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
论中国文学的书籍设计
论中国文学的书籍设计书籍作为人类信息的载体,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承载了历史和文化。
一本好书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而且要有能吸引读者的外观,以便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样就需要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做到尽善尽美。
而对于书籍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书籍,其装帧设计发展与中国文学本身的时代发展和体裁密不可分。
本文将对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中国文学书籍设计风格进行阐述。
一、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学书籍设计的风格特点中国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古七段:三古指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和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七段指先秦、秦汉、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如果笼统的从时间上来划分则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一)古代文学书籍的装帧设计其设计风格一般古朴典雅,封面常用花青、国槐绿、宝蓝、玉脂白、胭脂红等有中国味道的颜色,封面字体多为书法体,封面图形常用代表各时期特色的图案或器物来设计。
有些会采用中国画人物和中国水墨的机理效果来装饰封面,这种设计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书籍的装订方式上,常用现代平装和胶装装订工艺,但也有些会使用仿古的线装装订工艺。
如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著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一书的设计,封面图形采用了唐代的飞天仕女图造型,女子丰满华贵,服饰艳丽,尽显唐代美女的气质。
底为玉脂白,配上有宣纸质感的底纹,呈现古朴的感觉。
虽然该书写的是唐代文学研究,但毕竟是现代著作,所以书籍封面设计中文字采用了现代宋体和英文,而白色为主色,也将现代文字与唐代图案协调起来。
扉页的设计也使用了一些小的唐代图案,配合现代的锁线胶背装订工艺,使书籍既现代又很好地融入了唐代元素,以体现书本内容的时代文化特征。
还有一些古代文学的书籍,如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发行的《聊斋志异》(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不仅从封面设计上反映时代特点,而且采用了古代书籍的排版方式和装订方式——从左至右的翻页方式和从右至左的竖阅读方式来编排,并且用蝴蝶装或手工线装等方式来装订,整套书显得古朴典雅,很容易使阅读者融入书本里的时代。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印刷材料及工艺
古代书籍装帧和印刷材料及工艺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印刷材料毛笔与印刷毛笔可分为三部分,即笔管、笔尖、笔套。
笔管通常以竹管制成,间亦有用木枝者。
笔头通常用兔毛、鹿毛或羊毛,一端束一丝线或麻绳,涂以油漆使之牢固,然后塞入笔管。
为了保护笔毛,外面再套以笔套。
历代毛笔汉晋时期:人们将将毛笔的末端削成尖状,将其插入头发里以备随时取下来使用。
唐宋时期:以“宣笔”最为盛名。
种类繁多,性能各异。
宋代以“湖笔”最后著名。
明清时期:受个性鲜明的文人影响,文房工具研造、收藏盛况空前。
崇学尚艺,直逼工艺出类拔萃,良笔颇多。
毛笔与印刷1 毛笔的出现,推动了字体的发展。
毛笔使转,使线条粗细均匀,产生小篆;强调波磔,出现隶书;要求规整,产生楷书;为了适合阅读,产生适于印刷的宋体。
毛笔不仅与字体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它使文字的表达更写意,不拘一格,传达了文字的精神内涵,是文人墨士艺术精神的表现工具。
也有助于体现文字对书籍的重要作用。
2 雕版印刷的版,未雕刻前,毛笔起到书写工具的作用。
3 用毛笔组成的刷子,将墨转移到印版上实行印。
毛笔在中国雕版印刷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印刷术发明的必备条件之一。
中国书法、绘画,源远流长,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已遗留在中国人的遗传密码中,并将得到继承和发展,毛笔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将永生。
墨与印刷墨是古代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墨的品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印刷品的质量。
墨还有它的艺术价值,并将长久存在。
早在先秦时期末就已出现,早期甲骨文在刻好之后,还统统用朱砂、黑墨涂在字画里,称之为土著或涂黑,简策书、帛书上的字都是用墨书写的。
中国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墨有石墨、油烟墨、松烟墨之分。
印刷用墨不同于一般用墨,常用松木烧成的烟炱加入动、植物胶炼制而成,普通印刷多用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为料。
印刷用墨是加胶做成久贮的墨膏,用水搅拌充分混合后用筛子过滤后再用。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变书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国,书籍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还包含着一种艺术的展现。
其中,书籍装帧艺术更是古代书籍文化的精华所在。
本文将从装帧艺术的演变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历史变迁以及艺术特点。
一、前秦至隋唐阶段在古代中国,古人以法帖为基础,自创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基本书体。
在装帧上,则以“柳叶花簇”、“百炼莲应”等圆雕为主,花纹以鸟兽为主,大部分是陶器的样式和特点。
直到东汉末年,中国传统装帧才开始进入成熟期。
这一时期,花纹多用云龙、勾连花、双鱼、双龙,这些图案的气韵都显得比较通俗易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装帧艺术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比如,装帧技术更加精湛,书脊上一般用金、银或者铜铸造器物,使书籍更具有文化的内涵。
艺术风格则变得更为开放、多元,以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都可以在新创作中得以表现。
隋唐时期,则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经典时期。
这个时期的古代装帧中,书籍的纸质开始变得厚重,图案也开始变得越发繁复。
尤其是盛唐时期,装帧上的图案大多是基于桃花、杏花、梅花等花卉,同时加入了一些诗词等文学元素,使得整体装帧呈现出一种流畅、美观、儒雅的气质。
二、宋至明清阶段到了宋代,装帧艺术不断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宋代的装帧中,书籍装饰的图案更多的突出了艺术性,不再只是纯粹的图案和色彩。
装帧图案不但具有美感,甚至有些语言功能与快乐反映时代文化。
此外,宋代装帧,还大量采用了佛像和人物的图案,形成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特点。
金元时期,由于中亚、西亚、契丹等地的文化交流增加,中国古代装帧呈现了独特的多元化特点。
金元装帧的图案呈现了强烈的褒贬色彩,不协调和不和谐的情况下,总能激发出意外和感动,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多元性的风范。
到了明清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则更加注重庄重与华贵。
皇室家庭用书的装帧设计,更注重把握恰当、统一、富丽堂皇、恰逢其时的温馨感和特殊来源性。
浅谈中国传统纹样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运用
社科文化浅谈中国传统纹样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运用谭漪淇(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03)摘 要: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中国传统纹样视觉元素的视角,结合时代美学,把书籍的精神内涵展现出来,延伸读者的智慧与想象,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本文从书籍装帧设计的视觉元素运用提供策略,结合当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起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纹样;书籍装饰设计;传统与创新一、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现状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产物,折射了整个华夏的历史脉络,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以及工艺的机械化,对于纹样的保护、挖掘与再运用,中国还做得不够,越来越少的老物件,是手艺的消失,也是纹样的消失。
古往今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传承是不可磨灭的即使在如今科技发展的时代,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整理与再现,不是单纯地输出,而是融合新旧文化,以现代的视觉元素展现给大众,将会是设计的潮流趋势,我们需要推陈出新,也要革故鼎新。
二、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视觉元素运用视觉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运用中,主要包括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还有纸质的材料和印刷工艺来全方位展现书籍,它作为一种书籍语言,无声无息却淋漓尽致地传达信息。
(一)文字元素文字富有生命力,一笔一划、一曲一折都有它的代表意义,它直观地表达了设计师想诉说的故事,但文字的运用要讲究整体性与秩序美,并非孤立地存在。
建立字体设计框架要根据书籍的主题属性与设计理念去匹配适合的字体,还要考虑到读者的受众范围,是否影响正常的阅读性。
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例,它充满着历史的气息,刻录着文明的年轮,与之匹配的是更有沉淀力量的字体,结合岁月变迁的沧桑感与现代的潮流感去设计,从感受文字带给读者的感受,从想象文字带着读者的想象,都需要经过精雕细琢,为读者打造更美的翻阅体验。
书籍装帧设计中传统艺术的运用
书籍装帧设计中传统艺术的运⽤书籍装帧设计中传统艺术的运⽤ 20世纪初,我国传统书籍开始了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形态转变,以鲁迅、钱君匋、丰⼦恺、陶元庆等⼈为代表,坚持将西⽅的制版、印刷及装订技术与中国传统书籍⽂化相结合,注重书籍装帧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不断将传统⽂化艺术元素融⼊书籍设计之中,开拓了中国民族图书装帧艺术的现代化道路。
改⾰开放初期,随着西⽅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技术⼿段⼤量涌⼊我国,国内设计界出现了⼀致向“西”看的风潮,⼀时间⼤量“西化”的设计语⾔、设计风格充斥国内图书市场,固守民族传统的图书出版企业举步维艰,⼏乎到了⽆法⽣存的地步。
不可否认,向“西”看使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平取得了巨⼤进步,缩⼩了我国与西⽅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我国图书出版的现代化发展。
然⽽,随之⽽来的民族⽂化精神缺失问题却也逐渐暴露出来,从当前国内图书出版现状看,传统艺术这个宝贵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运⽤,⽆论是幼⼉类图书还是⾯向青少年读者群的图书,还是⾯向中⽼年读者群的图书,除少数与传统艺术相关的专业书籍外,书籍装帧设计中⼏乎找不到传统艺术的踪影,这不能不引起业界应有的关注。
王刚在《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承与超越》⼀⽂中认为“任何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化背景,脱离不了当时社会⽂化环境滋养的民族精神。
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辅相成,没有各民族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创造集合,世界性的设计⽂化是不可能形成的”。
传统艺术承载着民族⽂化精神内涵 1传统艺术的特征 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歌舞、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书法、⼯艺美术等,其中绝⼤多数艺术来⾃于民间,如民间歌舞、民间戏曲⼩调、剪纸、泥塑、⾯塑、⽊刻、⽪影、戏曲脸谱、年画、布艺、编制、刺绣等。
由于各种艺术门类不同,其造型⼿法及呈现的艺术特征也不相同,但总体看来,我国传统艺术⽐较强调平⾯视觉效果,追求夸张、奔放的动感造型,热烈、稚拙的⾊彩,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在艺术内涵上⽐较注重意象化的情节表现,追求吉祥、喜庆的审美意蕴以及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作者:孙雅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蕴涵丰富的思维内容,以古朴的设计形式和深厚的艺术价值流传至今。
古代书籍装帧给当代设计者们带来很多设计创意灵感,其对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可见尤为深刻。
将古代的书籍装帧艺术语言运用到当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理念中,结合先进的工艺技术,可以进一步拓展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创造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书籍装帧艺术。
关键词:古籍装帧;现代装帧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43-01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出现文字是需要载体的。
文字与其附着的载体结合在一起,往往称之为“书”。
在我国,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距今约五六千年历史的陶器上的简单刻画符号,成为了中国书籍发展史上的第一步。
经历了“石刻书”、“甲骨文书”“铜器铭文”的发展,公元前11世纪简册的出现,标志着书籍开始具有一定的形式了。
(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如图1所示: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发展十分缓慢。
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书籍装帧艺术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这样一个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一)注重细节研究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细节的研究上。
例如古代书籍装帧中的蝴蝶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改良而来。
经折装书籍在长期的翻阅过程中,折痕处易于断裂,人们为了避免这个缺陷,改良出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
最早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
蝴蝶装的版心集中在页面中心,陈列时,往往书背向上,书口朝下依次排列,因而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边空间往往设计的特别宽大,即使遇到虫鼠咬损,也不易损坏文字。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书籍封装
旋风装
旋风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 来的,经折装帧是前面一 页和最后一页分开的,如 果把经折装的首页与末页 粘连在一起,阅读时翻开, 遇风时中间的纸页飞起, 犹如旋风,保存时合拢, 成为一本书。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科 学、文化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文学,诗歌几乎占据了 整个文坛,使唐代成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的发展, 特别是近体律诗的发展,一方面要求要有严格的韵律,一 方面遣词造句、运用掌故又要求典雅有据。这就促使唐代 社会相应地产生并发展两方面的著作:一方面是备查检掌 故用的类书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供起韵赋诗、检查格 律的韵书一再被修正、增补、传抄而流布社会。唐代的韵 书,类乎现在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是备随时查检 使用的。因此,这类书籍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也就都 要以方便随时翻检为原则而作相应的改变。
卷轴装
造纸术发明后,最初的书籍装订技术是卷轴装。它是 书籍装订技术从初级阶段到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纸 卷的书一般是单行书写,后来逐渐出现了“眉 批”“加注”,卷末多留有题跋的空间,整体上已经 接近于现代书籍的形制。卷轴装从公元2世纪一直延 续到现在
以前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称为 缣帛或“帛书”,帛书上可以依 文章的长短剪载下来。卷成一卷, 称为卷装,或把上下两边粘在木 轴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为一 篇完整的文章或图面,称为卷轴 装,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可将 挂线扣在墙上,轴拉着帛书摊平。 如文章很长,可以分成多卷,现 在有的书籍称“上卷”、“第一 卷”等是由卷轴装延伸出来的, 卷轴装具有装订书籍,具体始于何时,很难详考。 过去通常的说法是,线装书籍的装帧形式出现在明 朝中叶以后,这是很不确切的。现存于英国国家图 书馆东方手稿部的中国敦煌遗书中,有几件唐末五 代时期的遗籍,也有少数北宋初年的遗籍。这些遗 书的装订办法,有的是在书脊上端用线横索书背; 有的在书脊内侧上下端各打一透眼,然后用线绳横 索书背后,再连穿下端透眼横索书脊,最后系扣打 结;有的在书脊内侧上中下打三个透眼,然后逐一 横索书脊,竖向连穿,最后在中间打结系扣。有的 订线仍在,装式完整;有的订线虽佚,但穿孔犹存。 这说明唐末五代,一直到北宋初年,曾经出现过用 线装订书籍的方法,但由于后来蝴蝶装的盛行,又 淘汰了这种装帧形式。
中国图书设计的历史演进
中国图书设计的历史演进子木图书设计,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图书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图书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将图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图书设计,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我们谈到图书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图书的第一要素。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图书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图书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
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
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
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图书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
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三)竹简木牍中国正规图书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试论古朴书籍装帧装订的形式美
试论古朴书籍装帧装订的形式美作者:赵睿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7期摘要:中国的书籍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装订形式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日臻完美。
要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古朴书籍装帧装订的的形式美,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书籍发展艺术审美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a)-0235-021 中国古朴书籍装帧的艺术形态书籍的发展是人类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故多数书史学家认为中国古籍图书的形态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结绳书、简策书和线装书三个阶段。
这是中国最早最古最朴实的古代书籍装帧的艺术形式。
它与中国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文字发现和造纸术的发展相伴而生。
——结绳书是用绳子来打结的书。
它是在中国文字产生之前,古人用材料的长短,绳结的大小、缺口的深浅来表达某种意义,就是人们常说的远古时期特有的符号形式——“结绳与契刻记事。
”虽然它不是语言符号,但起到了文字语言符号的作用。
——简策书是把一个个竹简用绳子编连而成的书。
随着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毛笔的使用,到西周便出现了简策书。
加之陶文化、石文化、玉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了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性的文字体——篆体、古隶和章草。
到西汉时期,出现了帛画、地图、图像石、画像砖等,促使简策书和各种装帧形态得以长足的发展。
——线装书是用纸为载体,笔墨为工具,用线穿眼固定的书。
它伴随东汉“蔡伦造纸”和隋唐“雕版印刷”的科学进步而发展。
有纸时代书籍不仅便于携带与阅读,图书信息量也大量增加,而且打眼、穿线、装订成册成为一种很容易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书籍从单一的使用功能上升到审美功能。
书籍装帧形式日益完美,促使中国古朴书籍装帧装订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从以上中国古代书籍发展轨迹中完全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古人结绳记事、文字发现、造纸术产生是绝然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就是中国文明的变迁史。
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作者:金懿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8期【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即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文字、图形、色彩、画等元素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
这不仅可以提升书籍的商业价值,还是对书籍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在提升书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书籍装帧设计;文字元素;图形元素;色彩元素;画元素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53-0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单纯使用,而是在对其精神内涵吸收、共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用。
只有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正确传达和运用,使传统文化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感。
传统文化是通过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被广大中华儿女认同。
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首先,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升书籍的商业价值。
其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这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书籍装帧的概念解析(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元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文化精华,是对我国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性,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二)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解析。
书籍装帧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书籍”和“装帧”两个方面的设计,其具体包括对纸张大小、图书字体与字号、封面材料及印刷方式等元素的设计。
原弘先生是日本著名的装帧设计专家,他认为,书籍虽然是文化产品,但是,在市场经济运作下,其同样具有商品属性。
所以,书籍装帧设计与产品包装类设计的性质是相似的,是为了加强对商品的展示,促进销量。
书籍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书籍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功能完美结合的领域。
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保护书籍的作用,还承载着传达作者意图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装帧设计更显得重要,因为它能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并吸引他们与纸质书籍互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
通过将书籍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这样的设计中,常常运用传统艺术的元素,如中国画、书法、篆刻等,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
首先,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封面设计表现出来。
传统文化的图案、符号、色彩等可以用于封面的装饰,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书籍的主题和内容。
比如,在设计一本介绍唐朝文化的书籍时,可以运用唐朝风格的绘画和色彩,让读者一眼就能感受到书籍的古典美。
其次,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融入到书籍的章节页装帧设计中。
每个章节可以使用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来装饰,以展示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比如,在讲述中国四大美女的书籍中,可以在每个章节的页脚处使用相关美女的画像和相关的传统文化图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每个美女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此外,书籍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通过纸张材质和印刷工艺来表现。
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可以通过特殊的纸张材质和印刷工艺来呈现,增强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独特的触感。
比如,在设计一本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书籍时,可以选择类似宣纸的纸张材质,以及特殊的印刷工艺来还原传统绘画的效果。
最后,书籍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需要考虑传达作者意图和读者体验。
通过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呈现书籍的主题和内容,同时也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设计师可以通过细致的考虑文化元素在装帧中的位置、大小和比例,使得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加和谐。
总结起来,书籍装帧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美学。
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深度。
中国传统书籍的装帧及现代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类型及对现代书籍的装帧有何借鉴作用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有以下几大类:1.编简:竹木简的装帧形式。
古人书写于竹木简,以篇为单位,写完一篇,以绳作结。
编简成策,第一策必定要标写这一策书的篇名。
编简成策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
2.卷子装:又称卷轴装。
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
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
流行于隋、唐时期。
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
3.旋风装: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
装帧形式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底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
它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形,又解决了翻检时的不方便。
4.经折装:又称折子装。
出现在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
装帧的形式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
经折装克服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
5.蝴蝶装:适用于雕版印书的特点而创造了蝴蝶装。
此种装帧形式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
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
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
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
6.包背装:装帧的形式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序,以版口处为基准用纸捻穿订固定,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形成书背。
外粘裱一张比书页略宽略硬的纸作为封面、封底。
此装帧形式缘自包裹书背,所以称其为包背装。
包背装的书籍出现在南宋后期。
元、明、清也多用此形式。
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
7.线装:装帧形式与包背装近似。
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戳齐,打眼订线。
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
线装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我国古代就有书籍,相应地书籍装帧技术有出现了,那么你想知道关于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介绍,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介绍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
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
在整个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
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
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
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
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
浅析中国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的视觉艺术之美
浅析中国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的视觉艺术之美作者:于雷赵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桥梁。
它承载着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人类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形态也是书籍装帧设计的视觉艺术表现创意的源泉。
随着多元化社会交往的不断发展,视觉艺术符号成为了一种可以全球化共同理解的设计方式,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更是成为了一种基本的设计方式。
书籍装帧是一门艺术设计和印刷装订结合的产物,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反映。
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籍装帧作品要从其本民族传统文化这个根源中不断的吸取和挖掘之中的艺术营养。
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的视觉艺术之美就是书籍的视觉形式之美。
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节奏和多样统一。
在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视觉艺术之美就是研究、探索形式美的规律,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就是掌握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视觉艺术之美如何表达人的精神意识内容,使艺术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和谐统一。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视觉艺术;传统元素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68-01传统的风格书籍装帧设计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艺术之一,中国的传统风格书籍装帧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把粗犷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点、线、面的艺术美学将其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中体系构建为理性的视觉艺术网络,昭示着传统的视觉元素形式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特殊艺术美感。
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形式变革,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形式及理念有着超前的发展。
但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始终有着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规律,为此本文就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形式和视觉艺术进行浅析。
一、传统风格书籍装帧设计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融合发展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流派众多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与书籍文化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与书籍文化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与书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世界书籍传播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刷术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印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书籍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古代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对书籍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印刷技术的起源古代印刷技术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唐朝。
当时的印刷技术主要以雕版印刷为主,即用木板雕刻文字图案,再涂以墨汁,最后印于纸张上。
这种雕版印刷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制作速度和数量,促进了书籍文化的扩散。
二、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出现了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是将文字以独立的金属字模进行排版,再通过印刷机进行印刷的方法。
这种印刷技术的优势在于可重复使用字模,大幅度提高了印刷效率。
此外,活字印刷还促进了文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印刷技术日趋完善。
元朝时期,印刷技术进一步改进,出现了雕刻铜活字的方法。
这种铜活字技术在雕刻精密度、耐久性上均有所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印刷术对书籍文化的影响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对中国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印刷术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制作速度和数量,使得丰富的知识能够更迅速地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种传统的书籍文化积累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教育普及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基础。
其次,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文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印刷技术,文字可以准确地复制,避免了手抄本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变形。
这种标准化的文字规范化了文字的书写形式,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此外,古代印刷术还为书籍装帧、插图等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印刷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外观更精美,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书籍的插图和装帧也为书籍的内容增添了艺术的魅力,使得中国的书籍文化更加多元化。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与书籍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态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态中国传统书籍的装帧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籍一直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载体和知识的宝库。
而书籍的装帧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书籍装帧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 布裙装:布裙装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
它是将书页叠叠放在一起,用布裙包裹住,并用绳子系紧。
这种装帧形态简单朴素,容易保存,适合于流传较广的书籍。
2. 线裝:线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书籍装帧形式,也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是将书页一张张装订在一起,然后用线穿过书页的孔眼,形成书本。
线裝书籍的装帧形态简洁大方,方便阅读,也便于保存。
3. 包背装:包背装是一种将书页折叠后叠放在一起,用包背粘合成书本的装帧形态。
包背装的书籍外观精美,装帧工艺复杂,适合于制作一些精装书籍,如经典文学作品。
4. 嵌凤尾装:嵌凤尾装是一种将书页排列成长条形,然后将长条形的书页对折后叠放在一起,形成书本的装帧形式。
嵌凤尾装的书籍形态独特,装帧精美,适合于制作一些宴会礼仪、诗词作品等。
5. 空心装:空心装是一种将书页中间部分挖空,只保留四周边缘的装帧形式。
空心装的书籍外观别致,形式独特,适合制作一些艺术类书籍,如绘画集、摄影集等。
6. 丝线装:丝线装是一种将书页用丝线穿过书页的孔眼,形成书本的装帧形式。
丝线装的书籍装帧精美,线条流畅,适合制作一些精装书籍,如古代文学作品、经典文化著作等。
以上是中国传统书籍的几种常见装帧形式。
每一种装帧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装帧技艺。
这些装帧形态不仅让书籍更加具有艺术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当代,虽然电子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但传统书籍的装帧形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并发展着,以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进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发展的影响
2018•3(上)《科技传播》6主编特别荐稿书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唯一载体。
书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了从蒙昧到文明的历史转变。
古人对书的源头认识多有记述,《周易·系辞下》记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即书契是以结绳记事变化而来。
《说文解字》记有“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明书是从简策起始。
由此可见初期书的形式有结绳、刻石、陶片、甲骨、青铜等,它们都具有书的文字记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但只是文字载体没有装订,只是书的早期形态。
随着笔墨的发明与应用,竹、木、缣帛材质的简书、帛书装订成册得以出现,书的初级形态形成。
最终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纸质、册页材质形态的书籍最终得以形成。
随着书籍材质和形态的确立,书籍装帧也随之开始了自身的发展和演进。
1 中国古代书籍书面装帧的发展中国古代正规书籍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
最早的正规书是简策书(简册书),大约出现在殷商晚期,后经过了帛书、卷轴装书、旋风装书、梵䇲装书、经折装书、蝴蝶装书、包背装书、线装书。
本文所主要述及的中国古代书籍就是指从简策书到线装书。
古籍中的书特指是书的本体,不包括书皮,书皮又称“书衣”或“书面”。
书衣,顾名思义就是指书的外皮。
(封面一词古代就有,指书的书名页,即现代的扉页,二者不能混淆。
)一篇简策书写好之后,以尾为轴,卷为一卷,用“帙”或“囊”包覆盛起,以便于保存。
“帙”或“囊”就是书的“书皮”或“函套”。
帛书、卷轴装书、旋风装书,沿用简策书装帙的方法和形式。
梵䇲装书、经折装书出现后,不再使用“帙”或“囊”包覆。
而是在书芯的前后各粘贴一块硬纸板或木板,类似现代的精装书。
这样既可以保护书籍,又可以在硬纸或木板上开始装饰,有的贴上签,签有书名书记,可以理解为现代书籍的封面封底。
其中经折装书尤其重视两边厚板的装饰,其佛教经典用瓷青纸或素纸较多,显得庄严朴素;道教典籍常用织金锦缎,凸显华丽 高雅。
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演变历程
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演变历程经过一个学期平面设计史学习,我从课堂上了解了不少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其中老师讲解的古代书籍及装帧的演变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几课我还乖乖地做了笔记。
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觉得在大一里学一些关于专业的历史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书籍装帧设计,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书籍装帧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装饰元素在书籍装帧中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它更可以补足和辅助文字的局限性,更好的表达出作品的内容。
一本书摆在眼前,我们首先会看到它的外观设计,中国的装帧艺术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是变化无穷的,因为纸张的发明才有了今天我们这样便捷的书本。
当然材料、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最初的甲骨文,是把字刻在动物的壳上而且还不是汉语,所以今天我们解读起来就很麻烦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书籍的开始。
其次就是金刻——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时期,人们为了纪念祖先、记录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
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成了后世的人们研究当时政治情况的绝好素材。
虽然用青铜器作为记载文字的“书籍”很麻烦,工程也很大。
但是在我们现代这样的“书籍”被流传下来,也是我们考古人员等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亦是铭文被发现的原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之后还有石刻——石头上的碑文、简策——竹书、帛书——丝织品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出现,这也是见证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变化。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和推广造纸术,雕版印刷的发明以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版是书籍的出现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
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缩短了书籍的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书籍是文化的结晶,它一产生,自身就具备两种属性,一曰精神属性;一曰物质属性。
所谓精神属性是指书籍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所谓物质属性即指它的装帧形态。
书籍的装帧形态是随着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社会的经济状况及文化的发展和需要而变化的。
其中,中国文化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
一、“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版式能称之为现代汉字鼻祖的是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汉字“六书”的六大构成类别,点划基本上都是由一些长短线互相配合构成,具有我国汉字称为“方块字”的非常显著的特点。
既然是方块字就有排列的方法。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说:禹“致孝乎鬼神”,说明夏代奴隶主已假借宗教来欺骗压迫人民,进行统治,这时已有关于“天”的意识,只是比较朦胧。
到了殷商,形成了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迷信,认为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
“上帝”有如父亲;“下帝”有如儿子,所谓“天子”。
做儿子的,一切都得服从父亲的命令。
如殷墟甲骨卜辞有“甲辰,帝令其雨?”“帝其降堇(馑)?”等话。
适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只称“帝”可以表示出双重的意义:既有至上神的意义,又兼有宗祖神的意义。
作为至上神则有从上到下的含义;作为宗祖神则有从远古到当时的连续的含义。
这样,在刻写卜辞时,必然从上而下地顺序刻出,这种刻法既可秉承“天”的旨意,又可连续刻出,形成竖写直行的款式。
中国古代崇尚以右为上,以左为下。
从上到下,自然也就是先右而左了。
这种书写款式一直沿续下来。
青铜器上的铭文,帛书的文字,都是如此。
这说明,随着传统思想的形成,文字书写的款式逐渐固定下来。
由于先右而左的读法,使后来的册页书形成从左往右的翻法,一直到现代书籍出现之前。
周代替了殷后,周人继承殷人“天”的思想。
春秋末年战国时,孔子提出“天何言哉”的命题,意思是天是无言的、无形象的,把天作为一个自然物同神分离开来。
到了汉代,董仲舒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提出了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本质是人天合一,是对人的自身存在、构造、活动的深刻的认识,它形成的是以人为主强调人参天地的积极能动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中国古代最早的正规书籍是已被认同的简策书,它已具备了书籍装帧的一些基本形态。
简策书主要用于官方,当时“天”的思想仍是统治者极为推崇的,为了他们的统治,不会放弃和改变对“天”的看法。
简册书仍沿袭甲骨文、金文的竖写直行、由右而左的款式。
帛书继承简策书的版式特点,把简策书中两根简所形成的自然隔线运用在帛书上,出现了朱砂或墨画的行格,后来称红色的为“朱丝栏”,称黑色的为“乌丝栏”。
“朱丝栏”和“乌丝栏”行格的第一次出现,好像很自然地依简策书变化而来,实际上包含着美学和实用的因素。
它虽然受到简策书的启发,却包含有“天人合一”的主观的意向。
汉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成熟,上下直行的观念进一步发展,不但有了行格,进而使天头、地脚的观念更加明确了。
帛书出现后又陆续出现了卷轴装书、旋风装书、梵夹装书和经折装书。
这几种书籍的书写方法大体上相似(当然,装订方法不同),只是旋风装书中的页子是两面书写,其它都是单面书写,在版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东汉蔡伦造纸和隋末唐初雕版印刷出版后,发展到宋代,便进入它的鼎盛时期,印本书版面也有了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个格式的形成和“天人合一”及其“同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都是由天地演化而来的。
“天人合一”有几层含义:一是形体上的“天人合一”;二是感情上的“天人合一”;三是规律上的“天人合一”。
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表达天下万理都集聚于人身上、人参天地。
人是主要的。
所以,在人的各种行为中,人从“天人合一”中得到同构,形成“天人感应”。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事事皆如此。
宋朝雕版印刷中的版面设计也遵循这个原理,现例举印本书版式.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完整和非常完美的版式设计,它的竖写直行保持了从甲骨文开始的书写方法;天头地脚的名文第一次出现,概括了“天”、“地”的传统观念,并且更加明确。
天头地脚中的文字根据内容不同由人去书写、雕刻,这恰恰符合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形成了人之后人是主要的这一辩证的观点。
版面中文字仍是由右而左,实行右上左下的传统习惯;帛书中出现的“乌丝栏”演变成界格,上下有界,左右有格。
界格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来是简策书、帛书版式的自然演变,实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深入。
版框即“边栏”,又称栏线,单栏的居多,即四边单线。
它不只是实用和美学的需要,更包含哲学的内涵。
也有外粗内细双线的,称“文武边栏”;还有上下单线左右双线的,称左右双边。
图中版面左面有耳子,有的书在版面右边有耳子,称书耳。
在左面称左耳题,在右面称右耳题;还有的书两面都有耳子。
耳子很像人的耳朵,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有了耳朵人也好看多了;耳子则是为查检方便而设,略记篇名。
有了书耳,检查方便多了,版面也好看多了。
耳朵获取信息;耳子保存信息,查耳子也可获取信息。
把版心分作三栏,以像鱼尾的图形为分界,上下鱼尾称双鱼尾,它的空白部分其实很像人的嘴,称为“版口”。
嘴是用来吃饭和说话的;版口多记录书名,其意义也在吞吐书的内容。
版心中上下各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象鼻”,称其为鼻是因为它在版面左右的中间,且有宽度;因为它长曰象鼻。
鼻是用来呼吸的,没有鼻,人必死;象鼻为折叠书面页标记,没有标记何以折页,不折页或乱折页不能成书。
书的眼就是孔,是用以穿线或插钉的。
一般地讲人的眼睛越大越好看;书眼则孔越小越好,大则伤脑。
人眼是为看东西的,书眼则为固定书的。
书脑是各页钻孔线的空白处,即书合闭时的右边。
书是看的,书页是翻的,唯书脑藏于订线的孔和书脊之间,在内部不可动,故称其书脑。
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构”下,在“天人感应”的影响下,用《易经》的思维方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人为主,以人为核心,用近似于人头的形式创造出印版书的版面,这个版面包含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包含着“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美学观,以及此种美学观所形成的“中和”创作手法,这是一种文化行为,也是传统文化发展到雕版印刷技术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二、“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结构从简策书籍谈起。
编简成册以后,第一简必定写这篇书的题目,这很像线装书中的书面或封面,如果这篇书是一部著作的一部分,在篇名下还可以加上这部著作的总名。
之后再加上两根不写字的简,曰“赘简”,目的为保护书,有这样一个过渡空间,给人以舒畅之感,这与后来的“护页”起同样的作用。
然后是正文,一般顶上部写到顶下部;有时空一根简不写字;有时从中间部分开始写字,版面错落有致,巧妙古朴,很有特点。
把一卷简策平铺在桌上,从第一根简到最后一根简,细细端详它的结构、顺序,会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它在按照一种模式编排,这种模式到了线装书时会更清楚,它们所内涵传统文化的脉络也会更加明显。
卷轴装书结构、顺序比起简策书、帛书要复杂一些,出现了卷首的空白纸、小的字号、抄书人、校正人、抄书年月等等,这些内容的出现,必然使顺序有所变化,结构变得复杂了。
在安排顺序、结构的思路上仍没有离开“天人合一”和“同构”,反而感觉更深入、更丰富了一些,有血有肉,更接近“近取诸身”的总的观念意识。
旋风装书的结构仍未脱离卷轴装书的特点,另外,有一点要引起注意,即旋风装书的页子的右边粘在底纸上,依次粘,看书时由右向左顺序看,看完后往右翻过页子继续读,旋风装书首次出现了翻页子的方法对后世的书籍影响很大,一直沿用。
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一下雕版印刷的蝴蝶装书、包背装书、纸装书的结构。
首先是封面或内封面(书名页),给它起名叫“面”,就好像人的脸面一样;封面的背面常刻有刊记或牌记,相当于现代书籍的版权,接着是序言、凡例、目录,这有如人的脖子一样,是一个过渡,然后是正文和插图,这是一本书的主要部分,有如人的五腹内脏;最后是附录和跋语,很像人的手和脚,书名页和跋语之外是书衣、书皮或护封,这三个名字都很确切。
书名页、跋语页和书皮之间各加一至二张白纸为护页,亦称副页,这是从简策书中的“赘简”、帛书中的空行发展而来。
另外,中国古籍上下直行书写,自右往左读,这就决定了书的翻法必须从左往右,亦即版口在左,订口在右,俗称“中式翻身”。
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书籍的结构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巨大作用,这个结构的形成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天人合一”与书籍的装订书籍的装订形式在书籍的装帧形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装订形式又首先受到制作材料的限制,受到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及制作方法的影响,装订形式的不断变化仍是文化现象。
简册书是由竹子等材料经过一番复杂的加工之后制成可用的竖长简片,在简片上1/3和2/3位置上用刀刻出小缺口,竖直写上字、一片一片写完后,从左向右将并列的各简片用丝绳在缺口处编连成册,这样装订就算结束了。
“编”,在这里很重要,没有编就是断的,简片不能成书;有了编就能表达出“天人合一”中人副天数(即天下万理都集聚于人身)和人参天地(即人可以用万物)、以人为主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从形式上讲,“编”就是简策的装订,也是后世装订的基本概念。
帛书和卷轴装书的装订方法相似,只是用料不同。
它们的“编”表现在帛或纸的粘接上,一册书就是一卷。
帛书和卷轴装书虽然没有简策书显得古朴,却多了雅气,充满着文化气息,浸透了孔子的爱物(泛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显得更加“中和”、秀美,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也是“天人合一”和谐融洽关系的进一步体现。
“粘”比“编”要进步,它们的哲学含义是很有区别的。
旋风装书的“编”仍是粘,比卷轴装书又增加了将写好的书页按先后顺序自右向左错落叠粘。
经折装书仍然受到卷轴装书的影响,它的“编”仍是粘,一张一张的纸粘接成长条,然后一正一反地反复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前后分别粘接两块硬纸板或木板,作为保护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经折装书中出现的“折”在中国书籍装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折”是个文化现象,却包含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是“卷”发展到经折装时必然出现的划时代的突破,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没有“折”,不可能有后来书籍装订形式的逐步完善,难以有现代装订形式的形成。
“折”使书籍装订形式不断进步,“折”推动了书籍装订史的发展。
蝴蝶装吸收了旋风装单页的特点,又吸收了经折装中正折的方法。
蝴蝶装的“编”仍为粘,书口与书口之间用浆糊粘连。
这完全不同于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中的粘接成长纸,是单页的粘连,更接近于线装书的完整形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蝴蝶装书从装帧形态上讲,远不同于以前任何形态的书,它用折、粘等手段把零散的单页按顺序紧固在一起,有条不紊,白页、书衣、内文等等,变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相对完整的“天人合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