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七大类

汉语方言七大类

汉语方言七大类
1.官话:官话是中国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北京话是其代表方言之一。

官话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官方语言,其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今天全国通用的语言。

2. 湖南话:湖南话是中国南方方言的代表之一,也是汉语方言中的主要分支之一。

湖南话在湖南省及周边地区广泛使用,包含多种方言亚类。

3. 粤语:粤语是中国南方方言的另一种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及周边地区。

粤语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语法和词汇,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的主要方言。

4. 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南方方言的另一大分支,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份。

客家话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渊源,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5. 吴语:吴语是中国东南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

吴语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是中国文化名城苏州和杭州等地的代表语言。

6. 河南话:河南话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代表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

河南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四川话:四川话是中国西南方言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周边地区。

四川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是川渝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中国方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七大方言简介: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

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 3.6%。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

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邵阳、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东安、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所使用。

汉语其中包括了众多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在这众多的方言中,有七大汉语方言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分别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上海话、吴语和湘语。

这些方言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七大汉语方言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

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基于北京官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

普通话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古典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已经成为文官和功臣之间日常交往的标准语言。

在清朝以后,北京话成为了民间的通用语言,并在现代汉语标准化的过程中被普遍采用。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建立了国语推广会等组织,用以推广普通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成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在1980年代,国家实施了普通话推广计划,普通话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粤语粤语是中国南部广东省、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支的一种。

据考证,粤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西南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粤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粤语在广东省和香港地区非常普遍,而且在海外的华人社区也有着广泛的使用。

粤语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广东省和香港地区的语言之一,与普通话不同,粤语在这些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粤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方言之一。

闽南语闽南语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

闽南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海南岛及其周边地区,它集中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一带,并且广泛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社区。

闽南语有着与普通话截然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是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

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南部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支的一种。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八大方言,看看你说的是哪种鸟语最近对各地的方言产生了兴趣,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大家说的普通话居然还不是正宗的国语,郁闷。

现在说的国语其实是以前胡人说的语言,古时候的人说的是现在的广东话。

黄瓜把搜索出来的结果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交流交流。

一、普通话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

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

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

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

洛阳雅言属于中原话,建康雅言属于吴语。

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

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

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

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

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

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

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

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

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

中国最美方言排行榜

中国最美方言排行榜

中国最美方言排行榜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有各地的乡土民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方言是贴在乡情上的标签。

方言是一朵朵奇葩。

但从韵律上分析,还是有好听与不好听的说法,但总是月是家乡的明,话是家乡的好。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话,它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延庆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既然是官方语言,就不能说是方言了。

TOP.10 湘语湘语,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

古楚语核心区位于长江中游一带,楚语是湘语的祖语。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娄底、衡阳、邵阳、永州等。

2010年统计约为45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左右。

湘语是湖南省的主体方言,湖南省是一个方言复杂地区,湖南省外有一些湘语方言岛。

TOP.9 唐山话、山东话、河南话、陕西话、山西话既然是方言评比,就离不开唐山话,山东话,陕西话、山西话和河南话。

这几种地方语言随都属北方方言体系,但各自均匀特点。

唐山话说起来挺有趣,外地人听唐山人说话就像在听唱歌:听山东人讲话就自带憨厚和耿直,河南古称中州、中原、中国,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唐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均把天地之中“洛阳”一带的方言当做通行全国的通用语,但是目前已经被北京官话所取代;陕西省境内包含多种方言,狭义的'陕西话'仅指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听陕西人讲话,就像吃一碗油泼面,纯、香。

而听山西人讲话,浓浓的老醋的味道,一种自然美。

TOP.8 江淮话江淮话,又称下江官话、南方官话,属于官话方言。

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安徽省中部,此外还有江西省九江市部分地区、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地区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中部的江淮地区。

中国七大方言优秀PPT

中国七大方言优秀PPT
使用赣语的人口在55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5% 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
6
2020/4/28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
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 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 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 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10
2020/4/28
6.粤方言
又作广东话、 广府话。粤语含的九声六调,保留中 古汉语语言特点。在粤语有粤海片、四邑片、高阳 片、桂南片之分。
分布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 海南、香港、澳门,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 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是香港、 澳门的官方语言。
使用人数 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大多数在广东广西地区。
11
2020/4/28
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 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在粤 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
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 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 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①、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 为准。②、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③、雷州片 以海康话为准。④、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有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地理上或社会上隔离的地区里讲的语言变体。

中国的方言种类非常多,按照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七大主要方言区:华北方言、东北方言、东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中原方言和闽南方言。

下面将对这七个主要方言区的特点进行介绍。

1. 华北方言华北方言又称官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也是北京官话的代表。

华北方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方言。

它的特点是发音清晰、语调平缓。

华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少,辅音的发音比较硬,口语中常会出现儿化音。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比较浑厚、粗犷,发音比较重。

同时,东北方言的词汇也相对独特,有很多特殊的方言词汇。

3. 东南方言东南方言主要包括福建、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的方言。

东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柔和,语调上升较快。

在词汇上,东南方言受到了闽南语和吴语等方言的影响,因此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方言。

西南方言的特点是语音比较轻柔,发音轻快。

西南方言的词汇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方言短语。

5. 西北方言西北方言主要是指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的方言。

西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粗犷、较为清晰。

西北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6. 中原方言中原方言主要指河南和河北地区的方言。

中原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标准,语音比较清晰。

中原方言受到了官话的影响,因此与官话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7.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指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方言。

闽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为柔和,同时语音上升较快。

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与官话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尽管汉语方言在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

汉语方言丰富多样的特点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中国方言的定义

中国方言的定义

中国方言的定义中国方言是指中国境内的各种地方语言,也称为地方方言。

中国方言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上各个地区都发展出了独特的语言形式,形成了众多的方言系统。

中国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首先是语音方面,中国方言的语音系统在音素、音调和音节结构上存在差异。

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音素库,即不同的音位和音节。

例如,南方方言中的舌尖音和喉音在北方方言中并不常见。

此外,方言之间的音调差异也很大,有的方言有四个或五个音调,而有的方言只有一个音调。

其次是词汇方面,中国方言的词汇系统也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各自的词汇表达方式,甚至有的词汇在不同方言中的意思完全不同。

例如,“饭”在北方方言中指的是米饭,而在南方方言中指的是任何一种主食。

因此,方言之间的语义差异对于外地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最后是语法方面,中国方言的语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方言在句法结构、语序和语法规则上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而在其他方言中则相反。

此外,方言中的语法现象也可能与标准汉语不同,例如方言中可能有特定的语气词和助词。

中国方言的存在对中国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风俗和社会差异。

方言的传承和使用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

标准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标准汉语,而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尤其是在大城市和年轻一代之间,使用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

尽管如此,中国方言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是中国人民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纽带。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对于维护中国语言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方言是中国各地区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方言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和社会差异。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实用信息: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方言中国七大方言概述1.北方话(简称:北语)2.广东话(简称:粤语)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6.江西话(简称:赣语):7.客家话(简称:客语):1、北方方言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

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

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

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

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

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中国七大方言 ppt课件

中国七大方言 ppt课件

分布
闽方言具体通行有福建省、广东省、海南岛、雷州 半岛、等地区。
使用人数
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
南部和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等地区使用,人口约
8000万。
9
中国七大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 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 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 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 5个片。
中国七大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
1
中国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湖南话(简称:湘语)
3.江西话(简称:赣语)
4.江浙话(简称:吴语)
5.福建话(简称:闽语)
6.客家话(简称:客语)
7.广东话(简称:粤语)
2
中国七大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的分布
3
1.北方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 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 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
4
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中国七大方言
2.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 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 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分布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大部和广西北部。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 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①、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 准。②、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③、雷州片以海 康话为准。④、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中国方言大全

中国方言大全
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攸县、茶陵、酃县、汝城、桂东等县的某些乡村,还有浏阳、平江县的某些乡村。江永、江华等地也有少数人说客家方言。
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
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个地区。其中亚洲讲客家方言的共有35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非洲的客属华侨华人共有万人,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个国家。在美洲约有46万人讲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鲁、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大洋洲的客属华侨华人有16万和万人。
桂南片,分布在广西的粤语地区,以南宁话为代表。
此外还有一种为平语方言,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
1中国方言2汉语方言的形成3七大方言简介
中国方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湘 方 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邵阳、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东安、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方言的分类与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各个地区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某个语言文字体系下,由于地域、群体、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各个地区特有的语言变体。

方言的分类和特点对于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地域特色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方言的分类和特点,以增进大家对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了解。

一、方言的分类中国方言的分类可以按照地域、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进行。

在地域分类上,中国方言主要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华北方言区、东北方言区、华东方言区、中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西北方言区、台港澳方言区。

每个方言区内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方言组。

比如华北方言区可以划分为京、津、冀、晋等多个方言组。

在语音分类上,中国方言可以分为激烈声母、轻声母、普通声母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方言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语法分类上,方言可以根据句式结构、词序等进行分类,比如宾主语序、主宾语序等。

在词汇分类上,不同方言区的俚语、习语、谚语等也有所不同。

二、方言的特点中国方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中国方言的数量非常庞大,涵盖了各个地区的语言表达特色。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方言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

2. 音调系统:中国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音调的存在。

方言区内的语言在音调的使用上有所差异,这也是中国方言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某些方言中,音调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义。

3. 声调刚度:与许多其他汉语方言相比,中国方言的声调刚度相对较大。

这意味着在方言中,不仅语音的音调变化多样,而且语气的调节幅度较大。

方言的声调系统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律特点。

4. 词汇差异:中国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些词汇差异体现了方言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跨方言交流的困难度。

5. 俚语与习语:中国方言区内的俚语和习语也有所不同。

这些方言俚语和习语是当地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方言区的习俗和社会风貌。

中国方言分布图

中国方言分布图
代表方言特点
• 北京话:声母少,韵母多,声调平仄分明 • 上海话:声母多,韵母丰富,声调曲折复杂 • 南昌话:声母适中,韵母较简单,声调较为独特
各地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
词汇差异
• 方言特有词汇:各地方言中有许多独有的词汇 • 古语词:各地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 • 借贷词:各地方言之间相互借用词汇
城乡分布特点
• 城市方言:城市地区的方言较为统一,受普通话影响较大 • 农村方言:农村地区的方言较为多样化,受地域文化影响较大
方言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形地貌影响
• 山地地貌:山地地区的方言较为独特,受地形阻隔影响 较大 • 平原地貌:平原地区的方言较为统一,受地域文化影响 较大
气候环境影响
• 温带气候:温带地区的方言较为保守,受古汉语影响较 大 • 热带气候:热带地区的方言较为开放,受外来文化影响 较大
方言变迁特点
• 方言融合: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方言分化:同一方言在不同地区的分化
方言演变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社会历史背景
• 历代政治变迁: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方言的发展 •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影响方言的发展 • 文化交流:地域文化交流的影响
方言演变趋势
• 方言统一:普通话的推广导致方言的逐渐统一 • 方言多样化: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方言的多样化
方言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
文化交流
• 方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 方言中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文化传播
• 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 利用方言进行文化传播,扩大文化影响力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中国七大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
分布 闽方言具体通行有福建省、广东省、海南岛、雷州 半岛、等地区,
使用人数 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 南部和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等地区使用,人口约 8000万,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 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 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 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 片,
6.粤方言
又作广东话、 广府话,粤语含的九声六调,保留中古汉 语语言特点,在粤语有粤海片、四邑片、高阳片、桂 南片之分,
分布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 海南、香港、澳门,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 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是香港、澳 门的官方语言,
使用人数 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大多数在广东广西地区,
1 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 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 又被分为几个小片:①、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 ②、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③、雷州片以海康话 为准,④、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 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 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 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 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1 华北方言,通行于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
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
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
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2 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
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 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
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中国七大方言ppt课件

中国七大方言ppt课件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 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10
6.粤方言
又作广东话、 广府话。粤语含的九声六调,保留中 古汉语语言特点。在粤语有粤海片、四邑片、高阳 片、桂南片之分。
分布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 海南、香港、澳门,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 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是香港、 澳门的官方语言。
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 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
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 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桂平县、平南县、 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县、容县、 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 、浦 北县 、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 县 、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 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
5
3.赣方言
赣语,又名江西话,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 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 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 数赣语方言岛。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抚州 话、新余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赣语内部的各方言 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
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4
2.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 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 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分布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大部和广西北部。
使用人数 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地区,使用人口在2500万以 上。
客家语是台湾的官方语言 ,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苏里 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 。客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 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语 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PPT课件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PPT课件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上海话为代 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 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 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 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 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 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 中国有八大方言(新近又发现一种叫“平 语”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也 有人把中国方言划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 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 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还只是国 内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 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 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 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 带,四川、云南 、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 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 人数的70 %以上。
• 一上海人来北京出差,在饭店吃饭的时候, 他想点一瓶椰汁,就叫服务员过来说:小 姐,给我来瓶“压奶”(上海话椰奶的意 思)。结果服务员小姐无辜的说:对不起 先生,我们这的鸭子不产奶!
• 9.山东话:潍坊等内陆城市,方言有 些晦涩难懂
• 10.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大, 要是语速快,让人听不懂
• 11.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让外地 人很难听懂
小笑话
• 1、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 主人夹起一颗田螺一看说:公的!便弃之。 又夹一颗又道:公的!又夹又弃,嘴里不断 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里想: 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语言文化的国家,境内有着众多的语言和方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的七大方言。

这些方言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并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七大方言,包括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发展情况。

1.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北京话、天津话、河北话等。

北方方言以其清晰而简练的特点而闻名,北方人的普通话发音准确而严谨,带有浓厚的唐宋文化的痕迹。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话、吉林话和黑龙江话等。

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发音疾快而激情四溢,有时带有一些俄罗斯语的影响。

3. 华东方言华东方言包括江苏话、浙江话和上海话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东地区。

华东方言在发音上比较柔和,有一定的江南文化特色,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4. 中南方言中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南地区,包括湖北话、湖南话和广东话等。

中南方言在音调上多变且丰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语音特点。

湖南话还有“尖刀字母”的称号,发音清晰而有力。

5.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话、贵州话和云南话等。

西南方言在口音上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音较重,有时带有一些方言俚语和土语。

6.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地区,包括福州话、泉州话和漳州话等。

闽南方言发音清晰而流畅,富有乐感,并且具有独特的音调系统,是中国方言中的瑰宝之一。

7. 广西方言广西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地区,包括广西壮语和广西粤语等。

广西方言发音独特,有韵律感和抑扬顿挫,与其他方言有显著区别。

以上是中国的七大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也是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方言,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文化和地域差异。

在国内,人们通常使用自己当地的方言进行交流,而在国际交流中,普通话作为中国的统一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七大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

5.闽方言
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 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沿海平原、 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广西、江 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分布 闽方言具体通行有福建省、广东省、海南岛、雷州 半岛、等地区。 使用人数 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 南部和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等地区使用,人口约 8000万。
6.粤方言
又作广东话、 广府话。粤语含的九声六调,保留中 古汉语语言特点。在粤语有粤海片、四邑片、高阳 片、桂南片之分。 分布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 海南、香港、澳门,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 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是香港、 澳门的官方语言。 使用人数 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大多数在广东广西地区。
2.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 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 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分布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大部和广西北部。 使用人数 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地区,使用人口在2500万以 上。

3.赣方言
赣语,又名江西话,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 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 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 数赣语方言岛。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抚州 话、新余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赣语内部的各方言 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使用赣语的人口在55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5% 左右,世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 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 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 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 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 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 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 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 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一:西南官话。

从图中可以看出,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官话,在全国占比第一。

西南官话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以及西藏部分,陕西部分,湖北部分,湖南等部分省份。

二: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以河南,安徽部分,陕西部分,江苏等部分省份。

三: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包括咱们的大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部分省份。

四:晋语。

晋语,以山西,河北部分,陕西部分以及内蒙古等部分。

五:吴语:
吴语,包括上海,浙江以及江苏部分。

六: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包括江苏,安徽等省部分。

七:赣语。

赣语包括江西以及江西周边的省份部分地区。

八:粤语。

粤语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以及广西部分地区。

九:壮语。

壮语包括广西及广西周边地区。

十:闽语。

闽语包括福建及台湾部分地区。

十一: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包括山东,辽宁等部分地区。

十二:兰银官话。

兰银官话,顾名思义,就是甘肃兰州,宁夏银川及周边地区的方言。

十三:翼鲁官话。

翼鲁官话,顾名思义,就是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的方言。

十四:维语,蒙古语,藏语,彝族语,白族语,傣族语,苗族语,侗族等少数民族语,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方言】闽南方言谚语一、闽南话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五个次方言: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

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

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二、闽台年俗正月歌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目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暝,十一请女婿,十二到(回)来拜,十三吃稀粥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

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

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视为不吉利之日。

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

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

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

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

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除夕,闽南称为“年暝”,“廿九暝”(即使是三十日也这么叫,今年农历十二月是小月,这个除夕是货真价实的“廿九暝”)或“年兜”,这时老人们意指除夕和新春紧密相联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年兜节到”。

闽南民谚曰:“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

”这说明民间对合家团圆吃年饭历来非常重视。

外出者,即使远在南洋,也力争赶回故乡参加除夕的团圆庆,同父母妻儿共享天伦之乐。

即使因故不能参加者,也要替他(她)在桌上摆一副碗筷,或在椅上放一件衣服,以示人不在物在,身不到心到之意,并期待他(她)明年回家团聚。

历史上许多闽南人前往开发台湾,因此也把过除夕、迎新春的节俗带到了台湾,数百年来,闽台人民过年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除夕围炉的中心内容,可谓是把家庭亲情、天伦之乐融于“吃”之中,其中许多食品是特地为过年而制作。

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有年年高升,年年生活水平提高之意(闽南妇女新春也都头插红春)。

年夜饭菜插红花(常为绸制),称“红春仔”,“春”与闽南话“剩”谐音,寓富余之意,“留宿饭”长年菜也有同义。

围炉,即举行家宴之时,在桌下放着一个燃着木炭的小烘炉,或围吃火锅,可以取暖,制造一种热气腾腾的氛围,现在大多以电火锅代之。

所吃的菜,也讲究含意,寄寓吉祥如意。

如吃肉丸(圆)、鱼丸(圆)加上家人欢聚,合称“三元”即合家团圆。

有的吃排骨汤加肉丸,寓意“骨肉团圆”。

“菜头”谐音“(好)彩头”,“豆腐”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之意;“鱼”谐音“余”,即年年有余;春饼(薄饼)又称春卷,即年年有剩,又因其作料多样,以面皮包而成卷,寓意合家团聚;“蚵仔兜”(海蛎拌薯粉制成)则有“兜金兜银”之意;烫蚶,传说蚶壳为古代贝币(蚶壳仔钱)预兆来年发财,金银满室;吃甘蔗,寓“节节甜,年年好”之意,“吃甜甜、赚大钱”,长辈们要把整株甘蔗,结上红纸、红绸带,放到子孙房中,正月初二是“女儿日”,夫妻双双回娘家,岳父母也要把整株甘蔗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寄望小辈们甜蜜、幸福。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

“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

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

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

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

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

“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

“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

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

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

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

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

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

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

“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

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

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

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全斗句的台湾俗语1. 一人一家代,公媳随人在(拜)。

2. 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

3. 一人主张,毋值两人思量。

4. 一人看出一家,新妇看出大家。

5. 一人智,毋值两人议。

6. 一人傅虚,百人傅实。

7. 一人烦恼一样,煞人烦恼相亲像。

8. 一人讲一项,无人讲相仜。

9. 一千赊,毋值八百现。

10. 一心卜死,一心卜食米。

11. 一支嚎吱吱谭,冗川予人犁田。

12. 一日走抛抛,一瞑点灯蜡。

13. 一日烦恼日落申,一瞑想甲鸡报寅。

14. 一代娶矮某,三代出矮股。

15.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散了了。

16. 一句问,一句还;无问卡清闲。

17. 一囝扑毋食,济囝抢咧食。

18. 一年新妇,两年话拄,三年师傅。

19. 一更穷,二更富,三更起大厝,四更拆袂赴。

20. 一言不中,千言无用。

21. 一枝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

22. 一狗吠影,百狗吠警。

23. 一某燕人知,雨某相削(卸)代。

24. 一个某,较赢三身天公祖。

25. 一兼二顾,摸俐仔兼洗裤,蕾薯沟兼种芋。

26. 一时风驶一时船,一时官用一时银。

27. 一牵成,二好运,三才情。

28. 一理通,百理同(万里彻)。

29. 一粒田螺九碗汤,三粒田螺一掩缸。

30.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做三成功。

31. 一块红红,顾甲变大人。

32. 一暗无眠,三日踅(seh)神。

33. 一岁一岁差,倒落无困也快活。

34. 一顿久久,两顿相拄。

35. 一瞑全头路,天光无半步。

36. 一箸喙里哺,一箸停半路,一箸金金顾。

37. 一钱二缘,三嬘四少年。

38. 一声毋知,百项无代。

39. 一(it)举、二运、三本事。

40.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41. 七坐、八爬、九发牙。

42. 九顿米糕无上算,一顿冷糜去。

43. 人比人,跤腿比烟筒。

44. 人gau,天做对头。

45. 人生亲像大舞台,苫拘笑诙拢总来(公开)。

46. 人若衰,种匏仔生菜瓜。

47. 人重妆,佛重扛。

48. 人害人天毋肯,天害人仃(di)眼前。

49. 人情世事陪甲够,无鼎甲(gap)无灶。

50.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看。

51. 人无料,马有料,好马绑柠将军柱。

52. 人亲情,钱性命。

53. 人济话着济,三色人讲五色话。

54. 入虎口,无死也(嘛半)乌沤。

55. 入门看人意,出门看山势。

56. 十二月工,无闲梳头鬃。

57. 十囝十新妇,伸一个老寡妇。

58. 卜去乌影,毋去吊鼎。

59. 卜好三年,卜歹(败)做一时。

60. 卜吼无目屎,卜哭无路来。

61. 卜食好鱼,着近水墘。

62. 卜嫁城市乞食,毋嫁草地好额。

63. 三人仜一心,乌土变成金。

64. 三十往后,才知天垣(guan)(悬)地厚。

65. 三日早长一工,三年早长一冬。

66. 三日无火熏,也袂娥死火头军。

67. 三日无念喙头生,三日无写手头硬。

68. 三日无馏,peh4(be)上树。

69. 三兄扛一妹,嫁妆无地下。

70. 三年一闰,好歹照轮。

71. 三条茄,毋值着一粒狡(ghior)。

72. 下蛏(tan)下蚝,到时拢无。

73. 丈姆看囝婿,愈看愈意爱。

74. 上天无路,落地无步。

75. 也卜食,也卜掠。

76. 也着繀(cue),也着糜(mue)。

77. 乞食神,孝男面;早去困,晏精神。

78. 千苦万苦,为着腹肚。

79. 千富万富,毋值家已厝。

80. 千算万算,毋值天一向(划)。

81. 大人be起,囡仔占椅。

82. 大人咬一喙,囡仔食甲畏。

83. 大人乱糟糟,囡仔爱年兜。

84. 大人烦恼无钱,囡仔颧喜过年。

85. 大工一下指,小工磨半死。

86. 大工无人倩,细工毋愿行。

87. 大好大败,无好无歹较常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