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比较优势与我国出口商品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收 稿 日期 :0 7 1 7 2 0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9 (o 8O 一 05 O 17 — 99 2 0 )4 o 7 一 2
作 者 简 介 : 菊 兰 , , 庆 万 州 干部 。 牟 女 重 重
二 、 国对 待 比较优 势 理论 的态 度 我
在 实 行 改 革 开 放 政 策 以 前 。我 国 对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基 本 持
全 盘 的否 定 态 度 。 此 反 对 同非 社 会 主 义 国家 进 行 国 际 分 工 。 因 2 0世 纪 5 0年代 后期 , 泽 东 就 认 为 与非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之 间进 毛 行 的 国际 分 工 “ 是 好 主 意 ” 不 。苏 联 否 定 比较 优 势 理论 。 却利 用 “ 际 分 工 论 ” 东 欧 国家 成 为 它 的 经 济 附 庸 国 。 使 我 国更 国 使 这 加 否定 国 际 分 工 。与 国际 贸 易 密 切 相 关 的 国 际 分 工理 论 , 相 在 当 长 一 段 时 期 内被 认 为 是 为 殖 民 和 霸 权 主 义 服 务 的 工 具 。 经 济学 家视 之 为 理论 禁 区 ,9 0年 出 版 的 《 海 》 没 有 收 录 “ 18 辞 也 国 际 分 工 ” 目。 在 这 种 理 论 氛 围 里 , 国对 外 贸 易 发 展 缓 慢 。 条 我 15 9 2年 , 出 口总 额 只 有 1 . 美 元 ( 中 国经 济 贸 易 年 鉴 》 进 94亿 《
绝对 成本 的高 低进 行 分 工 生 产 绝 对 成 本 低 的 商 品 。然 后 去 交
换 自己生 产 成 本 高 而别 人 生 产 成 本 低 的 商 品 。将 会 使 各 国 的 自然 资源 、 动 力 和 资 本 得 到 最 有 效 的 利 用 , 大 提 高 劳 动 生 劳 大 产 率 和增 加 物 质 财 富 。亚 当 ・ 密 的 这 一 理 论 被 称 为 “ 对 成 斯 绝 本说 ” “ 。 绝对 成 本 说 ” 有 解决 当一 国 的各 种 商 品 的生 产 成 本 没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

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当前外贸发展的新特点(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3年1-7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4507.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达到2284.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进口2223.2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特别是单月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都远远大于2002年。

(二)2002年至2003年1-7月受关税下调和世界市场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进口持续大幅增加,但对经济冲击不仅小于预期,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从总体来看,入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179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达到50%。

占全部进口增量的54.6%。

2003年1-7月加工贸易进口85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

占进口增量的23%。

加工贸易设备进口1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

先进技术和短缺原材料占进口比重进一步上升。

由于入世后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加大。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标签: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F2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但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的分析

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的分析

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的分析作者:苏红超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商品出口的结构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我国商品出口的规律性,进而为我国的出口政策提供建议。

关键词:商品出口;商品结构;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12-0021-02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突破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04年外贸进出口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在世界贸易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之后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这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但是从商品出口结构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贸易增长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出口商品中高附加值产品相对欠缺。

纵观我国各年出口额,可以发现我国自1980年以来,出口贸易额增加迅速,从产品结构划分的出口商品额来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速度大于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速度。

但从我国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比较来看,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数量比例偏低。

其次,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是导致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型的重要因素。

当前由于技术水平、科技能力等原因,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中国贸易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发挥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多缺乏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参与国际水平分工程度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仍具有较强的垂直分工特征。

现在各国之间广泛进行着同类产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这种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的现象是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无法说明的,反映了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和规模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生产过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我国与美国双边贸易中,优势互补的贸易机制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中美贸易的垂直分工特征比较明显,水平分工程度仍然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指出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其动态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标签: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技术进步2004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突破了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仍保持了近几年来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海关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2726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为6912.2亿美元,增长26.5%。

仅前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就达到了1098.4亿美元,超出了去年全年1018.8亿美元的水平。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或者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的产品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

于津平(2003)运用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魏浩、毛日昇和张二震(2005)用同样的方法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发现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仍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上。

傅朝阳(2005)也运用RCA 和NTR指标分析得出我国经济的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丰富,出口部门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大卫·李嘉图(1817)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思想,引出了比较利益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出在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便可以获得各自源于贸易的利益;赫克歇尔-俄林(1933)的H-O Theorem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扩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哈伯勒(Haberler,1936)又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7(revised)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7(revised)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Abstract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 m 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绪论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比较优势在我国现阶段外贸中的适用性分析

比较优势在我国现阶段外贸中的适用性分析

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 (a i Rcro ,72 3 在 1 1 D v i d 1 7 -12 ) d a 8 87
年出版 的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 >一 书中 ,提 出了完整的比
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在一些简化的假设条件下提 出了 :国际贸 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 国的生产成本 存在相对差别 ,就会 出现产品价格 相对 差别 ,使 国际分工和国 际 贸易成为可能 ;即 两优取重 ,两劣取轻 各国应该集 中生 产并 出口具有相对优 势的产品 ,进 口具有相对劣势的产 品。比 较优势理论的实质是 自由贸易论 ,其基本理论立足点是古典和 新古典经济思想 ,考虑的是在 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何在世界 范围
用 巴拉萨的 。 显示性 比较优势出口指标 法 (h xotI e T e Ep r n x d o R vae o a t e A vnae 简称 R A) f ee l C mpr i d at . d av g C ,是指一国总 出 口中某类商品所 占份额相对于该商 品在世界 贸易总额 中所 占比 例 的大小 .其显性 比较优势指数为 :
维普资讯
系 ,使银 行能放心地 为 中小企业贷款 。可 通过政府 、企 业法 人 .社 团法人 、 自然人共 同组建股 份制信 用担 保基金 ,该 基
成 这一问题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一问题 ,中小企业必 须立足本身 , 以产业集群来提高竞争力和融资力,同时构建和完 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 这项系统工程要从企业 、 政府和金融
3. 国出 口商 品更 多地是 面 临 完全竞 争 的 国际市 场 我
我 国 出口商 品更多地 是面临 完全 竞争 的国际市 场 ,这完
易的战略选 择问题。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重要方式。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经济理论之一。

在本文中,将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并探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一、比较优势理论简介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戴维·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取决于该国生产某种商品的相对成本是否低于其他国家。

换言之,如果某国生产某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该商品,而在其他商品上则要依赖进口。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效率上不如其他国家,只要在该商品的相对成本优势上比其他国家更强,该国仍然应该在该商品上产生比其他商品更高的国际贸易收益。

二、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在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形成原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由于各国间的相对成本差异导致的。

其中,一个国家在某些商品上的相对成本比其他商品低,因此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在该商品的出口中获得利润。

另外,比较优势理论也证明了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并且各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虽然每个国家并不是对所有商品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它们都可以从进口的商品中受益,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扩大其出口。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制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并非是对国际贸易形式和贸易政策的绝对指导。

它有如下限制: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基于两国模型,因此其适用范围有限。

在实际情况下,有多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衡量所有情况。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其他因素,例如贸易制度、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等。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而未考虑他国的利益和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益。

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益。

四、结论总之,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成果,经常被应用于国际贸易的解释和分析中。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摘要】出口商品结构是指有形的出口商品和无形的出口商品(服务)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仅就有形的商品而言,则是指物质形态上和功能形态上不同类别、档次、花色品种的商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在整个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科技、服务和“绿色产品”方向倾斜。

短短2O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们更应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与国际市场上需求结构的变化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也是跟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将我国抓紧时间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的紧迫性提到了面前。

因此我们只有认清形势,及时调整、优化和改普我们自身的出口商品结构,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确保我国的外贸出口不断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出口贸易,都是在一定的出口商品结构中进行的。

从总体而言,出口商品结构是指有形的出口商品和无形的出口商品(服务)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仅就有形的商品而言,则是指物质形态上和功能形态上不同类别、档次、花色品种的商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在整个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比例总是在这些商品匀质化为价值并且表现为市场价格后,在出口总金额中所占的比例,这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出口商品结构。

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目前现状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出口额从1980年的193.0亿美元增加到999年的1949亿美元,出口额排名世界第9位,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出现了两次大的跨越。

1986年纺织服装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标志着我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人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导的时代。

1995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出口产品。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中国食品进出口与比较优势

中国食品进出口与比较优势

中国食品进出口与比较优势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有关于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发展现状的概述以及对中国进出口产品优势的分析和比较。

一、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发展现状的概述进口食品是指非本国品牌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包含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并在国内包装的食品。

出口商品是指本国品牌的食品,即指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内包装的对其他国家出售的食品。

随着我国居民平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百姓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方位发展了对外的经济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

食品,电子产品,纺织服装,机械零件和日用品,是近五年来,我国进出口量最大的五类商品。

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总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

在中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外商对食品企业的投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了外商投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

二、中国进出口产品优势的分析和比较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贸易足以产生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冲击,影响世界市场上某些产品的供求状况,直至引起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

中国有高达40%的储蓄率,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7万亿元,劳动力每年仅新增就有1000万人,这些投资和劳动力如果都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能力相当惊人,足以对整个世界市场同类产品造成严重冲击。

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95539亿元,很多产品产销量世界第一,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安。

传统比较优势与我国出口商品

传统比较优势与我国出口商品

2 0 年 在 我 国外贸 产业 构 成 中 , 占比重最 大 的依 然 是第 二产 业 ( O 6 ) 07 8 . % ,第三 产 业 比重也 略有 增 长 ( 8 56,第一 产业 比重则 逐年 减 少 ( . % 。 可 见 ,第 二产 业 是 中 国出 口的主 导 力量 。 因此 ,要 1.9 ) 0 9 ) 保 持 我 国经济 的 持续 增长 ,就 必 须扩 大外 贸 出 口,这 就 要求 优化 我 国出 口商 品结构 ,提高 出 口商 品 的 附加 值和 科技 含量 。而要 做 到这 一 点 ,关 键 又在 于加 快 产业 升级 ,提 高 出 口产 品的科 技含 量 。 因此 , 对 我 国 出 口制 成 品 的研 究 和探 讨 ,有 利于 外 贸产 业更 好 地把 握产 业 的发 展 机遇 ,迎 接 经济 全球 化 带来 的挑 战 。本文 通过 分析 近 年来 我 国 出 口商 品结构 的现 状 与变 化趋 势 ,揭 示 我 国在 由要 素禀赋 理 论所 决
21 0 0年 第 5期 ( 第 1 8期 ) 总 1
福 建 金 融 管 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J un l f u inIsi t f ia ca miit tr o ra ja n t ueo n n il oF t F Ad nsr os a
N O5 2 0 . 01 Se i 1NO 】 r a . 1 8
转 向 资本 密 集型 和技 术 密 集型 产 品 ; 以纺 织品 为代 表 的劳 动 密集 型产 品 将在 国 际上 长期 发挥 出其 比较 优 势 。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其原 因一 方 面 ,要 素 禀 赋理 论 在 国 际分 工起 作 用 ,我 国仍 处 于 国际分 工 体 系的底 端 ,其 产 业 结构 必 然是 以 劳动 密集型 产 业 为主 ; 另一 方 面 ,机 电 、 高新技 术 产 业在 国际 分 工结 构上 也 仅 处 于加 工 制造 环 节 ,其 出 口贸 易主要 也还 是 集 中在 劳 动 密集 型 的产 品 上 。 因此 ,传 统 的 比较优 势 即使 是在 高新技 术产 业 的 出 口 中仍 将 继 续发 挥 重要

简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简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____国贸095班_____ 第_________四___________组学生姓名_____葛梦倩_______ 学号____2009010756________简析我国的对外商品贸易结构中文摘要:对外商品贸易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的综合反映。

文章通过介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劣势以及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

中文关键词:对外商品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劣势、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策略选择对外商品贸易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的综合反映。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看,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而我国比较优势的状况及变化深刻地反映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上。

因此,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可以作为判断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发展趋势、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

从实践来看,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当今工业化国家的贸易结构问题时早已大为失色,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颇为相似的经济体系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表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等已成为当代贸易格局的主导因素。

特别是在区域内、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的,对于近年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我们用比较优势原则已经无法完全、合理的进行解释并预测这种变化的趋势。

而现今,如何更好地分析并预测今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的问题。

[1]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

论比较优势原则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论比较优势原则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论比较优势原则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

文章针对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应用中的现实举例,比较优势陷阱等几个方面对比较优势论作出解释说明,以达到深入理解比较优势原则以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何运用好比较优势理论作出阐述。

关键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国际贸易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比较优势。

举例说明,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加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

李嘉图科学的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两国只需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分别具有劳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优势,而不必是绝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而使双方得益。

比较优势及绝对优势对我国外贸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及绝对优势对我国外贸的指导意义
两国劳动生产率
X的生产率 Y的生产率
A国 1/3 1/6
B国 1/12 1/8
分工:A国放弃一单位Y,将释放6单位劳动投入到X生产 中;同理,B国放弃一单位X,将释放12单位劳动投入到Y 生产中 分工结果 A国净变化 B国净变化 世界净变化 +2 -1 +1 X数量 -1 +1.5 +0.5 Y数量
9
14-9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
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
生产函数一次齐次(即线性齐次)的; 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在生产中可互相替代; 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 调整是瞬时的,即经济总处于均衡状态。
有关贸易条件的假设
没有运输费;自由贸易;完全竞争
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
只有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 可供使用的要素量固定不变(即“禀赋”)
141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图形解释1417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产品价格差异来自要素禀赋1418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第二篇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中国对外1420竞争理论钻石模型解释了国家如何能在某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这取决于四个环境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及 局限性
14-14
产品周期理论—基本思想
当某种产品最初为创新产品出现的时 候,是一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技术 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随 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该产品变为资本密 集型产品的时候,比较优势就转移到资本相 对丰裕的国家。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再 下一阶段,进入标准化生产生产时期,则成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就 具有了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
没有考虑获得性生产要素
强调自然赋予的生产要素,而忽视获得性生产要 素(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

中国竞争优势出口商品分析

中国竞争优势出口商品分析

中国竞争优势出口商品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与外来资本、技术结合是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技术的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技术产品跨国加工贸易的兴起,跨国公司对其产品加工推行全球化战略,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减少自身的生产成本,这为我国利用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势商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大国。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0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稳定、迅速的时期,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3番多。

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四类商品的出口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一位,并且2000年以来,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份额还呈较快发展的态势。

如2000年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32.67% ,到2007年达到46.77% 的高位。

其次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逐步降低的发展趋势,如2000年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是32.44%,到2007年下降到21.97%。

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三位,2000年以来虽然中国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总体来看在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较小,如2000年的份额是18.14% ,2007年下降到16.03% 的水平。

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份额最低,位居末位,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虽然也有波动,但基本保持在8%的水平,波动幅度较小,如表2 所示。

的出口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一位,其次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逐步降低的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三位,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份额最低,位居末位。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大致脉络,勾画出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

比较优势的变化(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1.出口商品结构转变。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①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6.4%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71.3%,到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到1997年已达86.9%。

②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取得重大进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9%升至1997年的23.9%;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30%,取代纺织和轻工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③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仅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就从1978年的53.2%降至1993年的9.2%。

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初级产品为辅,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波动。

从“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4.1%降到17.4%和16.0%,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则从75.9%升至82.6%和84%。

初级产品中,国内短缺的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进口所占比重从“六五”时期的0.5%和0.4%,分别上升到“七五”时期1.9%、1.1%和“八五”时期的4.2%和1.2%;而食品饮料、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出口加工贸易的适用性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出口加工贸易的适用性研究

35《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上旬刊)总第454期一、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李嘉图.斯密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各国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

李嘉图虽然指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是比较成本的存在,但他没有对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H-O模型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发展国际贸易,提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商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适用性分析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针对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现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似乎是发展国际贸易的最佳途径,那么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以沿海地带为改革试点设立经济特区,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了“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

当时,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由于资金的不足,大量劳动力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式闲置。

实行加工贸易政策,利用我国劳动力富足的比较优势,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加工贸易在我国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会逐渐消失,最近在东部一些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说明,靠低廉的劳动力支撑的加工贸易,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必然提高,而其他的一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必然会走上出口加工的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此外,也正是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在对外贸易中,走入了一个“比较优势的陷阱”。

比较利益结构的核心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

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第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依靠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下,中小企业是出口主体。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大企业是主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分摊研发成本和品牌成本,赢得国际竞争力。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要改革行业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扶持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我国比较优势及影响因素发生改变
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种商品,从而可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具有更低机会成本的产品而参与国际分工。如果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还比贸易伙伴具有更低的成本,则该国在该产品具有绝对优势。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资源禀赋。但观察各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比较优势处于演变之中。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升级战略
我国正在进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时期,基于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出口优势正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国应该实行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升级战略,通过主动的调整与引导,构建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出口升级面临的三大机遇:一是“引进来”加速技术进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市场前景更加诱人,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对华战略,向中国加速转移先进制造活动、区域总部、研发和生产性服务活动,全球人才也出现了向我国加速流动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低迷,美国等发达国家放松高技术进口管制,制成品价格回落,我国进口先进技术机会更多、成本更低。这有利于我国提高“引进来”的质量与水平,加速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企业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压力,经济复苏迟缓,企业市场价值低估。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充裕,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能力日益增强。我国企业可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通过对外投资并购,获取境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这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三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向新兴市场出口的机遇。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资本技术密集的产品技术水平还会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但价格更低,性价比具有优势,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尽管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但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对中国生产的产品产生强劲需求,如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我国出口产品己经是以制成品出口为主,而且制成品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品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得到改善。然而,从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看,我国目前的出口 结构仍然是比较低级的,商品结构仍然不合理,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结构中,主要还是以垂直分 工为主,水平分工的程度太低,这不利于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总之,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出 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由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可以预计未来的“十 二五”期间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而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在国际上长期发挥出其 比较优势。
(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
1.工业成品出口总趋势。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中,二十世纪 80 年代到 1997 年,国际标准产
业分类第 6 类(SITC6),这类商品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纺织品、钢铁制品及金属制品,都
保持在 21%以上,这表明,这段时期中国依赖资源性产品的出口。1993 年开始,机械及运输设备
2010 年第 5 期 (总第 118 期)
经济论坛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ors
传统比较优势与我国出口商品
No.5 2010 Serial No.118
蒋浩
(集美大学 财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表2 三种主要出口商品的出口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出口总额
纺织品 总额
纺织品 占比
机电产品 总额
机电产品 占比
高新技术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总额
占比
1999
1949.3
130.4
6.69
769.5
39.48
n.a.
n.a.
2000
2492.0
161.3
6.47
1053.0
42.25
n.a.
n.a.
摘 要: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结构出现了两个矛盾的,但又是很明显的趋势,即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
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在国际上长期发挥出其比较优势。究
其原因一方面,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起作用,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端,其产业结构必然是以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另一方面,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结构上也仅处于加工制造环节,其出口贸易主要
年占 30%左右,而到了 2004-2008 年间就降到 2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2007 和 2008 的年出口值 分别为 3478.25 亿美元和 4156.11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30%和 30.7%。③
2.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
②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85-2007)整理而得。 ③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整理计算而得。
一、我国出口产品现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外贸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加入 WTO 后, 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的扩大,我国出口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资源优势。随着改革 开放的深入发展,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引进外资,中国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具有向资本、技
收稿日期:2010-08-01 作者简介:蒋浩(1966- ),男,福建泉州市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中国对外 贸易。 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综合司相关数据,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相关年份数据整理而得 (2000-2007)。
25
术等优势转变的发展取向和趋势。 (一)我国主要出口产品构成 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通常以工业制成品
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出口商结构是否合理。1985 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 额占当年商品出口总额的 54.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当年商品出口总额的 45.8%。1990 年,工 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第一次超过了初级产品的比重。此后一直是工业制成品比重大于初级产品比 重,从 1990 年开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一直达 70%以上② ,至此,中国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已经顺利地完成升级,工业制成品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到了 2007 年,初级产品进一步下降到 出口总额的 5.05%,工业制成品上升到 94.95%。这种转变显示了中国产品的外贸竞争力已经得到 大大的提高,而正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趋势使我国的外贸出口迅速增长。
26
商品出口的高速增长,是 80 年代以来带动发达国家整体出口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1]。我国这类产 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1998-2001 年占总出口贸易额的 40%以上,2002 开始就超过了 50%,2005 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 4000 多亿美元,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达到 8%。④ 2006 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德国和美国。2008 年出口额达到 8229.3 亿美元, 占 60.8%。⑤2009 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超过德国,名列全球首位。
可见,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纺织品在中国出口中的 比重开始逐渐下降,但在 2009 年仍高达 10.1%,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 激烈、需求弹性小,而我国纺织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那么高,容易引起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
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98 年开始,我国技术出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年同比增长保持在 20%以上,1999 年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突破了 200 亿美元的大关,2004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实现贸易顺差。到了 2008 年更是到达了 415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49.4%的顶峰,2009 年虽然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也达到 3769.1 亿美元⑧。从其重要性来看,高新 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商品总出口额的百分比从 2001 年的 17.5%上升到 2008 年的 29.1%;其出口额 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从 2001 年的 19.4%,上升到 2008 年的 30.8%。(见表 2)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科技水平以及科技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这是该行业出口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发展势头 是与 1999 年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分不开的,从此,我国高新技术的出口开始进入迅速发展 时期,从而使得我国该行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
二、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出口产品
(一)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资源的丰裕程度决定其生产结构和行业的竞争力,也就直接影响到 其国际分工状况,因此就构成该国产业相对竞争力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的富裕程度决定一国外 贸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国际分工状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而使劳动密集 型产品在世界占优势地位。从产业结构的国际地位来看,中国还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端,其产 业结构必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特点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少、产业的附加值低。 具体到工业产业,我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不 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件高度依赖其他国家,产品的附加价值一直难以提高。这些问题造成了我 国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弱,出口产品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二)国际分工与知识密集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 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但其贸易分工形态主要是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这说明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参与了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仅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不具有技术优势 。 [2] 机电产品的 情况也一样,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仍占主导地位,在绝大多数归入“高新技术机电产品” 统计的出口产品中,我国并未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是以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 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产品核心技术和销售服务渠道都是外国的。另外,机电产品、高新技 术类产品能保持较大的进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品需求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则来 自加工后再出口的需求。2010 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口占中国进口机电产品贸易的 43.3%[3]。 从出口的企业性质来看,三资企业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最大。2008 年三资企业的出 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约 88%,而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却不足 8%。⑨ 在机电产品方面,2006 年外 资企业所占比例高达进出口总额的 75.1%。这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量迅速增长的主导原因是外 商直接投资强大的拉动作用,而本土企业自主出口能力并不强。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是为其他国家代加工的产品,这是发达 国家高技术产业转移的结果。因此,传统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仍然是促进我国这两大产品出口 扩张的根本原因。这种以外资为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的产品出口,同样也不利于这
中国外贸出口已经从改革开放前期主要依靠出口初级产品,进口生产资料的模式,逐步转向 制造业内部的行业之间的资源转移,通过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现资源 从一般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这种转变符合我国产业升级的趋势,即以高新技术为 主导的趋势(见表 1)。
表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趋势(单位:亿美元,%)
也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因此,传统的比较优势即使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中仍将继续发挥重要
作用。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68(2010)05-0025-06
2007年在我国外贸产业构成中,占比重最大的依然是第二产业(80.6%),第三产业比重也略有增 长(18.5%),第一产业比重则逐年减少(0.9%)。①可见,第二产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导力量。因此,要 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扩大外贸出口,这就要求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 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因此, 对我国出口制成品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外贸产业更好地把握产业的发展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 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趋势,揭示我国在由要素禀赋理论所决 定的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与出口商品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背后的原因等作一个深入的剖析。由于出口 的制成品种类繁多,本文只选取纺织品、机电,也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作为和分析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