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之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圆》单元教材分析

《圆》单元教材分析

2022课标学段要求
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单元整体分析 学情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具体内容
准备学具:茶杯盖、圆柱、圆锥、圆规自由画圆,对比优劣。
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加生活中的圆素材,建立圆的表象。
突出用圆规画圆方法中的数学要素,帮助学生认识圆的本质特征。
用公式分清何时用r,d,计算半径的平方减少计算错误;提高答题速度。生活应用:引导学生建立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对应关系。
克服圆环中大小圆为同心圆的思维定势
圆环的变式
组合图形实际问题掌握分析方法:题目信息在图中标一标,结合图将要求的量先用笔在图中描一描,添加辅助线将多个关联图拼成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形来解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材分析
3
1
2
4
2022课标要求与解读
教材例题分析
3
目 录
5
4
6
单元整体分析
一、 2022课标解读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认识
测量
图形抽象
认识特征
确定图形的大小
感受统一度量单位意义
感悟点线面关系
形成空间观念
理解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
形成量感、推理能力
推导公式过程中感悟度量方法
形成量感
化曲为直
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钟面问题,是一道典型题,包含时针、分针的行走,以及时针、分针扫过的面积,它可以是完整的圆,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圆。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发现各个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后的联系。
在读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分割组合图形找到源图形。

圆单元教材分析

圆单元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教材分析教学内容1.本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1)圆有关的概念:垂直于弦的直径,弧、弦、圆心角、圆周角.(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和圆.(4)弧长和扇形面积:弧长和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了解概念,理解等量关系,掌握定理及公式.(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3)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数学思想.(4)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理解公式的意义、理解算法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利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的素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学重点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运用.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及其运用.3.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及其运用.4.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运用.5.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6.直线L和⊙O相交 d<r;直线L和圆相切 d=r;直线 L和⊙O相离d>r及其运用.7.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及其运用.8.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9.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及其运用.10.两圆的位置关系:d与r1和r2之间的关系:外离 d>r1+r2外切 d=r1+r2相交│r2-r1│<d<r1+r2内切d=│r1-r2│内含d<│r2-r1│11.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边心距r、中心角θ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应用这个等量关系解决具体题目.12.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 nπR/180 n°的圆心角的扇形面积是S 扇形= nπR2/360 及其运用这两个公式进行计算.1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1.垂径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及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弧、弦、圆心有的之间互推的有关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有关圆周角的定理的探索及推导及其它的运用.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5.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及应用.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7.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运用.8.切线长定理的探索与运用.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运用.10.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边心距r、中心角θ的关系的应用.11.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 nπR/180 及S 扇形=nπR2/360的公式的应用.12.圆锥侧面展开图的理解.教学关键1.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平移、旋转等数学活动探索定理、性质、“三个”位置关系并推理证明等活动.2.关注学生思考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3.在观察、操作和推导活动中,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单元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4.1 圆 3课时24.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4课时24.3 正多边形和圆 1课时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2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3课时。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

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师: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圆是基本图形中最美丽的图案,其实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好多种图形,谁知道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图形?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更加次深入的认识圆。

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学用圆规画圆,谁会用圆规画圆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圆规,针尖,针尖所在的点,两脚间的距离。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师:看,老师这有一个圆,还有三个点。

师:其实这节课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B点,也就是圆上的点。

下面我们打开课本58页。

看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谁来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心O 半径直径教师示范画半径练习,哪一条是半径?师:还知道了那些知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练习,判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师:一个圆里能画多少条半径?能画多少条直径?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尝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前热身游戏;考考你的反应能力,说和做相反,老师说右手,学生举左手,老师说起立,学生坐下……2、让学生观察课本第55页的主题图,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题图看谁在这幅图上找到的圆多?学生汇报,(车轮、花坛、水池……)。

24章圆教材分析

24章圆教材分析
△ACD关于直径AB对称
知识补充2:过圆内一点作圆的弦,最小最大弦分别是谁?
例6. 圆心在 y 轴的负半轴上,半径为 5 的⊙B 与 y 轴的正半轴交 于点 A(0,1),过点 P(0,-7)的直线 l 与⊙B 相交于 C、D 两点, 则弦 CD 长的所有可能的整数值有 个.
知识补充2:过圆内一点作圆的弦,最小最大弦分别是谁?
例5. 点 A 与⊙O 在同一平面内,若点 A 与⊙O 上各点的连线段中,最
大为 10,最小为 2,则⊙O 的半径是

点A在圆内
点A在圆外
二、圆的轴对称性
垂径定理使得圆的轴对称性得以量化.
垂径定理要点:条件要推理出对称轴
对称轴就是弦的中垂线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 弦,平分弦所对的两段弧.
旋转圆周角顶点,角度不变,但有运动范围.
例14. 若三角形的某一边长等于其外接圆
半径,则将此三角形称为等径三角
形,该边所对的角称为等径角.已知
△ABC 是等径三角形,则等径角的
度数为
.
知识补充3:四点共圆
两个圆周角对同一段弧
两个圆周角所对的弧组成一个整圆
2012在 △ABC 中, BA BC,BAC , M 是 AC 的中点, P 是线段 BM 上
三、丰富的圆中角
圆周角展现了圆中最独特的性质.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学生成长的机会
1.为什么弧不变,角不变? 2.怎么想到要研究圆周 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3.怎么想到要先让角的 一边过圆心? 4.怎么找到的三种情况?
这些“被回忆、 再现、套用、重 组改造”的数学 学科本质的外显 物从何而来?
A.点 P 一定在射线 BE 上 B.点 P 一定在线段 AB 上 C.点 P 可以在射线 AF 上 ,也可以在线段 AB 上 D.点 P 可以在射线 BE 上 ,也可以在线段

《圆》教材分析

《圆》教材分析

《圆》教材分析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笔者对《圆》这一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教学上的建议,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课程标准要求的变化《圆》是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三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图形的性质”中“圆”的部分作了较大的增删变动,以适应学生在该学段的思维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推理能力与几何直观的发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奠基.(一)新旧课标对照分析通过对照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更加详细,也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二)增删内容说明1.删除的内容主要是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2.增加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必学内容,一个是选学内容.选学内容的增设主要是从课程理念出发,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在规定了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同时,也为学有余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二、新旧教材对照分析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照分析,发现新修订的教材保留了旧教材中的6节内容,垂径定理从《圆的对称性》一节中脱离出来,独立成节;添加了切线长定理和圆内接正多边形两节;删去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的侧面积两节.这样的修改更加符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圆》的要求.三、教学建议(一)整体把握1.关注变化,把握好教学的度根据知识的变化,及时调整课时安排,结合任课班级的学情,调整教学进度,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要增加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详细分析原因,及时纠正,练习巩固.此外,适当控制难度,一般学生应控制在教材要求的范围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作研究性学习展开:如垂径定理的推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切线长定理等.2.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1)结合圆的对称性,发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2)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发现圆中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3)通过观察、度量,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圆周角之间的关系;(4)利用直观操作,发现点和圆、直线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学生能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与演绎推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例题与练习,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建模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4.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圆”的部分用了5个“探索”,分别为: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暗示此部分内容为应用性知识,故知识本身以外的方法渗透、应用、推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二)具体建议下面结合两个章节,谈谈具体建议.第六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从“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固定圆,移动直尺”等实际情境引入,强调切线、切点的概念.从公共点个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这三个方面强化概念,体现分类意识和数形结合思想.2.关于“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要求知道“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和“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并“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没有提出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字眼.3.新教材去掉了利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的过程,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对称性角度探索分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其思考并使用反证法证明,并可以引导其归纳总结:“垂直于切线”、“过切点”、“过圆心”这三个条件,已知其中两个可以推出第三个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归纳切线的判定,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作三角形的内切圆,体现应用意识,并归纳内心的概念.对切线的判定,可从如下例题及变式加以巩固.《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推理能力的要求是: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波利亚很早就注意到“数学有两个侧面……用欧几里得方式提出来的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却是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与之相适应,应该有两类推理:用合情推理获得猜想,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验证猜想,证明结论.。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几大部分。

课时分配:圆的认识1课时、轴对称图形2课时、圆的周长2课时、圆的面积3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圆的认识”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教材通过比着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通过画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圆,认识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然后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特征的了解。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⑴存在的普遍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圆的分布特别广泛。

钟面上、钮扣上、硬币上、光盘上、圆桌上、轮胎上……都能找到有圆的存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随时直观看到的。

不仅仅这些,还有一些自然现象:像水纹、太阳下绽放的向日葵、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在其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有圆的存在。

(观察事物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找出孩子能看到的一切,我们应比他们看到的更全面、更广泛)⑵圆上各点分布的均匀性圆上每一点弯曲程度都是一样的: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所有半径都相等。

⑶广泛对称性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具有对称性的图形。

它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旋转对称性⑷极限思想圆形是由在其上的无穷多个点串联而成的。

圆上有无穷多个点,就决定了圆会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4、我的思考⑴教材的编排应重点突出数学的实用性。

有关圆的引入教材中采取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

正像我们所看到的,表面是圆形的实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

对于圆的广泛存在性已有了一定的感知,但缺乏对于圆的应用性的感知。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可以正确的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圆形物体的例子,还要让学生更多的感知到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初中数学_13.3《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3.3《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3.3 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2、能从圆的生成和集合的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圆的概念,经历探索点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

3.、理解弦、弧、半圆、等圆、同心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难点:从集合的观点定义圆二、教材分析本节让学生在上一学段对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圆的模型的过程,用发生法形象地给出圆的发生定义,这与学生平时的直观感受相同从集合的观点定义圆是本节的难点,因此教科书安排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经历圆的集合定义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圆是点的集合,而这个集合是由平面内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

这里的定点就是圆心,定长就是圆的半径。

把一个几何图形看成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在几何中十分重要,因为这实际上就是轨迹的概念。

在对弧、弦、半圆等概念的介绍中,教科书注重了符号语言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引导、思考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什么是圆?2、圆有什么特点?(二)、布置任务,自主学习任务一1、根据课本P161图,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实例吗?2、什么叫圆?圆心?半径?3、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圆的定义: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饶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的图形叫做圆(circle).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center of a circle),线段OA 叫做半径(radius)以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任务二画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在圆上任意取A, B两点,连接OA与OB1 、你知道OA与OB的长分别是多少?2、如果OC=5厘米,你能说出点C的位置吗?3、如果OM=7厘米,ON=3厘米,你能说出点M,N两点与圆的的位置吗?4、想一想,平面上的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由圆的定义可知:1、圆上的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因此,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请你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下面的两个概念:1、圆的内部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小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2、圆的外部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大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题组(一)要点追踪,相信你能行1、已知⊙O的半径为3,A为线段PO的中点,则当OP=6时,点A与⊙O的位置关系().A.点在圆内B.点在圆上C.点在圆外D.不能确定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以A为圆心,1为半径作⊙A,则点B在⊙A ;点C在⊙A;点D在⊙A .3、已知点O为圆心,已知线段a为半径,可以做个圆.知识链接生活:任务三圆的有关概念记住下面的概念弦直径弧半圆优弧劣弧扇形点A B C D E 是圆上的点 O 是 圆心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圆-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圆-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圆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其性质和特点与其它图形有所不同,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去感知和理解。

同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也需要学生掌握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纸片,用于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圆形的实物,如圆形的饼干、地球仪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它们都是圆形的。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圆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完成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圆的理解。

第二十四章 圆 学情与教材分析

第二十四章 圆 学情与教材分析

第24章圆(一)学情分析:与三角形、四边形等一样,圆也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在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个基本的曲线形──圆,探索圆的有关性质,了解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等,并结合一些图形性质的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

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

(二)教材分析:1.核心素养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和归纳的数学思想;研究正多边形的有关问题是通过把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来解决,正多边形的画图通过等分圆来完成等等,使学生学会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或化特殊为一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操作和推导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圆的有关性质的探索和证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2.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3)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4)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5)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6)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会利用基本作图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8)结合相关图形性质的探索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通过本章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4.1 圆5课时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5课时24.3 正多边形和圆1课时24.4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2课时章末回顾 1课时4.本章重点(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运用.(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及其运用.(3)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及其运用.(4)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运用.(5)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6)直线L和⊙O相交⇔d<r;直线L和圆相切⇔d=r;直线L和⊙O相离⇔d>r 及其运用.(7)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及其运用.(8)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9)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及其运用.(10)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应用这个等量关系解决具体题目.(11)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180n R π,n °的圆心角的扇形面积是S 扇形=2360n R π及其运用这两个公式进行计算.5.本章难点(1)垂径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及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弧、弦、圆心有的之间互推的有关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有关圆周角的定理的探索及推导及其它的运用.(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5)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及应用.(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7)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运用.(8)切线长定理的探索与运用.(9)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的关系的应用.(10)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180n R π及S 扇形=2360n R π的公式的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精选1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精选1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精选13篇)人教版六班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材分析篇1一、本单元教材编排说明圆是在同学熟悉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绽开,也是学校阶段熟悉的最终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低班级教学中虽然也消失过圆,但只是直观熟悉。

本单元有圆的熟悉、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在六班级下学期,我们还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学问。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看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而我们前面学习的是直线图形,所以圆的教学是同学熟悉曲线图形的开头。

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讨论问题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讨论,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另外,还加强了动手操作,为同学的自主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1、熟悉圆,把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把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把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圆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值得留意的是: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圆周率的意义,是同学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这部分学问的关键。

同学在学习时,对圆的基本特征,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和操作,比较简单理解。

但对圆周率的意义往往不能非常好地从特别推至一般,所以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另外,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到。

引导同学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探究推导出计算公式,对于同学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肯定要重视操作体验。

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

其中圆的熟悉2课时,圆的周长3课时,圆的面积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主体分析1、结合详细情境和数学活动,引导同学感悟和理解圆的特征(1)结合丰富的情景体会圆的曲线特征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主题图是城市广场的生活场景,里面包含了许多圆形的物体。

圆教材分析及思考

圆教材分析及思考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
新旧教材对比 垂径定理后增加了如下内容:
新旧教材对比
原习题第8题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新增如下内容: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新增如下内容: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教材对比 1.新增内容 (1).圆的内接四边形相关内容; (2).用量角器五等分圆、旋转正六边形等活动; (3).“拓展与延伸”; (4).部分例习题. 2.删减内容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切线长相关结论; (3).圆锥的全面积; (4).部分例习题; (5).垂径定理?
2013
2+8 两圆位置关系、切线的性质和判定、结合勾
股定理,利用相似列方程求解
2012
8+10
切线性质、扇形面积、锐角三角函数 、二次 函数的最值、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质
2011 010
2+2+8 2+2+8
垂径定理、圆周角、切线的判定、两圆位置 关系、
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圆心角、切线的判
新旧教材对比 3.顺序变化 (1).确定圆的条件和圆周角;(章节顺序调整) (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内容顺序调整)
4.内容呈现方式变化 更多地以卡通人物思考或对话的形式呈现.
近几年中考涉及到圆的内容
年份 分值
考点
2014 2+2+2+8 对称性、圆周角、垂径定理、弧长公式、切
线的性质、两圆位置关系

第十单元《圆》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圆》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圆》教材分析1. 引言本文将对教材《圆》这一单元进行分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这一概念。

2. 教材概述《圆》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圆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要素、圆的性质等内容。

2.1 圆的定义在教材中,圆被定义为平面上的一组点,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2.2 圆的要素教材中指出,圆主要包括圆心、半径和周长三个要素。

•圆心:圆心是圆的中心点,用字母O表示。

•半径: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用字母r表示。

•周长:周长是圆上一点到另一点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圆周的长度。

3. 圆的性质3.1 圆的对称性圆具有很强的对称性,教材中提到,圆心是圆的对称中心。

即,如果将圆沿着圆心进行旋转一定角度后,圆的形状仍然保持不变。

3.2 圆的元素关系教材中还介绍了圆的元素关系,包括: - 弦与半径的关系:教材指出,过圆心的弦与半径垂直,并且它们互相平分对方。

- 弧与半径的关系:教材中提到,弧都是以半径为直径的圆弧,因此弧与半径的位置关系非常紧密。

3.3 圆的计算公式教材给出了求解圆的相关计算公式: -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 = 2πr, 其中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半径。

-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 = πr^2, 其中S表示圆的面积,r 表示半径。

4. 练习与应用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教材还提供了一些练习题和应用题。

这些题目包括计算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利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等。

5. 总结通过对教材《圆》这一单元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圆的定义、要素、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还通过练习和应用题目的训练,提高了我们对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掌握圆的性质和计算公式,并能够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更好地掌握《圆》这一单元的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为对《圆》这一单元的教材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九年级数学圆的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圆的教材分析

九年级数学圆的教材分析(一)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本课时是起始课。

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之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材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教材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

对于圆的周长,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用线绕一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滚等方法来测量,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探寻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规律,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编排圆的面积时,教材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忆以前用过的转化方法,从而把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直线图形的面积来计算。

教材还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1.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

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

3. 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

1. 认识圆(第56~61页)1. 例1。

编写意图例1是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圆,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同时为后面探究圆的基本性质做好准备。

教材共呈现了3名学生用不同的实物来描摹画圆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且学生以前有基础,但因受实物所限,画出的圆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从而为后面教学用圆规画圆做了铺垫。

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应在课前备好相应的学具,如茶杯盖、圆柱等用来画圆的物品,以便于学生活动。

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

2. 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例2教学圆的认识和画法。

圆的认识主要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分三个层次编排: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反复对折,发现折痕相交于一点,引出圆心的概念。

然后由圆心出发,定义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最后通过测量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教材对用圆规画圆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画圆的基本方法。

“做一做”的第1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第2题重点在于画出一个确定大小的圆;第3题让学生找出圆的圆心和直径,由于这两个圆都是画在纸上的,无法通过折叠的方法来确定,所以较难。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正方形的对称性来找圆心,只要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即可。

第4题主要说明圆形物体具有易滚动这一特性,故车轮常做成圆形的,而车轴之所以装在圆心的位置,则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故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处,当车轮滚动时方可使行进的车辆保持平稳状态。

教学建议教材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来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活动,通过折、画、量等方式来寻找规律。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引导探究的内容。

如“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呢?”“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最后,教师应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圆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

教学用圆规画圆时,应先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画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出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主要应说明两点:一是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是由圆心和半径决定的,故画圆时应先确定圆心,然后按照指定的长度为半径来画圆;二是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的位置无关。

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几个圆,逐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3. 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例3在前面所学的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性。

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教学建议教学时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复习对称特点及明确对称轴,然后说明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在实际操作中联系直径的含义来体会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这一特性。

“做一做”的第1题是总结性题目,在学过的轴对称图形中,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只有1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第2题是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利用方格纸先描出对应点,再连线构成图形。

4. 关于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第3幅图是一个圆内切于一个正方形,则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故r=5 cm;第4幅图以梯形的上底为直径作出的半圆内切于梯形的下底,则梯形的高即为半圆的半径,故d=7 cm。

第3题,使学生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一条。

第4题,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第3题的结论,通过移动尺子或用两个三角板同时夹住圆并垂直于刻度尺来测量出圆内“最长的线段”,也就是直径。

第6题,可先固定一点,然后以此为圆心,用长为5 m的绳子绕此点旋转一周即可画出。

第8题,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圆是曲线图形,而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直线构成的图形。

2. 圆的周长(第62~66页)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让学生思考自行车绕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引出圆的周长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圆的周长,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在本节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求圆的周长,或者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径或直径,在实际应用中都经常遇到。

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公式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来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直接应用,其他的一些变式应用,如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则安排了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教学建议1.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性概念,因此,教学时应以已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一般性概念之后,再去理解圆的周长这个特殊概念。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对于半圆、四分之一圆的周长求法,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来完成。

2. 教学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发现的知识形成过程。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

因此,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行总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上面。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编写意图(1)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主题图中,一个学生绕着圆形花坛骑自行车,提出“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的问题。

在这个情境中,自行车行走的轨迹是一个圆,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如果忽略自行车行走时和花坛的距离,那么这个圆的周长也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

至此,学生对圆的周长的含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2)在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含义后,再引出“如何求圆的周长”的问题。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周长的技能,可以自己完成这个任务。

如用一根绳子或纸条绕圆一周,再来测量这段绳子或纸条的长度,也可以在圆形硬纸板上做个记号,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当圆很大的时候,就不具有操作性了。

因此,需要寻找一个一般化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

在这儿,教材为学生直接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即通过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使学生发现,不管圆的大小怎么变化,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接下来,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通常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为了方便学生计算,教材规定本书中“π”只取两位小数,即3.14。

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3)为了丰富学生在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教材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了圆周率的一些历史材料,特别指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

教学建议(1)教学圆的周长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一般封闭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