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设计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

本文将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发展需求,设计初中语文教案的教学目标,并探讨如何达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之知识目标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词汇量,理解基础的语法知识,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

在初中阶段,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设立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不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并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之思维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设立目标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能力。

思维目标的具体设计可以包括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能力,比如理解文本的主旨、中心思想、逻辑关系等。

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发现文本中的隐含信息和作者的意图,并从不同角度评价文本所传达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之情感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

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的设计可以包括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目标之技能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与情感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技能目标的具体设计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不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流利、准确地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信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合理、准确地表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陀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陀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陀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陀螺》故事背景和内容。

–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和行为。

–掌握相关词汇和成语的意义及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陀螺》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性格。

2.理解文中的成语和相关词汇。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主要人物的行为动机。

2.运用成语和词汇进行表达和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谈论陀螺的来源、种类、玩法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1.阅读《陀螺》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2.解释生字、生词,讨论成语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三、讨论小组讨论主要人物的行为动机,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

四、活动1.分角色表演《陀螺》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2.制作陀螺模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总结回顾故事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表现积极。

但是在活动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多样性,吸引更多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知识点讲解上,应注意简洁明了,避免信息过载。

下一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更多相关资料和练习。

以上是本课《陀螺》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上册《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设计
b.请简要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并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c.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命的可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每一刻,勇敢面对困境。
b.贝尔曼是如何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
c.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生命的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思考方向。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如:
a.解释以下词语:生命、坚韧、希望、困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一片叶子》的主题思想,深入挖掘生命的价值和勇敢面对困境的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掌握词汇用法,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塑造人物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用以下教学策略:
b.采用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a.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当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深入分析语文教案的结构与要素

深入分析语文教案的结构与要素

语文教案是指教师应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综合性文档。

深入分析语文教案的结构与要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一、语文教案结构分析1.课程信息:语文教案的第一部分需要明确课程的名称、学科类别、年级、授课教师、教学时间和地点等基本信息。

这一步旨在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了解本课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教案编写提供基础。

2.教学目标: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案的重要标准。

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设计出言简意赅、能够达到的目标。

目标确定需要体现教学中学生发展能力特征和培养其中某一种能力的要求,比如创新思维、探究分析能力、表现能力等。

3.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部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可以包含课文分析、文字鉴赏、作文等不同的领域,同时需要考虑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切实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方法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4.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特点,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讨论、实践、引导、模拟等多种形式,必须灵活运用并适当调整,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评价表,借助考试、作业、口语交际、升学考试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教师应该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案的主要要素1.课程标准:教案编写的前提是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认识。

教师需熟悉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规范,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2.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和分析。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文章的精彩之处。

3.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及其作品《黄州快哉亭记》,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特殊句式和重要句子,翻译难点。

4. 分析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品鉴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黄州快哉亭记》。

6.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学生作业和课外拓展的表现。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苏轼的生平及其作品有深入了解。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资料,包括注解、译文和赏析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感?
b.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爱国情怀?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c.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们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课堂练习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具体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2.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自查和互查,确保作业的正确性和美观性。
3.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掌握文中重要词语、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社会背景,了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1.文中刘姥姥形象的深入剖析,理解她乐观、善良、勇敢的品质。
1.概括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认识。
2.人物分析:详细讲解刘姥姥的形象特点,如善良、乐观、勇敢等,引导学生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3.修辞手法: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举例说明其在文中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姥姥的形象,学习她乐观、善良、勇敢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和理解他人。
教学过程:
1.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品质的重要性。
5.结合课文,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6.定期组织课堂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具体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讲述《红楼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兴趣。
2.情境表演:分组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验文本,提高课堂参与度。
3.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读后感、分析文章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归纳
1.知识点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生的记忆。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评价文章,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评价文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评价文章。

(2)剖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字词积累。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鉴赏家》原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自主思考和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本诗的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出本课《清平乐(春归何处)》。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

5. 案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本诗的特点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体味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人生境界。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心得体会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情感素养。

(2)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意境领略。

(3)诗人的情感把握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

(3)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容。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要求学生释义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寒蝉凄切”。

(2)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留取丹心照汗青”。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问答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教案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教案分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1.掌握写作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学会运用简单的句型表达意思。

2.能够操作笔,写出简短、连贯、符合意境的短文。

3.激发兴趣,喜欢写作,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介绍编写小短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写作,以及写作对我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2.讲解通过讲解基本的句型、词汇和语序,教师有针对性的介绍了如何写出简短、连贯、符合意境的短文。

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让读者读懂自己的文本。

3.设计教师设计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写作技巧。

比如,要求学生以课堂上的图片或视频为素材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不同的写作情境中加深了解。

4.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写作技巧和语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并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许多情境和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来感知和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了解需要写作的场景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2.任务型学习教师通过任务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和写作水平的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指导和支持。

四、教学评价在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句式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出现问题的学生可以及时纠正和解决。

五、总结本篇文章详细分析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教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掌握基础的写作技巧和应用方法,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笼罩(lǒnɡzhào)薄雾(báo)横贯(ɡuàn)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

裂,裂开。

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

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其在贾府的地位。

(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贾府环境的描写所表现出的封建家族的衰败气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和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2)认识封建社会的家族矛盾和伦理道德的束缚。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其在贾府的地位。

2.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及其对主题的暗示。

三、教学难点:1. 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对封建家族衰败气息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炼关键信息,总结观点。

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课文片段,进行分析解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其在贾府的地位。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主题的暗示。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课文片段,进行分析解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艺术表现手法。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初中语文下册课文讲解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课文讲解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课文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情感表达。

-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对父母付出的感恩之心。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会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较为细腻,学生需要学会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 细节描写的手法,如何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细节描写。

-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 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5. 课堂练习:- 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段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片段。

6. 总结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

- 强调学生对亲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背影》,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解析教学方法

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解析教学方法

很荣幸为您介绍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解析教学方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识字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出具体的努力。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识别、书写和认读能力,解决句子语法结构分析和理解的难题,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注重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二、教材的选择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因为教材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只有选择合适的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优化教材内容,挑选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品味、分析和理解。

三、教师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教师能否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要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探究学习,不玩丢红鞋子游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深感学习的快乐。

2.提高教学效率,加强针对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采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鼓励学生多了解世界、多体验生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

四、教具的优化教具的使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通过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技巧,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要选择、运用有创意、寓教于乐的教具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认同感,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内外的协调语文学科是以认知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语言和语文实践活动。

课内教学应和课外实践相互协调,以实际阅读材料、文学作品为中心,辅以其他工具、手段,进一步增加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厚度,使语文教育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

略谈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略谈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略谈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案设计中的“目标”是指教学的目的或目标,即教学的最终达成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科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性、导向性和激励性,具有明确性、可量化性和可实现性。

语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

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如词汇、语法等。

能力目标主要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采取的行为方式,如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等。

情感态度目标主要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应具有的情感态度,如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等。

教案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和分步骤性。

多层次性指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逐步实现目标的达成。

分步骤性指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分为不同的阶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具体来讲,在实现知识目标方面,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普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现能力目标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实现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教师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导向,启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情感共鸣和审美理解,形成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案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还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在学生的实际表现中,如果发现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案设计中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需根据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

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目标,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实现教学效果。

要有适当的量化指标。

在教学目标中要包含量化指标,如完成程度、考试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非常明显,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相应的目标,以便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老头》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老头》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老头》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高老头》,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的概况。

2. 人物分析:详细分析高老头的形象特点,包括其性格、命运等方面。

3. 情节梳理:梳理《高老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作品结构。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高老头形象的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特色,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高老头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高老头》,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细节。

3. 人物分析:分析高老头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性格、命运等方面。

4.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高老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作品结构。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高老头的形象特点,分析其性格、命运等方面。

2. 学生能够理解《高老头》的主题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作品中的情感元素,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情感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洞渡口,以及那里的人们之间的纯真爱情、亲情和友情。

2. 作品主题分析:通过边城小镇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人性的纯真与美好,传递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爱。

3.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翠翠、傩送、爷爷等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4. 语言艺术鉴赏:品味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细腻的景物描写、真挚的情感表达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人物形象为例,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内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情感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边城(节选)》,了解作品背景,阅读相关评论文章,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边城》这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边城小镇的生活环境。

3. 作品朗读:请学生朗读《边城(节选)》,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5. 案例分析: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在国破家亡之际的忧伤与孤独。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审美教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李清照其他作品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1.2 引导学生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初步感受其词风。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3.1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深入解读4.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

4.2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欣赏与拓展5.1 让学生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武陵春》、《醉花阴》等。

5.2 学生谈谈对李清照词风的感受。

6. 总结与反思6.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 作业布置7.1 背诵《声声慢》。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3. 自主学习评价: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设计
定义 它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不断否定、修正、完
善、发展的过程。 它是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循环
往复、螺旋上升的的过程。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与联系
❖ 教案
定义——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 是教学设计相对“终结”的阶段。 是教学设计经过理性思维加工输出的过程。即教
教学目标
设计 1.
教 学
教学策略

设计

教学评价
设计
2.
分析课标、教材、学生
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式方法设计
教学媒体与时间设计
形成性评价设计 总结性评价设计
编写教学方案 实施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教什么 学什么
如何教 如何学
教的怎样 学的怎样
设 计评
价 教 学
3.
❖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小狗包弟》教材分析
❖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二 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文章所描写的都 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作者描写他们的容貌、行为事迹等, 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 本文是巴金《随想篇》这的名篇。她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 小狗在“文革”这的悲惨遭遇以及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 心中永难磨灭的创伤,表达了深重的歉疚、忏悔和悲悯之情。 本文的价值在于,让学对“文革”有了一定认识,知道巴金 是个怎样的人,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 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 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同时学习作者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第四章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概述
❖ 一、概念界定
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设计的灵魂 以一定的现实为依据——以学生为本 由诸要素构成系统——整体发挥功效 教学过程最优化——有效解决问题,不断发展完
善的动态过程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2、分析课文的地位与作用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我有一个梦想》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演说词。演说 词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除了具有论点鲜明、逻辑性 强的特点外,还讲究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动性,同时 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感染 力。所以,这个单元的教学要主要抓住演讲词的特点和主旨, 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的表现手法,看看它们 是怎样将理论性和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另外, 还要领悟、品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学设计是“钻进去”(思维内隐),教案是“跳 出来”(思维外化)。 是教师教学设计成果的物化体现。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类型
❖ 总体设计 ❖ 课型设计 ❖ 教案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第二节 语文教学方案的编制
❖ 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方案,简称“语文教案”。它是语文课 堂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小狗包弟》教材分析
❖ 本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 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 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 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 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真正成 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岁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 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而《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居于这单元的第二篇,对 它的学习能巩固前一篇文章所学内容,对于本单元后几篇课 文的学习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这篇课文又以高度 激昂的语调表达了黑人们内心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它不仅 体现出演说词的一般特点,而且富有煽动性、针对性,学习 它对于进一步了解演讲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其进 行情感熏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 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程序——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设 计、评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什么、如何、怎样; 分别解决教学目标问题、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评 价问题。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问题探讨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 四、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与联系
❖ 语文教学方案的格式
形式分类 篇幅分类
❖ 语文教学方案的基本要素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常规教案的基本要素
❖ 课题 ❖ 教材分析 ❖ 学情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或教学设想) ❖ 教学用具 ❖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含教学内容、步骤、策略、时间等) ❖ 板书设计 ❖ 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胡同文化》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 一篇序言。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 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 涵,再后,表达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
《胡同文化》具体安排在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四单元的 第二课。该单元是序言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 “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 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剖析
《雨霖铃》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一首描写情人之间离别的词。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虚实相济、情景相融 的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细致地描写了情人 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的失落与悲 伤之情。这首离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清楚,语 言简明。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 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 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 尽离情别绪,可谓叹为观止。
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于引导学 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此外京味的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本文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学作品,所以应该好好地 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正好体 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 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