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上古音解析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5232410b1c59eef8c7b4a7.png)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 祥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第三节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遥韵:章与章之间押韵,一般放在句末,也 有放在句首的。 《周南· 麟之趾》: ①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②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③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一、二、三章,章末“麟”押韵,遥韵。 近来西方学者以为“麟兮”二字一起押韵, 称“富韵”。
课堂练习:分析《静女》各章的韵例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来自《诗· 豳风· 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 条件有两个: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 也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 与[m]对转,[t]与[n]对转。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静女》第三章(P913):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一、三句脂部 匪女之为美, 二、四句之、职部 美人之贻。
抱韵: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 二句与第三句押韵。如: 《周颂· 思文》: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一、四句职部 立我丞民, 二、三句真部 莫非尔极。
上古音三十部分甲、乙、丙三类。
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是由单元音构
成,入声韵收舌根塞韵尾-K,阳声韵收舌 根鼻韵尾-ng。
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音的韵部](https://img.taocdn.com/s3/m/13c99fc7d5bbfd0a79567316.png)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
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
系联方法如下: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詩邶风燕燕》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詩鲁颂泮水》《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
十五、《诗经》的用韵及上古音简说
![十五、《诗经》的用韵及上古音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ffdcf190fd0a79563c1e724f.png)
牙音
见
溪群疑
舌音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端
透
定
泥 余(喻四)
章(照三) 昌(穿三)船(床三) 书(审三) 禅
帮(非) 滂(敷) 并(奉)明(微)
精
清从
心
邪
庄(照二) 初(穿二)崇(床二) 山(审二)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谢谢
“门水”,古书中“毋”即“莫”,“封”即 “邦”,“妃”读如“配”。
二、上古声母的研究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
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 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 店(端d)、占(知zh)、笃(端d)、竹(知zh)
❖ 娘归泥例:
奴(泥n)、女(娘) 娘 (娘):读如 囊(泥n) ❖ 日归泥例: 涅(泥n)、日(日) 然 (日):读如难(泥n)
二、上古声母的研究
4)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
母。 ❖ 喻三归匣例:
《韩非子》:自营(喻三)为私。
《说文》:自环(匣h)为私。 《论语》:孝乎(匣h )为孝。 《释文》:孝于(喻三)为孝。 ❖ 喻四归定例:
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如: “匍匐”,《谷风》作“匍匐”,《礼记》作“扶 服”,《左传》作“蒲伏”。可知“匍”、“扶”、 “蒲”声母同。 3)反切: 《诗经》“蕴隆虫虫”中的“虫”,《经典释文》有 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直”、 “徒”声母同。
4)读若: 例如:“扮,从手,分声。读若粉。”“扮”“粉” 声母同。
• 《周礼》:“掌王中失之事。”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https://img.taocdn.com/s3/m/a11e0c7b866fb84ae45c8ddd.png)
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 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 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 擅自改變用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 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 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隔 句句尾韵:实、室)有:词头。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隔 句句尾韵:蓁、人)
3、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句中韵:采、有)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句中韵:掇、捋)掇:拾取;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句中韵:袺、襭) jié,手提衣襟兜着。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兜着。 注意:仅 换关键的一两个字就另成一章,反复咏唱, 正是民歌特色。
總結:
A、從韻的位置看:句尾韻是最普遍的形式; 另有句中韻,主要是因爲句尾是代詞或語 氣詞。
B、從一章所用韻數來看,可分一韻到底和 換韻兩類。
C、從韻腳的距離看,可分五種:a、句句 押韻 AAAA
b、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OAOA
c、交韻:一般是奇句與奇句押,偶句與偶句 押。ABAB
《廣韻》在體例上也繼承了《切韻》、 《唐韻》,下面對《廣韻》體例做個簡要 介紹。
A分卷。按聲調分卷。當時漢語共有四個聲 調,四聲即應是四卷。由於平聲字多,分 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五卷。平、上、去、 入四個字,除了代表本調類之外,還有直 接描述調值的作用。
B、分韻。同聲調的字在同一卷裏,在一卷 之中用韻做單位。同屬一韻的字彙集在一 起,稱為一韻。同一韻裏原則上不摻入其 他韻的字。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0bae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0.png)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有关《诗经》与上古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文学。
我们现在一般能见到的《诗经》的读本基本上都是文学性普及读本,而通常能看到的文章也大都是赏析性质的文章。
而一本《诗经》留给我们的价值还不止在文学方面,由于它本身是韵文,因此这就为上古音韵,特别是古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代汉语的研究重要手段和媒介。
特别是古韵学,到了清代达到了繁荣时期,极大的推动了“小学”的研究,也成就了一批大家。
但由于汉语音韵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入门阶段需要记忆大量的材料,因此给人以艰深的感觉,也就长期被人忽视。
一些语文工作者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
比如《诗经》谁都知道,但有谁知道《诗经》与上古音韵有什么联系呢?一、《诗经》韵脚的系联《诗经》中的诗每一节都是押一个韵的,我们之所以今天读起来不压韵,是因为古今字音的变化。
通过对《诗经》韵脚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上古字韵的面貌。
首先我们可以把每一节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总结出来。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氓》的第一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中“丝、谋、丘、媒、期”这几个字是押一个韵的。
换句话说,这几个字在《诗经》创作的时代的韵是相同的。
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这五节我们可以知道:“洲”和“逑”是一个韵;“流”和“求”是一个韵;“服”和“侧”是一个韵;“采”和“友”是一个韵;“芼”和“乐”是一个韵。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95f29302195f312b3069a5c6.png)
全清音 不送气、声带不振动 b d g
次清音 送气、声带不振动
ptk
全浊音 声带振动强烈
[b] [d]
次浊音 声带振动不强烈 2、韵母方面
mnl
①韵 韵部 韵目
古人所说的“韵”一般是指今天所说韵母的韵腹和韵尾部分。
同韵字的集合叫做“韵部”;一部韵的代表字叫做“韵
目家”ji。ā 花huā
麻韵 坚jiān 枪qiāng
知[ ] 彻[ ‘] 澄[ ] 娘[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清
[ ts‘ ]c
穿
[ ‘]q
溪[ k‘ ]k
从[ dz ] 邪[ z ] 床[ ] 禅[ ] 群[ g ]
疑[ŋ]ng
影[ o ] 晓[ x ]h
匣[ γ ]
喻[ I ]y 来[ l ]l 日[ ]r
(2)《诗经》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实际发 音有较大出入。
B、谐声法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 《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段玉裁 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 的理论)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 声符的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 谐声法。
如:“其”在“之”部,从其得声的“淇、 棋、期、欺、基、箕、祺、骐”等字也是 “之”部。
4、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jiaid 胡天八月即飞雪。siuaid 忽如一夜春风来,lai 千树万树梨花开。kai
(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kai]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42546143169a4517723a3bf.png)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4ded8a0f55270722182ef704.png)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
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
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
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
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
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
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
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4479a17a300a6c30c229f3e.png)
二、 古人对声韵的描述 古人对汉语语音早有感悟, 例如:《老子》第二十章:“唯 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 古音在微部,“阿”古音在歌部, 是不同韵部的字,但微与歌属同 类同横行者,主要元音相近,都 为阴声韵,可以旁转,故音相近。
古人还可据口形判定远距离说话人的的 语意。《管子· 小问》篇记载了这样一个 故事,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 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 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 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 “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 之役者,有执席食以上视者。必彼是 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 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 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 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 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 故何也?”
用同音 字注音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譬况法
《淮南子· 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 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描写某 《公羊传· 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 字发音 长言 伐者为主。 的情貌 短言 何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和方法
四川话中,老一辈的人把麦子的 “麦”说成[mia21],而年轻一代即 使是说方言,也不说[mia21 ],而 说成[mei21], 再比如“阶”字, 老一辈的人读[kai55], 年轻一点的 就读成[t iai55], 介于普通话的[t ie55],和老一辈的[kai55]之间。
越是封闭的区域,那里的语言越 具有存古的性质,因此就越能引 起方言研究者的注意。
上古音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就 是现存的各地方音以及汉藏语繫中 与汉语有亲属关繫的少数民族语言, 比如广西的侗台语族中侗、壮、水、 瑶、黎等语支的语音。南方的闽、 粤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都不同程度 地保留了上古音。是研究上古音的 活材料。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0b9d3e1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0.png)
《诗经》全文及注解【古典文献汇编】《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诗经《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作《诗》,后被儒家遣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它就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打下了浓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
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
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
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
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
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
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
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存有错误漏洞之处,恳求各位不吝赐教,不予科粉,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f5a080155022aaea998f0fdc.png)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
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
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
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
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
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
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
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古今语音异同概述
![古今语音异同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8a704e976c66137ef06193e.png)
韵、韵部、韵目:
韵书把凡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做 一韵,也可以叫做韵部,如《广韵》有206韵,或206个韵部 (上古音里的韵部和中古音的韵部有所不同,它不考虑声调, 上古音的韵部又称部)。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根据上古的读音,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破假 借字。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直”假借为“特”。
“特”和“直”的现代读音相差甚远,声、韵、 调都不同,但在上古,它们同属入声职部,声母 都是定母,也就是说,在上古“特”和“直”读 音相同,完全符合古音通假的条件。
段玉裁以后的学者更是进一步考察了形声字的谐 声系统,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观点,运 用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得出的韵部系统与从《诗经》 通过归纳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顾炎武《音学五书》将古 韵分为十部;江永《古韵标准》把古韵分为十三 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将古韵分为十七部; 戴震《声类表》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 森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等将古 韵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将古韵分 为二十一部。 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章炳麟将古韵分为二十 三部;黄侃将古韵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将古韵分 为三十部,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结论。
並[ b ] 奉[ v ] 定[ d ] 澄[ ] 从[ dz ]
明[ m]m 微[ ] 泥[ n ]n 娘[ ]
齿音头
音
正
齿
牙牙音音
精、清心[、s ]从s 、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4479a17a300a6c30c229f3e.png)
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人没有拼音,但也发明了很多注音方 法。
读若法、直音法
《说文》:珣(xú ),读若宣。 n
读若法
《说文》:釆,辨别也,读若辨。
《周礼· 蜡氏》郑注:蜡(qū),读
用音近
字注音
若狙(jū)司之狙。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
厶,音司。
直音法
《辞源》仍,音成。
《辞源》:仳(pí ,音嚭(pǐ)。 )
《礼记· 表记》:“先王谥以尊名。 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 郑玄注:“壹读为一。”(《十 三经注疏》下,中华书局,1980 年,页1641)
另一种方式是直音。就是用一个字 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古籍中凡 是“音某”、“读为”、“读曰”、 “读与某同”等都属于这一类。直 音就要求两个字的读音要一致。但 有时候就难免要受局限,例如:鞥 (eng)这个字,就不好找同音的字。
长言、就是发元音时让语音有一 个持续的时间,国际音标用[:] 表示。短言,就没有这种持续, 很短暂就过去了。将伐用长、短 音区别出主动和被动,这是古代 齐方言的一个特征。
东汉· 刘熙著《释名》也多采用这种 譬况法给一字多音注音,如《释天 第一》:“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 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 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 远也。(见《尔雅、广雅、方言、 释名清疏四种合刊》,页1006,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 语以及谐声繫统归纳得出的, 以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 先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 例,简称为韵例
《诗经》押韵有句尾韵,也有 句中韵,有一首诗只用一个 韵的,也有中途换韵的。有 句句押韵的,也有隔句押韵 的等等。王力有《诗经韵 读》。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e4cec54c3b3567ec102d8a91.png)
《诗经》的用韵(上古的韵部)(一)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汉语语音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用韵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的语音,以《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音:指“五四”以来的语音,以北京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懂点上古音是很重要的。
通论十五、十六就是谈一些上古音的知识的。
(二)韵和韵母(见教材534页)韵:韵母:(三)《诗经》的韵例(见教材534-535)韵例韵脚(句尾韵)偶句韵首句入韵变相的句尾韵一韵到底合韵换韵交韵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四)《诗经》的韵部1、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教材538页)上古韵部,清代学者称为“古韵”,主要就是《诗经》时代的韵部。
2、《诗经》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方法。
(1)根据《诗经》的用韵字,采用系联的方法《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A、《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B、《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何;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C、《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等等,这样就得出一组在《诗经》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皮、仪、为、紽、蛇、莪、河、何……(音韵学家命之为“歌”部)(2)、先秦两汉的其它诗歌韵文,如《楚辞》等。
(3)、根据谐声偏旁那些没有用作韵脚的字,则主要根据谐声偏旁来归纳。
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指早期形声字)在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
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如:“我”,属“歌”部,那么凡从“我”得声的字亦属“歌”部,如:俄、峨、娥、蛾、饿、鹅、儀、議……同样,我们知道“皮”属歌部,那么凡从“皮”得声的形声字也是属“歌”部,如:波、彼、披、陂、破、被、跛、颇、簸……等。
探讨《诗经》及《楚辞》的押韵字―从太古音到上古音的变化
![探讨《诗经》及《楚辞》的押韵字―从太古音到上古音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e7cc9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f.png)
探讨《诗经》及《楚辞》的押韵字―从太古⾳到上古⾳的变化探讨《诗经》及《楚辞》的押韵字―从太古⾳到上古⾳的变化野⽥雄史所谓“上古⾳”是什么?⼀般认爲,在《诗经》、《楚辞》⾥押的韵是上古⾳。
果真如此吗?有关上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但是我认爲现在的上古⾳研究中包含着三个错误。
第⼀:把《诗经》韵和《楚辞》韵溷爲⼀体。
第⼆:把太古汉语创作的《诗经》认爲上古⾳。
第三:认爲谐声符的⾳韵群保存在《诗经》⾥。
第⼆、第三个间题是有关《诗经》的,今天暂且不论,现就第⼀个问题试作探讨。
我所论述的《楚辞》不是指所有的楚辞,⽽是《楚辞》的《离骚》和九章的⼀共⼗篇诗。
因爲这⼗篇可以説是在完全相同⽂化背景下所産出的。
⽽《九歌》《天问》的作者没有相同背景的确证,⽽且诗篇的作⽤也完全不同,所以放在⼀起探讨是有困难的。
《九辩》的⼗篇诗也有⼏个问题。
《九辩》的第⼀篇和从第⼆到第⼗篇是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所産出的。
第⼀篇是《离骚》、《九章》的发展。
但是作者的同⼀性也有疑义。
从第⼆到第⼗篇是在以前的传统消失的情况下所産出的。
⑴所以这些诗篇今天@ 1994-2013 011111& ^0^(1611110 1011111^1 21601X01110 1101186.⼋ 1116861^6(1 ⼔乡:/172中国楚辞学第⼆辑也暂且不论。
在汉代楚辞流⾏了以后的作品当然也不在论述范围之内。
作者的时代、地域不同。
⽽且当时是“彷作”,所以押韵⽅⾯也有汉代的⾳韵和模彷上古的⾳韵溷在⼀起的可能性。
如此看来,《诗经》诸篇也应该有所分别。
《鲁颂》、《商颂》等模彷作品当然可以不论。
《国风》、《⼩雅》、《⼤雅》⾥的诗篇也应该按照成⽴的前后⽽区别。
以后我想根据这个观点进⾏研究。
今天暂且不论《诗经》⾥的差异。
1⼁《诗经》和《楚辞》的⾳镶究竞有什么不同?现在⼀般认爲《诗经》和《楚辞》在同样⾳韵下创作的。
我认爲这是上古⾳研究中的最⼤错误。
《诗经》是什么时候所産出的?这当然没有⼀个统⼀的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 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鼠、黍、女、顧、女、土、所,魚部 分析:从韵数来看,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 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鼠、女,魚部;麥、德、國、直,職部。 分析:从韵数来看,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從韻腳的位置看:句尾韻 從一章中的韻數看:一韻到底、換韻 從韻腳的相互距離看: (1)句句押韻 (2)隔句押韻 (3)交韻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韵部:姝、隅、蹰,侯部 分析:从韵数来看,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静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孌、管,元部;煒,微部,美,脂部(微脂合韻)。 分析:从韵数来看,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荑、美,脂部;異,職部,貽,之部(職之合韻)。 分析:从韵数来看,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皎、照,宵部;皓,幽部 僚、懰、燎,來母;僚、燎,宵部,懰,幽部。 窈、懮、夭,影母;窈、糾,幽部;懮、受,幽部;夭、紹, 宵部。 悄,清母;慅、慘,心母。悄,宵部;慅、慘(懆),宵部。
上古音的應用:古音通假
假借字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本有其字:我們通常所說的是通假字就是本 有其字的假借。 (二)本無其字:這就是文字學上所說的假借,一 般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教材所舉例子: (1){第一人稱代詞} (2){第三人稱代詞} (3){躲避、開闢、邪僻} (4){疑問代詞} (5){衰弱、衰減} (6){疑問代詞}
• 其中(1)(2)已廣泛爲學術界所接受,而其他 幾種理論尚有不同看法。廈門話稱丈夫爲達埔, 正好可以反映這兩種古音理論。
如何查上古音
方法一:唐作藩《上古音手冊》
韻部 聲母 聲 調
方法二:查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
上古音 聲母 韻部
方法三:查《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辭書。
韻部
三、《诗经》的用韻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又次清 又次浊 唇音 重唇 幫 滂 並 明 舌音 舌頭 舌上 齒音 齒頭 正齒 牙音 喉音 半舌 半齒 端 知 精 莊 章 見 影 透 徹 清 初 昌 溪 定 澄 從 崇 船 群 泥 娘 生 書 疑 喻 來 日 心 俟 禪 曉 邪
匣
重點理解:古無輕唇音
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 奉微”四个声母,它们是中古时期才从“帮滂並 明”四个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證明材料舉例: (1)异文:如“匍匐”又作“扶服、扶伏、蒲伏、 蒲服”;“伏羲”又作“庖羲”。“馮(pí ng)琴” 又作“伏琴”;“汾水之陽”(《莊子· 逍遙遊》) 司馬彪本作“盆水”;“文水”又作“门水”。錢 大昕同時還舉了諧聲、直音、反切、聲訓等多種材 料,我們不一一列舉。
(一)上古韵部· 研究历史· 叶音说的本质 及影响
• 本质:强改字音以求叶韵,并非真正探明了《诗 经》的本音。 • 错误:对于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 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 影响很坏。如: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这 样标注前面所举两章诗的韵部:《关雎》章:韵 读:之部——采(此止反)、友(音以);《瓠 有苦叶》章:韵读:之部——子、否(音痞)、 否、友(音以)。
重點理解:古無輕唇音
(2)方言證明材料 在厦门方言的白读音中,许多轻唇音的字 仍然读为重唇音。 •非母:方、风、飞、斧、反——p •敷母:芳、藩、蜂、讣、纺——p 帆、浮、缝——ph •微母:尾、未、无、微、文、物——b 问、物、晚——m
重點理解:古無輕唇音
(3)对音材料 • 梵文buddha,古代译音浮屠(塔), “浮”字对译“bu”。 • 朝鲜语“风”读【puŋ】,“方”读 【paŋ】,“文”读【mun】。
上古音的應用:雙聲疊韻
•二、雙聲疊韻的運用: (1)主要出現在連綿字中: ①要求記憶教材中歸納的雙聲疊韻連綿字。
②通過查閱這些連綿字的上古音,理解其雙聲疊 韻關係。 (2)出現在一些非聯綿的同義詞組中。 (3)一些詩篇也常常利用雙聲疊韻。如《月出》 一詩是典型的雙聲疊韻詩。
雙聲疊韻詩:月出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 勞心悄兮。 •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 勞心慅兮。 •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一)上古的韵部· 研究历史· 朱熹的叶音說
•叶(xié)音:由于語言的發展,原本和諧的 《詩經》韻腳,讀起來不太協調了。南北朝時期, 人們為了說明《詩經》押韻和諧,于是改讀某些 韻腳字以求和諧。這就是所謂的“協句”。唐代 陸德明稱之為“協韻”。到了宋代朱熹全面采用 這種方法來說明《詩經》的用韻情況,稱之為 “叶音”。叶音是由于古人不懂古今語音的不同 而采用的一種改讀《詩經》韻腳字的錯誤方法, 是不科學的,在清代已經受到學者的徹底批判。
丙 類 入聲韻-p 緝 陽聲韻-m 侵
葉(盍) 談
二、上古声母· 研究概况
• 上古声母的研究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后来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 周祖谟、王力等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问题尚不少,各 家意见有分歧。此外还有个上古有没有 复辅音的问题,看法也不尽一致。
二、上古聲母· 主要理論
(一)上古韵部· 研究历史· 朱熹叶音例证
• 教材542页例证解读: • 《诗经· 周南· 关雎》:“参差荇菜,左右 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 “采,叶此礼反(qǐ);友,叶羽已反 (yǐ)。” • 《诗经· 邶风· 瓠有苦叶》:“招招舟子, 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朱 熹:“友,叶羽轨反(wěi)。”
《诗经》和上古音
(一)上古的韵部 (二)上古的聲母 (三)《诗经》的用韻 (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一)上古的韵部· 定义
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合在一 起,原则上就是一个韵部。 注意: (1)“韵”区别声调;“韵部”不区别声调和韵 头(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2)中古音一般說韻,上古音一般說韻部。具体 到某个字,中古一般说“×韵”,上古则说“× 部”。
(一)上古韵部· 研究历史· 韻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提 出著名的观点:“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 之音,不免乖剌而不入。”(《毛诗古音考》) 以后顾炎武、段玉裁、王念孙、黄侃、王力等学 者逐步加深了对上古韵部的研究,取得了丰碩的 成果,至此,上古韵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1)古無輕唇音。清代錢大昕提出。 (2)古無舌上音。清代錢大昕提出。 (3)娘日歸泥。近代章炳麟提出。 (4)喻三歸匣。近代曾運乾提出。 (5)喻四歸定。近代曾運乾提出。 (6)照二歸精。黃侃提出。 問题:請同學們參照《廣韻》聲母表和三十六字 母表說明上述理論的含義。
參考資料:《廣韻》三十七聲母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 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鼠、女,魚部;苗、勞、郊、號,宵部。 分析:从韵数来看,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都是以古音的相同 或相近為前提的。
上古音的應用:雙聲疊韻
一、定义 顧名思義,雙聲指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 韻,指的是兩個字的韻相同。 注意: (1)這裏的韻主要指韻腹和韻尾,韻頭不同也 算疊韻。 (2)前人談雙聲疊韻一般都比較寬,聲母或韻 部相近而不盡相同,也認爲是雙聲疊韻。
(一)上古韵部·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
研究上古韵部最重要的材料是《诗经》, 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上古三十韻部
甲 陰聲韻 類 入聲韻-k 陽聲韻乙 陰聲韻 類 入聲韻-t 陽聲韻-n 之 職 蒸 微 物 支 錫 耕 脂 質 魚 鐸 陽 歌 月 元 侯 宵 幽 屋 藥(沃) 覺 東 冬
文 真
上古音的應用:古音通假
(8)《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其曲中規。” (9)《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 爾瞻。” (10)《詩·大雅·公劉》:“何以舟之?” (11)《詩·周頌·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 穀。” (12)《詩·大雅·公劉》:“于時處處,于時廬 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13)《楚辭·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 鼂吾以行。”
上古音的應用:古音通假
請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荀子· 非相》:“伊尹之狀,而無須糜。” (2)《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 (3)《論語·陽貨》:“歸孔子豚。” (4)《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5)《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 (6)《孟子·告子上》:“曾益其所不能。” (7)《楚辭·招魂》:“曾臺累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