,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符
合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10.跟踪管理和修正:对于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进行后
续的跟踪管理和修正,以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
总之,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全面、准确、可靠,并符合相关
的法规和标准。
评价结果需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记录,文件管理需规范,评
价过程需经过合规性验证,并且要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和修正。
这些要求
的落实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从而促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应用。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引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评估,评价医疗器械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能力和潜在风险。
该评价的结果对于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标准和规范,以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能够遵循,确保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工作符合要求。
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材料选择、实验设计、样品制备、生物相容性实验、数据分析和评估报告等。
生物材料选择在进行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之前,应根据器械的用途选择适当的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其安全性、功能性、机械性能等因素,并符合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实验设计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实验设计应合理、可行,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实验设计应明确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参数和实验周期等重要信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过程应严格控制,以确保样品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样品制备前应清洗和消毒,并确保不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干扰或造成误差。
生物相容性实验根据具体的医疗器械类型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生物相容性实验方法进行评价。
常用的生物相容性实验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皮肤刺激实验、局部组织反应实验、全身毒性实验等。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实验条件、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异常情况。
数据分析和评估报告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数据应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以便评估器械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
评估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和建议。
结论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档提供了一套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标准和规范,希望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帮助,促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应用。
本文档共计801字。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是指对医疗器械与生物体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反应进行评估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定医疗器械对人体组织或体液的接触是否安全,以及对生物体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国际标准和法规,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满足以下几个主要要求。
首先,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进行全面的物理化学分析。
这包括对医疗器械的材料成分、制造工艺、表面处理和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进行详细分析。
物理化学测试可以确定医疗器械是否包含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残留溶剂或有害物质,以及是否存在器械破碎与粉尘脱落等情况。
其次,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进行细胞毒性测试。
细胞毒性测试是评估器械对人体细胞的直接影响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医疗器械与不同类型的细胞(如小鼠纤维母细胞、人类纤维母细胞、人类白细胞等)接触,观察和记录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和细胞膜完整性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其细胞毒性。
第三,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进行体外致敏测试。
致敏反应通常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产生过敏反应。
通过接触医疗器械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细胞或体外免疫学试验系统,评估器械的致敏潜力。
这些测试可以确定医疗器械是否会导致过敏反应,并对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或物质产生变化。
第四,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进行皮肤刺激测试。
皮肤刺激测试是评估外体与皮肤接触后对皮肤的直接影响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医疗器械与动物或人体的皮肤接触,观察和记录皮肤的变化,如红肿、瘙痒、水泡等,来评估医疗器械对皮肤是否刺激。
最后,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进行体内植入试验。
体内植入试验是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影响的最重要手段。
通过将医疗器械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和记录植入部位的组织反应、炎症或纤维化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其影响。
除了以上主要要求外,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器械的持久性、局部和全身反应等。
此外,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器械和其应用领域的要求进行具体设计和开展。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面进行改性来提高生物材料的性能。
当前第25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三\21点
血液相容性
•
材料表面的改性是指在不改变材料及其
制品本体性能前提下 ,赋予其表面新的性能。
经对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的大量研究
表明: 生物材料表面的成分 、结构 、表面形
貌 、表面的能量状态、亲(疏)水性 、表面
电荷 、表面的导电特征等表面化学 、物理及
当前第28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三\21点
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 1979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牙科协会(ANSI/ADA- 1979) 首先发布了“ 口腔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 ”。
• 1982年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 发布了“医疗器 械的生物学评价项目选择标准 ” (ASTM学评价 第16部分: 降解产物与可溶
出物的毒性动力学研究设计)
当前第18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三\21点
(二) 、血液相容性
•
生物医用材料与血液直接接触时 ,血液与
材料之间将产生一系列生物反应 。反应表现为
材料表面出现血浆蛋白被吸附 ,血小板粘附、
聚集 、变形 ,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被激活 ,最
• 198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 “194技术委员会 ”,专门研究生物材料和医 疗器材生物学评价标准 。 目前该委员会已起 草发布了20个ISO10993系列标准。
当前第30页\共有55页\编于星期三\21点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1989年194技术委员会)
• ISO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 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 因子 XI,ROSENTHAL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C • 因子 XII,HAGEMAN因子, 表面因子 • 因子 XIII,血纤维稳定因子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
附件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征求意见稿)一、前言本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指导医疗器械行业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进行合理充分的生物学评价,以确定人体与器械部件材料接触是否会产生毒性.本指导原则主要依据GB/T 16886系列标准,参考美国FDA 的指南文件,结合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进行编写.GB/T 16886系列标准是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ISO 10993)系列标准。
该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为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可用于指导生物学试验的选择。
现行的GB/T 16886。
1-2011标准,已将重点从如何执行生物学试验转变为通过现有信息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着眼于优先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采用体外模型的方法,使试验动物的数量和接触情况最小化。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最终使用状态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或生物相容性测试(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和/或充足的化学表征结合补充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获得,信息应能充分揭示器械生物相容性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与使用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相关的更多信息,以支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
本指导原则将由正文和8个附件组成:附件1:生物学评价终点附件2:生物学评价流程图附件3:术语附件4:用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器械主文件附件5:组件和器械文件示例附件6:文献检索和筛选附件7:生物学试验报告附件8:生物学评价总结表本指导原则及其附件仅适用于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或未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
对于特定类型器械应遵循更具有器械针对性的标准,如牙科器械应考虑YY/T 0127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反之,一些针对特定器械的指导原则包含了与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的建议,应结合GB/T 16886.1进行考虑,例如血液透析器.对于药械组合器械,除了遵循本指导原则的一般原则,可能还需要进行附加或改进试验.例如,生物制剂的样品制备和测试可能取决于生物制剂类型和评估的终点,而针对生物制品或药物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具体内容不在本指导原则的范围之内。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GB/T 16886.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GB/T 16886。
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
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 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T 16886.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GB/T 16886。
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0 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GB/T 16886.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1 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 16886.1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2 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GB/T 16886.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3 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
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4 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GB/T 16886。
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5 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
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6 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GB/T 16886.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7 部分: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确定可溶出物允许极限的方法GB/T 16886.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8 部分:材料化学定性GB/T 16886.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9 部分:材料理化、机械和形态定性GB/T 16886.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20 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GB/T16175 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 16886。
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总则YY/T 0473 外科植入物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体外降解试验YY/T 0474 外科植入物用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体外降解试验YY/T 0567。
03-植入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技术审评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邢丽娜
肿瘤 — 长期植入后的慢性炎症反应存在引发肿瘤的 风险
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相关规章及标准
8
医疗器械生物评相关规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年第43号 《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 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应对成品中与患者和使用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资料应当包括: 1.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2.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 3.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4.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技术委员会
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委员会
ISO 10993 1-20部分
GB/T 16886 1-20部分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目的
GB/T16886 OR ISO10993不 期望硬性规定一套试验方法, 包括合格/不合格准则。
避免: 可能使新医疗器械的开发 和应用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可能是对医疗器械的使用 产生虚假的安全感。
GB/T 16886.13-2001(采用1998版)
10993-14
10993-15 10993-16 10993-17 10993-18 10993-19 10993-20
陶瓷降解产物定性与定量
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定性与定量 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 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 材料化学表征 材料物理化学、形态学和 表面特性表征
16
作为风险管理组成部分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系统方法框图
非动物 试验
动物试验
生物相容 性评价
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研究资标准化学名称。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引言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是确保器械与人体组织和生物体相容的重要步骤。
它对于确保器械的质量、安全性和效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要求,包括评价标准、实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评价标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标准通常依据ISO 10993系列标准来制定。
ISO 10993系列标准包含了一系列评价项目和方法,用于评估医疗器械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ISO 10993标准,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评价:评估器械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2.局部刺激和过敏原评价:评估器械对组织的刺激性和过敏原性。
3.整体系统毒性评价:评估器械在全身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
4.免疫学评价:评估器械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遗传学评价:评估器械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6.感染性评价:评估器械的感染风险。
7.其他特殊评价:根据器械的特殊属性,可能需要进行其他特殊评价。
实验方法为了评估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细胞毒性实验:通过培养细胞与器械接触,观察细胞生长、代谢和形态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估器械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2.刺激性实验:将器械接触到动物体表面或者注射到动物体内,观察皮肤炎症、红肿、溃疡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器械对组织的刺激性。
3.过敏原实验:通过接触器械,观察动物是否产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红疹、瘙痒等。
4.免疫学实验: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指标,评估器械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感染性实验:通过培养器械与微生物接触,观察细菌、真菌等的生长情况,以评估器械的感染风险。
技术要求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遵循严格的技术要求,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要求:1.实验室条件:评价实验需要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要求。
2.试剂选择: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试剂,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2)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1. 引言生物相容性评价是医疗器械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确定生物材料与组织是否能够相互接受、相互适应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档将介绍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要求,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相容性评价的目的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估器械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容性,包括材料的毒性、刺激性和过敏性等特性。
通过评价,可确定器械是否适合用于临床应用,并且能够预测可能的风险,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3. 相容性评价的内容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包括以下内容:3.1 材料的选择与分类在评价之前,需要明确所使用材料的特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金属、聚合物、陶瓷等。
根据使用目的和材料的特性,将其分类,并合理选择使用的材料。
3.2 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评估材料对人体有害作用的过程。
材料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释放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采用合适的方法评估材料的毒性,并确定其无毒或可接受范围。
3.3 刺激性评价刺激性评价是评估材料对人体产生刺激反应的能力。
材料可能引起炎症、免疫反应等刺激性反应。
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评估材料的刺激性,并确定其安全性。
3.4 过敏性评价过敏性评价是评估材料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能力。
某些人可能对特定材料或其成分过敏,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过敏性评价。
通过体外实验和临床观察,评估材料的过敏性,并确定其是否适用于人体。
3.5 免疫反应评价免疫反应评价是评估材料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的能力。
材料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
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评估材料的免疫反应,并确定其对人体的影响。
3.6 其他评价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其他评价,如血液相容性评价、细胞相容性评价等,以进一步确定材料与组织的相容性。
4. 评价方法与标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遵循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等。
评价标准包括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法规规定等。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本文旨在介绍《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的背景和目的。
本《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适用于以下医疗器械范围:医疗器械及其部件:包括人工器官、植入物、植入对、移植材料等。
医疗器械材料:包括金属、塑料、陶瓷、复合材料等。
医疗器械附件:包括表面处理剂、润滑剂、抗菌剂等。
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包括包装袋、密封材料、包装涂层等。
此外,本要求还适用于以上医疗器械范围内的任何附属设备或辅助用品。
本文档详细解释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中包含的具体评价项目和标准。
生物相容性评价是确定医疗器械对人体组织和生物体的相容性的过程。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理和化学性质评价:评估医疗器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外观、形状、尺寸、重量等。
对材料的成分、稳定性、可持续性等进行分析和测试。
细胞毒性评价:通过细胞培养试验,评估医疗器械对细胞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检测器械材料释放的可能有害物质对细胞的毒性,以及与细胞的互相作用。
过敏原性评价:测试医疗器械是否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过敏反应。
通过皮肤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来检测对器械材料过敏的患者的过敏反应。
标记和说明评价:评估医疗器械的标记和说明是否清晰、准确,并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标签上应包含适当的警告、禁忌、使用方法等信息,以便用户正确使用。
镶入安全性评价:对于植入或注射类医疗器械,评估其在人体内的安全性。
考察器械的材料和设计是否会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排斥反应等有害影响。
以上评价内容旨在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生物相容性足够安全。
具体评价项目和标准可根据法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中规定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流程和步骤。
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了解器械类型:首先需要了解评价的医疗器械类型,包括将要用于何种目的的器械以及其预期使用场景。
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的信息,包括器械的材料成分、制造工艺和预期的接触体液等。
医疗器械相关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相关标准(一)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GB/T 16886.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GB/T 16886.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 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T 16886.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GB/T 16886.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GB/T 16886.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 16886.1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GB/T 16886.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GB/T 16886.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GB/T 16886.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GB/T 16886.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确定可溶出物允许极限的方法 GB/T 16886.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GB/T 16886.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9部分:材料理化、机械和形态定性GB/T 16886.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GB/T16175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GB/T 16886.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总则YY/T 0473外科植入物 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 体外降解试验YY/T 0474外科植入物用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 体外降解试验YY/T XXXX 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生物学评价要求与试验方法GB /TXXXX 医疗器械 微生物法 第3部分: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 用于常规监测和跳批检验YY/T 0567.1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T 0567.2 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2部分:过滤GB XXXX.1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1部分:风险分析与管理GB XXXX.2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2部分:索源、收集和处置GB XXXX.3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媒介的去除与灭活GB XXXX.4 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4部分:液体灭菌剂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 (二)医用输液(血)、注射器具标准GB/T14233.1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14233.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593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YY011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乙烯专用料YY024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用聚丙烯专用料GB 8368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 18671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YY 0286.1专用输液器 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YY 0286.2专用输液器 第2部分: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YY 02868.3专用输液器 第3部分: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重力输液式YY 02868.4专用输液器 第4部分:一次性使用压力输液装置用输液器YY 0286.5专用输液器 第5部分:一次性使用吊瓶式和分液袋式输液器YY 0286.6专用输液器 第6部分: 一次性使用非PVC输液器YY 0286.7 专用输液器 第7部分: 一次性使用流量可设定输液器YY XXXX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袋YY 0451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YY XXXX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输注器YY 0585.1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1部分: 液路YY 0585.2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2部分: 附件YY 0585.3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3部分: 过滤器YY0585.4 压力输液设备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附件 第4部分: 防回流阀YY 0586输液用肝素帽YY/T 0582.1输液瓶悬挂装置 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悬挂装置YY/T 0582.2输液瓶悬挂装置 第2部分:多用悬持装置GB8369一次性使用输血器GB 14232.1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 第1部分:传统型血袋GB 14232.2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 第2部分:图形符号GB 14232.3 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 第3部分:带特殊组件的血袋系统 YY 0327一次性使用紫外线透疗血液容器GB 19335一次性使用血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YY0113一次性使用采血器YY 03282一次性使用机用采血器YY 0326.1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第1部分:血浆分离杯YY 0326.2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第2部分:血浆管路YY 0326.3 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第3部分:血浆袋YY 0329-2009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YY0031硅橡胶输液(血)管YY 0584一次性使用离心杯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 XXXX一次性使用离心袋式血液成分分离器材YY/T 0289一次性使用微量采血吸管YY 031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YY 0464-2009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YY 0465-2009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浆分离器GB 15810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GB 1581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YY/T 0243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橡胶活塞YY/T 0282-2009 注射针(三)医用导管、插管标准YY 0285.1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285.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2部分:造影导管YY 0285.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3部分:中心静脉导管YY 0285.4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4部分:球囊扩张导管YY 0285.5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5部分:套针外周导管YY/T 0586医用高分子制品X透射线不透性试验方法YY 0450.1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1部分:导引器械YY 0450.2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2部分:套针外周导管管塞YY 0450.3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3部分:球囊扩张导管扩张泵GB/T15812.1非血管内导管 第1部分: 一般性能试验方法GB/T15812.2非血管内导管 第2部分: 弯曲性能试验方法YY 0030 腹膜透析管YY 0325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YY 0489一次性使用无菌引流导管及其辅助器械YY 0488一次性使用无菌直肠导管YY 0483一次性使用肠营养导管、肠给养器及其连接件 设计与试验方法YY 1040.1 麻醉和呼吸设备 圆锥接头 第1部分:锥头与锥套YY 0337.1气管插管 第1部分:常用型插管及接头YY 0337.2气管插管 第2部分:柯尔型插管YY 0338.1气管切开插管第1部分:成人用插管及接头YY 0338.2气管切开插管第2部分:小儿用气管切开插管YY 0339-2009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YY 0461 麻醉机和呼吸机用呼吸管路(四)无菌植入物标准YY 0484外科植入物 双组分加成型硫化硅橡胶YY 0334硅橡胶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YY 0332植入式给药装置YY 0333软组织扩张器YY 0487一次性使用无菌脑积水分流器及其组件YY0308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YY/TXXXX医用天然高分子降解多糖材料:通用要求及试验方法(五)卫生材料、敷料YY/T 0471.1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1部分:液体吸收性YY /T 0471.2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2部分:透气膜敷料水蒸汽透过率YY/T 0471.3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3部分:阻水性YY/T 0471.4 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4部分:舒适性YY /T 0471.5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5部分:阻菌性YY /T 0471.6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6部分:气味控制YY/T 0471.7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 第7部分:颗粒脱落YY /T0471.8 创伤敷料试验方法 第8部分:关于粘连(创面和皮肤)YY/T 0472.1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 第1部分:敷布生产用非织造布YY/T 0472.2医用非织造敷布试验方法 第2部分:成品敷布YY 0330医用脱脂棉YY 0331脱脂棉纱布和脱指棉与粘胶纱布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YY 0594 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YY/T 0148医用粘贴胶带通用要求YY/T 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 YY/T 0506.3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3部分:试验方法YY/T 0506.4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4部分:干态落絮试验方法YY/T 0506.5-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5部分:干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6-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6部分:湿态阻菌试验方法YY/T 0506.7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7部分:阻污染气溶胶穿透试验方法YY/T 0506.8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8部分:抗激光性试验方法(六)其他标准YY/T 0720-2009 一次性使用产包 自然分娩用YY 0321.1-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YY 0321.2-2009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YY 0583—2005《一次性使用胸腔引流装置 水封式》YY 0167非吸收性外科缝线YY 1116可吸收外科缝合线GB 7543-1996 橡胶医用手套GB 10213-1995 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GB 7544-2004 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非无菌医疗器械)YY /T0698.1-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吹塑包装复合塑料膜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2-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3-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3部分:纸袋、组合袋和卷材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 YY /T0698.4-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4部分:纸袋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5-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5部分:纸与塑料膜组合的热封和自封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6-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6部分:用于低温灭菌过程或辐射灭菌的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7-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的医用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8-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 要求和试验方法;YY /T0698.9-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YY/T0698.10-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0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概述
标准分类
具体实验
第2部分:动物保护要求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学毒性试验原则和方法
点试法的判定:如在受试物点样纸片周围长出较多密集的 回变菌落与空白对照相比有明显区别者,可初步判定该受 试物为阳性,但应该用掺入法试验来确证。
精品课件
第3部分 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 试验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 验MLA tk + →tk - )
MLA是以抗药性的出现作为观察突变指标 , 其小鼠淋巴 瘤细胞株( L5178Y tk+/--3.7.2C)的tk基因产物为胸苷 激酶(TK) 。该酶催化胸苷的磷酸化反应 , 生成胸苷单 磷酸(TMP) , 进一步生成 DNA复制所必须的胸苷三磷 酸。 如果存在三氟胸苷(TFT) 等嘧啶类似物 , 则产生异常 的 TMP , 而异常TMP 的存在将导致细胞死亡 。 如在被检物存在下 , 细胞对TFT发生抗药性 , 则说明 tk 基因发生突变 。试验细胞株的 tk+/-基因位于 11 号常染色体上 , 为杂合子基因 , 这样只需一侧的 tk + →tk -即能对嘧啶类似物产生抗性 。 精品课件
体外遗传试验:
细菌基因突变试验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哺乳动物细胞诱裂性试验
体内遗传试验
啮齿动物微核试验 啮齿动物骨髓中期分析 哺乳动物肝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注意:
所有体外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为避免对动精物品的课件过度使用,通常不再
iso10993标准中文版
iso10993标准中文版ISO 10993标准是一系列与医疗器械相关的生物相容性标准,它对医疗器械在人体内使用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要求。
ISO 10993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医疗器械对人体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减少医疗器械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发布,对于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对生物相容性的重视程度,促进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升。
在国际贸易中,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发布也将有利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内容涵盖了医疗器械对人体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一般要求、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相容性评价中的应用、动物试验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医疗器械产品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工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发布,也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发布,将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提供更加规范和清晰的技术标准,有助于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发布对于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将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医疗器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规范医疗器械产品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工作,提高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希望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能够充分利用ISO 10993标准中文版的发布,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国内外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解读
实例二:人工关节的生物学评价
总结词 材料生物相容性
植入过程 术后康复
人工关节是一种用于替换病变关节的医疗设备,其生物学评价 主要包括材料生物相容性、植入过程、术后康复等方面的评估
。
人工关节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人体组织相容性 好,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在植入过程中,应确保人工关节的位置和固定方式正确,以减 少并发症的风险。同时,植入手术应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感染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建议
01
建立针对新型医疗器械的评价标准
针对新型医疗器械的特点和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规
范。
02
强化人体临床试验
在确保伦理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人体临床试验在生物学评价中的地位
,以更真实地反映医疗器械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03
完善长期影响评价
建立针对医疗器械长期使用的生物学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
测试范围
涵盖了医疗器械与人体接触的所有材 料和组件,以及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 。
标准的应用范围
医疗器械类型
适用于所有与人体接触的医疗器 械,包括但不限于植入物、介入 性诊断和治疗设备、体外诊断试 剂等。
应用阶段
从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注册 到上市后的监管,均需遵循此标 准进行生物学评价。
与其他标准的关联
植入过程
在植入过程中,应确保血管支架的位置和释放方式正确, 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同时,植入手术应遵循无菌原则, 防止感染。
术后反应
植入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局部炎症、血栓形 成等,及时处理并记录。同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 以监测血管支架的性能和安全性。
06 结论与展望
当前标准的局限与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相容性
• 聚合物器械可能含 • 单体、低聚物、溶剂、催化剂、添加剂、 填充剂和加工助剂等残留物和可沥滤物.
• ( ISO10993.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 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生物相容性
陶瓷器械可能含有极微量的外来化学 相和/或化学成分(极限溶液试验、模拟溶液 试验).
•
• (ISO10993.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 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生物相容性
• 金属材料在生物环境中(钠、钾、钙、 镁、氯、重碳酸盐、磷酸盐和有机酸、蛋 白质、酶和脂蛋白之类的有机分子)可能发 生一定程度的降解,不同的降解产物可以不 同的方法与生物系统发生反应.
(ISO10993.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 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血液相容性
•
通过改性(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技 术手段),可大幅度改善材料与生物体的相容性。 • 如材料表面肝素化有明显的抗凝血和抗血栓 性能,此主要是通过肝素与血小板第Ⅲ因子(A T3)共同作用于凝血酶,抑制了纤维蛋白原向 纤维蛋白的转化反应以及材料表面肝素化还能阻 止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黏附、聚集,达到抗凝血 的目的。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79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牙科协会 (ANSI/ADA-1979) 首先发布了“口腔材料生物学 评价标准”。 1982年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 发布了“医 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项目选择标准” (ASTM F 748-1982)。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口腔 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 1984年加拿大颁布了“生物材料评价试验方法 标准”。 1986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毒理学和生物 学专家制定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
(ISO 10993或GB/T16886)
生物相容性
• 一、定义 • 医疗器械:依据ISO10993.1定义:制 造商的预期用途是为下列一个或多个特定 目的用于人类的,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 合使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机器、用具、 植入物、体外试剂或校准物、软件、材料 或者其他相似或相关物品。
•
第二阶段,在Ca参与下,凝血酶原激 活物催化凝血酶原(因子Ⅱ)转化为具有 活性的凝血酶(Ⅱa)。 • 第三阶段,在凝血酶、Ca和因子ⅩⅢ 的催化下,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
通常情况下,材料表面与血液接触的 数秒钟内首先被吸附的是血浆蛋白(白蛋 白、r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接着发生 血小板粘附、聚集并被激活,同时一系列 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参与材料表面的血 栓形成,以及免疫成分的改变、补体的激 活等,血管内形成血栓将引起机体致命性 后果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我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和 医疗器材的生物学评价方法,1987年卫生部颁布 的“医用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标准”(WS51-87)中对一些生物学评价方法专门作了规定。 • 1996年,我国开始系统建立了生物医用材料 和医疗器材的生物学评价项目选择和生物学试验 方法的标准草案[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生物学评价 标准]。 • 自1997年开始,将ISO10993系列标准转化 成国标GB/T16886的工作。
血液相容性
• 为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 及其他性能,满足医学临床的需要,除注 重本体材料外,还应关注材料表面的性能, 通过对其表面进行改性来提高生物材料的 性能。
血液相容性
• 材料表面的改性是指在不改变材料及 其制品本体性能前提下,赋予其表面新的 性能。经对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的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材料表面的成分、结 构、表面形貌、表面的能量状态、亲(疏) 水性、表面电荷、表面的导电特征等表面 化学、物理及力学特性均会影响材料与生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生物相容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会议解释: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体组织对 非活性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 • 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 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
• 二、生物相容性评价 • 生物材料的特征之一是生物功能性, 即能够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替代和修复; 其二是生物相容性,即不引起生物体组织、 血液等的不良反应。
(一)、组织相容性
• 组织相容性要求医用材料植入人体后与人体 组织、细胞接触时,不能被组织液所侵蚀,材料 与组织之间应有一种亲合能力,无任何不良反应。 • 当医用材料植入人体某部位,局部的组织对 异物的反应属于一种机体防御性对答反应,植入 物体周围组织将出现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 胞聚集,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
生物相容性
• 生物相容性评价和最基本内容之一是 生物安全性,在广义上应包括对材料的物 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学性能以及临床 应用性能等方面的评价。 • 狭义上则仅指生物学评价。目前国际 标准化组织、欧美、日本及我国安全性评 价主要指狭义的生物学评价。
生物相容性
• 生物安全性是指生物医用材料与人体 之间相互作用下,必须对人体无毒性、无 致敏性、无刺激性、无遗传毒性、无致癌 性,对人体组织、血液、免疫等系统无不 良反应。
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 198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 “194技术委员会”,专门研究生物材料和 医疗器材生物学评价标准。目前该委员会 已起草发布了20个ISO10993系列标准。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1989年194技术委员会)
• • • • • • • • • • • • • • • • • • • • ISO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ISO10993.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 ISO10993.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ISO10993.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ISO10993.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ISO10993.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ISO10993.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ISO10993.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 ISO10993.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框架 ISO10993.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ISO10993.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 ISO10993.1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 ISO10993.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ISO10993.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ISO10993.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ISO10993.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性动力学研究设计 ISO10993.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确立 ISO10993.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材料化学表征 ISO10993.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9部分:材料物理化学、形态学和表面特性表征 ISO10993.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
医疗器械分类
• 一、表面接触器械
• 包括与以下部位接触的器械
– a) 皮肤:仅接触未受损皮肤表面的器械;如各种类型 的电极、体外假体、固定带、压迫绷带和监测器; – b) 粘膜:与粘膜接触的器械;如接触镜、导尿管、阴 道内或消化道器械(胃管、乙状结肠镜、结肠镜、胃 镜)、气管内管、支气管镜、义齿、畸齿矫正器、宫 内避孕器; – c) 损伤表面:与伤口或其他损伤体表接触的器械;如 溃疡、烧伤、肉芽组织敷料或愈合器械、创可贴等。
生物相容性
• 材料:任何用于器械及其部件的合成 或天然的聚合物、金属、合金、陶瓷或其 他无生长物质,包括无生命活性的组织。 • 生物材料:通常指能直接与生理系统 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能对细胞、组织和 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或诱导再生 的一类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特殊功能材料, 亦称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
• • • •
• • • •
这些目的是: ——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 ——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补偿; ——解剖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或者支 持; ——支持或维持生命; ——妊娠的控制; ——医疗器械的消毒; ——通过对取自人体的样本进行体外检查的方式 提供医疗信息。
三、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 为保障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有 效,美国是最早立法的国家, 1976 年美国 国会通过了《医疗器械修正案》,授权食 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管理医疗器械, 建立并实行售前审批制度。随后西欧、日 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政府也相继进行 强制性管理。
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
• •
医疗器械
白细胞
吞噬细胞聚集
淋巴细胞
发生不同程度 的急性炎症
组织相容性
• 当生物材料有毒性物质渗出时,局部 炎症不断加剧,严重时出现组织坏死。长 期存在植入物时,材料被淋巴细胞、成纤 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包裹,形成纤维性包膜 囊,使正常组织和材料隔开。
组织相容性
• 如材料无毒性,性能稳定,组织相容 性良好,则半年、一年或更长时间包膜囊 变薄,囊壁中的淋巴细胞消失,在显微镜 下只见到很薄的1~2层成纤维细胞形成 的无炎症反应的正常包膜囊。
• 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图): •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 (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与因子Ⅶ和Ca一起形成复
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变成活化因子X(Xa)。血浆中的 因子Ⅻ接触到损伤血管暴露的胶原纤维而被激活,在血小 板释放的血小板因子和Ca参与下,相继激活某些凝血因 子(Ⅺ、Ⅸ、Ⅷ、Ⅹ,Ⅴ),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