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合集下载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1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1

“我写《百合花》时,还是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 社会上是如此,我的家庭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待孩子睡 后,不无悲凉地思仿起战争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 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 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个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中,缅怀追念 时得来的。”
缺陷: “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 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 因而不免落入“高大全”的俗套。
(2)严志和 此形象在中国农民中更具有普遍性。 勤劳、朴实、善良,但又软弱、狭隘。反抗 与软弱的两重性格在他身上特别明显。
“什么也别扑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
3. 《红旗谱》的艺术特色
在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上,《红旗谱》真实描绘了中 国北方的农村生活、风土人情,描写了农民革命斗争,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性格。 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技法来描绘生活,刻画人物。
茹志鹃的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概述
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 1945年在华东军区文工团工 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道作家 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 报》编辑。1960年以后从事专 业创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 等。 新时期以来的作品有《冰灯》、《出山》、《剪辑 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着 暖色的雪地》等。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如朱严两家几代人的斗争是由大闹柳树林、闯关东、脯红鸟事件、反割 头税等一系列故事来表现的,这些故事中又穿插着若干个小故事,层次 分明、环环相扣。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1、思想内容方面的民族化风格:
1)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烙 印。
2)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斗争、性格和心理, 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人物形象。
3)小说还细致地描绘了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自然风光, 从浓厚的地方色彩中透露出了民族特色。
2、《红旗谱》艺术表现方面的民族化风格:
3)审美方面的不足:作家几乎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更缺少想象与虚构 的能力。是真正的“业余”创作,其写作更多地是依靠生活积累和对文 学创作的热情来支撑,缺少专业的技术和技巧。作品普遍存在着粗陋简 单的弊病。而他们一旦将积累的生活写完,便不能开辟出新的写作领域, 其创作生涯也便随之结束,所以很多人存在着一本书现象。
•代表作: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 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
•这类作品通常描写的不是正规战争,只是游击战或攻心 战,但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和艰苦卓绝, 既呼应了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也突出了人物和故事的 传奇色彩,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2、革命历史小说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成方 面的独特性。
3)在小说语言方面,采用了大众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法, 将现代小说语言和提炼过的北方农民语言融为一体,形成 了一种朴实、精炼、生动、深厚的语言风格。在叙述故事 时,一般采用文学语言。而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一般又采 用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有时还使用方言土语。总之作 品的语言既文学化,又生活化、口语化。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5、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6、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2、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3、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 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 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期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8.50、60年代的短篇小说

8.50、60年代的短篇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风格的独特性
茹志鹃是50、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 家。侯金镜说她的作品是“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 美而不高亢”,具有“委婉、柔美、细腻”的艺术风格; 欧阳文彬称赞《百合花》是“一朵纯洁秀丽的鲜花,色 彩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茅盾称赞她的小说 “清新、俊逸” ,“风格尚近于静夜箫声,初读似觉 平凡,再读则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了,三读则觉得深 刻……耐咀嚼,有回味。”
《党员登记表》 (黄淑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黎明的河边》
(小陈)
《黎明的河边》: “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 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的响。闪电,时而用它 那耀眼的蓝光,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禾田, 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和那在大雨中吃力的迈动着脚步的人影。 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一体了,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 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响声,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 声。”
《党员登记表》:
小说在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风卷着雪花,疯狂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 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 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 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驯服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 蹂躏它们,毁灭他们……”这一段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卷”、“扫荡”、 “摇撼”、“撞开”、“撕”、“撒”、“咆哮”、“蹂躏”、“毁灭”等 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暴风雪肆虐、疯狂与猖獗的特点。而这一自然环境的描 写又烘托了1943年胶东半岛敌占区敌人的猖狂和白色恐怖的浓重。
《七根火柴》(无名小战士)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概念: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

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

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3.欧阳山的《三家巷》 《三家巷》 以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的思想性格发展为中心,以
“革命加爱情” 为基
本线索,描绘了三家巷三代人 30 年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力图由此反映从
1919 年到
1949 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从 农村回到城市的革命斗争历程。其中, “六二三”反帝风暴、省港大罢工、蒋介石集团的反
他的代表作《党费》 、《七根火柴》 、《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 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
《闪闪的红星》剧照 潘冬子(王愿坚编剧) 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
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 变。 2. 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 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 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 1929 ~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 1944 年底,王愿坚
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
1954 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
一篇小说《党费》 。 1958 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 、《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

4 革命历史小说资料

4 革命历史小说资料

• 1、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出版于1961年12 月,被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改 编。被誉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 “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一本 教育青年怎样生活、斗争、怎样认识和对待敌 人的教科书”。 • 2、《红岩》的集体写作对后来文学生产方式 的影响,尤其是对文革时期文学的影响。创作 动机的政治化,对个性化的排斥。
4、作品的宣传教育功能
• 正面人物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反面人物 的狡诈、残忍,二者的精神较量,关于 人生观、政治的辩论,都强化了这部作 品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对青年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六、曲波的《林海雪原》
• 1、作者简介 • 曲波,1932年生,山东胶东半岛黄县人,只 念过五年半小学,十三岁即失学在家打柴和干 农活。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战期间,曾任 连、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进入东北 作战,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 员,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 牡丹江一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斗,《林海雪 原》的生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2、作品内容
• 作品是根据作者本人的切身经历写成的一部长 篇小说。它描绘了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 解放军的一支战斗小分队在牡丹江一带深山密 林中同国民党残余部队进行的英勇、机智的斗 争。当时,东北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运动,国民党正规部队已被击溃,但残余的土 匪如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谢文 东和国民党专员侯殿坤等一伙,却潜藏在深山 密林中,烧杀抢掠,破坏我后方的土改工作, 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四、杨沫和《青春之歌》
• 1、关于杨沫 •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湖南湘阴人。代表作《青春之歌》 (1958),八九十年代还有《芳菲之 歌》、《英华之歌》。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7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8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4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
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 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 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 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5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6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 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 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 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 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 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 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 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27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
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 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 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 推动。
2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
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 长篇小说丰收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33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 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 A、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 的演绎; B、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 改写。 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 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 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1、旧瓶装新酒:《铁道游击队》、《敌后武 工队》、《烈火金刚》
38
2、《林海雪原》(1957)
曲波,(1923—2002), 念过 五年半小学,1938年 参加八路军,曾任连、 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期间,曾率 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 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 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 斗,《林海雪原》的生 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山呼海啸》 《桥隆飚》
23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 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 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 出这本书的。” 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 、“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
24
2、朱老忠形象与严志和的形象
A、成长人物: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B、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C、动因:家族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 靠山”意义。 D、阶级意识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 人复仇。“成长”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 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 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E、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

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50年代、60年代小说

50年代、60年代小说

历史题材之三: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长篇: 《小城春秋》(高云览),30年代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广州和 香港)省港大罢工 广州起义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 短篇: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
历史题材之四:抗美援朝战争
现实题材之五:干预生活
• 短篇: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堂)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篷》(李准)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
现实题材之六:表现人情人性
• 短篇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美丽》(丰村) 《幸福》(李威伦)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 《三国演义》蜀汉五虎将: •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 《水浒传》梁山五虎将: • 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
• • • • • •
主要人物(“五虎将”)性格特征 少剑波: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杨子荣:胆识过人,大智大勇 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 栾超家:诙谐幽默,善于攀登 孙达得:耐力过人,长于跋涉
历史题材之五:近代历史与古代历史
• 长篇 《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 短篇 《鸡肋》(徐懋庸)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现实题材之一:土改后农民观念的变化
• 短篇 《一架弹花机》(马烽) 《登记》(赵树理) 《新事新办》(谷峪)
现实题材之二:农业合作化
• 四、本阶段文学创作的缺陷 1、文艺观念政治化 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 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文学创作概念化 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 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 于是形成了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 概念化的倾向。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2. 孙犁小说的创作局限:
• ⑴、叙述中抒情主体的融入对小说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 • 篇幅短小者,或许无大碍,若是中篇或长篇,则有驾 驭失控之感。 • ⑵、由于作者借人物传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不免偏离了 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使笔下的人物显得“失真”。 • ①50年代初就有人批评孙犁“摆脱不了自己小资产阶 级的恶劣情趣”,把人物“弄成了衣服工农兵、面孔小资 产阶级的四不象的人物”。 • ②到60年代对孙犁的创作也时有争议。在一个抑制创 作个性、审美情趣划一趋同的时代,就连孙犁的朋友也认 为他“在生活面前还不够勇敢,有时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 盾;有时只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一个较小的精神世界”。
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四种类型:
• • • • • • • • 1.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述: 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鹃的《百合花》。 2. 革命英雄传奇: 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 4. 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 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 3. 革命战争史诗: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来对西方文学的引进 而传入中国的,但是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更直接的途 径则是俄苏文学的影响。高尔基的《母亲》、阿· 托尔斯 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都是作为 史诗性作品而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极大的影响,从杜鹏程、 梁斌、吴强、欧阳山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俄苏 文学的影响和史诗性观念的植入。 • 在当时中国作家的心目中,历史真实、革命主题、英 雄人物、崇高精神、庄重风格和作品宏大的规模,构成了 史诗性的内涵。 •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本时期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四 点:⑴、选用重大题材和表现重大主题;⑵、塑造革命英 雄人物;⑶、追求“史诗风范”;⑷、鲜明民族风格。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 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中期 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概 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 现了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成就蜚然的大家。 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地描摹农村中芸芸众 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 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 乡山水人物;或以传统的形式、革命的激情讴歌 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1947年8月,在晋察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与会者 “同意提出赵树理方向”,将之“作为我们的旗帜”(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 报》。) • 在此前后,“解放区”的出版社,编印了多种赵树理 创作的评论集(注:如冀鲁豫书店1947年7月初版的《论赵 树理的创作》,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9月编辑印行的《论 赵树理的创作》等。),收入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 麟、林默涵、荒煤、力群、冯牧等的文章。 •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前后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中,赵 树理被做了颇为特殊的处理。他的创作理所当然地入选展 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并且 他又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 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而在《新文学选集》(茅盾 主编)中设有他的专辑。
• • • •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 ⑴、具有鲜明的启蒙思想和深刻的反封建思想。 ⑵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服务于农民 需要,是赵树理的创作追求。他的小说创作基 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他的现实主义既不 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肤浅 的现实主义或者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 为“质朴的现实主义”(或“写真实的现实主 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还是相 信自己的眼睛”。赵树理的小说与当时写农村 生活的其他小说相比,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色斗争的逐步升 级和文艺领域展开的批判,一些作家受到冲击以 至迫害,严重挫伤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农村题材 小说开始走向衰微。 • 这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明显地向反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方面倾斜。甚至不惜曲解生活, 而根据阶级斗争理论的模式来设置人物、情节和 矛盾冲突。 • 从康濯的《东方红》,陈登科的《风雷》,浩 然的《艳阳天》(1964年1月)等长篇小说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思想、人物 设置、情节模式越来越屈从于阶级斗争理念的演 变轨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逐渐被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所覆盖,变得简单化以至于模式化。

20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0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峻青,生于1922年,原名 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黎明的河边》、 《海啸》、《血衣》等小 说。
峻青的文学成就以短片小说为著。 格调的悲壮与崇高是峻青小说的重要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峻青的小说重情节,好渲染。
王愿坚的创作,按题材分为三类: 一是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是描写红军长征路上的生活片断。 三是反映革命前辈在当代的生活风貌。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 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 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 “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 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 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 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第三节 梁斌的《红旗谱》与欧阳山的 《三家巷》
梁斌,原名梁维周。1953年 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 《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 一部,;1963年出版第二部 《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 三部《烽烟图》。
《红旗谱》讲述了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 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的故事。
小说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 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 动刻画十分细腻真实;小说的结构严谨完整, 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纭的生活场景都 通过林道静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予以贯穿, 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语言流畅简洁,真 切自然。
第五节 峻青、王愿坚与茹志鹃的短篇 小说
《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 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 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 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 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 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 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详略得当,各有侧 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 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4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三)革命题材短篇小说

4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三)革命题材短篇小说
19561956年至19661966年参加了年参加了解放军解放军3030年征文年征文革命回革命回忆录选集忆录选集星火燎原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 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 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 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 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 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 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 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 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 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 在这里停住了。
茹志鹃小说的特点----清新、俊逸 (1)选材上----截取一支生活的小小插 曲,几个平凡普通的人物,以小见大, 别开生面。 (2)结构上----不求曲折离奇的情节, 不写惊心动魄的冲突,重在艺术构思的 精巧,裁剪组织的严密,注重生活细节 的处理。 (3)语言上----不事粗壮有力的勾画, 不用一览无余的笔法,而是以细腻清丽 的笔触,以蕴藉温馨的诗情,拨动读者 心弦。

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 节结构上的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 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 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 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 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 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 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 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 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百合花》的主题 《百合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 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是 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 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来表 现的。军民生死与共的主题由此 得到深切表现。

《党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党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贰 故事背景
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 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之一。大致 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 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 ,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 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 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 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枪口站出来,说:“是我!”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语言描写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 ——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
“有我们在……再打起来” ——渴望战斗,坚强乐观、自信。
“是有困难哪……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应付!”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卓绝,烘托了人物的为革命奋斗的崇高品质。
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 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墙角里三块石头 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 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作用:把人物置身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不顾自己,一切 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为了“把 红旗再打起来”而作出牺牲的崇高品质。
梳理情节
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①情节方面: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 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方面: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 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她对党的忠诚。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之历史题材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之历史题材

三、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风流》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 叫周炳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 从1919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这样的“好媳妇” 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 设新生活的闯将
四、工业建设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 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 德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一 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 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 外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 港、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 宋老定、董守贵、孙喜旺等。
– 二、农村新人
茹志鹃
1958年《百合花》 问世,开始显露了 这位女作家独特的 艺术风格,引起了 人们的注意。此后 两三年里,又接连 发表了一些艺术质 量较高的作品,如 《如愿》、《春暖 时节》、《静静的 产院》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春暖时节》、《里程》、《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开端:解放区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看来,“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以对历史 “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 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 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 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这是创作该题材小说的主 要目的。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兴盛的因素
• • • • • • • 1. 丰富的革命斗争历史是该题材创作的源泉。 2. 大批的革命斗争历史的亲历者成为该题材创 作队伍中的主要成员。 3. 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4. 革命斗争的叙述从20年代中期以来就形成 一个光荣的历史传统。 上述因素使革命历史小说创作在建国初期能够迅 速崛起,并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 题材之一。出现作家多,创作成果多,艺术水准高, 持续时间长的壮丽景观,在本时期的各类题材创作中 独占鳌头。
一、革命历史小说的概念:
• 革命历史题材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历史, 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 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 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它主要讲述“革命” 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 过程,以及最终取得胜利。
二、革命历史小说在新中国被重视的原因

为了便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尽致”,孙犁更多的是根 据自己的喜爱和偏好来选择描写对象,而并非以是否重大 为唯一准绳,因此在他叙述抗日战争时代风云的小说中, 在他叙述抗日战争时代风云的小说中,正面叙述的往往不 是炮火硝烟、刀光血影,而更多的是战争背景下抗日军民 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和情感变 化等,他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民间的乡土中国如何对这场伟 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作出自己的回应,他的艺术处理方式不 是将革命斗争史诗化、戏剧化,而是将其日常化、田园诗 化,所以出现在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革命战争在孙犁的作品成为充分展示淳朴民风、浓馥 民情、温馨民俗的典型环境,被凸现出来的并不是战争本 身,而是战争中的乡土中国,是在战争背景下顽强保存下 来的乡土美、人情美。 • 乡土风情和爱情故事使孙犁作品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中少有的“战争田园诗”和“战地浪漫曲”。
• ②成功塑造了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成长的北方青年女性形象。 • 孙犁小说浪漫抒情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同女性形象 塑造有关。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有突出的位置。 • 在孙犁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农村的女 孩儿和小媳妇。这类女性大多葆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如活泼、聪慧、端庄、温柔、贤淑、坚韧等。同时,作家 在塑造这些女性时,也很注意表现新的时代因素,他细致 地刻划出她们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成长和获得新的品质, 因此她们又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时代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 随时代而进步,是孙犁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着眼点。女性 身上的这些新品质又能同中国女性的那些传统美德很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且与他小说的抒情风格相一致:细腻、轻 柔、单纯、明净、开朗。 • 孙犁也写过一些性格较为复杂的女性,相比较而论, 这类人物在某些方面更能见出作家人物刻划的深度。 • 李佩钟是孙犁小说中少见的知识女性形象,这个摆脱 旧家庭束缚走上革命道路的女性,既有婚姻不幸的创伤, 又有自身性格上的软弱,为了遮掩自己的弱点,还不时要 有一些激进的表现。
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四种类型:
• • • • • • • • 1.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述: 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鹃的《百合花》。 2. 革命英雄传奇: 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 4. 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 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 3. 革命战争史诗: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

史诗概念原本是随着“五四”以来对西方文学的引进 而传入中国的,但是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更直接的途 径则是俄苏文学的影响。高尔基的《母亲》、阿· 托尔斯 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都是作为 史诗性作品而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极大的影响,从杜鹏程、 梁斌、吴强、欧阳山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俄苏 文学的影响和史诗性观念的植入。 • 在当时中国作家的心目中,历史真实、革命主题、英 雄人物、崇高精神、庄重风格和作品宏大的规模,构成了 史诗性的内涵。 •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本时期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四 点:⑴、选用重大题材和表现重大主题;⑵、塑造革命英 雄人物;⑶、追求“史诗风范”;⑷、鲜明民族风格。


• • •
作家怀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把她情感世界的缠绵和对 敌斗争的刚毅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位大家闺秀向女县长的 蜕变。 孙犁塑造的各类女性虽然身分有别,地位不同,性格各 异,但总的来说,他是用美好的笔触,深挚的情感来描写这 些人物的。孙犁写女性也确实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③白描的叙述方式与散文的结构方法相结合。 浪漫的抒情风格极大地影响到孙犁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艺 术结构。 在叙述方式上,孙犁擅长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 他的小说又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抓取特征描摹人事的传统, 能用寥寥数笔使人物跃然纸上。因此,孙犁的不少作品在叙 述人和事的时候笔墨经济,多用白描,令画面如剪影,似速 写,却生动传神。
第四章 50-60年代中期 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概述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革命历史题材可以说 是一个崭新而又为人熟知的题材领域。说它崭新, 是因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不曾专门提及这样 一个题材领域;说它为人熟知,是因为这里所说 的“革命历史”就是“昨天”的严酷的革命斗争 和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而这一切对于刚刚经历 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从题材的 角度看,“革命历史”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 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无论在 作家队伍方面还是在作品数量方面,都颇谓壮观。 它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构成了本时期小说创作的 两大支柱。
• 2. 孙犁小说的创作局限:
• ⑴、叙述中抒情主体的融入对小说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 • 篇幅短小者,或许无大碍,若是中篇或长篇,则有驾 驭失控之感。 • ⑵、由于作者借人物传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不免偏离了 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使笔下的人物显得“失真”。 • ①50年代初就有人批评孙犁“摆脱不了自己小资产阶 级的恶劣情趣”,把人物“弄成了衣服工农兵、面孔小资 产阶级的四不象的人物”。 • ②到60年代对孙犁的创作也时有争议。在一个抑制创 作个性、审美情趣划一趋同的时代,就连孙犁的朋友也认 为他“在生活面前还不够勇敢,有时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 盾;有时只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一个较小的精神世界”。
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发展历程
• 1. 建国初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端良好。 • 2. 反右后,革命历史小说长篇创作获得丰收。 • 3.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革命历史小说创 • 作因极左政治的影响陷入低谷。
五、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 创作特点

• • • • • 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 说也较为多样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形态的 演变过程。 1. 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⑴、故事体成就更为显著。 ⑵、纪实体成绩可喜。 2. 追求“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更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 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 “史诗风范”。

孙犁抒起情来则往往恣意铺陈,不吝笔墨,也不拘叙 述陈规。与当时的许多作家一样,孙犁也偏好于把叙述安 放在一个回忆性框架中,但他的这一框架与其说是为了引 出要叙述的人或事,不如说是更便于寄托自己的情感。 • 叙述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不仅打破了小说通常的叙述程 式,而且也打破了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孙犁的小说则别 开生面地采用散文的结构方法,以作家之意连缀章节,以 主观情志敷衍全篇,再加上抒情言志的任意插入,故不讲 究故事情节连贯、缜密和完整。由于这种随意、散漫的结 构特征,孙犁的小说也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者 “诗化小说”。 • ④.俗雅结合的小说语言。 • 孙犁的小说语言兼具“如话性”和“如画性”。他交 相使用这两套语言摹声拟态、状物写景、叙事抒情,在照 顾到农民语言习惯的同时,锤炼出一种适合知识分子审美 趣味的文学语言,但有时也不免过于做作而失其真率。
第二节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 述
一、 孙犁的小说
• 1. 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 • ⑴、选取“重大题材”。 • 孙犁的当代创作选取了“重大题材”,主要是两个方
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农村生活题材。 • 孙犁小说大都以滹沱河畔、白洋淀中、冀中平原、冀 西山地的农村乡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为描写对 象。表现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 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条线索贯穿了他 从抗战时期《芦花荡》(1944年)、《荷花淀》到建国初 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风云初记》、《铁木 前传》等作品。
• •
• •
⑵、个性化的抒情风格:“重大题材”的浪漫主义表现。 孙犁小说创作的题材是重大的,但他对题材所作的艺 术处理却是独特和别致的,这就是他在描写现实生活时经 常揉进的浪漫主义情调。 在孙犁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 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 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 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 歌的交响曲,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①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对战争进行诗化处理,凸 显人性美、人情美。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 要表现。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中,由通讯和故事衍 生而来的小说一直看重对于事件和故事的质朴叙述;但孙 犁的创作不同,真正形成他个人风格的,则是在延安创作 的《芦花荡》、《荷花淀》等,正是这类作品开了将革命 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先声。
• 3. 孙犁小说的影响:
• • 孙犁富于个性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影响了几代作家。 第一代是50-60年代的刘绍棠、从维熙,并形成了 “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 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 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 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 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 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 第二代是80年代的贾平凹等。贾平凹深受孙犁作品的 影响,如用诗化的语言描写自然风光,塑造美丽的农村青 年女性形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