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必修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二第四章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结合课文理论与实例,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1.控制人口规模是根本措施。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检测(练习题)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保护地球,绿色行动》视频片段3分钟)设问:大家看完这段视频,有什么想法?(生1起立回答:我的心情很沉重,我以后要努力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用实际行动爱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师:很好!想必大家都有一样的想法,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第四章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师: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都预习过了吧?生:预习过了!师:好!那么我们请同学来回答一下下面的问题。
(二)幻灯片出示“基础把握”: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5‰,那么,我国为什么仍要控制人口规模?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我国人口问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影响?(生2:虽然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但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即使很小的自然增长率也会带来较多的人口增长。
所以仍要控制人口规模。
在此过程中,我们仍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优生。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9张)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目标导读
自主梳理
名师点拨
图文探究
2.读教材图 4 17
丰富的海洋资源, 据图回答:
( 海洋资源包括哪些方面? 1) ( 目前, 2)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分布在哪里? ( 近海地带出现的海洋环境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
答案: 1) (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 近海大陆架一带。 2) (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原因: 3) 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②沿 海地带工农业生产及海上交通的发展等。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目标导读
自主梳理
名师点拨
图文探究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决措施
滥垦草地,过度放牧
滥伐森林 不合理的灌溉 开矿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产生废弃地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 改良灌溉方式 覆土复垦 保护农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发展目标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文明标准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经济增长就意 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指标,其终极目标 是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提倡高消费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 利益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的需求 提倡适度消费 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考虑社会文 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强调代际公平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目标导读
自主梳理
名师点拨
图文探究
【典例剖析】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 回答下 列问题: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一、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农田、河流、山地等地进行考察,引导学生观察农田地貌的特点、河流水系的状况、山地生态环境的变化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强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建设中,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和体会。
二、开展生活实践教学生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了解和感受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了解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开展简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某一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水质测试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感受人地关系的变化和关联,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题,让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展开探究,如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等,通过自主调查、文献查阅、数据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特点,从而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四、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理解人地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精美的地理影片、展示精美的地理图片、设计生动有趣的地理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感受人地关系的内涵和要义,从而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2022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四章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思维导图 1.理解把握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把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生疏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理解传统进展模式与可持续进展模式的区分。
学问点一 把握人口规模[同学用书P 90]1.把握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把握人口规模的目的:人口把握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进展的关系。
【思考】 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由于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其人口政策不同。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消灭负增长,老龄化现象突出,多实行鼓舞生育的政策;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般实行把握人口增长的政策。
材料 世界人口、资源、环境质量相关曲线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对环境的影响产生的缘由是什么? (2)从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冲突是什么? (3)要摆脱图中所示的逆境,你认为应首先从哪里下手?为什么? (4)此图对人地关系进展趋势的猜测忽视了什么因素的影响?提示:(1)对资源的影响是需求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质量下降。
缘由是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和生产活动规模快速扩大,使得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
(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力量之间的冲突。
(3)从把握人口规模入手,由于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
(4)图中忽视了人口素养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转变目前人口增长过快、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
把握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力量,威逼人类生存。
把握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措施,如下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规模。
二、转变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
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如上图)。
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世界各国作出了很大努力,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第一村”。
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距北京市区21千米。
1982年以前,由于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占78%),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排,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业成本过高、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经济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人与地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以期找到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的共生。
一、加强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为了实现协调人地关系,人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然资源的珍贵性和有限性,从而认识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从小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环保知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环境的态度,为未来造就更多具有环保意识的一代人。
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应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活动。
这些法律法规可以限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执法力度,可以有效地调节人地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三、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产业,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推行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在生产、消费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小化浪费。
四、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协调人地关系需要跨界合作与交流。
各国和地区应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理解,并在解决环境挑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
通过分享经验和技术,开展合作研究和合作项目,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共同推动协调人地关系的进程。
五、提高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的透明度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对环境政策和决策有更多的参与。
同时,应加强信息公开和环境管理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
六、推广生态旅游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生态旅游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创新途径。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小船创作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应用: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1.土地资源(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淡水资源(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不足――→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人地关系(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生 态 破 坏
过度捕捞
盲目围海造田 毁坏滩涂
禁止滥捕,实行“休渔” 制度 科学论证围海造田 保护滩涂的生态作用
保 护 生 态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
2、大家一起来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 积极参加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 教育和培训活动; • 积极购买环保标志的商品; • 实行垃圾分类; • 减少过度包装; • 倡导简朴生活; • 拒食野生动物;
协调人地关系的 主要途径
一、控制人口规模
二、转变发展模式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一、控制人口规模
不堪重负
人 口 增 长
基数 庞大 增长率 较高
人 口 压 力 大
物质需求 超过环境 供给能力 废物排放 超出环境
资源 短缺 环境 污染
生 态 恶 化
环 境 问 题
自净能力
控 制 人 口 规 模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这是目前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有: (1) 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用供水 (1) 修建水库: (2) 跨流域调水: (3) 海水淡化:
(4)恢复河、湖水质
(5)合理利用地下水
资
源
产 污染物排放
品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特征:
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
结果:
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及生态、 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清洁生产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 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二、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 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 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 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等。 三、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 料;利用二次原料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 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 和再生;易处置、降解等。
学地明理 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何理解人与地的关系,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学地明理是指要深入了解地球,了解地球经济、地球生态、地球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我们要学会尊重地球,与地球和谐相处,使地球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
树立人地协调观是指要正确处理人与地的关系,实现人与地的和谐发展。
人类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人类的行为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我们要树立人地协调观,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和地球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相辅相成。
只有人地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地的和谐共生。
为了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地球资源。
学会珍惜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要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习惯,减少资源的浪费。
要积极参与环保运动,支持各种环保活动,为地球环境的改善出一份力。
二、倡导低碳生活,减少对地球的污染。
低碳生活是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骑自行车、步行代替开车,减少燃油的使用;饮食健康、适量食用肉类,减少碳排放。
我们还可以多使用环保材料,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减少对地球的污染。
三、强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我们要保护不同种类的生物,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整体生态系统。
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濒危物种,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维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四、推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指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地的和谐共生。
我们要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对地球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获得高中地理有关的核心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最紧迫的任务,下面是笔者在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几点做法。
一、人地协调观培养人地协调观,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观念。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始终都是紧密相连的,人与地理相依相存,二者不可分割。
认识到人地关系的本质,从人与地理关系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自然而然引出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知识,从而有利于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以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走进桂林山水》为例: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即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方面,如:作为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为人类提供居住、防空、储藏场所;不利影响,如: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不足;对修水库、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等。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人类活动不合理,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随人口增加,需求增加,人类对环境掠夺式的开发,如:开山、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过度放牧、无规划乱挖药材,破坏原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3.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主要有以下途径:控制人口数量;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个人转变观念,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二、综合思维培养1.注重知识思维导图的构建,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导图的构建能够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建立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构建学科思维导图非常重要。
学地明理 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人地关系的失衡已经给地球带来了许多危害和灾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树立人地协调观,意识到人类与地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爱护地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地球。
要学地明理,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宝贵性。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对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我们要学会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保护好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滴水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要树立人地协调观,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是地球上的一部分,我们所依赖的食物、空气、水都是来自自然界,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我们要树立人地协调观,意识到自己是地球的守护者,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学地明理,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危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模式。
我们要学会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倡导绿色出行,多步行、骑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倡导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源;倡导垃圾分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倡导企业推行绿色生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动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生存环境留下更多的空间。
学地明理 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人类对待地球的态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地明理,首先要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依赖性。
地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生态系统。
无论是食物、水、空气还是能源、原材料等,都是从地球上获得的。
我们要明白,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类过度开采和消耗地球资源时,就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
我们要珍惜地球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学地明理还要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海洋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球上复杂的生态网络。
如果一个环节被破坏,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森林被过度砍伐导致土壤流失,湖泊和河流被污染导致水资源短缺等,都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破坏所造成的后果。
我们要树立生态优先的观念,保护好每一个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使地球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向好。
学地明理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是各种生物的家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要尊重其他生物的存在和权益,不能肆意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方面,只有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保护好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
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只有在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和依赖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人地协调关系
1、图中三条曲 、 线表示20世纪的人口 线表示 世纪的人口 曲线呈 上升 状,资 源曲线呈下降 状,环 境污染曲线呈 上升状。
2000年 年
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 回答问题: 量 数 资源 环境污染 人口
2、三条曲线的发展趋 、 势说明, 势说明,当前世界上人口与 环境、 环境、资源的主要矛盾是 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受 人口增长快, 到的压力过大, 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有 失去平衡、 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 危险
2000年 年
二、转变发展模式
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特征: 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 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 结果: 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产生资源和环境的危机 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特征: 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 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 结果:实现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及生态、社会、 实现清洁生产 文明消费及生态、社会、 清洁生产、 经济的全面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 等。 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 二、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 毒有害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 毒有害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 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 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 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 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 控制;完善的管理等。 控制;完善的管理等。 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 三、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 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原料作原料; 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原料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 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 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降解等。 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降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 较低
部分新增 产值被新增 人口消耗
人 口 成 为 发 展 障 碍
资源 短缺
环境 危机
控制人口规模的原因
人 口 增 长 基数 庞大 人 口 压 力 大
物质需求 超过环境 供给能力 废物排放
资源 短缺 环境 污染
增长率 较高
超出环境
自净能力
生 态 恶 化
环 境 问 题
控 制 人 口 规 模
人 地 协 调 发 展
人地协调发展 的根本措施
控制人口规模
思考:什么是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模式?
一、控制人口规模
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模式 ——合理的人口数量
它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 人口的增长能够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 人口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 人口的增长与活动环境、生态变化相统一。
●2005年1月7日中国大陆第13亿个人在北京降生;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活动:漫画揭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什么问题?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 的问题 解决途径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 开矿产生废弃地 非农用地的扩大耕地 面积减少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 改良灌溉方式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人口众多、人口 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等问题。 应采取的措施有: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 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 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措施:提倡晚婚晚育;提倡少生优生
二、转变发展模式
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2.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项目 发展目标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 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模式
文明标准
发展的时间尺度
发展的空间尺度
影响 调控手段
项目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覆土复垦 保护农田,合理利用每一 寸土地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新能源的利用
“活动”探究:读课本P104“活动”有关资料,思考、 讨论、回答“活动”题1、2 题1:怀柔区覆土造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这样 一方面可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增加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通过对荒滩进行改造,改良生态环境, 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题2:提示:可以针对我国土地的荒漠化(西北 地区)、水土流失(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壤盐 碱化(华北平原)等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2)在制糖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 的产品和效益?谈一谈你的看法。
制糖废水经处理,产生了两种新物质:①甲烷,这 是清洁能源;②动物饲料。提取这些新物质,即提高了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又变废为宝,减少了生产过程中 废弃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产生了环境效益。
清洁生产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 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控制人口规模 二、转变发展模式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一、控制人口规模
不堪重负
思考:漫画“不堪重负”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控制人口规模
新增人口 绝对 数量多 用较少的 财富养活 较多的人口
人 口 数 量 庞 大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经济 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指标,实现清洁 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生产,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经济 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高污染) 实现清洁生产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 要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 考虑经济效益 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发展的时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的需 强调代际公平 间尺度 求 发展的空 从区域利益出发,封闭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强 间尺度 掠夺式和转嫁式 调区际间的公平 影响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 会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源耗竭。 环境危机。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净增人口1000万左右;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分别是世界人均的1/3和
1/4; ●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城市以大气、水 体、垃圾、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农村以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为特征的生
态破坏在扩大。
根据以上材料及课本P102-103材料讨论、说明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有 哪些。
二、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 有害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 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 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 制;完善的管理等。 三、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稀 缺的原料;利用二次原料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 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 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降解等。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手段
二、转变发展模式
二、转变发展模式
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浆料 发 酵 器 废 水 甜 菜 加工过程 糖 甲 烷 干燥器 动物饲 料
污泥
原流程
好氧处理 废水排放
制糖工业的清洁生产流程
(1)这废水如果不经任何处理就排放到河 流中,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
糖厂的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若直接排放 流入河中,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污染河流,会造 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河流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因缺氧而 死亡,水质明显恶化。
(2)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的 含义 覆盖大面积 土地并以乔 木为主的植 物群落。森 林资源是森 林和林业生 产地域的土 地和生物的 总称 范围 作用 合理利用 的措施 采伐与抚 育相结合, 开发利用 与保护相 结合
林木、林 是地球上最 下植物、 大的陆地生 野生生物、 态系统,是 微生物、 维持地球生 土壤和气 态平衡的重 候等自然 要因素,具 资源 有各种生态 功能和环境 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