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增强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
3.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d)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了解他们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段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解放战争是什么吗?这场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3.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解放战争的时间背景、国共两党的战略方针。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具体战役的深入分析、战略布局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原因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片面理解等现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5.观看一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看纪录片或电影,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多元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解放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共产党的策略等,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战士们的英勇奋斗等,强调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2.尊重历史,尊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3.坚定信仰,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解放战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加之初中阶段对此部分内容的涉及有限,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等,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吗?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亲身体验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问题导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能够运用表达能力,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对解放战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中的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
(三)小组合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问题导向: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本节课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与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学过程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过程一推进新课请同学看教材上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照片,完成问题:1.蒋介石既然确立了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又为何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2.毛泽东该不该去?为什么?3.谈判的成果是什么?4.会谈是否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问题情境1:争取和平民主1.重庆谈判(1)原因美国为了自身战略利益,扶蒋反共。
国民党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共产党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同时也考虑到蒋介石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可能经过和平谈判,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和平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2)时间:1945年8月至1945年10月10日。
(3)结果:经过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内容有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及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4)影响:如果蒋介石以后发动内战将陷于被动地位。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根据“协定”,1946年1月召开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协会议,再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中共为实现民主和平作了积极的努力,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支持。
但是,毫无诚意的国民党继续坚持一党专制独裁的方针,执意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先后制造了一系列迫害民主人士的惨案,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等人,加紧内战部署。
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问题情境2:全面内战时期多媒体显示:材料一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暂时占有优势。
它有430万军队,占领着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他们还接收了100万投降侵华日军的全部装备,并且有美帝国主义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大事件。首先,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分析国共两党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军事力量对比。接着,讲述解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这些战役的时空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这一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图片、视频、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历史事件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哪个战役对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你认为最重要?
3.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观点和讨论成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解放战争与之前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7《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现象的洞察力。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4.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设计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军事策略有哪些异同?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最为关键?
3.解放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4.从解放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信仰,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
3.崇尚正义
4.尊重历史,珍视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一、内战的爆发1、政治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l0日签署了会谈纪要,即。
(2)重庆政协:年初,在重庆召开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内战爆发(1)标志: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内战爆发。
(2)人民军队采取方式,8个月里歼敌7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山东和,几个月后,又被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1、战略反攻(1)主要任务是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
(2)1947年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经过一年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年9月,首先攻占锦州,切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占,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以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
经过三个月作战,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入关,与一起发动平津战役。
在攻克张家口和天津后,由于中共的努力争取,北平守军在总司令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声明,对此,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
(2)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国共两党于1949年4月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
但国民政府最后拒绝签字,谈判破裂。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7课解放战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历史背景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重点阐述国内外政治形势、国共两党军事对峙等方面。
(2)结合所学,分析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选取其中一个战役进行详细论述,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战役背景、过程、意义等内容。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关注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和引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与解放战争相关的话题,如“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等。
3.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话题。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解放战争胜利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针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开展课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挖掘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掌握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解放战争的具体史实、背景、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战争类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联分析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关键事件等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2.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社会责任感。
3.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4.搜集与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物或故事,进行整理和描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感受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政治、经济、军事策略,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按时完成,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4.引导学生从解放战争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为蓝本,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评价方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7_解放战争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3)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2 教学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新知介绍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目的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3.内战爆发:(1)标志:1946、6 中原解放区(2)战术:运动战(3)结果: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战略决战:提问:中共发动了哪三次战役?了解每个战役的经过,三大战役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学生看书回答,老师归纳。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思考: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国际形势怎样?国共两党分别采取了什么策略?为什么?结果如何?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初(2)地点:重庆(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意义: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三)三大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战果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5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
歼敌52万,华北全境解放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胜利阶段(49年1月-49年10月)1.北平和平谈判思考: 1945年4月,国共两党为什么要举行北平和平谈判?结果怎样?2.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2)东、西起点:东起江苏的江阴,西到江西的湖口。
(3)结果:解放军占领南京。
(4)影响:①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②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A、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B: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维护其在华利益。
学生: C: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D:共产党:成立一个联合政府,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E:民主党派: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教师:既然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阴谋为何还要赴重庆谈判?学生:为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早日实现民主。
教师:中共为争取民主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A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未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B 政协会议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教师:既然国共双方达成协议,为何又爆发战争呢?学生:因为国民党内战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撕毁国共双方达成协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抗日战争后各方面态度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重庆谈判的原因,进而认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探究二:战略反攻、决战的条件二、内战爆发【探究目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决胜1、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阅读课文P78第三段,思考解放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答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阅读课本79页材料回答问题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答案: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外线指国统区,内线又指解放区。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探究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图1)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946年6月)(图2)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这张表格和战争初期的表格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使人民解放军作出了怎样的决策?答案: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做出了战略决战的决策。
(2)过程(3)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答案:1、党中央的正确决策2、各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3、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4、战略决胜——渡江战役(1)背景:北平和谈1949年4月1日,北平。
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
来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来吗?中共的态度怎样?最终结果如何?答案:1、不是真和平,目的是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2、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3、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5年4月23日,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2)渡江战役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对战略防御、反攻、决战、决胜四个阶段的层层设问,使学生了解内战的经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指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内)意义(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思想)(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国际)3、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核心)B、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D: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探究三: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学生:1、争取和平民主阶段:赴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益于人民的协议。
2、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战略反攻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4、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归纳,基本经验的探究,以及中共在抗战后所做的努力的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惊醒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今天学习的解放战争也结束了我们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内容,那么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是如何兴起展开的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并完成本节课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驾驶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一、内战爆发背景1、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策略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3、政治协商会议二、内战爆发过程1、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挺进大别山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背景:北平和谈4、战略决胜(2)、渡江战役(3)、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意义:国内国际思想2、胜利的基本经验十、教学反思本课紧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灵活处理教材,详略得当,重点、难点突出,同时依托教材,派生出兴奋点,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利用上课前所提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知识的总结,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第17课解放战争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
二、学习过程一、背景: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策略;2、1945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3、1946年初,重庆政协会议。
二、过程1、全面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导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948年9月开始,中共发动了、、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胜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