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21届高三期中考试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秘密★启用前2019级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历史学科试题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工整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2.下表为公元2—146年登记的人口(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D.税收只以户为单位3.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农民起义不断,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到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

这表明北魏A.重视地方治理B.汉化程度较高C.监察体制成熟D.官员考核严谨4.《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

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

这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5.“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2.《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

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4.《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

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这言论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5.《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

”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6.《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7.从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到刘知己“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再到龚白珍的“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含详解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卷含详解

高中三年级2月学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贵族地主崛起。

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与“公室”的争斗愈演愈烈,其结果各诸侯国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

这反映了A.西周的分封制彻底崩溃B.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发生矛盾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D.礼崩乐坏局面推动社会的变革2.汉元始五年,平帝暴卒,王莽选立2岁的宗室刘婴为帝,号孺子婴,自己仿周公辅成王故事,以摄政名义称“假皇帝”、“摄皇帝”,改元居摄。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B.王莽工于权谋阴险狡诈C.周公对后世影响深远D.西汉政权统治黑暗腐朽3.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

韩愈此举A.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B.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C.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4.如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宋代以后中国时间日本中国西欧1000数据不详3.00.01500 2.93.86.1182012.3 3.812.3189016.0 4.431.0A.人口增长速度放缓B.资本主义模式萌芽C.自然经济解体缓慢D.经济总量落后于世界5.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

故兹敕谕,悉使闻知。

”这表明明政府A.固守宗藩体制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6.鸦片战争以后,“马达”“轮胎”“国会”“阻力”“权利”“义务”等新名词先后传入中国。

1904年,张之洞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时,却专列“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一条。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A. 民主政体彰显司法正义B. 陪审法庭拥有行政权力
C. 公民政治权益得以扩展D. 司法审判应由民意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违法法令诉讼可由公民提出,诉讼人要向司法执政官提交一份书面的诉状,并提供该法令违反法律的证据,然后由司法执政官向陪审法庭提交案件”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体彰显司法正义,故A正确;陪审法庭没有行政权力,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公民政治权益的扩展,故C错误;材料未强调司法审判应由民意决定,故D错误。
15. 下图为漫画《西方国家与全球化》,漫画中“西方国家"坐在火烫的凳子上冒汗.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发展差距B。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获益者
C。 全球化对西方国家造成冲击D。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漫画可知,欧美西方国家头顶“全球化”,坐在“火凳"上,热汗如蒸,说明全球化给欧美西方国家带来了不利影响,即冲击了欧美的国际地位,故选C项;漫画内容体现不出南北发展差距缩小,故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故排除B项;D项与漫画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国内消费在工业品中的份额虽然减少,但一直占优势”可知英国国内的消费始终占据优势,18、19世纪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期间,由此说明国内市场对工业革命产生了较大影响,故选C;英国国内消费占据优势并不能体现出现技术革新和工业生产能力提高缓慢,排除A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海外市场的范围变化,排除D。
7. 如图选自法国近代著名画报Le Petit J。urmal,标题为(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1912年3月3日).据此可知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联考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这不仅是朝代的更迭,也是一种文明的交替,自此,礼乐文化、宗亲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据此可知A.中华文明缺乏连续性 B.周代政治抛弃神权色彩C.周代文明更具进步性 D.礼乐文化推动社会进步2.关于汉代的均输、平准政策,《盐铁论》中记载:官员“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有时“吏恣留难,与之为市",甚至“吏之所人,非独齐、陶(属今山东)之缣,蜀、汉(今四川)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

因此“农民重苦”“未见输之均也"。

由此可以看出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 B.均输平准政策稳定了市场秩序C.国家注意协调国富与民贫的矛盾 D.政府应加强政策执行中的监管3.唐代中央重视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

这些举措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朝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逐渐丧失。

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关注宗亲族道的提倡。

家谱的修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到民间私修.这反映了宋以后A.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家谱社会功能衰退 D.地方政府的职能扩大5.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图1 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图2 清代江浙棉桑分布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6.如图3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1873年该船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

山东省济南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0级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 90 分钟,分值 100 分。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3.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 I 卷(共 4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人类文明诞生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先民创造了诸多文明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等。

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A.阶级和多元文明的出现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文字和国家机器的出现D.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2.保存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上的浮雕表达的政治观念是A.天人感应B.君权神授C.天赋神权D.天赋人权3.罗马被誉为“万城之城”,是因为它有着辉煌的历史。

在它由共和国阶段向帝国阶段转变过程中,依靠的主要手段是A.从事海外贸易B.汲取外国文化C.发动扩张战争D.传播先进思想4.15 世纪中期,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之地,诞生了一个军事强国,并迅速控制了亚欧商路。

这个国家是A.奥斯曼帝国B.法兰克王国C.西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5.据统计,自646 年大化改新颁行后迄8 世纪中叶,日本与唐朝律令相仿处达420 余条之多。

这些律令A.保障了武士集团的地位B.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C.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D.促进了日本体制的完善6.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政治权利的获得。

这里的“政治权利”指A.土地所有权B.投票选举权C.城市自治权D.自由贸易权7.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古代史编》中说:“玛雅人是美洲印第安人中文化最发达的一支。

山东省济南一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山东省济南一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山东省济南一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

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1 战国时代,中国的名家讲求辨别名实异同,注重文字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

由此可见,名家与雅典智者学派的相同点在于()A.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B.有统一的政治追求C.普遍忽视民众的政治需求D.仅契合贵族的需要2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3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

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4 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

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

这一观点()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 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D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5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状、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6 明末小说《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中提到,闵子骞早年丧母,继母为己所生二子和闵子骞缝制棉衣,唯闵子骞棉衣内塞入芦花,闵父发现,欲休妻,闵子赛苦苦哀求,闵父遂罢此念,继母为之感动,家庭和睦。

2021届山东省济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2021届山东省济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0.11)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A2.D3.D4.B5.C6.C7.A8.C9.D10.B11.C12.C13.B14.A15.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6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17.(19分)(1)原因:适应重建社会秩序、恢复伦理纲常的需要(或:唐末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

(3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历史影响:规范社会伦理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传统伦理观念桎梏女性的自由和才能。

(4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2)特点:承袭传统与选择新知兼而有之;体现明显的阶段性;阅读领域从封闭保守逐步走向自由多元(或:阅读领域日益纵深、广泛)。

(4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历史背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列强侵略,西学在华广泛传播;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开展和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8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出其中四点即得8分)18.(12分)答案为:论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近代史研究以革命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偏重政治史、革命史;改革开放以来,突破革命史观的局限,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阶段差异的原因有:新中国成立之初,近代史研究主要服务于巩固政权和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之后又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近代史研究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和“双百”方针恢复等因素的影响下,得以迅速发展。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济南市2022年1月高二年级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

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

这反映了A. 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B. 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C.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D. 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前期,货币流通呈现明显的区域色彩,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战国中期以后,货币流通呈现统一的趋势,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统一的趋势,“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经济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睛】2. 《北魏律》中“存留养亲”制度规定:对犯非“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徒刑的罪犯,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老或疾病而无其他男丁侍养者,得停止或免除刑罚的执行,返家侍养其亲。

这表明北魏A. 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B. 奉行外儒内法治国理念C. 法律开始具有人文情怀D. 法律丧失公平公正原则【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老或疾病而无其他男丁侍养者,得停止或免除刑罚的执行,返家侍养其亲”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制定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外儒内法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人文情怀无关,排除C项;法律丧失公平公正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1.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主要是在()A. 商朝B. 战国时期C. 周朝D. 秦朝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管理人才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最早完善的是在周朝时期,所以答案选择C。

2.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宗法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宗法制度是汉朝时期开始实行的B. 宗法制度是清朝时期开始实行的C. 宗法制度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D. 宗法制度是秦朝时期开始实行的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宗法制度,是指家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统治权力,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所以答案选择C。

3.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国家分裂,形成封建制度B. 国家统一,形成封建制度C. 国家分裂,形成自由民主制度D. 国家统一,形成自由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形成封建制度,所以答案选择A。

4. 下列关于汉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 汉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B. 汉朝的文化中心在西汉C. 汉朝的政治中心在西汉D. 汉朝的文化中心在长安答案:A解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政治中心是长安,而文化中心是西汉,所以答案选择A。

二、多选题5. 下列关于唐朝的说法,正确的有()A.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B.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C.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封建的朝代答案:A、B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所以答案选择A、B。

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12.1899年,坐落在南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纱厂的创办人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个状元是()
A. 张謇B. 荣宗敬C. 侯德榜D. 卢作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大生纱厂”“状元”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并由此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家乡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近代企业,A项正确;荣宗敬、侯德榜、卢作孚都是近代著名实业家,但并没有取得状元身份,排除BCD项。故选A项。
济南市2021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共50分
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344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度量衡标准器(如图)。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文景之治D.孝文帝改革
5.《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末年上供钱物共计一千五百零三万(贯匹两),……仅两浙一路就占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若加上江东等五路,则占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六。由此得出宋代()
A. 江南地区开发B. 政治清明稳定
C. 经济重心南移D. 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末年上供钱物共计一千五百零三万(贯匹两),……仅两浙一路就占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若加上江东等五路,则占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六”可知,材料反映北宋末年上供钱物中,南方上供的占大部分,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江南地区开发,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清明稳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3.右图为魏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封面影印件,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此文,它讴歌的是()

期中试卷:山东省省济南市历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期中试卷:山东省省济南市历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11.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唐朝文化的繁荣B.唐朝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朝民族关系的和睦D.唐朝经济繁荣的盛况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长安、来自日本的使者、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可知,长安是当时唐朝的都城,有日本、中亚、印度使者,体现的是中外民族交流,B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唐朝的外交,不是内政,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对于科举制,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他认为该制度()
A.保证官吏的廉明清正B.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C.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D.保障专制集权统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可知,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B项正确;保证官吏的廉明清正、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保障专制集权统治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B.和亲会盟C.重文轻武D.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建立之后,采用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崇尚读书,而轻视武将,也就使得社会丧失了尚武精神,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作战中屡次战败,C项正确;重农抑商、和亲会盟、王安石变法,均与“使得中国人丧失了尚武精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唐朝疆域示意图》,吐蕃民族生活在图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0.1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2.《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

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4.《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

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这言论()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5.《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

”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6.《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7.从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到刘知己“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再到龚自珍的“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这反映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A、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B以书写信史为追求目标C、以秉笔直书为记事原则D、以官修史书为史学正统8.苏格拉底在传道解感的时候分文不取,安提丰质疑苏格拉底的生活因此穷困潦倒。

苏格拉底回答道:“我没有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主张扩大受教育范围B、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C、重视人的素质和内涵D、继承智者学派的教育理念9.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许多市民虽然十分蔑视和反感腐败的教会。

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却采取了默认态度并坚决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以世俗享乐满足肉体需要,以宗教活动满足精神需要。

这说明当时()A、教会放松对市民生活的控制B、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C、文艺复兴运动缺乏社会基础D、社会观念处于转型时期10.1895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

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

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A、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B、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C、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D、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11.1902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却不在于演绎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

这表明林纾A、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B、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C、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D、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12.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A、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B、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1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史学界对下列历史人物研究最为集中的一组是()A、严复康有为梁启超B、洪秀全李秀成孙中山C、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D、卢梭华盛顿拿破仑14.近代西方一文学艺术流派认为:“中世纪充满了英雄业绩、高尚的情感和社会和谐”“情感是人类的精髓”“稗史传奇、神话和民族的民间传统是诗歌和艺术的源泉”。

该流派是()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15.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把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

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

这一文学现象()A、具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B、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维C、说明民众对美国干预政策不满D、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华夏认同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内容出处《魏书•序纪》“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辽史•太祖本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

”“祀唐尧于平阳,舜禹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北史•魏本纪第三》“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

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辽史》卷七十二“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金史•百官志》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6分)17.(19分)女性阅读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侧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女教典籍是中国古代针对女子的教育训诫读本,许多女性从习读女教典籍开始其阅读之旅。

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乱”(755−−763年)至唐代灭亡,一直处于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的动荡之中,贞元年间(785一805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据前代女训作《女论语》,包括立身、学作、事舅姑、事夫、管家、守节等十二章,事无巨细地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之理。

如“事舅姑”章有“呼唤不来,饥寒不顾……天地不容,雷霆震怒。

责罚加身,悔之无路”,“事夫”章有“女子出嫁,夫主为亲。

前生缘分,今世婚姻”等。

此书成为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女训书籍。

−−据陈秀钦《唐代女性阅读活动浅析》等材料二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女性大多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仕宦之家,有的还曾留学海外。

她们幼时有诸子经书与经典名著的根基阅读,少时又广泛接触各类新学报刊和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等新学说,以及西洋戏剧、小说名著,到20世纪20年代,步入青年、中年的她们许多开始登上广阔的历史舞台,成为作家、学者、医生、报人、科学家等,发掘出更多新的知识领域,其阅读和思考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越发纵深。

−−摘编自李海燕《中国新知识女性的阅读史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论语)出现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的中国女性阅读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背景(12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以后,革命史学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由边缘走向中心。

1954年,胡绳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叙述框架:开端于1840年鸦片战争,下限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为主线。

此后,戊戌维新因“改良”而逐渐趋向负面评价,辛亥革命亦因“不彻底性”而评价低落,只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标杆而成为研究热门。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历史学界出现若干学术争论,包括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农民战争评价问题等。

1979年,戴逸提出不能用阶级斗争代替一切,生产斗争、科技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这一主张得到广泛支持,对生产力的研究形成热潮。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人们注意到中国近代史还存在着另一个过程,即追求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由比较偏重政治史发展为多领域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完整的研究体系。

——据王建朗《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

但此后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评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0.11)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A2.D3.D4.B5.C6.C7.A8.C9.D10.B11.C12.C13.B14.A15.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6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