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全诗王昌龄

合集下载

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王昌龄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将士豪壮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艰苦、长期基础上所发出更坚定、深沉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一个重要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同时,并不回避战争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大处落墨环境描写。典型环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宏伟壮志。
译文
青海上空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敌人誓不回还。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唐诗《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唐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连绵不断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闭壳肌,壮志不攻灭,不击败攻打之敌,誓不回到家乡。

【作品赏析】和古从军行七首系则唐代边塞小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可说是就是名篇中的名句,说明边塞将士拼死身先士卒的气概。

【作者简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表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存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概述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绘变为轻易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归纳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彪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归纳锋芒。

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古诗今读: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从军行》古诗王昌龄《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赏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

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

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

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

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

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

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

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

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

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

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如烽:指烽火台。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 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 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 咼咼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
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 莫教兵士哭龙荒(11)。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12),孤城遥望玉门关(13)。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⑭)。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15),已报生擒吐谷(yu)浑(16)。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 画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下面是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欢迎参考 阅读!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唐)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
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 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 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 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 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从军行[唐]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渡洮河北③,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释〕①本篇选自《全唐诗》。

原列作者《从军行》第五首。

②辕门,军营门。

古代行军以车为阵,车辕相向为门,故称军营门为辕门。

③洮(tao桃)河,在今甘肃省西南。

④吐谷浑(tu yu hun土玉魂),西域鲜卑族古国名,最早领袖名吐谷浑,建国于洮河西南,常对外侵扰。

唐太宗派李靖讨平之。

这里借指敌酋。

〔解析〕诗的第一句大笔勾勒了边疆的景色:风沙漫漫,日色无光。

大漠,点明了地点;风尘,交代了天气;日昏,是描绘当时的景象,渲染厮杀格斗的战争气氛。

这七个字,线条粗犷,气象阔大,与唐军将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非常和谐。

第二句写唐军将士出发的情景:红旗半卷,飞速前进。

他们出发去干什么? 这里避而不答,却笔墨一转,撇开这支飞奔的军队,去写“前军”——前军正传来胜利的捷报。

第三句写前军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吐谷浑在洮河西南,先头部队乘夜从北段渡河,出其不意进行掩袭。

第四句写前军的战果:活捉了敌酋。

这支刚出发的部队,原来是去接应先头部队,赶去会战的。

前军已经告捷,后军一到,前后会合,大获全胜就可想而知了。

四行诗二十八个字,写了两队人马,不仅不使人感到分散,反而加强了这样一种气势:就是为了保卫国家,唐军将士前赴后继,斗志昂扬,气概磅礴。

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他们那种争先恐后的劲头,那种战则必胜的信念,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是一首保卫边疆、反抗侵略的战歌,也是一首凯歌。

作者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乘黑夜、冒风沙,奋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感情。

诗写得风格雄浑,意境开阔。

那边疆大漠风沙蔽日的景象,那红旗猎猎队伍行进的情状,都使人感到胸怀开阔,给人以鼓舞。

诗的语言流畅,又余味无穷。

前军已传捷报,而后军出发的目的、将来的战果,却没有直接交代,留给了读者去捉摸,去体味,使诗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了字面的范围。

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从军行》作者:王昌龄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从军行》诗意_王昌龄

《从军行》诗意_王昌龄

《从军行》诗意_王昌龄
【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成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意思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一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青海:指青海湖。

2穿:磨破。

3金甲:铠甲的美称。

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一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一门关。

哪里的将士身经百战,把盔甲都磨破了,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豪情之美】《从军行》反映的是边防战士那种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主要描绘塞外边地的风光,渲染一种战争的气氛。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概括了将士们长期的战争生活,以及那种决心破敌的豪情,表现了将士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短短四句,即将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从而由心底涌现出一腔热情,万分豪情。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是描写边塞的景色,境界阔大,含蕴丰富;后两句突然转折,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对照鲜明。

写作时,如果想让人物的一性一格特征更鲜明,让主题更突出,可以采用对照的手法进行表述。

通过对照,将环境、情节与人物感情得到统一,提升作品的文学一性一,也是考试中得分的一个重点之处。

【启示】决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有的人看到别人学一习一成绩好,自己很羡慕,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喜欢,但总是下不了认真学一习一的决心。

连上学往往都有很多借口,天晴不去,下雨不去;天热不去,天冷不去;没车不去,不送也不去。

这样的学一习一态度,成绩怎么可能自己涨上去呢?学如行舟,不进则退,要想成绩好,赶上其他的同学,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与挫折,义无反顾地努力下去。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诗】: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翻译】: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

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

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阅读训练】:一:(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二:(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分)(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3):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参考答案】:一:(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 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 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
2/8
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从青海 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 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 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 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 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 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 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事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 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 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 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 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 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 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 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 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 南汜水县尉。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事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 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事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 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 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 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导语:《从军行》作者:王昌龄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而对战果辉煌的 “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 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 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 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 “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3/7
了几分钟才恢复局势。 事后经过查明发现,这个糟糕的局面是由苏军大斜方的一个据点造成的,古
德里安怒气冲冲地走过去,把那个据点的长官叫来,质问他是怎么履行自己的职 责的。
这名长官显然也受了伤,他说当时从远处就能看见大批的苏军涌来,但此时 他们的迫击炮炮弹已经打光了。机枪肯定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攻势,就举个白旗往 后跑。其它的德军以为苏军攻势强大,就开始一窝蜂地逃跑,,当天苏军缴获了 许多武器,而这次事件也让古德里安他们白白在斯摩棱斯克消耗了几天的时间。
第三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 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鉴赏】 这段文学
,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 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 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 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 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7
德军和意大利讨论完了,之后就来看看二战中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日本伞兵, 日本一向以“玉碎”战术为名,一支若是打不了胜仗,就是全军覆没,“逃兵” 这个词语
是他们的字典里所没有的。在二战开始时,日军觉得伞兵很新奇,加之听闻 德军在克里特岛,以及苏联的战役后,对伞兵更是向往,甚至将伞兵称呼为“决 定未来战争胜败的兵种”,决定将其列入自己的。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1/7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 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 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 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 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 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 思!”(《诗经
幸运的是,即使这样,古德里安他们的推进速度还是最快的,这和苏军本身 的战略方案也有关系。当时在古德里安后面的是第十装甲师,与霍特的第三装甲 集群的一支,苏军分成两支撤退,结果受到了古德里安和后方的夹击。古德里安 重视行进距离,很快他就带着走了,把这些烂摊子留给后面的。
苏军也不是草包,他们索性不打古德里安的第四装甲集群了,反而把全部力 量和后方的德军干仗。德军被牵制了许多天,才将这些苏军全部消灭,可此时古 德里安他们已经来到了第聂伯河附近了。
我们都知道,二战中意大利战斗力差得不行,这也是一直让希特勒头疼的事 情。而且这帮意大利人在战场上打不过人家也就算了,在监狱里却还不安分,可 能是怕自己难以发挥“用武之地”吧!其实不光如此,他们的盟友德国和日本也 犯过同样的错误,而且都是那么的可笑,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嗤之以鼻,很难相 信他们作为战场王牌的事实。
他一边在路边散步,一边唉声叹气,这时他的副官跑了过来,向他报告了一 个令人吃惊的消息。
“报告长官,那些意大利人被找回来了,您快去看看吧!” 英国立刻奔向事发地点,只见许多意大利战俘围在另外一个战俘营,要求更 换住宿场所。经过反复的劝解讨论,他才知道这帮人原来是因为没有意大利面吃, 才大胆“越狱”的。英国当机立断,为他们准备新鲜的意大利面,于是这些人又 乖乖地跟着他们回到了战俘营。 话说意大利人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可德国人也有掉链子的时候,在苏德战役 刚爆发的时候,突进速度迅猛的古德里安来到了距离斯摩棱斯克几十千米的一个 苏军要塞,他把整个集团军群分成多个据点,每个据点负责攻击苏军的一个范围。 这种阵型的好处是:互相之间可以快速支援,组成了强大的交叉火力网,让苏军 难以找到突破口。同时古德里安还布置了纵深防御,在阵地背后还用坦克支援他 们。他信誓旦旦望着前方,认为苏军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无法突破他布置的 包围圈。 战役打响的时候,苏军四面突围,伤亡极为惨重,但过了不久德军大部分阵 线就开始溃败。古德里安见此情景,立刻把全部火炮的目标瞄准前线阵地,轰炸
·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 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 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 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 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 游子的叹息。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 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
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 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
2/7
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 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 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
在关押意大利的战俘营里,有一次负责看守的英国士兵睡着了,战俘营的大 门一直敞开着。第二天,监狱长官发现了这一事件后,把看守痛斥了一顿,然后 检查人数,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少。英国喜出望外,这帮战俘果然连老鼠都不如, 主动放他们出来都不肯干。
可是第二天,他们却迎来了一个坏消息,所有意大利的看守挖了一条沟,从 里面一个接一个都跑出来了。英国非常疑惑,这帮平常最听话的俘虏,怎么也会 越狱,看来自己真的是老了。他把这一消息报告给了上级,等着挨处分,从此他 的军事生涯可以说是完蛋了。
从军行全诗王昌龄
导语:《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唐代 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 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以下 是小编整理从军行全诗王昌龄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 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 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 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 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