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光栅结构的SPP模式的研究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金属光栅波导分析
光将 被反 射或 散射 ,其 原因可 以从 它们 的色 散关 系来 解释 。
图 1 示 是 半 无 限 大 金 属 电 介 质 界 面 处 的 所
S P 激 发 示 意 图 。 图 中 ,金 属 和 介 质 的 分 界 面 在 Ps
收稿 日期 :01— 9 2 2 00—5
图2 示 是 光 子 射 入 光栅 的S P 的 示 意 图 。 所 Ps
播距 离 。即 :
去
图2 光 栅 的 S P P s
. 叭
一
l I
( 6 )
( Ps 4 )S P 的波 长A
S P 的 波 长A。 金 属 表 面 电 子 的 振 荡 周 期 , Ps 是
般 的波矢 定 义为k 2r =  ̄ a.因此 。 由S P 的 色散 / Ps
I 2 l1 1
关 系 公 式 可 以 计 算 出A = r/ ,则 : 2rk
11 色 散 关 系 .
射 到光栅 的周 期 为。 ,入 射 角是 .那 么 ,由德 布 罗意 公式 可得 到 光子 的动 量 为p A,其 中h =/ 是普
朗 克 常 数 ,A 入 射 波 波 长 。 是
众 所 周 知 ,在 可 见 光 和 近 红 外 波 段 ,光 波 不 能 直 接 与光 滑金 属 表 面上 的 等离 子 体进 行 耦合 .
具 有异 常的透射和 反射 现 象 ,且透 射谱 中具 有 明显 的禁带 。文 中同时根 据 透射 和发射 谱 线研
究 了在 15 n 通 信 波 段 附 近 的反 射 率 变化 , 给 出 了通 过 改 变光 栅 周 期 来 对 反 射 谱 进 行 调 谐 的 50 m 方 法 。 最后 通 过 数 据 分 析 了光 栅 周 期 均 匀 变化 时 ,反 射 谱 波 谷 的 均 匀 变 化 规 律 。
【开题报告】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
开题报告应用物理金属介质微纳结构中的SPP效应及其透射特性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近几年,有关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效应(SPP)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分支,随着现代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微加工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形成了对能产生SPP效应的金属微纳结构体系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光子学。
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效应(SPP)是一种表面电磁波,在表面处有最大场强,在垂直于表面方向的场强呈指数衰减,这种现象既可以被电子激发也可以被光子激发,因此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由于SPP效应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其在传感、光学超分辨成像、太阳能电池、数据存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使用光栅器件激发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效应(SPP)时,具有透射光强最大的光栅结构参数;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透射光具有最大强度时的光栅结构是怎样的,这种器件在实际情况下的透射光强能达到理论值的多少。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设计一种光栅结构,这种光栅结构可以产生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效应(SPP),使在这种光栅结构参数下具有最大的透射光强;2、通过实验制造出器件样品并测量在这种情况下的透射光强的实验结果。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09年11月到12月:进行SPP效应的理论学习;2009年1月:阅读相关的文献,对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有更深层次的把握;2009年3月到4月:完成器件设计、进行相关实验得出数据并完成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1].W.Liang,Y.huang.Y.Yu,R.K.Lee.a.Yariv, Highly sensitive fiber Bragg gratingrefractive index sensors,Appl.Phys.Lett,86,151122.(2005)[2].J.Homola,Present and future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iosensors,Anal Bioanal Chem.377,528-839,(2003)[3].Sharon A, Glasberg S, Rosenblantt D and Frisem A A 1997 Metal-based reonant grating waveguide structures J. Opt. Soc. Am, A 14 588-94[4].Wang Zhen-lin,A review on research progress in surface plasmons,Progress in Physics,1000-0542(2009)03-0287-38[5].Jiri Homola,Sinclair S.Yee,Gunter Gauglitz,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s:review,Sensors and Actuators B 54(1999)3-15。
基于金属光栅的谐振腔光增强现象的研究的设计与研究
五、论
利用FDTD的方式对咱们提出的这种新型结构谐振腔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谐振峰的位置是由光栅激发SPPs和Fabry-Perot谐振效应两种机制工作作用所决定的。即谐振波长由三角形的角度,光栅周期和谐振腔的长度一起决定。
(2)谐振峰大小会发生转变,是由于光栅激发SPPs的波长与Fabry-Perot谐振腔的谐振波长不相等造成的,即只有当光栅激发SPPs的波长与Fabry-Perot谐振腔的谐振波长相等时,现在的谐振峰值会显现最大值,而当两波长相差越远时,谐振峰值会越小。
二、计算模型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在特定频率下的波失能够表示为
(1)
其中是真空介电常数,是金属介电常数, 是SPPs波失, 是入射光的角频率,c是光速。考虑到当入射光波为1550nm,做出了真空与银界面上的 色散曲线,见图1。由图1看出SPPs的色散曲线在真空中的光线的色散曲线的右边,能够看出在同一频率上没有交点,也确实是说它们之间不能直接耦合,SPPs必需通过波失补偿才能够被激发。SPPs的色散关系式完全描述SPPs的光特性,是进行研究SPPs的大体理论基础[1~4]。
同时,通过介质/金属界面引入周期性结构,光波通过此结构时会产生衍射,其波矢量会相应地加上或减去整数倍的光栅矢量 [10~12],即
(2)
当光通过此三角形金属光栅时,光栅对光波的波矢会有一个增量,使得知足激发SPPs波矢匹配条件成为可能[13]。从以上分析,咱们能够给出此金属光栅激发SPPs的匹配条件:
图3 谐振腔长550nm,周期为450nm,谐振波长随三角形顶角角度的转变
图4 谐振腔长550nm,三角形顶角为60度,谐振波长随光栅周期的转变
图3给出了谐振波长随三角形顶角角度的转变,在那个进程中,光栅周期为450nm,谐振腔长度为550nm,从图3中能够看出,随着三角形顶角角度的增加,谐振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谐振峰的大小先增大再减小,并且当顶角角度为40°时达到最大值,现在谐振波长为。
表面等离子 (10)
第35卷第2期2009年3月 光学技术OP T ICA L T ECHN IQ U EV ol.35No.2M arch2009 文章编号:1002-1582(2009)02-0163-09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控制光束的新进展王庆艳,王佳,张书练(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摘 要:表面等离子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是一种在金属-介质界面上激发并耦合电荷密度起伏的电磁振荡,具有近场增强、表面受限、短波长等特性,在纳米光子学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表面等离子光学和基于SPPs的纳米光子器件的研究引起了国际上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讨论了SP Ps的基本原理和在亚波长结构下的光学特性,介绍了基于亚波长金属结构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在空间光束准直与聚焦、平面内光束聚焦与传导和在近场纳米光束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在纳米光子学器件中的潜在应用。
关键词:近场光学;纳米光子学器件;表面等离子;亚波长金属结构中图分类号:O43;TN491 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of beam control based on metal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WAN G Qin g-yan,WANG Jia,Z HANG Sh u-li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 recision M 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I nstruments,Department of P recisio n I nstruments,T singhua U 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 s)is a kind of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 coupled w ith the undulation of charge intensity,w hich is ex cited at the interface betw een metal and dielectric.With the properties of near-field enhancement,surface co nfinement and shor t w avelength,SP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anophotonics.Recently the researches of surface plasmo n optics and nano-photonic devices based on SPPs have drawn g reat atten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T he principles of SPPs and their optical properties in subw avelength structures are discussed.T he applications of SPPs based on subwaveleng th metal structures in beaming,focusing,guiding and control of near-field beam are intro duced,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nano-photonic devices are reviewed.Key words:near-field optics;nano-pho tonic devices;surface plasmon;subw avelength metal structure1 引 言光学和光子学进入纳米领域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新型金属光栅波导的研究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新型金属光栅波导的研究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新型金属光栅波导是一种新型的光学器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该光学器件的基本原理、优点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是一种在金属表面上的电磁波,是由金属的自由电子与电磁波耦合形成的。
当电磁波入射到金属表面时,其电场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的准静态电场相互作用,形成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波动。
优点及应用:金属光栅波导具有很多优点,例如:首先,其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波导传输,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其次,其结构简单,制备成本相对较低;最后,其可适用于微纳光学器件与系统,实现紧凑型光学器件的设计。
金属光栅波导在光学通信、生物医学成像、光子集成电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其可以用于制作高效的微型光波导器件、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传感器等。
研究进展:近年来,金属光栅波导的研究在国际上非常活跃,包括波导结构的优化、新型材料的探索、器件性能的提升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控制金属光栅波导的纳米结构,实现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高效传输;利用新型材料(如石墨烯等)代替传统金属材料,实现了高效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传输;通过优化波导的结构参数,实现了其在可见光与红外光波段的高效传输等。
结论:金属光栅波导是一种新型的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光学器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优点包括传输效率高、制备成本低、适用于微纳尺度光学器件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金属光栅波导还将继续得到优化和改进,为光学通信、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器件。
基于SPPS的金属光栅光纤的金属材料选择
作 的光学 超 透镜 ,可 获得 6 n 分 辨率 的像 ,或分 0m
辨率 达照 射光 波 长六 分之 一 的像 。
第 1 卷 第 1期 2 2
2 1 年 1 月 00 2
电子元 嚣 件 焘 用
Elcr ni mp ne t& De i eAp lc to e to cCo o n v c p ia ins
V 11 .2 o.2 No1
De e.2 0 01
d i 03 6/ i n1 6 - 7 52 1 . . 5 o: . 9 .s .5 3 4 9 .0 01 0 1 9 js 2 2
念 ,超 透 镜 是 由左 手 材 料 ,即 负 折 射 率 / 磁 导 负 率 材料 制 成 的 ,通 过 激 发S P 来 增 强 倏 逝波 f. Ps e v n set ae)的一种 新概 念 。 当光照射 超 透镜 a ecn v s w 时 ,S P 被 激发 而 获得 增 益 ,以补 偿倏 逝 波 的损 Ps 耗 ,于 是 ,重 构后 的倏逝 波 在透 镜 的另 一 边将 复 原 出一 幅 突破 衍射 极 限 的高 分辨 率像 。利 用银 制
反射或散射) ,究 其 原 因可 以从 色散 曲 线 上 来 解
释 ,图2 示是 S P 和光 子 的色散 曲线 。由 图2 所 Ps 可
以 看 出 ,S P 的 波 矢 大 于 光 子 波 矢 ,所 以 , 在 光 Ps
滑 平 面上 就无 法 直 接 和光耦 合 .这 也说 明 了S P Ps
0 引 言
近 年来 ,人 们发 现 ,光场 与等 离 子体 材料 中
近场 增 强性 ,表 面局 域性 和短 波 长性 等 。其 中一
个独 特 的性质 是 近场增 强 ,场增 强 的程 度 取决 于 金属 的介 电系数 、表 面粗糙 程度 所 引起 的 辐射 损
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耦合杂化态的超快光谱研究
摘要摘要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耦合杂化态的超快光谱研究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随着实验精度和技术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探索构筑一些新奇的杂化量子态。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的杂化量子态便是其中一类被广泛关注的新奇量子态,借助其独特的性质有望实现对分子功能的定向光调控。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可以将光场局域在其表面形成非常强的电磁场,分子和增强的电磁场间可以通过交换光子完成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分立能级,就如同两个原子轨道耦合形成分子态一样。
如何来描述这种新的表面等离子体-分子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对理论和实验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杂化量子态的制备和稳态检测中,为数不多的超快光谱探测也局限于对典型J-聚集染料的研究中。
和稳态测试相比,瞬态光谱中可以反映出很多新结构、新现象,更能直接体现相干耦合的物理本质。
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将对强耦合的研究拓展至更为丰富的功能材料体系中,主要采用宽光谱微区泵浦探测技术对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分别与有机激光染料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常用的宽吸收谱分子、以及新型钙钛矿材料组成的强耦合杂化体系进行了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探测,对发生在亚皮秒和亚纳秒时间范围内的杂化量子态的产生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在实验室原有宽光谱飞秒泵浦探测系统的基础上,搭建了宽光谱微区飞秒泵浦探测系统,在保持原有时间分辨100飞秒的同时,将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0微米量级,可以满足对微小面积的金属纳米阵列结构的探测。
2、制备了金纳米孔阵列结构与磺酰罗丹明101分子的强耦合杂化体系,在稳态透射谱测试中,观测到了劈裂能量为255 meV和188 meV的双重拉比劈裂现象,并从两方面证实了强耦合体系的形成:呈现反交叉特性的杂化态能量色散曲线以及拉比劈裂能量与染料分子吸收值平方根成线性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首次采用微区泵浦探测技术对多重耦合杂化体系进行了高能态共振激发探测,瞬态吸收谱中中间、低能耦合杂化态漂白信号的出现,更加直观的证明了多重耦合杂化态的存在。
SPP效应的研究历程与应用现状分析
SPP效应的研究历程与应用现状分析摘要: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具有比较独特的特性,如近场增强、局域受限、短波长等特性,有关SPP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元器件也不断呈现,各种SPP器件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传感等领域。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效应;应用现状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具有近场增强、局域受限、短波长等比较独特的特性。
在SPP的表面局域特性方面,SPP在垂直于金属表面电场方向的强度呈指数衰减,利用表面局域特性构造表面结构可以降低光学控制的维度,形成二维微纳光学应用。
在SPP的近场增强特性上,金属的介电常数、金属薄膜厚度、表面粗糙程度等决定了场增强的程度。
尤其是人们在研究光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时,研究金属微纳结构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是一种重要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特性已在光学、化学传感和检测领域均获得了广泛应用。
1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研究历程1902年,Wood在实验中用连续光谱的偏振光照射金属光栅时观测到反常的衍射现象并公开进行了描述。
1941年Fano根据表面电磁波在金属和空气界面上的激发对由入射波照射到金属光栅上引起的异常反射现象进行了解释。
1957年,Ritchie发现电子穿过金属薄片时存在“能量降低的”等离子体模式,第一次提出了“金属等离子体”的概念,这种“金属等离子体”可用于描述金属内部电子密度纵向波动。
从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成为了一门表面科学,在相关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后,Powell等人用实验证实了Ritchie的理论,而Stem等人也研究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条件。
1968年,Kretchmann和Otto各自利用衰减全反射(ATR)的方法证实存在光激发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
1982年,Nylander和Liedberg在气体检测和生物传感领域中应用了SPR原理。
此后,SPR传感技术迅速发展,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SPR传感结构设计元器件也不断呈现,各种SPP器件在化学-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微盘的优化设计及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微盘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由于人们对信息加工的日益增加的需求,从而为研究表面等离子体(SPP)激元微盘的设计和制造奠定了基础。
SPP激元微盘是一种新型的光子学元件,可以实现半导体和金属的优化设计,可以满足用户对高性能、低成本、易于编程的传感器的需求。
SPP激元微盘首先由金属表面贴有半导体层组成,金属表面和半导体层之间形成一个“接触”。
在接触点出现一种新的物理现象,即SPP。
SPP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多层表面之间进行反射和衍射,它是构成微盘的重要组成部分。
SPP激元微盘的优化设计分为两部分:金属表面优化设计和半导体表面优化设计。
金属表面优化设计的目的是提高SPP反射效率,以便提高SPP微盘的光学性能。
半导体表面优化设计的目的是提高SPP 的强度,以便提高SPP微盘的信号响应率。
SPP激元微盘的应用主要是检测和传感器,其中检测是最常用的应用。
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和监测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从而实现环境检测、过程控制、污染防治等应用。
传感器应用包括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影像、航空航天以及现代军事系统等。
SPP激元微盘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大的信号响应率,因此可以被用于高精度的传感器。
此外,SPP微盘可以由有限资源构成,从而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SPP微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影响。
因此,优化设计的SPP激元微盘可以用于检测和传感器等多个领域,这将带来许多新的应用前景。
例如,SPP微盘可以用于提高智能植物类传感器的准确性,为农业准确的气象监测、空气污染检测提供新的思路;此外,SPP微盘可以用于广泛的环境问题的探测和研究,从而为环境污染的控制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在未来,SPP激元微盘将继续在优化设计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从而满足更多应用领域的需求,保持最高性能和最低成本。
综上所述,优化设计的SPP激元微盘不仅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易于编程的优点,而且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实验25亚波长金属光栅透射光谱的测量
实验25亚波长⾦属光栅透射光谱的测量实验三⼗亚波长⾦属光栅透射光谱的测量⼀、实验内容与⽬的1. 了解亚波长⾦属结构中等离激元激发原理和透射增强现象。
2. 了解和掌握光栅光谱仪的测量原理和应⽤。
3. 掌握针对微区样品的透射光谱测量技术。
⼆、实验原理概述(⼀)亚波长⾦属孔阵列的等离激元激发⾦属可以看成由固定的正电荷离⼦实以及在正电荷背景下运动的⾃由电⼦所组成的等离⼦体系统。
这些⾃由电⼦的浓度很⾼,通常为1023个/cm 3。
在外部交变电场作⽤下,⾃由电⼦的局域密度会发⽣起伏变化,形成电⼦密度振荡。
这种电荷振荡与外界的⼊射的电磁场耦合,可以激发出⼀种的特殊的表⾯电磁模式。
⽤固体物理中的元激发概念或者准粒⼦来描述,这就是表⾯等离极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 ) [1]。
其电场分布E z 和沿表⾯向两侧介质中(⾦属中距离m δ,介质中距离d δ)衰减特性如图3.25所⽰。
图3.25 等离激元的电场形式作为⼀种表⾯电磁模,SPP 具有⽐介质中光波更⼤的波失x k = (3.12)式中,A ε和B ε分别代表⾦属和介质的介电常数。
因此,想要通过⼊射光来激发SPP 表⾯模,需要⼀些特殊的结构设计。
亚波长周期⾦属孔阵就是其中⼀种,它通过周期结构在倒空间提供的倒格⽮?可以补偿⾃由空间光波light k 与SPP 的波失SPP k 之差,从⽽实现两者的耦合(图3.26)。
图3.26 ⽤周期产⽣倒格⽮补偿来实现空间光与表⾯等离激元模的耦合直线1/21=/(1)p ωωε+表⽰表⾯等离激元振荡频率,虚线1/21/ck ωε=表⽰⾃由空间光的⾊散曲线,1ε表⽰⾃由空间介电常数,p ω表⽰等离⼦体频率周期孔阵结构通常还可以看成是⼀种⼆维振幅型光栅。
但是,普通的⽤于分光的衍射光栅需满⾜两个条件:第⼀,光能够⾃由通过光栅空洞(针对⼆维孔洞结构⽽⾔);第⼆,满⾜光栅⽅程sin d k θλ=(0,1,2,k =±±)。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基本原理
() 1() i2 () () 1() i 2 ()
可以看出电导率的实部对应介电函数的虚部代表吸收, 而电导率的虚部对应于介电函数的实部表示极化强度的大小
薄板,而电子行成的电子层相对薄板会作来 回不停地纵振动。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是电磁波河金属表面的电子耦合,电子在金属/ 电介质界面上作集体振荡,它是一种表面波,其能量是沿着金属的表面传播, 垂直于金属表面的方向能量是指数衰减的。
其中,alpha_d,alpha_m分别满足 下面的关系
k 2 d2 k02d k 2 m2 k02m
利用电磁场边界条件,可得
d / m d / m
kspp c
m d m d
对于TE偏振,计算无解。也就是说,TE偏 振不能形成表面模。所以看出,spp的存在 条件有二。首先,为了使电磁场能够局域于 金属的表面,alpha_d和alpha_m都应该为 正值,那么epsilon_d和epsilon_m互为异号。
波导耦合(J.Homola,Analy. Bioanaly.Chem.377(3),528(2003)):将金属薄膜做 在光波导的一侧;当波导模的传播常数与SPP相匹配时,金属外侧的SPP即可 被共振激发。
我们知道,在凝胶模型中,金属可以看成是以正离子为背景的电荷密度为n的 自由电子。金属中的电子在外加电磁场的驱动下振动,其运动阻尼主要来自 电子间的碰撞,电子连续两次碰撞的时间为称为弛豫时间τ,室温下金属中 的电子的弛豫时间约为10e-14s,而弛豫时间的倒数被称为电子的特征碰撞频 率。在外电场E的驱动下,电子的运动可以写为:
SPP效应的研究历程与应用现状分析
SPP效应的研究历程与应用现状分析作者:雷菊华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10期摘要: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具有比较独特的特性,如近场增强、局域受限、短波长等特性,有关SPP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元器件也不断呈现,各种SPP 器件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传感等领域。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效应;应用现状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具有近场增强、局域受限、短波长等比较独特的特性。
在SPPs 的表面局域特性方面,SPPs在垂直于金属表面电场方向的强度呈指数衰减,利用表面局域特性构造表面结构可以降低光学控制的维度,形成二维微纳光学应用。
在SPPs的近场增强特性上,金属的介电常数、金属薄膜厚度、表面粗糙程度等决定了场增强的程度。
尤其是人们在研究光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时,研究金属微纳结构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是一种重要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特性已在光学、化学传感和检测领域均获得了广泛应用。
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研究历程1902年,Wood在实验中用连续光谱的偏振光照射金属光栅时观测到反常的衍射现象并公开进行了描述。
1941年Fano根据表面电磁波在金属和空气界面上的激发对由入射波照射到金属光栅上引起的异常反射现象进行了解释。
1957 年,Ritchie发现电子穿过金属薄片时存在“能量降低的”等离子体模式,第一次提出了“金属等离子体”的概念,这种“金属等离子体”可用于描述金属内部电子密度纵向波动。
从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成为了一门表面科学,在相关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后,Powell 等人用实验证实了Ritchie 的理论,而Stem等人也研究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条件。
1968年,Kretschmann和 Otto各自利用衰减全反射(ATR)的方法证实存在光激发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
1982 年,Nylander 和 Liedberg 在气体检测和生物传感领域中应用了SPR 原理。
基于金属光栅结构的spp模式的研究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 2020, 10(2), 118-124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apphttps:///10.12677/app.2020.102014The Research of SPP Mode Based on Metallic Grating StructureYaling Yun, Pengfei Cao*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Received: Jan. 16th, 2020; accepted: Jan. 31st, 2020; published: Feb. 7th, 2020AbstractMetal nanostructures a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on optical wavelengths. It can be controlled by changing various parameters (size, material, shap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are loc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allic grating structure.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under different parameters and sensi-tivity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onance wavelength can be tuned in the near infrared band.Keywords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etallic Grating,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Sensitivity,Resonance Wavelength基于金属光栅结构的SPP模式的研究贠亚玲,曹鹏飞*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收稿日期:2020年1月16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31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7日摘要金属纳米结构在光波段上支持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由结构的各项参数(尺寸、材料、形状)以及*通讯作者。
InSb光栅耦合的太赫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方法
InSb光栅耦合的太赫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方法陈钇成;张成龙;张丽超;祁志美【期刊名称】《物理学报》【年(卷),期】2024(73)9【摘要】仿真设计了一种光栅耦合型太赫兹(THz)表面等离激元(SPP)共振生化传感结构,该结构通过在锑化铟(InSb)基底表面刻蚀亚毫米光栅形成.基于波矢匹配方程的仿真结果表明,当TM偏振的THz平行波束以30°入射角照射到光栅区间时,光栅的–1和+1级THz衍射波束能够分别激励传播方向相反的低频SPP和高频SPP.由于采用商业THz时域谱装置可以准确测量低频SPP,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低频SPP 的共振和传感特性对光栅结构参数的依赖关系.仿真结果表明:InSb光栅耦合的THz-SPP共振传感芯片的折射率灵敏度随光栅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当光栅周期为120μm、入射角为30°时,折射率灵敏度为1.05 THz/RIU,在此条件下,传感芯片不能对生物分子单分子吸附层作出可探测的响应,究其原因是,低频SPP的消逝场穿透深度远大于生物分子尺寸,致使两者相互作用不足.为了探测生物分子,仿真分析了多孔薄膜覆盖InSb光栅的增敏方法.多孔薄膜具有分子富集作用,能够将THz表面波与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从单分子尺度扩展至整个薄膜厚度,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生物检测灵敏度.以酪氨酸吸附为例的仿真结果表明,当InSb光栅表面覆盖厚度为120μm、孔隙率为0.4的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后,其吸附灵敏度为0.39 THz/单位体积分数.【总页数】10页(P287-296)【作者】陈钇成;张成龙;张丽超;祁志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相关文献】1.石墨烯覆盖铝纳米光栅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光谱及传感特性2.太赫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器3.太赫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器探讨4.基于石墨烯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增强太赫兹调制(英文)5.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 2020, 10(2), 118-124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apphttps:///10.12677/app.2020.102014The Research of SPP Mode Based on Metallic Grating StructureYaling Yun, Pengfei Cao*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Received: Jan. 16th, 2020; accepted: Jan. 31st, 2020; published: Feb. 7th, 2020AbstractMetal nanostructures a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on optical wavelengths. It can be controlled by changing various parameters (size, material, shap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are loc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allic grating structure.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under different parameters and sensi-tivity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onance wavelength can be tuned in the near infrared band.Keywords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etallic Grating,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Sensitivity,Resonance Wavelength基于金属光栅结构的SPP模式的研究贠亚玲,曹鹏飞*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收稿日期:2020年1月16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31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7日摘要金属纳米结构在光波段上支持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由结构的各项参数(尺寸、材料、形状)以及*通讯作者。
贠亚玲,曹鹏飞环境控制。
本文提出了一种金属光栅结构,分析了该结构在不同参数下的光谱特性和在不同介质环境下的灵敏度,实现共振波长在近红外波段的可调谐。
关键词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金属光栅,光谱特性,灵敏度,共振波长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等离子体激元光学领域[1][2][3]致力于研究各种金属波导结构的光学特性,如金属纳米颗粒链[4]、天线阵列[5]、金属光栅波导[6][7][8]等结构。
其中,金属光栅波导结构可以将能量局域在尺寸远小于波长的金属狭缝中,在TM波垂直入射时,相较于其它结构具有更好的偏振性能和透射特性。
2007年,孟凡涛等[6]所设计的光栅谐振器,所针对的波长范围是320~520 nm,具有大于61.5%的透射率,但是带宽较宽。
2014年,张英杰[7]设计的带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偏振滤波器,通过调制凹槽光栅的几何参数,实现共振波长在可见光波段的可调谐。
该滤波器具有大于65%的透射峰,但是FWHM的最小值为90 nm,同样无法实现窄带效应。
2016年,陆晓元等[8]设计的基于金属光栅–电介质–金属镜周期结构的传感器,适用于太赫兹波段,具有窄带效应(FWHM = 20 nm),也可用于检测周围环境折射率的变化(灵敏度S = 500 nm/RIU),品质因数FOM = 25。
这三种金属光栅波导结构的物理尺寸较大,导致光栅的周期性结构体积较大,降低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
在本文,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金属光栅结构的谐振器,通过调整其结构参数及周围环境的折射率,该谐振器在1200~3000 nm的波长范围内能够达到接近90%的透射率。
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S = 920 nm/RIU)、较好的窄带效应(FWHM = 23 nm)和品质因数(FOM = 40),并且更明显地表现出在金属–介质接触点周围局域电场增强的效果,从而实现了更低的光损耗。
相对传统的金属纳米棒天线仅产生偶极子共振[9]模式,该结构能同时产生金属光栅的等离子体模式[10]和金属纳米棒的偶极子共振模式。
2. 金属纳米棒与金属光栅结构几何参数的分析我们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全场电磁模拟,研究了由金属纳米棒(图1(a))和金属光栅结构(图1(b))组成的谐振天线阵列。
SiO2衬底上的金属纳米棒和金属光栅结构的三维结构如下:入射光源偏振态设置为垂直于结构入射的TM平面波,电场磁场分别沿x,y轴传播,整体结构边界模拟设置为周期性边界条件。
x,y方向上阵列的晶格常数均为Px = 1000 nm,Py = 500 nm,衬底高度H = 50 nm,与金属纳米棒不同,该金属光栅结构由两层构成,第一层为光栅周期结构(金属凹槽结构),第二层为金属纳米棒。
图1(a)中金属纳米棒的宽度和高度分别为W = 30 nm,h = 60 nm,长度L依次设置为270、390或510 nm。
图1(b)中光栅周期A = L1 + a = 60 nm,狭缝间隔a = 30 nm,凹槽宽度和深度为W1 = h1 = 30 nm,光栅周期结构放置在宽度和高度为W = h = 30 nm,长度为L的金属纳米棒上。
光栅数为N = 5,7或9的光栅周期结构的长度分别相当于L = 270 nm、390 nm或510 nm的纳米棒的长度。
整个结构在x,y平面上呈周期性阵列排布。
对于Au的有效介电常数,我们使用了Drude模型,衬底折射率为1.45。
贠亚玲,曹鹏飞Figure 1. Metal nanorods (a) and metal grating structures (b)图1. 金属纳米棒(a)和金属光栅结构(b)长度L = 270 nm的金属纳米棒透射光谱(图2(a)红线)与光栅数N = 5的金属光栅结构透射谱(图2(b)红线)对比可知,金属纳米棒共振波长为1270 nm,而金属光栅结构透射谱具有更大的共振波长,1560 nm,相差290 nm。
虽然这两种结构的整体尺寸相同,但共振波长有明显的红移。
我们在图2(a) (蓝线)、图2(b) (蓝线)以及图2(a) (紫线)、图2(b) (紫线)中观察到类似的趋势。
L = 390 nm、N = 7时,两种结构的共振波长分别为1720 nm和2110 nm,差值为390 nm,L = 510 nm、N = 9时,两种结构的共振波长分别为2170 nm和2660 nm,差值为490 nm。
随着L和N的增加,金属纳米棒与金属光栅结构的共振波长之差进一步增大。
Figure 2. Transmission of metal nanorods (a) and metal grating structures (b) when L values are different图2. 金属纳米棒(a)与金属光栅结构(b)在L取值不同时的透射现象我们可以对这两种结构共振波长偏移现象进行原理分析。
金属纳米棒天线的共振波长偏移现象是由偶极共振引起的,随着尺寸沿偏振方向增加。
同时外加电场引起电荷振荡,因此金属纳米棒起偶极谐振贠亚玲,曹鹏飞器的作用。
对于金属光栅结构,电荷在更大的路径上振荡,这是由于与纳米棒相比,由于表面积的增加,导致共振波长依次增加。
此外,相邻光栅之间的附加电荷积聚空间也提供了更大的耦合电容。
因此,与金属纳米棒相比,金属光栅结构的共振波长更加显着的红移现象,既归因于其结构表面积的增加,也归因于光栅设计中电容的增加。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透射谱的物理机制,我们模拟了三种不同长度尺寸L 下的近电场分布。
图3显示了金属纳米棒和金属光栅结构在其对应的共振波长处的电场强度。
与金属纳米棒相比,整体尺寸相同的金属光栅结构在金属–介质接触点周围表现出更强的局域电场增强(如图3(a)和图3(b)、图3(c)和图3(d)、图3(e)和图3(f)比较可知)。
这是因为入射光作用在金属光栅结构上,光栅衍射改变了波矢分量在电磁波沿空气/金属界面的传播,因而可以在金属表面激发SPP 波,SPP 波沿着金属光栅凹凸表面爬行,等效于结构的总表面积增大(SPP 波在结构表面的传播路径增加),导致局域电场增强,表现为整体偶极子共振效应更明显。
Figure 3. Electric field strengths of metal nanorods (a, c, e) and metal grating structures (b, d, f) when L values are different 图3. 金属纳米棒(a,c,e)与金属光栅结构(b,d,f)在L 取值不同时的电场强度分布我们也可以通过模拟整体尺寸相同的(L = 270 nm 、N = 5)金属纳米棒和金属光栅结构在共振波长处的电荷分布来验证上述说法,如图4所示。
Figure 4. Charge distribution of metal nanorods (a) and metal grating structure (b) (L = 270 nm, N = 5) 图4. 金属纳米棒(a)与金属光栅结构(b) (L = 270 nm 、N = 5)的电荷分布纳米棒两端分布着性质相反的电荷量,证明产生了偶极子共振现象。
金属光栅结构中每个光栅两端以及相邻光栅之间同时分布着性质相反的电荷量,光栅周期结构的设计会叠加偶极子共振产生的影响,导致更加强烈的偶极子共振现象的产生。
由图2(b),图3(b),图3(d),图3(f)可知,相较于L = 390 nm 、N = 7和L = 510 nm 、N = 9的金属光贠亚玲,曹鹏飞栅结构,当L = 270 nm 、N = 5时,金属光栅结构的透射共振谱有着更好的窄带现象和更强的局域电场增强,验证了物理尺寸的增大会加大欧姆耗散和辐射阻尼的影响。