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翠翠”的人生悲剧
《边城》中翠翠人生悲剧的原因研究
《边城》中翠翠人生悲剧的原因研究《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湘西的边城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女主角翠翠的人生悲剧演绎得非常深刻,她的生命轨迹几乎是一条“死亡之路”,其悲剧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翠翠的父亲是个心理扭曲的人,重男轻女,对她十分苛刻,经常施以体罚。
翠翠母亲年幼早逝,父亲却娶了一个妾,使翠翠心灵更加受伤。
她经常一个人在茶园里听风听雨,思考人生,缺乏家庭温暖,加之父亲的过度惩罚,使得她后来丧失了对生命的热爱,无法感受人间的美好。
翠翠的家庭环境成为她悲剧人生的第一原因。
二、封建礼教的束缚翠翠所处的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
她的父亲认为女儿只是嫁人的工具,女性应该以婚姻为人生的全部。
翠翠被强行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马子才,生活不快乐,想离婚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在这个社会中,翠翠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她的人生被封建礼教所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也是她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教育的缺失翠翠教育程度低下,只会一些简单的算术和汉字,甚至无法识字。
这样的文化程度在当时的湘西并不罕见,但这使得她无法接受新的知识,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误解,难以理性地看待问题。
在与杨铁心的相处中,她产生了许多对杨铁心的误解,深信他不爱她。
缺少知识使得翠翠的人生陷入了迷惑和痛苦,无法拓宽自己的思想和眼界,这也是她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爱情观的扭曲翠翠从小受到父亲的挫折和压抑,在情感上存在着缺陷。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极端,过度依赖别人,期望别人为她做一切,而自己不愿承担责任。
这种爱情观使得她对待感情的态度过于消极,对于杨铁心的真心付出,她并未及时地作出回应,最终错过了爱情,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五、社会环境的动荡和不安小说背景是1940年代的边城,当时的社会环境异常动荡,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翠翠遭遇两次婚姻不幸,都与社会环境有关。
第一次婚姻是父亲为了籍贯问题强行订下的婚约,第二次则是因为马子才的父亲出逃以及杨铁心的遭遇,使得翠翠无法维持婚姻。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篇1一、遗孤的“隐秘心事”翠翠是一个遗孤,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母爱的缺失,对一个少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却无法找到倾诉对象。
青春期的翠翠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对于爱情已经有了懵懂的向往,她希望有人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传递这方面的经验,她迫切希望有人能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和疑虑,可是最亲近的母亲已经长眠地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便有萌发了一种朦胧的意识,而外公忙于渡船,心事又无处诉说,四周生机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凄凉和寂寞,于是胡思乱想起来,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焦虑,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自责。
然而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与孤独,悲伤的哭了起来。
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听外公讲妈妈的故事,神往倾心。
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自己在飞,感觉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十个歌后,她又自语的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
她的那种孤单的心事,没有人替她分担,甚至没有人听她诉说那无边的心事,自幼在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看似甜美的环境的中长大的孩子,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心事。
二、兄弟的“两段情殇”傩送和天保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和傩送相爱。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_边城_中翠翠情爱历程的悲剧_谭靖仪
这实际上是向专治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摆脱封建枷锁、解放人的个性的响亮呼声,动员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重视人、尊重人,把人的权力交给人,对人的价值予以认可。
这种充满着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精神的思想火花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沉重冲击,体现了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具有较强的民主启蒙意义。
沈从文小说通过向人们系统地灌输这种抽象的人权思想,激起了民众对个性解放的渴望,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能够使人明辨出是非曲直和美丑善恶。
以全方位展现自然美见长的沈从文小说虽然在界定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上显的较为笼统和过于简单,但它揭示了“自然创造人”这一真理,找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分水岭。
这无疑能够帮助人们从理性上去把握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认识到是非曲直和美丑善恶的最显著的特点。
3.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在社会上树立起人际关系的榜样。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一系列“谦和诚实”、“厚道本份”、“舍己为人”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时刻都能够感受到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暖”。
这一个个理想人格的化身虽然抹杀了人的具体性和社会性,但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历史上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沈从文小说提倡伦理道德精神同封建社会的“仁”、“礼”思想相比,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沈从文倡导的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的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道德素质,而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儒家思想则完全是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工具。
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的今天,沈从文小说在道德领域里的这种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颇具现实意义,特别值得大力弘扬,因为它有助于我们营造一个“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乃至于“一切为了人”的社会。
4.开辟了美学领域里的一个新天地。
文学是艺术,“文学是人学”,“文学是用艺术这一种最显著的美来塑造人的学问”。
作者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的“独立”世界之中,着力创造了一系列充满天性的、充满本能的、充满自然的美。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湘西边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乡土情怀的动人故事。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对人性和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她生活在湘西边城的一个小镇上。
翠翠的父亲是一位船夫,母亲早逝。
她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命运却对她并不宽容。
在她十六岁那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沈阳的年轻人。
两人陷入了痴狂的爱情,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到一起。
翠翠在悲痛之中选择了离开人世,结束了这段悲剧般的爱情。
读完《边城》,我被作者对湘西边城的描绘所吸引。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边城变得如此美丽而神秘,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
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他们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和友情。
这种乡土情怀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此外,《边城》中的人性描绘也让我深感震撼。
翠翠和沈阳的爱情虽然悲剧,但它却是那么真挚和美好。
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一切,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无奈的爱情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
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翠翠作为《边城》小说的主要人物唯一的女性形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
这个倾注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寄托了沈从文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悲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翠翠是不幸的,从出生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翠翠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疼她、爱她、娇她、惯她的爷爷。
“女孩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她的父亲------茶峒军人既不愿违背军人的职责,又不愿毁去做军人的选择,“一同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阻拦”,她的母亲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水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这样,翠翠的父母双双殉情,乘鹤而去,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翠翠在祖父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的居然长大成人。
可以说,翠翠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同时,翠翠又是大自然的女儿,“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翠翠“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随祖父渐渐长大,她同祖父、黄狗一起守着渡船,过着无为而又平静的生活。
在风和日丽无人过渡时,翠翠便同祖父一起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以前的战争故事;或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在有人过渡时,翠翠总是争着下船,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流刷在行,从不误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
翠翠的生活就像是那小溪的流水,一直向前,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太多的波澜。
但翠翠的内心是无忧无虑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仿佛这种平静的生活将永远继续下去。
慢慢的翠翠长大了,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
于是,在过渡新娘子花轿的时候,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
《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
《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特别是作者以他灵秀之笔,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对爱执著的美丽少女形象——翠翠。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随着翠翠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作者通过生动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少女特有的情怀。
一、情窦初开少女的心理“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头。
渐渐长大的翠翠内心有了一份骚动不安的情感,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蒙眬的对爱的渴望,使她有了一份莫名的孤独与寂寞。
由此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展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二、欲诉难诉的心事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纯净,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
她是那样天真、单纯,因此她的爱也是一串梦。
翠翠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温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文中“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翠翠没有父母、没有姊妹,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
当爱情萌发而又无所适从时,她感到日子有点痛苦,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而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们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其实是对爱情真挚的期盼。
翠翠的爱情悲剧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同饮一江水日日不见君2.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
可以从相关人物和相关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1)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有着无比深沉的孤独。
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她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觉得“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当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时,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用不切实际的话来哄她。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
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喜欢翠翠,托人作媒却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
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
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
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
《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
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
《边城》中翠翠的悲剧性根源探析
《边城》中翠翠的悲剧性根源探析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
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
禁忌则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
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里面刻画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翠翠作为《边城》中的中心人物,她的悲剧命运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探寻导致其悲剧性的原因。
一.翠翠的悲剧性《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的一生,一出生便是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
可是后来暗暗喜欢的团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又因为大哥天保的死去而离开,爱情再一次离她而去。
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过后,疼爱她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
最终剩下她一个人孤苦无依的凄凉的活在这个世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心地善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的悲剧性人生呢?二.悲剧性直接原因――亲情缺失和爱情缺失从《边城》中最直接的文本中可以看出,亲情和爱情的缺失导致了她的孤苦无依的悲剧性结局。
首先,是父母的早亡。
在《边城》的一开始,作者就有了这样的介绍:“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识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兵士便想约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屯戍兵见她无远走的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做军人的名誉……就首先服了毒。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又拿不出主张。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了羞愧,一面却怀了怜悯,依旧守在父亲身边。
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这一段话在《边城》的第一节中就交代了出来,看似简单的背景介绍,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悲剧基础。
《边城》三个悲剧
《边城》三个悲剧《边城》三个悲剧《边城》中一片美好的人性光辉下面,隐藏的是三个悲剧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三个悲剧。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三个悲剧《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土味、乡土情的中篇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
边城之美美在山水,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山清水秀。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近水人家都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绔,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天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美。
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他们保持着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作品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记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给人以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人们对他的关爱。
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理,正直和平。
《边城》中翠翠的悲剧性根源探析
《边城》中翠翠的悲剧性根源探析作者:刘越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12期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
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
禁忌则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
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里面刻画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翠翠作为《边城》中的中心人物,她的悲剧命运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探寻导致其悲剧性的原因。
一.翠翠的悲剧性《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的一生,一出生便是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
可是后来暗暗喜欢的团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又因为大哥天保的死去而离开,爱情再一次离她而去。
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过后,疼爱她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
最终剩下她一个人孤苦无依的凄凉的活在这个世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心地善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的悲剧性人生呢?二.悲剧性直接原因——亲情缺失和爱情缺失从《边城》中最直接的文本中可以看出,亲情和爱情的缺失导致了她的孤苦无依的悲剧性结局。
首先,是父母的早亡。
在《边城》的一开始,作者就有了这样的介绍:“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识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兵士便想约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屯戍兵见她无远走的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做军人的名誉……就首先服了毒。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又拿不出主张。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了羞愧,一面却怀了怜悯,依旧守在父亲身边。
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这一段话在《边城》的第一节中就交代了出来,看似简单的背景介绍,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悲剧基础。
《边城》人物分析之翠翠
翠翠———孤独的守望者父母双亲的早亡,使得翠翠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在偏僻的渡口,像今天的独生子女,同时也像极了今天的留守儿童。
由此可见,她也注定会有一个孤独的童年。
“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翠翠童年的时光尽管没有玩伴,不过好在还有自然的养育和教养。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与山水为邻,以动物为伴。
整日嬉戏于青山绿水之间,使得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一般,天真无邪,没有心计,”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也许只有在湘西那个有些偏僻,甚至与外界有点隔绝的地方,才会在中原大地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养育出那样一个可爱天真的人儿。
她像一个大自然的女儿似的生长着,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可怕的名称——“狼孩”,不过幸好,她还有一个同样善良淳朴的爷爷陪伴在她身边,与她聊天,哄她开心。
全书翠翠说的话共有86句,但74句都是对爷爷说的,可见爷爷在其生活中的地位。
在翠翠的童年时际,爷爷可以为讲故事,教她唱山歌,逗她解闷。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些什么,会红脸了”。
一个细腻的小女生的感情世界,一个糟老头又能知道多少呢“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翠翠开始喜欢看满脸扑粉的新嫁娘了,喜欢讲新嫁娘的故事了,甚至喜欢戴着野花儿扮新嫁娘了!她开始有些了解什么是孤独了,甚至“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她开始喜欢听人唱歌了,甚至把那茶峒人的歌声里的那“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翠翠开始有心事了!她要是有一个妈妈该有多好啊!可现实终究有些残酷的,翠翠生下来就没妈妈了,更糟的是,她连一个闺蜜都没有。
只好一个人面对那渴求的爱情而却步了。
那些故意装成有别的事的走来走去的人在仔仔细细地观察着她,毕竟要做顺顺家的媳妇了。
可翠翠“心中老不自在,只好借故跑了出去”,此时若是母亲陪着她,哪怕有一个闺蜜和她在一起的话,那便是极好的的啊!可此时连那只黄狗也不在身边,只好溜了出来。
《边城》中翠翠爱情悲剧之探究.doc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根源摘要:《边城》讲述的是主人公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翠翠是沈从文心中“爱与美的女神”,却逃不掉悲苦凄凉的命运,造成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源是无数读者曾思考过的问题。
本文将从翠翠自身原因,社会环境以及作家因素三个方面解析这出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先从表因进行阐述,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主要归根于翠翠自身因素和命运的不凑巧,然后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论证时代社会因素是促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再从作家角度解析翠翠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三个分论的铺垫最后进行总论,表明翠翠的爱情悲剧既是必然的又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悲剧,异化的湘西民族文化才是造成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边城翠翠傩送爱情悲剧文化《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巅峰之作,”“一部田园诗的杰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展现了一幅和谐优美的湘西风景图,让读者心生向往,也让其作者沈从文从此享誉文坛。
在这个充满牧歌情调和诗意的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里,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女主人公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
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碧溪岨靠摆渡为生,他们默默工作,勤劳善良。
在一年的端午节赛龙舟盛会上,十五岁的翠翠邂逅了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
兄弟俩人都喜欢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自知不敌弟弟,为了成全弟弟的爱情,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对于翠翠的爱情故事,作者所表现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他只是有意识的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边城发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边城发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那么边城里面产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边城悲剧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边城悲剧的原因边城悲剧的原因傩送与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傩送一心想要渡船,父亲的心里却要那座碾坊。
为此,暴发了父子间的一场争吵,并直接作成了傩送的离家出走——这是这场爱情悲剧发生的主因;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不能相互理解,又是其辅因——老船夫人格的被误解,由亲人死亡形成的家族情结又使这误解雪上加霜;而翠翠内向的性格,又使傩送对翠翠是否爱自己无法获得实证)。
然而,在小说中,却没有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这正如老船夫所感觉到的,摊派到自己身上的一分命运,说来实在不公平,可是,又一切无罪过,只应由天负责!——顺顺虽然倾向碾坊,但并没有成为专制式的封建家长,对儿女婚事并未强行包办;团总以一座碾坊作陪嫁,要傩送做自己的女婿,也没有依仗权势,强人所难。
在《边城》中,沈从文不想将故事处理成一般的社会悲剧,在着力于提示出隐伏于这一悲剧背后的文化根性,即《边城》悲剧,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悲剧。
边城的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浅谈《边城》中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
浅谈《边城》中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摘要世界原本是十分美好的,但是却有太多的不凑巧,因为这些不凑巧,原本的美好也有可能转化成悲剧。
对于善良的事物,命运总不能对它一味的怜悯,悲剧往往在所难免。
《边城》并不是一篇以催泪为目的的小说,它更多的是让人们在悲情中体会积极的态度、纯净的人性、抗争的力量。
山水之美、民俗之美与人性之美,都在潜移默化中稀释了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让人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边城》正视死亡和痛苦,并让死亡和痛苦孕育出温暖和希望,正如老船夫的去世,让翠翠得以成长。
小说的悲剧也没有落入“压迫、侮辱”的死循环中,而是和作品的结尾所说的一样,那个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但也许明天回来!更是营造了一种高级的美学体验,究竟是无望的等待,还是终成眷属,读者都会心存期待。
最让人无力的悲剧一定有世事无常这一条,不是天灾不是人祸,就是兜兜转转,没法落个圆满。
关键词边城命运爱情悲剧Talk about the love tragedy of cuicui and nuo in Border TownAbstract ‘Everything is full of goodness, and everywhere of mischance. Since it is not coincidental, a simple good death inevitably leads to tragedy.’ For good things, fate can not be blind to its mercy, tragedy is always inevitable. ‘Border Town’ is not a tear-jerking novel. It is more about letting people experience positive attitudes, pure humanity and the power of resistance in the midst of sadness. The beauty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the beauty of folk customs and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have subtly diluted the irresistible tragedy of fate, making people shed tears, but not sad.‘Edge town’ faces death and pain squarely, and lets death and pain breed warmth and hope, just as the death of the old boatman enables cuicui to grow up. Nor does the tragedy of the novel fall into the trap of ‘oppressed, insulted, damaged’,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This man may never return, may return tomorrow!’ ‘It is a kind of advanced aesthetic experience, whether it is hopeless to wait, or the end of the marriage. Readers will have expectations. The most powerless tragedy must have the impermanence of the world. This one is not a natural disaster, is not a man-made disaster, is a roundabout, can not fall a complete.Key words Border Town fate love tragedy目录引言 (1)一、写作背景 (1)二、悲剧的根源 (2)(一)天命思想的压抑 (2)(二)人为因素的制约 (2)(三)作者的主观意愿走向 (3)三、作品中真正美的形式 (5)(一)自然美 (6)(二)人性美、人情美 (6)四、特定历史环境的禁锢:悲剧的必然性——从偶然中看社会历史的必然 (7)(一)悲剧中“悲”的要义 (8)(二)悲剧意识中的“悲” (8)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边城》是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地位、饱含乡土情怀的小说,融入了作者的美学理想,也是一部着重突出人性美的作品。
边城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
边城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边城》这出愁绪缥缈的人间悲剧有翠翠自己的原因,傩送兄弟的原因,封建宗法制对婚姻制约、义利取舍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原因。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边城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边城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翠翠自然纯真的未被激活的爱情导致的悲剧“翠翠在风里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1]小说对于翠翠的叙述强调她是个自然之子,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非常透彻、清澈,没有一丝邪念。
大自然给她生命,天真活泼,不发愁不动气,俨然像一只小兽物。
大自然也长养她,她的整个生命长养不是靠我们今天的家庭、父爱母爱,没上过学,不识字,没看过电视,没会唱流行歌曲,没收到过写有各种妙言的贺卡,也不了解三皇五帝,唐宗宋祖。
她的生长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而不是文化在她身上的生长,翠翠是一种生命现象,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
也就是说她是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事非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含渣滓、纯净透明。
这样一个妙龄少女,在她经历爱情成长时会是怎样的结局?小说从她与二老的三个端午节的四次见面机会书写翠翠的生长。
当她第一次和傩送接触时心里留下一件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事,使她沉默了一个夜晚。
作品用沉默表示翠翠有了心事,同时她不知道这叫什么,怎么说,也找不到言语来诉说,所以她沉默。
第二年的端午节,二老去了下游六百里外的青浪滩,翠翠念念不忘心中惦记着二老,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爷爷对二老留在翠翠心中的那粒种子无从了解,却问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你答应不答应?“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2]爷爷感觉翠翠并不以家庭经济状况,也不以人的好坏作为“做媳妇”的条件。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读了沈从文的《边城》,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美”。
人性的美,生态的美,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和谐宁静之美。
但是,读完小说,内心却无法平静,因为在这种种美的背后,却让人体会着深深的悲痛。
我心里一直在想,翠翠和傩送两人,一个勤快、大方,一个聪明、善良;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他们对彼此的感情自始自终都没有做作、没有动摇。
他们本该是相匹配的一对,然而,他们的爱情蓓蕾尚未绽放就早早地凋零了。
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造成翠翠爱情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
一.性格特点作者在文中着重塑造了“翠翠”这一形象。
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①可就是这么一个在湘西大自然熏陶下长大的孩子,骨子里却有一种含蓄,羞涩,而这,也成了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探究一下含蓄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点。
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古人眼中,含蓄是一种修养、一种情趣、一种韵味。
无论传情达意,还是创作诗词,他们都讲究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而且在古代也有女子笑不露齿等规定。
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尽管边城近似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这里少了许多意念性的传教,少了许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是文化的影响却是无孔不入的。
第二,是翠翠自身的生活经历。
翠翠是一个遗孤,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母爱的缺失,对一个少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翠翠胆小害怕,不善与人交往等退缩性行为。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无法找到倾诉对象。
青春期的翠翠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对于爱情已经有了懵懂的向往,她希望有人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传递这方面的经验,她迫切希望有人能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和疑虑,可是母亲已经长眠地下。
翠翠的含蓄贯穿在整个故事中,它对爱情悲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点。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朴优美。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所描述的是中国湖南湘西边境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风土人情,借一个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追求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她的天真无邪、自然、善良、娇气完全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就对她的性格作一分析。
一、翠翠形象产生的背景翠翠的形象是由“绒线铺里的小女孩”、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合成”的。
翠翠的形象绝不是简单的合成,而是作者经过项链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个小姑娘名叫小翠是沈从文同伴赵开明的女儿一双发光乌黑的眼珠,一条直直的鼻子,一张小口,眼前这个“小翠”使沈从文想起十七年前与好友赵开明走进绒线铺里看中的“小翠”一模一样,似乎把作者带到了十七年前,于是深深地感慨到: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
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
河中心一只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
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
在理事面前,谁人不敢惆怅?《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似乎已和泸溪县城绒线铺里新一代“小翠”融成一体。
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的朴实无华、勤劳、乐于助人是翠翠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是夫人张兆和使翠翠的灵魂得到升华,达到了与作者思想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张兆和是沈从文在中国公学讲学时所教的一个女学生。
时年十八,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在学生中是公认的校花。
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
“黑凤”的身影从此费尽了沈从文大脑的屏幕,而且愈来愈鲜明,愈来愈深入,再也无从抹去,最终成为作者的终生伴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中“翠翠”的人生悲剧
翠翠,这个美丽的姑娘,她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可以说是集“优美、健康、自然”于一身,是美的化身。
但是造物主对众生都是平等的,它赋予了翠翠优美、健康、自然于一身,却也留给了翠翠一生的人生悲剧。
于此,我想浅谈一下翠翠的身世悲剧、爱情悲剧以及失去唯一亲人而独处一生的悲剧。
首先,本应该是夫妻恩爱团结、和和美美的生活,却因为父亲死于暴风雨之夜,母亲投河殉情,让翠翠变成了孤雏,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
他们爷孙俩的孤独与悲凉随心可感、触手即得。
所以说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生活也渗透着悲剧性。
其次,翠翠是个活泼又聪明可爱的女孩,与船总的二老傩送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可他们并没有终成眷属,而是发生了一连串的悲剧。
因为在傩送爱上翠翠的同时,大老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虽说在这场三角恋中没有争斗,完全是公平竞争——大老走“车路”,托人向翠翠说媒,二老走“水路”深夜上山为翠翠唱情歌。
可翠翠心属二老,自然大老失败了,自知不如弟弟的他选择退出,离家出走。
事情总是这么不幸——大老被水淹死了,而这时的二老也无心谈情说爱,再加上他认为哥哥是被老船夫害死的,他也选择了离开。
所以,在我看来,翠翠那不完整的爱情也就成为了一个悲剧。
最后,爷爷去世了,这个疼爱她一生的老人,终因抵不过岁月的年轮,带着些许的遗憾作别了一生疼爱的孙女。
于是,在这个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深山里面独处一生,这是翠翠孤独一生的悲剧。
集美好于一身却饱受着人生的各种悲剧,也许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