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二)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合集下载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寒假专题】散文阅读专项(解析版)

【寒假专题】散文阅读专项(解析版)

专题07 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考点剖析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1.整体把握第一步:通读,把握全貌。

抒情散文看情感变化;叙事散文看叙述的事件;记游散文看时空的变化。

第二步:段读,概括大意。

以段为单位细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看出文章思路。

第三步:分层,理清关系。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寻找线索并分析作用①寻找线索的方法。

a.明确常见线索类型。

游踪、事物、时间、情感,事件的发展等。

b.抓住关键位置。

如文章的标题,或者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或者议论抒情部分等。

②分析线索的作用线索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等作用。

3.分析语段的作用①在内容主题方面。

内容角度,要考虑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作用。

主题角度,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在结构思路方面。

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

③在表达效果方面。

考虑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和表达效果,以及读者情感(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等)。

二、概括内容,分析形象1.归纳主旨“五抓手”①抓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②抓开头结尾。

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③抓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④抓段意层意。

有的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者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抓写作背景。

有的文章主旨还需要了解、分析相关时代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

②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概括分析。

③从作者的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三、鉴赏散文的语言和手法1.理解意蕴第一步:理解字面义。

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

第二步: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三步:含蓄的词句,可能包含多层含义,要结合情感、主旨多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2.掌握散文的线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结构安排,掌握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分析结构思路的题目即使不显性设题,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也会隐性涉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点一般有三个: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分析和句段作用分析。

二题点攻破题点1 行文思路分析题点必备知识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和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多种,具体为:【结构类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
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 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知,上 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 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 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 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 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 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 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 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 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 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 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 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 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 文章主旨。

2019高考语文散文阅读_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2高考命题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迁移运用巩固提

2019高考语文散文阅读_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2高考命题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迁移运用巩固提

高考命题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死之间雷抒雁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

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

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

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

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

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鉴赏表达技能(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 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 掌握多种表达技能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 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一)熟悉常用语
①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如: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 事情来龙去脉清楚)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 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 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 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 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 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 种情势回答。
第三节:体会含意题
2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
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
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
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
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
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2)、思考原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及解答指点
•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 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 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 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 第一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 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 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 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 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能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 对照、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能都 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类型一 散文阅读 第2课时 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类型一 散文阅读 第2课时 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1.(2019·衡阳第 25 题 D 项)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 湖 南 设 的热切追求。 问 2.(2018·衡阳第 24 题 C 项)“弟弟”的“长风衣”是贯穿 全文的一个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2课时 理清思路,分 析文章结构
考点3 句段作用
1.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 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 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教材探源 (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 3.①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 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八上《白 杨礼赞》“思考探究”)
3.提取标志性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 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 出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 方法指导 第三步:明确此部分的主要内容与全文的联系。 第四步:明确所使用的记叙顺序的作用。详见本专题“文体 知识梳理”。
考点 5 文章线索 1.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 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七下《老王》“思考探究”) 教材探源 2.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 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 排有什么好处? (九上《智取生辰纲》“思考探究”)
第一步: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 方法指导 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切忌只阅读题干要求句子(段落)
的内容或只看位置就急于答题。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4 散文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1 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17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4 散文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1 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17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 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 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 团艳艳的红云……
2.圈——圈点勾画,抓住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圈画重点词句。 (1)关联词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 (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写作对象、内容以及文章的 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 (3)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 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的作用。明确了这些语句,整体思路 和结构也就变得清晰了。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 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 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 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 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 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⑮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 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 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 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 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 交响……
3.标——标示段意,显露脉络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每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落 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 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通——通读全段,概括大意 无明显总领或总结性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 关键词语,分析并概括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 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巩固训练】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句段作用类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句段作用类

三:为何写
归纳“主旨”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类题解题策略
高考设题角度: 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思路及行文脉 络——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局部思路 的分析概括。
题型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 路径、脉络。思路有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 “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2.审不好题干。或审题不仔细,丢掉了主要信息,或找不到问题的 关键指向。
【对策:审题时圈点勾画试题的题干重点,了解设题指向、答题 角度、答题范围(区间)】
3.写不好答案。要么因知识储备少,踩不到得分点。 要么整合能力差,答不到关键点。有的照抄原文, 答案过于繁琐。有的简单拼凑,缺乏概括。答题思 路混乱。
本考点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提问方 式)一般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 等)?”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某段或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3)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4)说说XX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好处。
(5)分析xx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句段作用类
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现代文阅读失分原因(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文章。考生本身缺乏阅读技巧和文化底蕴,再加之考场心 浮气躁,阅读效果差。
【对策: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调,知道在写什么;分层阅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要点之间的关系;带题阅读,揣摩命题 意图和题干指向,准确查找答案大致区间,明确答案大致来源。)
八、引用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 或某一物象在文中的作 用

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知识讲解

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知识讲解

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 4、(13年福建卷《瓦》)“鳞是鱼的瓦,甲 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 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 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 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5、(14天津卷《枣香醉人》)第16题文中插叙 “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 生活。 • …… •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 参考答案:内容上,点明了文章要写的内容 是一个古老村庄一天的生活。 • 结构上,总领全文 ,领起全文内容。
4
真题探路二
1、(13年安徽卷《樱桃》)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结构上,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内容上,为樱桃新的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标题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10
跟踪练习三
(2014年烟台质量检测《茶花女柳依依》)P138 文中最后一段中“在圣阿加塔威尔第的花园里,
3、(2012年四川卷《柴禾》)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 答:内容上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

结构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
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
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5活
8
真题探路三
1、(08年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 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讲分析结构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本通

第二讲分析结构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本通

• (2020·全国新1卷)【《建水记(之四)》第8题】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 对此你如何理解?
•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 及其历史传承;
• 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 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4、综合分析构思特色
• 分析构思特色,其切入角度主要有: • (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
3、六大常考句段作用
类型
作用
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
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
开头 段落
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 垫;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 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
高三一轮复习之散文阅读
第二讲
分析结构思路
一、考情概览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新高考 《到橘子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
全文构思 ①重点考
2022 Ⅱ卷 林去》 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查整体谋
上海卷《我和父亲》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4分)
物象 物象展开行文
的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
感情/心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 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
理 组织行文
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2、找线索的方法
• (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 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 感情为线索。
•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 • (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 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 文章的线索。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2——结构思路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2——结构思路

高考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2 ——结构思路+例题分析【知识梳理】散文的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题型分四大类: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分析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文章谋篇布局思路。

局部——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需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

一、题型1——行文线索分析(一)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

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二)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及作用:(三)分析线索作用的思路第一步——“定线索”第二步——“两个角度”分析线索作用二、题型2——行文思路的分析(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主要涉及分析综合能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首先梳理清楚作品结构思路,才能理解散文内容。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三)行文思路分析的思路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文章紧扣……展开叙事,先写……再写……最后写……)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

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篇一1.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

重点是把握“神”。

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2.高考散文阅读测试重点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

有的直接考查,有的间接考查。

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所以对文中所用材料的分析评价也是每次必考,只是题目难易度不一,考查形式不一。

(2)分析归纳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

全国卷每次考的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反衬等。

考查方式,一般不要求辨认,而是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3.命题所遵循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文学作品命题技术日趋成熟。

命题者对阅读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二、散文阅读答题模板

二、散文阅读答题模板

③分析材料关系法 常见关系如下表:
相承 关系
相并 关系
相属关系
材料关系 承接关系 递进关系 并列关系 对照关系 总分关系
具体特点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结合文本内容,解说出了文章前后的材料是以怎样的一种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就解说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3)答题模板 本文围绕……(以……为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2)解题思路 ①审题型 即审所出的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 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题干中带有“赏析”或 “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 文、整体的。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 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考虑修辞手法。“首先”就是 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③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 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 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 的。 (3)答题模板
2.赏析语言艺术 (1)常见题型 ①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②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③有人称作者的散文“亦庄亦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结构思路类 1.分析句段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分析画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③某段(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④简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 ⑤有人认为某段在文中意义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的作用, 不能删。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分析。

散文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散文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作用题答题要点:
1.首先要看提问语句的位置,根据位置定作用。
2.这类题目一般都会有提示要分内容和结构两面回答, 尤其是散文中一些描写性的语句,更要从文句本身的内 容和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两个方面作出解说。
3.答题要看赋分。2分的提问可以简略作答,如只答出 承上启下即可。4分的提问则回答要更细致全面一些,如 可以把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答出来。
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 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 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 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2.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试 作简要分析。
(1)自然引起下文对三位死人的回忆;
(2)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抑扬),突出了对伟 人的敬意。
隐含了作者希望摆脱羁束的思想和做 人要坦白真诚的观点,这些文字让人读 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 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
2.文中引用《儒林外史》中“王太 太”和《堂吉诃德》中“桑丘”的例 子,有什么用意?
将王太太的浮夸造作与桑丘不装斯文、 不讲礼数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意在 表现“卑微”这种“隐身衣”,可以 让人拥有自由的生活,率真的个性, 而财富地位却可能让人变得虚伪造作, 愚蠢可笑。
6、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 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 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 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 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 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 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隐身衣》
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 儿”,这些“废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和观点?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散文阅读之厘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散文阅读之厘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栏目 导引
怎样解答厘清结构思路题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游踪思路,又有作者内心情感
思绪的变化,进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其结构思路。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外部游踪:出家门—— 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游记类散文,既 小径——荷塘(赏荷 然是游记,就需寻找游踪:勾画关键句“带上
详解精析: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需要综观全文,抓住 文中主要情节的变化发展。
厘清结构思路题,可以运用“四字”法: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
明确文体, 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 明
把握全貌 的事情或者谈的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文 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也不同
审读段落, 审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两条线索:游踪线索和情感变化线
索。
先从时间、空间、情感、物
作用:①结构上,本文外部的游踪线 件等方面找出文章线索,然
索和内部的情感变化线索交织,使文 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
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圆形结构形 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
态。②内容上,两线交织,有力地揭 用
示了作者心情不平静的原因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一,找出并点明文章的线索。找线索时注意以下三点:
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
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 ①区分散文类别,思
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 索 8 大线索(上文线索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 类别)
明晰文脉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 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 往会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 束内容的作用。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概括 每一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段做一个总结, 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 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 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文章有序,作者有路结构思路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考点,更重要的是只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文本,为进一步赏析文本做好铺垫。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包括分析整体思路和分析句段的作用两方面,高考也围绕这两方面设题考查。

一、分析整体思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文章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形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过程。

思路的种类:类型定义分类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的顺序)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15· 《说起梅花》苏菲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
北京
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
文加以赏析。(6分)
2014·山 《浣花草堂》黄裳 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 作用
天津
彭程
(4分)
2015·山 《四堡雕版》冯骥 19.简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15·江 《比邻而居》王安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


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
作用?(6分)
2015·四 《太湖碎锦》范烟 17.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
解析答
分析局部句段作用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解析 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 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 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 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何作用?有没 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 括出答案。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②总领全文; 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考情分析】 3年12考
高考卷
选文
问题
2016· 《白鹿原上奏响一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
北京
支老腔》 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陈忠实
2016·上 《湖殇》熊久红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

有何效果?(4分)
2016· 《在母语的屋檐下》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近三年散文考查
高考卷
选文
2016·北 《白鹿原上奏响一

支老腔》陈忠实

2016·上 《湖殇》熊久红

2016·天《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2015·天 《云和梯》张抗抗

2015·江 《比邻而居》王安


2015·重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2015·北 《说起梅花》苏菲

高考卷
选文
2014·山东 《浣花草堂》
黄裳
2014·天津 《枣香醉人》
洪丽丽
2014·福建 《祖屋》农人
2014·大纲 《听雨》叶延


2014·湖南 《粮食》学群
2014·安徽 《独木舟之道》
(美国)西格
德·F·奥尔森
2014·广东 《鹤》陆蠡
2014·四川 《山水及自然
景物的欣赏》
考情分析
15年
选文
题目 《四堡雕版》
14年 《浣花草堂》
答案 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 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 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 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 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答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 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 “气味”为本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穿起来,描 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 ,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 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答案 (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 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 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大一轮》P196-201
学习目标
Ⅰ 掌握分析整体结构和思路的三个关键 Ⅱ 掌握分析局部句段作用的三个关键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并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 更深入地理解散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分析结构、思路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辨别其结构形式和把 握思路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分析结 构、思路就是这么重要。
1.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答案 先由人们的问题引出对古镇的探访;再进一步从不同 角度考察古镇,思考原因;接着转向与中国国内“复制热” 的对比;最后表明态度,呼应开头。
答案
2.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 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解析 本题从谋篇与立意的角度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 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谋篇和立意两个方面赏析。谋篇属于表达技巧中 的结构技巧,而立意则属于文章主题方面的要求,要分开来答。
4
意蕴丰富,设置巧 妙。结合文本谈你 的认识。
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 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 些启示?
挖掘文本丰富意蕴 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命题上较为稳定,常考的题点与题型如下: ①分析作品结构:不重整体把握,偏重句段结构作用分析,经 常考开头段的作用。《大一轮》P196-201 ②分析重要句子含意题:经常选那些内涵丰富而又对理解全文 起关键性作用的句子。 ③内容要点概括题:围绕文中某个重要内容或观点进行筛选、 概括。 ④鉴赏表达技巧,品味语言艺术:鉴赏的角度较广,有叙述人 称,有语言特点,有对全文艺术特色的赏析,有对局部句子的 赏析。无论哪种类型,都重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大一轮》 P212-216及讲义 ⑤探究题:重视从文本中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启示,有时要求 从内容上谈感悟,有时要求从写法上谈启示。《大一轮》
小组自主合作交流
掌握整体分析结构、思路题的规范要求
1.梳理文章思路题
冯骥才《别急,哈尔施塔特》
2.1分组析概括谋篇构思特色题 (2015·北京)苏菲《说起梅花》
2、3.3分组析线索作用题(2015·江苏)王安忆《比邻而居》 4、5

掌握分析句段作用题的规范要

桃 花《背水的日子(节选)》 6组
朱成玉《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7、8、9组
散文考点分布
名家散文 思想性、艺术性并重 (文质兼美)

1
简析第二段在文中 的作用
为何从杜诗写起

2
赏析句子表现手法 与表达效果
理解句子含意


3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 堡雕版及其文化衰 落的原因,
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 认识?请概括
理清结构思路,分析 句段作用
理解、赏析语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
文中的5个问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