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fd0c2ffdd36a32d72758148.png)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动物医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340af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6.png)
动物医学教学大纲动物医学教学大纲动物医学是一门涉及动物健康和疾病管理的学科,它不仅关乎动物的福祉,也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培养专业的动物医学人才,制定一份完善的动物医学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一、引言动物医学教学大纲的引言部分,应该对动物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强调动物医学的使命和责任。
同时,还可以提及动物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景,激发学生对动物医学的兴趣。
二、基础理论动物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的基石。
大纲中应包含动物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科目的教学内容。
这些科目的学习将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临床技能动物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
大纲中应包含临床技能的培养,如动物体检、疫苗接种、手术操作等。
这些技能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模拟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四、疾病诊断与治疗动物医学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动物的健康。
大纲中应包含常见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以便能够准确判断和处理各种疾病情况。
五、兽医公共卫生动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大纲中应包含兽医公共卫生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动物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学习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方法,以保护公共健康。
六、动物福利与伦理动物福利与伦理是现代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纲中应包含动物福利和伦理的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了解动物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尊重动物的权益和福祉。
七、实习与实践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纲中应包含实习和实践的环节。
学生需要在实际临床环境中进行实习,亲身参与动物医疗工作,以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动物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大纲中应包含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动物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2ade06d5195f312b3169a5c3.png)
《动物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
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五)教学建议: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
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Chapter1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教学重点: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分类知识教学方法:1、多媒体授课2、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1.1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一、动物学的定义二、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三、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一、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二、研究动物学的方法§1.3 动物学发展简史一、国外动物学的发展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三、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1.4 动物界的分类及命名一、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二、种的概念和分类阶元三、动物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及发展概况Chapter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和要求:1、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e448b150b4c2e3f5727637b.png)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动物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521922060课程中文名称:动物学课程英文名称:Zool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54总学分:3预修课程:无课程简介:动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分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由于学科发展和广泛的交叉渗透,使动物学研究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展开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多层次的研究。
“动物学”课程可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做必要的准备,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打下比较牢固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突出了动物演化上的主线内容,系统地介绍动物形态、分类、进化等知识(生态内容在普通生态学中学习),注意体现结构和机能、机体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本课程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注意适时补充动物学的最新前沿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动物学教学在内容上能够跟上学科的发展变化和人才培养规格。
教材建议《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参考书1、《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编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2、《普通动物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3、《动物学》华中师院南京师大湖南师院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4、《动物学》(上、下册),华中师范学院等合编,1983,高等教育出版社。
5、《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主编,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动物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410caf3f90f76c661371ac0.png)
动物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重、难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动物的命名。
第一节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第二节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第三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类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二、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三、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四、物种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组织的类型、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重、难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动物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
第一节动物的细胞一、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三、动物细胞的增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组织的概念二、上皮组织三、结缔组织四、肌肉组织五、神经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一、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二、动物十大器官系统概述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繁殖的概念及动物繁殖的方式;动物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动物繁殖的方式;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第一节繁殖的概念与动物繁殖的方式一、繁殖的概念二、动物繁殖的方式第二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胚胎发育二、胚后发育第三节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一、受精及受精卵二、卵裂三、囊胚的形成四、原肠胚的形成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六、胚层的分化第四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第四章原生动物门(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动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c8f623ba5e9856a561260c9.png)
《动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对象:动物科学专业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加强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内在联系及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动物科学专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后续的饲料学、饲养学、草地学、繁殖学、遗传学及各种动物生产学等课程中能够从动物科学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分析,达到学习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本课程让学生重点掌握动物科学专业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研究方向,让学生们系统的了解动物科学专业的所学知识和相关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科学专业,并在以后的学习及择业时建立正确的观点。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动物科学 (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科学的涵盖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什么学习动物科学及如何学习动物科学教学重点:动物科学涵盖内容及如何学习动物科学教学难点:如何学习动物科学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科学;2、涵盖内容;3主要要就方向;4为什么学习动物科学;5、如何学习动物科学第二章动物的起源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生命的开始;动物的种类和分类教学重点:生命的种类和分类教学难点:生命的进化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的起源;2、动物的种类;3、动物的分类第三章动物的生长发育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教学重点:动物的发育教学难点:动物的发生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胚胎的发育;2、胎儿的发育;3、新生儿的发育及生长过程第四章动物的遗传育种与繁殖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遗传规律、育种方法和繁殖规律教学重点:动物的繁殖规律教学难点:动物的繁殖规律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遗传及遗传规律;2、育种方法;3、繁殖规律第五章动物的营养与管理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式样管理是怎么进行的教学重点:动物营养与管理教学难点:动物营养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饲料;2、动物的营养需求;3、动物的管理第六章人类健康与动物疾病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畜共患疾病、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的质量评价教学重点:主要疾病的简介和生命质量评价教学难点:致病因素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人畜共患主要疾病;2、健康的概念;3、健康的质量评价第七章动物科学与人类未来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动物科学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动物科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教学重点:动物科学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学主要内容:1、农业应用;2、医学应用;3、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动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后续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动物遗传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等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学业总成绩中期末笔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六、建议使用的教科书及参考书达姆龙.动物科学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8。
动物医学概论大纲
![动物医学概论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5d95588cc22bcd126ff0c3f.png)
本科生教学大纲教学单位:畜牧兽医学院课程编号:09281105课程名称:动物医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Veterinary Science 授课对象: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数:60学时学分数:3学分执笔人:邓彦宏高英杰杨振国审核人:宋德光编写日期:2012年3月7日兽医药理学部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兽医药理学是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两大内容,主要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主要适应症、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本课程不仅是基础动物医学专业与临床动物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而且是动物医学与药学之间的联系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兽医师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为学习家畜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及动物传染病学等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兽医工作者进行临床前药理实验研究和开发新药新制剂创造条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药理学总论的重点内容和各类药物的定义、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和应用。
2.了解非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重点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与用法,新药开发的一般药理学研究程序及方法,以及药理学的重要进展。
3.了解一般药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学分: 3.5学分课程总学时:70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20学时主要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讲授内容学时第一章总论 5第二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第四章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1第五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第六章呼吸系统药物 1第七章泌尿药与脱水药 1第八章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 1第九章皮质激素类药物 1第十章自体活性物质与解热镇痛抗炎药 1第十一章水盐代谢调解药和营养药 1第十二章抗微生物药 2第十三章消毒防腐药 1第十四章抗寄生虫药 1第十五章特效解毒药 1一、理论部分1、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28f3d70c22590102029d39.png)
动物学教学大纲Zoology课程目的: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活动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应该研究进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及科学研究等打下必要的动物学基础。
先修课程:无课程学时:36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动物学及其意义第二节动物的基本生命特征第三节动物的多样性第四节动物学的教学第二章动物的结构和功能(2学时)第一节动物细胞一、动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三、动物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概述二、动物的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与系统(概述)第三章原生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进化第二节原生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中生动物第四章海绵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海绵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海绵动物的进化第五章腔肠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腔肠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腔肠动物的进化第六章扁形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扁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扁形动物的进化第七章线虫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线虫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线虫动物的进化第八章环节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环节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环节动物的进化第九章软体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软体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软体动物的进化第十章节肢动物门(4学时)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节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节肢动物的进化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棘皮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棘皮动物的进化第十二章脊索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脊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进化第十三章鱼纲(2学时)第一节鱼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鱼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鱼纲动物的洄游第四节鱼纲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十四章两栖纲(2学时)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第二节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三节两栖纲动物主要种类第四节两栖纲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十五章爬行纲(2学时)第一节爬行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爬行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第十六章鸟纲(2学时)第一节鸟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鸟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第四节鸟纲与人类的关系第十四章哺乳纲(2学时)第一节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哺乳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的生物学基础考核方式:闭卷笔试80%,平时作业20%。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计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4b0d1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6.png)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动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的分类、生理、生态、遗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动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观察、分析动物现象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动物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动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备科学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分类、生理、生态、遗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动物的分类:介绍动物的分类系统,使学生了解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动物的生理:讲解动物的器官系统,如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动物的生态:介绍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4.动物的遗传:讲解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遗传变异、育种等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动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动物科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动物科学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实验法:学生进行动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动物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动物科学的知识点。
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动物医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9dd144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c.png)
《动物医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X1707128010学时/学分:16/1一、课程性质与适用专业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分别了解自己专业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专业开展及就业前景,即使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什么、如何学、毕业后干什么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到达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开展现状、性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情况与科研工作等。
课程目标2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方法及有关考前须知。
课程目标3 :使学生理解不同课程体系主要课程的设置及基本内容,了解专业开展方向与就业前景。
课程目标4:使学生树立专业观念,热爱本专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目标5: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一)理论教学局部1.专业概述(支撑课程目标1)了解本专业的开展现状、性质、课程设置、本校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等。
2.培养方案(支撑课程目标2)理解本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基本内容、结构、主要课程的设置及基本内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及特点。
3.学习方法(支撑课程目标2、3、4)了解本专业学生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方法及有关考前须知。
4.基础兽医学课程体系简介(支撑课程目标3、4、5)了解该学科的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相关学科开展情况与科研工作。
5.预防兽医学课程体系简介(支撑课程目标3、4、5)了解该学科的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相关学科开展情况与科研工作。
6.临床兽医学课程体系简介(支撑课程目标3、4、5)了解该学科的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相关学科开展情况与科研工作。
7.专业开展方向(支撑课程目标3、4、5)通过介绍国内外兽医学科的前沿及开展,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科学研究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前景,激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并努力学习。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056374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4.png)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动物学》是一门阐述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态、生理、演化等方面的学科,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
本实验教学大纲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动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如解剖、观察、分类等。
2、通过实验,加深对动物结构、生理、生态等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实验教学包含以下内容,共计32学时:1、动物解剖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结构,了解其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内容: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结构,如青蛙、鸡、猪、鱼等。
2、动物分类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内容: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如体形、毛皮颜色、牙齿形状等,进行动物分类。
3、动物生理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动物的生理机能。
内容: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运动等。
4、动物生态实验(4学时)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内容: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如栖息地、食物来源、繁殖等。
5、综合性实验(4学时)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设计并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如探究某种环境因素对某种动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要求1、学生应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2、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定,注意实验安全。
3、学生应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学生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学生应在实验结束后,按照要求整理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动物科学课教学计划
![动物科学课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ccc5b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2.png)
动物科学课教学计划一、课程简介动物科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物学、动物医学和动物生产方面知识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的结构、功能以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掌握动物的基本生理生态知识。
3. 了解动物的遗传及繁殖特性。
4. 学习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知识。
5.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物科学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介绍动物界的分类和典型动物的特征,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2. 动物的生理生态知识:讲解动物的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生理功能,以及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角色。
3. 动物的遗传及繁殖特性:探讨动物的遗传规律和繁殖方式,包括性状遗传、基因突变等内容。
4. 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知识:介绍动物的饲养技术、饲料配制、疫病防治等内容,培养学生动物饲养管理能力。
5. 动物科学实验操作:进行动物解剖、生理指标检测、疾病诊断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通过教师讲授、图文展示、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动物科学知识。
2.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展动物科学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实验操作和实践演练:安排实验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情况等。
2. 学生考试成绩: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实验报告和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践操作成果进行评价,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教学资料1. 教材:《动物科学导论》2. 参考书目:《动物结构与功能》、《动物繁殖生理学》等3. 多媒体资料: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
七、教学安排每周安排2节理论课,1节实验课,时间地点详见每学期教学计划。
《兽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兽医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51fb87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d.png)
《兽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及开设依据(-)课程信息(作为一名未来合格的高级畜牧工作者,既要具备丰富的畜牧业管理经验和饲养技术,还 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的基本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畜牧业发展的需 要。
要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的饲养管理,引起疾病的严重性和加强饲养管理对疾病的康复和预 防疫病中的积极意义。
为此,兽医学概论已成为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二、课程目标(-)具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应: ①熟悉畜禽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②掌握主要的兽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③掌握主要的畜禽常见群发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注:1、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23、8学时以上(不含8学时)实践环节需单独设置大纲。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
平时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二)成绩评定1 .总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2 .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00%)=课堂表现(30$)+平时作业(30%) +期中考核(30%)+课堂考勤(10%)3 .期末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最基本的兽医基础知识、常见群发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的掌握情况;方式为闭卷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兽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主要的畜禽常见群发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切实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需求服务。
五、课程反馈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束后,及时从任课教师处获得学习反馈,以便改进学习。
六、课程评价与改进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遵循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通过的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完善课程目标、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动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c69e1f1c8d376eeaeaa316d.png)
目录动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4) 家畜解剖生理课程教学大纲......................................................( 9) 动物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17)家畜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大纲 (20)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5)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大纲 (29)兽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3)动物繁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0)畜牧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45)兽医临床课程教学大纲 (53)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59)畜牧兽医基本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64)动物检疫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7)家畜环境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70)饲料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73)经济动物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76)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82)淡水养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6)动物产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90)饲料配合与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9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95)《动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适用专业与适应学时1.适用专业:本课程是动物科技系通用课,适用于畜牧兽医、兽医、动物营养、动物防疫与检疫、水产各专业。
2.适用学时:畜牧兽医适用学时为26~34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和动物生长发育规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动物的分类,了解动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规律,为专业课打好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与畜牧各论的关系本课程是畜牧学教学的扩展,主要讲授脊椎动物的分类知识,家畜禽的解剖知识在《家畜解剖生理中讲述》,也可以说是畜牧学的基础。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07b7c5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b.png)
动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总学时:具体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动物学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绪论1、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分支学科。
3、动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动物学的研究范围和发展历程,明确动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动物的细胞和组织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动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动物的组织类型、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熟悉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
(三)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1、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如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等。
2、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
3、动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系统。
教学要求:理解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和机制,掌握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
(四)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1、无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如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特征、代表动物和生活方式。
2、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如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的特征、代表动物和生活方式。
教学要求:熟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其生活方式和进化地位。
(五)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1、动物的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各系统在动物生命活动中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教学要求:掌握动物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各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
(六)动物的行为1、动物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如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动物科学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加强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内在联系及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动物科学专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后续的饲料学、饲养学、草地学、繁殖学、遗传学及各种动物生产学等课程中能够从动物科学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分析,达到学习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本课程让学生重点掌握动物科学专业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研究方向,让学生们系统的了解动物科学专业的所学知识和相关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科学专业,并在以后的学习及择业时建立正确的观点。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动物科学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科学的涵盖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什么学习动物科学及如何学习动物科学
教学重点:动物科学涵盖内容及如何学习动物科学
教学难点:如何学习动物科学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科学;2、涵盖内容;3主要要就方向;4为什么学习动物科学;5、如何学习动物科学
第二章动物的起源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生命的开始;动物的种类和分类
教学重点:生命的种类和分类
教学难点:生命的进化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的起源;2、动物的种类;3、动物的分类
第三章动物的生长发育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动物的发育
教学难点:动物的发生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主要内容:1、胚胎的发育;2、胎儿的发育;3、新生儿的发育及生长过程
第四章动物的遗传育种与繁殖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遗传规律、育种方法和繁殖规律
教学重点:动物的繁殖规律
教学难点:动物的繁殖规律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主要内容:1、遗传及遗传规律;2、育种方法;3、繁殖规律
第五章动物的营养与管理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动物的式样管理是怎么进行的
教学重点:动物营养与管理
教学难点:动物营养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主要内容:1、动物饲料;2、动物的营养需求;3、动物的管理
第六章人类健康与动物疾病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畜共患疾病、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的质量评价
教学重点:主要疾病的简介和生命质量评价
教学难点:致病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主要内容:1、人畜共患主要疾病;2、健康的概念;3、健康的质量评价
第七章动物科学与人类未来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动物科学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动物科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学重点:动物科学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主要内容:1、农业应用;2、医学应用;3、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动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
后续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动物遗传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等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学业总成绩中期末笔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六、建议使用的教科书及参考书
达姆龙.动物科学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