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选18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选18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选18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

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对我们的学生来讲,根本没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针对模块六的教学设计我做了认真分析,对本设计比较满意的地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更准确、更直观。

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

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词析句,启发思维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

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学法迁移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设计问题有一定的分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广泛交流,例如:给奇石起名字、通过写法迁移让学生按描写四种奇石的方法,描述“天狗望月”这块奇石的样子。

还有“狮子抢球”等等。

黄山奇松反思(实用5篇)

黄山奇松反思(实用5篇)

黄山奇松反思(实用5篇)1.黄山奇松反思第1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展示了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课后练习的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

主要通过第二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感悟“奇”,当小导游介绍“奇”,从课本中提到的三大名松之“奇”说到没有详细介绍的其他松树。

在此过程中同时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的方式来进行。

“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这一问,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重点在第二问:“这些奇松“奇”在哪儿?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其实,在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练习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指出过哪些词语需要读好,还说明了原因,当时举手的人非常多,说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果不是最后需要练习完整的朗读,能够说上一节课。

所以,为了控制时间,我第二课时的这个问题没有让学生写批注,只让他们进行思考。

虽然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就把三棵松树的奇特之处都回答得很完整了。

可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可能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同学紧张,没敢举手。

课后询问了几位同学,确实有这个原因。

如果之前设计了让他们写批注的环节,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大胆地举手发言。

在“争当小导游”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

我注意到一开始,学生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在背,就在个别指导时提醒他们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话,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导游,描述的时候也不必照着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松树的奇特之处讲出来就可以了。

我首先让一个经过个别指导的学生来回答,他能加上自己的话:“大家好,我是黄山的导游……”说明刚刚的指导对他是有效的。

回答完毕,我及时进行了评价,尤其表扬了他能够用自己话进行描述。

然后,我又请了几个没有经过个别指导的同学,他们都能够学着刚刚的同学加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这样,对前一位同学的评价信息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起了作用,达到了效果。

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黄山的代表。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附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附反思

《黄山奇松》优良教课方案(附反省)教材剖析《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很多奇松,姿态独到,十分风趣。

文章集风景美、语言美、感情美于一体,令读者心旷神怡、心驰向往、浮想联翩。

学情剖析黄山是自然名胜,可真实去过黄山的孩子不多,关于黄山松树的奇异,他们缺少真实感觉。

所以在教课中要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指引学生朗诵感悟,勇敢想像,领会黄山松的姿态奇异,精神坚强,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喜欢黄山、热爱祖国之情的目的。

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 11 个生字。

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松树坚强生长的精神,培育审美情味,激发学生对祖国名山的热爱。

4、读写联合,学致使用,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写海南椰子树。

教课重难点指导朗诵,在读中领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课时间二课时教课准备黄山风光片断、黄山奇松图片、要点段落链接教课互动设计一、创建情境,触发感情1、俗语说“五岳回来不看山,黄山回来不看岳”,黄山究竟有哪些奇异的魅力,能让人观而忘岳呢 ?就让一同走进黄山风景区,感觉黄山风光的奇异吧 !2、“黄山风光”视频片断,引出“黄山四绝”之一:奇松3、齐读课题,重申读出“奇”。

二、检测预习,理清脉络1、出示幻灯片 ( 词语 ) ,齐读。

2、听写,请一学生读( 四个词一次,读两次) ,一学生在黑板前写,教师巡堂指导。

看黑板同学写的词校正。

3、分自然段比赛读,要求读通畅、读正确并思虑每一段写了什么 ?班里谁最需要多读课文?(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重在鼓舞 )4、课文内容摸底( 出示幻灯片抢答)第二一、复引入你合第一的初感知:文在构上有什么特色 ?在来用的句式归纳一下文内容:《黄山奇松》先写了⋯⋯而后详细表达了⋯⋯最后归纳写了⋯⋯。

( 幻灯出示要求 ) 反省:依照文教课律:整体——部分——整体,着重学生文本整体感悟能力的培育 ; 依据年段特色,在教课中浸透篇章构,并存心往作能力方面迁徙。

《黄山奇松》课堂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课堂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课堂教学反思《黄山奇松》课堂教学反思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

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

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

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

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

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

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

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

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

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

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

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

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2)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2)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质皆美,读起来令人愉悦。

教什么?写什么?怎么有效结合?是我需要思考的。

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关键在阅读积累。

要知道,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的训练点。

于是就开始读教材,发现这一课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读写的训练点很多:从篇章结构来看,整篇文章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第二段在写三大名松时采用“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按部分到整体来写;而且在写三大名松时详写迎客松,送客松较详,略写陪客松,做到有详有略;如果说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面的描写,那么第二自然段就可以理解为点,做到点面结合;在具体写松时,运用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

训练点放在哪呢?这是写景物的文章,要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光写实是不够的,必须展开联想,而“写实与联想”结合是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色。

而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恰恰是这个班级学生的一个弱点,经过几番思考,最后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聚集在“写实+联想”之上。

那么具体写什么?写一处景或物,写校园的花草树木,还是就写黄山的一种松?写一处景或物,写校园的花草树木,在时间上不允许,课堂上留给写作的时间只在十分钟左右,况且没有课前的素材积累,恐怕不尽人意,而黄山松千姿百态,有很大的写实和练笔空间,就写黄山的一种松,一课一得又何妨呢?确定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训练才有效?首先要“得法”。

于是把重点放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三大名松的奇”?在引导品析语言、感悟文本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写实和联想,例如,为什么作者会把迎客松想象成好客的主人?为什么作者会把陪客松想象成绿色的巨人?看图说说姿态。

对比迎客松和送客松不同……让学生在直观的层面上明确什么是写实,什么是联想,明确联想不是胡思乱想,只有根据写实展开的才合理。

其次是“用法”。

播放奇松图片,结合学生课前了解到的,选择一种松学习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写下来。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通用4篇)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句过渡: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探海松、蟠龙松都各领风骚,让我们齐声赞叹这神奇的黄山松吧!生齐读第三节。

对于这一节,我不作过多的渲染,只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正是由于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我随即激励学生放飞想象,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说出它的奇特。

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同时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播放了黄山了风光录象,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

音乐、图象与解说的巧妙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诗情画意,对黄山的倾向心往使教学成了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2上《黄山奇松》的第一课时,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如是做了设计并按此上了课。

首先,我从“黄山”入手,通过其它五岳名山的秀美风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烘托出黄山的特色,它超越五岳名山的顶级之处。

之后,我与学生解题。

我问的问题是“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但很多学生习惯性地以为我问的问题是“从题目中你得出哪些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也就是说不少学生的思维已经产生成了模式化。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中的一绝——怪石。

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

教材将文本安排在第一组课文中,而这组课文虽以秋天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都通句子,美读全文。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美文写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

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

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篇)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篇)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精选3篇)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精选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的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根本的表达方法。

”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

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

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

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

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

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5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5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5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一、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的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

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

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

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

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

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识字教学的时间不够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

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也相应的加长。

当把这些我会认的字记熟后,在带入课文中就好学多了,而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还是用来示范写。

请同学演板,共同观察,纠错而获得正确规范的字体方式为主。

写字教学中,突出相同结构的字的这个重点。

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然,世上本无完好无缺的课,比如,学生对黄山山石“奇”理解还不够透彻。

对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够了解,时间关系,课后的生字学习批改指导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课学生都有收获,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黄山奇石》共分为两个课时,一般第一课时都是关于识字写字,第二课时是课文品读赏析,就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共分为6个自然段,其中,2-5段重点介绍了一些奇石。

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那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我现在来就本节课说一说优点和不足之处:1、首先我自认为本堂课的环节衔接比较流畅,但教师的过渡语不恰当,如,我常用的一些句子就是“那接下来我们看看下一块石头”,教师语言太过匮乏;2、没有听出来学生读题目和读课文时的拖音,更不用说纠正他们的读音了,然而这在语文课上其实是特别低级的错误。

2021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2021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2021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2021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师:水能说说读后感受?生:我觉得黄山奇松真的很奇耶!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你是从哪里看出黄山奇松的奇的?生:(学生再一次认真地读书)师:谁先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生:我先说,黄山奇松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陡崖边,处处都能生长,比一般地方长的松树奇特。

生:我看黄山奇松奇在它长得像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你看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长得好像欢迎宾客到来的人;陪客松长得像站着陪同客人观赏的客人;送客松长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的人。

这不是非常奇特的吗?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黄山奇松地“奇”来吗?生:黄山松千枝百态,它们姿态不同,动态不同,这也说明了它的奇。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读出黄山松的奇。

同时,想一想,同样是描写黄山松的奇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再次投入地阅读课文)生:写黄山松奇特的句子很多,有的写黄山松的数量多;有的写它的样子不同;有的写它的静态;有的写它的动态;有的用拟人的手法写;有的打比方的方法写……这样使得黄山松更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反思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

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5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

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优秀教学反思《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着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

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

“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

着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张力空间,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

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

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

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篇】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育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老师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引导同学学习和把握文化科学学问和技能,促进同学素养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篇】,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在这节课的开头,同学通过观看黄山风景图片,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深厚的爱好,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

然后老师放手让同学自主、合作学习,在详细语言环境中识字,而多种识字嬉戏的开展,恰当地调整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在写字环节中,通过老师的范写,同学认真观看,懂得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道理。

在本节课中,我关注到了第一学段同学的学习特点,引导同学联系课文中的插图,进行看图想象,说出黄山奇石奇妙在哪。

同学图文对比,既有图片的直观印象,又有文字在头脑里构建的形象,更简单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再让同学绽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宠爱与赞美之情。

上面的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特色:⑴收集信息,沟通课内外,进展同学的力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同学在赶爱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育同学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在课前就让同学通过网络资源或向爸爸妈妈了解以及自己到课外书上找寻等手段,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特殊是安徽黄山的资料,虽然这对于我们三班级同学来说是件难事,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沟通了课堂内外,从课上同学的反应来看,大多数同学能动手找寻,不但了解了祖国与哪些名山大川,而且还知道了这些名山大川的共性特点,这样既是一种力量的培育,也激发了孩子们参加的爱好,同学通过自己查找,拓宽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培育了同学的主动探究的精神。

⑵以同学为主体,合作探究,共品奇石:《新课标》指出:“同学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爱惜同学的奇怪心、求知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黄山奇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黄山奇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很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好玩。

全文共3个自然
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课文采纳了比方、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
种姿态,抒发了对它们的赞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
不仅需要感悟对黄山奇松的喜爱、赞美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是怎样将这个中心
表达出来的。

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
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画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
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终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
奇松数不胜数,但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
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亮生动的印象。

第三个是比方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
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

通过"依据课文中心,
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
借鉴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第1页。

2021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篇

2021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篇

2021年《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篇《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篇1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

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

“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张力空间,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

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

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

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是10月份师傅来听课,我认真准备的一堂课。

我从问题:黄山奇石“奇”在哪里入手,引导着学生边看图片,边学文章,首先介绍的是“仙桃石”,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仙桃石”的句子,引导他们读一读,抓住这里的动词“飞”、“落”,再次引导他们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文笔之美,体会比喻句。

在教授“猴子观海”是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猴子观海”的句子,抓住关键性的动词,并朗读。

在讲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观海”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叙写的规律:“仙桃石”是先写名字,再写出它的样子和所处的位置,而“猴子观海”是先写出石头的样子和所处的位置,最后再写出它的名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并说说是否也发现类似的规律。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仿写训练做准备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来的两段时,我也是采用抓关键动词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乐在其中。

在回顾全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给游人介绍黄山的奇石,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学生也能说出黄山奇石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还想学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关键的动词,用上“好像”等词语来仿写“仙女弹琴”。

当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们在思考后都动笔写了起来,他们写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这堂课也获得了师傅的肯定。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2《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想象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黄山奇松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Reflection on Huangshan Qisong Teaching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一课,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

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一、以画想象进入情境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忽略文本中语言传达出的信息,看似把课文读懂了,实则未懂。

我通过出示图组,教师配乐范读,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积极探索,寻找答案。

轻松的使学生进入了再读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体验激励想象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

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

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容易被忽视,我时这样引导的:先时让学生说“饱经风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着引学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龄,让学生进一步得到词语表示时间的长期性,然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样的表现,通过巧妙的问题牵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

使“饱经风霜”一词变得立体饱满。

最后学生体会词语的内涵,指导学生朗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机。

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想象送客松会对游人说些什么呢?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次课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基本上达成目标,在重难点上没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一、词语理解不够形象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往往是通过预习环节中查字典得知。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只是机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释写到书的空白处,并没有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要是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与课文中描写的词语进行对照,学生理解会更深刻。

如:“盘曲”“天然盆景”这个词语,对于词语的体验好比蜻蜓点水,肤浅不深。

二、环节颠倒本计划出示字词的环节,由于一时紧张,环节颠倒,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回过头教学字词,使得后面亮点的引出受到印象,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这。

三、教师个人经验作为教龄不算短的我来说上课不难,难就难在心态没有调整好,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

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

课堂的反应灵活,但是处理的机智就有待加强。

如:时间还剩的情况下,因对应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来灵活教学。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而设计的理念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的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教学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山的美丽风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由此引出黄山,接着让学生说说对黄山的了解。

以轻松的气氛开始对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主要考虑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喜好给学生时间和自由,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文字之妙和审美乐趣。

培养学生具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同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交流收获的时候,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

并想象三大名松面对游客,分别会说些什么。

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并展开想象根据每颗松的特点,说出了不同的话语,其实也就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在这三大名松中,又对迎客松做了重点的品读,对“饱经风霜”这个词做了重点的理解。

在老师介绍完迎客松的生长环境后,让学生想象迎客松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对迎客松旺盛的生命力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其次,通过迎客松姿态的描写来体会到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

迎客松的美好形象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水到渠成地道出人们对它评价高的原因所在了。

在学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来反映出它们的奇特。

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三大名松名字由来的句子,来突破课文所蕴含的暗线。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

丰富了课文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真切地体会到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恰当,前松后紧;各环节的衔接语言还不够精炼;迎客松热情好客中的拓展想象指导不到位;由于时间仓促,总结匆忙,学生对黄山奇松的“奇”感悟不深刻。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

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

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

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

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

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

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

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

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

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

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

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

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

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

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

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

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

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

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

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

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

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