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合集5篇)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合集5篇)第一篇: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通过描写都市的腐化堕落腐朽的生活和乡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美好善良的人性,突出表现出沈从文对美好纯净的人性的爱与追求,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写作提纲:一:沈从文简介二:《边城》简介三:《边城》简析四: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1)语言特色(2)对人性美的追求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集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边城》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成就。
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三:《边城》简析小说《边城》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小村的凄美爱情故事,小说向我们展现了宁静自如的边城生活,通过描写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以及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和翠翠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了边城人民心地善良,性情淳朴,执着追求的美好品质。
毕业论文:从“病态”看沈从文都市小说
从“病态”看沈从文都市小说在沈从文研究中,“湘西世界”是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的确,“湘西世界”对于沈从文小说来说具有根本性,这一问题研究清楚了,沈从文小说的很多问题包括思想上的问题、艺术上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本文将从都市的角度来研究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主要是研究现代都市的负面性或者说病相、病态看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
一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是一种什么态度?这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湘西世界”非常关键。
我认为,总体来说,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但他不是笼统地批判现代都市文明,而是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病相”或病态,主要限制在精神的层面。
沈从文在文学中对现代都市文明“病相”的反感、厌恶溢于言表,既表现在他的小说、散文作品中,也表露在他的“创作谈”中。
比如他说:“人固然产生了近代文明,然而近代文明也就大规模毁灭人的生命(战胜者同样毁灭)。
”1[1]对于都市文明的现实弊端,他的批判非常尖刻、激烈:“生命中储下的决堤溃防潜力太大太猛,对一切当前存在的‘事实’、‘纲要’、‘设计’、‘理想’,都找寻不出一点证据,可证明它是出于这个民族最优秀头脑与真实情感的产物。
只看到它完全建筑在少数人的霸道无知和多数人的迁就虚伪上面。
政治、哲学、文学、美术,背面都给一个‘市侩’人生观在推行。
”2[2]他不仅批判现代体制,而且还把批判泛化,进一步对现代都市文明弊端进行追根溯源的批判,甚至于连我们所说的传统文明也被他批判了,比如他批评文字(即语言):“文字虽增进人类理性,解除传统的束缚,可是它本身事实上也就是个可以妨碍理性,增加束缚的东西……人类固因文字而进步,然文字却为各民族保留一个野蛮残忍、偏持、愚蠢的对立局面——人与人的对立局面。
”1[1]沈从文:《烛虚〃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按:以下所引《沈从文全集》皆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2[2]沈从文:《烛虚〃长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9页。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
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
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
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
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
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夏夜之声简介
夏夜之声简介夏夜之声是一部由四位中国作家合作完成的网络小说,作者分别为鲁迅、郭沫若、丁玲和沈从文。
该作以1927年盛夏的上海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大都市融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与冲突。
这部小说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由不同的作者负责完成,而每个章节又独立并互相补充,共同揭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多样性和魅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并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色。
第一章由鲁迅完成,名为《友绮楼前的夜风》。
小说通过描写夜市上的乞丐、街头豪客和宵夜的人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与富有和权力的冲突。
同时,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叫田素云的女孩,她来自乡下,为了生计而步入娼馆,展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的选择。
第二章由郭沫若完成,名为《大卫·石肯扬》。
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卫是一位具有欧洲人外貌的中国人,他被外国人称为“石肯扬”。
他在一个酒吧中遇到了一个叫玛丽的女子,两人相爱并结婚。
然而,大卫的外貌引发了来自社会的非议和歧视,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这一章节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外貌和种族的偏见以及个人命运的崩溃。
第三章由丁玲完成,名为《战斗英雄王伟》。
小说以王伟这位工人阶级的英雄为主角,通过描写他在汽车工厂的奋斗和斗争,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反抗精神。
小说中还涉及到王伟与久病余命不久的父亲的关系,展示了家庭和个人命运的聚散离合。
第四章由沈从文完成,名为《他的夏夜》。
小说以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视角,描写了他在夜晚接载的各种乘客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通过这些短暂的相遇和交流,展示了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和谐,同时也揭示了个体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脆弱性。
第五章由郭沫若完成,名为《阴湾之歌》。
小说以一个苏州人的视角,描写了他在上海阴湾遇到的各种人物和事件。
通过这个苏州人与上海的对比,展示了城市之间的差异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同时,小说中揭示了女性在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之间的选择和困扰。
边城的创作背景
边城的创作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南凤凰,其实不然。
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
翻看湘西的地图就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
当你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城”在此。
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不过2021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沈从文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作品
沈从文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作品
沈从文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城市与知识阶层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揭示了他对这一群体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绅士的太太》: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绅士家庭中的琐碎生活,以及绅士太太们的闲适与无聊。
通过描绘这些人物,沈从文展示了知识阶层在都市生活中的空虚与迷茫。
2.《八骏图》:这部作品通过八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困境和道德沦丧。
沈从文在这部作品中运用讽刺和调侃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虚伪与丑陋进行了深刻揭示。
3.《有学问的人》:这部作品讲述了一群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的执着与迷失。
沈从文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表现了知识阶层在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力与困惑。
4.《都市一妇人》: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都市女性在婚姻与生活中的挣扎。
沈从文通过这个角色,展示了知识阶层女性在都市生活中的无奈与悲剧。
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沈从文对城市与知识阶层的关注和批判。
在他看来,知识阶层在都市生活中往往陷入空虚、道德沦丧和困境之中。
与他的乡村题材作品相比,这些作品更加关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问题。
通过这些作品,沈从文呼吁知识阶层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边城创作背景
边城创作背景边城创作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
茶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nuó)送,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天保告诉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送。
而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送的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送的归来。
名人简介:沈从文
名人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
文,湖南凤凰县人。
中国著名的作家、历史文
物研究者,考古学家。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创作的小说题材,一类描写湘西生活,一类以都市生活为背景。
他是乡村世界的表现者和反思者,也于繁华都市中揭露着都市人的冷漠和自私。
他的一生中大概写成了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其中包括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晚年还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空白。
(《边城》剧照——翠翠)
他的作品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沈从文边城简介
沈从文边城简介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沈从文及其代表作《边城》进行简要介绍。
一、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家境富裕,家族世代从事经商。
他自幼聪慧,爱读书,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1920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学习,后转入中文系。
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广交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1923年,沈从文毕业后回到湖南省,先后在长沙、株洲、岳阳等地任教。
他积极参加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并开始了他的“新月派”文学活动。
1931年,他前往北平,担任《大公报》文艺部主任,积极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工作。
1949年后,他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边城》的创作背景《边城》是沈从文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描写了湖南省西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小说以村庄中的两个家族为主线,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1934年,沈从文前往湖南省西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进行采风,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和人情。
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女孩,她的故事和性格深深地打动了沈从文,成为了小说的主要创作素材。
小说的创作历时三年,沈从文反复推敲、修改,最终于1937年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三、《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事风格《边城》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联想、想象等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小说的结构也非常巧妙,设置了多个情节线索,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深刻的思想内涵《边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沈从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涉及的都市生命形态作为其重要主题之一,对于了解城市文化及人的内心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叙事视角、社会历史背景、个体情感体验等方面探讨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
首先,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往往采用多层次叙事手法,并以复杂的情感线索和人物关系来描绘城市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边城》中通过女主角孙小姐及其家族中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城市中的家族文化、道德习惯、婚姻制度等方面的生命形态。
另外,《荷花淀》中通过年轻的女主角徐达及其爱情经历来揭示了城市中的青年情感生活。
沈从文小说中的多层次叙事手法、细腻描绘人物心理特征等手法,使得作品所涉及的都市生命形态更加真切。
其次,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民国时期的城市变革、政治制度的变化、文化观念的转变等都对于作品中的都市生命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不仅仅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于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等多重作用。
最后,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还体现了读者心理、情感体验等方面。
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活场景,让读者对于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人与自然的互动方式等产生情感体验,引起读者对于自我的关注、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荷花淀》中描绘徐达和花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对于自我追求的矛盾等元素,让读者在情感体验中对于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得以更深刻地认知。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多层次的叙事手法以及对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反映,使得这些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对于对于当前社会中城市文化和人的价值体系认知和思考也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沈从文的作品
沈从文的作品范文一: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边城》和《围城》。
《边城》是一部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社会风貌的小说,它通过对河南边境小城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传统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周朴园是一个具有民主意识、勇敢有爱心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围城》则是一部反映城市生活的小说,它以城市白领人士的生活为切入点,揭露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小说中的男主角方鸿渐是一位典型的城市小白领,他在生活中不断地追逐金钱和地位,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和失落。
小说最后以方鸿渐回归自然和家庭为结尾,传达了一种对于简单生活和人性关怀的理念。
沈从文的作品以铺陈和描写细腻见长,而且他的用词精准而贴切,富有生命力。
他通过抒发对社会、人性、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深入展示,让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深度的拓展。
范文二:沈从文是我国近现代作家中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春蚕》、《湘行散记》、《夫妻肺片》等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春蚕》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女主角温香菱的命运为主线,描写了中国乡村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中的温香菱不仅遭受了家庭、社会的压迫,而且还被迫服从封建礼教,她的反叛和挣扎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尾。
但是,小说中的温香菱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却让人们感到了生命的勇气和希望。
《湘行散记》是一部旅行散文,它以湖南的风土人情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南方的美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文化角度来讲,这篇文章从文学级别谈到风俗文化细节,精彩的文笔笔触和对优秀文化的呈现,产生了文化交流的效果。
沈从文的作品的重点在于对社会弊病的探究和对人性追求的执着。
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和对社会的分析,让人们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用词方面,他往往注重细节的刻画,以感性的语言描绘出人物内部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这使得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萧萧
萧萧一、沈从文《萧萧》作于1929年,原载《小说月报》21卷1号。
当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失望于现代物质文明浸染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异化失落,试图用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异化和人性扭曲。
二、《萧萧》写湘西农村小丈夫娶大老婆的陋俗,但沈从文把这种本来十分痛苦的不合理的关系写得非常谐和而亲善。
萧萧十二岁时嫁给三岁的小丈夫,每天哄他睡觉,帮他洗尿布。
她逐渐发育成熟后,就难免感到寂寞。
家中长王花狗的情歌挑逗起她青春的欲望并使她糊里糊涂地怀孕,而花狗则逃之天天了。
照当地规矩等待萧萧的命运或被发卖,或是被沉潭淹死。
但沈从文却对这种习俗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了粉饰:对于没有读过"子曰”的善良的乡下人来说,一切都从现实出发,采取的是恬静、不计较儒家贞节伦理的态度。
因此,萧萧既没有被沉潭,又没有被发卖,而是被留下来了。
在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男孩后,一家人都欢喜,"大家把母女二人照料得妖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再后来同丈夫圆子房,又生下了子毛毛,过着一种恬然自是的生活。
这种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湘西社会观念作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与都市文明乃至传统道德对人肉体欲求的极端压抑,和那虚伪的贞洁观相比,他们无疑是健全人性的代表。
沈从文在这里以性爱为焦点透视社会人生,并旨在与都市世界人性压抑与扭曲的虚伪的两性关系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获取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三、课文解析《萧萧》这篇小说的背景是湘西山村古老而落后的小丈夫、大媳妇的社会风俗。
这是一种落后畸形的婚俗,但沈从文的着眼点显然不在揭露或者抨击这种婚姻制度,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现湘西底层人民生命的"自在状态”及其纯朴坚韧的生命力。
小说以散文化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几个生活片段的描述,刻画形象,以喜剧的形式谱写了一曲命运的悲歌,语言清新质朴。
四、小说按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部分:五、第一部分萧萧嫁作童养媳。
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摘要: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然而,他对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印照下得以显现。
正是他这种内涵的哲学思辨,构成了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
当他把小说创作视点由“湘西世界”转移到都市社会时,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表达他对都市的情感厌恶和道德批判。
关键词:乡野文明、都市文明、相互渗透、对都市的厌恶和批判引言:沈从文都市背景下小说创作,以人性和道德完善理想发现都市文明的生活和生命。
正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沈从文作品年表
沈从文作品年表*作家简介: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宇慧根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撰写)沈从文出版作品目录:1 《鸭子》(小说、戏剧等合集)1926,北新2 《蜜柑》(短篇小说集)1927,新月3 《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1928,北新4 《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1928,新月5 《老实人》(短篇小说集)1928,现代6 《阿丽思中国游记》(童话)1928,新月7 《篁君日记》(中篇小说)1928,文化学社8 《山鬼》(短篇小说)1928,光华9 《雨后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28,春潮书局10 《长夏》(短篇小说)1928,光华11 《阿丽思中国游记》(第2卷,童话)1928,新月12 《不死日记》(短篇小说集)1928,人间13 《呆官日记》(中篇小说)1929,上海远东书店14 《男子须知》(短篇小说集,一名《在别一个国度里》)1929,红黑15 《十四夜间》(小说、戏剧合集)1929,光华16 《神巫之爱》(中篇小说)1929,光华17 《旅店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30,中华18 《凤子》(短篇小说集)1930,杭州苍山书店19 《一个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说)1930,光华20 《沈从文甲集》(短篇小说集)1930,神州21 《旧梦》(长篇小说)1920,商务22 《石子船》(短篇小说集)1932,中华23 《沈从文子集》(短篇小说集)1931,新月24 《龙朱》(短篇小说集)1931,上海寻乐轩25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上海大东书局26 《虎雏》(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27 《记胡也频》(散文)1932,光华28 《泥涂》(中篇小说)1932,北平星云堂书店29 《都市一妇人》(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30 《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说)1933,良友31 《阿黑小史》(中篇小说)1933,新时代32 《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1933,现代33 《一个母亲》(短篇小说)1933,上海合成书局34 《沫沫集》(评论集)1934,上海大东书局35 《游目集》(短篇小说集)1934,上海大东书局36 《如蕤集》(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37 《从文自传》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38 《记丁玲》(散文)1934,良友39 《边城》(中篇小说)1934,生活40 《八骏图》(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41 《从文小说集》1936,上海大光书局42 《湘行散记》(散文集)1936,商务43 《从文小说习作选》(上下册)1936,良友44 《月下小景外八篇》(短篇小说集)1936,复兴45 《新与旧》(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46 《废邮存底》(书信体文论集)与萧乾合著,1937,文生47 《一个妇人的日记》(短篇小说)1938,晨光48 《记丁玲》(续集,散文)1939,良友49 《湘西》(散文)1939,长沙文史丛书编辑部50 《昆明冬景》(论文、散文合集)1939,文生51 《主妇集》(短篇小说集)1939,商务(长沙)52 《绅士的太太》(短篇小说)1940,上海三通书局53 《如蕤》(短篇小说集)1941,上海艺流书店54 《烛虚》(散文评论集)1941,文生55 《沈从文自传》1943,上海中央书店56 《春灯集》(短篇小说集)1943,开明(桂林)57 《云南看云集》(评论集)1943,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58 《黑凤集》(短篇小说集)1943,开明(桂林)59 《长河》(第l卷,长篇小说)l945,昆明文聚社60 《沈从文小说选集》1957,人文61 《沈从文短篇小说选》1978,香港文教出版社62 《从文小说选》1980,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63 《从文散文选》1980,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64 《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65 《沈从文小说选》1981,湖南人民66 《沈从文小说选》(1-2)1982,人文67 《沈从文散文选》1982,人文68 《沈从文文集》(1-12)l982一1984,花城、香港三联69 《沈从文选集》(1一5)1983,四川人民70 《神巫之爱》(小说、散文集)1983、花城71 《凤凰》(小说散文集)1986,文化艺术72 《沈从文代表作》(小说、散文集)1987,黄河文艺73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外文出版社一、小说集:1.《鸭子》雨往事玫瑰与九妹夜渔代狗腊八粥船上占领槐化镇2.《蜜柑》:目录:初八那日晨蜜柑草绳猎野猪的故事3.《老实人》:目录:老实人船上岸上雪连长我的邻在私塾一个妇人的日记4.《阿丽思中国游记》:目录:第一卷后序第一章她同那兔子绅士是怎样的通信第二章关于约翰·傩喜先生第三章那一本《中国旅行指南》第四章出发的情形第五章第一天的事第六章他们怎么样一次花了三十块小费第七章八哥博士的欢迎会第八章他们去拜访那只灰鹳第九章灰鹳的家第十章“我一个人先转来”第二卷序第一章那只鸭子姆姆见到她大发其脾气第二章她与她第三章她自己把话谈厌了才安然睡在抽屉匣子里第四章生着气的她却听了许多使心里舒畅的话第五章谈预备第六章先安置这一个第七章又通一次信第八章水车的谈话第九章世界上顶多儿女的干妈第十章看卖奴隶时有了感想所以预备回去5.《山鬼》:一二三四五六6.《篁君日记》:序自序记四月初一记四月初一的晚上记四月十四与十五记四月十九记四月二十二记四月二十三记四月二十五日里记四月二十五夜记五月初一记五月初二记五月三日晚上记五月八日夜记五月九日记五月十日记五月十二日夜7.《入伍后》:入伍后我的小学教育岚生同岚生太太松子君屠桌边炉边记陆弢传事兵8.《好管闲事的人》: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罗卒伍爹爹9.《雨后及其他》:雨后柏子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有学问的人某夫妇10.《龙朱集》:龙朱参军媚金·豹子·与那羊阙名故事说故事人的故事11.《十四夜间》:十四夜间或人的家庭12.《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二家三一个配角四新的一幕五大家皆在分上练习一件事情六配角七一个新角八配角做的事九一个不合理的败仗13.《石子船》:石子船夜还乡渔道师与道场一日的故事后记14.《沈从文甲集》:第四我的教育会明牛15.《冬的空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16.《凤子》:《凤子》题记序一、寄居青岛的生活二、一个黄昏三、隐者朋友四、某一个晚上绅士的客厅里五、一个被地图所遗忘的地方六、矿场七、去矿山的路上八、在栗林中九、日与夜十、神之再现17.《沈从文子集》:龙朱(同《龙朱集》龙朱)灯丈夫建设绅士的太太18.《都市一妇人》:都市一妇人厨子静春若墨医生19.《虎雏》:三三虎雏医生黔小景20.《一个母亲》: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21.《阿黑小史》:《阿黑小史》序油坊秋病婚前雨22.《如蕤集》:如蕤三个女性上城里来的人生早上——一堆土一个兵泥涂节日白日黄昏黑夜23.《月下小景》:《月下小景》题记月下小景寻觅女人扇陀爱欲猎人故事一个农夫的故事医生慷慨的王子24.《游目集》:腐烂夜的空间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平凡故事25.《边城》:《边城》题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26.《八骏图》:《八骏图》题记八骏图来客过岭者顾问官27.《新与旧》:萧萧山道中新与旧菜园烟斗失业知识薄寒自杀28.《主妇集》:主妇贵生大小阮王谢子弟生存29.《雪晴》:赤魇雪晴巧秀和冬生传奇不奇30.《长河》:题记人与地秋(动中有静)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吕家坪的人事摘橘子——黑中俏和枣子脸买橘子一有事总不免麻烦枫木坳巧而不巧社戏31.《小砦及其他》:张大相小砦王嫂乡城虹桥主妇青色魇32.《新摘星录》:一二三四五六33.《芸庐纪事》: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大先生,你一天忙到晚,究竟干吗?动静34.《神巫之爱》:第一天的事第一天晚上的事第二天的事第二天晚上的事第三天的事第三天晚上的事35.《福生》:三贝先生家训福生第二个狒狒崖下诗人画师家兄棉鞋副官一天是这样过的宋代表瑞龙赌道堂兄菌子更夫阿韩黎明哨兵一个晚会36.《采蕨》:采蕨落伍寄给某编辑先生一只船大城中的小事情37.《夫妇》:逃的前一天夫妇血楼居一个女人道德与智慧躁俛之先生传战争到某市以后38.《旅店及其他》:旅店阿金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元宵39.《在别一个国度里》:在别一个国度里除夕40.《湘女萧萧》:在沈从文的小说世界里,女性是最重要的艺术形象,而其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当数湘西女性。
沈从文都市小说词汇欧化特色
沈从文都市小说词汇欧化特色作者:向红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沈从文都市小说与其乡土小说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他所创造的整体文学世界。
其都市小说主要创作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地点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因此,必然带上时代的特色,具有欧化的风貌。
本文通过对其都市小说中词汇的考察,发现其都市小说中词汇的欧化,主要通过音译詞的使用,受欧化的词缀的使用,以及“一+量词”的词汇结构的使用而得到实现。
这些欧化词汇是沈从文的都市小说欧化风貌的一种表现。
沈从文都市小说词汇的欧化不仅增添了其都市小说的欧化风貌,也增强了句子表达的效果。
关键词:沈从文;都市小说;欧化词汇作者简介:向红艳(1992-),女,苗族,湖南湘西人,湖南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与结构相对稳定的语法体系而言,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能更直接、更及时地反应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
”[1]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中,音译词,受欧化的词缀,“一+量词”的结构,都是这样活跃和直接反映其都市小说言语受到欧化的因素。
一、音译词沈从文都市小说中出现的外来词,大部分都是以音译词的方式出场。
直接出现的外语词仅为二例。
第一例是:“他这个人很humourous,他一定跟姓贺姓何的读过书,你不懂!”(《来客》)第二例是:“那人却回过头来,把手杖向狗扬起,用英文轻轻吼着dog!dog!”(同上)在这些外来词当中,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词语组合方式,就是用大写的拼音字母来表示人物名称,比如“K君、T君”(《松子君》)和“H君、朋友Y、O先生、朋友B”(《一件心得罪孽》)。
这种现象也是词语受到欧化的一种表现,因为汉语拼音字母是在建国后才开始普及,再则,欧美文化和欧美文学中有用字母来代替人名是一种普遍现象。
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使用音译词数量最多的一篇是《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使用了9个音译词,分别是:“易卜生、伯纳萧、普希金、密司特*、歇斯迭里亚、山田花代、爱多亚路和密司*。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牧歌:《边城》生态审美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牧歌:《边城》生态审美作者:冉彬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沈从文在城市化过程中,体验了诸种城市现代病,因此他留恋代表“更自然、更完整和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乡村。
《边城》描绘的美丽的自然生态和优美的精神生态,是沈从文认定的民族复兴的力量,《边城》是一部生态文学作品。
关键词:边城城市化乡村牧歌一.沈从文的城市化进程沈从文1902年生于湘西凤凰古镇,14岁投身行伍,20岁怀揣文学梦只身来到北京,一心想上大学无奈未能通过入学考试,只能成为北大不注册的旁听生,21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再次落榜,沈从文放弃高考决意做一名“文学青年”,他向报社投稿,却篇篇石沉大海,终于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作家帮助下有文章见报。
1925年,23岁的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散文《遥夜》引起北大教授林宰平注意,林教授给他介绍了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办事员,月薪20元。
沈从文工作之余勤奋写作,仅1925年至1927年,作品就发表大致170余种。
1928年,中国政治中心南移,报刊杂志图书出版随之南移,沈从文也随之南移。
在上海,沈从文居住的亭子间仍是一个“窄而霉小斋”,他以疯狂的速度生产着各种类型的文学产品,并以每本书100元的价格尽快卖给上海街头新兴的小书店。
仅在1928年至1929年一年多时间里,他的作品就遍布几乎上海所有的杂志和书店。
沈从文的高产帮助他谋到了一个教职。
1931年暑假过后,沈从文被青岛大学文学院聘为讲师,住宿条件大为改观,住在一座临海而立、颇有异国情调的三层小洋楼里。
青岛成为了沈从文一生最喜欢的地方。
在青岛,他开始热烈追求爱情,酝酿小说《边城》。
沈从文和爱人张兆和游览崂山北九水时看到的一位美丽而朴素的女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给他带来《边城》创作的灵感。
他在小说中虚构的翠翠这个人物身上,有崂山妇女形象,有湘西女性风情,还有爱人张兆和的影子。
《边城》开篇题记,沈从文交代小说目标读者是那些关心中国社会变动,在寂寞地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边城》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态论
《边城》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态论作者:朱迪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5期内容提要:《边城》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
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是其对现实中湘西和都市双重否定后的心理补偿,正是在这种补偿作用下作者通过富含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传达着精神理想。
关键词:边城浪漫主义象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最具代表的作品。
它塑造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边地,深得读者喜爱。
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品在整体上传达出来的略带忧伤的浪漫精神。
以下笔者便从作者采用此种手法的原因以及其浪漫形态的具体体现人手分析,以此来探讨《边城》在浪漫气质下的独特艺术价值。
我们说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殊性便在于其丰富的想象以及处处充盈着的主观抒情性,那么沈从文是如何避开现实社会而选择这样一种近乎虚幻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的呢?首先,我们还是要还原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作者自身的处境来思考这个问题。
《边城》是沈从文二十年代初的作品,此前他只身一人从湘西混迹于北京,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为胡适、梁实秋等信仰自由主义的名人所器重,正是身名鹊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可以说,处在《边城》写作过程中的沈从文早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下人”了,然而这只是外人的看法。
其实在沈从文看来,他自己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北京这个都市之中去,他说“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
第一件事情,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
”实际上,看得出虽然此时沈从文已经在都市生活了许久,衣食住行都得依赖城市提供的财富,但是他对城市是无法完全接受的,“我发现在城市中活下去的我,生命俨然只淘剩一个空壳”。
这表明沈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对城市精神层面都有抵触情绪,这在《边城》中便表现为作者对都市人无缘由的讽刺上,“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并认为都市怯懦男子爱与仇对面时做的“情人奉让”是可笑行为。
这里当然包含着沈对湘西人情事物美化处理的因素,然而它们却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作者对都市的一种不满情绪。
1942年沈从文开始写作湘西十成记
1942年沈从文开始写作湘西十成记
摘要:
一、沈从文的写作背景
1.1942 年的社会环境
2.沈从文个人经历与创作特点
二、《湘西十成记》的内容与主题
1.作品概述
2.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
3.作品主题与思想内涵
三、作品影响及沈从文的创作地位
1.对后世的影响
2.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作家,1942 年开始创作《湘西十成记》。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沈从文用文字记录湘西地区风土人情的决心。
《湘西十成记》是一部描绘湘西地区风土人情的小说集,作品内容丰富多样,生动展现了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湘西地区的深刻了解,将这一地区的美丽与哀愁、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鲜活的湘西画卷。
作品主题丰富,既表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又反映了
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
沈从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升华为一种永恒的文化符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西十成记》作为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究生从文《边城》的背景
探究生从文《边城》的背景《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早期的作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探究生从文《边城》的背景。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我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
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
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
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
一个作者不是一个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一个罪状。
把对手看做罪人,即使无辜,尊严的审判也必须收回他的同情,因为同情和法律是不相容的。
欧阳修以为王法不外乎人情,实际属于一个常人的看法,不是一个真正法家的态度。
但是,在文学上,在性灵的开花结实上,谁给我们一种绝对的权威,掌握无上的生死?因为,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他永久在收集材料,永久在证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释。
他要公正,同时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时时润泽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
他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是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谓灵魂的冒险者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摘要: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然而,他对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印照下得以显现。
正是他这种内涵的哲学思辨,构成了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
当他把小说创作视点由“湘西世界”转移到都市社会时,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表达他对都市的情感厌恶和道德批判。
关键词:乡野文明、都市文明、相互渗透、对都市的厌恶和批判引言:沈从文都市背景下小说创作,以人性和道德完善理想发现都市文明的生活和生命。
正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是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
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成名于都市。
他一生的小说创作,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这主要是他的“湘西小说”创作;二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这主要体现在其都市小说上。
因此,沈从文便有两套笔墨:一套用来描绘湘西乡土世界,展示乡村生命形式;一套用来描绘都市世截然不同的情感取向。
而对于这两个具有对立与对照性质的生命世界,沈从文表现出一个在精神归宿上始终向着“乡下人”的知识分子对湘西乡土的天然亲近感与认同感;而对文明化的都市世界,沈从文则始终怀有一种无形摆脱的敌对情绪与潜在的恐慌感,代表一个有湘西“乡下人”向城市“边缘人”转化的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归属的陌生感与荒诞感。
无论是叙写人性美还是人性扭曲,沈从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痛惜人性的失落,呼唤人性的复归,而在他构筑的两个鲜明对立的世界表现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独特思考。
沈从文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单纯地在世外桃源中描绘人性的善与美,而是从湘西走向现代都市,以都市世界的参照,以一个现代文人的眼光返顾湘西的文化体系和趋向,从而使他获取了超越于自身乡土文化锻造的人格模式,同时又将批判的锋芒指向都市文化的形态。
正是他这种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
沈从文这种将原始的乡野文明与新近生成的都市文明互渗互参的描写姿态,为其都市小说提供了比较独特的都市文学视角和文化意蕴。
始终自认“乡下人”的沈从文,当他把小说创作视点由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湘西世界”转移到现在生活其间的都市社会时,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表达他对都市的情感厌恶和道德批判。
他以人性和道德完善理想发现都市文明的生活和生命,或是暴露上流社会和绅士家庭的欲望游戏,或是描绘知识阶层的虚伪做作,或再现了一部分生活在上流社会中不甘沉落,力图超拔泥沼的人们,或展现了都市下层贫苦人民的道德光辉。
从而展现其都市小说中的各种都市生命形式。
一、人性腐蚀的都市绅士阶层沈从文对都市世界的情感取向较之湘西世界时逆向而行的,当“乡下人”的眼光转向都市生活时,就从看湘西世界时的平和与宽厚顿时变得锐利与尖刻起来,不时露出讽刺的锋芒。
都市世界在他笔下显露出来的生活样态,往往成为讽刺与嘲弄的载体,对绅士阶层生活的针砭与解剖已成为他的一个重要视点。
这类作品有《绅士的太太》、《有学问的人》、《某夫妇》、《或人的家庭》、《若墨先生》、《王谢子弟》、《大小阮》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绅士的太太》。
绅士阶级人生形式的腐蚀传染性像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黑色染缸,侵蚀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通过对这些绅士阶层的讽刺和嘲弄,沈从文向我们有力的呈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腐朽堕落的上层社会病相。
二、道德虚伪的都市知识阶层。
如果说沈从文对都市绅士阶层持异常犀利的讽刺与嘲弄态度,那么,他对自己处身其间的知识阶层所持有的态度则混合着悲悯与戏嘲的异样成分,着力于对知识分子进行灵魂与心理层面的解剖,这也代表了沈从文看取与理解都市生命形态的另一维度。
这类作品有《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知识》、《记一大学生》、《自杀》、《平凡故事》、《来客》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八骏图》。
同时,也揭示了由现代文明造就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心态,讽刺都市人程式化的爱情,被文明禁律扭曲的情欲,从而批判了知识分子这种扭曲的、不健康的、毫无生命优美和激越的非自然人生。
三、力图挣脱庸俗人生的都市新女性。
沈从文建构的都市世界也并非全无亮色,而是在都市的整体性污浊与灰浊中,也有一脉生机存在,尽管这种亮色也许在都市世界并不惹眼,但却是民族生命精神在都市顽强生存的一种象征。
作为一位深谙艺术辩证法的作家,沈从文在都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两相对照中,既清醒地意识到“文明病”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性,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在都市主流性的病态生命形式后面,也潜伏着一脉跃动的生命之流,与湘西世界的生命精神相互映衬。
这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得到体现,如《如蕤》、《薄寒》、《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这些小说都具有系列性特征,都表现都市女性爱情与婚姻,都是描绘都市女性追求真挚爱情的复杂心路历程,表现她们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所引起的内心痛苦与彷徨,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与反叛。
这些女性不再是被毒害而不知甚至还乐在其中的绅士太太,而是身受都市生活的桎梏,却不甘沦落的都市知识女性,她们力图从都市的窒息中解脱,而在乡村精神中寻找灵魂的归宿。
[4]在这些作品中沈从文在对都市文化的审视中,向我们展示了都市新女性形象,这些都市社会的女性们想摆脱上流社会的羁绊,厌恶并反抗这庸俗的人生,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她们向往“固执的热情疯狂的爱”,向往“光明如日头的另一种生命”。
同时,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女性将那些带有乡村气质和精神的男子作为拯救自己肉身和灵魂的力量,这是作者对乡村和都市两种文化的评判,也是“以乡村改造都市”命题的间接表现。
四、闪现道德光辉的都市下层贫民。
在沈从文的都市世界中,主要通过上流社会绅士阶级的庸俗人生,提出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
但在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里,他同时将目光转向都市的“抹布阶级”,涉及了都市贫民的生命形式,侧重于展示这些都市贫民泥涂里的道德光辉,既与都市上层的生活样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又构成对湘西生命形式在都市背景下的某种回应,从中似乎可以看到湘西乡下人晃动在都市里的背影。
更确却地说,从中可以看到湘西生命精神在都市贫民身上的显现。
这类作品如《腐烂》、《生》、《泥涂》等,集中展示了30年代都市下层社会一角的现实图。
沈从文从这些下层人物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舍生忘死的生命行为中,挖掘出他们泥涂里的道德光辉。
在他看来,与都市上层社会仅仅有“生活”而无“生命”截然相反,这些下层人物栖居在“生命”的高处,显示出精神上的优越性,他们不仅具有健康理想的人性,而且并不因身份卑微而弃却做人的尊严与责任,也不因身存极度困苦而放弃对人生远景的凝眸,其生命形式焕发出神性的光辉,从中寄予着沈从文“向人生远景凝眸”与“生命庄严”的生命理想。
三沈从文曾无数次表白自己“实在是个乡下人”,他执着地以“乡下人”自称,以“乡下人”的视角关照都市世界,正如他说:“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柏子》和《八骏图》对照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阶级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如何明显具体地反映在作品里”。
毫不夸张地说,对都市人性的指斥,对都市“文明”的怀疑与批判,沈从文这种写作姿态在现代中国作家中,最为激切最为鲜明。
那么,沈从文为什么成为都市最为刻薄激愤的文学者呢?我认为凌宇先生的解释最为精确,那就是“城乡对立互参模式”。
因此,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在这两相对照中展示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全部创作的基本思想内涵及其艺术表现。
沈从文从其“乡下人”的独特视角出发,因其独特文化品格的影响,以及对人性问题的独特思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独特的都市世界,在伦理道德和乡土文化的层面上审视都市的生存状态,体现出对人性异化的忧虑和对人性复归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西方近现代从异化角度对文明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哲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一种现代观念,一种现代人所具有的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超前眼光”。
他所提供的审视都市的别一种立场和方法以及这种面对现代文明审视人性异化的文学行为本身,都使他区别于其他都市小说家,从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八骏图》《沈从文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417页《沈从文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1983年第300页《沈从文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1983年第304页沈从文、凌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