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副本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份: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本我1.1 本我的定义: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份,它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征:本我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即时的欲望和快乐。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和安全感。

二、自我2.1 自我的定义: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征:自我具有理性和现实感,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规范来调节本我的冲动。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谨防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过度焦虑和冲突的影响,同时满足本我的需求。

三、超我3.1 超我的定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3.2 超我的特征: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和约束,产生愧疚和焦虑感。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促使其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四、性格发展4.1 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4.2 阶段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焦虑和冲突,个体需要通过满足特定需求和解决冲突来发展健康的人格。

4.3 阶段影响:每一个阶段的不满足和冲突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心理问题。

五、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个体在家庭中的经历和亲密关系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社会文化: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5.3 个体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框架。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格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致成年后出现性冷淡等问题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潜伏期(6~12岁)
表现:性活动在这一阶段受到压抑, 对性缺乏兴趣。 快乐来自外界, 如学习、体育以及与同辈人的集体本能是潜 伏的,但是前面各阶段被压抑的记 忆是完好无缺的,会影响日后的个
人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生殖期(12~20岁)
表现: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 得满足,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

处理不当的危害:孩子可能出 现早恋,叛逆的情况。由于此 时心理上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状
态,极易走极端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 展理论
-
目录
一、弗洛伊德的 人格发展理论
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的 五个时期:口唇期(0~1 岁)、肛门期(1~3岁)、性 器期(3~6岁)、潜伏期 (6~12岁)、生殖器(12~20 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表现:口腔周围是快乐的中心,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 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
处理不当的危害:若宝宝在此期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即
口口腔性快乐。
如果家长前期阻止宝宝,宝宝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到2岁。
甚至3岁说不定都还要吃手等,导致"口欲期结固"。长大后也有不良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性器期(3~6岁)
表现: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满足 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喜欢抚摸或 显示生殖器官以及性幻想。此期 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 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性本能冲动的影响,并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 岁)在口唇期,婴儿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口腔部位,如吸吮、吞咽和咬等动作。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口腔的活动获得满足和快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口腔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者受到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其在成年后形成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比如,口唇期满足不足的人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贪吃、酗酒、咬指甲等行为,甚至在性格上变得悲观、依赖和嫉妒。

二、肛门期(1-3 岁)肛门期的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排泄功能。

这一时期,儿童会从排泄过程中获得快感。

如果父母对于儿童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过于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导致儿童长大后变得吝啬、固执、有洁癖;而过于宽松的训练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变得邋遢、无条理和浪费。

三、性器期(3-6 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并意识到性别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男孩会对母亲产生爱恋,并将父亲视为竞争对手,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爱恋,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这种情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超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潜伏期(6-11 岁)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下来,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游戏和其他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方面的兴趣相对较弱,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和与同伴的关系。

五、生殖期(11 岁或 13 岁开始)生殖期也被称为青春期,个体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再次觉醒。

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试图建立成熟的两性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发展顺利,个体就能形成正常的人格,能够以成熟的方式处理性需求和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他对人类心理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的原初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驱动和无意识的欲望。

它追求即时满足,没有道德和现实的考虑。

-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和现实性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遵守超我的道德标准。

-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代表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对自我施加压力,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

2.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 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后的头两年是口腔期,婴儿通过口腔区域的刺激来满足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满足或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或过度进食。

- 肛门期(Anal Stage):两岁到三岁是肛门期,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与社会规则和权威人物相处。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严厉或过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控制欲和秩序感的问题。

- 阴茎期(Phallic Stage):三岁到五岁是阴茎期,儿童开始对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他们可能会与同性父母竞争,与异性父母产生情感联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认同的问题。

- 潜伏期(Latency Stage):五岁到青春期是潜伏期,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集中在学业和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认知和社交发展非常重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

一、本我:1.1 本我的概念: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点:本我是无意识的,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快感的原始冲动。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通过原始欲望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自我:2.1 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个体内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点:自我是有意识的,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理性思考来满足冲突的需求。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

三、超我:3.1 超我的概念:超我是个体内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规范。

3.2 超我的特点:超我是有意识的,受到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和指导。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和本我,使个体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四、性格发展:4.1 口腔期:个体通过口腔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口腔型人格。

4.2 肛门期:个体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肛门型人格。

4.3 生殖期:个体通过生殖器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生殖器型人格。

五、心理防御机制:5.1 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欲望和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

5.2 退行:个体在面临压力和焦虑时回到较早的心理发展阶段,寻求安全感。

5.3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欲望和冲突,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以及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上。

以下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详细内容。

1.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人的基本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要求和规范。

2. 口腔期弗洛伊德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焦点在于口腔区域,主要是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满足过度,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口腔区域的焦虑或者依赖。

3. 肛门期接下来是肛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到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

如果父母对于如厕训练过于严格或者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者无秩序。

4.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父母产生兴趣,并尝试摹仿他们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性别认同方面的问题。

5.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到青春期之间,这个阶段是性欲暂时休眠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活动。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6. 繁殖器期繁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这个阶段是性欲再次觉醒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亲密的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对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经历的解释,并强调了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包括过于强调性的方面和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问题。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引言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心理特征。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人格发展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探讨其理论基础、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对其影响。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建立在以下几个理论基础之上:1. 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由性心理的发展所驱动的。

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历一系列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任务和冲突。

2. 力比多理论: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个体心理能量的概念。

他认为,力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集中在不同的身体部位,从而推动个体的心理发展。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冲突和压力,为了应对这些冲突和压力,个体会形成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的心理任务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等。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依靠吮吸、哭泣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口腔期冲突,即婴儿对吸吮、咀嚼等口腔活动的需求与父母对婴儿的照顾之间的冲突。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学会独立。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学会走路、说话等基本生活技能。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肛门期冲突,即儿童对排泄的控制与父母对儿童排泄习惯的期望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幼儿园,接触更多的同伴和社交环境。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性器期冲突,即儿童对性器官的探索与父母对儿童性行为的禁忌之间的冲突。

4.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学会承担责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学,面临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压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了个人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口腔期(出生至1岁)1.1 原始的满足需求:弗洛伊德认为,在口腔期,婴儿主要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这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1.2 儿童的依赖:在口腔期,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赖非常强烈,他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1.3 口腔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口腔期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暴食或吸烟等。

二、肛门期(1-3岁)2.1 控制欲望的阶段:在肛门期,儿童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体验到自我控制和自我满足的过程。

2.2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教育中平衡约束和自由。

2.3 肛门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肛门期受到严格的约束或过度的自由,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控制欲望相关的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或反叛等。

三、阴茎期(3-6岁)3.1 性别认同的阶段:在阴茎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感,这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3.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在阴茎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阴茎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阴茎期受到性别认同方面的困惑或否定,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性别焦虑或性别认同障碍等。

四、潜意识期(6-12岁)4.1 自我意识的形成:在潜意识期,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2 学习社会规范: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4.3 潜意识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潜意识期受到严厉的批评或缺乏自我意识的培养,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自我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或自我认同困惑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

它是无意识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理性和适应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内化了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超我对自我施加道德约束,使个体能够区分对错。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不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

- 口唇期(出生至1岁):个体通过口唇活动来满足生理需求,如吃奶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导致口唇迷恋或者口唇依赖。

- 肛门期(1岁至3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控制或者宽松的管教,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放纵症。

- 阴茎期(3岁至6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心理障碍。

-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个体的性冲动相对平静,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超我,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 繁殖期(青春期至成年):个体的性冲动再次活跃,开始寻求恋爱和性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心理问题或者人际关系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运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 投射:将自己的不满和冲突归咎于他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主要包括个人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防御机制三个方面。

一、个人心理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它是由个体的本能和欲望驱动的。

本我主要追求满足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安全感等。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只追求即时满足。

2. 自我(Ego):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进行适应和交互的媒介。

自我主要通过意识和理性来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和适应。

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个体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内化,它代表了个体内部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超我主要由父母、老师和社会的价值观等外部因素形成,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二、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1. 口唇期(出生至1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需求是满足婴儿的口唇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无法满足需求,可能会导致口唇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吸烟、咬指甲等习惯行为。

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功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肛门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顽固、固执和控制欲强等特征。

3. 阴蒂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官感到好奇,并开始探索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阴蒂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性格上的问题。

4.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暂时减弱,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

这个阶段对人格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5. 生殖器期(青春期至成年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再次增强,个体开始寻找恋爱对象和建立亲密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标题: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性和心理结构的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每一个大点分别包含3-5个小点,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

正文内容:1. 性格结构的构成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1.2 自我(Ego):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道德和理性的代表,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2. 人格发展的阶段2.1 口腔期(出生-1岁):个体的满足焦点在口腔区域,通过吮吸和咀嚼来获得满足。

2.2 肛门期(1-3岁):个体的满足焦点在肛门区域,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满足。

2.3 繁殖器期(3-6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性别认同也开始形成。

2.4 潜伏期(6-12岁):个体的性欲冲动被压抑,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活动。

2.5 青春期及成年期:个体的性欲再次活跃,个体开始形成独立的性和身份认同。

3. 冲突与解决3.1 冲突的产生: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会面临内外冲突,如满足与约束、自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3.2 解决冲突的机制:个体通过谨防机制来解决冲突,如压抑、转移、投射等。

3.3 影响因素:个体在解决冲突过程中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人格类型4.1 心理动力型人格:个体的行为受到本我冲动的驱动,情绪波动较大。

4.2 实用型人格:个体注重现实需求和社会规范,行为较为务实和稳定。

4.3 神经质型人格:个体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和抑郁。

4.4 人际型人格:个体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善于沟通和合作。

4.5 审美型人格:个体对美的追求较高,注重艺术和创造。

5. 影响与应用5.1 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后续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後,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於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按照一、二、三、四、五这样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个人心理结构1.1 本我: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着基本的欲望和冲动。

1.2 自我: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代表着个体的现实感和理性思维。

1.3 超我:超我是个体内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它代表着个体内部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二、心理发展阶段2.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婴儿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口腔的刺激,如吮吸乳房。

2.2 肛门期:在2至3岁期间,儿童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表达的阶段。

2.3 阴茎期:在3至6岁期间,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兴趣,并与父母或同性别的伙伴建立亲密关系。

三、性格结构3.1 内向与外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特征可以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内向的个体倾向于关注内心感受,外向的个体则更注重外部刺激。

3.2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受到潜意识的影响,通过解析个体的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方法,可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3.3 防御机制:个体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和转移等。

四、心理疾病4.1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症的根源在于个体内部的冲突和潜意识的欲望。

4.2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被重复和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所困扰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的产生与个体对于内心冲突的无意识回避有关。

4.3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和冲突有关。

五、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5.1 深入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后来的心理学家提供了深入心理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阶段以及心理防御机制。

正文内容:1. 人格结构:1.1 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初部分,代表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

它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间部分,代表了个体的现实自我。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解和平衡的作用,它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后部分,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

超我受到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评判。

2. 本我:2.1 本我的原则: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考虑现实和道德约束。

2.2 本我的欲望: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它们是个体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3. 自我:3.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存在和特征的认知,它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与他人和环境有所区别。

3.2 自我功能:自我具有调解和平衡的功能,它帮助个体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适应现实和道德规范。

4. 超我:4.1 道德意识:超我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它使个体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4.2 内疚感: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如果个体的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超我会产生内疚感,促使个体纠正错误。

5. 性格发展阶段:5.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婴儿的满足和欲望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如吮吸乳房和拇指。

对于满足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2 肛门期:在2-3岁时,儿童开始控制排便和排尿,对于控制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3 阴蒂期:在3-6岁时,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对生殖器区域感到愉悦。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中,人格主要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定义1.1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它是人类的本能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主要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内化了个体所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主要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二、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2.1 口腔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主要关注口腔区域的满足。

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口腔区域的焦虑。

2.2 肛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3岁之间,主要关注排泄功能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严格的管教,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等问题。

2.3 阴茎期:这个阶段发生在3-6岁之间,主要关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压抑或批评,可能会导致性格问题。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3.1 本我: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3.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3.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四、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4.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4.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对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学校、同龄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4.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体的遗传基因会影响其个性和行为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探讨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和形成的过程。

以下是对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详细解释。

1.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主要部份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它是无意识的,驱使着个体的基本冲动和欲望,追求满足和快乐。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只关注个体的本能需求。

- 自我(ego)是人格的现实部份,它是理性和决策的中心,通过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需求和现实情况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自我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道德观念和规则。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它代表着个体内部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超我是个体的良心,通过内化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和本我。

2. 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区域和心理冲突相关。

- 口唇期(0-1岁):婴儿通过口腔活动来获得快乐和满足,如吮吸、咀嚼等。

主要冲突是断奶。

- 肛门期(1-3岁):幼儿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满足感。

主要冲突是训练如厕和控制排泄物。

- 阴蒂期(3-6岁):幼儿开始发展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主要冲突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性欲冲动被压抑,关注于学习和社交。

主要冲突是性欲冲动的抑制。

- 繁殖器期(12岁以上):青少年开始经历性欲的再次觉醒,追求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主要冲突是建立健康的性关系。

3. 心理谨防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不同的心理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

- 投射:将自己的欲望、冲动或者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归咎于他人。

- 拒绝:拒绝接受现实或者不愿意面对内心的冲突和欲望。

- 退行:回到更早的心理发展阶段,以逃避目前的冲突和压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五个性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

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经历了难点或者冲突,可能会导致性格特征的发展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投射、退行、反抗、理性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匡助个体解决冲突和焦虑,但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4. 弗洛伊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类型是由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冲动型和压抑型。

冲动型个体更倾向于满足本我冲动的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压抑型个体更倾向于受到超我的控制,追求社会认可和道德准则。

5.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估方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来应用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动力学评估,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分析等。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匡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提供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根本动力,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着一定数量的“力比多”,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根据力比多释放的主要焦点,可以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口唇期(0-1岁)这一阶段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吃奶和吮吸给儿童带来最大的快感。

父母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口腔的欲望要得到满足,比如很多农村的家庭会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手腕上绑上一个叫做“咬牙棒”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欲望。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满足,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就会表现出酗酒、暴饮暴食等行为。

二、肛门期(1-3岁)在这一阶段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排便训练,如果孩子不想排便,成人要适时的去引导,如果这一阶段发展不好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会表现出铺张浪费、越轨、洁癖、吝啬、强迫等行为。

三、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

这一时期,儿童经历了强烈的矛盾情感,寻求异性父母作为爱人,但同时都害怕并爱戴同性父母,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依恋异性父母。

这种早期的异性亲子依恋可分为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两种,又称为伊莱克特拉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

四、潜伏期(6-11/13岁)潜伏期的儿童把力比多投人到了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的游戏中去。

五、生殖期/青春期(11/13岁以后)这一时期女孩和男孩出现第二性征的身体变化,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就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并且他们能够以更少自我中心、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容易产生冲动,对成人产生抵触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

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侧面。

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人格结构图式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
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
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
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
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
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年)中对他的理论
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
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
展起来的。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

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

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
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

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