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技术▏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海洋科技现状及其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海洋科技现状及其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d77c750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7.png)
我国海洋科技现状及其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摘要:海洋事业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作为临海大国,有着3.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随着我国近些年对海洋开发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在海洋调查、科学考察、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工程等众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本文就针对我国海洋科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我国海洋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海洋科技;新时期;机遇;挑战引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海洋事业的投入。
海洋科技水平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政府更是通过《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对海洋科技发展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1.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现状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海洋科技方面获得的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有近千项。
我国在海洋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完成了多次大规模的海洋科学调查,已经能够通过先进的海洋科技实现海洋环境数值的预报,并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海洋信息的自动查询功能。
不仅如此,随着生态建设理念的提高,膜法水处理技术和海洋浮标技术也已经取得了喜人的突破,在海洋石油钻探、海港工程建设以及海水养殖、深潜科研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肯定的成绩。
不仅如此,我国在海洋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还完成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的制定工作,这些成果不仅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证明,还为我国后续的海洋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海洋科技水平,缩短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1.1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近些年,随着我国海洋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也从近海研究步入了远洋科研阶段。
自从1960年我国完成了第一次近海综合调查工作之后,近60年的时间里,我国不仅完成了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调查工作,还通过对近海海岛和海域的研究,选择了一些海洋资源进行开发试点。
而且,我国还完成了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作用联合调查,并独立组建队伍,完成了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并且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
这些成就都是我国海洋调查工作突飞猛进的证明。
2024年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分析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e9a3c12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5.png)
2024年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加重视。
海洋观测仪器作为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在海洋科研、资源勘察、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海洋观测仪器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美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科研合作的增加,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预计未来几年,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1.科研需求的增加:随着人们对海洋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海洋观测数据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科研机构和高校对海洋观测仪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2.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作为人类重要的资源来源,其能源、矿产、渔业等开发利用对海洋观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断增长的海洋资源开发市场推动了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快速发展。
3.环境保护与监测需求: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监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海洋观测仪器能够提供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为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依据。
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目前呈现出竞争激烈的格局。
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国内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海洋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
这些机构在科研项目和教学实验中对海洋观测仪器有着巨大需求,因此厂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国际市场中,欧美企业在海洋观测仪器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其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深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同时,亚洲市场也在逐渐崛起,中国等国家在海洋观测仪器市场上崭露头角。
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家对海洋科研和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机遇日益增加。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46542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b.png)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环境分析1.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海洋浮标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技术装备,在各个国家的海洋利用和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并结合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2. 市场规模分析海洋浮标系统市场规模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2.1. 国家海洋政策各个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不同,这直接影响了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的规模。
一些国家在近年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力度,将海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从而推动了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的发展。
2.2. 海洋产业需求海洋产业是指在海洋环境下进行的各类经济活动,其中包括海洋能源、海洋运输、海洋观测、海洋科研等领域。
这些海洋产业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量较大,直接影响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2.3. 技术创新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海洋浮标系统的技术不断更新。
新型材料、高精度传感器等的应用,使得海洋浮标系统在性能和功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规模。
3. 竞争格局分析海洋浮标系统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企业竞争海洋浮标系统市场中涉及到的主要企业有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装备制造公司、航天航空集团等,它们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具有一定优势,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竞争局面。
3.2. 产品差异化竞争海洋浮标系统市场上,各个企业在产品性能、质量、功能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
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性能,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3.3. 价格竞争由于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往往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吸引客户,从而进行价格竞争。
4. 发展趋势分析海洋浮标系统市场在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海洋产业发展加速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海洋利用技术的不断提升,海洋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海洋测绘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海洋测绘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00624e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e.png)
海洋测绘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海洋测绘技术变得愈发重要。
海洋测绘技术是一门涉及测量、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它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海洋测绘技术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海洋测绘技术的现状1. 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应用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已成为海洋测绘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将GPS接收仪与测绘设备相结合,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测量。
同时,惯性导航系统(INS)的应用也成为海洋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INS结合惯性测量单元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航向、航速和航向角的高精度测量。
2. 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随着人们对深海资源的关注度提高,深海探测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声纳技术是现代海洋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
多波束声纳系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像,从而为海洋科学家研究海底地貌、地震活动和海洋生物等提供了重要数据。
3. 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海洋测绘技术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因此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数据处理方面,海洋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使得对海洋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更加高效。
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测绘人员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测绘数据。
二、海洋测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为了提高深海勘探的效率和安全性,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将成为未来海洋测绘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自主水下机器人可以实现海底地形测量、水质监测和资源勘探等任务,减少人力投入,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人工智能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海洋测绘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机器学习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测绘人员更快地分析数据、提取特征,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5ab5c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7.png)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洋工程的需求增加,国内浮标发展迅猛。
浮标作为一种海洋工程装备,主要用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内浮标发展在技术水平上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浮标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材料制备、能源供应、信号传输等方面。
目前国内在这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例如,国内已实现了一系列可远程监控、自动控制的智能化浮标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此外,国内一些高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浮标领域,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还保护了海洋环境。
其次,国内浮标发展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
基于浮标的海上风电发电系统,在国内多个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陆上风电的接入难题,进一步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国内还开始将浮标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中,如海底油气勘探、深海矿产资源开采等。
这些应用领域的拓展,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再次,国内浮标发展在工程规模上逐渐扩大。
随着国内海洋工程的需求增加,浮标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单个浮标到现在多个浮标组成的浮标阵列系统,国内浮标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
这些大规模浮标工程的建设,不仅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国内浮标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浮标自身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浮标在承受海浪、风浪等外力时需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其次,浮标的运行成本较高,尤其是在能源供应方面。
太阳能和风能虽然是较为清洁的能源,但其依然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且初期投入较大。
最后,国内浮标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
总的来说,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工程规模不断扩大。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ff60a5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4.png)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控制需求的不断增强,海洋浮标系统作为重要的海洋监测手段不断得到应用,行业市场不断扩大。
本文将介绍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行业市场发展概况海洋浮标系统从最初的单纯地作为信翼浮标,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海洋气象和水文监测系统,涵盖了多种监测参数,如气象、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等。
目前,海洋浮标系统广泛应用于海洋气候观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渔业农业港口管理、海上搜救及测量等领域。
随着海洋浮标的不断升级,其监测能力和精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多传感器、综合控制、远程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
二、行业市场规模海洋浮标系统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全球海洋浮标市场规模约为17.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1.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
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最主要的市场。
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1. 远程监测技术引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洋浮标系统的监测数据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测,使海洋管理变得更有效率和精确。
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海洋监测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可以实现全局数据同步、实时监控和长周期化观测,大大提高了海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传感器技术突破多传感器技术是海洋浮标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将多个传感器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多参数同时监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监测能力。
同时,传感器技术不断突破,实现了对海洋深度、流场、海面温度、海浪等多种参数的测量,拓展了海洋浮标系统的应用范围。
3. 智能化水平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浮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一些智能化浮标系统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远程监测、智能诊断等功能,对海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完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在海洋浮标系统市场上,主要的竞争者包括上海京都微电子有限公司、MetOcean Telematics、RBR、GISF、Argos、Nortek等。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647b07844769eae009edc6.png)
收稿日期:1999-07-20 作者简介:王军成(1953-),男,山东招远人,研究员,从事海洋资料浮标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2-4026(1999)04-0016-05・综 述・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王军成(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1)摘要:海洋资料浮标是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灾害预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简介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提出了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建议。
关 键 词:资料浮标;海洋监测;技术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P 715.2 文献标识码:A海洋资料浮标是海洋灾害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是从我所起步,在国家海洋局及省科学院的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特别是经过“七・五”科技攻关,现代化的大型海洋资料浮标于1988年在我所诞生。
到目前我国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资料浮标锚位点常年工作的浮标都是由我所研制的FZF2-2型及FZF2-3型七套大型浮标。
初步改变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的落后面貌,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 海洋资料浮标的发展历程1.1 初级阶段(1966~1985)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研究起步较早,1966年全国海洋仪器大会战,研制出了代号为H23的资料浮标样机。
1973年研制出2H 23浮标并在海上试用运行20天。
1976年海洋资料浮标被列入国产大型关键产品计划。
1978年研制出样机,并通过鉴定,这就是我国的HFB-1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简称Ⅰ型浮标)。
在以后的几年中,又分别改进出HFB -1A 型、HFB -1B 型海洋资料浮标,并都相继在东海海上试用运行。
最长在海上运行380天。
Ⅰ型海洋浮标所取得的成绩,象征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不断成熟。
但由于我国工业水平和元器件的具体情况所限,总的来说,Ⅰ型浮标仍是技术落后,水平也较低,与国际同类水平相差较远,不能满足我国海洋监测建网的需要。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c1e499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5.png)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域,海洋科学的发展对于探索海洋的奥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将从我国海洋科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首先是我国在海洋探索和勘探方面的突破。
我国成功开展了深海载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蛟龙”科考活动,探索了深海的奥秘。
其次是我国在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研究等领域的突破。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北极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科考和调查,对海底地质、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我国加强了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海洋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然而,我国海洋科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科研投入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海洋科学的投入还有待提高。
其次是海洋科研人才的短缺。
尽管我国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我国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亟待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未来,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展望十分广阔。
首先,我国应加大对海洋科学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应加强对海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能力。
此外,我国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攻克海洋科学研究面临的难题。
同时,我国应加强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来,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展望十分广阔,需要加大对海洋科学的投入力度,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加强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
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e5c333e453610661ed9f48a.png)
浮标在 中国科 学院海 洋观测 研 究 网络建 设 的带领 下 , 各 沿 海省 市 区近 1 0 a来在 黄渤 海 、 东海 、
南海 海域 、 以及极 地海 域布 设海 洋浮标 的情况 , 包 括这 些 浮标 的种 类 、 用途、 通 信 方 式、 海 洋环
境 监 测参 数等信 息 ; 展 现 了我 国海洋 浮标 的研 制和 应 用 正朝 向采用 高 新 技术 、 降低 成本 、 提 高
可靠度 、 扩 大功 能 、 延 长工作 寿命 、 方便 布 放 、 面 向专题 领 域 、 向多站 位 、 高 密度 布 放 、 和全 覆 盖
海域 监测 方 向的发展 趋势 。
关 键词 : 海洋 浮标 ; 海洋监 测 ; 中 国科 学院 海洋观 测研 究 网络 ; 浮标监 测 网络 中图分 类号 : P 7 1 5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0 9 X( 2 0 1 4 ) 0 2 — 0 1 1 8 — 0 4
De v e l o p me nt s t a t u s a n d t r e nd o f o c e a n b u o y i n Chi n a
Da i Ho n g l e i , Mo u NaTi a n Ma o y i
En gi n e e r i n g Co n s u l t i n g C o mpa n y, We i { n n g 2 6 1 0 6 1 )
Ab s t r a c t : Oc e a n b u o y s h a v e g r a d u a l l y b e e n t a k i n g s e r i o u s l y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a s a n e w mo d e r n ma r i n e
海洋生物探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
![海洋生物探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92298a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b.png)
海洋生物探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海洋生物探测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设备对海洋中的生物进行观测和探测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生物探测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探测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海洋生物探测技术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生物探测手段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例如,声学探测技术已经成为海洋生物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声学传感器,可以探测到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声音,如鲸鱼的歌声、鱼群的迁徙声等。
此外,使用声纳等设备还可以对海洋中的鱼类种群分布和密度进行监测和评估。
其次,遥感技术在海洋生物探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利用卫星和航天器等遥感平台,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洋生物信息。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到海洋中的藻类水华、珊瑚礁的分布和变化,以及海洋中其他生物的迁徙和繁殖情况。
这种遥感技术不仅提供了大范围的数据,而且具有时效性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为海洋生物的研究和监测提供了重要手段。
此外,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海洋生物探测手段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应用。
微型传感器可以被放置在海洋中的生物体上,实时监测生物体的运动、行为和环境参数,从而获取海洋生物的信息。
这些传感器可以监测鱼类的迁徙路线、鲸鱼的行为模式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遥控无人潜水器等设备,实时观测和探测海洋中的生物。
未来,海洋生物探测技术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将能够更加高效地解析和分析海洋生物数据。
通过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模型,可以预测海洋生物的分布、数量和行为,为海洋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探测中。
例如,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将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鉴定海洋中的生物,了解其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纳米技术的进步将使得传感器变得更小巧和灵敏,提高探测的精度和范围。
海洋技术▏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海洋技术▏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0aa3d70011ca300a6c390b5.png)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达到产品化阶段,并开始浮标网的建设。
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⒈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相当我国从1965年开始研制海洋资料浮标,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国家863等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基本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总体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研制的第一个海洋资料浮标诞生于1965年,为船型结构。
此后,在国家的支持下,浮标技术大力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直径从10m到3m的产品系列,完全能够满足我国近海长期业务化观测的需求,其中研制的3m直径小型浮标为2008年奥帆赛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深远海观测浮标方面也开展了部分工作,研制了工程样机,取得了一定成果,布放海域最深达到3500m,最远至印度洋和格陵兰海海域。
我国的智慧海洋的海洋资料浮标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观测参数种类多于国外产品;采用了多种数据通信手段,其中北斗通信方式是我国独有;数据传输间隔方面有多种传输间隔可供选择。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含约130个浮标的近海浮标观测网,浮标种类主要由图1中的浮标和波浪浮标组成,图2给出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生产的浮标沿海分布图,该研究所生产的浮标占全国业务化浮标总数的90%以上。
⒉专用型浮标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在通用型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在专用型浮标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制了多种专用浮标。
⑴海洋剖面观测浮标“十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了利用马达驱动的剖面观测系统,“十一五”期间中船重工710所研制了利用浮力控制的剖面观测浮标系统,中科院海洋所研制了波浪能驱动式的剖面观测浮标系统,3种系统均经过了海上测试,最大布放水深达4000m,能观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和海流等参数。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492e5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9.png)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而在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海洋测量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一、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其全球性、快速性和高精度性,为海洋测量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海量的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的表面温度、海流、水色等进行监测和分析,揭示了海洋的动态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2. 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是了解海底地形和地貌特征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海底地形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声呐测深、多波束测深等。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精确测量海底地形,还可以获取海底地质信息,为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3. 海洋观测装置技术海洋观测装置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常见的海洋观测装置包括海洋浮标、浮标探测器、浮标测温仪等。
这些装置通过采集海洋表层和深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数据,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海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测量技术也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海洋测量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远程监测和快速分析,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处理精度。
2. 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海洋测量通常需要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未来,随着各类数据源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海洋测量技术将更好地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分析,为科研和应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 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海洋测量技术中的数据分辨率对于获取准确、精细的数据非常重要。
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未来海洋测量将朝着高分辨率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反映海洋环境的微观变化和细节特征。
4. 环境友好型技术在海洋测量过程中,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海洋测量技术将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推动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测量设备和方法,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2eecad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42.png)
山东科学SHANDONGSCIENCE第32卷第5期2019年10月出版Vol.32No.5Oct.2019DOI:10.3976/j.issn.1002 ̄4026.2019.05.001ʌ海洋科技与装备ɔ收稿日期:2019 ̄06 ̄30基金项目: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403303)作者简介:王军成(1953 )ꎬ男ꎬ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ꎮE ̄mail:wjc@sdioi.com厉运周(1984 )ꎬ男ꎬ助理研究员ꎬ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大气海洋环境信息探测ꎮE ̄mail:liyunzhou2011@163.com∗论文共同第一作者ꎮ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王军成1ꎬ厉运周1ꎬ2∗(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ꎬ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ꎬ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ꎬ山东青岛266061ꎻ2.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ꎬ江苏南京211101)摘要:海洋资料浮标是离岸原位获取水文㊁气象等环境参数的重要技术手段ꎬ在海洋环境实况监测㊁预警预报㊁防灾减灾㊁资源开发㊁海上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ꎮ本文概述了海洋资料浮标的作用㊁组成㊁分类㊁主要理论及技术体系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海洋资料浮标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突破ꎬ介绍了我国目前海洋浮标监测网的构成㊁应用情况ꎬ并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浮标进行了比较ꎮ最后ꎬ展望了海洋资料浮标及监测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ꎮ关键词:海洋资料浮标ꎻ浮标分类ꎻ理论与技术ꎻ浮标发展ꎻ锚系浮标网ꎻ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P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 ̄4026(2019)05 ̄0001 ̄2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oceandatabuoytechnologyinChinaWANGJun ̄cheng1ꎬLIYun ̄zhou1ꎬ2∗(1.NationalEngineeringandTechnologicalResearchCenterofMarineMonitoringEquipmentꎬInstituteofOceanographicInstrumentationꎬQiluUniversityofTechnology(ShandongAcademyofSciences)ꎬQingdao266061ꎬChinaꎻ2.CollegeofMeteorologyandOceanographyꎬNationalDefense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njing211101ꎬChina)AbstractʒOceandatabuoyareimportanttechnicalmeansforobtainingoffshorein ̄situenvironmentalparameterssuchashydrologyandmeteorologyꎬandplayanimportantroleinmarineenvironmentalmonitoringꎬearlywarningandforecastingꎬ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ꎬresourcedevelopmentꎬandmaritimetraffic.Inthispaperꎬtheeffectꎬcompositionꎬclassificationꎬmaintheoryandtechnologysystemofoceandatabuoyaresummarized.Thepaperpresentsthedevelopmentofdomesticoceandatabuoyinhistoryandanoverviewoftechnologicalbreakthroughinrecentyears.ItalsointroducesthecompositionandapplicationofmarinemonitoringnetworkinChinaandcomparesthetechnologyofoceandatabuoyinChinawithandthatinmoreadvancedcountries.Finallyꎬthedevelopmenttrendsofoceandatabuoyandbuoymonitoringnetworkareexpected.Keywordsʒoceandatabuoyꎻbuoyclassificationꎻtheoryandtechnologyꎻbuoydevelopmentꎻmooredbuoyarraysꎻdevelopmenttrend山㊀东㊀科㊀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㊀㊀海洋资料浮标(简称浮标)是利用无动力漂浮载体获取海洋环境(水文㊁气象㊁生态等)参数信息的无人值守自动观测系统ꎬ具有 海洋上的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气候守望者 海上天气侦察兵 等称号ꎮ针对特定海域水文气象环境定点观测的需要ꎬ20世纪中期出现锚系浮标(mooredbuoyꎬMB)ꎬ后来随着全球大范围海洋环境观测的需要ꎬ20世纪末又发展出漂流浮标(driftingbuoyꎬDB)ꎮ本文主要介绍锚系浮标ꎬ如图1所图1㊀浮标工作示意图Fig.1㊀Oceandatabuoy示ꎬ浮标通常被锚泊在离岸较远的海洋特定位置ꎬ进行水文㊁气象等环境要素的现场直接监测ꎬ监测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到岸基数据接收站ꎬ具有在特定海域观测时间长期连续㊁复杂海洋环境适应性强㊁观测数据准确度高㊁无人值守全自动化㊁兼顾水面水下观测等特殊优点ꎮ浮标具有船基监测㊁岸基监测和卫星遥感等其他观测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ꎬ能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秒㊁分㊁时㊁天㊁月㊁季㊁年㊁十年㊁百年)㊁各种天气情况下(风㊁云㊁雨㊁雪㊁雾㊁霜㊁湿㊁雷电㊁高温㊁低温等)㊁复杂海洋水体环境中(波浪㊁潮汐㊁海流㊁腐蚀㊁泥沙㊁生物附着㊁鱼咬㊁水体污染等)连续获取海上资料ꎬ特别是在台风㊁风暴潮㊁巨浪㊁强海流㊁大风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直接获取具有代表性和实时性的海洋环境过程资料[1]ꎮ因此ꎬ浮标在海洋环境实况监测㊁预警预报㊁防灾减灾㊁资源开发㊁海上交通㊁渔业生产㊁军事活动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ꎬ可以与遥感卫星㊁遥感飞机㊁调查船㊁水下移动平台等组成海洋立体监测体系ꎮ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和国际组织极为重视海洋浮标技术的发展[2 ̄3]ꎬ目前已建立起了近海或大洋浮标监测网[4 ̄10]ꎬ满足海洋的研究㊁开发㊁管理㊁利用等活动的需要ꎮ随着人类海上活动的增多及范围变广ꎬ为了进行海洋天气预报预警以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监测和研究ꎬ人们迫切需要获得海洋气象观测数据ꎮ而台风㊁风暴潮㊁灾害性海浪㊁海冰㊁赤潮等海洋灾害对海洋相关活动的影响频繁且剧烈ꎬ对海洋的监测已经成为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1 ̄12]ꎬ准确的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最有效的方式ꎮ海洋资料浮标以其全天候㊁长期㊁定点㊁连续㊁实时监测等优点ꎬ在收集海洋气象实况数据方面起着关键作用ꎬ组建的浮标网在国家海洋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4ꎬ13]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海洋预报及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海洋资源勘探开发㊁海上交通㊁海洋渔业等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海洋预报的保障ꎬ而海洋预报离不开连续㊁准确㊁及时的海上实况资料ꎮ台风㊁风暴潮㊁灾害性海浪㊁赤潮㊁ENSO(elniño ̄southernoscillation)事件㊁海洋污染等海洋灾害[14 ̄15]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ꎮ浮标可为海洋环境预报及灾害预警提供全天候㊁可靠的实况数据ꎬ有利于提高或优化海洋数值预报模式[16]ꎬ实现对海洋灾害的提前预警ꎬ从而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ꎮ(2)在维护国家权益中的作用海洋是战略要地ꎬ由于历史和现实利益等原因ꎬ世界上有些海域存在较大海洋权益纠纷ꎮ在离岸较远的海区维护海洋权益的活动面临着复杂的海洋环境制约ꎬ特定海区布放无人值守㊁全天候㊁长时间可靠工作的浮标ꎬ既是长久性有形存在的象征ꎬ同时其获取的监测数据能够对管控㊁开发等活动提供可靠依据ꎬ从而起到维护国家权益的作用ꎮ(3)在海洋经济开发中的作用海洋资源丰富ꎬ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ꎬ海上交通㊁近海养殖㊁海洋油气开采㊁海底矿产勘探㊁海洋波浪能发电㊁海上风能发电㊁海洋工程建设等活动持续增多ꎬ对海洋环境的实况和预测需求增多ꎬ迫切需要浮标获得准确㊁及时的水文气象资料ꎬ保障相关活动或作业施工的开展ꎮ(4)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全球海洋内部时刻发生着变化ꎬ且通过大气对陆地上的天气产生重要影响ꎬ浮标能够为海洋和大气科学2第5期王军成ꎬ等: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提供宝贵的现场观测数据ꎮ浮标监测数据为海气交换㊁海洋环流㊁北极涛动㊁厄尔尼诺现象㊁拉尼娜现象㊁海洋生物等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ꎮ(5)在卫星遥感检验中的作用海洋卫星遥感是得到海表面大范围监测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ꎬ如海面温度㊁电导率㊁风场㊁波浪㊁海流㊁海上风暴和潮汐等水色及动力要素信息ꎮ卫星遥感器得到的是海表面的辐射或散射参数ꎬ需根据一定的反演模型㊁算法才能得到海面要素参数ꎬ反演数据的准确性㊁一致性需借助浮标现场测量数据进行真实性检验[17 ̄18]ꎬ从而提高遥感定量化水平和改进反演算法ꎮ1㊀海洋资料浮标的组成及分类1.1㊀海洋资料浮标的组成海洋资料浮标主要由浮标体㊁锚系㊁传感器㊁数据采集器㊁通信系统㊁供电系统㊁安全系统㊁浮标检测仪等部分组成[1 ̄2ꎬ19]ꎮ浮标体包括标体㊁桅杆(塔架)㊁小平台㊁配重等组成部分ꎬ与锚系相连ꎬ为浮标正常工作提供漂浮浮力ꎬ并为水下测量传感器㊁水上测量传感器㊁数据采集器㊁蓄电池等提供搭载支撑ꎮ锚系包括锚㊁锚链㊁缆绳㊁浮子等组成部分ꎬ连接浮标体和海底ꎬ是浮标在不同深度海区长期定点工作的基础ꎬ为浮标在恶劣海洋环境下不跑锚㊁不断链提供可靠支撑ꎮ传感器包括气温计㊁气压计㊁风速计㊁湿度计㊁波浪传感器㊁海流计等ꎬ用于获取水文㊁气象等各类参数ꎮ数据采集器包括各类传感器接口和功能模块ꎬ按照一定的时序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㊁处理㊁存储㊁传输和控制等功能ꎬ是浮标系统的数据处理和控制中枢ꎮ通信系统包括天线㊁通信模块或一体化通信设备ꎬ采用卫星㊁短波㊁超短波㊁蜂窝移动通信等无线方式将观测数据传输到陆地数据接收站ꎮ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㊁蓄电池组和充放电控制器等组成ꎬ为浮标通信系统㊁数据采集器㊁传感器等各类仪器设备长期连续工作提供电源ꎮ安全系统包括卫星定位系统㊁避雷针㊁雷达反射器㊁雷达应答器㊁锚灯㊁开舱检测装置㊁进水传感器等组成部分ꎬ具有浮标移位㊁防雷㊁警示㊁应答㊁避险㊁舱门状态预警㊁进水报警等功能ꎮ浮标检测仪包括各类检测应答接口ꎬ用于对浮标进行设置㊁调试和检测ꎮ我国研制的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ꎮ图2㊀海洋资料浮标组成示意图Fig.2㊀Componentsofanoceandatabuoy1.2㊀海洋资料浮标的分类海洋资料浮标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ꎬ具有不同的名称ꎬ通常按照应用需求㊁浮标体结构形式㊁锚泊方式㊁3山㊀东㊀科㊀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浮标体尺度(尺寸)测量功能等进行分类[1 ̄2]ꎮ按照应用需求ꎬ浮标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ꎮ通用型浮标测量的环境参数多ꎬ能够满足对布放海域水文㊁气象㊁生态环境的综合监测ꎻ专用型浮标对某个或某类海洋环境参数进行测量(如波浪浮标㊁水质浮标㊁核辐射浮标㊁海啸浮标㊁海气通量浮标等)ꎬ可实现对特定海域特殊海洋环境的重点监测ꎮ按照浮标体结构形式ꎬ浮标分为圆盘形㊁球形㊁船形㊁柱形等类型ꎮ圆盘形㊁球形浮标具有结构对称㊁机械强度大㊁有效空间和利用面积大㊁随波性好㊁抗沉性好等特点ꎻ船形浮标具有体形线性好㊁重量轻㊁运输拖曳方便㊁抗风浪流的能力强㊁不易倾翻㊁适于在强海流的海区工作等特点ꎻ柱形浮标具有吃水线深㊁水动阻力大㊁升沉横摇运动稳定性好㊁不易倾翻等特点ꎮ按照锚泊方式ꎬ浮标分为锚系型和漂流型ꎮ锚系型浮标通过锚系连接海底与浮标体ꎬ锚系克服海流作用将浮标限定于一定位置范围内工作ꎬ主要用于获取海洋特定位置长时间序列水文和气象变化实况信息ꎬ特别适合对关键海区布设长期观测网从而对海洋进行监测和研究ꎮ漂流浮标没有锚系的限制ꎬ可以在海洋中随风㊁波浪㊁洋流作用自由漂移或升沉ꎬ在运动过程中收集大范围的海洋表层㊁次表层环境数据[20 ̄22]ꎬ具有体积小㊁重量轻㊁布放机动灵活㊁成本低㊁工作可靠性高等优点ꎬ适合在全球海洋大规模投放ꎬ进行海洋环流㊁气候变化等监测和研究ꎮ按照浮标体尺度ꎬ可以分为大型㊁中型㊁小型等不同类型ꎮ浮标尺度越大ꎬ其稳定性越好㊁更不易倾覆㊁抗破坏性和抗恶劣海况的能力更强ꎬ但浮标的设计难度更大㊁建造价格更高㊁周期更长ꎬ运输㊁拖航㊁布放回收难度也会更大ꎮ为保障浮标在海况特别恶劣海区正常工作ꎬ可以研制㊁布放一定数量的大型浮标ꎻ根据成本控制㊁布放回收的方便ꎬ在海况不太恶劣海区ꎬ可以考虑布放中小型浮标ꎮ按照浮标测量功能ꎬ可分为气象水文监测浮标㊁水质浮标㊁波浪浮标㊁光学浮标[23]㊁核辐射监测浮标[24]等类型ꎮ根据搭载的测量传感器不同ꎬ浮标能够实现对海洋水文㊁气象㊁生态㊁光学等环境参数的测量ꎮ海洋水文参数主要有水温㊁盐度㊁波高㊁波周期㊁波向㊁流速㊁流向㊁透明度等ꎻ海洋气象参数主要有气温㊁气压㊁相对湿度㊁风速㊁风向㊁辐射㊁降雨量㊁能见度㊁云高㊁云量等ꎻ海洋生态参数主要有叶绿素含量㊁溶解氧含量㊁总有机碳含量㊁叶绿素a含量㊁酚含量㊁黄色物质含量㊁石油含量㊁硝酸盐含量㊁亚硝酸盐含量㊁磷酸盐含量㊁二氧化碳分压㊁化学需氧量㊁放射性物质含量等ꎻ海洋光学参数主要有向下光谱辐照度㊁向上光谱辐亮度㊁海面入射光辐照度㊁向下光谱辐照度漫射衰减系数㊁向上光谱辐亮度漫射衰减系数等ꎮ不同浮标的分类往往有所交叉ꎬ可根据习惯㊁用途㊁某一方面突出特点进行命名ꎬ如波浪浮标ꎬ同时也是球形㊁锚系型㊁小型浮标ꎻ船形浮标ꎬ同时也是通用型㊁锚系型㊁中型浮标ꎻ而大型㊁中型浮标ꎬ同时也是通用型㊁圆盘形㊁锚系型浮标ꎮ目前我国浮标已经发展出了十几种类型ꎬ形成了系列化浮标ꎮ图3为我国研发的系列化浮标ꎬ大部分为锚系型ꎬ已经在我国渤海㊁黄海㊁东海㊁南海广泛应用ꎬ并布放到北极及印度洋等相关海域ꎮ图3㊀系列化资料浮标实物图Fig.3㊀Serializeddatabuoyphysicalmap4第5期王军成ꎬ等: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㊀海洋资料浮标的主要理论及技术体系海洋资料浮标涉及力学㊁系统理论㊁材料学㊁机械设计技术㊁传感技术㊁微电子技术㊁计算机技术㊁通信技术㊁可靠性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㊁集成ꎬ主要由锚系㊁浮标体㊁电子系统(传感器㊁数据采集㊁通信㊁供电)等部分组成ꎮ浮标体是锚系和电子系统的浮力载体ꎬ锚系是浮标系统定点工作的基础ꎬ电子系统是获取海洋资料的关键ꎬ这三者是浮标总数效能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ꎬ任何一个部分的失效ꎬ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失效ꎮ浮标所处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ꎬ面临气象㊁水文㊁生态等环境参数多㊁变化范围大㊁冲击强度剧烈㊁持续作用时间长等特点ꎬ这就要求浮标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测量范围㊁测量精度㊁浮性㊁稳性㊁抗沉性㊁风载荷㊁波浪载荷㊁海流载荷㊁结构形式㊁密封性㊁可靠性等因素ꎬ才能保证浮标系统的正常工作ꎮ海洋资料浮标工程具有严重的非线性㊁内外部随机扰动㊁结构和参数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性ꎮ复杂系统理论为浮标的研制㊁技术改进及应用维护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ꎮ图4为海洋资料浮标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和技术体系[1]ꎬ理论体系具体细分为浮标力学理论㊁系留索力学理论㊁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理论3部分ꎻ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㊁软测量技术㊁传感器及弱小信号处理技术㊁通信技术㊁可靠性设计及相关技术㊁海洋资源浮标观测网络技术6部分ꎮ图4㊀海洋资料浮标理论技术体系Fig.4㊀Thetheoryandtechnologysystemofmarinedatabuoys2.1㊀理论体系2.1.1㊀浮标力学理论浮标力学理论分为自由浮体静力学㊁自由浮体动力学和约束浮体水动力学ꎮ自由浮体静力学主要研究不受约束的自由浮体在流体中所受浮力㊁完全浸没在流体中的静力平衡㊁水面浮体静力平衡ꎬ是确定浮体浮心位置㊁稳心位置并分析其受外力作用稳定的理论分析基础ꎬ对于设计出在任何海况条件下不发生倾覆的浮标体提供理论依据ꎮ自由浮体动力学主要研究自由浮体对波浪激励的动态响应ꎬ包括浮标在简谐波中的升沉运动㊁纵荡和横摇ꎬ当波浪的频率接近浮标固有频率时ꎬ浮标将发生谐振ꎬ浮标升沉振幅㊁横摇角将变得很大ꎮ约束浮体水动力学主要研究分析浮在水面的浮体所受平滑流体表面摩擦阻力即流体阻力与流体密度㊁速度㊁浸湿表面积的关系以及浮体在振动流体中所受惯性力与阻力的关系ꎬ对于浮体几何形状与特性尺度确定㊁浮体与海底锚系方法选择以及浮体海上拖航速度确定等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ꎮ2.1.2㊀系留索力学理论系留索力学理论分为系留索静力学和系留索动力学ꎮ系留索静力学主要研究稳态条件下流体对系留索的负荷及其产生的影响ꎬ可以从单点系留索和多点系留索两种情况进行研究ꎬ为预知系留索的几何形状和应56山㊀东㊀科㊀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力沿系留索的稳态分布提供理论基础ꎮ系留索动力学主要研究系留索对波浪激励的响应ꎬ可以预知波浪动力激励沿绳索的幅度和分布以及研究谐振的条件ꎬ当波浪与系留索产生谐振会使系留索产生巨大的位移ꎬ从而引起系留索承受很高的受力峰值负荷或绳索松弛ꎬ造成跑锚或系留索结构疲劳甚至断裂ꎮ2.1.3㊀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理论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理论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根据海洋动力环境㊁环境特征监测而进行浮标设计的一个理论体系ꎬ主要包括基于波浪理论的浮标系统随波性分析㊁动力分析技术㊁软测量技术等ꎬ为研制系列化㊁工程化㊁随波性好的海洋监测浮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ꎮ2.2㊀技术体系2.2.1㊀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可以扩展信息功能的所有技术ꎬ包括信息的变换㊁监测㊁提取㊁识别㊁传递㊁控制㊁分析㊁处理㊁存储等ꎮ在海洋资料浮标研制过程中ꎬ采用了信息熵模型㊁噪声模型㊁随机数据以及多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信息处理技术ꎮ2.2.2㊀软测量技术软测量技术是通过辅助变量来获得对主导变量的最佳估计的数学模型处理技术ꎬ其本质上是完成由辅助变量构成的可测信息集(各辅助变量)到主导变量估计的映射ꎮ海洋资料浮标开发中采用的软测量方法有回归分析㊁状态估计㊁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ꎮ2.2.3㊀传感器及弱小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关于传感器原理㊁结构㊁材料㊁设计㊁制造及应用的综合技术ꎬ是浮标系统获得海洋各类信息的重要手段ꎮ传感器直接感受被测海洋环境的气象㊁水文㊁生态参数变化ꎬ并将变化的被测参数转换成易于传送的物理量ꎮ弱小信号处理技术是通过抑制噪声和提高信噪比ꎬ从强噪声中检测出有用弱小信号的一种技术ꎮ浮标上的弱小信号处理技术是极为重要且难度较高的关键技术ꎮ2.2.4㊀通信技术浮标上采用的信息编码方法主要有发送端数据压缩㊁接收端数据译码等技术ꎬ包括北斗通信㊁短波通信㊁Inmarsat ̄C卫星通信㊁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以及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等ꎮ2.2.5㊀可靠性设计及相关技术浮标所采取的可靠性设计及技术包括开展可靠性设计(包括建立可靠性模型㊁可靠性分配㊁可靠性预计㊁故障模式和影响及其危害度分析㊁划分可靠性关键件及重要件等)ꎬ提高工艺水平ꎬ通过可靠性增长试验改进设计和工艺ꎬ进行环境应力筛选ꎬ强化可靠性管理等ꎮ2.2.6㊀海洋资料浮标观测网络技术海洋资料浮标观测网络技术是实现海洋监测数据共享的基本技术ꎮ随着各类海洋资料浮标的广泛应用ꎬ在海洋海况预报㊁海洋气象预报及海洋科学探索等领域的资料数据共享成为一种必然ꎮ目前海洋资料浮标观测网络的拓扑结构已形成ꎬ可以通过包括卫星通信组网(海事卫星组网㊁北斗通信组网)㊁移动通信组网(CDMA㊁GPRS)以及无线通信组网(地浪㊁天波等)等方式单独或同时运行来实现ꎮ3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取得的突破和进展我国近海地处亚洲大陆和太平洋结合处ꎬ是大陆和大洋的过渡带ꎬ在大陆㊁大洋㊁大气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下ꎬ天气和气候系统较为复杂[25]ꎬ一年四季受到热带气旋㊁寒潮和冷空气㊁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ꎬ容易引起近海狂风㊁霜冻㊁雨雪㊁风暴潮㊁巨浪等恶劣天气及海况的产生ꎬ给浮标的正常工作造成较大的冲击ꎮ这就要求浮标在各类环境中适应性要足够强ꎬ特别是对于浮标体稳性㊁抗沉性㊁随波性㊁结构强度ꎬ锚系抗拉伸拉断强度㊁尺寸㊁姿态等ꎬ以及电子系统的抗震动㊁抗冲击等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ꎮ7第5期王军成ꎬ等: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浮标是涉及学科广泛㊁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工程装备ꎬ要保证其在复杂恶劣海洋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ꎬ研制难度大ꎮ由于海洋气候特点㊁不同阶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工程技术经验积累等原因ꎬ我国浮标技术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ꎮ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ꎬ我国浮标技术正在走向成熟ꎮ3.1㊀我国浮标技术发展历程我国的海洋浮标技术在世界上起步较早ꎬ通过不断摸索逐渐走向了满足业务应用的成熟阶段[1 ̄2]ꎮ1966年ꎬ我国第一台浮标H23诞生ꎬ浮标体为艇式ꎬ可以测量7个水文气象要素ꎬ通过二极管组合器输出莫尔斯码ꎬ并由发报机发出ꎬ海上通信距离为50kmꎬ当时在近海试运行了27dꎮ1968年ꎬ我国在H23浮标原理样机基础上进行改进ꎬ研制出第二台浮标2H23ꎬ整机及程序控制电路采用晶体管ꎬ当时在海上试验了24dꎮ1978年ꎬ我国研制出第一台大型浮标HFB ̄1ꎬ属于我国第一代大型浮标科研样机ꎬ浮标体直径为10m圆盘形ꎬ排水量为50tꎬ采用三锚固定ꎬ主控系统采用了小规模集成电路ꎬ可以测量11个水文气象要素ꎬ海上通信距离为150kmꎬ当时在海上试验95dꎬ其中海上连续工作时间58dꎮ1979年ꎬ我国研制出第一个用数字传输的全自动浮标 南浮 1号ꎬ浮标体为6m圆盘形ꎬ排水量13tꎬ控制系统采用单板微处理机取代小规模集成电路ꎬ测量12个水文气象参数ꎬ通信距离500kmꎬ当时海上试用13个月ꎬ其中海上连续工作时间90dꎬ属于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的科研样机ꎮ1983年ꎬ我国研制了科研样机 科浮 2号ꎬ浮标体直径为5m圆盘形ꎬ排水量13.58tꎬ测量要素12个ꎬ通信距离1000kmꎬ海上试用4个月ꎬ也属于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科研样机ꎮ1984年ꎬ在HFB ̄1浮标基础上改进研制出HFB ̄1A浮标ꎬ将原来分立元件改为小规模集成电路ꎬ对电子仪器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设计ꎬ海上试用连续工作325dꎻ1986年ꎬ在HFB ̄1A浮标基础上改进研制出HFB ̄1B浮标ꎬ三锚改为单锚固定ꎬ增加了测波项目ꎬ测量要素11个ꎬ通信距离400kmꎬ海上试用3年ꎬ海上连续工作时间351dꎬ是当时国内海洋浮标海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㊁获得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最多的浮标系统ꎬ浮标可靠性的提高ꎬ使我国浮标从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ꎮ1987年和1989年ꎬ我国自行研制出自动化程度高㊁实用的大型海洋资料浮标FZF2 ̄1ꎬ又称Ⅱ型海洋资料浮标ꎬ浮标体为10m圆盘形ꎬ排水量52tꎬ单锚固定ꎬ数据采集系统采用CMOS低功耗微机ꎬ测量要素9个ꎬ通信距离400kmꎬ海上连续工作时间500余天ꎬ浮标综合技术性能和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ꎬ达到了20世纪80代初期国际水平ꎬ属于我国第二代大型浮标ꎮ1989年ꎬ我国研制了第一台小型资料浮标FZS1 ̄1ꎬ浮标体为3m圆盘形ꎬ排水量3tꎬ单锚固定ꎬ数据采集系统采用CMOS低功耗微机ꎬ测量要素9个ꎬ通信距离150kmꎬ海上试用80dꎬ整机性能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水平ꎬ填补了我国小型资料浮标空白ꎬ属于我国第一代小型浮标ꎮ1990年ꎬ我国研制了第一台深海浮标FZS2 ̄1ꎬ浮标体为10m圆盘形ꎬ排水量54tꎬ倒S单锚固定ꎬ布放水深4000mꎬ数据采集控制及通信系统沿用FZF2 ̄1浮标ꎬ测量要素15个ꎬ国内首次采用太阳能复充蓄电池供电方式ꎬ通信距离600kmꎬ海上试用332dꎬ海上连续工作时间75dꎬ属于我国第二代大型浮标ꎮ1992年 1994年ꎬ我国对原FZF2 ̄1浮标系统(不包括浮标体及锚系部分)进行改进ꎬ研制了FZF2 ̄2浮标系统ꎬ显著提高了可靠性和测量准确度ꎬ实现了当时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网大型浮标设备㊁结构㊁软件的统一标准化ꎬ国内首次应用大容量固态存储器代替数据磁带机ꎬ使用ARGOS卫星传输数据ꎬ浮标在技术性能㊁工作可靠性㊁实用性㊁数据准确性和回收率等综合性能处于当时国内领先地位ꎬ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ꎬ3套浮标海上业务应用7aꎮ1995年 1996年ꎬ我国利用FZF2 ̄2浮标技术对FZS2 ̄1浮标的数据采集㊁控制㊁通信㊁传感器㊁岸站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后ꎬ研制成功FZF2 ̄3海洋资料浮标系统ꎬ国内首次应用INMARSAT ̄C海事卫星通信ꎬ彻底解决了我国浮标信息接收率低的问题ꎬ实现了2套南海深海浮标长期业务运行ꎬ填补了我国南海海域无浮标的空白ꎮ1997年 1998年ꎬ我国利用FZF2 ̄3浮标技术对两台FZS2 ̄1浮标技术改造ꎬ采用工控机作为主控微机统一传感器等部件接口ꎬ系统具有故障诊断和自测试功能ꎬ实现了东海海域的业务监测ꎮ1999年ꎬ我国研制了第一台深海船形浮标XHZ01ꎬ浮标体为船形ꎬ排水量10tꎬ采用倒S单锚固定ꎬ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工控机ꎬ测量要素9个ꎬ通信距离1500kmꎬ布放于我国南海海域试用了1aꎮ2001年ꎬ我国研制了FZF3 ̄1浮标ꎬ浮标体为为10m圆盘形ꎬ排水量52tꎬ单锚固定ꎬ。
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daa5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f.png)
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海洋浮标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观测与监测装置,在海洋资源开发、气象预测、海洋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目前海洋浮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海洋浮标的发展现状1. 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应用:随着海洋浮标的技术成熟和测量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精度测量技术被应用于海洋浮标。
例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引入,使得海洋浮标能够实现高精度的位置定位和时间同步。
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测距仪等技术的运用,也进一步提高了海洋浮标的测量精度。
2. 多功能化浮标的出现: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海洋观测和监测需求,越来越多的浮标开始具备多种功能。
例如,除了传统的气象、海洋学参数的测量外,现代海洋浮标还能够集成海洋物理学、海洋生物学、化学等方面的测量装置,以实现多角度、全面的观测任务。
3.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海洋浮标的监测能力和运维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现代海洋浮标不仅能够通过遥控、遥测实现自动化操作,还能够进行自我维护和状态监测,有效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海洋浮标的未来趋势1.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未来海洋浮标将更加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海洋观测和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海洋浮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模式识别,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海洋气候变化、海洋生态变化等重要参数,为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绿色能源技术的应用:海洋浮标的长期稳定运行对能源供应的要求非常高。
未来,将会出现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海洋浮标,如太阳能、风能等。
利用绿色能源技术,可以降低运维成本和环境影响,实现海洋浮标的可持续发展。
3. 网络化和协同化观测系统:未来海洋浮标将会更多地应用于网络化和协同化的观测系统中。
通过多个浮标互相联动,共同完成更加复杂和精细的海洋观测任务。
这种协同观测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观测覆盖范围和观测精度,满足海洋研究和应用的需求。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发展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f7b108102020740be1e9bdc.png)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发展我国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研制海洋资料浮标,1966 年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出了代号为 H23 的资料浮标样机,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核心技术得到飞跃发展,种类不断丰富,研发队伍逐年壮大。
一、国内代表性资料浮标成果目前按浮体规格主要有直径 2.5m、3m、5m、6m、10m,浮体材质有钢质、超高分子聚乙烯、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总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观测参数种类多于国外产品,在通信方式上北斗是我国独有的,观测海洋环境参数已超过 20 种。
首个北极大型海洋观测浮标10 米洋环境监测浮标“FZF4-1”北戴河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浮标中国南海布放的海啸浮标台湾环岛 2.5 米海洋资料浮标国立台湾大学布放的资料浮标布放白龙浮标白龙浮标结构图在中印度洋海盆布放的 7000 米级白龙浮标,是中国唯一一个提供实时数据上传到全球电信系统的浮标,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浮标,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二、航海保障系统多功能标研制成果我国沿海航海保障部门利用航标管理机构特有的优势,探索在浮标平台搭载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和增进型助航设备,典型的有秦皇岛航标处港域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潮流标,“基于多源信息聚融的港域航道智能监测系统”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港复式航道 e-航海试点工程”项目中的多功能航标,在 2.5m 通用超高分子聚乙烯遥测遥控助航浮标上搭载 ADCP、能见度仪、气象仪、水质仪、CCTV、北斗测姿等设备,监测参数达 12 种。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抛设长江口e-航海项目五座水文气象灯浮,装备多普勒潮流计、潮流计采集器等水文气象设备,为水文气象站提供潮流、潮汐等信息。
此外,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及其全国海区部分航标处通过与海洋、气象部门合作的方式,在灯浮和灯船上搭载监测设备,助推航海保障服务内容和范围更深、更广发展。
秦皇岛港潮流标抛设天津港e-航海项目多功能浮标。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da30f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1.png)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
如今,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浮标是一种可以在水中漂浮的装置,它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监测预警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浮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传统的浮标多采用气囊式结构,但这种结构容易受到风浪影响,浮标的稳定性较差。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国内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浮标设计,即固定式浮标。
这种浮标采用了固定桩和支撑网格来保持浮标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传统浮标的缺陷。
目前,固定式浮标已经成功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油田勘探等领域。
此外,国内浮标技术还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高性能浮标被研发出来,比如多参数浮标。
这种浮标可以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多个参数,为海洋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
同时,还有一些移动式浮标被研发出来,这种浮标可以自主移动,能够对大范围海域进行调查和监测。
此外,国内浮标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除了传统的科研与监测领域,浮标现在还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
比如,国内一些海洋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开始使用浮标来固定风力发电机组,以实现在海洋中更高效的能源开发。
此外,浮标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可谓蓬勃向前。
不仅浮标技术得
到了快速进步,还应用领域得到了扩大。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国内浮标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研究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3da8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d.png)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研究近年来,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浮标作为一种海洋装备,主要用于海上能源开发、海洋科研以及海洋救援等方面。
它具备结构简单、运输方便、可移动性强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和重视。
首先,国内浮标在海上能源开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海洋风电和海洋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浮标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场中使用浮标的数量逐年增加,并在多个海域试验成功。
浮标不仅起到支撑风电发电机组的作用,还能承载电力输送线路,为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浮标在海洋科研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利用浮标进行海洋调查和数据采集,探索海洋的未知领域。
浮标能够搭载各种传感器,监测水温、水深、海流等海洋参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科研数据。
通过对浮标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海洋环境,为保护海洋生态和开展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浮标在海洋救援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海上事故的发生时,浮标能够提供稳定的浮力,帮助受困人员保持浮在水面上,从而增加生存机会。
同时,浮标还可以作为救援人员定位的标志物,提供准确的救援目标。
因此,浮标在海上事故救援中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国内浮标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浮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大规模海风发电场以及深海等复杂环境中的应用。
此外,国内浮标产业的发展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浮标的性能和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标准制定是促进国内浮标发展的关键。
总之,国内浮标发展正朝着更加广泛的应用方向不断推进。
海上能源开发、海洋科研和海洋救援等领域将是浮标发展的重点和前景所在。
为了更好地推动浮标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浮标的性能和质量,推动国内浮标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e90a23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c.png)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如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未来,海洋环境监测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监测手段和数据源,而是朝着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海洋环境监测主要依靠船舶采样、浮标监测等手段,获取的数据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离散性。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从海空、水下等多个维度获取更加全面、连续和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大面积、快速地获取海洋表面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海冰覆盖等信息;无人机可以在近岸海域进行灵活的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水下机器人则能够深入海洋内部,监测海底地形、海洋生态等。
通过将这些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二、智能化监测与数据分析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环境监测将变得更加智能化。
智能化监测设备将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海洋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设备可以自动识别海洋中的污染物、赤潮等异常现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洋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海洋灾害的发生。
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高效和深入。
通过对海量的海洋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系,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传感器技术的创新传感器是海洋环境监测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提升将直接推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未来,传感器将朝着高精度、高灵敏度、低功耗、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需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88f1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2.png)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需求分析1. 引言海洋浮标系统是一种用于监测海洋环境和传输数据的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海洋科学研究、环境监测和海洋资源勘探等。
本文将对海洋浮标系统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包括需求背景、市场规模、主要应用领域以及需求趋势等。
2. 需求背景海洋浮标系统作为海洋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具有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能够提供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水质和生物等方面的数据。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不断增长。
3. 市场规模目前,海洋浮标系统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海洋浮标系统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海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要求提升;•海洋能源和海洋交通的发展,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增加;•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需求。
4. 主要应用领域海洋浮标系统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4.1 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浮标系统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温度、盐度、浪高等参数,并提供相关数据供科学家分析研究。
海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增长。
4.2 环境监测海洋浮标系统能够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包括海洋水质、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参数。
这对于环境监测和海洋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将会增加。
4.3 海洋能源勘探海洋浮标系统也广泛应用于海洋能源勘探领域。
通过监测海洋能源潜力、测量海洋气象条件等,为海洋能源勘探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5. 需求趋势根据市场趋势和相关研究分析,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的需求将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5.1 自动化和智能化未来海洋浮标系统将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达到产品化阶段,并开始浮标网的建设。
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⒈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相当我国从1965年开始研制海洋资料浮标,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国家863等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基本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总体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研制的第一个海洋资料浮标诞生于1965年,为船型结构。
此后,在国家的支持下,浮标技术大力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直径从10m到3m的产品系列,完全能够满足我国近海长期业务化观测的需求,其中研制的3m直径小型浮标为2008年奥帆赛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深远海观测浮标方面也开展了部分工作,研制了工程样机,取得了一定成果,布放海域最深达到3500m,最远至印度洋和格陵兰海海域。
我国的智慧海洋的海洋资料浮标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观测参数种类多于国外产品;采用了多种数据通信手段,其中北斗通信方式是我国独有;数据传输间隔方面有多种传输间隔可供选择。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含约130个浮标的近海浮标观测网,浮标种类主要由图1中的浮标和波浪浮标组成,图2给出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生产的浮标沿海分布图,该研究所生产的浮标占全国业务化浮标总数的90%以上。
⒉专用型浮标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在通用型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在专用型浮标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制了多种专用浮标。
⑴海洋剖面观测浮标“十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了利用马达驱动的剖面观测系统,“十一五”期间中船重工710所研制了利用浮力控制的剖面观测浮标系统,中科院海洋所研制了波浪能驱动式的剖面观测浮标系统,3种系统均经过了海上测试,最大布放水深达4000m,能观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和海流等参数。
⑵光学浮标2005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中科院南海所突破水下光辐射测量的子母浮标设计和集成、海面和水体表层高光谱辐射测量、水体吸收/散射高光谱测量、锚链式水下多光谱辐射测量、海洋光学仪器窗口防污染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光学浮标,并布放于青岛海域。
⑶通量观测浮标2012年,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了圆盘形海气耦合观测浮标,布放于格陵兰海海域;中科院海洋所研制了多浮筒结构的通量观测浮标.⑷波浪浮标我国的浮标测波技术取得丰硕成果,代表成果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0.9m直径的SBF3型球形测波浮标,其观测结果精度与国外产品相当,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的业务化观测装备,广泛应用。
此外,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SZF型椭球形波浪浮标。
⑸核辐射监测浮标2011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了核辐射监测浮标,用于海洋核辐射污染应急监测;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用于浮标的放射性综合监测系统于2013年11月通过验收,该系统可实时连续监测和分析海水中放射性核素总量,甄别Cs-137、Co-60、I-131等多种核素并计算其活度,具备海洋核污染预警功能。
此外,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我国还研制了海冰浮标、声学浮标、赤潮浮标、子母浮标和通信中继浮标等专用型海洋资料浮标,表1列出了国内海洋资料浮标的优势科研机构。
综上所述,我国在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沿海海域业务化运行的需求,但与国外海洋技术大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搭载的仪器设备的性能、测量精度和工作可靠性等方面,但在系统集成、布放回收等方面差距已不明显。
⒊内外同类海洋资料浮标典型参数对比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已经基本一致,在有些方面甚至要由于国外同类产品。
美国、挪威和加拿大这3个在海洋资料浮标制造领域具有较高水平,表2列出了我国代表产品与这三个国家4款优秀产品的系统参数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监测参数总数方面,我国与国际上的主流浮标一致,甚至比大部分浮标的观测参数多;在数据接收率方面,与国外产品一致,都大于95%,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在数据传输间隔方面,国外的产品都只有1种,而我国的则有4种间隔可选,灵活性更好;在数据通信种类方面,我国的浮标与国外浮标相同,都是采用卫星、VHF/UHF 电台和GPRS/CDMA,其中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则是我国独有的。
海洋资料浮标观测参数也是重要指标之一,表3给出了我国浮标和国外浮标观测参数的测量范围和准确度方面的对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观测参数的测量范围和精度两者之间是相同的,但个别参数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波浪观测方面,国外的波向测量准确度是±2°,而我国的则是±10°,波高和波周期方面的观测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由涉及海洋资料浮标的整体技术水平造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表3中的大部分参数的传感器都是进口产品,仅波浪传感器是我国自主研发产品。
二、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发展趋势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海洋装备制造水平的综合体现。
综合我国的海洋战略发展规划与需求以及全球对海洋关注的日益增强,海洋监测对观测技术和装备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海洋研究和观测需求,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将得到大力发展,功能和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展。
综合国外的核心关键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外同类浮标的性能对比以及我国当前的海洋观测需求,海洋资料浮标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趋势:⒈海洋资料浮标观测由单点向网络化综合化发展长期、综合观测是海洋观测的大趋势。
由各种近海、远海定点观测平台相结合,大、中、小型浮标相协同,观测站位疏松、紧密相弥补而组成的区域/全球定点观测系统,能够准确、有效、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时空间分辨率的综合立体的海洋浮标网络观测数据,是海洋资料浮标由单点向综合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美国NDBC管理数以千计的浮标,构成综合浮标网,使海洋观测进入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全天候的新时代,如由70多个浮标组成的TAO浮标网。
我国在上海和福建海域也建立了初步的海洋立体观测网,但在观测和应用效果方面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
⒉通用型浮标向高精度、多参数、多功能综合观测发展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海洋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应用通用型浮标进行业务观测的用户对海洋观测数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主要包括:观测参数测量准确度的提高,如高精度观测海流、盐度、温度等参数;随着科学研究的突破和新发现,观测参数增多,尤其是近年来生态观测需求不断增加,如CO、总有机碳(TOC)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参数;观测功能增强,同一个2平台能同时观测多个参数,如荷兰DATAWELL公司最新的DWR4型产品,不但能够高精度观测波浪,还能同时高精度观测表层海流。
⒊专用型浮标向专业化发展随着新时期海洋科学问题的出现,以及海洋工程的新需求,需要一些针对特殊问题,具备特殊功能的专业化浮标,如国外的海气通量观测浮标、剖面观测浮标、海啸浮标、海洋酸化观测浮标、海冰观测浮标等,国外这类浮标种类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专业化。
我国在此欠缺很多,由于其涉及很多专业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难度较大,亟需大力发展。
⒋深远海观测浮标向业务化观测发展深远海观测是我国深远海战略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美国、日本等国早已实现数千米的深海浮标业务化观测,美国更是研制了高效易布放浮标系统(用于DART计划的第三代高效易布放(ETD)海啸浮标)。
而我国由于受到深远海浮标布放和回收成本巨大、周期长、海上作业困难等各种限制,亟需研发易布放和回收的低成本浮标系统,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深海锚系的设计及材料的选择、链接部件设计、浮球位置和大小的设置,牢固紧凑的标体结构设计。
⒌数据传输向大容量、实时传输方向发展数据实时传输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深远海大容量实时数据传输,如美国NDBC的BuoyCAMs技术目前可以传输浮标及周边实况图像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
我国随着浮标观测参数、观测功能的增加,数据量也在增加。
目前,深远海数据通信受限于通用的海事卫星、北斗卫星通信数据量和价格的限制,如何进行大容量、实时数据传输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另外,稳定高效的海洋资料浮标水下数据传输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高效稳定的水声、激光数据传输也是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⒍海洋资料浮标能源补给向多样化发展目前,太阳能供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绝大多数浮标都采用太阳能加蓄电池的混合能源补给方式。
但随着长期连续观测要求的提高、搭载传感器的增多及观测功能的扩展,这种能源补给方式注定将不能满足需求,甚至会限制浮标应用的扩展。
随着风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发电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这些技术必将成为浮标能源补给的重要方式。
加拿大AXYS公司的WindSentinel浮标已经在太阳能加蓄电池的基础上,率先增加了风电和发电机两种能源补给方式。
我国则依然采用太阳能和蓄电池混合的能源补给方式。
⒎海洋浮标建造将更多采用新材料海洋浮标长期工作于海洋环境中,面临高盐、高湿、高温、暴晒、生物附着等恶劣环境,对材料要求特别高。
国外的浮标已经开始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等,如加拿大AXYS公司的多款浮标采用泡沫浮体,挪威AADI的DB 4700浮标采用聚乙烯浮体。
我国也开始尝试新材料浮体,但依然以钢结构为主。
将来,我国的浮标也将采用高性能、耐腐蚀的新材料新技术,这不仅可有效增强浮标的生存周期,而且可大大降低成本。
⒏浮标用传感器技术从表3中可以看出,海洋传感器依然是我国的弱势,虽然我国已经能够自主生产部分传感器,但在精度、实时性、长期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高技术含量的传感器则完全受制于人,如ADCP、叶绿素、CO、溶解氧等2基于声学和光学原理的传感器完全依赖进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