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一第二课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 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 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 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 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 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 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 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 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 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 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霓 开始:小弦—切切—私语
Fra Baidu bibliotek

错杂弹、落玉盘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 过渡: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不畅
《 六
发展: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声弦暂歇
直写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实写
幺 高潮:银瓶-乍破-迸铁骑-突出-鸣 雄浑激昂 间写
》 结束:收拨、划 一声、裂帛 清脆尖利
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 贬江州司马
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 抱着“为民请命”“兼济 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 主。代表作品 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 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 时期,揉和儒家“乐天 知命”道家“知足不辱” 和佛家“四大皆空”来 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 中多是非”。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 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种共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 泪,表达了对歌女的同情,抒发了自己遭 贬的郁闷心情,隐含了社会动乱给人造成 的痛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 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却 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有 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 浔阳江头夜送客, • 枫叶荻花秋瑟瑟。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举酒欲饮无管弦。 • 醉不成欢惨将别, • 别时茫茫江浸月。
点名季节时 间、地点和 事件
2、研读第二段。
第二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琵琶演奏情况,声情并茂。
找出音乐描写的叠音词、比喻句。
说说琵琶女音乐演奏过程及效果。
3、研读第三段 • 琵琶女自述身世。 • 诗的前半部分写欢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 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 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这种“沦落”是谁造成的?
5、“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 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 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 “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 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 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 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六、课文解读
1、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 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 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 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 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2、研读第一段。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景物描写的诗句。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虚 凄凄(不似向前声)


写 )
皆掩泣
感 伤
点评: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 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 烈的艺术魅力。
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为琵琶女掬一把 同情泪。琵琶女的命运确实令人感叹。但是, 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女的曲调变化中,捕捉到 琵琶女的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感情的变化呢?
急切愉快。
“欢乐曲”
激越雄壮。
“悲愤曲”
“前奏曲”
倾诉悲情。
“沉思曲”
幽愁暗恨。
琵琶声 ---------- 尽诉心中悲愤情
尾声:悄无言 秋月白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 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 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 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 的艺术魅力。
诗人
邀见
场景描写
寻问 移 邀 添 回 重开宴 千呼 万唤
人物形象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琵琶女 停 欲语 迟
抱琵琶 半遮面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第二曲
雄浑、激昂、大气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大弦—嘈嘈—急雨
以闲适诗和 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 恨歌》《琵琶 行》
闲适诗: 《赋得古原草 送别》
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 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 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 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 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 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诗人慨叹自己的命运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慨叹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当 年 : 人艳 妒盖 人群 捧芳 、、 年艺 年压 欢京 笑城 、
而 今 : 委年 身老 商色 人衰 、、 独门 守前 空冷 船落 、
而 今 : 送谪 客居 惨卧 别病 、、 其有 情酒 凄无 凄乐 、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 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超 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 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谁解琵琶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 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 酒无乐。
当 年 : 高诗 朋酒 满流 座连 、、 其丝 乐竹 融不 融绝 、
5、研读第五段
• 琵琶女第三次演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琵琶行》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移船相近邀相见 东船西舫悄无言 又闻此语重唧唧
月夜船上弹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 曲终收拔当心画 整衣敛容叙身世
情。 ——风以物我意观--物-一,枝则一万叶物总皆关著情我之色彩。
八、迁移扩展,比较阅读
1、清末刘鹗《老残游记》 片段《王小玉说书》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 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 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 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 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 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 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 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 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 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 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的现实 主义诗人。与元稹称“元白” ,与刘禹锡称“刘白”。
政治上,有“兼济天下”的思想,关心劳动人民的 疾苦,写下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 “讽喻诗”。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 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悲凉、伤感
意象
表现手法
琵琶女:排遣孤寂
诗人、客人: (离愁、沦落)
以人衬声
打动“惨将别”“不成 欢”的主客(忘归、不 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景托声
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次: 江心聆听琵琶曲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 和乐声变化。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谁解风物意
《琵琶行》还注意到景物描写,请问诗歌景物描 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点明江边送客的环境 ,描摹如画的意境,渲染凄凉
愁惨的感情,奠定凄苦惆怅的情感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绘别时景象,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渲染离愁别绪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演奏结束时的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描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渲染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
世矛盾? 不矛盾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起对比反衬作用
采用了什么手法?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诗歌的第三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鲜明的对比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独守空船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 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 的重利寡情。
4、研读第四段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 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chéng,触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gōu ,勾)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见老 诗人顾况,顾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 读到“野火”联时,不由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 矣。”并大加引荐。
琵 琶 行 ( 白并 居序
七、专题探究
•谁 解 青 衫 泪 •谁 解 琵 琶 声 •谁 解 风 物 意
谁解青衫泪
思考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 形象?
2、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 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3、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 象连接在一起的?
4、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 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
二、文体简介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 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 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 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四、听朗诵,读准字音
• 湓浦pé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 恬然tián 谪zhé 浔阳xún •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 zhā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行文结构有何特点?
双线结构:
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民间变化
暗线:诗人的感受
朝政动乱
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 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 也可以说一条反映民间的变化,一条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 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均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两条线一实一虚,虚实相生,使结构既严谨而又错落有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