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播洒希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爱播洒希望

教育爱,也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仁慈,是一个与公正密切联系的伦理原则,因为,如果去掉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我们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公正。正如道德哲学家佛兰克纳所言:“仁慈也许不是必要的,却是令人向往的。”正因为如此,无论东方(儒家三达德——智、仁、勇)还是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三德——信、望、爱),都把它列为核心伦理范畴之一。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有过详尽的论述。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仁的概念最早具有血亲之爱的特质,又由近及远,发展为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德性。孟子曾经形象地表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制也”。从而为仁慈添加了一个新内涵_ 对人的爱心应当有智慧,有策略和规范。

一、以真诚为纽带,感化学生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师德是为师之本,爱是师德的灵魂。我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童心母爱”,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准则。把这些有特殊困难,需要特殊照顾和教育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班里的学生没水杯的时候我给他们备上;张琪同学违反纪律,在课余时间我找他交流谈心;董志强的洗衣粉用完了,我给他买上;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我自己掏钱让他们坐坐碰碰车……点点滴滴的帮助犹如涓涓溪流,滋润这孩子的心田;丝丝缕缕的关怀犹如春天的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窝。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孩子。”孩子大都住宿在校,他们从六、七岁就开始离开父母,独自在学校学习、生活,他们太需要老师慈母般的爱了。作为班主任要从日常活动做起、从小事做起,真心关爱学生。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班主任的亲和力只有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建立起来,当学生深切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帮助时,他们的心自然就会贴近你。当树叶落在学生头发上时,老师走过去帮他拿掉,或许他感动;当学生身体不舒服伏在桌子上,老师走上前关切地询问,带他去就医,会使其倍感亲切。学生每一次遇到困难,每一次生病,每一次遇到挫折时,我们都要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与真诚的帮助。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不知不觉拉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可以感化学生,赢得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教师的仁慈

㈠、教师仁慈的意义

教师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公正和仁慈两项伦理原则来处理。对教师而言,能否做到仁慈施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伦理课题。仁慈对于教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职业自由感

一个对学生仁慈施教的教师,必然能够理解教育事业的真谛。因为从根本上讲,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性要求之一。缺乏仁慈的教育,缺乏爱心和关怀,是一种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由于仁慈的超越性特征,一个仁慈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以从容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挑战,意味着他达到了某种自由境界,真正体会到了职业的自由,而自由感正是教师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只有具有自由感,教育工作才是充满乐趣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⒉动机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有着更为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成为积极的情感中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教育活动中,师爱激励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儿童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温和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都会使他们萌生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⒊榜样作用

同公正一样,教师的仁慈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学生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起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从教师那里,学生可以体验到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也可以领略到由于教师实践仁慈而带来的美妙感受。

⒋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比较紧张的。他们会非常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因而过份严厉的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班级气氛显得异常紧张压抑,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㈡、教师仁慈的特点

⒈教育性

教师仁慈的教育性特征是由教育事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它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体现出的仁慈又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示范。同时,教育事业也规定了仁慈的特质:同血缘关系的爱相比较而言,教师的爱克服了盲目和狭隘的局限性,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博大、更为理性的爱。

⒉理性色彩

仁慈德性本就具有的理智特征在教育事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我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妈妈,实际上,教师的仁爱并不完全像母爱,因为这种爱不仅超越了一己之私,还克服了情感本身的冲动,变得理性、深沉。除了关怀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它更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_ “为之计深远”。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潜能,选择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最佳成长。先贤孔子对其大弟子子路的成功教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还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理解上。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就源于教师职业对人类发展的自觉关怀。这种爱和公正相结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最佳体现。教师的关怀必然会化为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仁慈。

3 .方法特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性,它既不是一种德性,也不是一种技艺,而教育孩子则是一种困难和伟大的技艺,它首先需要控制自己柔弱的本能冲动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践行仁慈时,由于教育规律的制约,考虑到教育对象年龄与发展的实际,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爱而得法。对低年级而言,爱意味着耐心和宽容,对高年级而言,爱就是理解和尊重。在具体情境中,教师的仁慈同公正一样,都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陶行之先生曾留下过一段佳话。在育才学校,陶先生有一次遇见两个学生打架,上前制止并对其中一位说“你先到办公室等我”。几分钟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面对忐忑不安的学生,微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让你久等了,这块糖代表我的歉意。”学生惊愕不已,一时楞在了当场。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我让你停手,你马上就停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表示我的谢意。”学生接过糖开始哽咽,陶先生接着拿出第三块糖对他说“刚才我已经了解过情况了,你之所以动手是因为他辱骂同学,这件事主要原因并不在你,但若非如此,你也不会有到我这里做客的机会,所以,这块糖表示对你的欢迎”不等学生开口,陶先生拿出最后一块糖说“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的话也说完了,你可以走了”。学生走到门口忽然停下,惭愧地说:“先生,我也错了,无论如何,我不该动手打人”。在这个事例中,陶先生不仅宽容,而且宽容有法。虽无一句措辞严厉的批评,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㈢、教师仁慈的内涵

同教师的公正一样,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⒈无条件的爱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诸如温暖、同情、关怀和爱护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