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和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和
促进作用。
乌兰浩特十三中朱璐1.能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使我们的眼界更宽,更加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
有很多人都认为中国高校至今未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金得主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这实际就是我们传统教育观念的偏差造成的。
我们以前的教育从来都是教师一古脑儿把所有的结果性知识倒给学生,也不管他们是不是能理解、能运用,都让他们死记硬背,再加上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向作用,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是只重知识传授而不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了。可现代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现真理,探究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衡量其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就算非常成功了。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就是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现代教育观提供的一个平台,让我们的观念得到更新,使我们从旧有的模式中走出来,跟上时代的需要。
2.能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纠正我国教育中存在多年的高分低能现象,使教育更能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我们传统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如何把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用的模式是老师讲、学生练、大学考,讲的是知识、练的是知识、考的还是知识。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形式孕育出了学生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方式,这其实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因为人光有知识而没有生活和生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以前的教育虽也在提倡学生的创造能力之类的东西,但由于高考考不到这些能力,于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苍白到只剩下一纸空文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那些聪明、刻苦的学生是很容易考到高分的(这从每年高考成绩中完全可以看出来),但由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太投入,精力太集中,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做需要动手、需要创造的事情了,甚至有很多学习尖子们在家中连家务事也不干了,所以他们虽然最终考了高分,但实际动手创造能力一点也没有。相反的,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其它能力的培养上去了,反倒还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有许多人后来还能够成为指挥和控制那些成绩优秀人才的老板之类的人。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纠正,因为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绩合格,就必须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和操作,要不然他会什么都得不到,你再怎么聪明,你都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去背,这就迫使学生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才行。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何愁没有创造能力呢,怎么还会高分低能呢,如果他既能把其它学科课程学好,考出高分,又能把研究性学习学好,有了很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那他还成不了科学家吗,还能不获诺贝尔奖吗?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带来了一场由被动地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大变革,这样才更能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纠正教育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3.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一个人的“能力”等于他的“智力”加上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所遇到的“机会”。就我们传统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对学生智力改变帮助并不大,通常所说的“发展智力”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们没有办法将一个弱智儿童发展成正常人的智
力水平;我们以往的课程能做的只能是传递知识与提供机会。但我们的教材大多传递的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欠关注学生“如何学知识”和“为什么学知识”及“学谁的知识”,而恰恰是后面三个方面与能力关系更密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很少,学生在学习中只需听老师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就行了,至于说他能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怎么去使用这些知识,基本上就顾不到了,即便是有人顾及,也只不过浅尝辄止。这样给他们亲自动手提高能力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殊不知机会与能力又是成正比的,如果学生没有提高能力的机会,又从哪里得到能力呢?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因为全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和提高能力的机会是不言而喻的,有了更多的机会再加上学生的刻苦学习,又何愁没有能力呢。
4.能够促使教师继续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迅猛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除了前面所说的观念更新外,更主要的还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不断更新才行。可是在以前,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师对教材、大纲已经比较熟悉,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学习了。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就有点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了,这样老师们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跟上时代而不会被淘汰了。
5.能建立一种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在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觉得在那种教学体制下的师生关系根本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因为知识在教师那里,对错的标准也在他们那里,老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能屈居被动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有学什么,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不管你愿不愿学你都得学。这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肯定不会和谐。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处于自主的主动地位。教师的指导的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启发不代谋,引导不指令,点拨不强加,解惑不灌输;指导策略是教师要循着学生的思路思考问题,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人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供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应该由学生自主去完成,学校和教师只起帮助和指导作用。学生可以自主地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具体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了发言权,老师如果不去和学生一道亲自参与研究,那你就没有了发言权,就只得听学生的,这样,在课题面前,师生就真正平等了。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平等互助。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了。
诚然,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它是国家有关教育法规规定的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会因为少数人的讨厌甚至是反对而停止。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只能从头学起,认真对待,不管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好处还是麻烦和危机,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和规律,科学而有序地开设好这门课程,为高中新课改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