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成都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跟踪突破
![成都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跟踪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a3ccadc6fe4733687f21aa59.png)
考点跟踪突破12文言实词与虚词(一)(2019·随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注释】①姥(mǔ):老妇。
②篚(fěi):圆形竹筐。
③真草:楷书,草书。
④抗:抗衡,相当。
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擅长(善于))(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前往(去))(3)当举.群相送耳(全(全部))(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鹅,心里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
(“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专题12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专题12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05cf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7.png)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二)(按音序排列)39.或:①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②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或许(或异二者之为)40.极:①尽头、穷尽(此乐何极)②尽、到(南极潇湘)③非常、最(初极狭)41.寂:①平静(视端容寂)②寂静(寂寥无人)42.加:①更加(而山不加增)②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43.间:①参与(又何间焉)②中间(颓然乎其间者)③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④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⑤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⑥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⑦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44.见:①了解(见往事耳)②同“现”表现(才美不外见)③看见(明灭可见/不见曦月)④拜见(归来见天子/于是入朝见威王) ⑤同“现”,出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45.将:①将领,名词(将以下骑送迎)②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③将要(公将战)④搀扶(出郭相扶将)⑤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46.借:①借(每假借于人)②依靠(愿借子杀之)③即使(借第令毋斩)47居:①居住(面山而居)②经过(居无何,上至)③住宅(居天下之广居.)④停留(不可久居)⑤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8.举:①传扬(死即举大名耳)②发动(举大计亦死)③被选拔、任用(管夷吾举于市)④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49.具:①同“俱”,全、都(具答之)②具有(各具情态)50.绝:①隔绝、隔断(沿溯阻绝)②极点(以为妙绝)③停止,消失(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④极高的(绝山献多生怪柏)51.开:①消散(曰出而林霏开)②放晴(连月不开)③打开(旁开小窗)52.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可计日而待也)53.苦:①苦于(苦秦久矣)②使……苦(苦其心志)③愁(何苦而不平)54.乐:①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②使……快乐(钟鼓乐之)③乐趣(而不知人之乐)④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55.类:①类似(绝类弥勒)②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56.利:①有利(天时不如地利)②锐利(兵革非不坚利)57.良:①真,实在(良多趣味)②善良(此皆良实)58.临:①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②来到,在(临溪而渔)③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59.令:①命令。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8c8963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c.png)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成都中考语文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成都中考语文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4b511f1e2f60ddccda38a03b.png)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015中考说明》中的12个:之,其,而,于,以,乃,为,所,则,因,且,何。
其他虚词:乎,焉,也,者。
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公输》)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这,此。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5.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②辍耕之垄上。
中考总复习(一)——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中考总复习(一)——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8ef0336c175f0e7cd13720.png)
第二步:文言虚词的掌握
之 而 其 以 为 于 乎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思和用 法。
1.到、去 2.音节助词,不译 3.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代所学的知识 5.音节助词,不译 6.代作战这件事 7.宾语前置的标志 8.定语前置的标志 9.的 10.的 11.到、去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六、“于”字常用作介词,指出下列各句中 “于” 字分别解释为什么? 1.从 2.给 3.比 4.到 5.在 6.被 7.在
七、判断下列各句中的“乎”字各属于什么用法?
1.A 2.B 3.A 4.A 5.A 6.B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用 法
表承接 表转接 表修饰 表并列
例
句
解
释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泉香而酒洌
然后 但是 不译 并且
用
法
例
句
3.
词性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 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动词、 形容词的活用等。
种 类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 名词
例
策之不以其道
句
鞭打
解 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急湍若奔 将军身被坚执锐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e69ffa770bf78a652954c1.png)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f38b68e0b1c59eef9c7b406.png)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根本篇目〕1、根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根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一样,但由于历史的开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展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开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一样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如此名。
《陋室铭》〔知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拟固定的。
成都市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
![成都市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c54416fbf61fb7360b4c6594.png)
之
2、助词,译为 “的” 3、助词,不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实义,主谓间舒缓语气) 久之,目似瞑 (无实义,凑足音节)
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 (无实义,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室之内 (表范围,不译)
4、动词,译为“去、往、到”
辍耕之垄龙上
(去、到)
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而疑邻人之父
而顷刻两毙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出淤泥而不染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旗尾略不沾湿
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而其主不能守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而无车马喧 而君逆寡人者 而智术短浅
下列各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 A)
A、人不知而数不愠 宋无罪而攻之 C、水落而石出者 B、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乐亦无穷也 D、溪深而鱼肥 长跪而谢之曰
而年又最高
阅读下面短文,
完成后面问题。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 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 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连词:
因为,表因果关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九、则
然则何时而乐邪?
那么,表承接
1、连词:
(1)【连】于是、 就(表承接). (2)【连】可是、 却(表转折). (3)【连】如果, 那么(表假设).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f7266cfee06eff9aff807a9.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概括一、文言实词概括:基本字词概括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许多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因此掌握必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打扫文言文阅读上的阻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取代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状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取代。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搁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含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广泛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因为语言的发展变迁,许多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整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其他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中的“老婆”古义指老婆和子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断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能够一战”中的“能够”古义是两个词,能够依靠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允许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概有三个门路:一是词义的扩大。
比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此刻能够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减小。
比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此刻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减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比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此刻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相同一个词,在不一样的语言环境中,有不一样的用法,不一样的读音,表达不一样意义。
比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不可以名其一处也。
《口技》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种词,往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必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掉了它本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暂时充任另一类词,这类现象叫“词类活用”。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eb3a00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3.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的概念及分类实词是语言中具体表达实际事物、动作、状态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1. 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现象、抽象概念等具体或抽象实体的名称。
根据其含义和词形,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集体名词等。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动或状态的词语,包括实义动词、系动词、助动词等。
实义动词又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状态、感受等的词语。
根据其构成方式和语义,形容词可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4.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量或顺序的词语,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大类。
5. 量词量词是表示数量或计量单位的词语,包括一些常用的量词,如个、只、块、张等。
6. 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使用的词语,按照其所代替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人称、数和格等,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关系代词等。
7. 副词副词是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全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肯定或否定等意义的词语。
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含义较为抽象,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表示语法关系或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需要的词语,分类很多,这里只列举常见的几种。
1. 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句子或单词的词语,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和对比连词等。
2. 助词助词是用于表示语法和逻辑关系、连接词语或补充意义的词语,包括语气助词、时态助词、语态助词、副词性助词、补充助词等。
3.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位置、方向、时间或关系的词语。
介词一般接在名词、代词或动词的后面,构成介词短语,相当于一个定语或状语。
4.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语气或引起注意等情感意义的词语,包括感叹词、呼唤词、描绘词等。
三、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明确,是语言中最基本、最实在的词语,在语句中担负着主要的语义作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e61831e9b89680202d825f4.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word资料27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word资料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a6f42577a8114431b80dd863.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928275ca216147917112861.png)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
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二是文言虚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三是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
四是文言文阅读。
除了考查对关键字词的了解以外,主要考查三点:(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3)鉴赏写法。
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五是文学文化知识与课内外名篇名句名言的背诵默写。
文学常识涉及作家、作品、文体等,复习时要善于归类,如作家按朝代归类,诗歌按体裁或表达方式归类,题目中表示文体的和不表示文体的归类等。
一、关于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
文言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
1.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复习时,一是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3.古今异义。
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常见有四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四川专用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川中考考情追踪及趋势分析:近几年中考,对实词的考查以解释为主,也有少数地区采用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
对虚词的考查,全是选择题题型。
在四川中考语文试卷中,这一讲的内容是多年不变的考查重点,题型和分值都比较稳定,各省市出题分值一般均在6至8分之间。
对实词的考查预计重点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几个知识点上。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之、而、为、以、其、于、也”等虚词上。
一、(2019·广安)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罃①之拔逼阳②,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③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③遽:迅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又何间.焉()(2)望其旗靡.()(3)惟荀罃之拔.逼阳()(4)先备.外援()【思路点拨】1.考查的是文言实词。
“间”是“参与”的意思,属于一词多义现象;“靡”是“倒下”的意思,“拔”是“攻下”的意思,“备”是“准备”的意思,都是动词。
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梳理、归纳。
2.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语境不同,其含义也随之变化。
A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第二个“之”是代词,代齐军,翻译为:它;B项第一个“遽”是“迅速”的意思,第二个通“讵”,岂;C项两个“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D项第一个“故”翻译为:原因,第二个翻译为:所以。
【答案】1.(1)参与(2)倒下(3)攻下(4)准备 2.C二、(2019·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大铁椎传(节选)魏 禧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饮辄尽(造:往、到)B.衔觞.赋诗(觞:酒杯)C.多力善.射(善:喜欢)D.不冠.不袜(冠:戴帽子)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亲旧知其.如此安陵君其.许寡人B.黔娄之.妻有言吾妻之.美我者C.人以.其雄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子灿寐而.醒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思路点拨】1.考查的是文言实词。
C项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无“喜欢”的意思,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归纳、记忆。
2.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语境不同,其含义也随之变化。
A.代词,代五柳先生/助词,加重命令语气,一定;B.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答案】1.C 2.C2017年四川中考文言实词解释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为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将是考查的主要内容。
预计四川各市州在考查实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少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估计分值在4分左右。
在考查虚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少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估计分值在2分左右。
(内容与题型)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
虚词考查一般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之、其、而、以、于。
正确解释文言词语的前提是弄清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
一、实词的用法:1.古今异义词(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
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①程度减弱。
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
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
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
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现举两例:(1)亡①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灭亡。
国恒亡。
④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转化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作动词用,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
(5)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