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参数及PKPD理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MIC90)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 值的2-10倍。)
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 PK)的半衰期 (t1/2)拟定
*早期仅以常规每天3次 缺点: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间未作动态的互相影响的结果来
确定。 4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ARAMETERS:PK:Cmax、AUC、T1/2
阿莫西林 500mg tid 头孢氨苄 500mg tid 头孢克肟 200mg bid 头孢丙烯 500mg bid 头孢呋辛 500mg bid 头孢曲松 1g.qd.im
PG敏感菌
MIC90 T>MIC
0.03
45
0.10
52
0.20
68
0.25
82
0.25
64
0.06
100
PG中度敏感菌
PG耐药菌
Cmax/MIC
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 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恶唑 烷酮类、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 林、氟康唑、阿齐霉素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daptomycin、 酮内酯、甲硝唑、两性霉素B
18
第一大类:
时间依赖杀菌作用 (持续后效应------无或轻、中度)
MIC90 T>MIC MIC90 T>MIC
8
25
64
0
8
31
64
0
4
55
8
45
2
45
32
26
2
40
32
24
0.5
100
1
80
22
第二大类:浓度依赖型
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体内外研究证明Cmax/MIC为10左右为最佳
治疗参数 24h AUC/MIC与疗效相关 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具有PAE
20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00 90
细 80 菌 70 成 60
50
活 40 率 30
20 10
0
2小时
3小时
1MIC(3.13μg/ml) 2MIC(6.26μg/ml) 4MIC(12.52μg/ml)
4小时
6小时
头孢氨苄在体外的抗菌实验
21
β-内酰胺类超过MIC的时间(抗肺炎链球菌)
抗生素 用药规程
(0.75~7.5hr)
23
24
三种抗生素-绿脓杆菌
25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 肾小管对氨基糖苷类摄取的饱和性,一定
范围内的高浓度不增加其药物摄取,不增 加毒性。
26
氨基糖苷类
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 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 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
27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药物每日一次给药 理论依据充分 临床疗效不变或更好 毒副反应少 更具经济学价值
6
药时曲线
7
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
1、MIC 、MBC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IC 与MB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2、累积抑菌清除率
以MIC实验中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率为 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以比较不同抗菌药的效价强度。
8
9
3、杀菌曲线
12
6、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指细菌与高浓度抗生素接触后,菌体发生变形,更 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杀伤,产生了抗生素与吞噬细胞协同 杀菌效应,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
13
抗菌药物PK/PD研究基本理论
上述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内反映抗菌药 物的抗菌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 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度中测得的,而 体内抗菌药物的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
耐药性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PK )
细菌
药效学
不良反应
(pharmacodynamics, PD)
感染
抗感染(免疫)
1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药物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 谢、排泄 (给药方案)
对细菌MIC
感染部位浓度 药效学
结果
•临床效果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耐药产生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动力学参数合二为一。
14
PK/PD关系曲线
16
抗菌药物PK/PD用药方案的临床意义
17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分类 PK/PK 参数
时间依赖型 T>MIC (短PAE)
时间依赖型 AUC24/MIC (长PAE) 浓度依赖型 AUC24/MIC or
28
氟喹诺酮类的AUC24/MIC的比值(抗肺炎链球菌)
抗菌药
剂量规程
AUC24 (ug·h/ml)
CS肺炎球菌
MIC90(ug/ml) AUC24/MIC
CR肺炎球菌
MIC90(ug/ml) AUC24/MIC
环丙沙星 500mg bid
14
2.00
7.0
16.00
8.0
加替沙星 400mg qd
2
抗菌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病人相关原因
依从性差 免疫功能下降 病灶 非感染(误诊) 基础疾病
药物原因
•不适当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不当 选择药物不当 药物失活
微生物相关的原因
病原确立错误 治疗中出现耐药 抗菌活性不足
3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给药量:以药效学(Pharmacodynamic PD)(即药物体外 细菌
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计数为纵坐标描 记的时效曲线。可比较不同抗菌素的杀菌速度和持续时间。
4、联合药敏指数
10
11
5、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
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 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 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
-内酰胺类(P、Cef、氨曲、碳烯类),克林和大环 (红、克)等
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 杀菌效果主要依赖于接触时间 超过MIC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1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T>MIC至少在40%~50%时, 才可能提供最优化的疗效和产生最低细菌耐药性。
%T=A/B×100%
PD:MIC PK/PD:AUC/MIC
Cmax/MIC T>MIC
5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1、吸收
血药吸峰收浓半度衰(C期ma(xT)等1/2α)、生物利用度(F)、达峰时间(Tmax)、
2wk.baidu.com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蛋白结合率
3、代谢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P450酶)
4、排泄
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脏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 除血率浆(C清L) 除半衰期(T1/2β)、消除速率常数(Ke)、药物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