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复习资料网络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对市政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和定义,主要有:

1.城市政权说:即把市政看作是城市政权,看作是国家整个地方政权的组成部分。2.城市行政说:即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

3.城市政治说:即从政治学角度强调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强调政治与行政

的密切关系,把市政界定为城市中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

活动。

4.城市事务说:即是将市政简单理解为道路交通、卫生教育、供水供电、

林园绿化等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及其管理。

5.城市政策说:即从政策学角度言市政,认为市政是指城市政策,包括城

市公共下政策的形式、过程、选择等。

二、市政主体有广义、狭义之分:

1.从广义上说,市政主体为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

①城市中的政党组织。

②各种国家机构。

③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如:居民委员会。

④广大直接或间接参加市政管理的市民。

2.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包括:

①市人民政府。

②市辖区人民政府。

③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

④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三、市政客体或市政对象,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从广义上说,市政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内容,既包括市辖区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管理活动。

2.从狭义上说,市政管理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管理活动。

四、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1.广义的市政: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

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

其过程。

2.狭义的市政: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

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五、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以下一些特殊情况或重要因素:(简答)

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的原则,即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市政客体会发生重大变化。

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因为我国的市政府都管辖一定的农村地区。

六、市政:指在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的领导下,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其执行机关即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市辖区域范围内实现其各项职能与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七、市政的特征(简答)

1.政治性。

2.历史性。

3.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4.综合性。

5.动态性。

八、从市政管理的内容看,既包括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又包括对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对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指导和协调等。

九、市政学即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1.市政学首先要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

十、市政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边缘学科,它同政治学、行政学、城市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行政学与市政学的联系最为密切)

十一、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恐天下不乱物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政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指导科学。为我们研究这门科学提供了根本性的方法论。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十二、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简答)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市政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十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到1997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0%,设市城市增到668个,建制镇已达18000个。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二、就一般认识而言,城市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综合性区域,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组织系统,因此,城市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1.地理学:最早研究城市现象的是地理学,地理学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形成

了城市地理学。

2.城市经济学。

3.城市社会学。

4.政治学。

三、城市的特点。(简答)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人口的高度聚集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显著特征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四、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是什么?(简答)

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2.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①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产生。

②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比“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③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出现了部落制城堡向“城邦”(City—State,奴隶制城市)的过渡。

五、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千至六千年间(公元前3500年),

主要分布在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

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

六、城市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论述)

1.古代城市阶段。历史背景是:奴隶社会。有以下特征:

①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

②城市成为国家或地方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

③城市政治统治功能突出而经济功能较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有以下特征:

①城市分布的范围更为广泛;

②城市作为区域性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上升;

③城市成为文化活动的集中地;

④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有以下特征:

①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增;

②城市成为惟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

③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

④城市亦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历史背景是:三个世界共存的时代。有以下特征:(简答)

①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②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③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④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成的基本构成;

⑤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地位更为重要。

七、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德(A·Sreda)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一词。

八、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即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

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

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的扩

散过程。

九、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起点。

十、城市化的主要特点?(简答)

1.增长迅速而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