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chapter6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 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三个 效益” )是SARD的综合目标。
• 经济效益即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 社会效益指在生态系统中投入一定的劳动后, 生产的各类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 方面的需要程度。
• 生态效益的实质是在合理的劳动投入下,换取 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最高效 率、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一是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经济系统的良好循 环。
• 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 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在3:1以上,我国只有0.5:1; 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通常是农业总产值的1.5-2.0倍, 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总产值的1/3。
➢ 二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 在资源方面,包括土壤肥力的稳定或提高,耕地总量 的稳定或保持动态平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 所需非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 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
• 对于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源问题 是农业生态可持续问题的主要方面。
• 5、经济良性循环、社会良性循环、自然良性 循环( “三个良性循环” )是SARD的运行 机制。
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 宣言和行动纲领》,其定义为:“可持续农业是采取 某种方式,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 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几代 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 渔业部门的)持续发展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 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 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
• 是指维持农业生产、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所 需要的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主要包括人 口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农村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农村劳动力以适当 速度不断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去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
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去几十年来,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农业模式所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低下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可持续农业发展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模式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传统农业中常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土壤、水体、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传统农业模式还常常采用大规模种植、单一作物种植等方式,导致农田的生态系统丧失平衡,容易引发病虫害等问题。
因此,可持续农业发展应运而生。
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原则与目标可持续农业发展有几个重要的原则和目标。
首先,可持续农业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可持续农业应在满足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另外,可持续农业还应注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措施,增加农民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同和参与。
三、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路径与措施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核心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通过合理的耕作、有机肥料的使用以及天敌的引入来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2.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将农业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农业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合理利用农田的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 推行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传感器等,对农田进行精确管理和监测的农业模式。
通过精准农业的实施,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农业可持续性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可持续性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可持续性和农村现代化的定义、背景和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可持续性的定义农业可持续性是指在满足当前和未来农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农业可持续性的背景1. 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土地资源受限、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大规模、高能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农业和精细农业转变,可有效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性1.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只有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才能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
2. 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够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3. 提升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4. 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性与农村现代化相辅相成,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带动农村社会的进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5.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农业可持续性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农业可持续性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合作,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为实现农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浅论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浅论引言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面临着许多挑战。
被广泛认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
本文将简要探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定义、目标、原因和关键措施。
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实现长期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
目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确保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具体目标包括: -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保护和改善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 -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 降低农业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原因为什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此重要?以下是一些原因:人口增长和食品安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必须增加产量和质量。
可持续农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农作物和养殖管理等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害。
可持续农业通过采用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地区是全球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持续农业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可持续农业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等措施,减轻农业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关键措施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方法,包括精准农业、有机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
促进农业科研和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创新的投入,以开发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要求的新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生产系统。
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环境与发展大会成了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 式和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取自《我们 共同的未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在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 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 展作为两项基本战略。
提出了“实施这两大战略,对于今后十五年的发展乃 至整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科技进 步,优先发展教育,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鼓励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 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 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必须通过经济的增长来提高 人类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停止发展是消极的,是没有出路的,它不能解决 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根 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 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 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绝对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 力。
农业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性是指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相结合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在当今世界,随着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日益增多,探索和实施可持续农业已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将就农业可持续性的背景、挑战和可行性措施进行探讨。
一、背景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传统农业模式的过度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导致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农业面临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农药与化肥过度使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努力。
二、挑战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等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可持续性需要适应气候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农业措施,提高农产品的抗灾能力。
2. 资源短缺土地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然而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导致农地减少和水资源紧缺。
农业可持续性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节水灌溉技术等手段,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提高利用效率。
3. 农药与化肥过度使用传统农业模式中,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农业可持续性需要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可行性措施1.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动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开发出适应气候变化、高效利用资源的新技术,如精准农业、遥感监测、智能农机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农业可持续性的一种重要形式。
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的健康,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和推广,鼓励农民转变为有机农业生产模式。
3.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是农业的基础,必须加强对农地和水源的保护。
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农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18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18.5 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方式: • 农林立体结构循环方式 • 生态家园循环方式
18.5 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秸秆
农作物种植
发酵饲料
沼渣、沼液
畜牧养殖 肉蛋奶
粪便进沼气池 沼气
粮经产品 水产养殖
第18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
18.1 18.2 18.3 18.4 18.5
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18.1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8.1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3、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
发展 (4)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 (1)产权管理思路 (2)国家干预思路
18.3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4、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 落后
2.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3.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 4.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
→ 1973年秋,由联合国专家组成的一个小组在斯德哥尔 摩召开了人口与环境会议,这个会议形成了一个一般的认 可:发展存在着一个环境上限,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是人类忽略了决定这个上限的一些重要因素,以及忽略了 人类需要时间去提高扩大这个上限的技术能力。因此,人 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 → 1984年秋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联合国人口会议明 确指出,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 展的关系,国内及国际上的一切努力都应给予人口和环境 有关的行为以优先权。这样,把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从分离处理进入到了相关处理。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布伦特夫人代表该 委员会作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 展的问题。 → 1992年世界环保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 议程》,摒弃了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以牺牲环境 质量为代价的发展,选择了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经济、社 会发展战略。 → 1994年世界人发大会和1995年社发大会,则更加突出 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把谋求人口、环境、资 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农业生态学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
示范园区
丹麦:Kalunborg 生态工业园区
• 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 板厂4个厂为核心企业,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 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 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 建立“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 “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
• 主张:低投入、不施化肥、农药、小型 农业。
3、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
• 农业现代化思潮 • 绿色革命思潮 • 自然农业思潮 • 可持续农业思潮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增加粮食生产,妥善解决粮食问题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消除农村贫困
状况 (3)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
沼气
加工厂
沼制泥污
制取
液沼
经 济 产 品
水废
乡镇 工业
灌污 水废 预处理
水产养殖 氧化塘 水生生物
沼 气 沼液 气
产 出
渣 畜禽饲养
用生 能活
用回水污
农田
蚯
林地 草地
蚓
菜地
太阳能
(5)多功能农工联合生产系统
植被恢复及 水土保持生
态工程
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区
• 生态工业: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 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
• 产量:减产 5-10% ,干旱年代则相等或高于, 投入工业辅助能大大降低,收入下降。
(3)生态农业
• 1971年 Acres 杂志提出生态农业思想
• 1981年英国科学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 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 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 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小型农业。这与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有明显区别的。
《农业生态学》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析
2200 多年前,“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定期 封山育林的法令。 2.西方: 19世纪对林业和20世纪对 渔业的研究,提出了可再生资源“可 持续产量”问题。
3.近代和现在:
(1)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的科 普《寂静的春天》,针对有机农药的无节 制使用会威胁人类生存。 (2)1972年,《增长的极限》:人口- 灾难性的崩溃--“零增长”。 (3)80年代,《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和《我们共同的未来》--理论研 究的不断深入。 (4)1992年,《21世纪议程》--认 识深化的结晶。
四、中国的可持续行动
1 .李鹏总理参加 1992 年环发大会 2 .1992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环境与发 展十大对策》 3 .1994 年制定《中国 21 世纪议程》: 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 21 世纪议 程”。 4 .1998年,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 计划
第二节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 发展思潮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
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 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
2.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自然属性: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
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2)社会属性: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
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经济属性: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
本章结束!
源利用率、 养分、水分平衡、水土流失率、 资源更新率、能量产投比
2. 经济发展指标 :土地生产率、劳动
生产率、资金利润率、产值、收入等
3.社会发展指标 :人均食品占有量、劳
动就业 率、失业率、福利水平、寿命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1.动植物高产、优质生产技术体系 包括动植物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及其高产配套技术,质量 栽培控制技 术,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的种养技术等,在 不同区域形成良种良法配 套的规范化、模式化、标准化技术体系。 2.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体系 包括粮、棉、油作物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大宗农产品 的转化增值; 果蔬产品与肉、乳、蛋等高价值农产品的储藏、保鲜 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 备;鱼、虾等水产品的运输、保活、保鲜 技术等,实现增值增效。通过发展农 产品加工业,为农业产业化起 到龙头带动作用。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后,考虑到它与农村的发 展紧密 相关。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又比较完整地提出了 “SARD”(Sustainable Ag. 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的新 概念。
“SARD”有三个明确的战略目标:①吃饱和穿暖的温饱目标。② 促进农村综 合发展的致富目标。③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永远良性循环 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及社会科学等 学科领域 的人们最熟悉可最常釆用的术语之一,国内外学者发表了 大量有关可持续发展 的论文论著和研究报告,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 资源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4、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7.食品安全生产及监测技术体系 包括以动植物农产品的无害化和优质生产为目的,推广应用农 产品安全化、 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与管理体系,无公害(绿色)食品规 范化生产管理技术、控 制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的超标使用技术 等。 8.农业高新技术 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农业高新 技术,如组 织培养及工厂化育苗技术,动物胚胎工程及转基因技术, 新型生物肥料、生物 农药与微生物添加剂技术,智能化农业信息技 术及精准农业技术等。农业高新 技术决定着人类未来的社会经济生 活,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大难题。
在实践中,农民们面临着市场变化、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不足、土地污染、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等种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理论上的思考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通过一些实例介绍具体的做法。
一、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与和谐。
它着重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产效率、健全农村社会、增强农民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状。
(一)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需要土地、水、空气和阳光这些基本元素,可是当这些元素遭受了污染、过度使用或过度提取时,就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土地、水和环境的保护策略必将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适应以及生态修复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核心内容。
(二)农业生产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些新技术如生物技术、现代化种植、精细化育种、可持续化养殖、更为高效的农业机械装备和使用等新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更为高效、更为可持续。
例如,使用生态农业技术,通过进行科学养殖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消耗,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农业灾害应对农业产品生产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风险因素往往表现为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等等。
为了应对这种不稳定性,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风险管理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一)中国实践2002年,中国启动了“绿色长江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进行植树造林、改造畜禽养殖方式、实施高效用水、水土保持及污水处置等措施,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生态质量改善。
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新技术的产生,使得农产产品生产变成机械化,农产品生产也完全拥有化学品的依托使得产量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更为专业化的生产管理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更是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这些变化也使得美国的农民转向生产市场热销的产品。
这些变化在一时间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并且为种植业减少了很多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农民在种植上的花费。
在实践的推移中,由于政策的原因,使得大量的农场最终关闭,而剩下的农场,则在产量上不断要求提高,从而忽视了农场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农场的土地和地下水也因为过度的使用化学品而变得污染。
往往结果是导致农场的产量逐年下滑,最终经济瓦解,而最终选择关闭。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农业组织的推动,一些矛盾的问题得以提出并且加以解决。
在今天,这种农民组织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他们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最好的护航者,同时成为农民们的生产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
人们在农业发展之中已经越来越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性,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环境问题同时还牵涉到了社会问题。
在整个粮食生产系统中,种植者、工人、消费者、决策者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会阐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努力地方向,我们如此做的原因有两个:1、优化和整理我们工作的步骤和方案2、解决农民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会在实际研究中加以解决。
由于各种的可持续发展仍在不断更新中,所以在这里就不做具体阐释。
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主题概念可持续农业集成了三个主要目标:环境健康、经济的盈利能力、以及社会和经济平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各种理念、政策和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由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们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能力,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最重要的。
人力资源的管理包括对于社会责任的考虑,如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农村社区的需求,消费者的健康以及安全。
中国农大李秉龙教授农业经济学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1. 2. 3.
4.
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 涵
(一)生态农业的提出 •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由美国土 壤学家W· A· Alborecht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其代表性的定义是由Jacsont和Benolen两人在1984 年作出的解释: • “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 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 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 发展。”
16
(二)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涵
• 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 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 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 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 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 的农业发展模式。
• 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 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进入21世纪,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 面临着两大变化
22
+
一是构建可持 续发展的新模 式,代替石油 农业模式
二是高新科技应用 于农业,孕育着新 的农业技术革命, 又为构建模式创造 了条件
追求农业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 节约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率 建立经济与生态 良性循环体系
强化农业系统内的 自养、自控功能 发展农业 循环经济 广泛应用现 代高新技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自然 生物动 农业 农业 力农业 可持 再生 超石油 续发 农业 农业 展
有机 农业
生态 农业
生物 农业
5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 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 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 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 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 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 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
(1)土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 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水资源减少 (3)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 (4)生物资源锐减
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人类带
来了一系列的启示和思考
①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用征服者统治被征服民族那 样的态度来残酷地对待大自然,而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 然,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
1996年11月,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和要点。
1997年6月,在德国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 持续农业会议,是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 的系统总结和发展。
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 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强调指出:农业和农 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和优先领域。中国的农业和农村要摆脱困境,必 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Hale Waihona Puke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就以下几个 基本因素取得共识 :
①大家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 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
②都同意把可持续农业当作一个过程,而主要不是 当作一种目标式模式。
③均考虑到衡量可持续农业的几个重要方面:即要 求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
④可持续农业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要素。 所谓软件是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人 们的观念、相适应的政策、体制和机制;“硬件” 则是指技术上的创新。
④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 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内涵与基本特征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共同的问题、 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21世纪议程》: 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动 计划;
➢ 1992年3月——《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 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八届人大第四次会 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 纲要》明确提出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作为指导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
➢ 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
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 ➢ 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
➢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
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
替代农业的出现
有机农业:(又叫生物农业、再生农业,重视土 壤,尊重自然,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发展农牧 结合式的复合农业。)
永久农业:20世纪70年代由澳大利亚学者莫里森 提出: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有意识的设计和维持 ,它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多样性、稳定性 和恢复力等特殊性征。
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 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 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的历程和可持续农业的兴起
(一)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可分 为刀耕和锄耕两个阶段。刀耕或称“刀耕火 种”,是用石刀之类砍伐树木,纵火烧荒垦地; 土地不施肥,不除草,收获种子后即弃去。等 撂荒的土地长出新的草木,土壤肥力恢复后再 行刀耕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耕种者的住所简 陋,年年迁徙。 到了锄耕阶段,有了石耜(si)、石铲等农 具,可以对土壤进行翻掘、碎土等加工,植物 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有一定时期的连年种植, 人们的住处因而可以相对定居下来,形成村落, 为以后逐渐用休闲代替撂荒创造了条件。
从本质上讲,农业是一种利用太阳能的产 业。但现代农业过于依赖于石油、化肥、农 药等的投入,使食物生产过程变成了主要由 石油等化学能换取食物能的过程,因此可以 说石油农业的道路是背离农业的本质的。 同时,由于世界上石油、煤、天然气等能 源资源,磷、钾等肥料资源都是一些不可再 生的资源,因此大量的消耗势必会加速这些 资源枯竭的进程。 再者,由于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廉价资源的 基础之上,一旦出现资源危机,对现代农业 的打击将不可估量。
中国
65.2
0.2
878
4557
(3) 产销社会化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把 各种作物的种植地相对集中在一起,形成专 业化、商品化生产基地,也就是使作物生产 形成一种社会化趋势,这样有利于提高生产 效率。如美国北部的衣阿华、伊利诺斯等5个 州,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等条 件适合玉米生产,因此这5个州主要种植玉米, 成了举世闻名的玉米生产带。由于玉米主要 作饲料,因此这几个州的猪肉产量占到全美 国的1/2,牛肉占到1/3。靠近玉米带两边的 是小麦生产带,棉花则分布在得克萨斯州等 草原地带。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由于遗传学的发 展和育种技术的进步,已培育出许多高产、 优质、抗逆、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 特别是杂交优势的利用,矮秆耐肥品种的培 育和推广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例如,美国在1918年率先培育出玉米 杂交种,1933年开始推广,20世纪50年代基 本普及。 20世纪60年代初墨西哥的国际小麦玉米改 良中心育成矮秆抗倒高产的“墨西哥小麦”,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矮秆稻”在 世界各国推广后,对增加粮食产量起了很大 的作用,成为“绿色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 农业 再生 农业
生物动 力农业 超石油 农业
农业 可持 续发 展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 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 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 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 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 发展战略。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 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 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 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 范围内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经济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
社会持续性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 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 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 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 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 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 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 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 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 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 益,避免国家财政难以 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 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