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荧光分析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4)系间窜跃
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 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 化的过程。
如图,电子S1的振动能级同T1的振 动能级重叠,则可能发生体系间 跨越S1→T1 ,分子由激发单重态 跨越到激发三重态,荧光强度减 弱甚至熄灭。
11
辐射方式传递途径
(1)发射荧光
物质分子吸收能量被激发后,从 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 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称为荧光。
振动弛豫时间: 10-12 秒数量级
8
(2)内转换
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级 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 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方式 转移至低能级的过程。
如右图,处于高激发态(S2)的电 子,通过内转换,转移到低激发态 (S1)的振动能级。
9
(3)外转换
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而 失去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外转换使 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熄灭” 或“猝灭”。
注意:无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哪一个激 发单重态,经过振动弛豫及内转换,均 可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而返回至基态 各振动能级上。
荧光的产生在10-7-10-9s内完成。
12
(2)发射磷光
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 振动能级,以系间窜跃方式转 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三重 态最低振动能级返回至基态时 发射的光,称为磷光。
由于(T1→S0)这个跃迁过程 也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率 较慢,约为10-4-10s。因此,这 种跃迁所发射的光,在光照停 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13
振动弛豫
内转换
内转换
S2
系间窜跃
S1

T1 T2





外转换






S0
l3
l1
l2
l 2
振动弛豫
荧光和磷光产生示意图
14
二、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4 3 2 1
S0
lex =290nm (MAX)
l
lem= 620nm(MAX)
荧光光谱的特征 (重点) 1.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
荧光发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谱波长的现象。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光光谱
19
2.荧光光谱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
长的能量,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电子 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从 而荧光发射光谱只有一个发射带,而且荧光光谱 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第05章 荧光分析法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掌握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影响荧光强度
的因素 3 、熟悉荧光定量分析方法及荧光分光光度计
4 、了解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
分子荧光分析法
一、什么是分子发光?
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后,跃迁 到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发射光 的形式释放能量,返回基态的过程, 称为分子发光。
2
分子荧光分析法
二、分子发光的分类(按激发的模式 )

热致发光
荧光☆
子 光致发光
发 光
场致发光
磷光
化学发光
3
分子荧光分析法
光致发光:物质分子吸收电磁辐射能后,将从基态 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发射出光的现象, 称为光致发光。最常见形式是荧光和磷光。
荧光分析法:根据物质的荧光光谱的特征及强度对 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之为荧光分析 法。
17
B. 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固定激发波长 扫描发射波长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分子的激发光谱可能含有几个激发带,但发射光谱只含一个发射带;
即使分子被激发到高于S1的电子态,由于经过极快的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降 到S1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转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C. 激发光谱与发射 IF4800
激发三重态(根据自旋禁阻定律)。
➢ 电子处于激发态(不稳定状态),可通过无辐射跃迁和辐 射跃迁(发光)等方式失去能量,返回基态。
能量传递 途径
无辐射跃迁
辐射跃迁
振动弛豫 内转换 外转换 系间窜跃
荧光
磷光 7
无辐射方式传递途径
(1)振动弛豫
在同一电子能级 中,电子由高振动 能级转至低振动能 级,而将多余的能 量以无辐射形式放 出的过程。
Baidu Nhomakorabea
光谱的镜像关系
4400 4000
固定lem=620nm(MAX)
1→ 4
固定lex=290nm (MAX)
1→4
4 3
3600
S1
3200
1→ 3
1 →3
2 1
2800
1→ 2
2400
1→2
2000
1600
1200 800
1→1
400
1→1
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5
2.荧光的产生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 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 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 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电子能级的多重性:M=2s+1,s(总自旋量子数)
6
2.荧光的产生
➢ 根据波兹曼分布,分子室温基本处于电子能级的基态,激 发时,基态电子只能跃迁到激发单重态,不能直接跃迁到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使不同激发波长 的入射光激发荧光体,然后让所产生的荧光通过固 定发射波长的单色器而照到检测器上,测定不同激 发波长光照射下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激发波长为横 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可得荧光物质的激发光 谱。
注意:激发光谱与其吸收光谱极为相似,但激发光 谱曲线是荧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吸收曲线则 是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两者性质是不同的。
优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试样用量少;方法简单。
4
第一节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重点)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1.分子的电子能级和激发过程
泡利不相容原理
自旋量子数:s = ½ 或-½
E
总自旋量子数:
s si
分子电子能级的多重性:
M 2s 1
单重态(S):s=0,M=1,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
三重态(T):s=1,M=3,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
15
二、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16
荧光光谱(fluorecence spectrum):固定激发 光波长(为最大激发波长)和强度,而让荧光物质 发射的荧光通过发射单色器分光扫描并检测不同发 射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以发射波长为横坐标,荧 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物质的荧光光谱。
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lex)和最大发射 波长(lem)是鉴定物质的根据;也是定量测定最 为灵敏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