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地下水取水工程
取水工程
1. 不能控制制河道水位和流量,因此,枯水期引水保比率低。
2. 在多泥沙河流,还可能引人大量的泥沙,使渠道发生淤积现 象, 影响渠道正常工作
3.对于灌溉取水来说,往往距灌区较还,需要修建很长的干渠和较多的 渠系建筑物.土石方工程量较大。
案例:
常青都江堰:令多少现代水利工程汗颜
都江堰的水沙控制原理
有坝取水枢纽工程平面布置图
蓄水工程
河流的天然流量及水位年际或年内均有丰、枯变化,而从供水,特别 是城市、工业及人畜用水均有永续性和连续性要求.为了调节河源来水和 用水在时间上的矛盾,常需要在河道上修建拦河坝以形成水库并拾高库内 水位,利用水库的库容调节来水流量,以满足用户要求。
蓄水工程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和放(引)水建筑物组成。若多目 标运行时,还可建有水电站或船闸等专门建筑物。
1.管井: 一般指用凿井机械开凿至含水层
中,用井壁管保护并壁,垂直地 面的直井
主要由并室、并壁管、过滤 器、沉淀管等部分组成
井室
2 枢纽组成: 抽水设备(水泵、动力机、管道、闸阀等) 水工建筑物(引水渠、进水池、泵房、出水池等) 辅助设施(供电设施、泵房内供排水设施、安装检修设施)
按取水口工程构筑物构造型式,分为固定、移 动取水构筑物两类
固定式取水建筑物
习惯上把不经过筑坝拦蓄河水,而在岸边直接修建的固定的 取水设施称之为固定式。意即集水井池和泵房都是固定的,但为 避免河水位变化较大的缺点,建筑物高度需相应增加,其投资大, 水下工程量大,施工期长。但由于取水安全,维修管理方便,适 用范围广,故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地下水取水建筑物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是给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任务是从地下水 水源中取合格的地下水,并送至水厂或用户。
取水工程
固定式取水建筑物之: 岸边式
定义: 是指水流从岸边直接进入集水井,—般由集水井和泵站组成。 特点: 便于分层设置进水孔,在洪、枯水期都能取得较好的水质和便于清理格栅。 一般应符合如下条件: ①河水主流靠近取水岸,或靠取水岸有稳定的主流深槽,即岸边有足够的水深, 能保证在最低水位时也可安全取水; ②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避免取水构筑物建成后,改变主流位置,而使取水地 段产生淤积; ③岸边为地质条件较好的陡坡,如岩石陡坡,这样,取水构筑物设在陡岸可减少 连接堤岸的工程量,同时岸堤对河流水力条件影响较小,不致引起河床变形; ④在水位变幅大,特别是急涨快落且流速大的取水河段上,采用竖井式岸边取水 构筑物,具有管理操作方便、取水安全可靠等优点; ⑥水中泥砂、漂浮物和冰凌较严重的河流上,不适宜采用自流管取水。 而依集水井和泵站相对位置,又分为台建式和分建式两类
1. 水量可靠 2. 水质良好 3. 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 4. 选用地下水 5.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综合考虑
地 表 水 资 源 取 水 工 程 构 筑 物 分 类
自流引水工程之: 无坝取水
定义: 当河道枯水时期的水位和流量都能满足灌溉或城市供水要求时,可在 岸边选择适宜地点,设置取水建筑物,自流引水灌溉或提水供水,这种取水称 为无坝取水。 无坝取水的主要建筑物就是进水闸。为了便于引水和防止泥沙进入渠道, 进水闸一般应设在河道的凹岸。当凹岸没有适当的洄址时,也可以建于平直河 段,取水角度(引水渠道轴线与河 流流向的夹角),即右上图中的θ角, 应小于90度。一般说来,设计取水流 量不超过河流流量的30%,否则难 以保证各用水时期都能引取足够的流量。
土石坝是土坝、堆土坝和土石混合坝的总称
由多个支墩和盖板组成,库水压力通过盖板传给支墩,再传到地基 支墩坝的优点是节省工程量,所以投资相对经济。但坝型施工、设计复 杂,侧向稳定性差、对地基要求高。建造材料为钢筋混凝土。
地下水取水法
3. 管井(机井)
(1)管井的构成
管井直径一般在50~1000mm,深度一般在200米以内,通常 由井室、井壁管、过滤器、沉砂管组成 井 室:保护井口、安装各种设备; 井壁管:加固井壁、隔离含水层(钢、铸铁、钢筋混凝土、 水泥、塑料、木制等)。 钻进方式:分段钻进(接头重叠3~5米,用水泥封填) 不分段钻进 过滤器:井管进水段,用以集水和保持填砾和含水层的稳定 构成:过滤骨架和过滤层 种类:钢筋骨架、圆(条)孔、缠丝包网、填砾石、水泥 沉砂管:沉积涌入井管内的细小砂粒,一般2~10米长
(完整渗渠)
(非完整渗渠)
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寻找地下水源的各项工作,通称水文地质勘察
(1)任务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供水水源地; 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提出取水构筑物选择与布置的技术经济方案;
提出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或建议 (2)内容与程序
现场调研:
现场试验:测绘、物探、钻探、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 观测
5. 辐射井
(1)辐射井的构造
集水井 辐射管
(2)辐射井的类型
按辐射管的铺设方式:单层、多层 按集水形式:集取地下水、河流下渗水、岸边地下水及 河流下渗水、岸边及河床地下水
(3) 施工
顶进施工法、斜井施工法
( 4)
计算
图9-8
大口井构造示意图
集水井:用于汇水和辐射管施工,直径由抽水设备安装和辐 射管施工要求而定,一般不小于3m,结构与大口井 相似,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筒,沉井法施工 辐射管:一般采用厚壁钢管,直接顶管施工;进水孔有圆孔 和条孔两种,孔眼在集水管上交错排列,孔隙率 15~20% 布 设:可多层布置,层间距1~3m,每层4~8根,最下层 距含水层底板不小于1m,高于集水井井底1.5m,以 便集水和顶管施工,直径75~150mm,长度小于30m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5 1 地下水源概述
卵石层 砂层等松散;具有众多相 互连通的孔隙;透水性能较好的岩 层叫透水层;也称含水层
粘土和花岗岩等结构紧密;透水性 极差叫不透水层;也称隔水层
地下水分类
埋藏在地面下第 一个隔水层上的地下 水叫潜水;有自由表面;
两个不透水层间 的地下水叫层间水; 具有自由水面的层间 水称无压地下水;承 受有压力的层间水称
井群类型: 自流井井群 适用于静水位高于地面的承压 含水层; 虹吸式井群 适用于静水位接近地面的含水 层; 卧式泵井群 适用于静水位接近地面且水位 降落较小的含水层; 深井泵井群 适用于各类含水层
井群互阻概念
在水位降落值不变的条件下;共同 工作时;各井的出水量小于各井单独工 作时的出水量;
在出水量不变的条件下;共同工作 时;各井的水位降落值大于各井单独工 作时的水位降落值
井室:用以安装各种设备的空间; 井壁管:加固井壁;隔离水质不良或 水头较低的含水层; 过滤器:集水;保持填砾与含水层的 稳定;防止漏砂及堵塞; 沉淀管:沉淀进入管井的砂粒
管井的构造
管井主要由井室 井壁管 过滤器及沉砂管构成 当有几个含水层且各 层水头相差不大时;可用多层过滤器管井
a单过滤器管井
b 双过滤器管井
目前;长三角地区为控制地面沉降;多数严格控制地下 水的开采 是北方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 目前;北方城 市也向远距离引用地表水方向发展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选择及布局
在地下水水源地选择的基础上;还要正确选择和设计地下水取水构筑 物;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供水量;改善水质 降低工程总造价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选择
常见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管井 大口井等构成的垂直集水系统;渗渠 坎儿井等构成的水平集水系统;辐射井 复合井等构成的复合集水系统以及 引泉工程 由于类型不同;其适用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常见各种地下水 取水构筑物的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
深基坑工程7-地下水控制
土壤冲刷
地下水流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有可能引发土壤冲刷问题。
地下水监测
1
施工期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和
基坑稳定期监测
2
水质。
监测地下水位对基坑稳定性产生的
影响,及时调整控制措施。
3
基坑回填后监测
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确保地下水 恢复至原有水平。
深基坑工程案例分析
上海某大型基坑
我们将介绍一个成功的深基 坑工程案例,探讨其地下水 控制方案以及取得的效果。
制定应急预案,随时应对潜在的地下水问题。
地下水控制的未来趋势
新技术应用
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 如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改 进地下水控制方法。
可持续发展
注重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 响,提倡可持续的地下水 控制方案。
数字化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 实现地下水控制过程的优 化和效率提升。
北京某建筑工地
我们将分享一些常见的地下 水控制问题,并探讨如何解 决和预防。
世界各地的最佳实践
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佳地 下水控制实践和未来的发展 趋势。
地下水控制的安全性
1 现场保护
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工人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2 施工监控
定期检查设备和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应急准备
1 安全性
2 土壤稳定性
地下水控制对于保证 工地的安全非常重要, 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合适的地下水控制方 法可以防止土壤液化 和冲刷,提高基坑的 稳定性。
3 施工效率
有效的地下水控制可 以提高施工效率,减 少不必要的洞堵和排 水时间。
地下水控制方法
减压排水
通过降低周围土壤的水 位以控制地下水。
水工建筑物第七章
3.岸塔式及斜坡式进水口 3.岸塔式及斜坡式进水口 岸塔式就 是将控制塔 斜靠在洞口 岩坡上;易 岩坡上; 满足稳定要 求,对岸坡 也起一定的 支撑作用。 支撑作用。
7.3.2 洞身断面型式及构造 一、洞身断面形式和尺寸 1.无压隧洞的断面型式和尺寸 1.无压隧洞的断面型式和尺寸 圆拱直墙形适用 于地质条件较好、 于地质条件较好、 垂直山岩压力较小 而无侧向山岩压力 的情况。 的情况。 当地质条件较差、 当地质条件较差、 侧向山岩压力较大 时,宜采用马蹄形 或蛋形断面。 或构造 1.衬砌的分缝和止水 1.衬砌的分缝和止水 变形缝是为防止不均匀沉陷而设置。 变形缝是为防止不均匀沉陷而设置。 其位置 应设于荷载 大小、 大小、断面 尺寸和地质 条件发生变 化之处。 化之处。
施工缝有纵向与横向两种。 施工缝有纵向与横向两种。横向施工缝 间距一般为6 12m; 间距一般为6—12m;纵向施工缝的位置及数 目则应根据结构型式及施工条件确定。 目则应根据结构型式及施工条件确定。
当地质条件差或地下水压力很大时, 当地质条件差或地下水压力很大时,也可 采用圆形断面。 采用圆形断面。 无压隧洞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水力条件( 无压隧洞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水力条件(低 速水流或高速水流)确定。 速水流或高速水流)确定。考虑施工要求的最 小断面尺寸:高度≥1.8m,宽度≥1.5m; 小断面尺寸:高度≥1.8m,宽度≥1.5m;圆形 断面内径≥1.8m。 断面内径≥1.8m。 2.有压隧洞的断面型式和尺寸 2.有压隧洞的断面型式和尺寸 断面型式多为圆形, 断面型式多为圆形,当围岩坚硬且内水压 力不大时,也可采用更便于施工的非圆形断面。 力不大时,也可采用更便于施工的非圆形断面。 断面尺寸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 断面尺寸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
地下水取水工程
地下水取水工程1. 简介地下水取水工程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设备,将地下水从地下水层中获取到地表供人类使用的工程。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农业和生活用水等方面。
因此,地下水取水工程对于保障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在地下水取水工程中,主要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地下水的含水层状况、水层的深度、地下水的质量以及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地下水取水工程进行详细介绍。
2. 地下水的含水层状况地下水的含水层是指地下水分布和流动的区域。
根据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含水层可以是单一的含水层,也可以是多个含水层的组合体。
地下水含水层的特征直接影响地下水的取水方式和工程设计。
对于单一的含水层,取水工程一般较为简单,只需通过井或泵站将地下水抽取上来即可。
而对于多个含水层的情况,需根据含水层之间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取水深度和方式。
3. 取水工程的设计取水工程的设计旨在实现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地从地下水层中取水。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3.1 取水井的选址取水井的选址直接影响工程的取水效果和运行成本。
选址时应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水质、含水层特点、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环境和用水需求等因素。
合理选址可以减少取水井的深度和长度,降低工程成本。
3.2 取水井的构造和井筒材料取水井的构造和井筒材料对工程的取水效果和设备运行寿命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取水井构造包括开放式井和封闭式井。
井筒材料通常选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具备耐腐蚀、抗压强度高等特点。
3.3 取水设备的选择取水设备的选择包括水泵、井口提升机、管道等。
根据地下水的含水层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和规格。
合理的设备配置可以提高取水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
3.4 取水工程的运维和管理取水工程的运维和管理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和保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包括定期检修、设备维护、监测水质和用水量等方面。
合理的运维和管理可以延长工程寿命,提高效率。
第7章 地下水取水工程
第7章地下水取水工程7.1 地表水取水工程概述7.1.1地下水水源地的选择水源地的选择,对于大中型集中供水,关键是确定取水地段的位置与范围;对于小型分散供水而言,则是确定水井的井位。
它不仅关系到水源地建设的投资,而且关系到是否能保证水源地长期经济、安全地运转和避免产生各种不良环境地质作用。
水源地选择是在地下水勘察基础上,由有关部门批准后确定的。
7.1.1.1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进行水源地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满足需水量的要求,其次是它的地质环境与利用条件。
1.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取水地段含水层的富水性与补给条件,是地下水水源地的首选条件。
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的地段上取水。
如选择冲洪积扇中、上游的砂砾石带和轴部、河流的冲积阶地和高漫滩、冲积平原的古河床、厚度较大的层状与似层状裂隙和岩溶含水层、规模较大的断裂及其他脉状基岩含水带。
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考虑其补给条件。
取水地段应有较好的汇水条件,应是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或接近补给水源和地下水的排泄区;应是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例如在松散岩层分布区,水源地尽量靠近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的河流岸边;在基岩地区,应选择在集水条件最好的背斜倾没端、浅埋向斜的核部、区域性阻水界面迎水一侧;在岩溶地区,最好选择在区域地下径流的主要径流带的下游,或靠近排泄区附近。
2.水源地的地质环境在选择水源地时,要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尽量避免出现新旧水源地之间、工业和农业用水之间、供水与矿山排水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新建水源地应远离原有的取水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
为保证地下水的水质,水源地应远离污染源,选择在远离城市或工矿排污区的上游;应远离已污染(或天然水质不良)的地表水体或含水层的地段;避开易于使水井淤塞、涌砂或水质长期混浊的流砂层或岩溶充填带;在滨海地区,应考虑海水入侵对水质的不良影响;为减少垂向污水渗入的可能性,最好选择在含水层上部有稳定隔水层分布的地段。
8-第七章 渗渠与坎儿井-PPT课件
• 2.渗渠出水量衰减问题
• (1)渗渠的淤塞
•
。
设计中除了重视河段的选择和合理布置渗渠外,还应控制取水
量,降低水流 渗透速度,提高反滤层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要求
• (2)水源
• 设计时应全面掌握有关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对开发地区的水 资源状况及河 床变迁趋势等影响水源的问题有正确的评价。足够
第七章
渗渠与坎儿井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分类
1.管 井
2.大口井
3.复合井
取水构筑物
4.辐射井
5.渗 渠
6.坎儿井
包括水平集水管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思考题 渗渠 坎儿井
第一节
渗渠
一、渗渠的形式
渗渠是水平敷设在含水层中的穿孔渗水管渠。 渗渠可分为盲沟、集水管和集水廊道(如坎儿井)三种型式;并且有
完整式和非完整式之分。
渗 渠 施 工 图
二、渗渠的优缺点: • 缺点:
1. 既可截取浅层地下水,也可集取河床地下水或地表渗水 。 2. 渗渠水经过地层的渗滤作用,悬浮物和细菌含量少,硬 度和矿化度低, 3. 渗渠可以满足北方山区季节性河段全年取水的要求。 • 缺点: • 施工条件复杂、造价高、易淤塞,常有早期报废的现象 ,应用受到限制。
•
(3)选在河水清澈、水位变化小、河床稳定的河段。
四、 四、 渗渠的设计要点与施工要求 渗渠的施工 2.施工要求
如:渗渠反滤层的铺设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施工条件的要求,见下图。
河沙回填
0.2~0.3m
河床面
0.2~0.3m
(b)铺设在河床下的渗渠
地下水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地下水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勘查、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地下水和防治地下水污染,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基本原则)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地下水应当统筹规划、保护优先、高效利用、合理储备、防治污染、加强监测、严格管理,实行取用水总量与水位控制制度。
第四条(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地下水有关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地下水管理与监督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有关工作。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负责,将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严控开采,防治污染,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
第六条(开发利用主体责任)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安全管理,节约保护地下水,防治地下水污染。
因违法开采、开采不当造成地下水损害、污染,或者因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管理、使用不当造成他人生命、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七条(公众参与和表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监督、检举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受害者有权要求致害者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
对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取水工程地下水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适用
适用范围
地下水 地下水 含水层 水文地 出水量 类型 深度 厚度 质特征
渗直 径 埋 深 渠 4 5 0 ~ lOm 以
1500mm,内,常 常 用 用4~ 6 0 0 ~ 6m 1000mm
潜水
一般在 一般在 2m以内,2m以上 最大达 8m
中、粗 砂、砾 石、卵 石
一般 5~20m3 /(d·m), 最大 50~ 100 m3/(d·m )
第17页/共204页
6.4.1 管井( deep well, drilled well )
(1)管井 管井是井壁和含水层中进水部分均为管
状结构的取水构筑物。管井直径一般在50~ 1000mm,深度一般在200米以内,通常由井室、 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组成。
管井种类 按用途分为供水井﹑排水井﹑回灌井。
图2 承压水井类型
第9页/共204页
6.4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
(2)大口井( dug well,open well ) 大口井是井径较大(由人工开挖或沉井法施工,
设置井筒,以截取浅层地下水)、垂直建造的地 下水取水构筑物。大口井一般由井筒、有透水孔 的井壁和井底反滤层组成。大口井也可分为完整 型井和非完整型井。
卧式泵房——水泵和电动机安装在井室 内;
地面式——便于维护管理,防水、防潮、 通风、采光条件好;
地下式——便于总体规划,噪声小,防 冻条件好。
第21页/共204页
管井构造
管井结构 井壁管与过滤器连 成管柱﹐垂直安装 在井孔当中。井壁 管安装在非含水层 处﹐过滤器安装在 含水层的采水段
第22页/共204页
精选ppt63groundwater精选ppt项目地下水地表水水质水质清澈变化幅度不大相对地表水不易被污染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河水浑浊度高尤其是在汛期水中含沙量大色度高有机物和细菌的含量高且易被污染水温水温稳定水温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矿化度和硬度较大矿化度和硬度较地下水小取水处理设施取水构筑物构造简单处理设施简单费用低便于靠近用户设臵及卫生防护同时便于维护及运行管理取水构筑物构造复杂处理设施占地大费用高维护管理较地下水复杂地下水特点精选ppt1取水地点应与城市或企业总体规划相适应
深基坑工程7-地下水控制
3 范围
地下水控制包括对地 下水位、水压力、水 量等多项数据进行监 测和分析,以及采取 相应措施控制水的进 入和排出。
地下水控制的重要性
1 工程安全
地下水控制是确保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液化风险,保护结构的稳 定性。
2 工期控制
有效的地下水控制可以减少施工工期延误,将施工风险降到最低。
3 质量保证
合理的地下水控制可以保持土体的稳定性,避免结构沉降和开裂,确保工程质量。
常用的地下水控制方法
降低地下水 位
采用排水井和水泵 设备等措施,将地 下水位降至可控范 围。
地下水封堵
采用隔离层、防渗 墙等措施,阻止地 下水进入基坑。
引流
通过设置排水系统, 引导地下水流向指 定的排放点。
增加土体抗 渗性
采用混凝土墙、土 工膜等材料,提高 土体的抗渗性能。
严格的监测体系
地下水控制需要建立一个严格的监测体系,以确保对地下水位、水压力等数据进行准确监测,及 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水位监测的方法
1 孔隙水压力计
通过孔隙水压力计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判断水位上升或下降。
2 测井方法
利用测井仪器测量井内水位的方法进行监测,常用于既有井。
化趋势和特点。
3
制定控制方案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地下水控 制的具体方案。
3 水位计
安装水位计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可以实时显示水位情况。
土壤、岩石渗透性测试
通过土壤、岩石渗透性测试,可以确定地下水的渗透性,为地下水控制的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针对地下水量、水位、水压力等多项 数据分析
1
数据收集
收集与地下水量、水位、水压力等
数据分析
2
8-第七章 渗渠与坎儿井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分类
1.管 井
2.大口井
取水构筑物
3.复合井 4.辐射井
5.渗 渠 包括水平集水管
6.坎儿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渗渠 第二节 坎儿井 思考题
第一节 渗渠
一、渗渠的形式
渗渠是水平敷设在含水层中的穿孔渗水管渠。
渗渠可分为盲沟、集水管和集水廊道(如坎儿井)三种型式;并且有
四、四渗、渠渗的渠设的计施要工点与施工要求 2.施工要求
如:渗渠反滤层的铺设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施工条件的要求,见下图。
河沙回填
河床面
0.2~0.3m 0.2~0.3m
d=1~4mm d=4~8mm d=8~32mm
(a)铺设在河滩下的渗渠
(b)铺设在河床下的渗渠
渗渠人工反滤层铺设方式
• 3.渗渠平面布置 (1)平行河流布置
在集水管外一般须设人工反滤层(一般铺设3-4 层),以保持含水层的渗透稳定性。
检查井
四、渗渠的设计要点与施工要求
• 设计要点: • 1.渗渠位置选择 • (1)选在水流较急,有一定冲刷能力的直线或凹岸非
淤积河段,并尽可能靠近主流; • (2)选在含水层较厚、颗粒较粗、不含淤泥等不透水
夹层; • (3)选在河水清澈、水位变化小、河床稳定的河段。
冰雪融水
无水层
竖井
含水层 不透水层
暗
渠
坎儿井构造图
明渠
涝坝
灌区 土层
坎儿井模型图
三、坎儿井的施工 坎儿井的施工要结合具体的井群形式。 坎儿井的类型
坎儿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
山前潜水补给型 山溪河流河谷潜水补给型 平原潜水补给型
取水工程第7章 网技术经济计算
m
2 m m m m ij ij ij
W0 PQ H
2 m m W0 100 m m p bk q1 2 h1 2m L1m 2 Ⅰ h1 2 t m
W0 h23 W0 h1 4 W0 h25 W0 h36 W0 h45
第7章 网技术经济计算
管网优化设计:以经济性作为目标 函数,对水量、水压和可靠性要求作为 约束条件,求出一定设计年限内管网建 设费用和运行管理费用之和最小时的管 段直径或水头损失。 管网建设费用和运行管理费用的多 少最终归结到流量和管径。
7.1
管网年费用折算值
1.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管网技术经济计算的目标函数是按年 计的管网建造费用和管理费用:
m
m
2 m 1 4
h
m m 1 4 m m 2 5
L1m 4 Ⅰ
m L2 5 Ⅰ Ⅱ
m
m
2 m 2 5
h
m
m
2 m 3 6
m
2 m m m m ij ij ij
Q
1
q1 2
q2 3 q5 Ⅱ 4
q3
q4
4 q7 7
Ⅰ
q6
Ⅲ 8
q8
Ⅳ 9
q9
W0 p 100 bk q h L PQH t I (h12 h25 h1 4 h45 ) II (h23 h36 h25 h56 ) Ⅲ (h45 h58 h47 h7 8 ) Ⅳ (h56 h69 h58 h89 ) ( H h12 h23 h36 h69 H F )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得、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得各种地下水量得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得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就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就是由质来决定得;而其来源多少则就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得前提下对水量得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就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得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得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得允许开采量与补给得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得要求,就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得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拟订得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就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得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就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得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就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得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得影响:如对邻近现有得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得干扰与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就是否需要特殊得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得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得目得不仅仅就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得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得就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得基本规律以及它得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与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与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得指导意义,同时也就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得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内外常见得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与开采储量四大类。
地下水取水工程(PPT 33页)
1)承压含水完整井的泰斯公式:
S Q W(u)
4T
n1
W (u)0.5 7 ln 7u 2(1)
un
n1
nn!
u
r2 4at
总目录
本章总目录
第7章
7.2
地下水取水工程
管井 7.2.2 管井与井群出水量
总目录
本章总目录
2.管井水力计算的经验公式
用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水源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地区抽水试 验的结果找出符合井的出水量Q和水位降落值S之间的关系方程。根据所得 方程,即可求出在给定水位降落值时的井的出水量,或据已定的井的出水 量,求出井的水位降落。
三、管井施工
管井施工步骤如下图:
管井施工
管井施工步骤
钻凿井孔
物探测井
冲孔换浆
粘土封闭
围填砾料
井管安装
洗井
抽水试验
管井验收
一般回转钻进 胶管
泥浆泵
挂钩 钻盘
反循环回转钻进 胶管
泥浆泵
挂钩 钻盘
泥浆池
钻杆
泥浆池
钻头
钻杆 钻头
第7章
7.2
地下水取水工程
管井 7.2.2 管井与井群出水量
一、管井出水量的计算
7.2 管井 7.2.2 管井与井群出水量
3)承压含水层非完整井的计算
Q
2.73Km0 S
1 (2lg4mA)lg4m
2h r0
R
4)无压含水层非完整井的计算
QK0[S L l nR S01(2l4nM 22.M 3)A ln4M ]
r0 2h r0
R
(2)非稳定流情况下井的水力计算
第7章 地下水取水工程
第七章 灌溉水源和取水方式.
一、灌溉水源的类型与特点
1.地表灌溉水源 《我国水资源现状简介》
我国河川径流多年平均总量约为2.65万亿方,占到 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5%以上,居世界第六位。 每 亩耕地的平均占有水量为1760方,相当于世界平均 值的一半左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350方约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25% 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以 2003年为例,全国用水总量为5320亿方,其中农 业用水总量为3096.4亿方,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58.2% 中国用全世界5.8%的水资源和7.2%的耕 地,养育了全球20%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出,我国 水资源严重不足,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调配各 种水的给水度远大于承压含水层,在动 用的储存量相同时,水位降幅小,因而动能消 耗和运行费用远较承压含水层低。在垂直补给 比较丰富,且水质适于灌溉的地区,应以浅层 地下水作为主要灌溉水源,深层承压水由于上 下均为弱透水层阻隔,不能接受大气降水和地 表水的直接补给,越层补给也有一定限制。因 此承压水不宜作为 主要的灌溉水源,仅能作为 非常干旱年份的后备水源。
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时,主要是分析地下水储 存量及补给来源,埋藏深度,可能出水量以及 开采条件等。
(三)雨水做灌溉水源
雨水是地球表面陆地上淡水的总来源。当雨水作为 一种用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需要的物质 资料时,它就成为雨水资源,雨水转化为可利用资 源的过程就是雨水资源化。即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 措施,对自然降雨及径流进行干预,使其储存起来 或就地入渗,用于干旱季节农业灌溉。据测算,每 年我国西北地区的降雨有10%~15%白白流失, 65%~70%无效蒸发,仅有20%~30%作为当地 的水资源得到了利用。甘肃省实施(121)工程, 即在干旱地区每户修建两眼储水30~50方的水窖, 发展一亩庭院经济作物。内蒙古的(112)工程, 要求每户修建一眼水窖,发展两亩水灌或节水灌溉 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取水工程设计方案
取水工程设计方案一、工程概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地区更是缺水严重。
因此,取水工程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程设计旨在解决某省某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用水。
本工程将主要利用地下水和输水渠道的方式取水,通过合理规划,设计优良的工程方案,保障当地水资源供应,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项目背景某省某市地处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给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决定进行取水工程规划设计。
根据初步调研,当地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表水流量较小,不适合直接取水,因此需要通过地下水以及引水渠道的方式进行取水。
本工程设计将主要涉及地下水取水工程和输水渠道工程两个部分。
三、地下水取水工程设计1.地下水取水点选址根据地质勘探资料,选取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进行取水点选址。
通过勘探,确定地下水蕴藏层的深度、水位、水质等参数,筛选出较为适宜的地下水取水点位置。
2.取水井设计在选定地下水取水点位置,进行取水井的设计。
取水井的设计应考虑地下水蕴藏层的深度、水位、水质等参数,合理确定取水井的井径、井深、管线布置等参数。
同时,应进行取水井的加固工程,确保其安全、稳定。
3.取水设备选择根据地下水取水工程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取水设备进行安装。
通常选择井径较小、抽水效率高的水泵进行取水设备的安装,确保取水的效率和稳定性。
四、输水渠道工程设计1.输水渠道方案选择进行输水渠道线路测量,确定输水渠道的走向、线路布置。
根据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水渠道方案,确保输水的稳定、高效。
2.输水渠道设计进行输水渠道的工程设计,确定输水渠道的规格、施工工艺等。
根据输水渠道的长度、流量等参数,合理确定输水渠道的横断面形状、渠道坡度等参数,确保输水的稳定、安全。
3.输水渠道施工进行输水渠道施工工程,按照设计要求加固渠道基础,进行渠道内部防水处理,确保输水渠道的耐久、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地下水取水工程7.1 地表水取水工程概述7.1.1地下水水源地的选择水源地的选择,对于大中型集中供水,关键是确定取水地段的位置与范围;对于小型分散供水而言,则是确定水井的井位。
它不仅关系到水源地建设的投资,而且关系到是否能保证水源地长期经济、安全地运转和避免产生各种不良环境地质作用。
水源地选择是在地下水勘察基础上,由有关部门批准后确定的。
7.1.1.1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进行水源地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满足需水量的要求,其次是它的地质环境与利用条件。
1.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取水地段含水层的富水性与补给条件,是地下水水源地的首选条件。
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的地段上取水。
如选择冲洪积扇中、上游的砂砾石带和轴部、河流的冲积阶地和高漫滩、冲积平原的古河床、厚度较大的层状与似层状裂隙和岩溶含水层、规模较大的断裂及其他脉状基岩含水带。
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考虑其补给条件。
取水地段应有较好的汇水条件,应是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或接近补给水源和地下水的排泄区;应是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例如在松散岩层分布区,水源地尽量靠近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的河流岸边;在基岩地区,应选择在集水条件最好的背斜倾没端、浅埋向斜的核部、区域性阻水界面迎水一侧;在岩溶地区,最好选择在区域地下径流的主要径流带的下游,或靠近排泄区附近。
2.水源地的地质环境在选择水源地时,要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尽量避免出现新旧水源地之间、工业和农业用水之间、供水与矿山排水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新建水源地应远离原有的取水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
为保证地下水的水质,水源地应远离污染源,选择在远离城市或工矿排污区的上游;应远离已污染(或天然水质不良)的地表水体或含水层的地段;避开易于使水井淤塞、涌砂或水质长期混浊的流砂层或岩溶充填带;在滨海地区,应考虑海水入侵对水质的不良影响;为减少垂向污水渗入的可能性,最好选择在含水层上部有稳定隔水层分布的地段。
此外,水源地应选在不易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等有害工程地质作用地段上。
3.水源地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扩建前景在满足水量、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为节省建设投资,水源地应靠近供水区,少占耕地;为降低取水成本,应选择在地下水浅埋或自流地段;河谷水源地要考虑水井的淹没问题;人工开挖的大口径取水工程,则要考虑井壁的稳固性。
当有多个水源地方案可供比较时,未来扩大开采的前景条件,也常常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7.1.1.2小型分散式水源地的选择以上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原则,对于基岩山区裂隙水小型水源地的选择,也基本上是适合的。
但在基岩山区,由于地下水分布极不普遍和均匀,水井的布置将主要决定于强含水裂隙带的分布位置。
此外,布井地段的地下水位埋深,上游有无较大的补给面积,地下水的汇水条件及夺取开采补给量的条件也是确定基岩山区水井位置时必须考虑的条件。
7.1.2地下水的形式及取水构筑物的分类7.1.2.1地下水的形式地下水存在于土层和岩层中。
各种土层和岩层有不同的透水性。
卵石层、砂层和石灰岩等,组织松散,具有众多的相互连通的孔隙,透水性较好,水在其中的流动属渗透过程,故这些岩层叫透水层。
粘土和花岗岩等紧密岩层,透水性极差甚至不透水,叫不透水层。
如果透水层下面有一层不透水层,则在这一透水层中就会积聚地下水,故透水层又叫含水层。
不透水层则称隔水层。
地层构造往往就是由透水层和不透水层彼此相间构成,它们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各地不同。
埋藏在地面下第一个隔水层上的地下水叫潜水。
潜水有一个自由水面。
潜水主要靠雨水和河流等地表水下渗而补给。
多雨季节,潜水面上升,干旱季节,潜水面下降。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潜水埋藏较深,约达50~80m;南方潜水埋深较浅,一般在3~5m 以内。
地表水和潜水相互补给。
地表水位高于潜水面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潜水,相反则潜水补给地表水。
两个下透水层间的水叫层间水。
在同一地区,可同时存在几个层间水或含水层。
如层间水存在自由水面,称无压含水层;如层间水有压力,称承压含水层。
打井时,若承压含水层中的水喷出地面,叫自流水。
在适当地形下,在某一出口处涌出的地下水叫泉水。
泉水分自流泉和潜水泉,前者由承压地下水补给。
这种泉水涌水量稳定,水质好。
地下水在松散岩层中流动称地下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范围叫补给区。
抽取井水时,补给区内的地下水都向水井方向流动。
地下水流动需具备两个条件:岩层透水性和水位差。
前者以渗透系数表达,后者以水力坡度表达。
地下水流速决定于地层渗透系数和水力坡度,达西定律即表达了这种关系。
当地下水流向正在抽水的水井时,其流态也可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平面流和空间流、层流与紊流或混合流等几种情况。
7.1.2.2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分类由于地下水类型、埋藏深度、含水层性质等各不相同,开采和取集地下水的方法和取水构筑物型式也各不相同。
取水构筑物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及渗渠等,其中以管井和大口井最力常见。
大口井广泛应用于取集浅层地下水,地下水埋深通常小于12m,含水层厚度在5~20m之内。
管井用于开采深层地下水。
管井深度一般在200m以内,但最大深度也可达1000m以上。
渗渠可用于取集含水层厚度在4~6m、地下水埋深小于2m的浅层地下水,也可取集河床地下水或地表渗透水。
渗渠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应用较多。
辐射井是由集水井和若干水平铺设的辐射形集水管组成。
辐射井一般用于取集含水层厚度较薄而不能采用大口井的地下水。
含水层厚度薄、埋深大、不能用渗渠开采的,也可采用辐射井取集地下水,故辐射井适应性较强,但施工较困难。
复合井是大口井与管井的组合,上部为大口井,下部为管井。
复合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厚度较大的含水层。
有时在已建大口井中再打入管井成为复合井以增加井的出水量和改善水质。
在规模较大的地下水取水工程中,常由很多取水井(管井或大口井)组成一个井群系统。
按取水方法和集水方式,井群系统可分自流井井群、虹吸式井群、卧式泵取水井群、深井泵取水井群。
自流井井群是当承压含水层的静水位高出地表时,可以用管道将水直接汇集至清水池、加压泵站或直接送入给水管网。
虹吸式井群是由虹吸管将各水井水汇入集水井,再由泵输送入清水池或管网。
当地下水位较高,井的最低动水位距地面不深时(6~8m),可采用卧式泵取水。
当井距不大时,可不用集水井,直接用吸水管或总连接管与各井相联吸水,这种井群系统称为卧式泵取水井群。
当井的动水位低于地面10~12m时,一般不能用虹吸管或卧式泵取水,需要用深井泵(包括深井潜水泵)取水,这种井群系统称为深井泵取水井群。
7.1.3地下水井群的合理布置1.井群的平面布置水井的平面布置视开采量的组成,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及含水层的均匀程度而定,在径流条件良好的地区,地下水的开采量以径流量为主要组成,水井布局以充分拦截地下径流为主,并视主径流带过水断面的宽窄和地下径流的多寡,垂直其径流方向布置一至数个井排。
若水源地靠近补给边界,应沿边界走向垂直地下水的补给方向布置井群。
在地下径流带滞缓的平原区,其开采量以含水层的调节资源或垂向入渗补给为主,故宜用网络状或梅花形、圆形的布置形式。
在导水性、贮水性极不均匀的基岩含水层中,水井的平面布局主要受控于含水层富水带的分布,不应拘泥于规则的布置形式。
2.井群的垂向布置水井的垂向布局是对平面布局的一种补充,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开发地下水资源。
对于厚度小于30m的疏松含水层和大多数基岩含水层,一般用完整井取水最合理,不存在垂向布局问题。
对于巨厚的多层含水层而言,若采用水井立体布局的分层取水方式,不仅有利于充分开采地下水资源,并在目前上层含水层普遍因污染水质恶化的情况下,可保护下层含水层的优质地下水免受污染,又有利于实行分层供水、量质而用。
对于厚度很大的单层含水层,由于水井抽水对含水层的影响深度有限,过滤器的有效长度一般仅30m,因此当岩石颗粒较粗(中砂以上),透水性强、补给条件好时,可谨慎地采用非完整井组的分段取水方式,井组一般由2~3口井组成,呈直线或三角形布置,井间水平距离5~10m,相邻过滤器垂向间距一般为10~20m,可视岩石颗粒粗细而定。
对于补给条件较差的水源地,采用分段取水需谨慎,否则会加大含水层的水位降落值,加剧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3.井群的井数和井距水井(或井组)的数量与井距,应满足需水量要求的前提下,本着技术、经济、安全三原则来确定。
井数主要取决于允许开采量(或设计总需水量)、井间距和单井出水量的大小。
井间距取决于井间干扰程度,一般要求井间水量减少系数不超过20~25%。
集中式和供水水井的数量和井间距的确定,一般首先根据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井群的平面布局形式、需水量大小及允许水位降落值等已给定条件,拟定数个不同开采方案;然后选用适宜的公式,计算每一个布局方案的水井总出水量及其水位降落值。
最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取出水量和水位降落值均满足设计要求,井数少、井间干扰强度符合要求,建设投资和开采成本最低的方案。
7.2 管井管井又称机井,指用凿井机械开凿至含水层中,用井管保护井壁,垂直地面的直井。
管井能用于各种岩性、埋深、含水层厚度和多层次含水层,管井是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管井按揭露含水层的类型划分,有潜水井和承压井;按揭露含水层的程度划分,有完整井和非完整井(如图7-1)。
管井直径一般为50~1000mm,井深可达1000m 以上。
管井常用直径大多小于500mm,井深不超过200m。
7.2.1.1管井的构造常见的管井构造由井室、井壁管、过滤器及沉淀管所组成(如图7-2(a))。
当有几个含水层、且各层水头相差不大时,可用如图7-2(b)所示的多层过滤器管井。
当抽取结构稳定的岩溶裂隙水时,管井也可不装井管和过滤器,仅在上部覆盖层和基岩风化带设护口井管。
此外在有坚硬覆盖层的砂质承压含水层中,也可采用无过滤器管井。
1.井室井室是用以安装各种设备(如水泵、电机、阀门及控制柜等)、保持井口免受污染和进行维护管理的场所。
为保证井室内设备正常运行,井室应有一定的采光、采暖、通风、防水和防潮设施;为防止井室积水流入井内,井口应高出井室地面0.3~0.5m。
为防止地下含水层被污染,井口一般用优质粘土或水泥等不透水材料封闭,密封高度一般不少于3m。
水泵的选择应满足供水时的流量和扬程要求,一般根据井的出水量、静水位、动水位和井深、井径等因素来决定。
管井常用的水泵有深井泵、潜水泵和卧式水泵等。
深井泵实际上是一种立式单吸分段式多级离心水泵,可获得较大的扬程,使用不受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潜水泵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重量轻、运转平稳和无噪声等优点,在小流量管井中得到广泛使用;卧式水泵受其吸水高度的限制,常用于地下水动水位较高的管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