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
代设计的启示
学院 (系):艺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设计经典文献研究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更是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考工记工艺规范天人合一设计
一、《考工记》总述
《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考工记》,是经过汉代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是作为其一个部分——《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的。此书原本无名,《考工记》之名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考工记》内容1
《考工记》详细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已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乐器、兵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谈论的,乃是其中先进的造物和设计思想,以及其对现代设计仍然积极影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考工记》中的设计分工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这一段话强调了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1百度,图片,《考工记》,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F%BC%B9%A4%BC%C7
《考工记》记载了六大门类的三十个工种的手工艺技术,即:攻木之工七种,攻金之工六种,攻皮之工五种,设色之工五种,刮摩之工五种,抟埴之工二种。其中攻木之工含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如制轮、造车厢(盖)、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分为“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攻金之工”主制青铜工艺:如刀剑、钟鼎、农具、量器等,有“筑氏、凫氏、冶氏、栗氏、桃氏”等职;“攻皮之工”主制皮甲、裘衣,有“函人”、“鲍人”、“韦氏”、“裘氏”等专业分工;“设色之工”多与服饰相关,有钟氏染羽、幌氏练丝等“刮摩之工”专事雕刻琢磨技艺,其中玉人琢玉,磬氏为磬,矢人制矢等;“抟埴之工”制陶器,其中“陶人”制作炊饮器,“佤人”则制盛贮器。
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不再一一列举。《考工记》所载这些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这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都是先进的生产制度。
三、《考工记》中的工艺规范
从《考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模数化之生产制度在手工艺设计中无处不在。
首先,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以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来了。比如礼器“玉圭”,分类极多。如:天子守之谓“镇圭”;公守之谓“桓圭”;侯守之谓“信圭”;伯守之谓“躬圭”;祀天之谓“四圭”;……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等等。这些名称都十分精确具体,不可轻易更改。
其次,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在各种工艺规范里得以强化。比如“栗氏为量”篇就规定了量器“嘉量”的形制标准:“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鬲甫。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嘉量是古代标准量器,可同时提供律、度、量、衡四种标准,其声律与黄钟之宫相符,其容积为主体一鬲甫,臀一豆,耳一升,重一钧可作衡量标准,深一尺类可作长度标准。这些都是古代度量衡制的珍贵史料。
由此可以看出二千多年前我国传统手工艺设计已合理科学的制定出了模数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还提出了严格规范的质检标准。其中“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的工艺规范千百年来仍被人们沿用。正是这些规范、统一,才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并真正在设计领域实现“标准化”和“模数化”生产中的国家。
四、《考工记》中的天人思想
1、顺应天时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这个思想,在儒家经典《周易》中表述得更加明确。《周易》
2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