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从苗族民间文化的特点、传统节日与习俗、民间艺术、语言保护与传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苗族民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为了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需要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苗族民间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苗族传统节日、习俗、苗族民间艺术、苗族语言、现状、挑战、意识、现代科技、交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
苗族民间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字、建筑艺术、服饰舞蹈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马衔节等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苗族的传统习俗如苗族服饰的绣花、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等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苗族人的责任,也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才能使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也才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和对策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和对策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各民族结合些文化是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经验、技能以及习俗的总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的文化资源,既是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和祖国统一的基础,对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有效途径是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的出路。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民族文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
进入21 世纪以来,民族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视野,无论是“民族文化大省”战略,还是文化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被当做出于“民族政策”或“政治稳定”不得不关注的对象,也不再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同时,在机遇的背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现代化进程加快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拒绝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摒弃传统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即使有人在滚滚而来的现代化进程面前依然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语言濒危、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很多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消失、曾经用来培养人类美德的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逐渐被废止。
苗族传统文化危机探讨
苗族传统文化危机探讨概要:苗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在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苗、汉双语教学示范点。
同时可在苗族聚居乡镇扩大保护、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苗歌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松桃苗族传统文化在经历最近几十年的滑坡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苗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增,他们重拾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传统的审美。
着苗装,唱苗歌,亲近传统仪式风俗,已逐渐成为松桃苗乡集体意识中的时尚行为。
最显著的表现是已经习惯于着西装的苗家女子,如今在逢年过节或参加庆典活动时自觉地换上传统服饰,盘起高高的苗族传统苗帕,一路走来银饰叮叮当当作响,引来众人围观称赞,成为松桃县城、乡镇赶场天及各种庆典活动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笔者在大兴、盘信、蓼皋、长兴等乡镇赶场天走访了解到,多数苗寨妇女基本人均一套苗族传统服饰,另外在以上乡镇的婚礼现场了解到,参与婚礼的苗族歌手均保持在20-50人左右,他们通宵演唱苗歌,不觉困乏。
当地政府逐渐意识到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资金政策和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官方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对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在一部分苗族学者的影响带动下,学习苗歌、苗文书写的热潮持续高涨,帶动了苗族青年亲近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政府的推动下,充分挖掘苗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先后推出了苗王城、苗王湖及苗族传统文化村落等景区,成功把苗族民间绝技推向全国。
苗族传统文化价值被重新发掘,激发了苗族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了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
一、苗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深层隐忧在苗族传统文化被重新认识的热潮中,应该意识到其中潜藏的危机。
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仅仅停留在零散的自发阶段,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舞蹈、服饰、节日习俗、民间传说和手工艺等元素。
本文探讨了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分析了苗族传统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演变、传统服饰的变迁与保护、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说与民俗的现状和对策,以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结论指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仍需加强,需要加大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以弘扬苗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音乐、舞蹈、服饰、节日、习俗、传说、民俗、手工艺、振兴、宣传、弘扬、文化多样性、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仍需加强、加大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弘扬苗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 引言1.1 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为苗族人民提供了生活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
苗族民间文化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人情世故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苗族民间文化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苗族民间文化是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他们与世代相传的珍贵财富,承载着苗族文化的血脉和灵魂。
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多样性,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具有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保护与管理 /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66而且该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故对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需要用辩证思维对待。
一方面应使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一定的神秘性、原始性,这对于开发者而言,无疑增加了对其保护与开发的难度;另一方面为与当下的文化产业消费相适应,开发所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市场潜力又势在必行[1]。
现分析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现状如下。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当地人民长期的生活、劳作等过程中形成的,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保留了当地不同民族特色,同时展示出民族文化的不同元素。
其中涉及口头传说、社会风俗以及手工工艺等多方面内容,在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完善。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受到重视只有对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保护,才能为人们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黔西南州是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区域,当地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以该地区文化为基础开展了如下工作。
(1)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节,为当地文化宣传、经济贸易等创造有利条件,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该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工作中去。
(2)以布依族的习俗、舞蹈及民间艺术为主体,开展相关的采风、调研活动,对布依族的民族音乐、舞蹈进行收集整理,为该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3)对民族产品进行开发,发挥该地区文化产品向商品转化的优势,如将苗族的刺绣与领带结合,开创文创产品,打造特色产品,以带动苗族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贵州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场潜力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开始追求具有原始特点的民俗文化。
黔西南州的民俗文化可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人们可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当地布依族服饰、音乐、舞蹈以及民间艺术等,让自己内心得以放松。
苗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苗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语言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移民潮的涌入等原因,苗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压抑。
因此,对于苗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苗族语言的传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苗族地区逐渐被现代汉语所侵蚀,年轻人普遍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苗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苗族移民前往城市生活和工作,他们更多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这使得苗族语言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外,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们主要使用汉语进行学习,这使得他们接触到苗族语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也无法有效地继承和传承苗族语言文化。
针对苗族语言传承问题,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应该加强苗族语言的教育和推广,政府可以在学校开设苗语班,让学生接受苗族语言的基础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苗族语言。
其次,可以组织苗族语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苗族语歌曲、舞蹈、文学等文化活动,提高苗族语言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让更多人对苗族语言感兴趣,并且愿意去学习和使用苗族语言。
此外,可以开展苗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强对苗族语言文化的认知和研究,同时保护和传承苗族语言文化遗产,提高苗族语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苗族语言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苗族语言使用范围的不断缩小,很多苗族特有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词汇开始逐渐消失,苗族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受到了影响。
其次,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苗族地区也开始普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苗族语言和现代科技之间存在较大的语言差距,这限制了苗族语言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由于苗族地区的不同方言和口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苗族语言也面临着方言差异化的问题。
针对苗族语言发展问题,也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
浅谈苗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苗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苗医药文化遗产,是苗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与巫文化关系密切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苗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祖国医药文化的优秀文化之一。
但传承过程又有悖于国家的《执业医师法》和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
本文就苗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粗浅的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苗医药文化遗产的复杂性苗族祖先在沧桑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潜科学”的苗医药文化,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传到今天。
苗族人民使用治病的药材品种多达2000余种,形成了诸多的苗药祖传秘方、单方、验方,能够治疗许多疾病和多种疑难杂症,素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 和“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誉。
由于苗族医药在人类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在2002年组织的民族医学调查中,全国有162个苗药(贵州占154个)已经上升为国家标准,苗药已被列为我国六大民族药之一。
苗医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祖传性、神奇性。
治疗方法灵活多样,“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法普遍存在,但与巫文化紧密结合,治疗疾病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苗医药师不光是懂得用药治病,还懂得用非药物治病,如掐背、抹肚等手疗法,针刺、拔罐等器具疗法,水火疗法等等,还认识到气候、环境、饮食、情绪等均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甚至对由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运动、静默、想象等引发的疾病都有所认识。
有的苗医传承人丰富和发展了古人的经验技术,内科、外科均通。
他(她)们在治病时总是因地、因病、因人、因势而异。
在治疗疾病中,苗醫药师常常施以咒语、喷水、吼骂等手段配合药物治疗;认为疾病是有鬼神作祟,常用到“请来”、“送去”的方法治疗。
在巫医结合中,“好人”和病人的情绪稳定了,病魔被“送”或被“追杀”跑了,再施以药物调治,病人就很快康复了。
不难看出,苗医很早就发现并运用了暗示、诱导、转移等方法治病,疗效显著,只是无法用现代科技的语言来表达罢了。
尽管博大精深的苗医药,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但是,苗医药在开发利用方面已日见成效,苗医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共识。
浅析苗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剑河县温泉村为例本科毕业论文
ANSHUN UNIVERSITY本科毕业论文THESIS OF BACHELOR(2011~2015年)题目:浅析苗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剑河县温泉村为例院别: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 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XXXX 学号: 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X 职称: XXXXX 起讫日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浅析苗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剑河县温泉村为例专业: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是一个民能够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长期迁徙的路途中创造和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和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优秀的苗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甚至有些已濒临灭绝,特别是歌舞文化。
在很多苗族村寨都出现了因无人继承而导致优秀文化随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而消逝的现状,这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来说,无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无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苗族歌舞文化消亡传承保护Analysis of the Hmong song and dance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Jianhe County Hot SpringsVillageABSTRACTNa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ation can be for any one nation, ethnic culture to heritage protection i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for a people capable of family standing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 Miao, an ancientnation, in theirlong migratory journey to create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national cultur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ace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many Hmong culture has been a serious impact and destruction, and even some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especially dance culture.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disappeared with the death of the inheritor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the status quo no successor in many Miao villages, for a nation and a country, no doubt this is not a huge los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Miao dance culture is certainly not an urgent task.Keywords:The Hmong song and dance culture, die out, heritage, protection目录摘要IABSTRACTI前言1一、苗族歌舞文化概述1二、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的意义2三、苗族歌舞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3(一)苗族歌舞文化依托的民族语言和节日濒临消亡3(二)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人出现老龄化趋势4(三)苗族歌舞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4(四)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所依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逐渐消失4(五)苗族地区学校相关教育容的缺失5(六)政府对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不够5四、传承与保护苗族歌舞文化的建议与对策6(一)保护民族语言、弘扬民族节日6(二)加强歌舞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6(三)保护好苗族歌舞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热与社会环境7(四)加大苗族地区学校教育容改革7(五)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传承与保护的扶持力度8(六)依据现代科技手段做好调查、挖掘、记录工作8结语9参考文献10致11前言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都缔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说实话,少数民族的文化真是五彩斑斓,跟过年时的烟花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忙忙碌碌,走得快得很,有时候就把这些传统的文化给忘了,真是让人心疼呀。
你看,很多地方的民族歌谣、舞蹈,年轻一代根本就不怎么知道,真是可惜。
文化的根要是断了,整个树也就没法长得茁壮,没法给后代遮风挡雨。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会说,哎呀,现代社会就是这样,大家都在追求新鲜的东西,谁还管那些老古董呢?可不,我觉得文化传承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门,带我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里面藏着祖先的智慧,生活的哲理。
就像是吃饭,光吃大鱼大肉是不够的,有时候还得来点青菜,才能保证身体的营养均衡。
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那碗青菜,缺了可不行。
再说说发展这块,咱们的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也面临不少挑战。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旅游业,想通过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来吸引游客,这一点倒是很不错。
但是,有时候为了赚钱,反而把文化变得商业化,甚至有些表演都变得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就像是把珍珠项链用塑料珠替代了,虽然好看,但终究不是真货。
我们要好好保护那些真正的文化瑰宝,而不是随便拿出来糊弄一下。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不参与文化活动,慢慢地,他们就跟这些传统脱节了。
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有些年轻人觉得学习民族乐器麻烦,还是玩游戏来得痛快。
可是,当他们真正去体验一下民族文化,才发现那种音乐的魅力,根本不是一首流行歌能比的。
就像是喝茶,泡一杯好茶,心里那种宁静跟喝可乐的瞬间刺激是完全不同的。
要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很酷,甚至可以引领潮流。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咱们得想点对策。
学校教育上应该多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
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参与实践,真正去感受那些文化的魅力。
比如,组织民族舞蹈比赛,或者请一些老艺人来学校讲故事,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到那种热情。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如何传承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如何传承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多彩贵州的大地上。
这里不仅有壮观的吊脚楼群,还有丰富独特的民俗活动,它们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民俗活动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苗族的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热烈。
还有苗族的刺绣,那精美的图案、细腻的针法,无不展现出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也是一绝,精美的银饰不仅是装饰,更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活动的兴趣逐渐淡薄。
他们更多地关注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
另一方面,一些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和师徒传承,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也使得一些民俗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为了传承和发展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是关键。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年轻一代普及苗族民俗活动的知识和价值,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兴趣小组,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进行授课和表演,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民俗活动的魅力。
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等,制作关于千户苗寨民俗活动的专题节目和纪录片,向更广泛的人群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创新传承方式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外,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让民俗活动的传承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开发民俗活动的线上教学课程,让更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民俗活动的场景和氛围。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示例1:标题:苗族文化传承简报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苗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一些重要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一、文化传承的现状:苗族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苗族的年轻一代开始逐渐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文化,导致了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流失。
然而,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苗族传统习俗:1. 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五日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跳起独特的舞蹈,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幸福。
2. 苗族婚礼:苗族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而热闹。
新娘和新郎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抓娶和告别娘家等。
在婚礼上,人们还会举行大型的酒宴和舞蹈表演,以庆祝这个重要的家庭事件。
3. 苗族木饶节:木饶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感恩之情。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展示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表演,并举行体育比赛和游戏活动。
三、传承工作的努力:为了更好地传承苗族文化,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开设了苗族语言和文化课程,以便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苗族的传统。
此外,他们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如苗族艺术展览、音乐演奏会等,以增强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
结论:苗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尽管面临挑战,但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的努力带来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加强教育和推动文化活动,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使苗族人民能够继续了解和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支持苗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示例2:标题:苗族文化传承简报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古歌文化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民俗等传统文化。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传承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传播的冲击,苗族古歌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冲击,以及传承苗族古歌的人员逐渐减少,导致古歌的传承面临困难。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对策,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内涵。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苗族先祖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苗族古歌文化逐渐面临着丧失、消亡甚至遗忘的危机。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的深入探讨,进一步认识和体验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促进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2. 正文2.1 苗族古歌文化概述苗族古歌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和特色的部分,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苗族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苗族古歌多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传承,包括歌谣、歌辞、吟诗等形式,内容涉及农耕、爱情、生活、传说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苗族古歌文化传承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苗族古歌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与传承苗族古歌文化的对策和提升传承效率的途径。
在保护传承苗族古歌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加强教育宣传,同时注重传承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
本文总结了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展望未来发展,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苗族古歌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对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特点、问题、保护、文化传承、途径、总结、展望、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苗族古歌文化一直被认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苗族古歌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形式的歌曲,其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苗族古歌文化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基础,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有必要对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特点和问题,探讨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提出有效途径促进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
这不仅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丰富中国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苗族古歌文化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研究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苗族古歌文化是苗族民众的精神财富,它承载了苗族人民的智慧、情感和思想,是苗族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通过深入研究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未来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对策。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通过对苗族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的阐述,分析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意义和保护现状。
文章总结了当前苗族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将研究苗族非遗的现状和保护工作,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a.苗族概况苗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蚩尤部落,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迁徙。
如今,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省份,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独特的建筑、服饰、歌舞、民间故事等。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注重生态保护,这些特点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包括苗族古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医药、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
这些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如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歌词涵盖了苗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等方面;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诸多困难。
当前,苗族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非遗传承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缺乏创新和改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
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区、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
创新非遗保护模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整理和保护。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引言苗族是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苗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苗族歌舞、传统服饰、节日活动等,这些都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及重要性1.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苗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民族特色,表现为以下特点:(1)歌舞:苗族有着独特的歌舞文化,如苗族歌舞表演、踩竹板等,表现出了苗族人民豁达、热情、勤劳、善良、质朴等精神风貌。
(2)传统服饰:苗族传统服饰华贵而独特,常见的有女士的花裙、彝族头饰、银饰等,男士的黑背心、草帽、花裤等,都体现出了苗族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3)节日活动:苗族传统的节日有龙船节、苗族脚力场、尝新节、吊秤节等,其中,各种歌舞、竞技比赛、民歌演唱、鼓打等活动更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2.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传承文化: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长期生活积累的创造性成果,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保护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
(2)民族认同: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托,有助于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并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苗族人民的良好形象。
(3)旅游发展:苗族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旅游价值,有助于推动苗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收益。
二、苗族传统文化的现状1.苗族传统文化的消失随着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苗族青年开始减少与传统文化的接触,这导致苗族传统文化逐渐失传。
由于社会资金、资源等供需错配,很多传统文化载体也面临着无人编织、无人传唱的尴尬局面。
加之,现代化建设、人口迁移等因素,苗族儿童与传统文化的接触面也逐渐减少,对于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家庭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家庭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学校教育发展程度低的苗族来说更是如此。
即使是在现代教育较为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一)文化传承主体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走出去外出务工或工作。
这就带来两个相应的影响:其一,直接导致文化传承的主体减少。
以富民县芭蕉箐为例,尽管村子里大部分人依然在家务农,但相应的已经有一部分人外出前往昆明等地务工或留在东村乡工作。
其二,外出人员返回村寨时,其所带回的外来文化对苗族社会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冲击往往比外地人来到本地的影响更大,他们所传播和倡导的现代文明将对传统文化造成直接的、强烈的冲击。
以苗族青年恋爱的赶边赶场为例,传播主体的缺失直接导致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为继。
(二)青年家庭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减少林耀华先生在《民族学通论》中将家庭结构和规模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
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长大成婚以后,不久就会从原有的家庭中独立出来。
滇中地区的苗族社会家庭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普遍实行以父亲为中心的小家庭制。
家庭成员以两代和三代同住者居多,但多数儿子结婚之后即与父母分居而另立家庭。
青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笔者在田野期间的食宿点龙某家,其夫妻二人均不满二十五岁。
年轻化的家庭相应的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的较少,对很多民俗风情也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在传承给下一代孩子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
笔者在田野期间问到龙某是否知道忌过小年的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我老爸老妈可能知道,我就不太清楚了。
(三)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弱化家庭教育通常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存在,在潜移默化中让下一代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贵州苗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人民生活在贵州省的山区,他们自然环境艰苦,但是文化却充满了生命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苗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冲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苗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少。
2. 教育中对苗族文化的缺少关注学校教育是人们从小接受的基础文化教育,但是贵州省的学校教育中,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学生了解并尊重苗族文化。
3. 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信息化也会带来消极的文化影响,一些非法有害的信息会对苗族文化传承产生负面的影响,需要借助法律和公共教育的力量进行反制。
二、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对策研究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策是保护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从法律和资金等多个层面进行保障。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苗族文化传承。
2. 加强教育和宣传加强教育和宣传,是深入人心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在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传播苗族文化的魅力。
3. 传统文化节日的振兴苗族人民拥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如花山节、龙船节等。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振兴这些传统文化节日,让年轻人了解苗族文化的魅力。
4. 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是一种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有力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苗族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苗族文化。
保护苗族文化实施方案
保护苗族文化实施方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保护苗族文化实施方案。
首先,加强苗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苗族文化传统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的历史、语言、传统艺术和宗教信仰,从而增强保护苗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加强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对苗族传统村落、古建筑、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重要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同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苗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开展苗族文化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培养一批苗族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承人,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另外,加强苗族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保护经验,共同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最后,加强苗族文化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加强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苗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文化保护政策和措施,为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保护苗族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意识、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保护苗族文化的方案,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苗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
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
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
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
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
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
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
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
苗族文化保护传承深思
如何切切实实地保护传承苗族文化——凯里市的苗族文化保护传承深思鸭塘镇中坝小学张力由于当今的青壮年苗族同胞忙于抓经济建设,没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古朴深邃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使这种依靠口口相传流行了几千年的苗族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威胁。
凯里作为黔东南州的经济文化中心,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远远不及偏僻闭塞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地区,实在羞于当这个“经济文化中心”。
为了挽救和传承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地方文化、民族事务以及教育等职能部门应该勇敢的担起历史授予的使命,尽自己的力量来保护传承我们的苗族祖先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应给予积极地配合和大力的支持,把凯里地区的苗族文化发扬光大,把凯里的“世界苗族文化中心”品牌做大做强。
这样,我们凯里才无愧于作为黔东南州的“经济文化中心”。
一.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文化的生存状况调查(一)原生态歌舞正在逐渐失传消亡1.原生态苗歌已出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在黔东南州内的苗族聚居地,到目前为止,全部会唱苗族大歌、酒歌、飞歌、情歌、婚歌、丧歌的苗族人口比率约为万分之一,而会唱部分原生态苗歌的人口比率也不容乐观,仅为千分之三左右,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绝大部分不会唱苗歌。
也就是说,原生态苗歌已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境地。
2.原生态苗歌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无法适应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忙于读书,中壮年忙于赚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去面对面跟老人们学歌。
使得许多高龄老歌手想收弟子却招不到人,遗憾地带着这些千年文化瑰宝走进天堂。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3.当今农村的少年儿童绝大部分不会唱我们小时候唱的苗族童谣,比如《白公鸡》、《烤粑粑》、《摘菜歌》、等等。
可以讲,如果这些童谣经典在我们的身上失传,就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在苗族发展史上犯下的罪过。
4.芦笙歌舞的失传更为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
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
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
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
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
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
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
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
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
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
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
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
舟溪中学收录了十余首苗族民歌作为全校音乐课教学教唱歌曲,即《走进黔东南》、《行歌坐月》、《黔东南的七月》、《苗岭谣》、《太阳鼓》、《苗岭飞歌》、《干一杯》、《苗乡侗寨》、《芦笙场上》《醉苗乡》《梦的摇篮》等,并在校园内经常播放
第三,苗族艺术进课堂。
笔者调查发现,民族艺术进美术课堂,主要做法是将苗家族民间美术、雕塑、工艺品制作等内容纳入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
第四,“芦笙舞”纳入学校体育课。
学生每周2个学时,在体育课时段中学跳苗族“芦笙舞”。
在课间操时跳“芦笙舞” ,寓教于乐,学生很喜爱,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舟溪民族中学积极开展苗族语言、艺术、音乐进校园等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为在校学生开设了《苗家语言》、《美术·民族艺术》、《体育·芦笙舞》、《音乐·苗族民歌》等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凯里市舟溪中学由于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发展也因此作了重新定位,提出了“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办学理念,理清了“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突出了“主动发展、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苗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传承、创新和发展。
二、苗族文化在教育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
尽管凯里市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中,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1.苗族文化教育传承面临社会生态环境的困境
伴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苗族文化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一样,汉族文化往往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苗族文化往往处于边缘地位。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人们常忽视了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苗族语言与文化进入学校教育的机会被压缩和限制;这是苗族文化传承的一个内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笔者调查发现,在黔东南境内,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说苗语;在校学生、年轻人长年外出务工经商,基本不说苗语。
所以说,苗族语言,正在经历着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削弱了苗族语言传承的社会生态基础,也是苗族文化教育传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2.交流功能的弱化,制约了民族语言教育传承的持续性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意识行为系统,人类的意识源于民族及其成长环境,并且持续受到后天经验的塑造和影响。
在凯里市舟溪中学,学生在学校接受苗语熏陶。
然而,回家后或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得到语言的社会交流和运用。
课堂上所学的苗语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制约着学生学习苗语的实用性。
民族语言社会使用价值的弱化,将严重地制约着民族语言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持续性。
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将后继乏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原生态歌舞正在逐渐失传消亡;原生态苗族歌舞已出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在黔东南州内的苗族聚居地,到目前为止,全部会唱苗族大歌、酒歌、飞歌、情歌、婚歌、丧歌的,会跳芦笙舞、板凳舞苗族人口比率约为万分之一,已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境地。
3.2苗族美术工艺正艰难地生存着;刺绣、芦笙、斗笠、鸟笼、泥哨、蜡染、等等民间工艺制作技术正在出现由“面”到“点”的逐渐消亡现象。
目前芦笙制作只有凯里的舟溪镇有点名气,其他地区不成规模或者基本绝迹;很有苗族特色的斗笠,现在也只有在凯里的湾水镇才看到有几十个老艺人会编织制作,其他地方已销声匿迹。
由此可以看出,原本不多的民族文化持有者逐渐老去,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将会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人们怎样努力地去保护民族文化生存空间,如何努力去传承民族文化,这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工作和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
三、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得以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1.以学校为载体,营造苗族文化教育传承之氛围,培养苗族自豪感
费孝通先生说过:“人们首先要认识自身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大家认可的基本秩序[4]。
”由此可见,对苗族历史文化认知,对自身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而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学校教育的根本要素,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效。
由此,舟溪民族中学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活动、表演和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还应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实地调研与采风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宫,举办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开设民族工艺课教学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感悟,通过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使全校师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加强学校师资建设
针对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建议:其一,举办苗族文化课程培训班,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及民族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苗语教师、苗族艺术美术教师、苗族音乐教师和苗族体育教师分别授课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其二,招录苗族文化课教师,以确保师资力量逐步得到加强;其三,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双语教学能力,做到苗语教师能双语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师也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苗语。
全校师生都融入民族文化大熔炉中,才能感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授苗族传统文化。
3.民族文化课程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要尽量聘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民族工艺的制作,如剪纸、面具阳戏、吹唢呐等。
学校应加大对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兴趣培养的力度。
4.应加强校本民族教材建设工作的开展组织专家学者与民族学校教师一起编写优质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教材,使校本教材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且能引起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之兴趣,这也是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关键步骤之一。
5.文化部门、民族事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应经常明察暗访检查各苗族地区学校是否按照既定课程上课,是否切切实实的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
深入村民及学生当中去调查,对不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校提出批评,对不称职的音乐美术教师再次进行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
凯里市舟溪民族中学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也是民族地区在应对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重要举措之一。
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需要教育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需要学生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只有得到了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得以持续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明兰.百节之乡的魅力[M].东北文艺出版社
[2]卢先逢.精点黔东南[M].贵州人民出版社
[3]王军.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改革[M].民族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龙会(1977.7-),女,苗族,贵州凯里人,工作单位: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职称: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