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原创教育思想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原创教育思想简述

中国人的教育观,总体来说有两部分,一是由古代原创性的教育思想所建立的核心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不断挖掘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而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二是由近代舶来的教育思想所引入的核心观念,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思想和更新观念而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

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主要的几个原创性教育思想。

所谓原创性教育思想,即由某人提出的具有首创性、原点性的,对某一或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或主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秉承“述而不作”的宗旨,把主要精力花在教育方面,提出一系列独特的教育简介和主张开创历史先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春秋时期,孔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开私学先河,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成为其私学实践的理论根据。他第一个关心平民教育,要开展平民教育首先要找到平民可以接受教育的理论根据,于是孔子阐述人的先天素质都是相似的,后天的发展史受到环境习染的结果。他打破了奴隶主归主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此思想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观由重神事转为重人事,并且关注人性。它注意到了环境教育的差别性是客观的,看到了人性与环境教育的内在联系。

2.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讲教育“不分族类”,“不分疆域”。而孔子弟子三千,必然会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大盗也能与士同学于他,而孔子均教授之。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家,将教育对象有贵族扩大到了庶民。后来诸子百家峰起之时私学教育蔚然成风。齐国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也是得益于“有教无类”思想的启发。唐发宋盛的中国疏远,也可以说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对后世平民教育、大众教育的影响。没有“教无类”前提,汉代的举孝廉、隋唐的开科举,也不会轻易出台。

3.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同时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形成了儒家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4.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是由朱熹总结的。朱熹在注释《孟子》“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时讲“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在注视《论语﹒先进》中指出“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孔子首先认为学生在智力上存在差异,其实是性格差异,再次是能力特长方面存在差异。

5.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回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后世孟子、董仲舒讲举一反三的道理,这些都是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得以明确,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同时教师的“启”与“发”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态来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过分充实,举一而留下反三的余地。

6.墨子的环境作用论

墨子最早提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问题,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子之后很多学者也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学习的影响,如《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7.管子的“百年树人”的教育价值观

《管子》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百年树人“的教育价值观在管子的阐述下有相当的首创性,让古代中国将重视教育的传统提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第一次全面揭示教育的价值,因为它涉及到了教育的政治、经济效益的问题,揭示了教育效益长期性、周期长的特点。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仿真正式对“百年树人”的教育价值观的现代诠释,课件其价值的深远性。

8.墨子的平民科技教育思想

墨子是倡导并时间平民科技教育的第一人。墨家“兴天下利,除天下害”的宗旨要求发展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并将其上升为了科技理论。墨子将科技知识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传授给门下学生,科技教育因而萌芽。

墨子的平民科技教育思想是“实学教育”的先驱。墨家团体的成员采用正规的师徒相传的形式完成教育活动,每个成员都是生产和科技创造的实践者,不仅亲自参加实践,同时注重“上说下教”,因此他们是“各有所长的专业性人才和文理兼通的综合型人才”。这样的教育,为我国古代科技知识的普及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9.董仲舒的“以久次相授业”教学法

汉代董仲舒中年时期收徒讲学,他学识渊博,教授得法,弟子云集,于是创立“次相授业法”,由高足弟子代授,成为汉代的私学大师。“以久次相授业”,就是让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教低年级的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十九世纪初英国“导生制”的先驱了。

汉代中兴时,学校教育规模巨大,以至太学生曾达几万人之多。董仲舒在学生日渐增多,一人难于应付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创立“以久次相授业”教学法,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供了先例。

10.王充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知识观

王充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观点包含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王充认知识也是一种力量。良医有治病之力,大才有治乱之力,当然“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知识的力量,是远远比筋骨之力要重要的。

王充的观念突破了先前儒家以德治国、将道德作为社会控制的至上力量的传统,也突破了墨家将知识服务于“简爱、非攻“的政治目的。相比于十六世纪的培根,显然王充的观点更具有首创性。

11.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基本任务观

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即“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他提出的教师的三项基本任务都有它特定的时代的阶级内容,但却是教育史上对教师的基本任务的第一次全面概括。

唐朝儒家的师道观念已经淡化,科举盛行,文士不以师传为荣,反以求师为耻,形成轻视知识的风气。韩愈力针时弊,对纠正当时的不良风气,重振儒家的师道观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个概括简洁、明确、主次分明,为后代教师所接受,至今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