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报告进展论文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
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开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平安性前言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 1 ] 其主要X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外表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 2 ]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 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 3 ]1 转基因作物的开展进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
1983 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
1986 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6 年,美国最早开场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土豆和西红柿) 。
之后,许多国家也都开场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并进展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目前已经遍布全球25个国家。
现有的转基因作物通常分为3代:1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有强化输入特性的作物,如具有抗第除草剂、抗害虫、以及抗环境压力(干旱)的特性;第2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备增值输出特性的作物,如具有强化动物饲料营养的特性;3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可第以生产药品或者改进生物基燃料和除传统食品与纤维之外产品的作物。
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生物技术论文-生物学论文
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生物技术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第七篇: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研究者们为了使植物获得一些更为优良的特性,而对植物进行转基因改良,植物转基因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基础性技术,也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当前,转基因技术是国际热议的焦点话题,国际上存在对转基因技术以及有关食品的声音,但实际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类科学和农业发展水平。
为了将转基因技术更多的被接受和利用,文中对各种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豆; 转基因技术; 聚合酶链式扩增技术; 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Research status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in ChinaLi Haiyan Wu Xiaoxia Li Wenbin从欧洲到亚洲,从国外到国内,转基因食品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主要有3种意见。
第一,来自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和知名的科普专家,他们从转基因正面的角度进行阐述。
第二,是由一些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伦理学家以及某些转基因的知名媒体人,通过收集一些耸人听闻的案例和试验结果,他们向公众传播一些转基因会亡国灭种的信息。
第三,保持中立的,他们不会对自己专业之外的科学问题随便发表意见和建议,进而避免造成误导广大群众。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基础性技术,也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转基因技术是将组合、结合、剪切分离的DNA分子,在对应作物基因组中导入的一种技术,该技术能将相对应作物基因进行重组与改善,进而有效的更改作物性状,以达到预期状态。
转基因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特定基因导入到植物受体中,使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稳定遗传,从而使植物获得特定的基因[1]。
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植物体内的1个或多个基因进行敲除、沉默、过量表达,以改变植物体内该基因的表达情况。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的研究进展及问题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人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由于导人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它对整个社会经济、人类生活及思想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先,在生物制药及医疗方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其次是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方面,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区别于常规育种的一种新育种技术,它加快了育种进程、丰富了育种方法,人们可通过人工的方法修饰或改良一些有用基因,使这种新品种产生优良性状,让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
另外是在环境方面,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可得到一些有用生物,而这些生物可将一些污染物清除。
同时,生物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不断产生。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创造了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产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正如当年进化论刚提出时,大部分人感觉不可接受,但正是这些科学的事业推动着人们的社会发展。
文中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及其生物安全产生的影响,旨在为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及现状转基因作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有目的地导入目标作物的基因组中,人为地加强或减弱某种生物功能,从而获得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新品种(系)的过程。
转基因作物育种是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发展最早、进展最快的研究领域。
1972年美国科学家伯格,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猿猴病毒DNA和噬菌体DNA切开、重组,得到了第一批重组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开始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与核心。
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分别宣布将卡那霉素基因导人烟草和将大豆基因转入向日葵,标志着植物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
1986年美国批准首批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这批作物主要是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
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特别是以基因工程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进展。
自1996年以来,转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是一度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但是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加强转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从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综述转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并举例几种转转基因作物进行详细论述,对转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性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
谈诉转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挑战。
关键词: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评价;转转基因作物;安全标准化。
1、转基因技术简介目前,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
如抗虫基因工程将Bt基因导入棉花、玉米、水稻、烟草、马铃薯等作物,毒杀害虫;或将胶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作物,干扰害虫消化作用,而导致害虫死亡。
中国是继美国之后育成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
现在河北省与美国孟山都合作育成33B抗虫棉(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由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江苏省农科院导入Bt基因,由安徽省种子公司,安徽省东至县棉种场共同选育的抗虫棉“国抗1号”在安徽省已通过审定。
国际水稻所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育成抗二化螟、纵卷叶螟的转基因水稻。
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农科院等许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育成抗病转基因小麦、转基因烟草、转基因水稻等等。
英国爱丁堡大学将水母发光基因导入烟草、芹菜、马铃薯等作物,获得发光作物,驱赶害虫。
目前在其它转基因工程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总之在作物种类方面,大多集中在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南瓜、木瓜、西葫芦七大类作物。
2、转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199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转转基因作物在大田规模释放的国家,开始大规模种植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双抗的转基因烟草。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农业生产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
转基因技术在遗传改良领域中的出现,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开启了新的突破口。
现在,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农作物的改良,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成本更低、产量更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转基因技术中获得更多的营养价值。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即是一种遗传改良技术,是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以改变目标物种的遗传结构,促进其产量、耐受性、营养价值等方面的提高。
利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获得目标物种性状的同时,减少其种植成本和投入费用。
转基因技术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程序,它包括了多项由先进的基因组研究实验室和进行特定的细胞培养、组织再生等步骤。
当我们得到新的转基因植物后,需要进行多项严格的试验,以评估其安全性、优越性和适应性。
二、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已经有很多的科研机构、农产品公司将其应用在了作物育种中。
以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方面。
1. 抗病性由于病害导致的农产品损失是极其巨大的,因此,如何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是作物育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利用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其他物种的抗病基因引入到作物中,增加其抗病性。
例如,我们可以将亚洲菜蛉的Bt基因插入到玉米和棉花中,从而在植物体内合成一定量的杀菌蛋白,抵抗病菌的入侵,减少使用杀虫剂的数量,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提高营养价值转基因技术在提高营养价值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转基因技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可以将其他物种中的营养基因或合成代谢途径所必需的功能基因,插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从而显著增加其营养价值。
比如,研究人员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大米的遗传结构,在大米中增加了蛋白质和钙的含量,从而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营养。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与展望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与展望1. 引言1.1 转基因作物的定义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将外源DNA或RNA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以实现目标基因的转导和表达,从而赋予植物新的性状或功能。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具有抗虫、抗病、耐逆、提高产量等优点,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贯穿了整个农业生产领域,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多个品种。
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利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效解决人类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转基因作物的相关研究中,基因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检测和验证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可以确保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防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快速准确地检测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转基因作物生产与监管的基础。
1.2 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快速检测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转基因作物种类的增多和应用范围的扩大,需要对市场上的食品和农产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样品进行高效筛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对监管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监管部门需要对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进行监测和管理,以确保产品符合法规标准。
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快速准确地对样品进行检测,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在科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工作者需要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研究和开发,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准确地对转基因作物进行鉴定和分析,推动科研工作的进展。
快速检测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应用将为消费者、监管部门和科研工作者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
2. 正文2.1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得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传统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主要依靠生物学特性和蛋白质检测,这些方法虽然准确,但耗时较长且操作复杂。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种植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种植业的改良和提高来说,遗传改良技术一直是关键所在。
转基因技术在种植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植物遗传改良方面,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一、转基因技术简介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或DNA片段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从而以改变宿主细胞和整个有机体的遗传信息。
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在抗虫、抗病、耐旱、耐盐等方面的性状得到有效改善。
这项技术对现代农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2.1 农业稳产增收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植物常常遭遇各种环境压力和病虫害的侵袭,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如果运用转基因技术,将含有抗虫、抗病、耐旱、耐盐等抗逆性状的基因导入到植物中,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也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最终达到稳产增收的目的。
例如,使用Bt基因将其导入到棉花中,可以使棉花对除炭疽病外的多种害虫表现出强烈的抗性,从而保证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2 新品种的培育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在植物遗传改良中培育出新品种,例如经过转基因改造的植物可以表现出其他植物所没有的优异性状,比如耐盐、耐旱、抗寒、抗病、抗虫等,但是也必须保证其安全性。
通过对基因的剪裁和重新组合,使其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例如对主产区域状况和需求的精准调整和优化,可以大幅提高新品种的产量、品质和离子营养水平。
2.3 拯救灭绝物种随着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濒临灭绝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转基因技术可以被用来拯救灭绝物种——通过在其DNA上插入其他物种的基因,使其具有另一种抗病、抗虫的能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这些物种重新获得生存的能力并在自然环境中重新生长繁衍。
三、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尽管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关于转基因技术课程论文
关于转基因技术课程论文转基因技术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转基因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转基因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转基因技术论文篇一:《试谈转基因技术》【摘要】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转基因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应用领域不断开拓,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效益衰减等重大问题上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然而,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争议;生物安全管理1 转基因技术简介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是指根据人们的意愿,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
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转基因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转基因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的某些局限,其所转移的基因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比如将人类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体内,跨越了物种之间的界限。
其次,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对传统的育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发展和比较完美的补充。
2 转基因技术方法2.1 植物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得以表达,从而获得的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物。
方法有如下几种: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中有一种致瘤的环型DNA,称为Ti质粒。
转基因油菜研究进展
转基因油菜研究进展摘要油菜的遗传转化研究已日趋成熟,用于转化的目的基因趋于多样化,如品质改良、抗病、抗逆、不育基因等;较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是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 Ⅱ);目前用于油菜基因转化的方法有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PEG法、激光微束穿刺法、显微注射法和花粉介导法等。
主要从油菜筛选标记及转化方法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油菜转基因上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油菜;转化基因;筛选标记;转化方法AbstractHeredity transform research of rape is more and more matcher.Transgenics are tending to persify,as follows:quality reformation,resistant to disease,pests and adverse etc.Selection marker used is NPTⅡ.At present,there are several methods of transformation in rape,including tumefaciens-medidated genetic etc,particle gun,PEG untake,vialaser microbeam puncture and microinjection.The foundation of rape selection marker and transformation methods were mainly summarizes in the paper. The present status of rapese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were reviewed and the problems and envision for further study were discussed.Key wordsBrassica napus;transgene selection marker;transformation method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墓属(Brassica),主要包括甘蓝型油菜(B.napus)、芥菜型油菜(B.Juncea)和白菜型油菜(B.rapa)3个栽培种。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保持农作物的高产和品质成为了当代农业科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转基因技术,一种可以改变农作物基因组成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转基因作物是指人为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以改变其基因组成,使其具有新的性状或性能。
转基因作物改进了植物的抗病性、抗虫性、耐药性等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转基因作物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可以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
例如,转基因玉米能够抵抗玉米螟等虫害,不仅增加了玉米产量,还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转基因水稻也能够增加水稻植株的抗性和耐盐碱性,使其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有限的耕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人为操纵了植物的基因,转基因作物也被认为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
虽然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没有明显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这种技术的风险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需要科学家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一些新的技术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为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切除或修改某个基因,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更为安全,也更为可控。
不仅如此,基因编辑还可以通过人为改变植物的基因组,实现更多元化的农作物品种。
此外,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注重了将转基因作物的性状与疾病、营养等方面进行关联,进一步增加作物的使用价值。
例如,通过修改某个基因,科学家成功地让作物中产生更多的维生素A,从而减少视力丧失病例,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总的来说,虽然转基因作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但是在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下,其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范围和功能将不断拓展,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便利。
课程论文 热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的进展
课程论文热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的进展课程论文-热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的进展热带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应用进展全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各国快速发展出来,基因作物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栽种,并且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本文就热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情况、推广应用、存有的问题、发展前景有关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热带转基因作物研究应用推广进展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坐落于南北纬23°26′之间的热带,面积占到全球总面积的39.8%,这一地带终年能够获得猛烈的阳光反射,气候寒冷,称作热带。
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crops,以下缩写gmo作物)就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产物,就是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基因或基因嵌合体的作物[1],这种作物也叫做基因改性作物或基因重组作物。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早已经开始展开转基因作物研究,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已经开始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和商业化栽种。
世界各国,特别就是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展开的田间试验超过数千次,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对约200种转基因作物展开田间试验[2]。
目前,转基因作物种类很多,热带转基因作物存有香蕉、菠萝、番木瓜、甘蔗、木薯、咖啡等,相对顺利的就是转基因番木瓜的研究,其他热带作物也在研究之中,获得了一些成果。
1.热带转基因作物研究情况一般说来,从性能上区别,转基因作物分成4个种类:一就是bt作物,可以抵挡害虫的侵犯,增加杀虫剂的使用量。
该种作物可以产生一种对某些害虫存有毒性的蛋白,这种蛋白存有于常用的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属苏云金菌素(即bt)之中;二就是抗除草剂作物;三是抗疾病作物;四是营养增强型作物[3]。
世界上研究主要的4种转基因作物是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在热带转基因作物中有抗病毒病(番木瓜环斑病毒)的番木瓜,其比例在转基因作物中不足1%,表现一定抗虫性的甘蔗即外源凝集素基因(gna)在甘蔗上获得了表达,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4],抗病抗除草剂的甘蔗,抗除草剂的木薯,抗黑心病和颈腐的菠萝,能克服高度不育的转基因香蕉,含咖啡因量低的转基因咖啡树,还有椰子、橡胶等等。
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周岩,薛晓锋,赵俊杰,贺杰(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综述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在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这些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苜蓿等主要农作物遗传转化现状.着重论述了作物转基因技术在抗病虫、抗逆、品质改良、雄性不育等方面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关键词: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7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11)05-0001-05Advances in crop genetic engineering researchZhou Yan,Xue Xiaofeng,Zhao Junjie,He Jie(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The researsh of crop genetic engineering have extensively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become effective complement of the conventional breeding.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curr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main crop transgenic breeding;summarizes main transgenetic techniques widely used in main crop breeding (e.g.rice,wheat,cotton,maize,soybean and alfalfa ),such as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particle bombardment,pollen tube pathway.Illustrates the advanced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s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including diseases and insects resistance,quality improvment,abiotic stresses tolerance,male sterility and some other aspects.Key words:crop,transgenic technology,advance自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作物诞生以来,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植物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外源的DNA 片断导入植物基因组中使之产生变异从而获得新的特异性.大量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表明,作物基因工程是在基因水平上对作物的遗传物质的改造,定向地对作物遗传性状进行改造,扩展了育种范围,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障碍,丰富了基因资源,使育种具有科学性、精确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其他几种方法虽然也应用于作物转基因,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及其他原因,报道的转基因植株较少.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在作物基因工程上的最新进展,综述了主要农作物在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抗除草剂以及雄性不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doi:10.3969/j.issn.1008-7516.2011.05.001第39卷第5期395Vol.No.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年10月2011Oct.收稿日期:2011-08-12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072300430120)作者简介:周岩(1962-),女,河南新乡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2011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作物遗传转化方法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利用根癌农杆菌上的Ti质粒,将外源DNA导入植物细胞核基因组中并进行整合表达的转化方法.其基本原理为:植物受到创伤后,细胞合成并分泌如乙酰丁香酮等类的酚类化合物,它们作为信号物质,促使农杆菌附着到受伤植物细胞表面.这些酚类化合物能诱导农杆菌的Vir 区基因活化,T-DNA复制,Vir区编码的特异蛋白与T-DNA结合形成T链蛋白复合体,跨越农杆菌、植物细胞壁进入核膜,整合至植物基因组DNA中.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等人和美国Monsanto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首次证明可以通过Ti质粒来实现外源基因对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农杆菌介导法以其费用低、重复性好、单拷贝数、基因沉默现象少、转育周期短及能转化较大片段等独特优点而备受科学工作者的青睐,随后不同的研究者利用该方法先后获得了胡萝卜、牵牛花、番茄和油菜等双子叶植物的转基因植株.1985年Horsch等创立叶盘法进行植物遗传转化,利用根癌农杆菌侵染烟草、番茄和矮牵牛叶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物.该方法简单高效,为植物进行遗传转化开创了新途径.双子叶植物是根癌农杆菌的天然寄主,该方法在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大多数植物转基因的首选方法.苏玉春等以木聚糖酶xynB基因为外源基因,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紫花苜蓿,获得了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再生植株,且鲜叶片木聚糖酶活性为10.5U/g[1].由于单子叶植物不是根癌农杆菌的天然寄主,体内很少或者很难产生激活Ti质粒上Vir基因的信号分子,大多数没有明显的创伤反应,不能诱导创伤区临近的细胞脱分化形成大量感受态细胞,对农杆菌感染不敏感,因而使用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很难获得成功.研究表明,乙酰丁香酮等酚类化合物可以促进农杆菌在水稻、玉米、小麦、谷子培养细胞及幼苗上吸附,从而有效地提高转化效率[2].农杆菌菌株类型、转化材料年龄及生理状态也是影响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经过改良后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方法在一些重要的单子叶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等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后,根癌农杆菌侵染单子叶的遗传转化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获得了一部分作物转基因植株或品系.王秀红等利用该方法将新型抗草甘膦基因导入玉米优良再生材料Hi-Ⅱ中,获得了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3].1.2基因枪法基因枪法又称为微弹轰击法,其原理是外源DNA包被在微小的金粒或钨粉中,以火药爆炸、高压放电或高压气体为驱动力,将附着于其表面的外源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整合有外源DNA的新植株.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大学的Sanford等在1987年研制成功的.同年,Klein首次利用基因枪法转化玉米;1989年采用该方法将GUS和PAT基因导入玉米悬浮细胞系,获得了转基因玉米[4].研究发现,在转化过程中加入氯化钙和亚精胺能提高核酸与微弹的结合力,选择合适的转基因表达载体及受体组织,优化基因枪轰击参数(轰击次数、轰击时金粉用量、轰击距离、DNA浓度、氦气压力和微弹速度等)可有效提高基因枪的转化效率[5].伍成祥等利用基因枪将连有MAR 序列的bar基因导入水稻获得抗性植株[6].余桂容等研究表明,金粉用量100μg/枪,发射点与靶细胞距离60mm,可提高玉米基因枪的转化效率[7].自基因枪法建立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作物基因工程的发展,采用该方法已成功将抗病、抗虫、抗逆、品质改良等基因导入作物基因组中.基因枪法对一些难以再生的作物更实用,幼胚、花粉细胞、茎尖分生组织等均可作为受体材料.基因枪法以其受体来源广泛,方法简单等优点,成为迄今为止单子叶作物转基因的主要方法,且转化的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然而基因枪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易形成嵌合体,多基因拷贝的整合,易出现共抑制和基因沉默现象,而且基因枪法所用的仪器设备昂贵,也限制其广泛应用.1.3花粉管通道法上世纪70年代,周光宇等结合我国远缘杂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DNA片段杂交假说,为建立花粉管周岩等: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第5期通道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后周光宇等从分子水平上加以验证,模拟授粉杂交设计出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导入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正式创立花粉管通道法.该方法是在植物授粉后,将含有目的外源基因的DNA溶液注射或涂抹到子房,利用植物开花,受精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的DNA导入到受精的卵细胞中,最终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伴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形成转基因新个体.尽管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在性状方面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异,但由于缺乏确切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致使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其可靠性提出了质疑.龚蓁蓁等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表明通过3′H-DNA标记的棉花总DNA经珠孔进入开放的珠心到达胚后,30s~8h之间取样放射自显影观察,80%以上的胚囊2~4h均有外源DNA进入.在进入胚囊的途径中,自显斑点主要集中在珠心—即花粉管通道,在花粉管通道以外的珠心组织无标记显示,表明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是孔道内——外源DNA进入胚囊的唯一途径[8].1988年Luo和Wu首次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含报告基因的质粒DNA 转入水稻,经Southern杂交和酶学测定证明,得到了外源基因整合并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植株[9],从而使花粉管通道法得到分子水平验证.自此,外源DNA导入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多种植物中陆续开展起来,已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培育了许多具有抗病虫、抗逆及其他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或新品系.董春林等采用改进的花粉管通道法,将海藻糖合酶基因(TPS)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获得了抗旱性高于对照的转化植株[10].花粉管通道法最突出的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等.然而由于受到转化时间、转化时温度和湿度、转化载体的DNA浓度及受体植株花粉发育状态的影响,目前该方法的转化效率仍然较低.外源DNA片段与受体染色体组交换和重组的随机性决定了转基因后代变异性状也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多向性.外源DNA导入引起变异的种类多、范围广、幅度大,使得对后代的筛选变得很复杂.2主要作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2.1转基因水稻水稻是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自1988年获得第一批转基因水稻以来,研究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传统的水稻进行改良,成功地获得了许多具有高产、抗性、营养乃至药用价值的转基因水稻.1991年Christou等利用基因枪法轰击水稻幼胚,获得转基因籼稻和粳稻植株,并发现转化性状能传递到子代并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杂交证实了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子代植株中[11].Ignacimuthu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菜豆种子的淀粉酶阻抑基因导入Basmati水稻中,获得了174株潮霉素抗性植株且呈GUS阳性反应,PCR和Southern bolts杂交证实淀粉酶阻抑基因已整合至水稻中,Western印记杂交证明相关蛋白已表达.除抗除草剂、改良品质基因外,抗病虫、抗逆基因、高产以及与C光合作用相关的PEPC基因等都已应用于水稻的遗传转化[12].42.2转基因小麦1992年Vasil利用长期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通过基因枪法将Gus/Bar基因导入小麦品种“pavn”,获得对除草剂Basra具有抗性的再生植株(T0)及其后一代(T1),从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小麦[13].基因枪转基因技术的诞生,为小麦基因工程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途径.迄今为止,基因枪法仍是国际上小麦转基因的主要方法.然而,其他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转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刘香利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整合到不含该亚基的小麦品种[14]. Daniel等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BSSI(限制性淀粉粒合成酶)基因导入小麦幼胚中,Southern bolts杂交分析确定了外源基因已整合至小麦基因组中[15].2.3转基因棉花自1987年Umbeck等首次报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PTII基因和CAT基因导入陆地棉品种珂字312、310以来,棉花基因工程研究快速发展[16].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郭三堆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携带高效双价杀虫基因CryIA和CpTI)导入石远321、中棉2011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所19号等黄淮海棉区主栽的棉花品种中,首次获得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株系[17].目前,棉花基因工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害、抗除草剂方面.王振怡等利用基因枪轰击陆地棉“邯208”的成熟种子胚尖,将抗黄萎病相关基因GhDAHPS转化到棉花中,获得了抗性植株[18].郭彩菊等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含有根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植酸酶基因(PhyA)转入棉花的胚性愈伤中,PCR检测证明PhyA已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19].2.4转基因玉米自1989年Klein[4]首次获得转基因玉米以来,玉米的遗传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玉米基因工程在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改良品质等方面研究十分广泛. Schnepf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一个编码为Bt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它在植物体内能合成毒素蛋白,害虫吃过毒素蛋白后就会死亡,该基因成功地开启了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序幕[20].Koziel等利用基因枪法将Cry1b基因转入玉米幼胚,培育出抗虫转基因玉米[21].关淑艳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淀粉分支酶基因sbe2a的RNAi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H99和丹598胚性愈伤组织,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至玉米基因组中[22].2.5其他转基因作物大豆、苜蓿等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与上述四大作物同步,目前已培育出了数千份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作物转基因新材料.1988年Hinchee首次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大豆[23].自此,大豆遗传转化的外源基因覆盖了抗虫、抗除草剂及品质改良等方面,且在优化组织再生条件、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去除选择标记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叶美等以“荷豆12”成熟种子胚尖为外植体,利用基因枪法进行遗传转化,基因枪转化后的胚尖组织和转基因植株后代的叶片中均观察到GUS基因的表达;PCR证明外源GUS基因插入到转基因后代的基因组中[24].张立全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盐生植物红树总DNA导入紫花苜蓿阿尔冈金,获得了在225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具有高耐盐性的植株[25].3结语作物基因工程研究开展近三十年来,已取得了可喜成绩.全世界分离出的目的基因已达100多个,获得的转基因植物达200多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转基因作物等均已在田间释放并在全球大面积种植.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4800万hm2.作物基因工程育种为获得新种质资源以及具优良农艺性状的品系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新途径.然而作物转基因技术还普遍存在着作物遗传转化体系不稳定、转化效率低、外源基因表达量低或不表达、实验重复性差等问题.因此,今后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围绕着提高转化效率,克服基因表达后沉默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基因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转化方法、转化机理、转化策略等不断完善,转基因技术将在作物遗传改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苏玉春,陈光,白晶,等.农杆菌介导的xynB基因转化苜蓿的初步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4):113-116.[2]李宝健,欧阳学智,许耀.应用农杆菌Ti质粒系统将外源基因转入籼稻细胞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0(2):144-149.[3]王秀红,史向远,白建荣,等.抗草甘膦基因的玉米转化及后代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26(1):117-121.[4]Klein T M,Kornstei N L,Sanford J C,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maize cells by particle bombardment[J].Plant Physiology,1989,91:440-444.[5]Hagio T.Optimising the particle bombardment method for efficie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J].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1998,32(4):239-247.[6]伍成祥,宛煜嵩,徐俊,等.基因枪转化M AR序列介导的水稻bar基因的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10(3):227-230.[7]余桂容,杜文平,宋军,等.基因枪介导抗除草剂基因2mG2-epsps转化玉米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8(5):885-890.[8]龚蓁蓁,沈慰芬,周光宇,等.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植株技术3′H-DNA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J].中国科学:B辑,1988周岩等: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第5期(6):611-614.[9]Luo Z X,Wu R.A simple meth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ice via the pollen tube pathway[J].Plant M 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1988,6(3):165-174.[10]董春林,张明义,林忠平,等.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392-394.[11]Christou P,Ford T,Kofron M.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rice(Oryza Sativa L.)plants from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indica andjaponica varieties via electric discharge particle acceleration of exogenous DNA into immature zygotic embryos[J].Nature Biotechnology,1991,9:957-962.[12]Ignacimuthu S,Arockiasamy S.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an elite indica rice for insect resistance[J].CurrentScience,2006,90(6):829-835.[13]Vasil V,Castillo A M,Frommm M E,et al.Herbicide resistant fertile transgenic wheat plant obtained by micro-projectilebombardment of regenerable embryogenic callus[J].Nature Biotechnology,1992,10:667-674.[14]刘香利,刘缙,郭蔼光,等.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的花粉管通道法转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121-124,130.[15]Shaw D J,Gray J C.Visualisation of stromules in transgenic wheat expressing a plastid-target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J].Planta,2011,233(5):961-970.[16]Umbeck P,Johnson G,Barton K,et al.Genetically transforme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plants[J].Nature Biotechnology,1987,5:263-266.[17]郭三堆,崔洪志,夏兰芹,等.双价抗虫转基因棉花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9,32(3):1-7.[18]王振怡,吴立柱,王省芬,等.基因枪介导棉花成熟种子胚尖的遗传转化[J].河北农业大学:自然科学版,2010,33(3):1-4.[19]郭彩菊,王省芬,张桂寅,等.农杆菌介导的植酸酶基因转化棉花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68-71.[20]Koziel M G,Beland G L,Bowman C,et al.Field performance of elite transgenic maize plants expressing an insecticidal proteinderived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J].Nature Biotechnology,1993,11:194-200.[21]Schnepf H E,Whiteley H R.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stal protein gene in Escherichia coli[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1,78:2893-2897.[22]关淑艳,赵丽娜,刘慧婧,等.农杆菌介导的sbe2a基因RNAi载体对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1(2):36-40.[23]Hinchee M A W,Connor-ward D V,Newell C A,et al.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plant using Agrobacterium-mediatedgene transfer[J].Nature Biotechnology,1988,6:915-922.[24]叶美,张敏,杨素欣,等.大豆成熟种子胚尖基因枪法转化体系的优化[J].大豆科学,2011,30(1):20-23.[25]张立全,牛一丁,郝金凤,等.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红树总DNA获得耐盐紫花苜蓿T0代植株及其RAPD验证[J].草业学报,2011,20(3):292-297.(责任编辑:邓天福)。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嵌入到生物体中,从而增强或改变其特定功能的方法。
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它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引发了惊人的争议。
一方面,多数科学家和生产商认为,转基因农作物可以提高作物耐病能力和适应性,增加生产量,从而解决全球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动植物的影响还有潜在的人类健康风险问题等因素却成为了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表述。
本文将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进展2006年,中国通过了第一个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申请,标志着中国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正在迅速扩展,种类已经包括棉花、玉米、水稻等多个品种。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高效、安全的基因工程技术路线。
2.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基因组编辑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修改、删除和插入基因,还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一些细微变化中精细调节基因表达,同时也可以增强技术的可重复性和效果。
例如,具有“修剪”功能的CRISPR-Cas系统,不仅用于研究和基因治疗,同时也代表了农业文明中的一个巨大的机遇。
预计,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为改良传统作物的一种新手段,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上,肯定还有更多的变化和挑战。
未来,人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转基因作物品种的设计,以下导表达的肖像表达改进的抗逆性。
相信在人类长期坚持开放创新的方式下,拥有高效、精准和安全的基因工程技术是有可能的。
3.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在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上,我们认为转基因肉类是一种非常值得探索的产品——尤其是用于参数环境下的生产。
从持续性视角来看,肉类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经济命脉。
然而传统的养殖方法却面临了许多挑战,如临床病毒传染,(改进中的不善利用资源)。
纵观全球各地的转基因动物实验,许多科学家都表示,转基因养殖动物要么增加抵抗病毒的能力,要么提高粮食利用率,要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甚至还可以在避免生荷尔蒙、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并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1985年.美国科学家Beaehy等就设想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转入植物基因组中,看其能否起到类似于交叉保护现象的作用以控制病毒病害。
1986年他们将烟草花叶病毒(TMV)Ul株的外壳蛋白eDNA转人烟草细胞.转基因植物及其后代有明显的抗病性,甚至还可以有效地减轻和延迟另一种相关的强病毒株的病症。
自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转基因研究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转基因技术彻底打破了常规育种中种属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作物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尽管转基因植物研究方面普遍存在转化率低、转化植株局限于少数作物和基因型、再生植株遗传不稳等问题。
但是除高产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报道较少外,在培育优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以及抗雄性不育转基因植物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转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基因操作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普遍采用的转基因技术1.1载体转移即以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和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为载体.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核染色体上。
科学家已经利用该技术转化成功双子叶植物近百种.但对于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作物来说.却少有成功的报道.原因在于单子叶植物对根癌农杆菌不敏感.使它难以附着或结合到这些植物细胞表面。
1.2直接导入外源基因包括化学转化法(PEG法和脂质体介导法)、物理转化法(电激法和基因枪法)、整株导入法(花粉管通道法、微注射法、浸胚法、花粉浸渗法、生物场转化法等)。
上述这些方法既可向受体导入分离的目的基因.也可转导含目的性状的供体总DNA。
这对于当前农作物中大多数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基因还没有分离出来的现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2.1外源基因的逃逸是指由遗传工程的方法转移到某一生物有机体的遗传信息(目标基因)在生物的个体、种群甚至是物种之间自发移动的过程。
它包括了目标基因在转基因作物同一品种的个体之间的移动、在该作物不同品种之间以及野生近缘种(包括其杂草类型)之间的移动。
高中二年级生物转基因植物研究新进展
转基因植物研究新进展以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标志的新农业技术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在全球展开。
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
1999年,这四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分别为2160万、1110万、370万、340万hm2。
以转基因,性状而言,面积最大的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其次是抗虫转基因作物。
到目前为止,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受益者是种植者。
但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转基因植物也可用于生产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药品和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化工原料及产品。
1.转基因水稻玉米等C4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较水稻、小麦等C3植物的高。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4植物光合系统的浓缩CO2,增加局部CO2浓度的机制,使其即使在低CO2浓度时也能使光合作用几近饱和,从而大大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
因此,如何将C4植物的这一机制转移到水稻等C3植物上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的研究问题之一,但实践证明,常规杂交育种手段很难如愿以偿。
最近,Ku等(1999)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完整的玉米PEPC基因导入到了C3植物水稻的基因组中。
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转基因水稻植株均高水平地表达玉米的PEPC基因,一些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PEPC酶蛋白含量占叶片总可溶性蛋白的12%以上,其活性甚至比玉米本身的还高2-3倍。
Northern和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PEPC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植株中不存在基因沉默现象。
这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快速改良水稻等C3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开辟了新路子。
目前,转基因植物研究多针对单基因控制性状,但众所周知,植物的多数性状,尤其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要改良这些数量性状,仅靠改变其中的某个或少数基因是很难奏效的,而必须同时对控制性状的多个编码基因,甚至调控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并使它们在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稳定地表达和遗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与展望
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与展望转基因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例如抗虫、抗病、耐逆境等。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并且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检测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和含量。
传统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对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
急需开发一种快速、精准、简便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以满足市场和监管部门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下面就从PCR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免疫学检测技术三个方面对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的进展与展望进行探讨。
一、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能够在体外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转基因作物检测中,PCR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PCR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对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例如大豆、玉米、棉花等。
随着PCR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新一代PCR技术已经出现,并且在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多重PCR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转基因作物,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实时PCR技术可以实现对转基因作物的快速定量检测,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更准确、更可靠的数据。
未来,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会变得更加精准、简便和快速。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泳原理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自动化的特点。
在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毛细管电泳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对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快速鉴定和检测,具有高度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三、免疫学检测技术总结而言,转基因作物快速检测技术正在不断取得进展,可以预见,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将会更加精准、简便和快速。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转基因技术,又称遗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变生物中的基因,达到改变其生长发育,产生新的生理功能,甚至改变其基本结构的目的。
在农业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构成来提高农作物品种的产量、抗病能力和耐逆性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也在逐步完善与深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现在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对基因组DNA序列进行精准修饰,以实现特定功能的目的。
现代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有CRISPR-Cas9、ZFN、TALEN等多种技术。
其中,CRISPR-Cas9近几年来因其高效、简便、精准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优异的抗病品种的基因编制到普通农作物上,实现抗病、抗旱、耐潮、抗寒、产量等多种课题的解决。
2.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特定生物的基因组DNA序列和功能以及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现代遗传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而生物信息学则是基因组学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模拟等活动。
现在,植物生物学家们通过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加速了对植物基因组数据的研究分析,为改善植物转基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方法。
3. 基因编辑与重组技术的结合在将传统的基因重组(例如外源基因工程技术)与现代的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后,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和可靠地将特定基因编入目标物种的基因组DNA中。
已有研究表明,基因编辑与转基因结合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目标植物抗病、抗虫、产量等方面的特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虽然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未来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与挑战。
1. 生态环境的保护植物转基因技术未来的发展需要注意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能随意改变作物种类与结构,也不能滥用转基因技术对农药、化肥等的依赖。
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精选)
作物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转基因技术由于其巨大的产业价值,特别是在作物品质改良、产量和抗逆性提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一直是国际农业高新技术竞争的焦点和热点。
本文主以棉花、玉米、水稻为例就转基因育种技术在作物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作物,棉花,玉米,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技术、细胞DNA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同时赋予植物新的农艺性状,如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
常规育种常常受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类型,大大缩短新品种育成的时间。
因此,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也蓬勃发展[1]。
1 转基因棉花育种的研究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来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棉花遗传育种的发展[2]。
中棉所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轰击法快速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新材料的技术平台,能将植物嫁接技术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快速移栽,成活率超过90%。
未来3~5年,中棉所将挖掘、整合与优化抗病、抗除草剂等基因10个,筛选高产因子、高品质纤维等基因或分子标记150个,创造转基因棉花育种新材料100份以上,培育重大新品种(组合)3~5个。
1.1转抗虫基因1991年成功将外源Bt基因导人棉株中,1992年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CrylAb和CrylAc融合的GFMCry1A基因,并于199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外源基因胚珠直接注射法成功导入晋棉7号、中棉12、泗棉3号等主栽品种,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包含CryIAc和AP基因双价抗虫基因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冀合321胚性愈伤组织,经6代筛选后培育出抗棉铃虫90%的纯合品系,且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浅谈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9O 作物 栽培 史上 的一 场空 前革命 。 O0年
涉及各类基因 13 0 种。近年来有近 2 种转基 因植 O
物进 入 了 田 间试 验 或 环 境 释 放 阶段 。 至 19 99年 ,
【 关键词 】 基因 物; 源 因; 体 转 作 外 基 受
中图分 类号 :Q93 2 4 . 文献 标识 码 :A
万公顷,增幅为 1%,达到了 1 2 3 . 亿公顷,首次 0
前
言
突破 1 公 顷大 关 ;种 植 转 基 因 作 物 的农 户 数 量 亿
首 次超 过 了 10 户 ; 19 0 0万 9 6年 到 2 0 0 6年 的 累计
同程度 的抗虫 性 。抗虫 基 因有 两类 : ( )B 杀 虫 1 t
2 转基 因作物的研究
蛋白基因,来 自苏云金芽孢杆菌 ,现已导入棉花、 玉 米 、水 稻、 烟 草 、番 茄 、 马 铃 薯、 胡 桃
2 1 抗病 基因 .
( g n s.、杨树 (ou s p ) J l sp) ua Ppl .、落叶松 ( x us I s. ;()蛋 白酶抑制剂基因,可抑制蛋 白酶 p )等 2
得 了多项 里程碑 式 的成果 。
12 我 国转基 因作物 的发 展 .
和连接 ,构成重组 D A分子,然后导人受体细胞 N 内整合 、表达 ,并能通过无性或有性繁殖过程将
外源基因遗传 给后代。若受体为农作物称为转基
因作 物 (eecl oie rp MC 。从 表 面 gntaym dfdc ,G ) i l i o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新方法研究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新方法研究转基因技术是人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的一种技术,是人类控制自然进程的方式之一。
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被称为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粮食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
一、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意义首先,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能够增加农作物的耐病性、耐旱性、耐虫性、抗除草剂性等性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以节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此外,转基因作物即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能生长良好,因此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
但是,转基因技术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适应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时,农民不断增加的收益也需要得到重视,因为这能够增加他们的生活品质、向农业领域注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二、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新方法研究目前对于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针对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新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1. 利用CRISPR-Cas9技术改良农作物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中。
该技术可以精确地针对特定的基因进行编辑和切割,以改变农作物的部分性状。
例如,利用这种技术能够使植物在光照不充足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能力,也能够增加农作物对抗病害的能力。
2. 利用遗传改造技术改良农作物除了CRISPR-Cas9技术,遗传改造技术也是一种改良农作物的有效手段。
该技术可以通过加强植物的基因表达能力,改变植物的遗传信息,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使植物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正常成长,从而提高气温变化的适应性。
3. 利用基因组学选择优良品种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其基因组学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指导教师:教授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5月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
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前言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 3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
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土豆和西红柿) 。
之后,许多国家也都开始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并进行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目前已经遍布全球25个国家。
现有的转基因作物通常分为3代:第1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有强化输入特性的作物,如具有抗除草剂、抗害虫、以及抗环境压力(干旱)的特性;第2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备增值输出特性的作物,如具有强化动物饲料营养的特性;第3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可以生产药品或者改进生物基燃料和除传统食品与纤维之外产品的作物。
[ 4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总体上限于第1代转基因作物,第2、3代转基因作物正处在不同的研发阶段。
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木瓜、马铃薯、南瓜及西红柿等。
其中,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是种植最为广泛的转基因作物。
世界各国正在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包括苹果、香蕉、大麦、椰子、芒果、菠萝及甘薯等。
[ 5 ]根据杜艳艳[ 6 ]的研究总结,1996~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72. 5倍,即从0.017亿hm2 增长至1.250亿hm2。
截至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了8亿hm2,距首次突破4亿hm2大关仅相隔3年时间。
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6个增加到25个。
全球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
2009年大豆种植面积0.658亿hm2,占总面积的53%;玉米种植面积0.373亿hm2,占总面积的30%;棉花种植面积0.155亿hm2,占总面积的12%;油菜种植面积0.059亿hm2,占总面积的5%。
国际农作物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报告[ 7 ]中,指出转基因作物在1996年至2009年期间在全球产生了大约650亿美元农业经济收益,其中44%是由于减少生产成本(耕犁更少、杀虫剂喷洒更少以及劳动力更少)的收益,56%是由于2.29亿吨可观的产量收益。
2010年转基因种子的全球市场价值为112亿美元,商业转基因玉米、大豆以及棉花产品的价值约为1500亿美元。
种植转基因作物产生了显着的效益,此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贫困和饥饿、减少农业的环境影响、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所以,转基因作物将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受到更多的农民的信任,得到更广泛的种植使用。
2 转基因作物的相关研究2.1 抗病基因的研究1986 年,美国Beachy 研究小组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基因(CP) 导入烟草,培育出抗TMV的烟草植株, 开创了抗病毒育种的新途径。
[ 8 ]此种途径就是将一种或几种具有某种抗病能力的外源基因,导入目的作物的基因内,从而使得作物能够在生长中,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能力,相当于是给该作物打了相关疾病的疫苗。
如王振宇等[ 9 ]的研究,通过实验得知几丁质酶( Ghi) 和β-1, 3 聚糖酶( Glu) 这两种植物防御体系中的两种防卫因子,结合在一起有互补的协同增效作用,可抑制真菌的生长。
于是实验员就在早熟棉中导入转双价抗病基因( Glu 和Chi ) 棉花,种植观察发现,此种棉花具有良好的抗枯、黄萎病的性能。
在抗病毒的基因工程方面, 国内也取得了很好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成功地人工合成和改造了来自天蚕蛾的抗菌肽基因, 目前抗菌肽基因已经供给国内10 多家研究单位, 进行抗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软腐病、花生和番茄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柑桔细菌性溃疡病、桑树和桉树青枯病、樱桃根肿病等抗细菌病基因工程研究。
北京大学克隆了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病毒等中国株系以及水稻矮缩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
此外, 国内一些研究单位还获得了抗环斑病毒(PRSV) 的番木瓜,抗黄矮病和黄花叶病毒的小麦等抗病毒病的基因工程植株。
[ 10 ]2.2 抗虫基因的研究农作物种植的一大困扰就是虫害,农药等除虫方法对环境伤害大,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究不容忽视。
1987 年Vaeck 首次将苏云金杆菌(Bt) 毒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得以表达, 获得了抗天蛾的转基因植株。
随后Bt 毒素基因相继被转化到棉花、水稻、玉米等50 多种植物中获得的植物。
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虫性。
[ 11 ]抗虫基因有两类: (1) Bt 杀虫蛋白基因, 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 现已导入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番茄、马铃薯、胡桃、杨树、落叶松等; (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可抑制蛋白酶活性, 干扰害虫消化作用而导致其死亡, 是植物对虫害的自卫反应, 主要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琉基蛋白酶抑制剂、天门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基因等。
[ 12 ]我国转CpTI 棉花的研究已开展多年, 并先后获得了转CpTI 基因和转Bt + CpTI 双价基因棉花,[ 13 ]并开始了商业化生产。
另外, 外源凝集素基因(GNA) 也至少在油菜、西红柿、水稻、甘薯、甘蔗、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和葡萄等10 种植物上获得了表达, 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
[ 14 ]2.3 品质改良基因的研究将转基因技术用于作物品种改良可以开发出具有人们所需营养成分的食品,品质改良主要涉及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淀粉和其它多糖化合物以及脂类化合物的组成。
许多此类作物如富含蛋氨酸的转基因烟草、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转基因水稻、月桂酸含量高达40%的转基因油菜都相继成功, 有的已进入大田试验。
富含必需氨基酸的马铃薯、高蔗糖含量的玉米、低尼古丁含量的烟草均已育成。
此外欧洲科学家已培育出米粒中含丰富维生素 A 和铁的转基因水稻Zeneca 公司和伦敦大学的研究小组也成功开发出番茄红素含量较高的转基因番茄。
在国内张宪银等[ 15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大豆球蛋白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在后代中稳定遗传, 高越峰等[ 16 ]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 其赖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转基因作物的相关问题3.1 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食用安全是作物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人们对食用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最为关心。
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源DNA自身毒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转基因过程中转入DNA固有毒性的威胁得到广泛的关注。
但是转基因作物的食用性,加工方式,加工过程,能使转入基因DNA产生一定的降解,这样影响危害就会有效减少。
如在饮食中每天进食0.1-1.0g的DNA 物质,只有0.1-1.0 mg是转基因的DNA 物质,并且DNA没有直接的毒性[ 17 ]。
(2)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性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性物质的产生有以下原因:提供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物后,产生有毒物质;新基因的转入使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 18 ]外源基因的产物不是受体物种中原有的成分,不存在天然的降解代谢循环,造成积累,或异常降解,可能产生具有毒性的产物;转基因过程中,插入基因的不稳定性、基因沉默、代谢途径改变等一系列效果,造成毒性物质产生。
[ 19 ]转基因生物所引起风险的广泛性、潜在性、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如何正确评估,安全使用转基因生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
3.2 选择标记基因造成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作物的常见的选择标记基因如对抗生素类、除草剂类和抗虫剂类具有抗性的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引起的最大的争议就是转基因逃逸问题,如具有除草剂抗性的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可能会飘落到杂草或近缘野生品种上,使之具有除草剂抗性;抗生素类选择标记基因有可能会转移给胃肠道微生物,影响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目前,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都要求必须做到无标记基因,但人们仍担心选择标记基因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赵德刚等[ 20 ]研究的一种“ 外源基因清除” 技术,为解决转基因植物潜在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3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危险转基因作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种植单一化的转基因作物势必会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转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造成原有的生物生态系统失衡。
另外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品种单一,降低了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对于突发性的病虫害、环境胁迫,可能造成粮食作物不可逆转的减产。
如70年代,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稻田发生草病毒,幸运的是发现了1 个品种对这种病毒具有抗性。
[ 21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是无法预知,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会比一般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的袭击,这样转基因作物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
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一是其毒性对非目标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如李桂林等[ 22 ]研究报告显示,“B t 玉米” 就可潜在地危害摄食马利筋叶的大斑蝶幼虫;二是通过食物链对非目标生物产生间接影响,王月丹等[ 23 ]认为Bt毒素会在食物链中得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