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起源的标志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
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个体。
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59毫升,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
还发现10万多件打制石器和石片,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
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距今约18000年的晚期智人,计有属于8个个体的上下颚骨、牙齿和体骨化石,其中较完整的三具头骨,其体质与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说明他们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估计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阪泉大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在阪泉发生了大规模交战。
经三次的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获得胜利,初步建立的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次战役后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使黄帝取代炎帝。
禅让制:尧舜时期,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推举首领的禅让制。
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探究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与形成

010史海钩沉探究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与形成历史和史学有很大的区别,历史经是经过长期的时间叠加形成的,史学是经过相光历史学者创作出来的。
从其各自的性质来讲,史学比较关注历史的发展,然后根据历史的发展进行实际创作记录,对各个阶段的历史进行总结概括,比如中国古代的《春秋》《史记》等难过总结并记录某一阶段的历史。
在前期的史学著作中,主要追求真实性,到了后期的史学著作更注重对通的追求。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起源的认知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比较专业全面的史学著作出自于汉代的司马迁之手,从汉代到现在,中国古代史学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的学者对历史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认知。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关于历史起源的研究,最早的研究人员是班彪、班固父子。
这对父子将史学的起源最初到文字产生的阶段以及古代史官形成的阶段,后来不断有学者验证他们的猜想。
对于古代史学起源的问题,现在的历史学者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有很多出色的代表人物。
其中有个学者认为史学的产生是基于文字的诞生。
在古代文字被创造之后,人们可以利用文字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录下来,形成历史文字资料文献,为历史著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有的学者认为,历法为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也有的学者认为史学的产生是从史官的出现。
根据上文的概述,不同的历史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史学的起源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某一种因素对史学的起源进行研究的,关于史学的发展没有做出比较深刻的概括,也因此他们的观点不能够完全确定就是史学的发展起源。
文字和历法虽然是作为史学记载的一种形式,但是他们都是发展到一定高度上才产生的,并且我们祖先对历史的认知是早于文字和历法的。
历史的起源从史官的出现这一观点有很大本末倒置的嫌疑,即使他有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也不能作为史学发展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从史学起源的本质上来讲,本质是一个民族在思想意识上的觉醒,人们关于历史发展记录重要性的认知。
中国史学的起源

“兵所自来久矣,黄、炎故用水火。 《吕氏春秋·荡兵篇 》)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 狼、豹、貙、虎为前驱,以雕、鹖、鹰、鸢 为旗帜。”(《列子·黄帝篇》)
“大荒之中,有係昆之山者,有共工之 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 女魃。蚩尤作并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 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 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 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商颂·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 功,帝舜乃命其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殷 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
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 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 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 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 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 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 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其为农师,天下得 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史记·周本纪》)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 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 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 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 缴大风于青丘之责,上射十日而下杀猰 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 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 险易、远近,始有道里。”(《淮南 子·本经训》)
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立政》)
中国历史上的25位名人

天文学家一、黄帝,天文历法年、月、日等时间需要借助天体的运动测定,而天体的运动只有在恒星的背景上才能被显现出来。
制定历法也必须以恒星背景作为时间标尺。
为了提供太阳运行的准确标尺,古天文学又把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的具体星象分开,按照木星实际运行的度数将天球赤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次。
从按具体星象区划天空上升到按无形的标志点均匀区划天空,于是抽象的天度和十二次开始具有时间标尺的作用,并使年、月、日的计算进入量化的阶段。
至此,观象授时退出历史舞台,历法的时代真正到来。
并观测到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三、战国时魏国的石申著《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四、甘德(战国时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编制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五、刘歆(西汉末年人)字子骏,他是一个对天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的天文学家。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对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整理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六、落下闳(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之际)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
编制“太初历”七、张衡,东汉(78~139)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
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
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中国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中国史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悠久和细致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史学的起源、演变以及传统派别等方面进行整理和探讨。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中国史学可追溯至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事件的搜集和记载。
《左传》等史书是先秦时期较为著名的作品,为后世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史学的演变1. 儒家史学儒家史学是中国史学的主流派别,儒家经典中积累的大量历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儒家史学强调礼、乐、政治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对于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支持。
2. 民族史学民族史学强调了对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研究。
在民族史学的指导下,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
3. 文化史学文化史学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例如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
文化史学的兴起拓宽了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史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4. 社会史学社会史学注重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变迁的研究。
它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入的探讨。
三、中国史学的传统派别1. 实证派实证派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收集和归纳,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实证派在探索中国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理论派理论派强调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因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潮流和历史进程的理解。
理论派在历史理论的建构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对理解历史的本质及其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评价派评价派注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并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意志和个性。
评价派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史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中国史学逐渐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主题转变为更加综合和多元的学科。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古代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石,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历史研究起源于古代社会本身,而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则在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逐渐成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史学体系。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原始史学阶段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最早可以回溯到商代。
当时,人们普遍流传和讲述鬼神传说、史实、口头传统等,这些都是古代史学的发端。
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史书《史记》,大量收录了商周时期的历史记载,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第一部正史。
《史记》中也提出了“不记不成言,不言不成书”的史学理念,即历史应该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后人的研究和利用。
传统内圣外王理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唐儒李贽提出了著名的“内圣外王”理论。
所谓“内圣”,是指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是国家的治理和文化影响。
该理论是最早清晰表达出“思想与政治相统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把人文主义融入到中国史学中,强调人性和气质的作用,主张研究历史应该立足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循环轮回理论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演变和经历,许多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历史循环轮回的观念。
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个由衰落到强盛再到衰落的轮回过程,它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和修正来实现长久稳固。
这一观念影响深远,贯穿中国史学史的始终,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辩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入中国,史学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得到深刻改变。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有意义的,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关系的进步和演进。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成为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强调了整体性思考和多方位考虑问题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史学研究更加深入和专业。
大学中国古代历史学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大学中国古代历史学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1. 古代中国历史学的起源
古代中国历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了"尊史"的观念,主张通过研究和研究历史来治理国家和教育人民。
这为后来的历史学奠定了基础。
2. 古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由于政治的变迁和历史记录的保存,历史学逐渐发展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考证,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学派。
3. 古代中国历史学的主要传承
古代中国历史学主要传承了儒家的学说,特别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思想。
这一传承强调了以史为鉴、尊重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并对后来的历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古代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实录"和"编年"两种形式。
实录是记录当时具体事件的史料,编年则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书。
这些研究方法为后来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
5. 古代中国历史学的地位与影响
古代中国历史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
历史学家的编纂和记录,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并为政治和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古代中国历史学影响着后来的历史学发展,对后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章 史学的产生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史学
• • • • 一、史书编撰的历史背景 (1)封建制确立 (2)学术下移、文化开始普及 (3)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左传》——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
• • • • • • • • (1)名称 (2)作者和成书年代 (3)内容 (4)材料来源 (5)《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6)史学上的地位与贡献 (7)《左传》体现出的复杂历史观 (8)注本
• 《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 《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 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 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 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 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 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 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 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2、史学思想 • 商周时期 :鉴借作用 • 战国:为现实政治服务
• 思考题 • 1、孔子及其《春秋》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及其撰写历史的方法; • 2、《左传》在历史编撰学上的发展及其历史文 学成就
• 2.神话传说中的“史影”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充 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 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 古神话传说。通过剥 离其神话部分,可以 看到历史的影子。
女 娲 半 人 半 蛇 —— 相柳——九首人面,蛇身
• 三,口述史事与成文记事 • 四、商周时期的史官及史书 • 1.商朝已有史官 ,有典籍
•
朱右曾
方诗铭、王修龄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和形成作者:马靖壹来源:《祖国》2018年第16期摘要:中国史学发展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人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史学意识的发展觉醒较早,对于史学的起源问题,研究学者的观点不同。
文章结合众多学者对古代史学起源的说法,总结出历史意识的觉醒是中国古代史学起源的重要标志,并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发展的变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起源形成历史是长期发展衍变形成,史学著作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学者创作出来的,史学本身和历史发展不同,较为注重关注历史写作这一发展维度,从历史写作角度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总结概括,比如从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等各个历史阶段,有关史学的研究没有被中断,在不同历史时期,史学发展和理论衍变不同。
在前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研究注重对“真”的追求,在发展后期开始更加注重对“通”的追求。
文章结合众多学者对史学起源的研究认识,总结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起源,探究出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历史学者对中国古代史学起源的认识中国古代史学起源问题从汉代出现到发展至今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史学发展提出了不同的间接和认识。
根据资料记载,学者对史学起源发展的最早研究在汉代,研究史学的奠定人物是班彪、班固父子。
班彪和班固父子经过分析将史学的起源追溯到文字产生和史官出现时期,在后来不断有学者应用事实证据证明这一猜想。
现代学者对古代史学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有仓修良、杨翼骧、金毓黻等。
其中,仓修良认为史学的产生是文字和历法。
在文字出现之后,人们能够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及时记载下来,形成文字记载材料,为史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史学产生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是历法的产生,历法的产生为史学时间的记录提供了重要推算支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年月日。
杨翼骧认为史学起源于文字的出现。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和形成

的重要关联。中国史学的发展起源也要从中国远古时代说起, 即从人们历史意识崛起说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意识觉醒 较 早 的 民 族 ,在产生历 史 意 识 之 后 ,中国史学得到了发展,出 现了各种类型的史学著作。
三、 史学起源相关理论问题 (一) 史 学 发 展 前 期 基 本 主 题 在 《史通》出现之前,有关史籍的记录发展已经达到了几 千 年 之 上 ,从上古传闻到西周的晋乘、楚机、鲁春秋都是史书 的 发展范畴,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尚书》、《春秋》。《尚书》、 《春秋》是 中 国 史学发展的源头,为中国后世史学的发展提供 了重要支持,在此之后出现了《左传》、《国语》。在 汉 代 ,班固的 《汉书》则 是 开 创 了 纪 传 体 史 书 的 先 河 ,将 之 前 《史记》发展存 在 不 足 之 处 进 一 步 完 善 。在 魏 晋 南 北 朝 发 展 时 期 ,史学发展达 到 了 繁 盛 的 时 期 ,在 史 学 的 记 录 上 进 一 步 强 调 了 真 实 的 重 要 性 。在史书著作的不断增加下,有关作者历史观、史料可靠性、 写作技巧等问题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 (二) 史 学 发 展 后 期 的 基 本 主 题 在 后 期 ,史学的写作在理论上体现了对“通”的反思,为史 学的写作提供了材料和经验的支持,史学这一写作题材也逐 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官修正史的法定体裁。纪传体这一题 材 在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出 现 了 不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 问 题 ,纪传体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制 约 了 史 学 的 发 展 。 为 了 改 变 这 一 发 展 弊 端 ,越 来越多的史学家从“通 ”为基本出发点,创 作 出 了 《通典》、《资 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等著作。 四、 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 (一) 原始社会 原 始 社 会 是 我 国 史 学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 ,这 个 时 期 是 没 有 文 字 的 ,有 关 史 学 主 要 是 通 过 大 量 神 话 传 说 来 进 行 记 录 的 ,从 中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对自身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这 个时期神话类型主要包含自然神话、氏族家族的神话、人类征 服自然的神话。其中,氏族家族的神话是史学起源的最早阶 段 。母系氏族时期盛行的图腾神话体现了人对自我过去的一 种 主 观 认 识 ,是 史 学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基 础 和 启 蒙 。 (二) 商周时期
中国史学史纲要

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为何要研究史学史?首先,它是组成历史学科的基本要素。
学科有三部分组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法和学科发展史。
其次,是对本学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意义。
史学史可以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学术内涵以及学科的现状为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史学史研究的对象1、不以一般的历史现象为研究的对象,而是对其学科自身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探讨,属于文化学术史范畴。
主要任务:A考察历史学的总体发展过程,趋势和特点并探其演化之故。
B阐明史学著作和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现状,总结前人的治史理论和方法。
C考查史学的思想和活动,及其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2、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入手之处一是基本史学思想,包括历史哲学、历史价值观、以及对史学本身的认识,系属与广义的史学理论范围。
二是史学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以及分类手段和历史编撰学等。
亦即专业操作技能的探讨。
三是史学表现范围及其重心的变化。
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过去和现状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过程1、古代史家对史学史的讨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后汉书》里的《班彪传》、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刘知几的《史通》、高似孙的《史略》、郑樵的《通志》、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2、现代史家的古代史官研究A梁启超与何炳松的开创性工作B三四十年代,开始发现了一些系统性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是魏应唐的《中国史学史》、王玉璋的《中国史学史概要》、朱希祖的《中国史学通论》等二中国古代史官的研究的现状A当代史学家的研究,建国后一度冷落,1962年其,教育部确定以北师大和华师大历史系为主开展工作。
专业杂志有《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B近期研究趋势:1、存在的问题是:主要的史家比较详细,社会的其他史学现象比较少。
对史学史的各个层面照应不平衡(如史学理论与方法、少数民族史学、历史教育等)视野不够开阔2、研究趋势:逐渐改善的过程,不断进步。
02中国史学的起源【】

中国史学的起源史学起源,就客观条件说,有了文字能够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有了历法即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就主观方面讲,有了具备历史记忆、历史意识的人来运用文字和历法进行时事记录、编纂,才可能出现史学。
中国史学的起源,岁月漫长。
殷商以前的传说时代,产生了原始的历史意识。
自商代至春秋时期,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并驾齐驱,“史”由不记言、记事逐渐向“史官”、“史书”演变。
春秋后期至战国末年,按年编纂的《春秋》问世,编年史《左传》诞生,标志着中国史学走向成熟。
一、成文记事的开端与口述传说的流传语言的出现较文字早,口述传说理所当然要比成文记事早。
但在人类初始阶段,口述的内容并非传说,而是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没有办法记录下来,只能凭着记忆一代一代地传述。
所谓“十口为古”,口述的内容便渐渐地成为“古事”即往事了。
中国史学萌芽阶段,独特处表现为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的同时并进。
(一)成文记事的开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为甲骨文。
经过20世纪甲骨文、现代考古与历史学、民俗学等的综合研究,认定中国自商代开始进入“成文记事”的历史时期。
所谓“有史时代”或“成文历史”,不是说此时已经有“史书”或“史学”,而是指从这时起开始进入用文字记事时期。
甲骨文记事,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4个部分,记事文的基本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一应俱全,但卜辞仅仅是一个个占卜的记录,是未经编纂的零散记事,当时尚无“编纂”意识。
(二)口述传说的流传口述传说在文字出现以后,并没有系统记录下来,仍然以口耳相接的形式流传。
为了便于流传,表述方式不断被加工、整齐。
西周末年,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在这样一种全社会的“文化运动”推动下,口述传说得以广泛流传,不断被记录,逐渐形成文字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⒉文化的基本含义:【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意识形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形成的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封建主义只是被包含在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是远远小于封建文化的;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把封建主义的消极文化说成整个封建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历史学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它以详尽的资料和精确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致力于还原并理解过去的事件、社会和文化。
历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而其发展则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一、古代文明中的历史观在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对于过去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英雄事迹、王朝兴衰以及传说故事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尚书、史书等文字载记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刻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
二、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历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在欧洲中世纪逐渐形成。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并开始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如塔西佗、荷马、托马斯·艾奎纳斯等,对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现代历史学的兴起与发展现代历史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分析社会和经济变迁的原因等。
这一时期,历史学逐渐走向专业化,并在学术界获得了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对于非洲、亚洲、美洲等地的历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应运而生,例如口述史、文化史、社会史等,为历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现代历史学的发展也跟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历史学家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和处理大量的历史资料。
而互联网的普及,则为历史学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虽然历史学在起源和发展中经历了诸多变化,但其核心的目标始终如一:通过研究和理解过去,帮助我们认识当下和未来。
历史学通过为人们提供历史背景和经验教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结语历史学是一门充满深度和独特魅力的学科,它通过研究过去的经验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了人类对于过去的持续关注,并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自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说明】中国史学史是近年来中国史学新树立的一分支学科,其主要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阐释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与自我总结的一门高等学校的必修专业课程。
任务和目的:中国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今历史著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派别及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考察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研究,阐述中国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中国史学发展规律,探明中国史学前进的方向、途径与动力。
中国史学史的重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史学遗产批判地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发扬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促进我国史学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国史学史的任务为:第一,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史学的时代特点或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第二,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特点。
第三,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
第四,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第五,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第六,史学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步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斗争促进着史学的进步,求真与致用的对立统一,史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等等)。
教法原则建议:本大纲和现在所能见到的同类大纲相比,试图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提出独立见解,现就其特点和教法原则建议阐述如下:第一,在内容方面,力图在阐述清楚中国史学发展之全貌的基础上,适当突出这一发展过程中之理论成就的积累,并尽可能兼顾到有关认识历史的理论和有关认识史学的理论。
在这方面,现有的一些著作,给人们留下了可以发挥的广阔空间,希望教者做一些拾遗补阙的事情。
第二,在分期方面,不刻意探求以今天的社会发展分期观点与史学发展阶段相结合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也不刻意探求从史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性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而是采用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习惯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时段划分;这样做的好处是,或许可以使更多的学者在他所熟悉的历史时段的框架中去认识该时段史学发展的面貌。
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学是人类学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各个方面。
历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学说,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磨砺,成为了当今这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学科。
历史学术语的起源历史学的术语始于古希腊文化中,其拉丁文名称为historia,意为“研究过去的事情”。
在古代文化中,历史学受到雅典学派学者和罗马共和国哲学家等人的极大重视,其中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希罗多德、塔西佗、波利比等。
在这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他们会使用各种术语来描述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如“历史”,“传说”,“神话”,“史诗”等等。
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教堂的影响,历史学的研究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神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上帝的旨意。
这种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古代文化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追求精神上的信仰和文明的道德。
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人们对历史学的研究开始更加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由此形成了现代历史学。
历史学的发展在现代历史学的研究中,对于历史学的发展,学者们通常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历史学、历史文化学、当代历史学。
传统历史学指的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学,它主要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史、战争史、外交史,注重事实的呈现和叙述。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利用史學的原則勾勒出中國歷史與安東軍,以及“罗曼·罗兰”。
历史文化学阶段则是在20世纪中叶的欧洲出现的,它主要研究文化领域中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变。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荷马、古希腊城邦文化理念等。
这一阶段的历史学尝试挖掘人类历史的深度和内涵,注重通过文化的角度更加全面的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变化,其努力使历史学更具思想性。
当代历史学则强调历史的现代性和多元性,它在原来传统历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分析对象和领域。
在这一阶段中,历史学家开始更加强调文化、经济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使历史学更贴近当代人的生存和现实,更有现实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起源的标志

中国古代史学起源的标志李诚浪【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史学意识觉醒较早,对于史学起源这一问题,从古至今,研究者众多且观点各异,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史学起源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把历史意识的产生作为史学起源的标志。
【关键词】史学;起源;标志;历史意识梁启超曾经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
” 的确,任公的这一说法是中肯的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放眼世界,中国古代史学亦是光彩照人,是世界其他各国所难以企及的。
从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到二十四史,历史撰述从未中断,形成了连续的、有系统的,多层面的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这在世界史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壮举。
那么,如此发达的史学的产生究竟以什么的出现为标志呢?我在这里只论述史学起源的标志,而不谈史学起源的具体时间,这是因为历史毕竟离我们很遥远,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我们是模糊的,只能通过一些资料去了解大概的情况,况且资料也是匮乏的。
另一方面,史学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才被上古先民认可和接受,从而在心里形成一种观念,所以,论述史学起源的具体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一、历代学者的观点关于史学起源,这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生的史学课题。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进行探讨;说它新生,是因为直到今天,学界还在研究这一课题。
这一问题可谓是历久弥新,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这足可以看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古代学者对史学起源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就文献记载来看,东汉时期着名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是最早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
班彪指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
”✍班固认为:“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
”又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学起源的标志
李诚浪
【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史学意识觉醒较早,对于史学起源这一问题,从古至今,研究者众多且观点各异,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史学起源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把历史意识的产生作为史学起源的标志。
【关键词】史学;起源;标志;历史意识
梁启超曾经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
” 的确,任公的这一说法是中肯的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放眼世界,中国古代史学亦是光彩照人,是世界其他各国所难以企及的。
从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到二十四史,历史撰述从未中断,形成了连续的、有系统的,多层面的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这在世界史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壮举。
那么,如此发达的史学的产生究竟以什么的出现为标志呢?
我在这里只论述史学起源的标志,而不谈史学起源的具体时间,这是因为历史毕竟离我们很遥远,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我们是模糊的,只能通过一些资料去了解大概的情况,况且资料也是匮乏的。
另一方面,史学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才被上古先民认可和接受,从而在心里形成一种观念,所以,论述史学起源的具体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一、历代学者的观点
关于史学起源,这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生的史学课题。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进行探讨;说它新生,是因为直到今天,学界还在研究这一课题。
这一问题可谓是历久弥新,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这足可以看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古代学者对史学起源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就文献记载来看,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是最早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
班彪指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
”②班固认为:“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
”又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③在这里,班氏父子都将史学起源追溯至唐虞三代文字的产生和史官出现之时。
这一史学起源论为后世不少史家所承袭,他们不断用新的论据来充实和完善这一观点。
南朝梁刘勰说:“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又说:“史肇轩黄。
”④《隋书·经籍志》更明确指出:“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
”
现代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是撰写史学史所不可避免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有仓修良、杨翼骧、金毓黻等。
仓修良先生认为:“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和历法。
”有了文字,就可以把所发生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记载下来。
有了文字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历法的产生,是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史学是以时间
为基础的,就像地理以空间为基础一样重要。
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
仓修良先生认为文字和历法的出现是史学产生的标志,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杨翼骧先生也认为:“探究我国史学的起源,应当从文字出现的时候谈起。
因为有了文字才能有历史记载,有了历史记载才能编纂成为史书,在记录史实和编纂史书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史学。
”而金毓黻先生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从史官的角度探究史学的起源,他认为:“史学寓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
语其发生之序,则史家最先,史籍次之,史学居末。
而吾国最古之史家,即为史官。
盖史籍掌于史官,亦唯史官乃通于史学,故考古代之史学,应自史官始。
”另外,李颖科从历史编纂学和史学思想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历史编纂学和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起源。
”
上述各家在探讨中国史学起源时尽管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以文字、历法的产生和史书、史官的出现为依据,这些观点的提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难免有偏颇。
第一,他们只是从史学的表层形式进行研究,我们不可否认,文字和历法确实是记录历史所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文字和历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出现的,而人类对于历史知识的需要应远在其前,保存历史知识也不是只有文字一种方法,此说显然有所不足。
第二,认为史学自史官出现时方得以产生,这个说法实为倒果为因,正因为对历史知识有迫切的需要才设置史官,在未设置史官时,人们已经用其他方法保存历史知识了,设置史官不过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而不能看成为史学的起源。
第三,史学的产生是上
古先民的一种意识觉醒,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认识到史学的重要性,从而在心里产生记住自身历史的意识,所以说,历史意识的产生标志着史学的起源。
二、历史意识的产生标志着史学的起源
何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先辈的实践活动必然留下一些印迹,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后辈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开始生活和创造,所以他们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以利于自己今后的实践活动。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现时的生活同以前的历史有一定的联系。
生活在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把自己群体中死去的成员安葬在自己栖息的洞穴里,表明他们已经多少意识到自己现时的生存同自己群体中死去的成员的生存有某种连续性。
这大概就是人类历史意识的最初萌芽。
后来,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中,这种萌芽状态的历史意识就更明显。
因为那样的崇拜表明,他们意识到图腾和祖先同他们现时生活的幸福或不幸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中国史学的萌芽,白寿彝曾经论述到:“中国史学的历史,可以从远古的传说说起。
所谓远古,是指文字记载以前的遥远时期。
在这时期,虽还不可能有史学,但追本求源,还是要从这里说起。
”也就是说,原始先民的历史意识是史学思想的最初萌芽形态。
最初的历史意识是在同自然斗争中、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
原始人从以往的行动中,逐渐
地思索、总结出自身活动成功于失败的原因,然后通过口耳相传或结绳记事流传下来。
比如,在一次集体捕猎的过程中,一位原始居民在不经意间用一块尖锐的石块捕获了一只羊,他意识到这个方法有助于捕获猎物,于是他就将这一经验告知其他人或以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下来,以期在下次打猎的时候能吸取经验。
这时候他们的历史意识已经觉醒,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经验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同自然的斗争。
《尚书·盘庚》篇多次提到“古我先王”及“古我先后”,又引了迟任的一句话,“人惟求旧”。
可见殷人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由此可知,古代史学的起源,应推溯到人们认识到史实的重要性,并设法保存重要史实的时候。
当时还没有文字,主要靠记忆和口传,保存下来一些重要事实。
因为人们常遇到一些困难并遭致失败,逐渐有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认识,甚至有了“察往以知来”的认识,于是肯定保存知识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所以说,历史意识的产生标志着史学的起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意识觉醒比较早的民族,原始居民历史意识的产生,中国的史学才得以起源,正因为有了当时史学意识的觉醒,才有今天层出不穷的历史学家、灿若星河的史学著作、种类繁多的史书体裁、丰富多彩的史学思想,所以说,历史意识的产生标志着史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