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愁

合集下载

《声声慢》中“愁”的赏析

《声声慢》中“愁”的赏析

《声声慢》中“愁”的赏析张佳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我个人认为,描写“愁”的方面没有任何一首词能够超出《声声慢》,甚至在古代所有诗词歌赋中很少有可以与之媲美的:首先,它是以一个女性的角度,使得这首词更加多愁善感和纤细敏锐,感情更加丰富细腻、更加强烈;其次,李清照经历了一个国破家亡的动乱时代,由一种幸福美满的优裕生活到另一种颠沛流离、饱尝心酸的逃亡生涯,生活上不幸是她创作的来源;还有一点就是她的天赋和才情以及从小所受的良好教育,甚至超越与之同时代的男性们。

三点集于一身,创作出了《声声慢》。

词开头的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是这首词的精华,使得这首词成为千古绝唱。

天色昏暗,正是日落时分,屋子里总是怪怪的,觉得缺少什么,是什么呢?不禁寻找起来。

经历了这一切,身边能温暖被褥、一起吃饭、一起研讨诗文的人没有了,辛辛苦苦视为宝贝的收藏没有了,青春也没有了,只剩下空空荡荡的屋子和流落他乡的独自一人。

想起原先的美好生活,时光难重现,不免凄凉之感和悲惨之情油然而生,顿觉凄凄哀哀。

虽只十四字,但作者浓缩其中的感情确是用这一生凝结成的。

在语言文字上、感情表达上不仅仅是传神,几乎成为一种绝唱,传递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无论做什么都摆脱不了“愁”的心境。

回过神来,喝杯酒暖暖身子。

因为哀戚,酒没有了滋味,酒入愁肠愁更愁,外面风雨正紧,映衬着凄凉的心境,冷冰冰的心。

任何事情,可以勾起回忆与比较。

例如大雁,鸿雁传书,想起曾经她还可以和丈夫互通书信,那种等待的感觉,那种还有人依靠的感觉,如今却不会再有了,正如以前的美好时光一样,没有了。

而且身在异乡,算是沦落天涯了吧。

回忆深深刺痛她的心。

风雨无情,打落了花瓣,吹落了树叶,一副颓败的景象,就像现在的自己。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l9 6 8
妇脆弱的 身体 和敏感的心 灵。 一
个 愁 肠 满 怀 的思 妇 形 象 顿 时 跃 然
纸上。
词人 唯有借泪来倾诉南 渡的亡 国 辛 酸 , 无 依 的 孀 居 之 痛 。 《 萨 菩
饱 经 风 霜 的 暮年 孀 妇 的形 象 已 悄 然 进人 读 者 心 间 。 “ 处合 成 愁 , 何
离 人心 上 秋 ” ,原 本 幸福 快 乐 的 李 二. 照 后 期词 中的 “ ” 李清 愁 清 照 ,就是 在 与 心爱 的 丈 夫离 别 , 与 深 爱 的祖 国 别 离 后 ,孤 寂 和 落 寞 牵 动 了 内 心最 柔 软 的 愁 肠 ,触
李 清 照 前 后 期 词 愁 情 比 较


李清 照 前 期 词 中 的 “ ” 愁
圃 廖 冬 . 车
( ) 女 的 浅 浅 闺愁 一少
“ ,是在品尝生命历程 中不 同 愁” 滋 味时 所生发 的思 绪 。南渡前 , 词 中带着几分 少女朦胧且稚 嫩的
愁 绪 ,将 一 个 愁 肠 绵 绵 ,生 。南 渡 后 ,词 中 蕴 含 着 围 破
心 念 国 家 存 亡 ,懂 得 亡 国 恨 的大
女 人 。满 腹 的愁 情 是 对 整个 民族 , 整 个 国 家 沦 亡 的 无 限 哀 叹 和 深 深
心 中无尽 的相 思 离愁 。
“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的 才
痛惜 。 从 少 时 的 闺 愁 , 到之 后 的 离
也 唤 醒 了她 关 注大 局 的 忧 患意 识 。
感 中 的升 华 和 凝练 。在 前期 词 中 , 词 人 塑 造 的形 象 还 是 一 个 含 蓄 矜 持 的 大 家 闺 秀 ,一个 普 普 通 通 的 小 女 人 , 目光 仅 在 花 花 草 草 ,分 分 合 合 中游 离 , 独 享 一 花 一 世 界 的 快 乐 与 忧 伤 。 但 后 期 词 中 的 主

李清照词中“愁”之意象的隐喻解读

李清照词中“愁”之意象的隐喻解读
象 上 隐 喻解 I,通 过 实现 意象 与隐 喻含 义 的火 联来 理解 这 』 上 丈 意象 的 深 层总 义 。
的形 成 、思 维 的过 程 、认 知 的发 展 、仃 为 的依据 等 人炎 心 智 的木 质性 特 。然 而典 l的认 隐喻 观 的形 成去 是 以 2 世纪 I ¨ 0 8 年代 初 L k f 干J h s n 著 的 《 f赖 以 ,存 的隐喻 》 O a of¨on o合 我『 j 上

意 象与 隐 喻
意象 是我 占代 荚 巾的 个 币要概 念 ,它 是上 情 意 = 与客 观物 象 存创 造 过程 十 互融 合 的有 机 统 ‘ ,是 “ 我 十 ¨ 体 物 ¨ 融 ”而创 造 出柬 的可感 可 触 的n 体 形象 。词 人选 取 儿个 很 精
妙 的意象 ,就 可 唤起 成者 多 面 的暇 想 。
( ‘ 别扪 农现对丈夫 的离别十 思是李清照前 词的币要内容。如 ¨
《 凰台 } : 忆吹 箫 》 : 香 冷金 猊 ,被 翻 红浪 ,起 来慵 自梳 头 。任 宝
( 《e ah s W ie B 》 )的 …版 为 标忐 。 巾 次 提 M tp m’ e L v y
存疑 的 ,直 接 以 “ ”字 入词 的 就有 t U 之 多 ,更彳 虽 整 愁 丁 篇不 见 愁 ”字 去 字 仃 f都 润 着 愁 的词 。 个 “ ” 一“ ¨ u J 愁 字 是李 词 的上 旋伴 ,观其 愁而 可 其人 生 。根 据愁 情 的不 可将 其词 分 为二 类 : 离刖 十思 之 愁 、伤乔 悲 秋之 愁 和 故同 家 ¨
…之 愁 。
象 与 人 的上 情 感 的混 合 体 ,提升 了诗词 作 出 中的美 和 感染
力 。尽 管它 J: 必然 地 与隐 喻 彳 火,但 通过 意 象彼 此 之 间的 f 不 『 联 系 以及 隐喻 等 办 的 处理 , 能 意 象具 有更 加 丰富 的美 学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小议李清照词中的忧愁

小议李清照词中的忧愁

小议李清照词中的忧愁作者:刘月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10期大体说来,李清照的生活历程与创作以靖康元年为界限。

她前期创作的词大多反映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年华白白流逝的惋惜,洋溢着郁愤之愁;后期创作的词反映了忧国伤家,漂泊在外的凄惨生活,洋溢着伤痛之愁。

一.早期词作流露郁愤之愁李清照早期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之下青春易逝,壮志难酬,又不甘沉沦,只好借物作词发泄郁愤。

借自然景物,慨叹光阴荏冉,年华流逝。

她在《怨王孙》中写道:“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在《如梦令》中写道:“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句流露出叹息时光易逝,青春难再,而理想不能实现的郁愤。

借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欲求不能,欲弃不能的矛盾心理。

在《渔家傲》词中,描绘奇幻梦境后,感慨道:“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就是说她在人生路上追求探索,可是日暮,空有过人才华。

流露出她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理想的不满,而又誓死不休的决心,渗透着气愤的愁绪。

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主旨,是对封建礼教压抑妇女的抗议,具有积极意义。

二.晚期词作流露伤痛之愁李清照后期的词作,思念国家,思念丈夫以及自己过着流离而孤苦无依凄凉生活的内心伤痛,洋溢着浓郁的伤痛愁绪。

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乱离的苦愁。

《声声慢》的开头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抒发她到何处寻找过去美好生活和志同道合丈夫的悲痛心境和恍惚的神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词句,寄托了失夫、流离的双重苦难。

“守着窗儿怎生得黑”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她终日愁苦不堪,难以熬到天黑,有度日如年的感受。

在漂泊之时,无限思念故国。

在《武陵春》中描写道:“风住沉香花已静,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她触景生情,尽管落花年年如此,可是人事皆非,还未开口,就泪如泉涌。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李清照生于北宋末期的乱世烽火,葬于国破家亡的缥缈无望;她一生恪守正道,温厚文雅,勤于金石收录,以词作纾解内心积郁。

李清照词被收录在《漱玉词》中,存世少,却多为精品;其中所体现的愁思意境绵远,柔婉中有着不同于寻常小词的疏朗,立意高瞻却比男性词人更多了一些独属于那个时代女性的忧愁。

这样的特殊之处,全在李清照出身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有一定积累,本身又比较有才华;像其他女子一样,李清照也早早嫁了人,但她是幸运的,她的丈夫也是个有才气的人,且不以女子无才为德来评论李清照。

夫妻二人琴瑟相和,当时的北宋尚有一丝生机,因此生活无忧,有更多时间放在沉淀修养上。

而在北宋亡国、南宋偏安、丈夫去世等一系列变故后,李清照的生活里不再有少妇时期的浪漫,而充满了孤身无依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同时她家世颇为显赫,与朝廷重臣有所关联,这让她无法完全置身国事之外,同时经历着国仇家恨的折磨。

和同时期的词人相比,身在局中的李清照的眼界自然更独特,而她一身才气也足以将心中的愁化作辞章,表于笔墨。

一、山河残存李清照既生活在一个经过刻意粉饰的乱世中,她的词里也自然逃不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思绪,有《添字采桑子》一首: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该词细描庭前芭蕉之形态,密密成荫,虽有满眼绿意,却抵不过“雨打芭蕉”的千古共情;三更正当熟睡之时,却被雨声惊扰了睡意,雨点落在芭蕉上的声音更让人心烦意乱,原来却是北人不习惯南方连绵、阴冷的雨!实则汴京与临安之间按今天的科学来说维度跨度不大,但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气候因地域而变要比现在更明显。

李清照从小生活在汴京,景色虽然未必有江南好,却是大宋建国之都,气势自然不同。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表面上只是中原人到了江南以后不习惯当地气候,细究原因,却是大宋气数衰微、朝廷无用、兵将乏力、被迫南渡。

南渡后李清照除了眼见着国都换了景色,也失去了家庭的抚慰,两相逼迫,才使得这一句兼具离乡与亡国的哀叹之音。

论李清照词的愁字倾向

论李清照词的愁字倾向

比较李清照与其 他文学作品中愁 字的异同点
分析李清照词中 愁字对后世文学 作品的影响
探讨李清照词中 愁字的文学价值 与意义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THEME TEMPLATE
直接描述愁绪
李清照词中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直接描绘愁绪的形态和感受。 李清照善于运用景物描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衬托内心的愁苦和孤独。 李清照的词中常出现“黄昏”、“月夜”等时间节点,表达她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愁绪。 李清照的词中常出现“独坐”、“孤灯”等场景,描绘她内心的孤寂和愁绪。
李清照的思夫之情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思念,也寓含了对国家、民族的忧思,展现了她的家国情怀。
家国之忧
李清照词中愁字 所表达的家国之 忧主题内涵,是 对当时社会动荡、 国破家亡的忧虑 和感慨。
李清照的词中, 愁字常与孤独、 寂寞等情感交织 在一起,反映了 作者对家国命运 的关注国之忧主题内涵, 还体现在对故国、 故土的眷恋和思 念上。
意象运用
自然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物, 表达愁绪和情感
抽象意象:运用抽象的概念或比 喻,表达愁绪的深刻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物意象:借助人物形象,抒发 内心的愁苦和孤独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意象, 突出愁绪的复杂和矛盾
节奏与音韵
李清照词中愁字运用平仄和韵律,形成独特的节奏感。 愁字的音韵独特,通过押韵和声调变化,营造出婉转悠扬的音韵效果。 李清照善于运用叠词和重复,强化愁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愁字在词中常常与景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增强词的艺术感染力。
借鉴李清照词中 愁字的创作技巧 与表达方式
结合个人生活经 历与情感体验, 感受李清照词中 愁字的现实意义 与人生启示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

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词中所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让我们在凄怆的哀伤之声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标签:李清照;生平;愁缘;情愁;亡国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可谓是文坛上独具风骚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因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多愁善感的个性以及特殊的人生境遇,对“愁”的理解更为真切、深刻。

无论是由夫妻别离而产生的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还是由国破家亡带来的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都为世人展示了“愁”的另一层意境,从中也呈现出她人格的清高与坚贞,灵魂的凄清与孤寂,在词坛上成为一支瑰丽的奇葩。

因此,她的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她也被称为婉约宗主。

一、李清照生平与愁缘李清照自幼才华出众,十八岁与赵明成结婚。

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并一同写词,研究金石书画,生活过得充实、幸福美满。

但随着丈夫的外出做官,李清照已被相思的愁苦慢慢包围起来。

更令她心碎的是,国破家亡使夫妻二人流落江南,金石字画丧失贻尽。

第二年,丈夫病逝,这给已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心灵上刻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

多年的背井离乡,加之士大夫阶层对她改嫁问题的污垢渲染,使她那颗已破碎的心七零八落,她在贫困、忧苦、辗转、漂泊之中,凄清孤寂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下面,就以她的“愁”情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刻为线索,浅析她的“愁”滋味。

二、夫妻别离——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1. 《一剪梅》中读情愁。

“花自漂零水自流”是由想象又回到眼前无奈的现实中:落花漂零后散落到水面,顺水而去、空留余香,是落花流水让作者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闷。

同是一种思念,却因时空的阻隔,只能在天涯两头任凭相思、牵挂。

这种思念竟然达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可见思念之愁挥之不去,召之即来。

作者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表及里地反映相思之愁的浓烈。

2. 《醉花阴》中的情愁名言。

《醉花阴》一词中作者因思念丈夫写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人肺腑的诗句,这是她对长期萦绕在脑海之中的思念之情的一次爆发。

这句诗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妇闪现出来,由于日夜思念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

[李清照词集]李清照关于愁的词

[李清照词集]李清照关于愁的词

[李清照词集]李清照关于愁的词李清照关于愁的词1、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3、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4、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5、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离情》6、也不似孙寿愁眉;《多丽·小楼寒》7、似愁凝汉沤馀;《多丽·小楼寒》8、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9、吹动浓愁;《满庭芳·小阁藏春》10、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萧条庭院》11、熏透愁人千里梦;《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12、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13、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14、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草际鸣蛩》15、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天与秋光》16、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17、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18、两处闲愁;《一剪梅/一翦梅》19、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20、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草际鸣蛩》李清照关于愁的诗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中的“愁”赏析

《声声慢》中的“愁”赏析

《声声慢》中的“愁”赏析导语:《声声慢·寻找寻觅》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经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堕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凄凉愁苦的思绪,拥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下边是整理的《声声慢》中的“愁”赏析。

欢迎阅读!上阕:第一“寻找寻觅,冷冷清清,凄悲惨惨戚戚”,三句话七组叠词,看似简单了然,平平庸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创造了有一种能够笼盖世界的忧虑氛围。

词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丧父、金石丢掉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心里极为忧虑,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空虚愁闷。

为了调解这一忧虑,试着、想象着去找寻那不行能拾回的过往,可是残秋无情,冷血的体现出一片萧杀,更使词人感觉凄凉悲切。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和“还”形象的描述了秋季那种乍寒乍热的天气变化,使得词人左右不是,无以适从。

只好如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游离在这个让人如坐针毡的世界,难过的找寻着无人了解的东西,是自己更为难过。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不是酒淡,而是愁之深之苦,以致于烈酒都没法将其麻醉,没法让词人自己借酒消愁,而只会愁上加愁、愁更愁。

无穷难过袭来,在这个多事之秋,词人无力却只好抵抗那逐渐强烈的寒风。

“雁过也,正悲伤,倒是旧时认识。

”秋雁南飞,一如漂客回家过年。

而流浪失所的李清照无穷悲伤,看到连大雁都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了自由遨游,悲伤之时,加重了作者思乡之情,在万般愁苦之中又深深地烙上了一刀乡愁。

下阕:“满地黄花聚积。

憔倅损,此刻有谁堪摘”秋风吹尽落叶,吹谢了菊花,光溜溜地,好像墓地上象征性的一棵小树,好像词人万籁死寂以后憔倅的容貌,已经不起任何践踏。

“守著窗儿,单独怎生得黑”重感情的人是难过,总有被忽略的感觉,更况且国破家亡、丧父丧业的词人,只好单独娇弱的倚靠着那单薄的小窗,泪眼婆娑的巴望着那些以前的暖和。

“梧桐更兼小雨,到傍晚、点点滴滴”,魁梧的梧桐树赤条条地伴着那刺心的暮秋小雨,在傍晚这样一个让人留神却转瞬即逝的时分,让词人百疮千孔的心受着滴滴点点如打翻的五味瓶的摧残,连点滴之轻也蒙受不起。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

是高票房,显见在边缘文化背景下,“张爱玲现象”必然推动 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由此“张爱玲现象”在传统文学、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 网络文学对搏的特殊时期就合理地提出了文学的消费属 性.在一定意义上既凸显了文学与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构 筑了文化与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注释:
①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对一种接受
57
万方数据
愁的词很多,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惜春春去,几点催花 雨”:《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唯有门前流水,应念我 终日凝眸”;<念奴娇・萧条庭院》。宠柳娇花寒食近”;《醉花 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又重阳”。时令季节的不同,“寒 食近”,“又重阳”,天气的变化,檐下几点雨,窗前的过雁,门 前的流水,东篱的落花。都能引起作者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勾起作者的相思之愁。 第二。伤春悲秋之愁。 伤春悲秋在唐宋词中是常见的内容.由春日的花开花 谢很容易联想到青春年华的转眼即去.由秋雨梧桐.草枯叶 落也很易惹人愁绪。李清照以女性的细腻敏感来感受时令 的变化。写伤春悲秋的词自然很多。早期的《如梦令・昨夜雨 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连用两个问句,活现其 急切之情,其痛惜春将去的感情溢于言表。另一首《浣溪纱・ 髻于伤春懒更梳》因伤春而什么都不想做,头也懒得梳,瑞 脑也闲起来了.以懒衬托愁表现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愁绪。 “梨花欲射恐难禁”(《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是无计留 春的无奈。清照南渡前的惜春之词是含蓄蕴藉、淡愁微露, 其愁是闺阁少妇的闲情,也是可以排遣的。引用自居易的诗 “听取乐天一句云。花开处具须行乐”(《二色宫桃》)劝人惜 取花开时节,要“著意过今春”(《小重山》)。而南渡之后的伤 春之词。伤春中又掺杂着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其 词凄婉劲直.其愁深沉难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其愁却不是几盏酒所能浇逝.不是双溪的小舟所能载 起的。这道词把无形的愁苦设想成为重量的实体,也把愁恩 形象化、具体化了。和李煜“闫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故园家国之愁。 李清照生于历下,长于汴京,后因战乱而飘泊江南,饱 尝了流离故乡、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她的词也写对故国 家乡的思念之愁。《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写词人因为怀 念故国“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而永夜欢意少的情景。这首 词写于建炎年问赵明诚任建康守.三月上已召集亲族团聚 之时。词人怀念故都殷切期望光复的心情。其爱国的情思 可以说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游览或聚会.故国旧 家之念时时不忘.爱国思想之深在古代上层妇女中是不多 见的。南渡以后李清照词中思乡念国之情更为深切.“故乡 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使用了一个条件句,说明除 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的思乡之愁表 达出来,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在读《永遇乐・落日金》时被词 中所表达出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感深深的打动.曾模仿这 首词也作了一酋《永遇乐》来寄托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刘 辰翁的《永遇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余自己亥上元.诵李易 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年三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 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李清 照抒写故国家园之愁的词对后世的影响。列宁说:“爱国主 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 情”f《列宁全集・28卷》)。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具 有普遍意义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所以感人至深。 同样是写“愁”,李煜亦有故国怀家之愁,欧阳修亦有

声声慢六件愁事

声声慢六件愁事

声声慢六件愁事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悲秋抒怀之作。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随其夫赵明诚逃亡江南,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亡故。

此词在其夫亡后所作,是抒发家国身世愁之作。

《声声慢》描写了李清照的六件愁事:1. 寻寻觅觅,是心无所依的迷茫词人以寻寻觅觅迭词开篇,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难以排遣却又无法言说的愁绪。

漫无边际的“寻觅”也预示了她斑驳的余生,注定要在这寂冷的日子里滋生了一种无所凭依的期盼。

2.消愁的淡酒,是难以将息的寂寞秋风咋起,晓寒犹重。

百无聊赖的时候,词人依然不知道如何去排遣这深闺里蓄积已久的寂寞。

一切都无以言说,像泛了黄的记忆,颤颤地动着人心,任由逝去的岁月起了褶皱。

词人手中的这杯清冷的淡酒既无法驱散这周身萦绕的寒冷,也无法消解寻觅无着的愁绪,更无法缓解心头刻骨的悲伤,自然是寡淡无味了。

3.渴盼的鸿雁,是飞不回去的往事弱水三千,盈盈一掬,便是刻骨铭心。

曾经在千万人中,与明诚一瞥惊鸿,心里眼里生生的满是花前月下的缠绵甜蜜,一点一滴,洇染了每一个与他相处的日子。

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依然长守那份爱情的执念。

词人的愁绪无法排解,只能在风中凭栏四顾,迷乱在这孤寂的尘世。

4.眼前的黄花,是容颜凋零的憔悴秋来了,一年又过去了,于是瞬间产生了年华易逝的警觉。

那些摇曳枝头的鲜艳,一旦落入了尘土,就成了无人怜惜的残花败草。

词人无法排遣,也不能逃避,只希望快点捱过这漫漫长日,将自己孤独的灵魂隐藏在夜幕的深处,好躲避这满地的忧伤。

5.耳畔的细雨,是茕茕独居的泪水熬过白昼,人也黄昏。

山影绰绰,云絮隐隐。

看不到飘零的落花,心灵似乎可以归于岑寂了,然而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萦绕耳畔,扰人心绪。

单调的雨滴声,是无可奈何的听觉提醒,听着凄寒透骨的冷雨,连人也渐渐的心寒下来了。

6.心中的愁字,是漂泊半生的写照细雨纷飞,风行云起,这样的暮色,更让人易感到莫名的愁绪。

原以为夜色的降临,可以抚慰历经沧桑的心魂。

但追忆往事,却倍感凄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借春花飘落,春雨困人,孤寂凄清的景象反衬其内心因相思寂寞而愁苦的心情。《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此词虽无一“愁”字,却处处点到愁情,句句写景,有深深的春色,清冷的庭院、低垂的帘幕、闲窗,还有云山雾霭,雨打梨花的自然风景,渲染了一种清冷悲凉的氛围,而闺人无语理琴则成了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她把一缕淡淡的愁情带入了画面,使每一景、每一物都笼罩着一层愁雾。
清照众多的言愁词作,皆能入于具象之内又能超乎具象束缚,所抒之情,不拘泥于一时一事,故极易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四)借景抒情词的悲愁
李清照遭受夫妻分离之苦,身世飘零之苦,国破家亡之苦,这样的苦难经历屡屡发生在李清照身上,使她对事物有一种独特的看法,再加上她做为一个女性词人所独有的细腻的观察能力,善于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深深的融入到作品中,富于感染力,使人读之感慨颇深。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照,参悟到了自身的生命状况,时光与青春,将在“雨疏风骤”中消去么?伤感自然而然占据了词人心头。丈夫的出仕远游,带走了她生活中聊以自慰的“同志”乐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普天下聪慧而又多情的女子,谁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只是道不出罢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一定还有别的感伤。
作为女性的她,既有女性词人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又有男性忧国忧家、郁郁不得志的远大志向,她的词作具备了刚柔之美,这也是其独特之处。而在众多的抒愁奇作中,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无疑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她的作品中写到愁情别绪的更是占绝大部分,她的词作虽不多,但是“愁”字的运用却非常之多,这在历代词作中也实属罕见,怎能不令人为之惊奇,这跟她离奇独特的身世和生活经历也是分不开的。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在她的前期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她的“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熏染;家庭内对她性格与天份的完好保护与社会对女性压抑的冲突,使她深刻地感受到女性的悲剧;敏感的女性心理,又使她极易感受到词感伤、忧郁的柔性品格,接受词言愁的审美准则;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极有可能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向往而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愁绪便越加浓重。但这一切愁绪,在某种程度上被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轻轻化解了,与她后期词作中的“愁”比起来,前期的“愁”虽然深婉、缠绵,但在“闷损阑干愁不倚”的时候,相思的苦涩中也夹杂着爱情的些许甜意。







******
学号:B********
******
摘要:“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独树一帜,而在这位言愁高手的笔下,有她的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孤灯难眠,愁意不减;有她借景抒情的悲愁,赏花饮酒,含蓄委婉,意味深长,挥之不去;还有她的思乡忧国的哀愁,柔中带刚,愁损北人,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她的词作虽不多,可是运用“愁”字却非常之多,这在历代词作中实属罕见,在宋代言愁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清照也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寻:
(一)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
女性心理是温婉、细腻、敏感的天地,由于长期受压抑的社会处境,她们的要求常常被漠视,她们的情感得不到合理的倾诉,她们的愿望常常难以得到满足。对命运,她们只能逆来顺受。在充斥着否定因子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只有柔顺依从才会被赞美。男人的社会要求她们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要求他们泯灭自己的个性、才情,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范,任由男性世界摆布。
景物、情态的铺叙,为的是篇末一个极具份量的“愁”字。在晚春、日暮的环境中流露出来的,是一个痛苦的灵魂的颤动,这种凄恻难言而又深婉缠绵的愁绪,已经超越了晚春日暮、舟轻愁重的具象,成为一种极具典型性的情绪。在人生路上遭遇痛苦和不幸的人们,不论你在何时何地,心中的悲伤与忧苦,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么?
历来为文士击节称赏的《如梦令》词,“绿肥红瘦”的妙处,也离不开超越具象的情感。“雨疏风骤”具体而又不能排斥它的象征意蕴,“绿肥红瘦”的具体物象则可引发无穷遐想:淡淡的愁绪、微微的怅惘中,究竟包容了多少情思?是对百花的怜惜?是对春光的留恋?是对无情风雨的怨恨还是对卷帘人的恼怒?似乎都是,又都不尽是。青春女子似有理、似无理的微妙心理在与自然外物的敏感对应中,得到了超越具象的表达。
“梧桐”是李词中常用的又一个意象。“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句中,随风飘落的梧桐叶浸满了词人无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句子,因为融入了沉哀入骨的词人之情,才显得那样凄寒。
清照词中常用的意象还很多,如归雁、风雨、高楼、阑干、重帘、芭蕉、小舟、月、梅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中,融入作者复杂细腻的情感,极大地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
清照的词善铺叙,但这种铺叙不像柳永那样绵密、周邦彦那样详赡和刻意雕琢,而是见好就收,恰到好处。铺叙的目的,是为人物情感设置一个最适宜流露的环境。描绘具体物象只是手段,词人侧重表现的,是主体的感受、情绪、想象和意愿。这样,以具象为起点的词作,往往能突破具象的束缚、突破时空的界限,在体现强烈的主体个性的同时,具有了丰富的张力,包容、涵摄更多时空中不同个体的情感,引起普遍而又强烈的共鸣。
(二)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
意象是情感和形象的结合,是寄意于象,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使情成“象”,便于观照玩味。李清照言愁往往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意象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黄花”是李词中的经典意象。“人比黄花瘦”中,黄花成了人的参照物,高洁、孤傲、清寒的黄花,经风吹霜打已有憔悴之态,而重阳独守的人儿,却比黄花更为消瘦。词人的满腹忧愁、万千心事,都附在了这一“黄花”身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黄花远不止于消瘦了,急风冷雨,早已使她凋零满地。词人的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也随着黄花飘洒而下,堆积满地了。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别绪;愁;封建观念
从古到今,诗词歌赋,处处见愁情,处处言愁。多少文人骚客喜欢用愁情来抒发自身的深闺情愁、离愁别绪、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的书写主题,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常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情怀。有直抒主题,直接用“愁”来点明主题的,也有隐喻愁怀,未见“愁”字而处处带愁情。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苏木遮》)。而宋代婉约词的词作中,更是随手可拾,随处见愁情。以柳永和李清照最为突出,柳永的“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倾杯》),而李清照的言愁词更是愁中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令人无不为词人的愁情所感动,亦使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李词会如此专注于言“愁”,而其所言之愁又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让我们先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求解。言“愁”是我国诗歌的传统。《诗经》三百篇,很少欢乐的声音,大多是哀怨愁郁之作。屈原的忧愤中,失落与哀愁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古诗十九首》,弹出了强烈的忧患音符。透过诗人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悲伤愁苦的面容,听到诗人那沉郁悲凉、骚动不安的灵魂在呐喊、在叹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狂放后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的“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诵转凄凉”,都无不跃动着一个“愁”字。“愁”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离不开的一个重要内容。
封建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压制,产生了两种结果:一部分被封建观念严重毒害的女性甘当“贤妇”,任由男性世界宰割;而另一部分女子,由于她们的聪慧,使得她们深深地感受到被压抑的痛苦。忧郁、感伤便常常萦绕心头。
李清照之前,也有不少作家写过女性的悲苦,但那大多是男性作家假托女子之口说出,终有隔靴搔痒之感。作为聪慧女子杰出代表的李清照,对于女性世界柔情之下的忧愁暗流,有着极深的体会。广博的学识与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她对闺房以外的天地有了较多的了解。于是,她看待女性的视角,除了入于其内的对自我的观照外,还有超乎其外的高出于一般女性的审视。
她笔下的抒情主人公,也就是她自己,即使咏物,所咏之物也往往带上词人自己的痕迹。在词中,她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自己的心绪:青春期的淡淡怅惘,对自然节序变化的敏感与惆怅,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世态炎凉的折射,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痛楚,历尽苦难的酸辛,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理想境界追求而不得的苦闷这些心绪的抒写,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心理世界。
她的千古名篇《声声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续用了十四个叠字,这是一种大胆的写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此词写作者历遭国破家亡,丧偶流离的悲惨。开头连用叠字,有排空而来的怨情。似泣如诉,笼罩全词,在写法上也是独创。在这种凄凉的境况下,又是“咋暖还寒”的悲秋时节,虽有淡酒御寒,却是“晚来风急”,真是雪上加霜,正是诗人历遭劫难,备受痛苦的形象写照。“雁过也”进而把苦难与离乱结合在一起,借旧时相识的大雁回归,寄托了自己流落他乡的凄凉身世。突兀的开头,写愁云惨淡,继而借一些典型的凄凉物象,用舒缓婉曲的絮语诉说愁情,一层层推进,将一“愁”字推出,用“怎一个”反问,将愁情推向高峰,让人永不排解,感染力极强。刘体仁《七颂堂词释》曰: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隐雅,不落蒜酪③,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这首《声声慢》深情婉转,造语新奇,被后人誉为“绝唱”。词中的“愁”已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的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了,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而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