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引2019年版管见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管见(全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1],对规范CHB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师间医疗实践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作为临床合理决策重要依据的《指南》,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
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提出以下管见。
一■关于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部分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这3部分内容之间交织较多,其名词、定义或诊断依据应注意统一,并符合中文习惯。
1.自然史的分期应符合自然史定义:疾病的自然史是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2]。
《指南》根据自然病程与现行习惯将自然史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未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包含在内,故不符合自然史”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鉴于功能性治愈作为乙型肝炎的理想结局已被广泛接受,故可参照2017 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列为自然史的一个阶段[3],可能这样更全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对接。
2.术语或临床诊断应前后呼应并符合中文习惯:"HBeAg阴性CHB"又称"再活动期"。
既然有"再活动期",按照中文习惯前面就应有“活动期",而在此"再活动期”之前的却是"免疫清除期",加上此"免疫清除期"虽有清除病毒的作用,但无病毒清除的结果,故若"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则按中文习惯"HBeAg阳性CHB"改为"免疫活动期"较好。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介绍本指南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预防措施-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建议全面推广疫苗接种,尤其是在易感人群中。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勤洗手、合理用水、注意食品安全等,能够有效减少传染乙型肝炎的风险。
-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已知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注射器等,以防止病毒传播。
- 定期检测:对于易感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建议进行定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早发现、早干预。
诊断与治疗- 确诊患者:基于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HBV-DNA等)的检测,进行患者的确诊。
- 患者管理:针对不同病情和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如戒酒、戒烟)等。
- 定期随访:建立完善的患者管理体系,定期随访患者,以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社区活动等),向公众宣传乙型肝炎的预防、传播途径和治疗等知识,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水平。
- 健康教育材料:开发和分发易懂、具有科学依据的乙型肝炎健康教育材料,向不同人群传达相关信息,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乙型肝炎患者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与监测- 加强研究:开展乙型肝炎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新的防治策略和疫苗研发,以提高防治水平。
- 监测传播情况:建立乙型肝炎的监测体系,监测感染情况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疫情扩散。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积极的社会参与。
本指南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对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医生的建议制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有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的权威建议。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2.1.1 乙型肝炎疫苗概述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乙型肝炎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包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1.2 疫苗接种对象我国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新生儿- 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 乙肝病毒暴露者(如家庭内接触者、性伴侣等)2.1.3 疫苗接种程序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3剂次,分别为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检测。
2.2 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2.2.1 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立即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以提供即刻的保护作用。
2.2.2 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序,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未达到免疫保护水平(HBsAb<10mIU/ml),应加强免疫一剂乙型肝炎疫苗。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指标等。
3.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肝脏活检证实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 持续或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四、治疗4.1 治疗原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 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 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 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 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 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 病毒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 HBeAg、抗-HBe和HBV DNA
➢ 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 ➢ 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自杀倾
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抗病毒治疗的监测和随访:核苷(酸)类似物
治疗前应检查:
➢ 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
此类患者复发率高,疗程宜长,至少为1年 (I)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a (ALT水平应 <10×ULN) 或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等耐药发生率低 的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对达不到上述推荐治疗标准者,则应监测病情变化, 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ALT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 治疗(III)
➢ 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 抗-HBe和HBV DNA
➢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肌酐等指
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
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 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炎症坏死者,需进行 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 ,建议暂不进行治疗
➢ 病毒学标志包括HBeAg、抗-HBe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 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出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2015 年10 月22 日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 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 年第一次修订。
近5 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 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 和2 级别(表1,根据GRADE 分级修订)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级别详细说明证据级别A 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B 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使我们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C 低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推荐等级1 强推荐充分考虑到了证据的质量、患者可能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成本而最终得出2 弱推荐证据价值参差不齐,推荐意见存在不确定性,或推荐的治疗意见可能会有较高的成本疗效比等,更倾向于较低等级的推荐一、术语慢性HBV 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 和(或)HBV DNA 阳性6 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可以分为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2023年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指南
2023年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指南
简介
本文档是针对2023年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指南,旨在提
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措施
以下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些简单策略:
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建议所有人都接种疫苗。
2.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乙型肝炎的人接触,避
免分享个人卫生用品。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与乙型肝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诊断与治疗
1. 早期诊断: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早期发现感染者,
以便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2. 医学监测: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情和病毒载量,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进行治疗。
4. 肝保护治疗: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保护肝
脏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方式建议
1. 饮食均衡:合理摄入营养,减少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戒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戒烟可以减少肝脏负担。
3. 锻炼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益,但要避免过度
劳累。
注意事项
1. 避免使用未经确认的疗法或药物,只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肝功能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以上是2023年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全文指南,希望能帮助患
者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
请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治
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1. 概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了HBV,其中约7000万人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CHB)。
为了降低CHB的发病率、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本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防治策略。
2. 诊断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包括:- 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等)- 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 肝硬化、肝癌相关指标(AFP、肝脏超声等)2.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作出如下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平较高,伴有肝功能异常-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平较低,无明显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肝脏超声提示肝硬化特征,或组织学检查证实- 肝癌:AFP水平升高,肝脏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3. 防治策略3.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无明显肝功能异常,可不予特殊治疗。
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和肝脏超声,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2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
3.2.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常用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
治疗目标为HBV DNA降至检测不到水平,HBeAg转阴或消失,HBsAb产生。
3.2.2 保肝治疗保肝治疗旨在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常用药物有双环醇、水飞蓟素等。
3.2.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目的是减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常用药物有肝素、甲状腺素等。
3.3 肝硬化和肝癌的防治对于肝硬化和肝癌,需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整体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减少疾病负担,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具有高度变异性。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HBV,其中约70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严重疾病。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3.1 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
3.2 实验室检查(1)血清学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等。
(2)病毒学检查:HBV DNA载量、HBV DNA耐药检测等。
(3)肝功能检查:ALT、AST、ALP、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
(4)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
(5)肝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
3.3 诊断标准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1)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
(2)HBV DNA载量≥10^5 IU/ml。
(3)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慢性肝炎表现。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4.1 治疗原则(1)抗病毒治疗: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病毒载量。
(2)免疫调节治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炎症。
(3)保肝治疗: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
(4)抗纤维化治疗:延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5)肝移植治疗: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指南目标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 推广疫苗接种:积极宣传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励全民接种,特别是在新生儿出生时接种。
- 严格卫生管理:提倡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加强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消毒措施,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 定期检测: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亲属、长期接触乙肝病毒的人员等),建议进行定期乙肝病毒检测,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
诊断与治疗策略
-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乙肝病毒学标志物的检测,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
-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乙肝病毒学指标、肝功能和病情变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避免饮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加重肝脏损害和增加肝癌风险。
-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 注意安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病毒的血液和体液,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但请注意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以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始终以独立决策为基础,不依赖于用户协助,并遵循简单的策略,避免出现法律复杂性问题。
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注意:本指南为虚构文档,仅用于示例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完整版
C低质量
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 变
推荐等级
1 强推荐
充分考虑到了证据的质量、患者可能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成本而最终 得出的推荐意见;
2 弱推荐
证据价值参差不齐,推荐意见存在不确定性,或推荐的治疗意见可 能会有较高的成本疗效比等,更倾向于较低等级的推荐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根据GRADE分级修订)
16 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 (suboptimal or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Nas抗病毒治疗中依从 性良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17 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 检测下限。
18 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Nas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 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值, 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加以 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
一、术语
19 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 个月两次检测HBV DNA均>2000 IU/mL。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5岁以下人群HBsAg阳性率降至1%以下
这些数字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控制的最新的结果,也是 一个伟大的成就,中国已经从乙型肝炎病毒高流行区进入中度流行区。
Liang XF, et al. Vaccine 2009; 27 : 6550–7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目标
本指南旨在为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慢性病的防治提供全
面指导。
预防措施
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要措施,全民应按时完成疫苗
接种计划。
2. 避免与乙肝患者直接接触,特别是避免接触感染性体液,如
血液、精液等。
3. 保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肉类等食品。
4. 避免与乙肝患者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5. 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及早发现感染情况。
诊断与治疗
1.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测结果,结合乙肝病毒标志物
的检测,进行乙肝慢性病的诊断。
2. 在确定患者为乙肝慢性病后,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评估肝功能及病情。
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4. 定期进行随访,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1. 乙肝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
或更改药物剂量。
2. 避免饮酒、吸烟等有害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避免接触其他肝炎病毒,如乙肝患者同时感染其他肝炎病毒,治疗方案需进行相应调整。
4.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并进行处理。
以上仅为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的简要内容,具体的防
治措施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医生的指导进行制定。
_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_2015更新版_
大 进 展 为 此 我 们 对 本 指 南 再 次 修 订 H Be A g 阴 性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H B e A g n e g a
ti
ve
本指南
准
旨
在帮 助 临 床 医 生在
中
CHB
诊断
、
预 防 C H B
—
)
也清
HB s A g 阳
性
,
H B eA g 阴
性
,
H BV D NA
;
起的
感
由
1
二
g
值 或
,
相
同
试开
染 已 较 少 发 生 经 破损 的 皮 肤 或 黏 膜 传 播 主 要 是 于使用 未 经严 格 消 毒 的 医 疗器 械
、
i
j
ALT
i 升s
、
侵入 性 诊 疗 操 其 他 如 修足 纹
、 、
’
r
i
2 0 00 0 I U/ m L 。
。
往 往 再 次 出 现 AL T 升 高 和 肝 脏 炎 症
H B sA g
强 推 荐 充 分 考 虑 到 了 证 据 的 质 量 患 者 可 能 的 预 坏 死
、
常发 生 于 非 活 动 性
’
携 带 者 或 乙 型肝炎
:
2
弱 推荐 证 据 价值 参 差 不 齐 遍 意 见 存 在 不 确 定
康 复 者
特别 疋在 接受 免 疫抑制 治 疗 或 化好 时
(
性
,
或 推 荐 的 治 疗 意 见 可 能 会 有 较 高 的 H B eA g 阴 转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策略,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和减轻该病的影响。
预防措施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按照疫苗接种计划,尽早完成接种。
2.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与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分享针头、注射器等注射工具。
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和体液,尤其是在性行为和共用卫生用品时。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避免与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4. 定期筛查: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早期发现感染,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治疗策略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因素。
2. 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
3.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评估疗效和监测肝功能。
定期随访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4. 并发症管理:对于出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提供支持性治疗。
生活方式建议1. 饮食调整:均衡饮食,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避免饮酒和吸烟,以减轻肝脏负担。
2. 锻炼身体: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
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3. 心理支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伴有心理压力和焦虑,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与医务人员和家人进行交流。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需要综合各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预防传播、个体化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本指南提供了简单明了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指导,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传播。
请在实施本指南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要求。
参考文献:请参考可确认的权威医学文献,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终稿完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10日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 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侵入人体后,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脱去包膜,穿入肝细胞质内,然后脱去衣壳,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进入肝细胞核内,在宿主酶的作用下,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在宿主RNA聚合酶Ⅱ的作用下,转录成几种不同长短的mRNA,其中3.5kb的mRNA含有HBV DNA序列上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前基因组RNA。
后者进入肝细胞质作为模板,在HBV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负链DNA;再以负链DNA为模板,在HBV 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正链DNA,形成子代的部分双链环状DNA,最后装配成完整的HBV,释放至肝细胞外。
胞质中的子代部分双链环状DNA也可进入肝细胞核内,再形成cccDNA并继续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 及性接触传播。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 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 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 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 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自然史
免疫耐受期 1.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 2.HBV DNA载量高( 常常> 106IU/mL,相当于107拷贝/mL) 3.ALT正常 4.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
维化的进展。 5.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
自然史
免疫清除期(重点) 1. 血清HBV DNA滴度> 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 2.伴有ALT持续或间歇升高 3.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 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 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 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 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 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 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 者等。
预防-疫苗预防(三)
性) 3.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这些患者可进展
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HCC。
自然史
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新生儿 时期感染HBV,仅少数(约5%)可自发清除HBV,而多 数有较长的免疫耐受期,然后进入免疫清除期。但 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 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急性起病),他们中的大部 分可自发清除HBV(约90%~95%),少数(约5%~10%)发 展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1992、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进行筛查、免疫接种和其它预防措施后 急性乙肝发病率下降的情况
Wexler DL. Hepatitis B and refugees: a clinical perspective. 2002. Accessed August 19, 2005.
预防-疫苗预防(一)
硬化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在一些持续HBV DNA转阴数年 的患者,自发性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年。
自然史
再活动期 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 1.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分是由于前C区与/
或BCP变异所导致HBeAg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 2. 仍有HBV DNA活动性复制;(e抗原与HBV DNA 的不一致
自然史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生 (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
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 展为慢性感染。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免 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
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自然史
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 1.HBeAg阴性、抗-HBe阳性。 2.HBV DNA持续低于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不
出 (PCR法) 3.ALT水平正常。 4.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 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生肝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 (产) 期,多为在分娩时接 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 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 减少。
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 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 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 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 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 染HBV。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 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 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 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
预防-疫苗预防(二)
预防
乙肝疫苗接种普遍开展后 青少年的HBsAg阳性率显著下降
12
11.3
9.7 10.2
10Biblioteka 11.59.69.9
9.3
8
8.2 8.1
8.3
6
5.4
4
1992 2006
8.0 7.6
3.2
2
1.0
1.4
0
1~ 5~ 10~ 15~ 20~ 30~ 40~ 50~
年龄 (岁)
1992、2006年 HBsAg阳性率年龄分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内容
❖病原学 ❖流行病学 ❖自然史 ❖预防 ❖临床诊断 ❖乙肝相关检测 ❖治疗 ❖随访
病原学-病毒的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 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 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 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 抗原。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 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 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h 内,剂量应≥100 IU,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 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 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 的哺乳。
预防-疫苗预防(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