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教案(全套)-粤教版七年级下册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相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元。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对陌生地区的认知兴趣较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东南亚的相关案例资料。
3.教学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南亚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南亚地区产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地图,呈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情况,让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课件,回答有关东南亚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一课,主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资料较少,学生对其认识和了解相对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南亚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南亚地区的宗教分布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亚地区。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以印度为例,分析南亚地区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南亚。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与南亚地区相关的案例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其他地区,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南亚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呈现的内容,讨论南亚地区的特点。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南亚地区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针对南亚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案(全套)
第七章知识要点第一节1、亚洲地理位置:(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
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1、东南亚的复杂地形: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主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的相关知识,对地理区域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有许多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南亚的宗教文化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全球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基本概况。
2.难点: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南亚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资料查询: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搜集南亚地区的相关资料。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南亚地区的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南亚的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特点。
5.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图、资料卡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南亚地区的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南亚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1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对亚洲地区的进一步了解。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亚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学习亚洲各国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亚洲地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亚洲地区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2.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3.亚洲的人文环境特点4.亚洲主要国家及其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让学生分析其地理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准备好亚洲主要国家的案例,用于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世界地理知识,提问:“谁能说出亚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亚洲有哪些著名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对亚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七章 亚洲 第三节 南亚教案
《南亚》教案授课时段:课型:讲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4.学会分析图,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5.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6.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7.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学会分析图,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学会分析图,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复习提问:提出问题: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西亚。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示从位置、地形、资源、宗教四方面谈)二、导入新课: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
粤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4篇
粤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4篇粤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
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2. 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1、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2、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
(全球共6块大陆)(1)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2) 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3) 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 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2) 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3) 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4) 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5) 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6) 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7) 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粤教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粤教版1《日本》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五)风采展示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今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地理教学,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五步四环节”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教完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
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地球五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等。
共计五章,第七章亚洲。
第八章欧洲;第九章美洲。
第十章非洲与大洋洲,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等。
五、教学措施: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新)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七章亚洲第一节亚洲概述(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教学难点:1.亚洲濒临的海洋,相邻大洲及其分界线。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自学指导:1、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洲,面积最小的是哪个洲?2、亚洲地理位置:A.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东西半球),哪个半球(南北半球)B.纬度位置:亚洲最南最北的纬度是多少?有那些特殊的纬线穿过?主要位于哪个温带?(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C.海陆位置: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周围有哪些大洲? 与其他洲的分界线是?三、学生阅读课本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
四、完成课本P3活动1、2、3。
五、检测、点评。
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西与欧洲相连,东南与大洋洲相望,西南与非洲相接,陆地总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八、课堂练习:第一节亚洲概述(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亚洲地形特点以及主要地形区。
2、掌握亚洲地形特点对于河流的影响。
3、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教学重点:掌握亚洲地形特点以及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亚洲半球位置?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出示教学目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1、从“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 亚洲地形图,有哪些主要高原、山脉、平原?2、亚洲有哪些主要河流?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是什么?3、亚洲的主要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缺失哪种气候?亚洲分布范围最广气候类型是?,三、完成课本P5活动一1、2、3、4、5、6四、读课本P6—8页,完成活动二、三。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教案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教案:东南亚(1)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三、讲授新课:指导学生读图。
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
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2.通过地形图分析:(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1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宗教信仰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距离我国较远,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宗教信仰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学会分析南亚地区的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全球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宗教信仰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
2.难点:南亚地区的基本问题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南亚地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南亚地区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案例分析题和小测验题目。
3.准备好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南亚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宗教信仰以及主要国家等内容。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全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七章知识要点第一节、亚洲地理位置:(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
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这一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图的运用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的阅读、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2.难点:对东南亚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对东南亚地区人文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的展示、分析和解读,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和物产资源。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地图:东南亚地图、中国地图。
3.资料:关于东南亚的图片、文字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资料,向学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主要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亚洲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他们了解亚洲的特点和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
教材内容包括亚洲的位置、亚洲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亚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亚洲有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对学习亚洲地理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亚洲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各国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难点:亚洲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的分布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案例分析法:通过亚洲各国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亚洲各国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
2.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3.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世界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和感受。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亚洲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亚洲各国地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亚洲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学生对其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分析,提高其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特点,能通过地图分析亚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的兴趣,增强其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亚洲地形、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亚洲典型国家的案例,分析亚洲的人口、经济、文化等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地图、各国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好相关案例。
3.制作好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对亚洲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对亚洲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亚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了解亚洲的地理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和感悟。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教学过程: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完成P3活动一2题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学案全册
第七章亚洲第一节亚洲归纳(一)本节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半球地址和海陆地址。
2.读图说出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色。
3.依照地形、地势特色说出河流的分布与流向。
4.初步掌握使用亚洲地形图和有关资料,学会归纳亚洲地形、天气、河流特色及其互有关系。
5.经过资料,学会分析亚洲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经济与发展造成的影响(二)本节要点难点分析:1.经过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与过程2.亚洲的地址,濒临的大海,相邻大洲及其分界线。
3.亚洲地形特色以及主要地形区。
4.亚洲地形特色关于河流的影响。
5.亚洲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6.地理地址、地形与天气的关系。
(三)课前自主预习:引导:我们回顾一下上学期学习的内容,素来围绕着世界、地球这个话题在张开,此刻我们这学期就要进入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去认识这个地方所表现给我们的地理景观,那么你认为认识一个地方应该先从哪些角度开始呢?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我们这学期所要学习的地理称为世界地域地理,在学习地域地理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素来围绕着“3W”原则; 3W 原则即 where、what、why ;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三个单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让我们经过亚洲的学习,从而掌握学习某个地方的方法。
活动( 1):读课本 P2 页亚洲在世界中的地址图,完成:亚洲大多数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南北半球的半球。
活动( 2):读课本 P2 页 7.1 图,完成:亚洲的经纬度地址:经过图7.1 观察可知:亚洲地跨_____、_____、_____三带,其纬度跨 _____°,是世界上跨纬度 _______的洲;经过7.1 图能够算出亚洲所跨纬度,以及经度为______°;经过观察P2 页亚洲在世界的地址图,还可以够判断出亚洲是_________最长的大洲亚洲的海陆地址:亚洲东临_________(大海);南临 _________ (大海);北临 ___________(大海),西面与 _________(大洲)接壤;同时濒临了_________(大海)活动( 3):读课本 P2 页 7.1 图、 P3 页 7.2 图,完成:亚洲在世界七大洲中面积居第_____ 位,面积为__________km 2 ;亚洲的西北是洲,以、、、、、为界;西南临,以为洲界;东北隔着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隔海相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日本大部分矿产资源都需要进口,经济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
4、为便于运进原料和输出产品,减少运费,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1课时)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2、西亚石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地区,波斯湾及其岸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沙特阿拉伯是世界储油量最丰富的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是重要的产油国。西亚所产石油主要输往西欧、北美、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第五节日本——樱花之国
1、日本四大岛屿:北海道岛、本州岛(最大)、四国岛、九州岛。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第三节南亚
1、南亚因喜马拉雅山脉、苏莱曼山脉等高大山体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被称为“南亚次大陆”,也称“印巴次大陆”或“印度次大陆”。
2、南亚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恒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是一个岛国。
3、南亚的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亚洲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
1、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4、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属发展中国家,核技术较发达,是世界软件大国,掌握发射卫星技术。
5、南亚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祥地。恒河平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恒河被印度教视为“圣河”。
第四节西来——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有“五海三洲”之称,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周边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霍尔木兹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